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汪道昆

相关人物:共 21 位
共 2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1—762 【介绍】: 唐陇西成纪人,其先人隋末流寓西域,故生于安西都护府所属碎叶城。中宗神龙初,迁居蜀之绵州昌隆县青莲乡,又尝寓居山东,故亦称山东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少有逸才,志气宏放,飘然有超世之心。十岁通诗书,被称为“天才英特”。喜纵横术,击剑任侠,轻财重施。青年时离蜀漫游,玄宗天宝初,入长安,经贺知章、吴筠推荐,诏供奉翰林。但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天宝三载在洛阳结识杜甫。二人于诗坛齐名,并称“李杜”。安史乱起,白为永王李璘府僚,参与平乱。因永王兵败,坐流夜郎,中途遇赦东还,依族人当涂令李阳冰。不久病卒。其诗风雄奇豪放、清新飘逸,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有《李太白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排行十二,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其先隋末窜于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出生于此。中宗神龙元年(705)随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今人多从此说。近人陈寅恪谓其先为西域胡人,陇西李氏乃伪托(《李太白氏族之疑问》)。其出生地亦多异说,或谓生于条支(今阿富汗加兹尼),或谓生于焉耆碎叶(今新疆库尔勒与焉耆回族自治县),亦有谓武后神功年间迁蜀而生于蜀中者。曾官翰林供奉,因称“李翰林”。贺知章誉为“天上谪仙人”,后人又称“李谪仙”。在蜀中度过青少年时代,玄宗开元十二年(724)出蜀漫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西入长安,北上太原,先后隐居安陆(今属湖北)与徂徕山(在今山东)。天宝元年(742)奉诏入京,供奉翰林。因得罪权贵,三载(744)赐金还山。此后漫游梁宋、齐鲁,南游吴越,北上幽燕。今人或谓天宝十二载(753)曾第三次入京,学术界多以为开元年间和天宝初两次入京,不承认三入长安;亦有不承认开元年间曾入长安者。天宝末,安禄山叛乱,李白应召入永王李璘幕府,王室内讧,李璘兵败被杀,李白受累入狱,获释不久又被定罪流放夜郎,肃宗乾元二年(759)三月于途中白帝城遇赦,返回江夏,重游洞庭、皖南。上元二年(761),闻李光弼出镇临淮,时已届暮年,仍欲从军,半道病还,宝应元年(762)卒于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代宗即位,曾以左拾遗召,其时已卒。生平事迹详见魏颢《李翰林集序》、李阳冰《草堂集序》、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及新、旧《唐书》本传。年谱及考證生平之著作甚多,清人王琦、黄锡圭均有《李太白年谱》,今人有詹锳《李白诗文系年》,郁贤皓《李白丛考》,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等。李白一生以大鹏自喻,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欲以布衣取卿相,不愿从科举入仕,然始终未能得志。诗与杜甫齐名,杜甫《饮中八仙歌》曾咏及,《沧浪诗话》誉之为“仙才”。作品散失甚多,今存近千首。内容丰富,有要求报效祖国、功成身退而发泄不得志之悲愤感情者,如《行路难》、《将进酒》等;有揭露政治黑暗、忧虑国事者,如《古风五十九首》、《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有蔑视权贵、鄙弃富贵者,如《梦游天姥吟留别》、《江上吟》等;有同情人民疾苦者,如《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等;有描绘高山大川自然风光者,如《蜀道难》、《望庐山瀑布》等;有歌唱爱情友谊者,如《长干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李白论诗主张天真自然,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之境界。其绝句感情真挚,形象明朗,语言朴素,意境含蓄,韵味深长。其乐府歌行名篇则熔《庄》《骚》为一炉(龚自珍《最录太白集》),“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艺苑卮言》卷四),感情激荡,形象雄伟,气势磅礴,色彩绚烂,常借神话传说,多用比兴、夸张手法,具有“风雨争飞,鱼龙百变”、“白云从空,随风变灭”(《唐宋诗醇》卷六)之特色,形成独特之“纵逸”(《河岳英灵集》卷上)风格。前人论李白诗歌之历史地位,常与杜甫并列。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胡应麟则云:“才超一代者李也,体兼一代者杜也。李如星如日揭,照耀太虚,杜若地负海涵,包罗万汇。”(《诗薮》卷四)李集今存宋本《李太白文集》两种,皆诗文合刻,30卷。一藏日本静嘉堂文库,有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影印本;一藏北京图书馆,为残本,缺卷十五至二十四,以缪曰芑本配。清康熙年间缪曰芑曾据前一种翻刻,世称缪本。注本今存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25卷;明胡震亨《李诗通》(与《杜诗通》合称《李杜诗通》)21卷;明朱谏撰《李诗选注》13卷,将200余首指为伪作,另编《李诗辨疑》2卷;清王琦《李太白全集》36卷,诗文合编,末6卷为附录,最为通行。今人瞿蜕园、朱金城《李白集校注》以王琦注本为基础,参校各本,旁搜唐宋以来诗话、笔记以及今人研究成果,加以评笺补充,考订谬误,较详备。近年又有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和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两种问世。今人研究著作主要有詹锳《李白诗论丛》、王运熙等《李白研究》、罗宗强《李杜略论》、裴斐《李白十论》、郁贤皓《李白考论集》等。中华书局曾选择部分单篇论文于1964年出版《李白研究论文集》。资料汇编有裴斐与刘善良编《李白资料汇编(金元明清之部)》。《全唐诗》存诗25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6首、断句10。
唐诗汇评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出生地有蜀中、西域、长安诸说,迄无定论。少时居绵州彰明县清廉乡(今属四川江油),读书吟诗,遍观百家,好神仙,任侠仗义,曾手刃数人。二十五岁辞亲远游,出三峡,游洞庭、衡山、襄汉、庐山、金陵、扬州。开元十五年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留居安陆十年。其间曾西入长安,北游太原。三十五岁后,迁居山东任城,与孔巢父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天宝元年应诏入京,供奉翰林。三载,因权贵谗毁,“赐金放还”。至洛阳,与杜甫相识,同游梁宋、齐鲁。曾受道箓于齐州紫极宫。后复漫游江淮、吴越、河北、梁宋等地。安史乱起,入永王璘幕府。璘兵败,被捕下浔阳狱,长流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漂泊于武昌、岳阳、豫章、金陵、宣城等地。上元二年,李光弼出镇临淮,白以六十一岁高龄前往从军,道病还,依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寻病卒。白长于歌诗,嗜酒,人称“谪仙”。与杜甫齐名,并称“李杜”,在古代诗歌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李阳冰受白遗命,编其诗文为《草堂集》二十卷,又李白友人魏万编其诗为《李翰林集》二卷,均佚。北宋宋敏求辑、曾巩编次其诗文为《李太白文集》三十卷,今存。《全唐诗》编诗二十五卷。
词学图录
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白出生于安西大都护府碎叶城,五岁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江油)青莲乡。天宝初供奉翰林。有《李太白集》,《尊前集》录其词12首。
黄鹤楼志·人物篇
李白(701—762) 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世人又称谪仙、诗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先世流迁中亚,5岁随父定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出蜀后游历江湖。天宝元年(742)应召入长安,任翰林院供奉,后因蔑视权贵遭谗出京。今存李白诗共计1000馀首,有《李太白集》。在湖北游历、居住多年,结识孟浩然,二人多次到黄鹤楼上会客送友、饮酒赋诗,留下不少关于黄鹤楼的佳作,“鄂州杂诗碑”录存其诗十一首。其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吟咏黄鹤楼的千古绝唱。史书所载“崔颢题诗,李白搁笔”的佳话,更为后人津津乐道。为了纪念李白,后人在蛇山建立了太白堂和搁笔亭。
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七
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白生梦长庚星。因以命之。举有道不应。天宝初至长安。贺知章言于元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诏供奉翰林。忤高力士。摘其诗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之。白遂求还山。乃赐金放还。安禄山反。永王璘辟为府僚。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长流夜郎。会赦还。代宗立。以左拾遗召。白已先卒。年六十馀。文集二十卷。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李白性嗜酒,志不拘检,常林栖十数载。故其为文章,率皆纵逸。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
李阳冰《草堂集序》
凡所著述,言多讽兴。自三代以来,《风》《骚》之后,驰驱屈、宋,鞭挞扬、马,千载独步,唯公一人。故王公趋风,列岳结轨,群贤翕习,如鸟归凤。卢黄门云:“陈拾遗横制颓波,天下质文,翕然一变。”至今朝诗体尚有梁、陈宫掖之风,至公大变,扫地并尽,今古文集,遏而不行;唯公文章,横被六合,可谓力敌造化欤!
本事诗
白才逸气高,与陈拾遗齐名、先后合德。其论诗云:“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与!”故陈、李二集律诗殊少。尝言“兴寄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况使束于声调俳优哉!”
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
为诗格高旨远,若在天上物外,神仙会集,云行鹤驾,想见飘然之状:视尘中屑屑米粒,虫睫纷扰,菌蠢羁绊蹂躏之比。
中山诗话
欧(阳修)贵韩(愈)而不悦(杜)子美,所不时晓;然于李白而甚赏爱,将由李白超趠飞扬为感动也。
苏辙《诗病五事》
李白诗类其为人,骏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时不知义理之所在也。语用兵,则先登陷阵不以为难;语游侠,则白昼杀人不以为非;此岂其诚能也哉?白始以诗酒奉事明皇,遇谗而去,所至不改其旧。永王将窃据江淮,白起而从之不疑,遂以放死。今观其诗,固然。唐诗人李、杜称首,今其诗皆在。杜甫有好义之心,白所不及也。
黄庭坚《题李白诗草后》
余评李白诗如黄帝张乐于洞庭之野,无首无尾,不主故常,非墨工椠人所可拟议。
西清诗话
李太白诗逸态凌云,映照千载,然时作齐梁间人体段,略不近浑厚。
岁寒堂诗话
至于李杜,尤不可轻议。欧阳公喜太白诗,乃称其:“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之句。此等句虽奇逸,然在太白诗中,特其浅浅者。鲁直云:“太白诗与汉魏乐府争衡”,此语乃真知太白者。王介甫云:“白诗多说妇人,识见污下。”介甫之论过矣。孔子删诗三百五篇,说妇人者过半,岂可亦谓之识见污下耶?
岁寒堂诗话
韵有不可及者,曹子建是也;味有不可及者,渊明是也;才力有不可及者,李太白、韩退之是也;意气有不可及者,杜子美是也。……杜子美,李太白、韩退之三人,才力俱不可及,而就其中,退之喜崛奇之态,太白多天仙之词,退之犹可学,太白不可及也。
珊瑚钩诗话
李唐群英,惟韩文公之文,李太白之诗,务去陈言,多出新意。
艇斋诗话
古今诗人有《离骚》体者,惟李白一人,虽老杜亦无似《骚》者。
竹坡诗话
元微之作李杜优劣论,谓太白不能窥杜甫之藩篱,况堂奥乎?唐人未尝有此论,而稹始为之。至退之曰:“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则不复为优劣矣。
韵语阳秋
杜甫、李白以诗齐名……然杜诗思苦而语奇,李诗思疾而语豪。
韵语阳秋
李白乐府三卷,于三纲五常之道,数致意焉。……徐究白之行事,亦岂纯于行义者哉!永王之叛,白不能洁身而去,于君臣之义力如何?既合于刘,又合于鲁,又娶于宗,又携昭阳、金陵之妓,于夫妇之义为如何?至于友人路亡,白为权窆;及其糜溃,又收其骨,则朋友之义庶几矣。
苕溪渔隐丛话
引王安石语: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
同上引《雪浪斋日记》
或云:太白诗其源流出于鲍明远,如乐府多用《白纻》。故子美云“俊逸鲍参军”,盖有讥也。
能改斋漫录
引刘次庄语:李白则飘扬振激,如浮云转石,势不可遏。
朱子语类
李太白诗非无法度,乃从容于法度之中,盖圣于诗者也。
朱子语类
李太白终始学《选》诗,所以好。
沧浪诗话
观太白诗者,要识真太白处。太白天才豪逸,语多率然而成者。学者于每篇中,要识其安身立命处可也。
沧浪诗话
李杜二公,正不当优劣。太白有一二妙处,子美不能道:子美有一二妙处,太白不能作。
沧浪诗话
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沧浪诗话
人言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同,长吉鬼仙之同耳。
沈光《李白酒楼记》
太白峭讦矫时之状,小得大用,流斥齐鲁。眼明耳聪,恐贻颠踣。故狎弄杯觞,沉溺曲蘖;耳一淫乐,目混黑白。或酒醒神健,视听锐发,振笔着纸,乃以聪明移于月露风云,使之涓洁飞动;移于草木禽鱼,使之岍茂褰掷;侈于闺情边思,使之壮气激人,离情溢目;移于幽岩邃谷,使之辽历物外,爽人精魄;移于车马弓矢,悲愤酣歌,使之驰骋决发,如睨幽并,而失意放怀,尽见穷通焉。
木天禁语
太白(诗)雄豪空旷,学者不察,失于狂诞。
木天禁语
(乐府)上格如《焦仲卿》、《木兰词》、《羽林郎》、《霍家奴》、《三妇河》、《大垂手》、《小垂手》等篇,皆为绝唱。李太白乐府,气语皆自此中来,不可不知也。
陈绎曾诗谱
李白诗祖《风》《骚》,宗汉魏,下至鲍照、徐、庾,亦时用之。善掉弄,造出奇怪,惊动心目,忽然撇出,妙入无声。其诗家之仙者乎?格高于杜,变化不及。
唐诗品汇
诗至开元、天宝间,神秀声律,粲然大备。李翰林天才纵逸,轶荡人群,上薄曹、刘,下凌沈、鲍,其乐府古调,能使储光羲、王昌龄失步,高适、岑参绝倒,况其下乎?
升庵诗话
杨诚斋云:“李太白之诗,列子之御风也;杜少陵之诗,灵均之乘桂舟、骂玉车也。无待者,神于诗者欤?有待而未尝有待者,圣于诗若欤?”……徐仲车云:“太白之诗,神鹰瞥汉;少陵之诗,骏马绝尘。“二公之评,意同而语亦相近,余谓太白诗,仙翁剑客之语,少陵诗,雅士、骚人之词。比之文,太白则《史记》,少陵则《汉书》也。
四溟诗话
子美五言绝句,皆平韵,律体景多而情少。太白五言绝句平韵,律体兼仄韵,古体景少而情多,二公齐尽其妙。
四溟诗话
堆垛古人,谓之“点鬼簿”。太白长篇用之,自不为病,盖本于屈原。
四溟诗话
徐伯传问诗法于康对山,曰:“熟读太白长篇,则胸次含宏,神思超越,下笔殊有气也。”
李攀龙《唐诗选序》
太白纵横,往往强穹之末。间杂长语,英雄欺人耳。
李攀龙《唐诗选序》
(太白)五七言绝句,实唐三百年一人,盖以不用意得之,即太白亦不自知其所至;而工者顾失焉。
《艺苑卮言》
太白古乐府,窈冥惝恍,纵横变幻,极才人之致。然自足太白乐府。
王稚登《合刻李杜诗集序》
闻诸言诗者,有云:供奉之诗,仙。拾遗之诗,圣。圣可学,仙不可学;亦犹禅人所谓顿、渐,李顿而杜渐也。杜之怀李曰“诗无敌”,李之寄杜曰“作诗苦”。二先生酬赠,亦各语其极耳。
王稚登《李翰林分体金集序》
供奉读书匡山,鸟雀就掌取食。散金十万如飞尘,沉湎至尊之前,啸傲御座之侧,口中不知有开元天子,何况太真妃、高力士哉!当其稍能自屈,可立跻华要,乃掉臂不顾,飘然去之,坎壈以终其身。迨长流夜郎,与魑魅为伍,而其诗无一羁旅牢愁之语,读之如餐霞吸露、欲蜕骨冲举,非天际真人胸臆,畴能及此?其放浪于曲生柔曼,醉月迷花,特托而逃焉耳。
刘世教《合刻李杜分体全编序》
陇西(李)趋《风》,《风》故荡詄,出于情之极,而以辞群者也;襄阳(杜)趋《雅》,《雅》故沈郁,入于情之极,而以辞怨者也。趋若异而轨无勿同,故无有能轩轾之者。
诗薮
李杜才气格调,古体歌行,大概相埒。李偏工独至者绝句,杜穷极变化者律诗。言体格,则绝句不若律诗之大;论结撰,则律诗倍于绝句之难。然李近体足自名家,杜诸绝殊募入彀。截长补短,盖亦相当。惟长篇叙事,古今子美。故元、白论咸主此,第非究竟公案。
诗薮
李才高气逸而调雄,杜体大思精而格浑。超出唐人而不离唐人者,李也;不尽唐调而兼得唐调者。杜也。
诗薮
太白笔力变化,极于歌行;少陵笔力变化,极于近体。李变化在调与词,杜变化在意与格。然歌行无常矱,易于错综;近体有定规,难于伸缩。调、词超逸,骤如骇耳,索之易穷;意格精深,始若无奇、绎之难尽;此其稍不同也。
诗薮
李杜二家,其才气本无优劣、似工部体裁明密,有法可寻;青莲兴会标举,非学可至。又唐人特长近体,青莲缺焉。故诗流习杜者众也。
诗薮
备诸体于建安者,陈王也;集大成于开元者,工部也。青莲才之逸,并驾陈王,气之雄,齐驱工部,可谓撮胜二家,第古风既乏温淳,律体微乖整栗,故令评者不无轩轾,
诗薮
太白五言沿洄魏、晋,乐府出于齐、梁,近体周旋开、宝,独绝句超然自得,冠古绝今。
唐诗镜
太白雄姿逸气,纵横无方,所谓天马行空,一息千里。
唐诗镜
太白七言乐府接西汉之体制,掩六代之才华,自傅玄以下,未睹其偶。至赠答歌行,如风卷云舒,惟意所向,气韵文体,种种振绝。五言乐府摹古绝佳,诸诗率意而成,苦无深趣。苏子由谓之“浮花浪蕊”,此言非无谓也。读李太白诗当得其气韵之美,不求片字句之奇。
诗镜总论
太白长于感兴,远于寄衷,本于十五《国风》为近。
诗镜总论
太白其千古之雄乎?气骏而逸,法老而奇,音越而长,调高而卓。
诗镜总论
太白七古,想落意外,局自变生,真所谓“驱走风云,鞭挞海岳”。其殆天授,非人力也。
唐诗归
钟云:古人虽气极逸,才极雄,未有不具深心幽致而可入诗者。读太白诗,当于雄快中察其静远精出处,有斤两,有脉理。今人把太白只作一粗人看矣。
唐音癸签
太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意,或翻案另出新意,合而若离,离而实合,曲尽拟古之妙,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敬曰:青莲雄姿逸气,变化无方,七古千载罕有并驱。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王元美云:“太白之七言律变体,不足多法。”愚按:太白七言律,集中仅得八篇,骀荡自然,不假雕饰,虽入小变,要亦非浅才可到也。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太白五七言律,以才力兴趣求之,当知非诸家所及;若必于句格法律求之,殆不能与诸家争衡矣。胡元瑞云:“五言律,太白风华逸宕,持过诸人,后之学者,才非天仙,多流率易,此论最有斟酌。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太白五、七言绝,多融化无迹,而入于圣。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太白七言绝多一气贯成者,最得歌行之体。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取高华奇逸者,咸左袒乎李;取雄浑沉厚者,独首推乎杜:要之二子不可高下定论。胡元瑞谓李犹庄周,杜犹左氏,或庶几焉。
《诗源辨体》
太白歌行,窈冥恍惚,漫衍纵横,极才人之致……此皆变化不测而入于神者也。
《诗源辨体》
屈原《离骚》在千古辞赋之宗,而后人摹仿盗袭,不胜餍饫。太白《鸣皋歌》虽本乎骚,而精彩绝出,自是太白手笔。至《远别离》、《蜀道难》、《天姥吟》,则变幻恍惚,尽脱蹊径,实与屈子互相照映。谢茂秦云:“太白诗歌若疾雷破山,颠风播海,非神于诗者不能。”
《诗源辨体》
太白歌行,虽大小短长,错综无定,然自是正中之奇。
姜斋诗话
太白胸中浩渺之致,汉人皆有之,特以微言点出,包举自宏。太白乐府歌行,则倾囊而出。如射者引弓极满,或即发,或迟审久之,能忍不能忍,其力之大小可知已。要至于太白止矣。
姜斋诗话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
钝吟杂录
李太白之歌行,祖述骚雅,下迄梁、陈七言,无所不包,奇中又奇,而字字有本,讽刺沉切,自古未有也。
姚鼐《五七言今体诗钞序目》
盛唐人,禅也;太白则仙也。于律体中以飞动票姚之势,运广远奇逸之思,此独成一境者。
《唐诗归折衷》
吴敬夫云:太白天才豪迈,托兴悠长,饮酒学仙、适以佐其苍茫之势。他人为之,则滓矣。故曰:气大则物之大小毕浮其形。王摩诘微妙有禅理,然不在其作禅语中;太白缥渺有仙骨,然不在其作仙语中:此当从神味会之,难与俗子语。
《唐音审体》
冯复京曰:太白古诗全出己调,宋人乃谓出于子昂《感遇》。子昂局促,太白萧散,乌可同日语!
《唐音审体》
冯复京曰:太白歌行曰神、曰化,天仙口语,不可思议。其意气豪迈,固是本调,而转折顿挫,极抑扬起伏之妙,然亦有失之狂纵者。此公才高如转巨虬、驾风螭,不可以为训。
《贞一斋诗说》
太白妙处全在逸气横出,其五言古从曹、阮二家变出,并不规模小谢,亦非踵武伯玉。
《唐诗别裁》
太白诗纵横驰骤,独《古风》二卷,不矜才,不使气,原本阮公,风格俊上,伯玉《感遇》诗后,有嗣音矣。
《唐诗别裁》
太白七言古,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可及。
《唐诗别裁》
集中如《笑矣乎》、《悲来乎》、《怀素草书歌》等作,皆五代凡庸子所拟,后人无识,将此种入选,嗷訾者指太白为粗浅人作俑矣。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逸宕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
《唐诗别裁》
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
说诗晬语
五言绝句,右丞之自然,太白之高妙,苏州之古澹,并入化机;而三家中,太白近乐府,右丞、苏州近古诗,又各擅胜场也。
诗法易简录
太白七古不独取法汉魏,上而楚骚,下而六朝,俱归镕冶,而一种飘逸之气,高迈之神,自超然于六合之表,非浅学所能问津也。
《梅崖诗话》
太白七言近体不多见。五言如《宫中行乐》等篇,犹有陈、隋习气,然用律严矣,音节亦稍稍振顿。七言长短句则纵横排奡,独往独来,如活虎生龙,未易捉摸,少陵固尝首肯心醉矣。
瓯北诗话
(白)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屈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若论其沉刻,则不如杜;雄鸷,亦不如韩。然以杜、韩与之比较,一则用力而不免痕迹,一则不用力而触手生春;此仙与人之别也。
石洲诗话
大,可为也;化,不可为也。其李诗之谓乎?太白之论曰:“寄兴深微,五言不如四言,七言又其靡也。”若斯以谈,将类于襄阳孟公以简远为旨乎?而又不然。盖太白在唐人中,别有举头天外之意,至于七言,则更迷离浑化,不可思议。以此为“寄兴深微”,非大而化者,其乌乎能之!所谓七言之靡,殆专指七律言耳,故其七律不工。
龚自珍《最录李白序》
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其斯以为白之真原也矣。
昭昧詹言
太白亦奄有古今,而迹未全化,亦觉真实处微不及阮、陶、杜、韩。
昭昧詹言
太白胸襟超旷,其诗体格安放,文法高妙,亦与阮公同;但气格不相似,又无阮公之切忧深痛,故其沉至亦若不及之。然古人各有千古,政不必规似前人也。阮公为人志气宏放,某语亦宏致,求之古今,惟太白与之匹,故合论之。
昭昧詹言
太白当希其发想超旷,落笔天纵,章法承接,变化无端,不可以寻常胸臆摸测;如列子御风而行、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威凤九苞,祥麟独角,日五彩,月重华,瑶台绛阙,有非寻常地上凡民所能梦想及者。至其词貌,则万不容袭,蹈袭则凡儿矣。
昭昧詹言
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
《越缦堂诗话》
太白七古,超秀之中,自饶雄厚,不善学之,便堕尘障。
三唐诗品
古风运阴、何之俊响,结曹、王之深秀,第才多累质,振采未沉。七言雄放,多用典籍成语,正如乱头粗服,益见其佳。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圆果上人。
号香林。
京口丁氏子。
厌俗出家。
勤读诵。
于圆觉幻灭灭故非幻不灭处。
有省。
自是参方。
机锋颖捷。
年三十四。
游武林。
日行分卫。
夜宿仙林寺檐庑。
衣不掩形。
时严冬。
或献新衣美食。
却不御。
人奇之。
致供日繁。
师遁至北高峰绝顶。
假一席地。
缚草为团瓢。
冥寂其中。
不出营食。
主僧。
以时闵而给焉。
一坐六载。
每风雨晦冥。
猛虎毒蛇。
蹲绕左右。
师不为动。
其后冬雪浃辰平地。
积至丈许。
陟者跬步压覆。
隤然而返。
主僧曰。
果公纵学僵卧袁安。
不能作啖毡苏子。
冻馁既久。
恐无生理。
俄而城中素心道众。
不期而会于灵隐者。
三十馀曹。
相劳苦。
各述所梦相同谓。
见神人执刀。
厉声告曰。
北高峰古佛困雪中。
盍往视之。
陈叙如出一口。
曰事急矣。
即相率。
打雪披寒而上。
叩团瓢见师。
趺坐恬然无惫容。
众献供。
师作呗受之。
相与绕视。
不忍舍去。
师曰。
诸君休矣。
晡时恐为虎惊。
毋过念贫道。
乃送之下山而返。
一日至湖上。
偶见一长僧。
繇六桥度岭而北。
师觉其有异。
尾之至黄龙祠。
因忽不见。
仰视林樾清楚爱之。
遂憩焉如仙林。
时适有樵牧数辈。
戏拾瓦砾。
累塔矾石间。
忽罅中闪烁有光。
微露石棱。
去砾而顶相现。
旋得满月容。
游人以畚锸助之。
须臾周身尽露。
又得断碑。
读之始知文公所镂像也。
乃霣泣下拜曰。
圆果与和尚。
同出南岳。
不意显示幻身。
敢不捐躯为报。
繇是。
山灵之一新。
清规之再整。
师之力也。
汪开府伯玉
觐师于黄龙。
戏问曰。
公年几何。
曰八十有五。
又问到家乎。
曰苦海孤航。
两不着岸。
汪闻耸然增敬。
师素贯禅律。
凝神冥寂。
每清晨。
背诵金刚经一卷。
过午不食。
檀施悉营福业。
遇遗骼辄收掩之。
积如漏泽者数处。
凡开示四众。
切近简要。
使闻者生信。
恍然自得于语言文字之外也。
万历元年癸酉四月。
示寂。
年九十矣。
塔于石像左脊。
刘廷梅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刘廷梅(1497年—1574年),字与和,号同野,江西南昌府南昌县人,民籍。
为人至孝。
江西乡试第四十四名举人。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式丁未科会试第二百四名,登第三甲第六十名进士。
嘉靖二十七年(1547年),任直隶歙县知县,擢升南京兵部车驾司主事,丁母忧。
终丧,补南武库司员外郎,迁礼部精膳司郎中,历知汉阳府,擢广东副使。
穆宗隆庆初入觐,引年致仕。
万历二年卒,年七十八。
墓志铭由汪道昆所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徽州府歙县人,字仲淹。
汪道昆弟。
工词赋,对篆籀真行,多所通解。
督学吴公路称之为小司马。
与从弟汪道会称二仲。
有《汪次公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仲淹,道昆弟,有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14—1583 【介绍】: 明江西南昌人,初名应举,字德甫。
嘉靖二十九年进士,官至福建按察副使。
有文名,与魏裳、汪道昆、张佳胤、张九一并称“后五子”。
亦附“七子”之末,其诗靡不足观。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初名应举,字德甫,南昌人。嘉靖庚戌进士,除刑部主事,历官福建按察司副使。有《余德甫集》、《午渠集》。
维基
余曰德(1514年—1583年),初名余应举,字德甫,号午渠,江西南昌府南昌县人,民籍,文学家。江西乡试第九十一名,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庚戌科会试第二百四十八名,登第二甲第七十名进士。初授刑部贵州司主事,升员外郎、郎中。官至福建按察副使,卒年七十。《明史》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16—1611 【介绍】: 明徽州府歙县人,字定之,号采山。
嘉靖二十九年进士。
授东平知州,迁南京户部郎中,出为四川佥事,累官南京户部侍郎。
少时与乡人结诗社,入仕后,汪伯玉方擅时名,倡谼中社,再三招致,不肯往。
晚年多所结撰,有《素园存稿》。
维基
方弘静(1517年12月1日—1611年10月16日),字定之,号采山,直隶徽州府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嘉靖庚戌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右侍郎。嘉靖丙午应天府乡试第十名。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会试第十四名,登进士第二甲第八名。任东平州知州,累官江西按察司副使,四十三年十月调广西,提调学校,视学粤西,不久转江西布政使司左参政,治严嵩父子狱,有所波连。隆庆元年(1567年)十月升湖广按察使,二年十二月升江西右布政使,四年二月升广东左布政使,六年十月升太仆寺卿,十一月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浙江,万历二年二月被南京科道论劾,令回籍听勘。万历十二年十月以原官抚治郧阳,十四年升总督南京粮储户部右侍郎,十五年任南京工部署部事户部右侍郎,十七年中蜚语归,万历三十九年卒,年九十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广东顺德人,字允穆。嘉靖三十八年进士。授南京户科给事中。多所论劾。隆庆初尝论高拱狠愎,拱恶之,出为绍兴知府,再谪宜川县丞,卒。有《小谷集》。
全粤诗·卷三七六
岑用宾,字允穆。顺德人。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进士。授衢州推官,擢南京户科给事中。以劾高拱出为绍兴守,复谪陕西宜川丞。著有《小谷集》。明郭棐《粤大记》卷一九、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二九、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七九等有传。
维基
岑用宾(1523年—?
),字允穆,广东顺德县(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县)葛岸人。
嘉靖己未进士,官至浙江绍兴府知府。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己酉科广东乡试第十一名举人,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中式己未科会试第一百六十八名,登第三甲第八十八名进士。
初官衢州府推官,母丧服阙,补池州府。
授南京户科给事中,多有论疏,曾弹劾福建巡抚汪道昆,言辞激烈。。
隆庆元年(1567年),又与御史尹校弹劾高拱等被责。
受高拱排挤,隆庆四年(1570年),出任绍兴府知府,再谪陕西宜川县丞,卒。。
著有《小谷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73 【介绍】: 明僧。
淮安府宿迁人,俗姓姚,名东阳。
本诸生,嗜佛经,不问家人产。
隆庆间北探诸名胜僧寺,居北直之羊山秀峰庵,阐三教宗旨。
万历元年坐化,汪道昆为之塔铭。
大明高僧传·卷第四 解义篇第二之四
释明龙淮南宿迁姚氏子也。
俗讳东阳。
尝补邑庠诸生。
居常好修嗜内典。
二十年不问家人产。
雅从善知识游隆庆改元。
澹然为居士。
而北探诸名胜巨刹访有道耆德。
寓清苑越三寒暑。
登银山法华寺从大光和尚祝发进具。
寻居羊山秀峰庵。
名德日起。
鹑衣一衲不裓不襦不履诸陵。
中贵人多檀施弗之顾安七十二众期千日。
亲为说法阐三教宗旨。
休宁汪司马道昆奉诏行边。
道出诸陵期督府法华寺。
闻师高德乃趣。
一沙弥逆至。
见师敞衲曾不掩[膊-甫+一]祁寒无所侵。
汪与督府避席礼之。
携入洞中。
坐石床与语。
师略举西来意。
督府洒然信服。
汪问千日毕能作常住乎。
曰无常无住。
明日辞归。
越旬有五日立春。
羊山放光五色。
又越七日除夕集众告曰。
元年元日吾当行矣。
汝等识字者用耳闻经。
不识字者用心念佛。
务禅定智慧务济物普心。
即此是佛慎弗他求。
汝等勉之。
除夜既半命弟子视中星曰。
夜午乎。
曰午矣。
师曰。
未也。
日午乃行。
元日羊山复放五色光如向。
至日中师辞众坐化。
越七日阇维复放光如向。
大众与诸中贵人望光对师罗拜曰。
佛耶佛耶。
愿以此光普照下土。
已而舍利累然。
督府治塔藏之。
汪公为之铭。
赏万历元年正月也。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明龙。淮南宿迁姚氏子。俗名东阳。尝为其县诸生。居尝好修。历二十年所。不问家人生业。雅从善知识游。隆庆改元。落发居羊山秀峰庵。名德日起。即诸陵中贵人多檀施。师蓝缕自如。一衲不啻悬鹑。不裓不襦不履。顾就羊山。安七十二众。为千日期场。师日为大众说经。大众亦乐为之听众也。时神宗皇帝初即位。行边使道昆汪公。道出诸陵。诣师问道。意独多之。因问曰。千日期毕。羊山能作尝住乎。师曰。无尝无住。后旬有五日。太史当谒。立冬其日羊山放光。又越七日。岁将除。师集大众语曰。元年元日吾当行。公等居此。识字者。用心念佛。不识字者。用心念佛。务智慧务普心。即此是佛。公等勉之。岁除夜既半。命弟子视中星曰。夜午乎。曰。午矣。师曰。未也。日午乃行。元日日几中。羊山放光如向者。顷之坐化。盖日中云。越七日举焚。日中复放光如向者。诸陵中贵人咸在。率大众罗拜。治浮屠。藏舍利。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明龙,姓姚氏,宿迁人也。
原名东阳,尝入邑庠,为名诸生。
居常好修,嗜内典,二十年不问家人产,雅从善知识游。
隆庆改元,澹然为居士,而北探诸名胜巨刹,访有道耆德,寓清苑,越三寒暑。
登银山法华寺,从大光祝发,进具,寻居羊山秀峰庵,名德日起,鹑衣一衲,不裓、不襦、不履,诸陵中贵人多檀施,弗之顾。
安七十二众,期千日,亲为说法,阐三教宗旨。
休宁汪司马道昆奉诏行边,道出诸陵,期督府法华寺,闻龙高德,乃趣一沙弥逆至,见其敝衲曾不掩骭,祈寒无所侵,汪与督府避席礼之,携入洞中,坐石床与语,略举西来意,督府洒然信服。
汪问:“千日毕,能作常住乎?
”曰:“无常无住。
”明日辞归。
越旬有五日立春,羊山放光五色,又越七日除夕,集众告曰:“元年元日,吾当行矣,汝等识字者用耳闻经,不识字者用心念佛,务禅定智慧,务济物普心,即此是佛,慎弗他求,汝等勉之。
”除夜既半,命弟子视中星,曰:“夜午乎?
”曰:“午矣。
”曰:“未也,日午乃行。
”元日羊山复放五色光如前,至日中遂辞众坐化。
越七日,阇维复放光如前,大众与诸中贵人望光罗拜曰:“佛耶,佛耶,愿以光普照下土。
”已而舍利累然,督府治塔藏之,汪公为之铭,实万历元年正月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33—1598 【介绍】: 明河南新蔡人,字助甫,号周田。
嘉靖三十二年进士。
授黄梅知县,擢吏部验封主事。
为湖广佥事时,景王赴封地,过岳阳。
宦官向地方需索巨款,佯许之,约至蕲黄付款。
夜使数百人举火大噪于河边。
宦官大惧,解舟去。
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
嘉靖中结诗社于京师,与余曰德、魏裳、汪道昆、张佳胤称后五子。
有《绿波楼诗集》、《朔方奏议》。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助甫,新蔡人。嘉靖癸丑进士,自黄梅知县擢吏部主事累官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有绿波楼集
维基
张九一(1533年—1598年),字助甫,号周田,河南省汝宁府新蔡县孙召乡绿波楼村人。父张苹是秀才出身,以课徒为业。张九一十四岁补邑诸生,二十岁由县学生中式壬子科(1552年)河南乡试第三名举人,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张九一联登癸丑科进士,授湖广黄梅县知县,考绩最优,擢拔为吏部稽勋司主事,历官文选司员外郎、验封司署郎中,四十年(1561年)四月升南京尚宝司卿,八月考察以不职降调,调补广平府同知,四十三年升湖广按察司佥事。隆庆二年考察降调,罢职归乡。历升陕西右参议,万历五年(1577年)十一月升江西副使,六年八月调补陕西副使、甘肃管粮兼理分巡,八年五月升本省右参政,九年三月升山东按察使,七月调任山西,十一年正月升山西右布政使,闰二月官至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宁夏。十四年二月科道纠拾,调外任。万历十七年(1539年)十月,以吏科都给事中陈与郊等奏荐,以原官巡抚贵州,未赴任,十二月因工科给事中林材弹劾其居丧期间酗饮达旦,歌舞通宵,至若求严世蕃之结欢,望张居正之鉴识,诏令九一回籍听用
杨锦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杨锦(1534年—?
),字尚綗,号月川,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人,军籍。
乙卯科(1555年)山东乡试第二十二名举人。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中式丙辰科二甲第十八名进士。
授汝州知州,岁祲请赈,全活万人。
升户部员外郎,百姓攀留不得行。
四十一年出为山西按察司佥事,分巡河东,历任河东、庆阳、蓟镇兵备道副使、参政,扬历边境,大著威名,隆庆四年升甘肃巡抚,前后军功,钦赏银币。
七年,明神宗继位,吏科都给事中雒遵弹劾其不孝,被调外任,乃守制在籍。
万历元年七月,阅臣汪道昆追论其事,乃禠职,冠带闲住。
七次丁外艰,遂不复出。
共 2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