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啸父

相关人物:共 38 位
共 3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僧光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冀州人
常山渊公弟子也。
少与道安相遇于逆旅。
时俱未受具。
因悉披陈志慕。
临别谓曰。
苟长大毋相忘。
后厉行。
精通经论。
石氏之乱。
隐飞龙山。
道安从之论议。
安曰。
古所立义多违佛意。
光曰。
顾当自尽。
何敢于前辈置优劣邪。
安曰不然。
弘赞理教。
宜令允惬。
法鼓竞鸣。
何先何后。
既南游。
复还襄阳。
遇疾而卒。
道护冀州人
有气节。
学解通达。
亦隐飞龙山。

人物简介

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二
释僧先。
冀州人
常山渊公弟子。
性纯素有贞操。
为沙弥时与道安相遇于逆旅。
安时亦未受具戒。
因共披陈志慕神气慷慨。
临别相谓曰。
若俱长大勿忘同游。
先受戒已后励行精苦。
学通经论值石氏之乱隐于飞龙山。
游想岩壑得志禅慧。
道安后复从之。
相会欣喜。
谓昔誓始从。
因共披文属思。
新悟尤多。
安曰。
先旧格义于理多违先曰。
且当分折逍遥。
何容是非先达。
安曰。
弘赞理教宜令允惬。
法鼓竞鸣何先何后。
先乃与汰等。
南游晋平讲道弘化。
后还襄阳遇疾而卒。
又有沙门道护。
冀州人
贞节有慧解。
亦隐飞龙山。
与安等相遇。
乃共言曰。
居靖离俗每欲匡正大法。
岂可独步山门使法轮辍轸。
宜各随力所被以报佛恩。
众佥曰善。
遂各行化。
后不知所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晋僧。
冀州人
少游汧陇,长历荆雍。
妙通大乘,兼善数论。
撰有《人物始义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前秦僧。京兆人。少事佛图澄,硕学渊通,尤明气纬。隐于泰山西北金舆谷之昆仑山,大起殿舍,闻而造者百有余人。前秦主苻坚、南燕主慕容德、后秦主姚兴等并皆致礼。年八十五,卒于山中。
全晋文
僧朗,京兆人。后赵末居太山,寻移山西北之金舆谷。世称朗公谷,前燕慕容隽、慕容炜、秦苻坚、后燕慕容垂、南燕慕容德、魏道武、晋孝武皆尊礼之,卒年八十五。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京兆人。少游方。往来关中。以讲演自任。尝与同辈赴请。至中途忽曰。君等衣物留寺中今被窃矣。急归逐之可免也。众如其言果免。居太山与隐士张忠游。忠卒徙太山西北之金舆谷昆崙山。学者造焉。符坚每致䞋施。其后汰僧。独以朗道行著称不入𢯱括之例。山素多虎害。自此亦屏绝云。客至多寡。贵贱皆前知之。辄使弟子豫治具。寿八十五殁。 时有支僧敦者。善经论。通大乘。著人物始义论行世。
神僧传·卷第二
释僧朗。未详其氏族。京兆人也。少而游方。问道长安还关中。专当讲说尝与数人。同共赴请。行至中途忽告同辈。曰君等寺中衣物似有窃者。如言即返。果有盗焉。后于金舆谷昆崙山中别立精舍。创筑房室。内外屋宇数十馀区。闻风而造者百有馀人。朗孜孜训诱劳不告倦。秦王符坚钦其德素遣。使䞋遗。坚后沙汰众僧。乃别诏曰。朗法师戒德冰霜学徒清秀。昆崙一山不在杖例。谷中旧有虎灾。人常执杖结群而行。及朗居之猛兽归伏。晨行夜往道俗无滞。百姓咨嗟称善无极。故至今呼为朗公谷。凡有来诣朗者人数多少。未至一日辄已逆知。使弟子为具饮食。必如言果至。咸叹有预见之明矣。后卒于山中。春秋八十有五。
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二
竺僧朗。
京兆人也。
少而游方问道。
长还关中专当讲说。
尝与数人同共赴请。
行至中途忽告同辈曰。
君等寺中衣物似有窃者。
如言即反果有盗焉。
由其相语故得无失。
朗常蔬食布衣。
志耽人外。
以伪秦苻健皇始元年。
移卜泰山。
与隐士张忠为林下之契。
每共游处。
忠后为符坚所徵。
行至华阴山而卒。
朗乃于金舆谷昆崙山中。
别立精舍。
犹是泰山西北之一岩也。
峰岫高险水石宏壮。
朗创筑房室制穷山美。
内外屋宇数十馀区闻风而造者百有馀人。
朗孜孜训诱劳不告倦。
秦主符坚钦其德素遣使徵请。
朗同辞老疾乃止。
于是月月修书。
䞋遗。
坚后沙汰众僧。
乃别诏曰。
朗法师戒德冰霜学徒清秀。
昆崙一山不在搜例。
及后秦姚兴亦佳叹重。
燕主慕容德钦朗名行。
假号东齐王。
给以二县租税。
朗让王而取租税为兴福业。
晋孝武致书遗。
魏主拓跋圭亦送书致物。
其为时人所敬如此。
此谷中旧多虎灾。
常执仗结群而行。
及朗居之猛兽归伏。
晨行夜往道俗无滞。
百姓咨嗟称善无极。
故奉高人至今。
犹呼金舆谷为朗公谷也。
凡有来诣朗者。
人数多少未至一日辄以逆知。
使弟子为具饮食。
必如言果至。
莫不叹其有预见之明矣。
后卒于山中。
春秋八十有五。
时泰山复有支僧敦者。
冀州人
少游汧陇长历荆雍。
妙通大乘兼善数论。
著人物始义论。
亦行于世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出姚氏。羌人也。年十六。师事安公。以精律有名。而三藏皆究其要。一时流辈推尊之。游蜀。刺史毛璩设中食。翼得谷于食中先啖之。璩以不辜信施加敬。后饷米千石。翼为分遗诸刹焉。安公在檀溪。长沙太守滕含方。于江陵舍宅为寺。从安乞僧领住持事。安曰。非翼不可。即今长沙寺是也。后又避难上明立寺。还江陵。复脩长沙寺。遂感金刚舍利于斋座。伐木洞庭之君山。而梦神随喜。太元十九年二月八日。忽光发城北。白马寺僧驰至见像。不能举。翼因得舁之以归。盖翼平昔之所恳求而致之也。视其旁有梵书曰。某年月日。阿怒王造。翼年八十。于像前泊然而化。同时有僧卫。学业甚著。为殷仲堪所重。
神僧传·卷第二
释昙翼。姓姚氏。羌人也。年十六出家。事安公为师。在檀溪寺。晋长沙太守滕舍之于江陵舍宅为寺。告安求一僧为总领。安谓翼曰。荆楚士庶始欲师宗。成其化者非尔而谁。翼遂杖锡南征缔搆寺宇。后至贼越逸侵掠汉南。江陵阖境避难上明。翼又于彼立寺。群寇既荡。复还江陵。修复长沙寺。丹诚祈请遂感舍利。盛以金瓶置于斋座。翼乃顶礼立誓曰。若必是金刚馀阴愿放光明。至乎中夜有五色光彩从。瓶渐出照满一堂。举众惊嗟莫不挹翼神感后。入巴陵君山伐木。值白蛇数十卧遮行辙。翼退还所住。乃谓山神曰。吾造寺伐材幸愿共为功德。夜即梦见神人。告翼曰。法师既为三宝须用特相随喜。但莫令馀人妄有所伐。明日更往路甚清夷。于是伐木沿流而下。其中伐人不免私窃。还至寺上翼材已毕。馀人所私之者悉为官所取。其诚感如此。翼常叹寺立僧足而形像尚少。阿育王所造容仪神瑞。皆多布在诸方。何其无感不能招致。乃专精恳恻请求诚应。晋太元十九年甲午之岁二月八日。忽有一像现于城北。光相冲天。时白马寺僧众先往迎接。不能令动。翼乃往祇礼。谓众人曰。当时阿育王像降我长沙寺焉。即令弟子三人捧接。飘然而起。迎还本寺。道俗奔赴车马轰填。后罽宾禅师僧伽难陀。从蜀下入寺礼拜。见像光上有梵字。便曰。是阿育王像。何时来此。时人闻者方知翼之不谬。年八十二而终。终日像圆光奄然灵化。莫知所之。道俗咸谓翼之通感焉。
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二
释昙翼。
姓姚。
羌人也。
或云冀州人
年十六出家。
事安公为师。
少以律行见称。
学通三藏为门人所推。
经游蜀郡。
刺史毛璩深重之为设中食躬自瞻奉。
见翼于饭中得一粒谷先取食之。
璩密以敬异。
知必不孤信施。
得后饷米千斛。
翼受而分施。
翼尝随安在檀溪寺。
晋长沙太守腾含。
于江陵舍宅为寺。
告安求一僧为纲领。
安谓翼曰。
荆楚士庶始欲师宗。
成其化者非尔而谁。
翼遂杖锡南征缔构寺宇。
即长沙寺是也。
后互贼越逸侵掠汉南。
江陵阖境避难上明。
翼又于彼立寺。
群寇既荡复还江陵。
修复长沙寺。
丹诚祈请遂感舍利。
盛以金瓶置于斋座。
翼乃顶礼立誓曰。
若必是金刚馀荫愿放光明。
至乎中夜有五色光。
彩从瓶渐出照满一堂。
举众惊嗟莫不以翼神感。
当于尔时虽复富兰等见亦回伪归真也。
后入巴陵君山伐木。
山海经所谓洞庭山也。
山上有穴通吴之苞山。
山既灵异人甚惮之。
翼率人入山。
路值白蛇数十卧遮行辙。
翼退还所住。
遥请山灵为其礼忏。
乃谓神曰。
吾造寺伐材幸愿共为功德。
夜即梦见神人告翼曰。
法师既为三宝须用。
特相随喜。
但莫令馀人妄有所伐。
明日更往路甚清夷。
于是伐木沿流而下。
其中伐人不免私窃。
还至寺上翼材已毕。
馀人所私之者悉为官所取。
其诚感如此。
翼常叹。
寺立僧足。
而形像尚少。
阿育王所造容仪神瑞皆多布在诸方。
何其无感不能招致。
乃专精恳恻请求诚应。
以晋太元十九年甲午之岁二月八日。
忽有一像现于城北。
光相冲天。
时白马寺僧众先往迎接不能令动。
翼乃往祇礼。
谓众人曰。
当是阿育王像降我长沙寺焉。
即令弟子三人捧接。
飘然而起迎还本寺。
道俗奔赴车马轰填。
后罽宾禅师僧伽难陀。
从蜀下入寺礼拜。
见像光上有梵字。
便曰。
是阿育王像。
何时来此。
时人闻者方知翼之不谬年八十二而终。
终日像圆光奄然灵化。
莫知所之。
道俗咸谓翼之通感焉。
时长沙寺复有僧卫沙门。
学业甚著为殷仲堪所重。
尤善十住。
乃为之注解。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姚。羌人。年十六出家。事安公为师。少以律行见称。学通三藏。经游蜀郡。刺史毛璩深重之。为设中食。躬自瞻奉。见翼于饭中得谷一粒。先取食之。璩密以敬异。知必不辜信施。后饷千斛。翼受而分施。翼尝杖锡南征。缔构寺宇。后互贼越逸。侵掠汉南。江陵阖境。避难上明。翼还江陵。修复长沙寺。丹诚祈请。遂感舍利。盛以金瓶。置于斋座。至乎中夜。有五色光彩。从瓶渐出。照满一堂。举众惊嗟。莫不挹翼神感。后入巴陵君山伐木。山上有穴。通吴之苞山。山既灵异。人甚惮之。翼率人入出。路值白蛇数十。卧遮行辙。翼退还所住。遥请山灵。为其礼忏。乃谓神曰。吾造寺伐材。愿共为功德。夜即梦见神人告翼曰。法师既为三宝须用。特相随喜。但莫令馀人妄有所伐。明日更往。路甚清夷。于是伐木。沿流而下。翼常叹。寺立僧足。而形像尚少。阿育王所造。容仪神瑞。皆布在诸方。何其无感。不能招致。乃专精恳恻。请求诚应。以晋太元十九年甲午之岁。二月八日。忽有一像。现于城北。光相冲天。时白马寺僧众。先往迎接。不能令动。翼乃往祗礼谓曰。当是阿育王像。降我长沙寺焉。即令弟子三人捧接。飘然而起。迎还本寺。道俗奔赴。车马轰填。后罽宾禅师僧伽难陀。从蜀下入寺礼拜。见像光上有梵字。便曰。是阿育王像。翼年八十二而终。终日。像圆光。奄然灵化。莫知所之。
释慧睿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六十二
慧睿,冀州人,游历诸国,还憩卢山。
入关,受什公咨禀,后适京师,住乌衣寺,元嘉中卒。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冀州人
史失其氏。
少出家。
以精苦称。
游方至蜀。
为盗所略。
使牧羊野。
中有商客。
见而异焉。
问三藏义。
无不综达。
于是为出金。
赎法服还著之。
西游至南天竺。
凡音译训诂。
无不通。
还馆庐山。
闻什公在关中。
抠衣往受业焉。
晚居建邺乌衣寺讲授。
学者如云。
彭城王义康。
请以为师。
睿苦辞三返。
然后许。
王要睿至其第。
授戒法。
睿曰。
礼闻来学。
未闻往教。
王大愧服。
诣座下。
施之貂裘。
直三十万。
睿以坐而未尝御。
谢灵运每从睿问经奇字。
为著十四音训。
序以条列梵汉旨义。
元嘉中没。
寿八十五。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慧睿。
冀州人
少出家执节精峻。
常游方而学经。
行蜀之西界为人所抄掠。
常使牧羊。
有商客信敬者。
见而异之。
疑是沙门。
请问经义无不综达。
商人即以金赎之。
既还袭染衣。
笃学弥至。
游历诸国。
乃至南天竺界。
音译诰训殊方异义无不必晓。
后还憩庐山。
俄又入关从什公咨禀。
后适京师止乌衣寺讲说众经。
皆思彻言表理契环中。
宋大将军彭城王义康请以为师。
再三乃许。
王请入第受戒。
睿曰。
礼闻来学不闻往教。
康大以为愧。
乃入寺虔礼祇奉戒法。
后以貂裘奉睿。
睿不著常坐之。
王密令左右求买酬三十万。
睿曰。
虽非所服既大王所施。
聊为从用耳。
陈郡谢灵运笃好佛理。
殊俗之音多所达解。
乃咨睿以经中诸字并众音异旨。
于是著十四音训叙。
条列梵汉。
昭然可了。
使文字有据焉。
睿以宋元嘉中卒。
春秋八十有五矣。
释法羽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九 遗身科
冀州人
年十五。
为沙门慧始童子。
始刻苦于道。
羽落发能嗣其行。
慕法华经药王菩萨樊身之施。
于是自蒲坂以白晋王姚绪。
绪曰入道多门。
何必自焚。
对曰。
吾愿如是。
即服香油。
以布缠其身。
诵经坐火栅中。
声至眉额焦烂。
而后绝。
时年四十五。
高僧传·卷第十二 亡身
释法羽。
冀州人
十五出家。
为慧始弟子。
始立行精苦修头陀之业。
羽操心勇猛深达其道。
常欲仰轨药王烧身供养。
时伪晋王姚绪镇蒱坂。
羽以事白绪。
绪曰入道多方何必烧身。
不敢固违。
幸愿三思。
羽誓志既重。
即服香屑以布缠体。
诵舍身品。
竟以火自燎。
道俗观视莫不悲慕焉。
时年四十有五。
释昙鉴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出赵氏。
冀州人也。
师事竺道祖。
以解律称。
诣关中。
从罗什受学。
什曰。
子真一闻持者也。
住江陵新寺。
厉志求生安养。
临终果见奇祥。
方敛目有异香。
寿七十。
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四
释昙鉴。
姓赵。
冀州人
少出家事竺道祖为师。
蔬食布衣律行精苦。
学究群经兼善数论闻什公在关。
杖策从学。
什常谓鉴为一闻持人。
后游方宣化。
达自荆州止江陵辛寺。
年登耳顺励行弥洁。
常愿生安养瞻觐弥陀。
后弟子僧济辞往上明。
鉴云。
汝去乃佳恐不复相见。
因委曲疏受付嘱。
至夜与诸耆老共叙无常。
言甚切至。
既夜各各还房。
鉴独留步廊下至三更。
沙弥僧愿请还房。
鉴曰。
汝但眠不须复来。
至明旦弟子慧严依常问讯。
见合掌平坐而口不言。
迫就察之实乃已卒。
身体柔软香洁倍常。
因申而殓焉。
春秋七十。
吴郡张辩作传并赞。
赞曰。
披荔逞芬。
握瑾表洁。
浑浑法师。
弗淄弗涅。
炜晔初辰。
条蔚暮节。
神游智往。
岂伊实诀。
时江陵又有释道海北州释慧龛东州释慧恭淮南释昙泓东辕山释道广弘农释道光等。
并愿生安养临终祥瑞焉。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一 义解科
尹氏。
冀州人
少师事沙门志钦得度。
时以徐州沙门法迁有重望。
经论精练。
钦由以次托焉。
迁公南游。
随止京口竹林寺。
年十五。
随还彭城。
以成实三论驰誉讲肆。
入京师止谢寺。
沙门智藏僧旻法云。
皆当时俊杰。
然所学亦依次折中。
文惠文宣二王。
师事之。
永明八年。
讲百法论。
至破尘品微笑而化。
寿五十七矣。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慧次。
姓尹。
冀州人
初出家为志钦弟子。
后遇徐州释法迁解贯当世。
钦乃以次付嘱。
仍随迁。
南至京口止竹林寺。
至年十五随迁还彭城。
虽复年在息慈。
而志学无勌。
清鉴伦通。
超然孤拔。
至年十八解通经论名贯徐土。
迄禀具戒业操弥深。
频讲成实及三论大明中出都止于谢寺。
迄宋季齐初归德稍广。
每讲席一铺辄道俗奔赴。
沙门智藏僧旻法云等。
皆幼年俊朗慧悟天发。
并就次请业焉。
文慧文宣悉敬以师礼四事供给。
永明八年讲百论。
至破尘品忽然从化。
春秋五十七矣。
时谢寺又有僧宝僧智。
长乐寺法珍僧向僧猛法宝慧调。
并一代英哲。
为时论所宗。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5 【介绍】: 北魏时僧。
冀州人
时朝廷倡佛教,寺院拥有大量土地,当权僧人成为僧侣地主。
广大农民及下层僧人受到残酷剥削和压迫,法庆乃于延昌四年以“大乘教”组织农民起事,宣称“新佛出世,除去众魔”,被推为首领,并以渤海人士李归伯为十住菩萨,聚众五万余,所过处,焚寺院经像,杀僧侣地主。
北魏派元遥率步骑十万镇压。
庆等战败,被俘死。
共 3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