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吴鼎芳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泖上嘲吴凝父 明 · 范汭
七言绝句
林皋叶脱风凄凄,远峰森立寒云齐。
满船离思半江月,未到五更鸡乱啼。
故人宛何在,坐永芳时别。
别时樱桃花,离离子堪撷。
颓云忽成峰,喧禽将反舌。
触绪怅多违,丝棼焉可绝。
枉予愁别绪,君自去来轻。
作客无常主,还山仍独行。
江船须次发,风信不时生。
归卧洞庭夜,枫林霜气清。
① 同冒伯麟、许无念、宋献孺、洪仲韦
寒潭久不响,雷雨作其声。
野筏苍苍乱,秋阴汨汨生。
电随波出入,灯与阁昏明。
天上重今夜,定然桥处晴。
登正阳寺歇性楼望一万二千峰(辛卯) 明末清初 · 李景奭
七言绝句
寺之殿宇。二层阁也。曾火于己巳。重建于癸酉。东禅堂新建而未完。地藏峰在寺之东。峰下有地藏庵。南有长庆庵。外水岾在长安东南二十里许。东有十王百川洞。洞有灵源庵。灵源之西五里许。有现佛庵而无僧。现佛之下。有水月庵及弥陀寺遗址。自弥陀踰一岭而有安养庵。安养东北有三日庵。自三日踰一麓。有云墀庵。云墀之下有鸣潭。去长安五里许也。二十四日朝后。自长安到鸣潭。一线石径。傍潭缘崖。崖断处木栈横跨。有瀑卧流盘石上。长可数丈馀。下有深潭。盘石之上。有大石对峙如门。有岩如裳。过裳岩。北望三佛岩。岩势甚峻。如佛躯卓立。其岩面刻三佛像。背刻五十三佛云。行二里许。有白华庵。北有西山浮屠碑铭。即月沙相公所撰。东阳尉书之。西北有鞭羊彦机浮屠。其碑乃白洲之文。而义昌君书之。白华之东五里许。有大松萝,小松萝庵而无僧。即新罗太子麻衣草食之所。松萝之下有古城石筑。松萝之东有望高台。攀铁锁而上则有上云岾小庵。而今只有遗基。由上云又攀铁锁而上则即望高台也。望高东北有穴望峰。白华之西南有青莲庵。西有神林寺而无僧。神林之西有天衬庵。由天衬而西有圆觉庵。由白华而北数里许。有表训寺。路出松桧川石之间。寺之正堂。名以般若。曹公友仁所书云。堂上佛座向西。安小金佛于木作窟形之中。东僧堂名曰寂照。西禅堂曰静虑者。即韩石峰之笔迹云。南有门楼。般若堂后有一小堂。在层阶上。昙无竭金佛一躯。合掌而坐。长可一丈。左右罗罗汉。东别堂。挂支公,西山,松云,鞭羊堂影子。望高台在其东五里许。台下有顿道庵。顿道之东北有隐寂庵。庵下有利岩窟。五贤峰在其北。峰下有五贤窟。寺之北有奇奇庵。西有修善庵故基。修善之西有三藏庵。由表训上二里许。即正阳寺也。去长安寺十里馀。寺在放光台下。正南向殿前。有六面药师殿。安石佛一躯。壁上六面有画。僧辈说称吴道子画。其言无可徵也。其笔画金碧。宛然如新。佛殿前庭。有五层浮屠。佛殿后壁。挂懒翁影子。又有懒翁舍利一颗,锦袈裟一,葛布袈裟一,水精柄拂子等物。百袭藏之。东南有天逸台。俯临万瀑洞。北有开心台。台下有天德庵。正阳东禅堂之东有小楼。名曰歇性。正阳乃金刚之正脉。而此楼又正阳之快阁也。诸寺所对之群峰。咸萃于此楼之前。真万二千峰之一大都会处也。其表表可记者。毗卢峰在其东北。其次永郎岾也。熊虎峰在永郎之西。毗卢,永郎之间。有众香城列立。峰势相连。东则穴望峰,望高台,五贤峰。望高之南则僧床峰。其东南则白马峰,天灯峰,国望峰也。白峰之内。苍翠磅礴者。释迦峰,弥陀峰也。与国望比肩而稍前。列于东南者。十王峰也。毗卢之下。众香之西南。苍峰对立者。大香炉,小香炉峰也。或高或低。或尖或大。如白雪新洒。如冰纨高挂。凛凛如鲁连之玉貌。倜傥特立。欲蹈东海者。皎皎如商颜之叟。须眉皓白。披云卧雪者。又如涂山会朝。万国执玉者。又如赤帝奋义。三军缟素者。有若陈荀诸公抱儿孙者。有若韩白登坛森剑戟者。有若峨冠拥笏揖让于明庭之上者。奇形异状。清淑之态。难以遍举。凡在人间世。目所可睹者。无足以比。况天上事则不敢知也。而倘或有玉女仙娥。云鬟雾鬓。瑶簪珠珥。羽衣霓裳。千群万队。鹤立鸾耸。翩跹飞舞于白玉楼,广寒殿之上者。则庶几可方。而非下界之所可测知者。诚难强拟也。余初登此楼。不觉眼豁而神爽。已而夕阳横照。山色益明。又不可以言语形容也。谩吟一绝曰。
天上仙娥万二千,霓裳舞罢广寒前。
白玉高簪慵不整,长风吹落海云边。
由表训寺转入万瀑洞(辛卯) 明末清初 · 李景奭
由表训寺。转入万瀑洞。层峦绝壁。挟洞而立。乱石重岩。长川散流。行一里许。有盘石。石上有蓬莱枫岳元化洞天八大字之刻。乃杨蓬莱之草书也。盘石之下。两川合流。其一则北自圆通洞中而流。到盘石上。作一卧瀑之状。由此洞而上则可以径达于火龙潭之上。洞有金台及能仁真佛船岩迦叶等庵。又有须弥台。真佛之前。有天成之塔。圆通有僧。馀皆空。唯船岩窟。有一僧来住云。其一川则自东北间摩诃衍洞口而流。余坐憩盘石上。天悟,义雄等随之。西指绝壁层巅枯松立处而言曰。此鹤台也。古有青白两鹤巢其上。时闻玉笛之声。则两鹤翱翔飞舞半空。壬申年间。飞去不返云。所谓大香炉者二峰。自正阳望之。则南北相重。若一峰然。由万瀑洞口望见。则重峰分立。二朵秀出矣。余于盘石上。乃酌一大杯。拈笔走草。惟取其流出。不加点改。其词曰。
天上白玉京,浩浩银河流。
银河广且长,岁岁愁牵牛。
欲渡嗟未易,牛郎诉玉皇。
玉皇为之感,呼龙起东方。
雷霆动白日,一派银河决。
注向众香城,玉洞两分裂。
长川作双流,隐隐白虹起。
渟为百丈潭,悬为万瀑水。
纷纷喷冰雪,㶁㶁鸣玦环。
东西挟绝壁,白石散其间。
上有千仞台,两鹤曾此栖。
青白共相和,飞翔辄与齐。
时闻玉笛声,弄影霞外浮。
风尘欲澒洞,神物安肯留。
一去不复来,白云空悠悠。
但见杨蓬莱,石上留大字。
刻画造化形,此事亦太恣。
我滞尘世间,今日始得来。
临流乃命酒,为酌一大杯。
举杯唤两鹤,知我来此不。
圣主御紫极,且莫留丹丘。
鹤乎早归来,吾与尔同游。
篆髻看梳,弓趺看裹,后堂不避人来。
为爱吟诗,长日镇相陪。
围棋几卸搔头赌,更行酒常藏约指猜。

最是钟声敲处,每向灯前分手,无限徘徊。
到得而今,常是隔蓬莱。
水流墙外桃花去,只风引雏时燕子回(案《词律》此调为一○四字,上下阕各有五、四、四三句,万民以为七十八字为《词统》录明人吴鼎芳作,不足据。)
帘外丝丝雨,因风亦易晴。
孤灯照清话,一钵了浮生。
野鸟不依树,闲云偶入城。
悬知溪上意,流水是经声。
按:生新之句,时近贾长江。
过青龙潭。坐万瀑洞岩石上小憩。石有杨蓬莱蓬莱枫岳元化洞天八大字。字如龙蛇飞动。雄健神奇不可测。右有鹤巢台。鹤去已久。空巢尚在。山川映发。使人应接不暇。小憩表训寺。寺在正阳寺下。午后发表训。又行五里向正阳。笳笛前引。将入洞口。石路甚危。殆不可行。攀藤而行。李正郎及舍季表弟待余于天逸台。携手同登。骨肉团会于天下名山。又值中秋佳节。真所谓天借其便。相与坐台上。望见眼前诸峰之胜。寺有老僧名义谌。是彦机传钵真派。颇能文。状貌魁梧。历指峰峦洞壑曰。眼前罗立之物。皆呈面于是刹。是刹即蓬莱第一名刹。不出一二步。而万二千形胜。历历于阿睹中。当面一山。嵯峨际天。或如剑或如戟。不能名状者。此所谓望高台。铁锁高垂数十丈。左有一大峰。曰穴望峰。尖利优于望高。中通一大穴。可望天外。穴望之左。众香城在焉。望之皓然。千千佛形。次第罗列。众香之下。即万瀑洞。万瀑之左。有大香炉。大香炉之下。有小香炉。圆而尖直。东北望摩诃衍。西南望百川洞。众香城之外。毗卢峰特立天中。高几万仞。但见嵬嵬隐隐而已。望高之东。有国马白马两峰。尖秀如可触。其右有释迦十王诸峰。寺之上。有开心台。奇峰胜境。不能尽记云。夕间入寺中。先见法堂。历见药师殿。殿宇六面甚整。其大只一间。中安石佛。所谓药师之像。左有彩画四十躯。云是吴道子所为。眉眼如生。若有神助。真所谓夺天造也。各像之上。红圈而书名字甚精。不知谁人笔。而字体如金生书。黄昏。坐东楼上。看月出。玉盘转出于望高峰外。众峰环宥于蟾影之下。且方秋时。天气甚清。纤毫可数。红叶微映于山光月色之中。画工不足以摸其状。文字不足以喻其妙。相与欣然饮数杯。使沙弥撞钟和笛而舞。口占一律(甲辰) 清 · 李殷相
七言律诗
闻君昨夜宿长安,我亦催舆水石间。
枫岳万千峰历览,秋天三五月同看。
名区胜集皆兄弟,佳节奇游遍海山。
皓首居僧来合掌,为言兹会古犹难。
正阳寺(甲辰) 清 · 李夏镇
七言律诗
八月十四日。前去数百步。众石峰高撑相向。皆有白光。其最大者曰释迦峰。右有阿弥陁佛峰。左有地藏峰。又其下为观音峰。观音峰之后。从百川洞口达于亿景台。台下为黄泉江。方池颇阔。水色淡黄。见者惊异。奇之奇者也。未及亿景台。石立数百丈。如俯黄泉江之上。有所谓地狱门者。因石筑城而开一小门。门之内数十步有石象。门扇当门而削立。四面皆方而高可七八百尺。广亦三之一焉。是为明镜台。台之内即为灵源洞。而当心有小搆。是名灵源庵。其下稍平处。坏垣废址存焉。人传高丽之亡。有一王子逃入此山。与其徒保守以终云。以今观之信然。其最深处。峰峦玉立者十。森严奇拔。略如人形。僧徒所谓十王是也。玆洞之揔名十王愿川者。以此洞亦灵。怪矣哉。稍左隈隩之径。可达百塔洞。而洞亦无甚异观。兴尽脚疲。遂不尽穷其奥。仍欲走上望高台。台之下岩峻路绝。扳援铁锁。仅以着足者凡四曲。以其危甚而垂堂戒切。且将于毗卢。俯视其顶。亦不果登焉。午寻归路掠过大小松萝庵。暂憩地藏庵。庵藏屏拥之中。有僧四五辈居之。点茶后移向鸣渊潭。潭深无底。上有瀑流四五丈。犹有鸣之之声耶。不然潭何以名焉。渐北路傍。岩立如鼓。内面甚平。高广俱五六丈。其中刻画三佛像。甚钜可观。又向白华庵。庵空而五浮啚三碑在焉。李月沙,李白洲,李白轩宲制碑文。而其一即申东阳所书也。余与三兄题石庵里门楣。晡时抵表训寺。将入洞口。石路甚危。苔滑殆不可行。挟右一僧仅免踬仆。屡过独木危桥。左顾天逸台。右指万瀑洞。披攘赤叶而行。先上寺门层楼。楼新创无饰。而坐挹诸秀壮哉。夕炊后历奇奇三藏两庵。移向正阳寺。为金刚第一名刹。而其东楼尤为游赏第一处。问其名曰歇惺云。脱衣凭栏。心摇目断。真所谓应接不暇者。余与同行两从兄相视错愕。不觉手舞足蹈。一笑之外。无他语焉。槩之金刚一万二千之峰一尖一秀。莫敢逃形隐状于玆楼者。坐地既高而又得中。宜其古今墨客之吟赏不已也。中有挂锡年甚高道甚尊。其徒推为传法沙门。问其法名。即义谌师云。颇能文。自为小记挂诸壁。容貌温温。辞气安安。出其装西域摇铃。制甚奇巧。文木钵盂三。其理似花而饰以金俱。其师彦机所传云。指问眼中罗立之山。对语详尽。不出是寺一二步。而蓬莱云壑。大都历历于方寸。快事▦。就其所见者则当面一山。崚嶒际天。或如剑或如戟。一奔一顾。不能名状。舆地志所云望高台。即其处也。望高之左有峰曰穴望。尖秀尤于望高。中通一穴。可望山外青天。吊诡叵量。穴望之左。直北而众香城在焉。高大不可极。望之皓然。千种佛形。高低相枕。无有一个寻常之石。枫树间之。红白映发。直使青莲缄口。摩诘阁笔。言之不能尽。而妙在不能言之中也。众香城之下。万瀑悬焉。以其方所未穷。故姑不记远观之美。万瀑洞之口。耸立一峰。名大香炉。大香炉之下。为小香炉。圆而尖直。其中焉。又其内为金刚台。其下有金刚窟。两石高撑当路。通其中为石门。山东北而远望摩诃衍。其南小石冈。戴一特立佛㨾石。僧言昙无竭乘石钟东来。既安五十三佛于幽岾寺。仍现相于此云。众香外毗卢之峰。却立欲摧。势压诸山。稍近众香而天然露出石台。白云其名云。又从望高台东南而望。国马白马两峰。实立于其外。尖利如可触。岂子美所云玉山高并两峰寒者耶。又其右释迦十王诸峰。虽皆效技。而已是前所记者。玆厌其重复焉。其大略如此。馀者不能尽述。黄昏坐待月升。玉盘撑出于望高峰外。众山一囿蟾影中。山旧白而又延白光。恰一水晶界相似。而皓鹤亦夺其鲜矣。且方秋时。山雨连旬。无有晴日。人之到此者。类困于穷阴。不能遍其观。是日也天绝片云。纤毫可数。意者天之幸吾人。而俾遂其十年愿观之心耳。夜宿西院。寝睡甚清。亦可乐也。奚奴进崖蜜水一器。
正阳寺边枫叶秋,正阳寺下泉声幽。
东楼看月万山白,西院烧香孤客留。
真宰有心千佛拥,秦鞭无力五丁愁。
中天笙鹤彩云降,访我毗卢峰上头。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