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桑悦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江西泰和人,字广威。
弘治举人,授郧西教谕。
成化中受业于桑悦,持论闳肆俶诡,与略同。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屈翀霄,字凤举,又字梧岗,明常熟人,正德增生。
桑悦学诗,为“琴川十杰”之一。
有《舂音集》、《虞山杂咏》、《梅菊百咏》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嘉兴人,字无功。官泉州府经历。有《泉南杂记》、《寿者传》、《庶物异名疏》、《析酲漫录》、《年号韵编》。
槜李诗系·卷十七
懋仁字无功,别号藕居士,嘉兴人。
万历中由掾吏官泉州经历。
好读书,老而不倦,尤喜摘抉隐义,网罗旧闻。
如文章缘起、庶物异名疏、异鱼赞注、寿者传、年号韵编,皆考古者所宝。
诗文有石经堂集、尘栖稿。
其诗耽为缕划,意致纤巧,佳者颇似皮陆。
然性长厚,无露才扬已之意。
李九疑谓得交无功,后益薄桑民怿、王稚钦之为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02或1604—1671 【介绍】: 明末清初江南常熟人,字定远,号钝吟。明诸生。为人率真,视诗书为性命。少与兄舒齐名,称海虞二冯。论诗,力排江西宗派,遵崇西昆体。所作不著议论而含蓄深远。为文考据精确,论事多达物情。赵执信见其所著折服倾倒。有《定远集》、《钝吟杂录》、《评点才调集》等。
晚晴簃诗汇·卷一十五
冯班,字定远,号钝吟,常熟人。有《定远集》、《钝吟集》、《游仙诗》。
冯定远诗·序
古之为诗者,必有独至之性、旁出之情、偏诣之学,轮囷偪塞,偃蹇排奡,人不能解而己不自喻者,然后其人始能为诗,而为之必工。
是故软美圆熟,周详谨愿,荣华富厚,世俗之所叹羡也,而诗人以为笑;凌厉荒忽,傲僻清狂,悲忧穷蹇,世俗之所诟姗也,而诗人以为美。
是人之所趋,诗人之所畏;人之所憎,诗人之所爱。
人誉而诗人以为忧,人怒而诗人以为喜。
故曰:诗穷而后工。
诗之必穷,而穷之必工,其理然也。
定远,吾友嗣宗之子也,而游于吾门。
其为人,悠悠忽忽,不事家人生产。
衣不掩骭,饭不充腹。
锐志讲诵,亡失衣冠,颠坠坑岸,似朱公叔;燎麻诵读,昏睡爇发,似刘孝标;阔略眇小,荡佚人间,似其家敬通里中以为狂生、为耑愚,闻之愈益自喜。
其为诗,沉酣六代,出入于义山、牧之、庭筠之间。
其情深,其调苦,乐而哀,怨而思。
信所谓「穷而能工」者也。
成、弘之间,吾里有桑悦民怿,博学多奇,以狂名于世。
其南宫对策之言曰:「胸中有长剑,一日磨几回。
」又曰:「夫子去而我来。
」主者恶之,勒置乙科。
李文正赋诗赠之,以李合、刘畿为比。
民怿以此名满天下。
定远之才,不减民怿
子胜斐然,未见其止。
世无长沙,谁知民怿
世有民怿,亦岂患无长沙乎?
定远之名,从此远矣!
虞山老民钱谦益序。
冯定远诗·序
定远长余十五年,折辈行,与余为兄弟,交盖三十馀年矣。定远朴略易直,以《》《书》为性命,贯穿百氏,兼精四体。论古人,如坐堂上而亲决其是非,无少贷。与长公己仓称「冯氏学」,定远尤折其中。余同游且久,未尝见其手持一镪、身与一户外,斯可以知定远矣。与人交,多率其真,或喜或怒,或离或合。人颇以为迂、以为怪,则避而去之,顾与余独有终始。余无矫情饰貌,定远亦忘机弃智,淡然如水,以相与于有成也。然则于定远奚咎哉?其为诗,敦厚温柔,秾丽深稳,乐不淫,哀不伤,美刺有体,比兴不坠。古之称杜者,谓「无字无来历」,此定远之长也。若其问学渊源、才情意象,牧翁先生序之既详且尽。试取其文而掩其姓、覆其字,伸纸疾读,亦断知为吾定远也。先生序成于崇祯之岁,刻之《初学集》,迄今垂三十年,天下之读其词者,莫不想望定远之人与诗。而其诗刻仅《冯氏小集》百馀首,其友毛氏潜在实任梨枣之役。今潜在不可作矣,好事寥寥。定远贫老日甚,略无有能振之者,居恒谓「士生斯世,穷愁潦倒,人多易慢。百岁以往,乃始思其人,而不可得」。余于定远,窃有深嘅。顷其犹子窦伯搜访残诗,出录本示余。因理向所藏本,互为补辑。(原编《钝吟集》二卷,今益一卷。《落花》《山居诗》向杂友人稿中,今并录出。原刻《游仙诗》五十首,今续五十首。)唱于同人,剧金授梓。合《小集》,通为九卷,以传于后,诸君之义也,亦朋友之责也。然而重有感者。牧翁生平慎以文章许人,特于定远有国士之目。而先生岱宗之游,亦且五年于兹矣。余不徒叹定远之穷老,而于先生尤有哲人之痛。且不知《有学》遗编何时起眢井而悬秦市,俾为蚍蜉之撼者睹大树而亦少衰息也。定远曰:「此则予有同感矣。子其为我识之。」于是乎书。戊申仲冬,陆贻典。
落花诗·自序
予为《落花诗》未竟,妻兄顾云美书来,云妹亡。遂辍翰而止,知落花之言为不祥也。嗣后叶祖德来索此作,始足成三十章付之。后见祖仁有和篇,诗甚奇。祖仁少年美才思,乃兄不及也。余诗为祖德所攘。今二叶已矣,因录拙恶,遂并记之。祖仁所作秾丽,有少年意,钱牧翁太保比之宋莒公。余老矣,岂更与少年竞文字哉?存此,以志哀耳。祖仁之作,亦载于后。他时有暇,当为点定传之。
钝吟馀集·序
定远诗,潜在及余既订而行世矣。顷陈子邺仙搜采遗亡,裒录近作,续得二卷,题曰《炳烛集》。定远自为之序,以谓今所存殊不称,精华已竭,异夫暾然东方者矣。嗟夫!人生迟暮,动有馀悲。文句神明,衰端先觉。定远平生以诗文自雄,每有讲论,扺掌奋臂,齿击目张,虽遇古人不少下,何其壮也!及抚是编,辄兴三鼓既竭之叹。定远之衰可知矣。辛亥孟冬,老病卧床,命令子补之辈录成副本。余与窦伯过榻前,出以示余,郑重諈诿,属加订定,而窦伯、补之复贻余廿章。因僭为评骘,存之如右,目为《钝吟馀集》,且报定远曰:「揽其朝华,振其夕秀,诗之精华如故,用以当鲁阳之戈,一挥而返三舍,有馀勇也。」定远顾而颔之。越二旬,定远正定,端坐而化。斯文俨然,伊人不作。此固吾党废斤辍弦时也,抚卷为之泫然。陆贻典识。
游仙诗·叙
昔者丁丑冬,余从牧翁侍郎北上,水陆驰驱四旬。才达抵都,而人事纷纭,多足悲叹。长言不足,托于咏歌,其以「游仙」为目者居十之一。尝笑谓知音曰:「后世当有论吾世、逆吾意者。凡今之人,非定远莫我知也。」逾年而归,定远出其诗五十篇,亦以「游仙」为题。其体同,其志同。相去三千里,合若符契。呜呼!此岂彊同也哉?大抵诗言志,志者,心所之也。心有在所,未可直陈,则托为虚无惝恍之词,以寄幽忧骚屑之意。昔人立义比兴,其凡若此。自古及今,未之或改。故诗无比兴,非诗也;读诗者不知比兴所存,非知诗也。余兄弟于此颇自谓得古人意,故能以连类比物者区分美刺焉。噫,微矣,微矣!昔者钟氏之评景纯也,摘其「虎豹」「戢翼」之句,谓为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夫以景纯之才,困于公吏,坎壈正其夙怀。而仲伟之泾渭若此,其知景纯耶?其不知耶?仲伟且然,何有于他人?定远此诗,正不必索解于王、李、钟、谭之徒也,夫亦自知之,以俟他年之逆志论世者而已。壬午仲冬,兄舒题于竹叶山居。
游仙诗下·序
余自丁丑之岁,作《游仙诗》五十首,家兄序之。变革已来二十馀年,奔走乞索,不知文字为何物矣。舍侄窦伯撰集拙恶于残落诗稿中。得向时所刻读之,惘然有如昨梦。因更作此五十章,以呈敕先、斧季。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后世傥有传者,勿以为罪言,可也。冯班记。
钝吟乐府·自序
余尝侍于长者,语次,论及乐府,见诲曰:「曲子以声为主,其辞不离本色。场上之曲,与科介相应。优儿傅粉墨而歌之,欲得俚童野老哭抃不禁,斯为能事。若三人不解,则工而无所施矣。套数之体,当使西园公子、南国佳人坐绮筵而听之。苟杂以鄙词,恐辱我象板鸾箫也。小令务在调笑陶写,施于斜行小字,嘌唱曼声,但得俊语相参,收拾出众,便为佳手。」斯言邈然,寂无知者。余亦贫病,无暇于此。二十年前,曾为赠同学贵人北词一套,为亡友袁君从所赏。酒次,喜道其辞曰:「逞然你雕阑日暖春风贵,忘尽我共被秋眠夜雨寒。」俄而君从玉折,遗书散落。余之所制,亦同云烟。嗣后玉生特喜宫商之文。此君一时潘卫,雅善于余。每有题赠,辄随事和之,颇多规切。不幸中于飞谤,圜户之中,遗余书曰:「扫眉才子,忽为靡芜故人。何当坐公小楼画栋之下,唱渠繁花一雨消,与公绿窗风晓,使阿凤游魂听之耶?」其情致如此。钟期已矣,破琴之悲,情何可极!虽形气粗存,神爽都尽。哀哉,哀哉!小年兄弟近日颇有存录余文者,录成一编,聊以遗之。遂书前事,以为首序。投笔恸哭,如何如何!余冯姓,名班。玉生尝拆余名,呼为「双玉生」,今亦以自命云。崇祯十六年季冬日书。
重校二冯诗集·序
明季二冯以诗闻于世。定远取法义山、飞卿,虽风人之旨不逮,尚能以形肖名家。方之西昆流裔,未尝不存其面目。己苍之才不及乃弟,然篇多实录,如《府试日赠同试老翁一首》书贡举所遇,《到扬州泊二日始得过关因赋榷关部》纪榷曹掊克,谌晚运衰世之一照,不减翰苑史笔。晚明之世,诗坛滋弊。三袁辟七子之师古,以独抒性灵为鹄的,其庸末失之俗滥弇陋;钟谭强为调人,倡幽邃孤峭之调,其庸末失之噍杀巉削。二冯独以别调名家,自开一蹊径,未尝不有风气转徙之功,故牧斋于二集之序,尤殷勤焉。惜哉民国以降,二家久遭湮没,诗印亦存者寥寥,曾未有志乎校理者。己苍之序乃弟诗也,尝言:「后世当有论吾世、逆吾意者。凡今之人,非定远莫我知也。」嗟乎!百世而下,复谁知己苍、定远也?予校次明清诸家诗词,叹二氏之寂寥,诚不忍其埋没,乃勉为之役。己苍之诗,国家图书馆藏清康熙间世豸堂仿宋刻本《默庵遗稿》,诗帙八卷全,版面清朗,字迹娟秀,洵为善本,今据为底本。然其中违碍字眼,皆见挖铲。上海图书馆复有《空居阁诗集》《北征集》《浮海集》合刊本,半叶九行,行十六字,为清初仿宋之刻,文字完足,犹存原貌,可据以校补底本之挖铲。苏州大学复有光绪二十六年翁之廉刻本《默庵遗稿》,系翻世豸堂本。然《避人集》《幽违集》之挖铲,亦少为补字,补处皆有理据,不可谓无功。予是校也,亦据用之。定远之诗,予据南京图书馆藏清毛氏汲古阁刻康熙陆贻典增刻本为底本。凡违碍挖铲及他文字讹脱处,则据上海图书馆藏抄本为之补正。庶几成一定本,使二冯之诗复行于今世,自以不无功于古人,亦不无功于今人也。予在南都,忧谗畏讥,避贤索居,不意校风窳堕至此。姑寄情于简编,视彼汲汲机营者,其得失几何,天日不欺,青史有鉴。乙巳岁九月癸酉,天印山人识于山堂。(录入:天印山人周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