人物简介
【生卒】:1585—1646 【介绍】: 明福建漳浦人,字幼玄,一字螭若,又字细遵,门人称石斋先生。天启二年进士。授编修。崇祯初进右中允,曾三次疏救故相钱龙锡,贬三秩,而龙锡得减死。又屡上疏言诸臣专事互相报复,不顾大局,语刺大学士周延儒、温体仁等,被斥为民。复起为少詹事,因疏劾杨嗣昌等,下诏狱,旋释出,谪戍广西。十五年,复故官。福王即位,用为礼部尚书。南京陷,唐王即位福州,擢武英殿大学士。自请往江西图恢复,至婺源遇清兵,战败被执,不屈死。道周潜心经学,亦工书画。有《易象正义》、《三易洞矶》、《洪范明义》、《石斋集》等。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幼玄,一字螭若,漳州镇海卫人。天启壬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中允,以言事落职。寻起官,以谕德掌司经局,再迁少詹事,协理府事,谪江西布政司都事,逮系遣戍。复起礼部尚书。有大涤函书浩然咏。维基
黄道周(1585年3月9日—1646年4月20日),字幼玄(又作幼元、幼平),又字螭若、细遵,号石斋,人称石斋先生,闽南、台湾尊称为「助顺将军」,福建省漳州府漳浦县铜山(清朝时属诏安县,今为东山县)人,祖籍莆田,学者、书法家、艺术家。明亡后抗清,被俘殉国。谥忠烈,乾隆时改谥忠端。明万历十三年,二月初九生于东山深井村,出生世家,年少家贫,在福建铜山(今属东山县)岛上石室刻苦攻读,曾在闽南漳州和广东潮州收徒讲学。有「闽海才子」之誉。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与倪元璐、王铎同年。改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为经筵展书官,因丁忧去职。崇祯初复官编修。崇祯三年(1630年),任右中允。八月,钱龙锡以袁崇焕事下狱,廷臣无敢讼冤者。黄道周与钱龙锡素无私交,却激于义愤,上疏称:“今杀累辅,徒有损于国”,认为钱龙锡不宜坐死罪。崇祯帝不悦,以忤旨之罪把黄道周降级外调,又碍于舆论,乃释放钱龙锡,改戍浙江定海。崇祯十一年(1638年),杨嗣昌、陈新甲、方一藻皆有家丧,崇祯帝依旧“夺情”起用。黄道周对此连上三疏,指责此三人不忠不孝。道周又因指斥大臣杨嗣昌等私下妄自议和,七月初五日崇祯帝在平台召开御前会议,要杨嗣昌与黄道周当场辩论,黄道周雄辩滔滔,“与嗣昌争辩上前,犯颜谏争,不少退,观者莫不战栗。”崇祯怒不可遏,斥责他:“一生学问只办得一张佞口。”道周被连贬六级,谪江西布政司知事。遂辞官,于邺山讲堂开坛讲学。崇祯十三年(1640年),江西巡抚解学龙以“忠孝”为由,向朝廷举荐黄道周,认为他“可任辅导”。崇祯大怒,下令将二人入狱,以“伪学欺世”之罪重治,户部主事叶廷秀、监生涂仲吉等力救,也被逮入狱,后周延儒曰:“张溥、黄道周,皆有些偏,只是会读书,所以人人惜他。”帝沉默不语。改廷杖八十,充军广西。崇祯十四年(1641年),杨嗣昌病死。崇祯想起黄道周的“清操力学,尚策励”,赦其罪,并复官。道周告病回家,专心著书。明亡后,任南明礼部尚书,“严冷方刚,不偕流俗”,杨廷麟曾力荐他充讲官兼直经筵。弘光帝亡后,至福建福州。隆武帝封武英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兵部尚书。但兵权由郑芝龙掌握,时清廷颁布剃发令,江南人民求救于南明隆武朝廷,芝龙养兵自重,不发一兵一卒。黄道周只得返乡筹兵筹粮。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十九日道周募众数千人,马仅十馀匹,另有一月粮,出仙霞关,与清兵抗击。施琅曾一度与他前往,不久却径自返回福建。夫人蔡氏叹道:“道周死得其所了!”十月初抵达广信(今上饶),募得三个月兵粮,分兵三路,向清兵发起进攻,一路向西攻抚州(今临川),另两路北上分攻婺源、休宁,不久三路皆败。十二月六日,黄道周率队向婺源出发,至童家坊,得知乐平已陷,二十四日,抵明堂里时遇伏,参将高万容逃去,于是全军崩溃。黄道周与四门生蔡春溶、赵士超、赖继谨、毛至洁冲锋在前,终因兵弱,五人被徽州守将张天禄俘获。道周俘后,至金陵狱中,狱中吟咏如故,清廷派明旧臣洪承畴劝降,黄道周写下这样一副对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洪恩浩荡,不思报国反成仇。”将殉难的史可法与洪承畴对比。承畴颇愧,上疏请求免除道周死刑,清廷不准。后绝食十二日,期间其妻蔡氏来信:“忠臣有国无家,勿内顾”。隆武二年(1646年),三月五日就义,临刑前,盥洗更衣,取得纸墨,画一幅长松怪石赠人,还给家人留下了遗言:“蹈仁不死,履险若夷;有陨自天,舍命不渝”。至东华门刑场上,向南方再拜,道周撕裂衣服,咬破手指,有血书遗家人:“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最后头已断而身“兀立不仆”,其门人蔡春溶、赖继谨、赵士超和毛至洁同日被害,人称「黄门四君子」。
人物简介
朱术桂(1618~1683),字天球,别号一元子。明太祖九世孙,始授辅国将军,福王晋镇国将军,鲁王封长阳王,至隆武始改封宁靖王。状貌魁伟,美须眉,擅长文学,书法具有瘦劲风格。明永历十八年(1664)三月东渡台湾,迁居郑经为他在承天府西定坊兴建的王府「一元子园」。永历卅七年(1683)六月廿六日施琅攻佔澎湖,朱术桂以出身皇族,义不可辱,遂于府邸悬梁自经,媵妾五人同殉。 朱术桂传世的诗作仅见两首:其一是阙题作品,仅见郑世耀收录,未见他书记载,姑且录之。其二是〈绝命词〉,连横评价:「王以天潢之贵,躬逢乱世,避地东都,终至国破家亡,毅然抱大节以陨。明社虽墟,而王之英灵永存天壤矣」、「〈绝命词〉一章,凄凉悲壮,读之泪下……台人闻之,为叹息曰:『王孙与北地争烈矣!』」〖参考连横《台湾诗乘》,台银本。〗。以下主要以高拱乾《台湾府志》为底本,再参酌其他清代方志及后人研究而来。(杨永智撰)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三十五【生卒】:1624—1683 【介绍】: 清浙江会稽人,字熙止,号忧庵。明季为诸生。清顺治初入旗籍,隶汉军镶红旗。康熙二年八旗乡试第一。授广东香山知县。三藩乱时,以家财募兵,赴康亲王杰书军前效力,因功擢福建布政使,进总督。屡破台湾刘国轩军,肃清闽境。加太子太保,进兵部尚书。屡陈进兵台湾之策。二十二年,施琅率兵入台,启圣驻厦门督馈运。有《忧畏轩集》。
姚启圣,字熙止,号忧庵,汉军旗人。康熙癸卯举人,官至福建总督,加尚书太子少保。有《忧畏轩遗诗》。
人物简介
晚晴簃诗汇·卷二十三【生卒】:1625—1684 【介绍】: 清直隶高阳人,字景霱,别字台书,号坦园,又号据梧居士。顺治三年进士。十五年,任秘书院大学士,历东阁、弘文院、保和殿,前后凡二十七年,为顺治、康熙二帝所倚重。参与平定三藩机密,力赞施琅在台湾设官镇守之议。卒谥文勤。有《心远堂诗集》等。
李霨,字景矞,号坦园,高阳人。顺治丙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保和殿大学士。谥文勤。有《心远堂诗集》、《续集》。清诗别裁集
字坦园,直隶高阳人。顺治丙戌进士,官至大学士,谥文勤。维基
李霨(1625年—1684年),字景霱,号坦园,直隶高阳(今河北)人,清初政治人物,进士出身。李霨为明朝内阁首辅李国𣚴之子,幼成孤儿,立志读书。清顺治二年(1645年)中顺天府乡试举人,顺治三年(1646年)联捷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特改编修。历升春坊中允、侍读、侍讲学士。顺治十五年(1658年)升秘书院大学士,改工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官至户部尚书兼保和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师衔。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卒,谥文勤。
人物简介
【生卒】:1637—1712 【介绍】: 清福建泉州人,字为高,号愧能。康熙二年为守备。三藩乱时,从征耿精忠,转战浙、闽。后从施琅平台湾。官至福建水师提督。
人物简介
【生卒】:1642—1718 【介绍】: 清福建安溪人,字晋卿,号厚庵。康熙九年进士,授编修。省亲回闽,适耿精忠叛,密疏言军事形势。还京,授内阁学士。历吏、兵、工三部侍郎,直隶巡抚,至文渊阁大学士。以崇信程朱理学为康熙帝所信任,号为名臣。然学者如全祖望则谓其惟于律吕历算音韵有得,余均不足称道。近人亦多以为不过藉朱子之学持禄保宠而已。谥文贞。有《榕村全集》、《榕村语录》及说经之书多种。晚晴簃诗汇·卷三十六
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又号榕村,安溪人。康熙庚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谥文贞。有《榕村集》。维基
李光地(1642年9月29日—1718年6月26日),字晋卿,号厚庵,又号榕村,福建安溪湖头乡(今湖头镇)人,清初政治人物、理学家。清圣祖康熙九年(1670年)登进士第五名,官至直隶巡抚、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1681年并推保荐施琅领军,消灭明郑政权。同时代的学者尊称他为安溪先生、安溪李相国。
人物简介
【生卒】:?—1683 【介绍】: 清福建莆田人,字尊士,号达三。本为台湾郑锦部将,康熙十九年降清,授平阳总兵。后随施琅攻澎湖,中炮死。谥忠壮。
人物简介
【生卒】:1648—1719 【介绍】: 清福建漳浦人,字义甫,号义山。有勇力。少时以事入狱。耿精忠反,释囚徒,将授以军职。逃往康亲王杰书军中,立功至参将。旋以故罢官。施琅攻台湾时,被起用为游击,当前锋,浴血苦战,攻克澎湖。台湾平,加左都督,官至福建陆路提督。以故遭乡里豪家之怨,被劾坐斩,免死入京旗。后请从征策妄阿喇布坦,赐总兵衔,寻卒。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