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湛若水

相关人物:共 64 位
共 6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9—772 【介绍】: 唐河南鲁山人,字次山,自称浪士,亦号猗玕子、漫郎、漫叟、聱叟。元延祖子,元德秀族弟。玄宗天宝进士,由国子司业苏源明荐于肃宗,召为右金吾兵曹参军,历仕山南西道节度参谋、水部员外郎、道州刺史、容管经略使。结有吏才,卓有政声。文章戛戛自异,变排偶绮靡之习。有集,又编沈千运、王季友等七人诗为《箧中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15—772,旧说生于723,误 字次山,自称元子,又号猗玗子(猗玗,或作猗犴、琦开,今从《新唐书》本传)、浪士、漫郎、漫叟、聱叟等。
先世本鲜卑拓拔氏,北魏孝文帝时改姓元。
其先居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鲁山(今属河南)。
17岁始从学于宗兄元德秀。
天宝十三载(754)登进士第,复举制科。
安史乱起,率家南下避难。
乾元二年(759),以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充山南东道节度参谋,一度代摄荆南节度使事,有战功。
后历任道州(治今湖南道县)、容州(治今广西北流)刺史,加授容州都督充本管经略守捉使,政绩甚著。
大历四年(769)因母丧辞归。
七年复入朝,病逝长安,赠礼部侍郎。
生平详见颜真卿《元君表墓碑铭》及《新唐书》本传。
元结诗文兼擅,为中唐古文运动与新乐府运动之先导者。
其诗多自写胸次、针砭现实之作,诗风简古,淳淡自然,所作《舂陵行》、《贼退示官吏》,曾受杜甫推崇。
金元好问曾云:“浪翁水乐无宫徵,自是云山韶濩音。
”(《论诗绝句》)唯“朴质处过甚”(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
所选《箧中集》体现其反对“拘限声病,喜尚形似”(《箧中集序》)之诗学主张。
其文亦自成一家。
著有《元子》10卷、《猗玗子》1卷、《文编》10卷,今已佚。
明湛若水辑有《元次山文集》,今人孙望校订之《元次山集》更为详核。
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又2句。
唐诗汇评
元结(719-772),字次山,自号漫叟、聱叟。鲁山(今属河南)人。年十七,折节读书,师事从兄元德秀。天宝十二载(753),登进士第。安史乱起,举家南奔,避难于猗犴洞(在今湖北大冶)。乾元二年,苏源明荐为右金吾兵曹参军、山南东道节度参谋,抗击史思明。迁水部员外郎、荆南节度判官。代宗初,召为著作郎,后出守道州,招抚流亡,颇有政声。迁容州都督。卒。结反对当世“拘限声病,喜尚形似”之风,编录沈千运等七人诗二十四首为《箧中集》,今存。其所著《元子》十卷、《文编》十卷等均已散佚。后人辑有《元次山文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二卷。
词学图录
元结(719-772) 字次山,号漫叟、聱叟。鲁县(今河南鲁山)人。新乐府运动先行者。有集十卷,今编诗二卷,有《欸乃曲》等词。
全唐文·卷三百八十
结。河南人。天宝十三载进士。擢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为山南西道节度参谋。以讨史思明功迁监察御史里行。进水部员外郎。代宗立。拜道州刺史。进容管经略使。加左金吾卫将军。卒年五十。赠礼部侍郎。

作品评论

欧阳修《唐元结华阳岩铭》
元结,好奇之士也。其所居山水,必自名之,唯恐不奇。而其文章用意亦然,而气力不足,故少遗韵。
郡斋读书志
结性耿介,有忧道悯世之思,逢天宝之乱,或仕或隐,自谓与世聱牙。岂独其事而然,其文辞亦如之。然其辞义幽约,譬古钟磬不谐于里耳,而可寻玩。在当时名出萧、李下,至韩愈称数唐之文人,独及结云。
唐才子传
(元结)性梗僻,深憎薄俗,有忧道悯世之心,《中兴颂》一文,灿烂金石,清夺湘流。作诗著辞,尚聱牙。天下皆知敬仰。
湛若水《元次山集序》
余自北游,观艺于燕冀之都,得《元子》而异焉。欲质不欲野,欲朴不欲陋,欲拙不欲固,卓然自成其家者也。唐之大家,风斯下矣,其骎骎手中古而不已矣乎!其泯而不传,将文末之世而已乎!
唐诗镜
元结诗每有真性,浅而可讽。
唐诗归
钟云:元次山诗,溪刻直奥,有异趣,有奇响,在盛唐中自为调。不读此,不知古人无所不有;若掩其姓名以示俗人,决不以为盛唐人作矣。又云:不知者笑其稚朴,知者惊其奇险,当观其意法深老处。又云:只是一字不肯近人。
《诗源辨体》
元结五言古,声体尽纯,在李、杜、岑参外另成一家。结《与刘侍御宴会诗序》云:“文章道丧久矣。时之作者,烦杂过多,歌儿舞女,且相喜爱,系之《风》《雅》,谁道是耶?”故其诗不为浮泛,关系实多;但其品高性洁,激扬太过,故往往伤于讦直。中如《贱士吟》、《贫妇词》、《下客谣》等,质实无华,最为淳古。其他意在匠心,故多游戏自得,而有奇趣。盖上源渊明,下开白、苏之门户矣,惜调多一律耳。
《诗源辨体》
元结《箧中集序》谓:“近世作者,更相沿袭,拘限声病。”故其五言古极意洗削,声体之纯,远胜光羲诸子。但矫枉太过,往往有稚朴戆直之句。
诗筏
唐诗人能以真朴自立门户者,唯元次山一人。次山不唯不似唐人,并不似元亮。盖次山自有次山之真朴,此其所以自立门户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疏率自任,元次山之本趣也,然亦有太轻太朴者。酬赠、游宴诸诗,须分别存之;唯悯贫穷、悲兵燹之言,宜备矇瞍之诵,为人牧者,尤宜置之座右。
野鸿诗的
次山效伟长而有获。
《唐诗别裁》
次山诗自写胸次,不欲规模古人,而奇响逸趣,在唐人中另辟门径,前人譬诸古钟磬不谐里耳,信然。
《茧斋诗谈》
元次山诗悠然自适,一种冲穆和平之味,又在少陵以上。
《茧斋诗谈》
高古浑穆,老杜甘处其下,王摩诘更不必言。惟韦苏州略近,而矜贵终让一筹。
《小澥草堂杂论诗》
元次山朴素中更饶妩媚。
剑溪说诗
元次山诗,在唐人中又是一格,所谓“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四库全书总目》
结性不谐俗,亦往往迹涉诡激……颇近古之狂。然制行高洁,而深抱悯时忧国之心;文章戛戛自异,变排偶绮靡之习。杜甫尚和其《舂陵行》,称其可为天地万物吐气。晁公武谓其文如古钟磬,不谐俗耳。高似孙谓其文章奇古,不蹈袭。盖唐文在韩愈以前毅然自为者,自结始,亦可谓耿介拔俗之姿矣。皇甫堤尝题其《浯溪中兴颂》曰:“次山有文章,可惋只在晬。然长于指叙,约洁有馀态。心语适相应,出句多分外,于诸作者间,拔戟成一队。”其品题亦颇近实也。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元次山古调独弹,冰襟雪抱,令人不敢亵玩。
《艺概•诗概》
元、韦两家皆学陶。然苏州犹多一“慕陶直可庶”之意,吾尤爱次山以不必似为真似也。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应德琏、刘公干。《贫妇》、《农臣》、《下客》诸篇,托风深微,扑而不野。《闵荒》、《舂陵》,古思同颉。杂言七字,别具风味,正如未下盐豉,千里莼羹。
《石遗室诗话》
次山五言古,开香山讽谕之体。
陈兆奎《王志》
附案:次山在道州诸作,笔力遒劲,充以时事,可诵可谣,其体极雅。少陵气势较博,而深永匀饬不若也。
曹英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陕西临洮人,字文华。
天顺四年进士。
任湖广道监察御史,巡按四川。
岁大荒,川民赵铎率农民起事,旋败。
英办理此案,除为首者外,概不追究。
后以言事忤旨,左迁邵阳知县。
后引疾致仕。
有《遣兴集》、《默翁集》等。
维基
曹英(1429年—?),字文华,直隶高邮州人。进士出身。陕西乡试第四十九名。天顺四年(1460年)庚辰科会试第一百二十四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二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广东东莞人,字缉熙。成化元年举人。通经史,得吴澄论学诸书,读之大喜。中举后,从陈献章学。初为平湖教谕,官至襄王府左长史。
全粤诗·卷一二五
林光(一四三九—一五一九),字缉熙,号南川,晚号南翁。
东莞人。
好学不懈,博综经史。
年十七,读吴澄论学诸书,大感悟,建得趣亭,日读书其中。
明宪宗成化元年(一四六五)举人。
五年会试,拜陈献章于神乐观,与语甚合,遂师事之,从归江门。
寻筑室榄山,往来问学几二十年,深得自然宗旨。
二十年,会试中乙榜,授浙江平湖教谕。
先后主考福建、湖广,同考顺天试。
迁兖州府、严州府教授,以荐授国子监博士,升襄王府左长史,进中顺大夫,致仕归。
年八十一卒。
世谓陈献章弟子百馀人,首推光,次湛若水云。
有《南川冰蘖全集》十二卷。
明崇祯《东莞县志》卷五、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七四有传。
林光诗,以清咸丰元年刻本《南川冰蘖全集》为底本。
全粤诗·卷一六二
林缉熙,明成化、弘治间人。
槜李诗系·卷三十九
字缉熙,东莞人,成化举人,为平湖教谕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二○六
屈群力,字子仁,号博翁。
番禺人。
明孝宗弘治间隐居不仕。
少从陈献章游。
晚筑来薰书院。
湛若水善。
有司三举乡饮,皆以病辞。
有《交翠轩集》。
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一八有传。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二○六
李瑜,字伯温。
顺德人。
诸生。
陈献章弟子,与湛若水友善。
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七四有传。
程定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程定,字□美,直隶绩溪县人,民籍。
程定自幼颖敏,日记数千言。
弘治十四年(1501年)辛酉科应天府乡试第六十八名举人。
入南京国子监,深得祭酒章懋、司叶罗钦顺赏识,且与湛若水、陆深极相友善。
弘治十八年(1505年)中式乙丑科进士。
观都察院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74—1543 【介绍】: 明河南武陟人,字粹夫,号柏斋。弘治十五年进士。为翰林修撰。不屈于刘瑾,累疏致仕。后出为开州知府,历工、户、礼三部侍郎、南京右都御史。致仕里居十余年,教子弟以孝弟忠信。对王守仁之学颇有微辞。有《医学管见》、《阴阳律吕》、《柏斋三书》、《柏斋集》。
明诗纪事·丁签·卷十三
瑭字粹夫,怀庆卫人。
弘治壬戌进土,改庶吉士,授编修。
历修撰,谪开州同知,改东昌,迁山西提学副使。
改松江,历南太常少卿,擢工部侍郎,改户部、礼部,选南右都御史。
赠工部尚书,谥文定。
有《柏斋集》十一卷。
(《四库总目》:瑭论学一以格致为宗,集中送湛若水序谓:「甘泉以存心为主,子以格物致为先。
非存心固无以为格致之本,物格知致,则心之体用益备。
」其生平得力在此,故当时东南学者多宗王守仁良知之说,而瑭独以躬行为本,不以讲学自名。
然论共笃实,乃在讲学诸家上。)
维基
何瑭(1474年—1543年),字粹夫,号柏斋,河南怀庆府(今武陟县)人,祖籍直隶如皋县。进士出身。弘治十四年(1501年)辛酉科河南乡试第一名举人。弘治十五年(1502年)联捷二甲第四十八名进士。初选为庶吉士,十七年升翰林院编修,正德四年(1509年)为翰林院修撰,因不屈从权阉刘瑾,贬官开州同知,十年改东昌府同知,乞归。嘉靖元年(1522年),起山西提学副使,以父忧不赴。二年,起浙江提学,三年晋南京太常寺少卿,历官工部、户部、礼部侍郎,进南京右都御史。嘉靖十年(1531年)告老还乡,立景贤书院,设馆讲学,著书立说。二十二年(1543年)九月十三日卒,享年七十岁,隆庆二年(1568年)追赠礼部尚书,谥文定。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49 【介绍】: 明浙江仙居人,字原忠,号南洲。正德六年进士,官编修。王守仁在吏部,良从之治学。亲老归养,讲学山中垂十年。嘉靖初还任,以争大礼受廷杖,出为山西副练,谢病归。卒年七十余。
维基
应良(1478年—1549年),字原忠,晚号南洲,浙江台州府仙居县人。
弘治十四年(1501年)辛酉科浙江乡试第四名举人。
正德三年(1508年)中会试第五十四名,因愤慨权阉刘瑾专权,避归。
正德六年(1511年)补应辛未科殿试,登第二甲第七名进士。
授翰林院庶吉士。
与黄绾、朱节等同受业于王守仁。
正德七年(1512)春,乞终养归,家居十年。
嘉靖二年(1523年),应良在朱节等举荐下,与吕楠、湛若水同起,授编修。
次年,大礼议时间爆发,随编修杨慎等参与左顺门哭谏,被廷杖。
出为山东按察司副使,升河南布政使司右参政,随即调广西。
官至广东布政使致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79—1542 【介绍】: 明陕西高陵人,字仲木,号泾野,学者称泾野先生。
正德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
因忤太监刘瑾,引疾归。
瑾死后,以荐复官。
嘉靖中因大礼议触帝怒,下诏狱,谪解州判官,摄行州事,有政绩。
擢尚宝司卿,晋南京礼部侍郎,署吏部事。
致仕归。
卒谥文简。
楠为薛敬之弟子,专守程、朱之说,以穷理实践为主。
官南都时,与湛若水、邹守益共主讲席。
著作甚富,有《泾野子内篇》、《泾野诗文集》等。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仲木,高陵人。正德戊辰赐进士第一,累官南礼部侍郎赠尚书谥文简有泾野集
明诗纪事·戊签·卷十
楠字仲木,高陵人。正德戊辰第一人及第,授修撰。以议礼下韶狱,嫡解州判官。改南宗人府经历,就迁吏部郎中,历尚宾卿、太常少卿,韶拜国子祭酒,攉南礼部侍郎。隆庆初赠礼部尚书,谥文简。有《泾野集》三十六卷。 田按:泾野及第后,以忤刘瑾引疾去。厥后康封山以救李空同谒刘瑾牵连放斥,泾野舆封山浒西唱和,相得甚欢,能谅其心故也。讲学舆阳明良知不合。时阳明倡学东南,当路者嫉之。癸未会试,主司发策有焚书禁学之议,泾野力辨而解救之,得不行。此皆盛德事,可以愧讲学攻声者。
维基
吕楠(1479年—1542年),字大栋,又字仲木,别号泾野,学者称泾野先生,陕西高陵县人,明代政治人物、学者。
正德戊辰状元,官至南京礼部右侍郎。
父吕溥有隐德。
吕楠生于成化十五年(1479年),弘治十四年(1501年)举陕西乡试第十。
正德三年(1508年)成戊辰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
据传本科原取杨慎为第一,但杨因试卷为火所焚而落第(不过杨慎三年后再试,仍抡元)。
曾任国子监祭酒,官至南京太常寺少卿。
师事薛敬之,与湛若水、邹守益主讲三十馀年。
吕楠因居泾水之阳(水北曰阳),别号泾野,学者称泾野先生。
卒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江西安福人,字遵教,号印山。
刘宣子。
正德三年进士,历刑部主事,出为河南佥事。
毁当地淫祠以千数。
迁大名兵备副使,忤权幸,被捕下诏狱,谪判韶州。
后调知临安府,未至而卒,年未五十。
勤治学,为湛若水弟子,又深信王守仁之说。
吉安有讲学之会,每单骑跋涉山谷以赴之。
维基
刘秉监(1483年—?),字遵教,号印山,江西安福县人。南京工部尚书刘宣子。正德三年(1508年)戊辰科进士,历官刑部主事,署员外郎,出为河南佥事,任内捣毁地淫祠以千计。迁大名兵备副使,因忤逆权幸,下诏狱,谪韶州府通判。后调知云南临安府,未赴任卒,年未满五十。
共 6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