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象春

相关人物:共 6 位
共 6 首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四八一
黎崇敕,字铭之,后改名崇勋,字纶阁。
番禺人。
明神宗万历十九年(一五九一)举人。
有经济才,会征钦州瑶,中丞戴耀署崇敕赞画军务,甚器重之。
然性亢爽,不乐下人,为忌者所中,几不免。
归筑文水居读书以终。
有《文水居集》。
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四一、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七五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68—1641 【介绍】: 明苏州府吴江人,字异度。
万历四十年举人,出新城王象春之门。
屡应会试不第。
砥行植节。
与同里周顺昌、文震孟、姚希孟、朱陛宣,称吴门五君子。
卜居吴门渌水园,乡人称孝节先生。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异度,吴县人。万历壬子举顺天乡试寻复以贤方良正荐不就崇祯中赠翰林待诏有自广斋集
张毓泰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维基
张毓泰(1585年—1662年),号履素,山东济南府邹平县军籍。
明朝官员。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山东乡试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壬戌科进士。
初官邢台县知县。
事无巨细,皆躬亲之。
父就养官署,闵其过劳,对曰:士行运甓,且日习劳。
儿乃当惜分阴者,敢泄泄乎?
断豫让桥日泉水利之争,人以执法明允,刻石颂之。
以外艰归,起补汾阳县知县。
崇祯元年戊辰谷价方平,毓泰预占年不稔,听论民储谷菜为御灾计。
亡何,天大旱,斋戒取水,贺将军泉,步行二十里乞祷,至夜大雨盈尺,邻境若介休、平遥、文水田仍龟坼如故,同官何腾蛟戏谓造化有私,亦心折于汾令矣。
明年荐饥,立八厂煮糜粥食饿人,设法周诸生之急,择立社师四十三人,使教幼童六百。
天将寒,立冬生院,具暖洞煤炉,令男女异宿,晚给秫粥,晨饮以椒姜汤。
饥后疫起,乃设阳春局于书院前,及东郭达原,饮剂药日日施散,以活病者。
又因岁凶宜恤民,刊吕叔简刑戒普劝,同官都御史耿如杞下教曰:饥民一入汾境,便游华胥,顾安得为全活者一一致谢乎!
后以神京戒严,土贼大起,上官使来守城,毓泰以为惊众,力争罢其事。
唯简阅战守具待之,贼至即帅民兵与战,贼皆逃。
五年壬申入觐,改永年县知县,首剪王谦、刘三谦两巨蠹,捐赀修学宫及漳川书院,以临洺关为邑之门户,峻具台垣,增河外品字坑,暇日浚城河,教民种菱藕,蕃水利。
八年内擢武选司主事,十年出为宁武关兵备道。
适虎镇贾庄兵溃,回即略惩弃甲者。
吊国殇,恤孤儿,监军内珰牛某颐指气使,诸道司独毓秦盛气不为下,旋移大梁,再移通州监军。
十三年以内艰归,辛巳邹平大饥,煮粥协官赈济,收哺弃儿,俟长大归其父母,童子愿学者则推广父乡贤公(张奇策)义塾旧法,延师训之。
崇祯甲申革命,犹家居。
明年乙酉以人材徵授山西按察使,又明年升江西右布政使,顺治三年丙戌岁也。
江西有南昌、赣州两府归附,在是年十月部议豁其本年以前额税,布政左使忿其向化独迟,欲抗章尽征之,毓素力争乃免,任满注上考,已而罢归。
康熙二年卒,年七十有八,祀山西名宦祠,汾阳东郭及永安镇所立两生祠尚存,皆有碑。
毓泰裔孙以选贡再令山西时,手录其文以归焉。
墓在城西十里接官亭南。

人物简介

维基
石三畏,字子知,号钦承,回族,直隶交河(今河北泊头)人,同进士出身。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登己未科进士。
历任山东曹县、文登县知县,为人徇私纳贿,以贪财著称。
御史陈九畴荐入京城递补,吏部尚书赵南星卑视其人,仅授王府长史职。
后依附魏忠贤,成为“十孩儿”之一。
官至御史,立即上疏攻击赵南星及李三才、顾宪成、孙丕扬、曹于汴、汤兆京、王宗贤、张问达、王图、胡忻、王元翰、王淑抃、王允成、涂一榛、王象春等十五人,“锻成杨、左之狱,咆哮特甚”。
后因醉酒时下令伶人演出《刘瑾酗酒》一剧,魏良卿将此事回报,忠贤大怒,削其职。
忠贤死后,石三畏反以此为功,官复原职,又被揭发真相,再被削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1617—约1688 【介绍】: 明末清初山东新城人,字东痴,初名元善,字长公。明诸生。工诗。明亡后更名夜,字嵇庵。隐居东皋郑潢河上,顺治间曾南行访林和靖故居,登严子陵钓台。康熙间荐鸿博,不赴。有《东痴诗钞》。
晚晴簃诗汇·卷三十三
徐夜,初名元善,字长公,更字嵇庵,又字东痴,山东新城人。诸生。有《东痴诗选》。
清诗别裁集
字东痴,山东新城人。县学生。○《池北偶谈》云:“东痴年二十九,即弃诸生,掘门土室,绝迹城市,有朱桃椎、杜子春之风。”举博学鸿辞,以老病辞。○诗格清瘦自然者近韦左司,刻削者近孟东野。
徐诗·序
徐诗者,刻徐夜先生诗也。
先生初名元善,字长公,慕嵇叔夜之为人,更名夜,字嵇庵,又字东痴。
世为济南新城人。
曾大父守吾公准,万历间进士,历官云南布政使,时称山东四君子,公其一也。
先生为从祖考功季木先生外孙,少读书外家,湔染风气,束发工为诗,为外祖所爱。
年二十九遭世乱,母死,遂弃诸生,隐系水之东,茅屋数椽,葭墙艾席,凝尘满座,晏如也。
顺治辛丑,一游钱塘,过孤山,访林和靖故居;渡浙江,溯桐庐,登严先生钓台,酹谢皋父墓,裴回赋诗而返。
又十三年为康熙癸丑,赴故人之约,西游宛、邓,归,遂不复出。
戊午、己未间,有诏旁求岩穴之士,士皆鳞集阙下。
有司将以先生应诏,力以老病辞。
先生少为文章,原本《史》《汉》《庄》《骚》,工于哀艳。
五言诗似陶渊明,巉刻处更似孟郊。
中岁以往,屏居田庐,邈与世绝,写林水之趣,道田家之致,率皆世外语,储、王已下不及也。
癸丑春,余与先西樵、东亭两兄过其村居,老屋三间,雨久穿漏,若将压焉。
余遗书邑令曰:「昔元道州状举处士张季秀,请县官为造草舍十数间,给水田几十亩,免其徭役,令得保遂其志,使士人识廉耻之方。
又杨君谦《苏谈》记中峰和上草堂,冯海粟炼泥,赵松雪搬运,中峰涂壁,吴人至今传为雅谈。
今徐先生并日而食,簟瓢屡空,所居一亩,与蓬藋鼪鼯共之。
明公诚能修式庐之典,捐草堂之资,继迹次山、海粟、松雪三君子者,亦佳话也。
」今又十年,先生贫日甚,年且七十矣,当路益无知之者。
其诗亦散佚,半饱虫蚕。
余在京师,数寄书索其稿,先生但逊谢而已。
余乃就箧中所藏断简编缀之,共得二百馀篇,刻梓,以传先生千载。
人可传于后者,固不在区区文字之末;而后之人或因此百篇,想见其流风馀韵,是亦知人论世之资也。
先生貌癯而神清,望之如溪松露鹤,书法酷类虞永兴。
在里中与余兄弟尤厚善,尝属西樵为作传,未果;今东亭又奄随物化,夙昔之交,独余在。
序先生之诗,思畴日兄弟友朋游处倡酬之乐,为之泫然而流涕也。
渔洋山人王士禛序。
东痴祖遗诗·绪言
尝闻吾东痴祖遗诗多矣,然于王阮亭先生所刻二百馀篇传世以外,其馀诗稿率多漂荡于水,不得其传焉。迄至民国二十三年春,吾族重修谱系,坤绩等又于各处搜得东痴祖遗诗抄稿,仓卒付梓,未获校正,诸多舛误,不无遗憾。兹经阖族会议,拟延当代名流详加核阅,再付剞劂,冀免鲁鱼亥豕之讥耳。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三月二十六日谷旦,八世孙克运、九世孙承奎、十一世孙学德谨述。
东痴祖遗诗·绪言
吾堂伯祖孝行公,原名元善,字小峦,别号东痴。明季由入庠而食饩,中式崇祯辛丑科副榜贡。至大清定鼎,更名夜,不欲仕进,惟与一时名公,如同邑王阮亭、王木青、毕载积、傅彤臣,淄邑高绳东、高念东,邹邑张孟养,历下孙仲孺,携酒往来,诗歌赠答而已。凡宇内山川盛迹,无不游览,当时称为高,而邑乘载其孝,入祠享祭,固其宜也。但吾伯祖所作诗赋词章,不下千馀篇,意在尘埋,未行表录。迨同邑平澜张先生荣任江左,强吾伯祖袖稿同行,以冀刊刻梓行,传流海内。讵料造物忌材,不爱播扬。舟行至扬子江心,波浪骤起,将所载诗赋稿文掀翻江内。吾伯祖感愤成疾,未至江右而返。至既没已后,门衰族薄,书香莫继,所遗稿文,尽弁髦弃之。侄孙笃上念先人,下视子孙,忧愤百出,置身无地。是余至亲旧友,诗礼传家,延门敬访,二十年来未获一觏。迩于古城沈会东家,访得吾伯祖所遗诗稿一册。会东即吾伯祖之外曾孙也。则吾登门敬求,彼亦欣然乐授。笃乃焚膏继晷,息心抄录。虽云贫乏无资,不能遽为剞劂,而先人之心血,藏于笥中,传之奕世,凡我后人,如有兴者,览手泽而顿起,瞻简编而愤发,是则余之志也夫。乾隆十三年岁次戊辰雪月谷旦,堂侄孙笃训薰沐敬述。
东痴祖遗诗·绪言
吾家东痴祖,方伯守吾祖曾孙也。
初名元善,字长公,以廪生中式崇祯庚午科副贡。
东痴祖事母至孝,兼工诗。
国朝初,家遭兵变,母以烈终,东痴祖乃弃诸生,改名夜,别号东痴,隐于系水之东。
东痴祖之外祖,为季木王公,故东痴祖与渔洋先生兄弟交尤厚。
渔洋官京师,数以书索东痴祖诗稿,然卒不可得。
渔洋乃取箧中所藏,得二百馀篇,刻梓以传。
英自幼读刻本,流连三复,想见东痴祖之志节,然每以不见遗稿为恨。
丁酉年馆于徐家店,春间,皮某挟一册业来,有诗二百馀首,煤涂漫灭,而系东痴祖真笔,英即宝而藏之。
冬,又于乙坦胡先生处得东痴祖遗稿一编,乃吾族祖笃训所抄也。
其小序云,昔同邑张平澜先生将赴任江右,尝强东痴祖袖稿同行,舟覆净阳,诗稿遂没于水,而藏于家者又因秋潦水发,一切漂荡。
后乃于东痴祖之外曾孙古城沈会东家得此遗稿,因亲隶以贻将来。
英读而叹曰:「呜呼!
若笃训祖者,诚可谓东痴祖之功臣矣。
」乃亦急为抄录,复合春间所藏,共集为一编,虽家贫不能付梓,然存此亦聊可补遗也。
后之阅是编者,倘亦感发兴起,抑或终以付梓焉,则又英之所厚望也夫。
道光十七年丁酉阳月二十三日谷旦,七世侄孙英绩谨识。
徐东痴先生诗·序
余自戊戌年听鼓杭州,日往来于西湖之上。有时邀二三知己,登孤山,谒林和靖墓,或坐放鹤亭中,流连终日。又尝差次严州,过七里滩,观严子陵钓台及谢皋羽书台,则为之低回往复,不忍遽去。若是者何也?余初入宦途,常怀退志,故深慕此三人,英声奇节横亘于古今天地之间,而震慑乎人之耳目。噫!此非轿情也,盖有微意也。今观于东痴徐先生而益信。先生生于明之季世,而入于清廷,其文章词赋,本可以猎取功名而立致卿相,而乃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者,此何为也哉?其出游也,之钱塘则但访林和靖而已,之严州则但访严子陵及谢皋羽而已,以外更无人焉可以寓吾之目而悦吾之心。渔洋为先生立传,而叙其所游历之处,亦止叙此两事而已,以外更无他处山水可以寓于其目而悦于其心。呼呜!此何为也哉?盖先生心目中只有此三人,三人之外,不知尚有何许人也。昔袁简斋以诗名海内,享山水之乐,写林泉之趣,信可谓高且清矣。然而人或有訾之者,谓其犹不免于慕外也,犹不免于热中也,故其诗有似乎元轻白俗,不足以训示后人。先生则不然。先生孝友纯笃,为名教中完人,一时发为咏歌而形诸简编者,不过自鸣天籁而已。然天资明敏,实与古人吻合无间。其古体诗类陶、孟,近体诗类储、王,哀艳动人,缠绵悱恻。又酷类《庄》《骚》,一言一动,随时随地,纯任自然,毫无矫饰。以视乎口是心非而勉强支吾者,相去何啻天渊。民国甲戌,距先生之殁将二百年矣,先生之裔孙馨山、聘之两君,持先生诗集同来,丐余为先生作序。且曰:吾族谱功将告成,愿将吾东痴祖诗集并付剞劂,以广流传,是亦显亲扬名之一端也。余学殖荒落,自维何敢胜任?然细思先生之诗之工,与先生之品之高,爱其诗则愈重其品,重其品则愈爱其诗。立乎千载以下,与千载以上之人遥遥相对,林和靖、严子陵、谢皋羽三人也,并先生而为四矣。我幸得附骥尾而忝末议,何快如之,其又可以无言乎哉?或曰先生为明季诸生,乃心明室,始终不变,其改名为夜也,乃思明之意;别号东痴,亦向明之意。向明思明,而不能复明,故曰痴,一痴字最有味。余曾于大庭广众之中,与诸友之有深识者研论及此,皆以为然。民国甲戌年冬十一月朔日,同邑后学郝毓椿敬撰。
徐诗·跋
家兄司徒在京师刻东痴先生诗成,余受而读之,不知其涕之无从也。
先生为叔祖考功季木公外孙,与先君生同年,少与文玉、嫏嬛两世父唱和齐名。
晚节肥遁,有戴安道、朱桃椎之风,隐居东皋,不践城市。
贤令君如泾阳李屺瞻、井研雷笏山、凤山昆弟,皆修式庐之敬。
先生虽不为崖异,亦未尝辄通铃下三公,顾益重之。
先君昔游吴越,强先生与俱,今卷中吊严子陵、林和靖、谢皋羽诸诗皆是时作也。
先生诗不啻千篇,秘不示人。
司徒昔官祭酒,日屡索之,卒不肯出。
后往江西,渡浔阳,其稿尽没于水,今所存才什一耳,惜哉!
读先生诗,感怀今昔所云,对此茫茫,百端交集,辄附数语于卷末。
康熙戊寅,中表弟幔亭王士骊书。
(录入:顾青翎)
董芸 朝代:

人物简介

简介
字香草,号书农,清代济南府平原县人,诗人,清嘉庆三年(1798年)举人。
董芸博学好文,教授生徒终日无倦容。
文章诗作清和宛转,情词动人。
中年曾创立景颜书院,毕生致力于讲学着书,以诗名世。
董芸经常寓居济南,或居于华山之阳,或居于芙蓉泉畔。
王象春《齐音》后,又作《广齐音》(又称《济南诗咏》)百首,吟咏济南的优美风光。
还着有《历下山水纪略》、《半隐园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