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今二

相关人物:共 28 位
共 2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三五三
净梵,俗姓笪,名佛护,秀州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十岁出家,十八受具戒,历师超果湛公、神悟处谦。元祐初,主姑苏大慈寺,讲天台三大部。宣和初,郡守敬其高行,补为管内法主。建炎元年(《释门正统》作二年)卒。见《释门正统》卷六,《佛祖统纪》卷一四,《补续高僧传》卷二。
神僧传·卷第九
僧净梵。
嘉禾人。
姓笪氏。
母梦光明满室见神人似佛。
因而怀娠。
生甫十岁依胜果寺出家祝发。
从湛谦二法师学教得其传。
初住无量寿院。
凡讲法华经十馀过。
大观中结二十七僧修法华忏。
每期方便正修。
二十八日连作三会。
精恪上通感普贤受羯摩法。
呼净梵比丘名声如撞钟。
时长洲县宰王公度亲目其事。
题石为记。
又尝梦黄衣人请入冥见王者。
令检簿云。
净梵比丘累经劫数讲法华经。
即遣使送归。
一日禅观中合众皆见金甲神人胡跪师前。
又在他处忏期蒙韦驮天点检。
大众中有戒不严净者。
先以预定后果忏法不全。
时姑苏守应公有婢为崇所恼。
请师授戒。
其妖即灭。
葛氏请施戒荐夫。
见夫绕师三匝而去。
待制贾公见师道行。
即补为管内法主。
师住持十馀年。
亡后焚躯有舍利五色。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净梵。嘉禾人。姓䉡。母龚氏。梦佛光满室。遂有娠。及生因名佛护。十岁出家。尝念阿弥陀佛。或问。年少何遽尔。师曰。我欲往他方丈。求挂搭去。十八受具戒。即依超果湛公。复谒神悟。屡亲讲说。大契宿心。元祐初。主姑苏大慈。讲三大部十馀过。馀文称是。禀师戒法者。几满城邑。尝率二十七人。修法华三昧。以二十八日为期。如此三会。感普贤大士授戒羯磨。至称净梵比丘。则洪声震响。如撞巨钟。师禅观之处。众尝见金甲神。跪于座前。有时一处行忏。见韦天按视忏堂。行人有遭其点察者。辄障起而退。政和中。太守应公。婢为祟所娆。歌笑不休。请师施戒。即刻神定。信女葛氏。请为亡夫施戒。即见夫旋绕师座。称得解脱。尝夜居西院。君酷暑。众不安卧。师方披三衣。坐水阁上。忽风雪飞集。凉气逼人。旦谓众曰。夏行冬令。众皆叹仰。知为神龙翊卫。变热为凉也。宣和初。郡守贾公。敬师高行。补为管内法主。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佛护,字净梵,姓笪氏,嘉禾人。
母梦光明满室,见神人似佛,孕而生护,因名佛护。
十岁投圣果永忏主出家,常念阿弥陀佛。
或问:“年少念佛何为?
”曰:“我欲参访去。
”十八受具戒,投湛、谦二法师习教,得其传。
谒神悟,亲讲说,如夙习。
初住无量院,讲《法华》十馀会。
哲宗元祐初,主姑苏大慈,讲三大部,弟子遍踵吴地。
尝率二十七僧修法华忏,每期方便正修,二十八日作三会,精恪上通,感普贤受羯摩法,至称净梵比丘者三,洪音如撞巨钟,三昧将圆。
有来二僧曰:“春至石梁礼圣迹。
”忽见空中飞花,异香非常。
遇一僧曰:“姑苏梵法主散花至此”,语毕辄不见。
某因得礼座下,长洲令王公度亲时目其事,记刻于石。
元符中,有黄衣使者,请至冥府,时王者迎就坐,令吏检祥霭簿。
吏云:净梵比丘多劫讲演《法华》,王即起顶礼,遣使引还。
建炎元年十月朔日,坐亡,阇维时有五色光,塔择横塘之般若。
释道琛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三八五四
道琛(一○八六——一一五三),俗姓彭,温州乐清(今浙江乐清)人。年十八受具戒,学于息庵。会高宗幸温州,建资福院,丞相吕颐浩以道琛应诏。前后三坐道场,化缘不衰。晚主南湖,为第八代祖师。绍兴二十三年卒,年六十八。谥曰圆辩。见《补续高僧传》卷三,《释门正统》卷七。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道琛。
温之乐清彭氏子。
母梦紫气萦身而生。
年十八具戒。
学教于息庵。
微言妙旨。
一闻便领。
归乡弘法。
适高宗幸永嘉。
有旨。
以林灵素故居。
为资福院。
丞相吕颐浩。
以师应诏。
凡前后三坐道场。
化缘不衰。
于禅定中。
见四明垂示。
行法华忏。
感普贤放光。
自是慧辩益进。
一日讲至六罗汉义。
学者请说。
斥之曰。
小乘法相。
说之何益。
当为说经王义。
联翩三日。
一语无重。
以绍兴二十三年示寂。
说偈曰。
唯心净土。
本无迷悟。
一念不生。
即入初住。
谥曰圆辩。
师高德硕行。
与雪窦大圆。
育王谌二禅师
为道交。
二老深敬之。
实有以动之。
不徒辩说而已。
师居山匮粮。
尝以僧伽梨。
质米于市。
夜见流先煜煜。
送还光乃已。
苦无水。
指工凿之。
泉随凿涌。
乐清江岸。
每以颓倒为患。
咸谓鬼物所衅。
师为神授戒。
后遂凝然无恙。
其将主南湖也。
门人清顺。
梦延庆诸祖来谒。
侍者持位图于傍。
而缺第八。
顺指问之。
对曰。
汝师将补其处。
及后居南湖。
果第八世。
噫。
岂偶然哉。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道琛,赐号“圆辩”。姓彭氏,乐清人也。母梦紫气萦身而生,年十八具戒,初学律仪,未几,去从息庵于法明,微言妙旨,一闻便领。后至南湖依圆照,既归乡,出主广济,十二年迁广慈。宋建炎三年,车驾幸永嘉,有旨以林灵素故居为资福院,丞相吕颐浩以琛应诏。尝以僧伽黎质米于市,夜见流光煜煜,旦即奉还。山居无水,指工凿井,得古砖,有天康字,泉涌其下。尝专修念佛三昧,忽感悟曰:“唯心净土,一而已矣。良以弥陀悟我心之宝刹,我心具弥陀之乐邦。虽远而近,不逾一念。虽近而远,过十万亿。譬如青天皓月,影临万水,水不上升,月不下降,水月一际,自然照映。”偶于定中见一老宿,顾谓之曰:“吾四明也。”便惊,喜作礼曰:“琛于一家习气法相,未能通达,乞垂指教。”尊者首肯之。及觉,心地豁然,自是言教观者皆禀为正则。宋绍兴十二年,圆照退老,举琛以代,寺经虏寇焚荡之馀,琛诚心感格,施者自归。岁月之间,栋宇悉备。因行法华三昧,感生异光,慧辩益弘。郡大旱,请祷雨,琛以时政苛猛为言,守大感寤,出囚徒数百人,是夕大雨。有久病,为说法施食,病多愈。与雪窦大圆禅师道交最深。尝为说经王义及六即义,联翩三日,一语不重。绍兴三十三年十二月十六日,集众讽经,昼夜不绝。众闻异香盈室,乃沐浴更衣,书偈曰:“唯心净土,本无迷悟。一念不生,即入初住。”令讽《安乐行》,未终,嗒然坐亡。留龛弥月,颜体如生。葬于崇法塔侧。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奉先深。
清凉智明。
二禅师者。
亦云门嗣也。
二师同游方。
时闻僧问法眼。
如何是色。
眼竖起拂子。
或曰。
鸡冠花。
或曰贴肉汗衫。
二人特往请益。
问曰。
承闻和尚有三种色语。
是否。
眼曰。
是。
深曰。
鹞子过新罗。
便归众。
时李主在座下不肯。
乃白法眼曰。
寡人。
来日致茶筵。
请二人重新问话。
明日茶罢。
备䌽一箱剑一口。
谓二深曰。
上座若问话得是。
奉赏杂䌽一箱。
若问不是。
祇赐一剑。
法眼升座。
深复出问。
今日奉敕问话。
师还许也无。
眼曰。
许。
曰。
鹞子过新罗。
捧䌽便行。
大众一时散去。
时法灯作维那。
乃鸣钟集众僧堂前勘深。
众集。
灯问。
承闻二上座。
久在云门。
有甚奇特因缘。
举一两则来商量看。
深曰。
古人道。
白鹭下田千点雪。
黄莺上树一枝花。
维那作么生商量。
灯拟议。
深打一座具。
便归众。
深同明和尚。
到淮河。
见人牵网。
有鱼从网透出。
深曰。
明兄俊哉。
一似个衲僧相似。
明曰。
虽然如此。
争如当初不撞入网罗好。
深曰。
明兄你欠悟在。
明至中夜方省。
二师并出世金陵。
深于奉先。
明于清凉。
皆江南主虔请也。
莲华祥庵主。
深之嗣。
西峰豁公。
明之嗣。
别具。

人物简介

全宋诗
翁元龙,字时可,号处静,鄞县(今浙江宁波)人。
为杜范客,相随迁居黄岩。
工于词。
清光绪《黄岩县志》卷二一有传。
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奉先深。
清凉智明。
二禅师者。
亦云门嗣也。
二师同游方。
时闻僧问法眼。
如何是色。
眼竖起拂子。
或曰。
鸡冠花。
或曰贴肉汗衫。
二人特往请益。
问曰。
承闻和尚有三种色语。
是否。
眼曰。
是。
深曰。
鹞子过新罗。
便归众。
时李主在座下不肯。
乃白法眼曰。
寡人。
来日致茶筵。
请二人重新问话。
明日茶罢。
备䌽一箱剑一口。
谓二深曰。
上座若问话得是。
奉赏杂䌽一箱。
若问不是。
祇赐一剑。
法眼升座。
深复出问。
今日奉敕问话。
师还许也无。
眼曰。
许。
曰。
鹞子过新罗。
捧䌽便行。
大众一时散去。
时法灯作维那。
乃鸣钟集众僧堂前勘深。
众集。
灯问。
承闻二上座。
久在云门。
有甚奇特因缘。
举一两则来商量看。
深曰。
古人道。
白鹭下田千点雪。
黄莺上树一枝花。
维那作么生商量。
灯拟议。
深打一座具。
便归众。
深同明和尚。
到淮河。
见人牵网。
有鱼从网透出。
深曰。
明兄俊哉。
一似个衲僧相似。
明曰。
虽然如此。
争如当初不撞入网罗好。
深曰。
明兄你欠悟在。
明至中夜方省。
二师并出世金陵。
深于奉先。
明于清凉。
皆江南主虔请也。
莲华祥庵主。
深之嗣。
西峰豁公。
明之嗣。
别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潭州湘阴人,字资道,一字绅伯。高宗绍兴间进士。历太府丞、提举广西市舶。以亲老求便郡,改知衡州。擢潼川路转运使,请除盐酒虚额,以去民害,得蠲川引四十七万。守令贪虐,即劾奏。后以朝散大夫终于家。有《邓绅伯集》。
全宋诗
邓深,字资道,一字绅伯,湘阴(今属湖南)人。
高宗绍兴中进士。
十七年(一一四七),以从政郎通判郴州(明万历《郴州志》卷二)。
入为太府丞。
二十七年,以轮对称旨,提举广西市舶(《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七)。
三十年,知衡州(《永乐大典》卷八六四七引《衡州府图经志》)。
擢潼川路转运使。
晚年居家,构轩曰大隐,因号大隐居士。
有文集十卷,已佚。
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大隐居士诗集》二卷。
事见《永乐大典》邓字韵引《古罗志》(《四库全书·大隐居士诗集提要》引),《万姓统谱》卷一○九、《宋史翼》卷二一有传。
 邓深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大隐居士诗集》为底本。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汀州人,字子真,号淡轩老叟。孝宗隆兴元年进士。调弋阳尉。尝往崇安请教朱熹。赵汝愚帅蜀,辟机宜文字。光宗绍熙末除编修官,未几坐庆元党禁罢。党禁解,终广西提刑。卒年七十八。有《寒泉语录》。
全宋诗
杨方(约一一三三~一二一○),字子直,号淡轩老叟,长汀(今属福建)人。
从朱熹学。
孝宗隆兴元年(一一六三)进士,为清远簿。
淳熙八年(一一八一),由武宁丞摄知靖安。
赵汝愚帅蜀,辟为主管机宜文字。
召为宗正簿,迁著作郎(《南宋馆阁续录》卷八)。
宁宗庆元元年(一一九五),出通判吉州,迁知建昌军。
入伪学党,罢。
嘉泰三年(一二○三),起知抚州,未数月奉祠。
嘉定初,召为考功郎,寻罢。
阅二年,起提点广西刑狱,行至象州病卒,年七十八。
事见《永乐大典》卷七八九四引《临汀志》,《宋史翼》卷二一有传。
今录诗十首。
全宋文·卷五七一六
杨方,字子直,号淡轩老叟,汀州长汀(今福建长汀)人。登隆兴元年进士,调弋阳尉。赵汝愚帅蜀,辟机宜文字。绍熙末除编修官。坐赵汝愚、朱熹党罢。党禁解,终广西提刑。卒年七十八。有《寒泉语录》。见《南宋馆阁续录》卷八,《庆元党禁》,《宋元学案》卷六九,《宋诗纪事》卷五三,《宋元学案补遗》卷六九,《宋史翼》卷二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6—1184 【介绍】: 宋临江军清江人,字择之,号克斋。孝宗乾道二年进士。从张栻游,负用世才,栻甚重之。历赣县丞,政最,知兴国县。留正帅蜀,辟为机宜,革除官吏索贿等弊端。后朝议欲用为郡,会病卒。有《克斋集》。
全宋诗
陈琦(一一三六~一一八四),字择之,号克斋,临江军清江(今江西清江西南)人。
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六)进士。
从张栻游。
历衡阳簿、赣县丞。
留正帅蜀,辟掌机宜文字。
淳熙十一年卒于官,年四十九。
事见《诚斋集》卷一二九《陈择之墓志铭》,《宋史翼》卷二一有传。
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五八四三
陈琦(一一三六——一一八四),字择之,临江军清江(今江西樟树西南)人。乾道二年进士及第。尝与张栻游,栻甚重之。留正帅蜀,辟为机宜,颇有贤能,蜀人交口赞之。淳熙中,除袁州刑狱参军。朝议欲用为郡,会病卒,时淳熙十一年,年四十九。见《诚斋集》卷一二九《陈择之墓志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照(一一八五~一二七三),俗姓童,黄岩(今属浙江)人。年十三依圣水蒙庵宣出家,后师北峰印。出世住天台大慈、黄岩圣水、云间延庆、凤山褒亲、杭州上下天竺。历左街鉴义、左街录、左右街都纲录。理宗赐号佛光法师。度宗咸淳九年卒,年八十九,谥普通法师。《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有传。今录诗四首。
全宋文·卷七四六六
法照(又作炤,一一八五——一二七三),黄岩(今浙江黄岩)人,童氏子。年十三出家,以蒙庵宣为师,复师北峰宗印,修天台教观。历住大慈、圣水、延庆、褒亲、天竺诸寺。理宗赐号佛光法师,又书「晦岩」赐之。咸淳九年卒,年八十九,谥普通法师。著有《法华三大部读教记》二十卷(存)。见《续佛祖统记》卷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法照,姓童氏,黄岩人。
父好善,生九子,照其次也。
母陈氏梦日霣蹇裳得之,孕十二月而生。
气貌奇伟,耳垂肩,眼如电,幼入小学,便多颖悟,塾师异之。
年十三,投圣水出家,以蒙庵宣为师。
一夕自外归,寺僧遥望两炬晶炯,近之乃照也,盖目光远射,令人惊畏。
薙染后,精进教乘,三阅大藏,出游诸方,豁堂,当代尊宿,贻书褒勉,诸山以职延致,悉不就。
携香礼北峰印,次至蒋山参琰浙翁,问答之际深器之。
北峰居下竺,招之归。
淅翁以教门为属,讲论授受,泠然有得。
北峰顺寂,振锡东还,钱丞相作高僧堂延照共谈。
年三十三,改往天台大慈,迁圣水,史卫王举住云间延庆,继迁凤山褒亲。
丞相史永公举住四明。
延庆、海顺二法师自日本来,听讲且作《读教记》,绘照像归国。
高丽崔丞相亦致书问佛法大旨,乞九祖图,并赠漂瓷钵盂及金观音香药。
育王虚席,郡请兼摄,举痴绝冲自代。
阃帅夺寺园为酒库,杖履而遁,道出东掖两山,学徒迎之境上。
宏斋包公屈致智者真觉,重祖庭也。
理宗闻其名,敕住下天竺,寻迁上天竺,补左街鉴义,御笔特赐“佛光法师”,进录左街,赐金襕袈裟,召见倚桂阁,对御称旨。
集庆寺成,诏命开山,力辞,举白莲观止诚公自代。
明年诚寂,有旨特转左右街都纲录,令住集庆,不许辞免,御书“晦岩”二大字赐之。
开无碍讲,凡禅教律三宗,学徒云集,闻名开悟。
召见延和殿,讲《华严经》。
又大书“灵山堂”以赐。
遣侄武经郎童炎奉宸翰归其里。
东宫召见复古殿,讲《般若经》,再赐紫金襕袈裟,斋于明华殿。
圣眷隆渥,昔未曾有。
偶因面对,力乞还山。
度宗即位,敕再住上天竺。
前后居山二十四年。
平章贾魏公为造塔于寺之东冈,奏请赐名曰“天岩塔院”,复加恩赉赐田三顷,以助其费。
癸酉秋示疾,移居塔院,郤药屏医,作文自祭。
中秋之夕书偈曰:“佛寿八十,我多九年。
虚空掇转,大用现前。
”掷笔瑞坐而逝,咸淳癸酉八月十五日也。
得年八十有九,僧腊七十四。
弟子妙应继席,得法四十馀人,得度者一百馀人,窆于天岩,遵初志也。
明年赐谥曰“普通法师”,答 曰“慈应”。
所撰《读教记录》二十卷,为学者日月,其馀法语遗文,诸弟子多所记录,不可罄述。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6—1372 【介绍】: 明初僧。西安府永寿人,俗姓石,号碧峰,或作璧峰。曾趺坐大树下,溪水横溢,危坐七日,衣服尽湿。洪武初奉诏至南京,召问佛法及鬼神事,奏对称旨,御制诗赐之。卒后,宋濂为撰舍利塔铭。
皇明名僧辑略
师讳宝金。姓石氏。号碧峰。生杭之永寿县。六岁出家。遍参讲肆。参如海真公。寝食为废。随公摘蔬。忽凝坐不动。后入定。累日不起。尝坐树下。溪水横至。人意师溺死。越七日。蒸坐如平时。一日听伐木声。汗如雨下。求證于公。公印可之。洪武二年。召至京。极蒙恩赐。师示疾。上亲洒宸翰。赐诗十二韵。六月四日。沐浴更衣。正襟危坐而逝。世寿六十五。僧腊五十。火化。五色舍利汾然。齿舌数珠不坏。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宝金。号碧峰。乾州永寿石氏子。生多祥异。六岁依云寂温公为弟子。剃落具戒。游讲肆。穷性相之学。四辩飞驰。闻者耸听。既而叹曰。三藏之文。标月指也。遂弃所学习禅。入蜀晋云山中。参如海真公。公示以道要。师大起疑情。寝食为癈。入峨眉山。誓不复粒食。日采松柏啖之。胁不沾席者三年。自是入定。或累月不起。尝趺坐大树下。溪水横逸。人意师已溺死。越七日水退。竞往视之。师燕坐如平时。唯衣湿耳。一日闻伐木声。通身汗下如雨。笑曰。妙喜大悟十有八。小悟无算。岂欺我哉。未生前之事。吾今日方知其真耳。急往求證于公。反覆相辩话甚力。至于拽倾禅榻而出。公曰。是则是矣。翼日重勘之。至期。公于地上画一圆相。师以袖拂去之。公复画一圆相。师于中增一画。又拂去之。公再画如前。师又增一画成十字。又拂去之。公视之不语。复画如前。师于十字加四隅。成卐文。又拂去之。公乃总画三十员相。师一一具答。公曰。汝今方知佛法宏胜如此也。百馀年间参学。有悟者世岂无之。能明大机用者。宁复几人。无用和尚谓。座下当出三虎一彪。尔其彪耶。然缘在朔方。当大弘吾道也。无用盖公之师云。先是。师在定中。见一山甚秀丽。重楼杰阁。金碧绚烂。诸佛五十二菩萨。行道其中。有招师者曰。此五台山。秘魔岩也。尔前身修道其中。灵骨犹在。何乃忘之。既寤。遂游五台山。道逢蓬首女子。身被五䌽弊衣。赤足徐行。一黑獒随其后。师问曰。子何之。曰。入山中尔。曰将何为。曰。一切不为。良久乃没。叩之同行者。皆弗之见。或谓为文殊化身云。师乃就山建灵鹫庵。四方闻之。不远千里。负糇粮来献者。日缤纷也。师悉储之。以食游学之僧。多至千馀人。虽丁岁大俭。亦不拒也。至正戊子冬。顺帝遣使者。召至燕都。慰劳甚至。天竺僧指空。久留燕。相传能前知。号为三百岁。人敬之如神。师往与叩击。空瞪视不答。及出空叹曰。此真有道者也。夕大雪。有红光自师室中起。上接霄汉。帝惊叹。赐以金纹伽黎衣。遣归。明年复召见。命建坛祈雨。辄应。赐寂炤圆明之号。赐予一以赈饥乏。诏主海印禅寺。师力辞。名香法衣之赐。殆无虚日。自丞相而下。以至武夫悍将。无不以为依皈。已而恳求还山。洪武戊申。我太祖即位于建业。明年己酉。燕都平。又明年庚戌。诏师至南京。见上于奉天殿。且曰。朕闻师名久。以中州苦寒。特延师居南方尔。遂留于大天界寺。时召入。问佛法。及鬼神情状。奏对称旨。又二年辛亥冬十月朔。上将设普济佛会于钟山。命高行僧十人涖其事。而师与焉。赐伊蒲馔于崇禧寺。大驾幸临。移时方还。明年壬子春正月既望。诸沙门方毕集。上服皮弁服。亲行献佛之礼。夜将半。敕师于圜悟关施摩陀伽斛法食。竣事。宠赉优渥。夏五月。悉鬻衣盂之赀。作佛事七日。乃示微疾。上知之。亲御翰墨。赐诗十二韵。有玄关尽悟已成正觉之言。天光昭回。人皆以为荣。时疾已革。不能诣阙谢。至六月四日。沐浴更衣。与四众言别。正襟危坐。目将瞑。弟子请曰。和尚。逝则逝矣。不留一言。何以暴白于后世耶。师曰。三藏法宝。尚为故纸。吾言欲何为。夷然而逝。世寿六十五。僧腊五十又九。后三日。奉龛茶毗于聚宝山。倾城出送。香币积如丘陵。或恐不得与执绋之列。露宿以俟之。及至火灭。获五色舍利。齿舌数珠皆不坏。纷然争取。灰土为尽。师体貌丰伟。端重寡言笑。福慧双足。所至化之。故其在山也。捧足顶礼者。项背相望。其应供而出也。持香花击梵乐而迎者。在在如是。不啻生佛出现。其行事多可书。弟子散之四方。无以会其同。略述其槩如此。师有弟子智通。燕人也。秀发颖异。初为全真道士。知非遂落发。从师闻奥旨。隐大乘山。永乐间。诏至都。住大天界。后亦危坐而化。为人端谨神悟。有乃父之风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禅师。
名宝金。
乾州永寿人也。
号璧峰。
其父石氏行善无子。
有梵僧。
目普门大士相授之曰。
善事之。
奇男至矣。
期年果生金。
金生时。
红光盖室。
牛马皆鸣。
六岁亲殁。
往受净业于温法师。
从温既久。
通性相之旨。
乃代座演法。
有禅者遇而惜之。
因谓金曰。
观君谈论。
如望梅也。
其能止渴乎。
金大惊。
挽之不可。
遂游方。
谒缙云真禅师。
与一源宁。
同入真室。
金辄有省。
一日拮蔬园中。
定坐不还。
适真公至。
抚金背曰。
汝定耶。
金起对曰。
动定不关。
曰。
谁是不关者(一本云。
动定不关。
是甚磨人)。
金向前叉手而立。
真公奋揕其胸曰。
速道速道。
金便喝。
真曰。
尘劳暂息。
向上政未得在。
金以拳筑真而趋去。
已而隐峨嵋。
日咽松柏。
胁不沾席者三年。
闻伐木声大彻。
再参真公。
真于地画一圆相。
金以袖拂去之。
真又画一圆相。
金于中增一画。
又拂去之。
真再画如前。
金又增一画成十字。
又拂去之。
真复画如前。
金于十字。
加四隅成卐字。
又拂去之。
真乃总变三十圆相。
金一一俱答。
真曰。
汝今方知佛法宏胜如此。
宜往朔方。
大行吾道。
金先于定中。
见一山。
重楼杰阁。
金碧烂绚。
诸佛五十二菩萨。
行道其中。
有谓金曰。
此五台秘魔岩也。
汝忘之乎。
至是游五台。
道逢蓬首女子。
披五彩敝衣。
赤足徐行。
一黑獒随其后。
金问曰。
汝何之。
曰。
入山尔。
曰。
将何为。
曰。
一切不为。
金喝之。
女子眴金曰。
将谓是狮子儿。
言讫不见。
金惊喜曰。
吾于此山有宿缘乎。
就中结灵鹫庵居之。
声光日溢。
无远近。
负糇粮而献者。
缤纷也。
至正壬子。
授师号寂照圆明。
住燕京之海印寺。
寻称病辞。
还旧隐。
明高帝。
即真召金。
之南京。
于内殿。
问佛法大意。
遂设普济会。
金莅其事。
已而御制诗十二韵。
赐金。
是时开福之后。
惟金与龙池宁。
宁好行古规。
时流讳之。
金自代州寓金陵。
英才辐辏。
开福馀烈复振。
尝问僧。
须弥纳于芥子。
且道。
阿修罗王。
向何处伸脚。
僧应诺。
金曰。
恰是。
僧呵呵大笑。
金曰。
剑峡徒劳放木鹅。
又问僧。
台山路。
向甚么处去。
曰。
和尚是甚么心行。
金曰。
今日被驴子扑。
僧作嘘声。
金曰。
消得龙王多少风。
金年六十有五。
召侍僧曰。
三藏灵文。
乃是故纸。
汝知之乎。
僧拟进语。
金便脱去。
阇维。
得五色舍利。
牙齿数珠。
坚润宛然。
赞曰。
宁金二禅师
以叔侄同时。
建大旗鼓。
于广漠之野。
岂不三贤胆战。
十地魂惊。
或怪二公末后。
一曰明明一场败缺。
一曰三藏灵文。
乃是故纸。
何敛锋垂手。
一至此哉。
然历考版图。
自大觉拈花之后。
莫不皆然。
无乃草满法堂。
不容不尔耶。
抑历数有归其册命之词乎。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宝金,字璧峰,姓石氏,永寿人也。父通甫,宅心从厚,人号“长者”。母张氏,嗜善弗怠,有沙门授观音像曰:“谨事之,生智慧儿。”未几,儿生,白光贯屋。幼多疾,因归释氏,依云寂温剃落,受具后,穷性相学,言辞落落若贯珠,闻者动容。已而叹曰:“三藏玄言,皆标月指,如来心法,果如是乎?”遂弃所学,更习禅观。谒如海真于缙云,海问曰:“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所答不契,遂疑之。三年一日,撷蔬于囿,忽凝坐久之。海问曰:“子定耶?”金曰:“定动不关。”海曰:“定动不关是何景象?”金示之以筐,海非之。金扑筐于地,拱而立,海又非之。金低头不语,海把其臂曰:“速道速道!”金翻手触海仆地,海起,徐曰:“未在,此尘劳暂息耳。必使心路绝,祖关透,然后大法可明。”尔后,工夫益切,遁峨嵋山下,柏叶为食,胁不至席者三年。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相如。自是入定,或累日乃起。一日闻伐木声,忽悟,汗下如雨,乃曰:“妙喜谓大悟十八,岂欺我哉。”后归白之海,海方可之,“无用云坐下出三虎一彪,尔其彪耶?尔缘在北,当诣朔方,必弘吾道。”金乃北游至五台,栖灵鹫庵,檀信争凑。会岁俭,恐其饥,所施益多。金虑饥民乏食,劝施者分粟赈之。元至正间,岁旱,帝诏祈雨。金入城,大雨千里。帝赠千金不受,益敬礼之,赐号“寂照圆明大师”。金每闻己过,必稽首感怀,尝曰:“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友。生而无闻,几如牛马。生而有闻,可至圣贤。父母生其身,师友能成其德也。世有喜佞而恶谏者,下愚人也。”有明肇兴,祟尚佛旨。洪武戊申,金应诏入都,奏对奉天殿。道扬法典,简在帝心,命居天界,日接龙颜,譬晓法义,赐以紫衣金钵,及御制诗,有“玄关悟尽成正觉”之语。一日示疾,著衣危坐,唱别弟子。智信请留一语,金曰:“三藏法宝,尚为故纸,吾言何为。”怡然而逝。荼毗得舍利,五色灿烂,齿舌舍珠皆不坏。门人收之,建塔文岫山普光寺。尝制《华严字母佛事》,梵音清雅,四十二奏盛行于世。
共 2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