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孙和

相关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50 【介绍】: 三国吴吴郡富春人,字子威。
孙权子,太子孙和同母弟。
封鲁王,孙权宠爱特盛,势力可与太子抗衡。
与党羽共谮太子。
权废太子、霸亦赐死。
王夫人 朝代:孙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吴琅邪人。
孙权妃。
黄武中得幸。
生子孙和,立为太子。
将立为后,受谗毁。
权病,言有喜色,受责,忧死。
子孙皓立,追尊为大懿皇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04—273 【介绍】: 名因避晋讳改曜。
三国吴吴郡云阳人,字弘嗣。
好学善属文。
从丞相掾,除西安令,还为尚书郎,迁太子中庶子。
孙和命撰《博弈论》。
孙亮即位,为太史令,与华覈等撰《吴书》。
孙休即位,为中书郎、博士祭酒,承旨校定众书。
孙皓立,封高陵亭侯,为侍中,常领左国史。
凤皇二年,以持正忤皓,下狱死。
尝注《论语》、《孝经》、《国语》。
撰《官职训》、《辩释名》等。
全三国文·卷七十一
昭字弘嗣(陈寿避司马文王讳,追改名「曜」。)吴郡云阳人。为丞相掾,除西安令,入拜尚书郎,迁太子中庶子。后为黄门待郎。孙亮时迁太史令。孙休时历中书郎、博士祭酒。孙皓嗣位,封高陵亭侯,迁中书仆射职省,拜侍中,领左国史。凤皇二年忤旨,下狱诛。(有《国语注》二十二卷,《吴书》五十五卷,集二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吴吴郡吴人,字敬宗。
陆凯弟。
始为御史,太子孙和待以殊礼。
为鲁王孙霸党羽诬陷下狱。
孙权赤乌十一年,交阯九真人起兵攻没城邑,乃拜为交州刺史、安南校尉,以怀柔之策平定之。
官至虎林督。
屈晃 朝代:孙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吴汝南人。
孙权时为尚书仆射。
权闭太子孙和,欲废之,晃率将吏诣阙请,固谏不止,被杖一百,放归田里。
孙皓即位,封晃子绪为东阳亭侯。
何姬 朝代:孙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吴丹杨句容人。
孙和姬,孙皓生母。
被废为南阳王,居长沙。
孙亮立,孙峻辅政,徙居新都,赐死。
嫡妃张氏自杀。
何姬乃抚养皓及其三弟。
皓立,尊为昭献皇后,月余,进为皇太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吴丹阳人,字子上。
初为中书郎。
孙峻擅权,使陟诘南阳王孙和,胁其引咎。
陟密使正辞自理,致触怒峻。
孙休时,以光禄大夫奉使如魏,不辱使命。
迁中书令,出为豫章太守。
孙和 朝代:西晋

人物简介

全晋文·卷七十五
,陈留人。
泰始中为太子中庶子,出为辽东太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42—284 【介绍】: 即吴末帝。
三国吴皇帝,字元宗。
一名彭祖,字皓宗。
孙权之孙,孙和之子。
孙休立,封为乌程侯。
休卒,迎立为帝。
在位期间,专横残暴,奢侈荒淫,大失民心。
天纪四年,晋武帝六路出兵攻吴,大将王浚先到建业,皓出降,封归命侯,吴亡。
在位十六年。
全三国文·卷六十四
侯名皓,字元宗,一名彭祖,字皓宗,大帝第三子和之子。以永安七年迎立,改元八,元兴、甘露、宝鼎、建衡、凤皇、天册、天玺、天纪。在位十七年,降于晋,封归命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77—1402 【介绍】: 明朝皇帝。太祖孙,皇太子朱标子。洪武二十五年,以父标死,被立为皇太孙。三十一年,太祖死后即位。次年,改元建文。用齐泰、黄子澄计削藩。建文元年,叔燕王朱棣起兵,以“靖难”为名。四年,燕兵渡江破京师。帝在宫中自焚死,传说谓从地道出走为僧,流浪各地,其说难信。原无谥,清乾隆时追谥“恭闵惠皇帝”。
黄鹤楼志·人物篇
朱允炆(1377~?) 即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至1402年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称明惠宗。在位期间颇有作为,史称“建文新政”。建文四年(1402),燕王朱棣(永乐皇帝)攻破南京,朱允炆失去皇位,失踪后下落成谜。据清初傅维麟所撰《明书· 忠节传》之《程济、叶希贤、杨应能传》记载,宣德七年(1432)“五月,师(即朱允炆)至武昌,登黄鹤楼、仙枣亭,有‘何年化鹤归’之句”。
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释应能伪姓杨氏。
实建文君也太祖之嫡孙懿文太子之长子封皇太孙。
讳允炆。
生时顶颅颇偏太祖抚之曰半边月儿。
及读书甚聪颖。
一夕懿文太子与侍太祖命咏新月诗。
太子吟云昨日严陵失钓钩。
谁人移上碧云头。
虽然未得团圆相。
也有清光遍九洲。
太孙吟云。
谁将玉指甲。
掐作天上痕。
影落江湖里。
蛟龙不敢吞太祖览之不悦。
盖未得团圆影落江湖皆非吉兆。
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大渐。
乃授以一小箧。
封钥甚密。
戒于急难方开。
是年五月十六日即位。
年二十有三。
明年改元建文。
召方孝孺为翰林侍讲。
直文渊阁日讲周官礼。
变更太祖旧制。
于是诸王多不逊服。
乃曲加恩礼。
侍读太常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议削诸王之权谋者先燕。
命侍郎张炳都指挥使谢贵察燕动静。
遂逼燕起靖难师。
南讨黄齐。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破金川门。
帝纵火焚宫。
启太祖遗箧视之。
得杨应能度牒剃刀袈裟缁服。
遂削发自御沟出遁云游四方。
自湖湘入蜀。
云南复闽入广西横州南门寿佛寺。
居十五年。
升座演法归者甚众。
所至成大法席。
人不知是帝也。
复往南宁居一萧寺。
衲子云集师为随缘开示。
一众欢然。
久之至思恩州。
立于当道值知州出。
从者呵之。
师言。
我是建文皇帝也。
自滇历闽至此。
今老矣。
欲送骸骨归帝乡。
巡按御史闻于朝赐号老佛。
命驿送至京师。
乃赋诗云。
流落江湖四十秋。
归来不觉雪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
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影暗。
昭阳殿里雨声愁。
新蒲细柳年年绿。
野老吞声哭未休。
及至京。
朝廷未审虚实。
以太监吴亮曾经侍膳。
使审之。
师见亮即呼曰。
汝非吴亮耶。
曰不是。
师曰。
我昔御便殿。
曾弃片肉于地。
汝伏地餂食之。
何得忘也。
亮稽首大恸。
已而取入西内供养。
竟卒于宫中。
 系曰。
建文君既继大统之二。
应与贤佐之臣兢兢格守太祖之成法而补其未逮。
文皇帝亦安于藩邸矣。
乌有靖难兵破金川门哉。
为其一旦误用方黄辈。
讲周官行井田。
变更旧制威逼亲王文皇乌能坐视大宝隳于侏儒而束手待缚耶。
今数百年国家之鼎盛天下之治平者诚赖靖难之一旅耳。
建文事弇山集深言其既罹难必无出家之理。
既出家必无还宫之事。
杨应能牒是冒之也。
斯据国朝典故皇明通载及宪章录思恩志等说录之。
固于僧传是不可缺。
君子详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伪姓杨。实建文君也。太祖之嫡孙。懿文太子之长子。封皇太孙。讳允炆。生时顶颅颇偏。太祖抚之曰。半边月儿。及读书甚聪颖。一夕懿文太子与侍。太祖命新月诗。太子吟云。昨日严陵失钓钩。谁人移上碧云头。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遍九洲太孙吟云。谁将玉指甲。掐破上天痕。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太祖览之不悦。盖未得团圆。影落江湖。皆非吉兆。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大渐。乃授以小箧。封钥甚密。戒于急难方开。是年五月十六日即位。年二十有三。明年改元建文。召方孝孺。为翰林侍讲。直文渊阁。日讲周官礼。变更太祖旧制。于是诸王多不逊服。乃曲加恩礼。侍读太常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议削诸王之权。谋者先燕。命侍郎张炳。都指挥使谢贵。察燕动静。遂逼燕起靖难师。南讨黄齐。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破金川门。帝纵火焚宫。启太祖遗箧视之。得杨应能度牒。剃刀。袈裟缁服。遂削发。自御沟出遁。云游四方。自湖湘入蜀云南。复闽。入广西。横州南门寿佛寺。居十五年。升座演法。归者甚众。所至成大法席。人不知是帝也。复往南宁。居一萧寺。衲子云集。师为随缘开示。一众欢然。久之至思恩州。立于当道。值知州出。从者呵之。师言我是建文皇帝也。自滇历闽至此。今老矣。欲送骸骨归帝乡巡按御史闻于朝。赐号老佛。命驿。送至京师。乃赋诗云。流落江湖四十秋。归来不觉雪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影暗。昭阳殿里雨声愁。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及至京。朝廷未审虚实。以太监吴亮曾经侍膳。使审之。师见亮即呼曰。汝非吴亮耶。曰不是。师曰我昔御便殿曾弃片肉于地。汝伏地餂食之。何得忘也。亮稽首大恸。已而取入西内供养。卒于宫中。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应能,姓杨氏,或曰即建文君也,太祖之嫡孙,懿文太子之长子,封皇太孙,名允炆,生时顶颅颇偏,太祖抚之曰:“半边月儿。”及读书甚聪颖,一夕懿文太子与侍太祖,命咏新月诗,太子吟云:“昨日严陵失钓钩,谁人移上碧云头。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遍九洲。”太孙吟云:“谁将玉指甲,掐作天上痕。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太祖览之不悦,盖未得团圆,影落江湖皆非吉兆。洪武三十一年,太祖大渐,乃授以一小箧对钥甚密,戒于急难方开。是年五月十六日即位,年二十有三,明年改元建文,召方孝孺为翰林侍讲,直文渊阁,日讲周官礼,变更太祖旧制,于是诸王多不逊服,乃曲加恩礼。侍读太常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议削诸王之权,谋者先燕,命侍郎张炳、都指挥使谢贵察燕动静,遂逼燕起靖难师,南讨黄、齐。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破金川门,帝纵火焚宫,启太祖遗箧视之,得杨应能度牒、剃刀、袈裟、缁服,遂削发自御沟出遁,云游四方。自湖湘入蜀,历滇闽,复入广西横州南门寿佛寺,居十五年,升座演法,归者甚众,所至成大法席。复往南宁居一萧寺,衲子云集,能为随缘开示,一众欢然。久之,至思恩州,立于当道,值知州出,从者呵之,能言:“我是建文皇帝也,自滇历闽至此,今老矣,欲送骸骨归帝乡。”巡按御史闻于朝,赐号“老佛”,命驿送至京师。乃赋诗云:“流落江湖四十秋,归来不觉雪盈头。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长乐宫中云影暗,昭阳殿里雨声愁。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及至京,朝廷未审虚实,以太监吴亮曾经侍膳,使审之。能见亮即呼曰:“汝非吴亮耶?”曰:“不是。”能曰:“我昔御便殿,曾弃片肉于地,汝伏地餂食之,何得忘也。”亮稽首大恸,已而取入西内供养,竟卒于宫中。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