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顾杲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1—1688 【介绍】: 清江苏宜兴人,字其年,号迦陵。陈贞慧子。十七岁为诸生。美髭髯,时称“陈髯”。骈文及词,最负盛名。诗各体皆工。康熙间举鸿博一等,授检讨,与修《明史》,越四年而卒。有《两晋南北史集珍》、《湖海楼诗集》、《迦陵文集》、《迦陵词》。
晚晴簃诗汇·卷四十五
陈维崧,字其年,一字迦陵,宜兴人。诸生。康熙己未召试博学鸿词,授检讨。有《湖海楼集》。
词学图录
陈维崧(1625-1682) 字其年,号迦陵。宜兴人。诸生。少负才名,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凰"之一。然科举数不利,游食四方。至京交朱彝尊,合刻《朱陈村词》,名噪都下。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授检讨。与修《明史》。工骈文,才力富健,风骨浑成,为清初名家。其诗则近吴伟业娄东一派。最工词,负盛名,为阳羡词派宗主,所为词沉雄俊爽,论其气魄,古今无敌手。内容题材十分广阔,对词境有开拓之功。与朱彝尊并称"陈朱"或"朱陈"。有《湖海楼全集》。词集名《湖海楼词》。又与吴本嵩等辑《今词苑》,与曹亮武等辑《荆溪词初集》。
清诗别裁集
字其年,江南宜兴人。康熙己未,以诸生召试博学鸿辞,官翰林院检讨。著有《湖海集》。○陈检讨四六及词,宇内称许,而诗品古今体皆极擅场,尤在四六与词之上,从前人无品评者,故特表之。○检讨年四十馀,尚为诸生,有日者谓之曰:“君过五十,必入翰林。”梅杓司赠诗有“朝来日者桥边过,为许功名似马周”句,后果然。事见《池北偶谈》。
湖海楼诗稿·序
先大人检讨公诗,自顺治十八年辛丑至康熙二十一年壬戌,农部四叔父已付梓,与古文词汇成一集。辛丑以前十馀年诗,向刻于如皋冒巢民先生家。数十年来,雕板无存。先大人去世后,史云臣先生以旧刻原本《湖海楼诗》付履端收藏,不敢失。年来履端备员山阳校官,节啬月俸,依原本翻刻,一如旧观。原本卷首有云间蒋大鸿先生序文,诗之首篇又有先生蝇头细楷朱评云:「忆昔陈黄门先生语余,自嘉靖七子以来,诗家各体,变熊略尽,独七言长篇尚多境地,将来才人差足日展,窃以望之子辈。予谨识斯言,而工力才分若或限之,愧无以继前哲之遗响,今果得之其年。因追三十年来绪论,标之简端,借吾友之有馀,补予情所未慊,所谓如其意之所欲出,古人之言良为不欺,亦以见诗雅流吹,自成风会,其年得之三十以后。」先生预发之三十年之前,洵乎大雅之宗有先觉也。又云:「七言古至此,直是有裨实用。长篇奔放,络绎顿挫,淋漓一往,百折千回,引人入胜。不知当日挥毫落纸时,何以牵情惹恨,一至于此!」以上皆大涌先生评语。康熙六十年岁次辛丑立秋后一日闰六月十七日,男履端百拜谨识于山阳学署之文会斋。
湖海楼诗集·序
其年检讨,阳羡贵公子。自其童子,即沾濡家学,习闻中朝故事。落笔赋诗,才名籍甚江表。与余相识,在戌亥之间。中更变故,家计益落,非复昔时豪举矣。薄游大梁,访旧雉皋,多故人寂莫之游。所至辄徙倚穷年,少亦累月,当花对酒,感慨悲凉,一以文章自遣。世所艳称者,其丽体、填辞二种。然其沈思怫郁,尤一往全注于诗。近体似玉川歌行之运笔顿挫、婉转丰缛,前少陵而后眉山不足多也。然诗益工,穷益甚。晚岁遭逢,几酬夙志。未几捐馆,无当室之孤,无负郭之产。窃念造物之于斯人,其奢于降才、俭于取遇如此,计其所留于身后者几何?假令此卷复就零落,则其年竟为虚生此世矣!昔王右丞没无子,代宗命取其遗集,其弟相国缙编得四百馀篇上之,帝优诏褒美。今安平作吏甚清苦,乃能捐俸剞劂,为其兄计所以不朽者,比之前人为尤难也。集分年,自辛丑编至壬戌岁止,共得七百七十八首。其文与填辞另有集。 康熙二十八年冬十二月,昆山同学弟徐乾学谨序。
湖海楼诗集·跋
大兄诗凡三变:少而师事云间陈大樽先生,为诗高浑鲜丽,出入于陈杜沈宋、高岑王孟,参以温李,含英咀华,风味不坠,所谓《湖海楼少作》《湖海楼稿》者是也;既而客游羁旅,跌荡顿挫,浸淫于六季三唐,才情流溢,而诗一变,所谓《射雉集》者是也;晚而与当代大家诸先生上下议论,纵横奔放,多学少陵、昌黎、东坡、放翁,而诗又一变。大兄临终时自云:「吾诗在唐宋元明之间,不拘一格。」其诗学之成欤!今集自辛丑迄壬戌诗是也。四弟既刻其古文全集矣,复取而授之梓,得若干卷,视京少天藜阁所选为备。《湖海楼少作》《湖海楼稿》已刻者,今不载。丁卯冬十二月,弟维岳谨跋。
湖海楼诗集·跋
伯兄生而颖异,五六岁即能吟,吟即成句。
先大父暨先大人钟爱之,甫龆龀,为延贵池吴次尾、吴门钱吉士两先生教之,两先生交口赞。
先大人游金陵,同时则有周仲驭、方密之、张芑山、沈眉生、顾子方、冒辟疆、梅朗三诸先生、予外舅侯公朝宗。
先大人读书吴门,则有文相国湛持、侯银台广成、徐宫詹九一、陈黄门大樽、张太史天如、李舒章、杨维斗、黄梨洲诸先生周旋赠答。
时伯兄发始覆眉,咸随侍侧,聆诸先生议论,益刻意为诗,为诸先生所赏识。
先大人为之刻《湖海楼少作》《湖海楼稿》,今俱不存。
丙申五月,遘先大人之变,兄弟饥驱,糊口四方,如皋诸君子为伯兄重刻《湖海楼稿》,其板在中表曹渭公处。
又刻《射雉集》于维扬,属予师王宫詹阮亭先生手定。
今二十馀年,其存否亦不得问。
数年后,伯兄诗益进,又悔从前之刻有未当也,取《射雉集》重加删订,次第编年,断自辛丑,讫于壬子,癸丑至丁巳则肆力于填词。
戊午就徵京师,官禁近,诗益苍辣奔放。
至壬戌捐馆,搜其遗集,皆伯兄手录成帙,多钜公名家所丹铅者。
石尽刻之,分为八卷,以备当代大君子论定焉。
嗟乎!
吾兄惊才绝艳,晚岁始拜一官,而又不禄,心切恸之。
石以其文学宦迹白之当事,于康熙二十七年三月念有七日,同先大父、先大人崇祀乡贤。
一堂四代,(先曾祖孝洁先生祀于前明。
)几筵俎豆,世世享之。
九原有知,兄亦可以鉴予怀矣!
戊辰小春,四弟宗石谨跋于彊善堂。
湖海楼诗集补遗·跋
余方校刊伯祖检讨公诗文全集,未及蒇事,阳羡馨远侄复邮寄公手抄诗一卷,系渔洋、竹垞两先生评定,从前诸本俱未刻入。摩娑故物,手泽犹新,足见公篇什之富,碎金片玉,散落人间者不少也。亟为补付开雕,以公同好。佚诗他日有重见者,当更续入云。乙卯端午前二日,从孙淮谨跋。(录入:天印山人周沛)
乌丝词·序
丙午之秋,余与陈子其年俱落第,后会黄山孙子无言,意欲以吾两人诗馀梓以行世者。嗟乎!余与陈子少志观光,许身稷契,意谓有神之笔。庶几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谁知萧条瓠落,而与莺嘴啄红,燕尾点绿,争长于钩帘借月,染云为幌之间,岂吾两人之志哉?陈子叹曰:是亦何伤!丈夫处不得志,正当如柳郎中使十七八女郎按红牙拍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以陶写性情,吾将以秦七、黄九作萱草忘忧耳。虽然昔裴休为相,李群玉能诗,荐授校书郎,而陈去非长于歌词,亦为高宗所眷注。孰谓诗词一道,何尝不得知巳于天子宰相哉。彼尤尚书谓程正伯之文每过于诗,说者以为是时当涂诸公方且以文章荐正伯,尤公之言,可谓识正伯之大者。但不知代往年遥,此事可传,而复可见否耶?为劝陈子生逢尧舜,垂翅青冥,此意宜付之悠悠,旷士之胸,且暂往东皋,与汝石交辟疆冒君,每得一好词,如沈廉叔、陈君宠辈,付莲、鸿、苹、云,品清讴为一笑乐。冬季归阳羡,当复借紫云相伴,又何减尧章过垂虹桥畔,小红低唱我吹箫也。至于裁云缝月之妙手,敲金戛玉之奇声,驱遣齐梁,舆台温李,则又当世传写,织帕机房,不必待余扬扢矣。时穷冬凛冽,不亚改之寒甚手颤时,陈子幸为余沽酒。江都宗元鼎定九撰。
槜李诗系·卷四十一
字其年,宜兴人。官检讨。有授简湖海诗稿。

人物简介

词学图录
黄浚(1891-1937) 字秋岳,室名"花随人圣庵"。福建闽侯人。幼为京师译学官学生,有诗名,孙雄收其诗入《四朝诗史》。17岁毕业,在京任七品小官。民国后梁启超任财长时聘为秘书。1924年任国务院参议,为汪精卫看重,招为南京行政院秘书。后因向日本出卖情报,接头时被捕获,以汉奸罪处决。汪辟疆所著的《光宣以来诗坛旁记》中称"黄秋岳如凝妆中妇,仪态万方"。 有《尊古斋古鉥集林》、《衡斋藏印》、《衡斋金石识小录》、《尊古斋造像集拓》、《尊古斋陶佛留真》、《壶舟笔记》、《花随人圣庵摭忆》及《补编》等。施蛰存在《词学》第四辑上发表之《花随人圣盦词话》即从《花随人圣盦摭忆》中选出。
聆风簃诗·陈序
秋岳少治诗,与仲毅、芷青、敷庵诸子知名当世,既而从余治小学、史学、为骈体文,彷佛治公羊治大戴之仪郑堂,治尚书治墨子之问字堂,五七言亦遂与前数子者小异。余生平论诗,以为必具学人之根柢、诗人之性情,而后才力与怀抱相发越,三百篇之大小雅材是已。今人为诗,徒取给于汉魏六朝唐宋诸名家,虽号称钜子,立派别,收召才俊,免于风而不失之憾者盖寡。然余言者,吷庵、审言、无识数人而已。今秋岳短章长谣,骎骎雅材而不遗风人旨趣,近贤中况诸广雅、涧于,殆足方驾,亦以难矣。秋岳为朝官,困王城中,不废啸歌,閒岁出游,求江山助,悽惋之作,都千百篇,付刊将成,叙以勖之,不足为不知者道也。乙丑冬月,石遗老人书于匹园。
聆风簃诗·梁序
光绪丙午,识哲维于北京,年裁十六耳,讷于言,约敕如宿儒,而治学甚力。
越三年,己酉,同笔砚大学文科,不久皆弃去。
国变后,时时相见谈诗,或纵论时事。
未几,樊樊山、易实甫、周沈观、俞恪士、梁任公辈皆集京师,每有赏会,辄并举余与哲维,于是世人遂以齐名相指目矣。
顾哲维汎爱而嗜吟,海内之称诗者,鲜不往复唱和,名乃益盛,然独昵近余,每有作,必就商,安而后已,如是者八九年,逮庚申政变,余为逋人,踪迹始稍稍远矣。
哲维少好骈俪之文,方弱岁时,即驰书老辈,争论文体,故其为诗亦沈博顽艳,喜作才语。
俭腹者读之,如入五都之市,目不暇给。
顾独谣孤赏,亦尝为淡远閒适之言,乃知能者之不可以一方囿也。
哲维未冠入官,浮沉记室者几三十年,颇不自得。
丁丑秋,战事初起,遽以事见法,盖其平日审度国势,主款最力,既不得抒,每有出位之谋,又不自检括,动为雠者所藉口,既以身殉,而国亦随破。
及今思之,向者之烛照几先,明若布算,使其言行,其所全不更大耶?
余维古今文人,张华、潘岳、陆机、陆云、谢灵运、谢朓、温子升、薛道衡、陈子昂、宋之问、李邕、卢仝、张羽、高启、孙蕡之伦,或死于冤,或中于法,当时之毁誉爱憎,亦至不一矣。
及时易事迁,世人诵其文章,震其风采,往往有生不同时之恨,彼贵寿考终,与草木同腐者,使人转不详其名氏,然则人生所尚,殆在此不在彼矣。
哲维既喜谈政,胸中抑塞不平之气,一寓于诗,其所非议刺讥,或当或不当,然函孕史事,比附故实,如珠玉出箧,光采烂然,并世作者,未之或先也。
方哲维未逝时,书坊贾人将流布其诗,其后遂怵祸谢绝。
余急收其稿,以归其子劼之,釐为《聆风簃诗》八卷,且集赀使授诸梓,而以长短句附焉。
呜乎!
哲维亡矣,其不亡者仅此,余以三十年之交旧,申之以姻亚,追维平日文酒之乐、离合之迹,虽风逝电谢,不可抟捖,然一展卷间,彷佛遇诸纸上,令人悲咽不可仰。
回忆哲维临命之岁,序余《爰居阁诗》,脱稿视余,并几赏析,宛然前日事耳。
今劼之既刻《聆风簃诗》,乃徵余序,辄以泪濡笔,书此以塞其意,哲维有知,其许我耶。
辛巳春,长乐梁鸿志。
(录入:顾青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