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高启

相关人物:共 56 位
共 5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1—1370 【介绍】: 元明间福建古田人,字志道,学者称翠屏先生。元泰定中,以《春秋》举进士,由黄岩判官进六合知县,坐事免官,滞留江淮十年。后官至翰林侍读学士。明师克元都,复授侍讲学士。洪武三年出使安南,死于返程途中。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
词学图录
张以宁(1301-1370) 字志道,学者称翠屏先生。福建古田人。官至侍读学士。以绩学享名,人呼之为"小张学士"。仕明,官侍讲学士。长于经学,尤精《春秋》。有《翠屏集》,词在集中。
槜李诗系·卷三十九
字志道闽人洪武初学士
明诗纪事·甲签·卷三
以宁字志道,古田人。
元进士,官翰林学士。
入明,复授侍讲学士,出使安南还,道卒。
有《翠屏稿》、《淮南稿》、《南归纪行》、《安南纪行集》。
(何乔远《闽书》:学士奉使安南,御制诗送之。
北还,道卒。
学土亮直通敏,廉谨自将,临终口占曰:「覆身惟有黔娄被,垂橐都无陆贾金。
」 徐熜勃《笔精》:淮西阃帅夏贵,以至元丙子附元,授中书左丞,至己卯薨。
有吊以诗曰:「自古谁不死,惜君迟四年。
间君今日死,何似四年前?
」元学士古田张以宁以洪武二年徵为原官,四年卒。
与夏贵略相似。
列朝诗集》:国初诗派,西江则刘泰和崧、闽中则张古田志道。
泰和以雅正标宗,古田以雄丽树帜。
江西之派中降而归东里,步趋台阁,其流也卑冗而不振。
闽中之派旁出而宗膳部,规模唐音,其流也肤弱而无理。
王士禛《古诗选》:有明一代,作者众多。
七言长句。
在明初则高季迪、张志道、刘子高为最,后则李宾之。
至何、李学杜,厌诸家之坦迤,独于沈郁顿挫处用意。
虽一变前人,号称复古,而同源异派,实皆以杜氏为昆仑墟。
汪端《明三十家诗选》:志道七古骨力遒健,才气排宕,发源杜陵,出入遗山、道园之间,可以独张一军。
田按:志道八岁赋《琴堂》诗,释伯父于狱。
史称其与朱升、秦裕伯等扈从拥翠亭,给笔劄赋诗,可谓荣幸:《翠屏》一集咀含英华,当为闽诗一代开先,二蓝、十子,皆在下风。)
维基
张以宁(1301年—1370年),字志道,福建古田人,元末明初官员。元朝泰定四年(1327年),中进士,任黄岩判官、六合尹,因犯事免官。元顺帝时,任国子助教、翰林侍读学士、知制诰。明朝时,任侍讲学士。洪武二年(1369年)秋,出使安南,在返回途中逝世。张以宁著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因其家在古田翠屏山下,称翠屏先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7—1381 【介绍】: 元末明初金华人,字仲申。从吴师道、吴莱学。有文名。元末避地南华山,著书自适。朱元璋克金华,召见。后以荐授衢州教授。洪武初预修《元史》,书成,受赉归。有《春秋集义》、《胡仲子集》、《长山先生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仲申,一字仲子,金华人。以荐授衢州教授,召修元史。有胡仲子集。
明诗纪事·甲签·卷六
翰字仲子,一字仲申,金华人。
明初以荐授衢州教授。
洪武二年,召与修《元史》,赐金帛遣归。
有《胡仲子文集》、《长山先生诗集》。
田按:洪武元年,大将军徐达取元都,获其十三朝《实录》以归。
二年二月,召修《元史》,命前起居注宋濂、漳州通判王祎为总裁官。
徵山林遗逸之土,祁门汪克宽德辅、馀姚宋禧无逸、天台陶凯中立、临海陈基敬初、新淦曾鲁得之、休宁赵访子常、宁波张文海、淳安徐尊生大年、新喻赵埙伯友、郢傅恕如心、长洲谢徽元逸、傅著则明、高启季迪及黄篪、王绮为纂修官,仲申与焉。
开局天界寺,八月史成。
诸人各授官,赐金帛遣归。
无逸《寄潜溪诗》所谓「当时十八士,去留各有缘」也。
惟庚申君一朝,史官职废,无实录可徵,召礼部遣使行天下,其涉于史事者,令郡国上之。
三年二月重开史局,廉、祎仍为总裁官。
与纂修者,临海朱右伯贤、崇德贝琼廷琚、义乌朱廉伯清、嘉定王彝常宗、浦江张丁孟兼、河南高逊志士敏、当涂李汶宗茂、江阴张宣藻仲、吴张简仲简、仕寅彦正、耒阳李懋中卿、殴弼俞寅,埙复兴焉。
七月书成,授官赐归如前。
余录前后两局诸公诗,惟子常、德辅、敬初、无逸、仲简,顾侠君已采入元诗选,不列此集,与《诗综》体例差别。
竹采诗时,元诗选本尚无大集,元遗老诗不妨兼收。
此集义取断代,如舒道原、谢龟巢、华黄杨、沈茶山、刘仲修、贡南湖、张光弼、吴主一、沈花溪诸人概不入选。
仲申文与潜溪、华川鼎峙金华,诗学有端系,为吴立夫人室弟子。
立夫有胡仲申至诗云:「新文十馀篇,笔墨擅百炼。
口传发秦壁,竹简凿晋竁。
考论无差爽,风雅有正变。
世儒弄俗学,雅曲极荧炫。
群羊虽冒虎,草悦豺则战。
谁其制横溃,或者瘳瞑眩。
牛毛独不多,麟角时一现。
」奖许甚至。
余读《渊颖集》,淩厉震宕;仲申诗乃纯占苍浑。
师弟子之渊源,岂必在面貌之似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0—1381 【介绍】: 元明浙江浦江人,字景濂,号潜溪。幼敏明强记,从吴莱等名师学。元顺帝至正中,隐居龙门山,号玄真子。朱元璋取婺州,与刘基、章溢、叶琛并征至应天,授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书。主修《元史》,又预修日历等。迁国子司业、礼部主事,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官内庭久,未尝讦人过。洪武十三年,其长孙宋慎坐胡惟庸党死,帝欲置其死,赖皇后太子力救,乃全家谪茂州卒于夔州。为明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正德中,追谥文宪。有《宋学士文集》。
词学图录
宋濂(1310-1381) 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道士、玄真遁叟。
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
元末顺帝曾召为翰林院编修,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
朱元璋时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
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
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
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
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
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明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濂制,朱元璋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为"太史公"。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
有《宋学士文集》。
人物简介
宋濂(一三一零—一三八一),字景濂,浙江浦江人。早年师从柳贯、黄潜,元时授翰林院编修,隐居不赴。明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制诰,任《元史》总裁,以老致仕。谥“文宪”。有《宋学士集》。
槜李诗系·卷三十九
字景濂,金华人。洪武时官学士。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景濂,浦江人。元至正末,用荐除翰林编修,以亲老辞,入仙华山为道士。明初徵授皇太子经,为元史总裁官,仕至翰林学士承旨,兼太子赞善大夫。正德中追谥文宪。有潜溪、翰苑、芝园、萝山诸集。
明诗纪事·甲签·卷四
濂字景濂,浦江人。元末,以翰林院编修徵,不就。太祖取婺州,召见濂,还金陵,徵为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改起居注。洪武初,充《元史》总裁官,除翰林学士。降编修,迁国子司业,谪安远知县。召为礼部主事,迁赞善大夫,擢侍讲学士,进学士承旨,致仕归。以孙慎得罪,安置茂州,道卒。正德中,追谥文宪。有《潜溪》、《銮坡》、《芝园》、《萝山》、《朝天》诸集七十五卷。 (王世贞《艺苑卮言》:高帝尝谓宋濂:「浙东人才,惟卿与王祎耳。才思之雄,卿不如祎;学问之博,祎不如卿。」又尝与刘诚意论文,诚意谓:「宋濂第一,其次臣不敢多让。」 徐泰《诗谈》:宋景濂、王子充诗亦纯雅,以文名。 沈士谦《明良录略》:濂尝奉制咏鹰,令七举足即成,有「自古戒禽荒」之言。 《诗薮》:宋承旨不喜作六朝语,而《思春曲十韵》如「南浦沈书传素鲤,东风将恨与新莺」,「物华半老胭脂苑,春雾轻笼翡翠城」,「因弹《别鹤》心如剪,为妒文鸳绣懒成」,「阳台树密朝霞迥,巫峡潮回暮渚平」等句,特精工流丽。 田按,景濂自幼嗜学,家贫无书,每假藏书家,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能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不敢逾期约。又尝入青萝山,不下书屋者屡年。得郑氏所畜书数万卷,无不尽阅,阅无不尽记。师事吴渊颖、黄文献、柳待制,皆元代耆宿。学既刻苦,授受复有渊源,故所著文章,雄峙一代。遭时遇主,司制作之柄,为开国文臣之首。蛮夷朝贡,数问宋先生安否,日本得《潜溪集》,雕板国中。当其恩遇优浓,醉学士之诗歌,甘露百岁衣之赏赐,论者传为盛事。暨乎安置茂州,侘傺于荒江野寺,投缳以殁。方希古祭文云:「公之厌斯世而不居,甘远迹于峨岷,盖将吊重华于九疑,唁屈子于江滨。吁!可悲也!」集中小诗,犹是元习;长篇大作,往往规模退之,时亦失之冗遝。盖兼才为难,自唐以来如韩退之、苏长公世不多见,正不必美备难具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1—1375 【介绍】: 元明间浙江青田人,字伯温。刘濠曾孙。元顺帝元统元年进士,官高安县丞、江浙儒学副提举。方国珍初起时,为江浙行省都事,力主加强镇压。当局不能用,乃弃官隐居。在乡组织武装,与方氏相抗。至正二十年,受朱元璋聘至应天,陈时务十八策。劝勿尊奉韩林儿,为筹划用兵次第,献计先灭陈友谅,次取张士诚,然后北定中原。吴元年,授太史令,累迁御史中丞。明建国后,封诚意伯。曾与李善长、宋濂定明典制。洪武四年,以弘文馆学士致仕。后为胡惟庸所谮,忧愤而死。一说为惟庸毒死。谥文成。通经史,精象纬,工诗文,与宋濂并为一代文宗。有《郁离子》、《覆瓿集》、《犁眉公集》等。
词学图录
刘基(1311-1375) 字伯温,号犁眉公。浙江青田人。朱元璋聘为谋臣,多用其言,授御史中丞、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追谥文成。博学,尤精象纬术数。其诗恣纵有奇气,为明代表性诗人之一。文则闳深肃括,与宋濂等开一代风气。词秀炼入神,为永乐以后诸家所不及。有《诚意伯文集》,词在集中。
槜李诗系·卷三十九
字伯温,青田人。洪武时,封诚意伯。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伯温,青田人。元进士,洪武初官至御史中丞论佐命功封诚意伯正德中追谥文成有覆瓿集犁眉公集
明诗纪事·甲签·卷三
基字伯温,青田人。
元进士。
吴元年,授太史令。
洪武元年,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封诚意伯,卒。
正德中,追谥文成。
有《覆瓿集》二十四卷、《写情集》四卷、《犁眉公集》五卷。
(游潜《梦蕉诗话》:青田刘伯温,论者称其乘时佐命之功,炳机克终之道,甚与汉子房相似。
然或谓子房乃为韩报仇,怕温则尝委事于元,其出处不免有间,是盖未深论也。
夫伯温生元世,岂能超出天地外,不为元人也哉?
忧时痛国,每形于辞。
如《悯乱》诸作二、三末句云:「惆怅无人奏丹扆,侧身北望泪滂沱。
淮濆何日歌《常武》?
肠断严最戍鼓鼓挝」,「天涯地角风尘满,极目云霄欲断魂。
江湖愁绝无家客,伫看青天泪眼昏。
」至如《吊诸葛武侯》,《祖豫州》、《岳武穆》诸赋,悲愤愁激,读之使人踯躅思奋,其志可谅也。
胡应麟《诗薮》:国初越诗派昉刘伯温,吴诗派昉高季迪,闽诗派昉林子羽,岭南诗派昉于孙蕡仲衍,江右诗派昉于刘崧子高。
五家才力,咸足雄据一方,先驱当代。
田按:文成《覆瓿集》元时作,《犁眉公集》则入明后诗也。
《覆瓿》远胜《犁眉》,前人已有定论。
文成为开国文臣,故录其入明应制之作,以为压卷。
此集以《纪事》为名,寻常共见之集,无事可纪,概所不录。
若人为《诗综》所未采,与采而未备者,意在补遗,不从此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18—约1400 【介绍】: 元明间浙江天台人,字大章。博学工文,元末,尝官建宁教授。明洪武二年,征修礼书。其友人王祎又荐修《元史》,一夔贻书言元朝史料残缺,顺帝朝尤甚,难成良史,辞不往。后起为杭州教授,召修《大明日历》,书成,将授翰林院官,以足疾辞归。有《始丰稿》、《艺圃蒐奇》等。
槜李诗系·卷六
一夔,字大章,天台人。博学善属文。危太朴在元时尝言于朝,授建宁路教授。元末避兵于郡之白苧里,有屋三四楹,牖外有一大柞,因作独柞轩记以见志。钱塘潘时雍题一诗曰:潇洒幽轩面水开,轩前老树倚云栽。閒来倚杖过三匝,醉后支颐看百回。风雨欲随龙化去,云霄常听鹤飞来。结邻儗共荣枯事,遮莫人知是散材。明吴元年,以诏至都,时方置三局:一曰律局,定律令,凡旧官练于宪章者居之。二曰礼局,究礼仪,凡宿儒通于古制者居之。三曰诰局,撰诰命,凡俊才优于文辞者居之。一夔特撰诰文,赐蟒衣䌽币。缙绅欲荐入禁近,坚以足疾辞。终杭州学县教授。有始丰稿。尝作贺表,有云光天之下,又云天生圣人,为世作则。太祖览之,大怒曰:竖儒乃如是侮我耶!以生字、光字作则字,声律犯忌,欲坐以不敬礼。臣请曰:草茅不知忌讳,乞宥之。并请钦定表式,颁示天下。从之。
明诗纪事·甲签·卷十四
一夔字大章,天台人,徙嘉兴。
元末建宁教授。
洪武二年,徵修礼书,三年,书成,授杭州教授。
六年与修《日历》,书成,将授翰林院官,以疾辞,赐文绮遣归。
有《始丰类稿》。
(《至正庚辛倡和集补传》:大章博学善属文,危太朴在元时,尝言于朝,授建宁路教授。
元末避兵于郡之白𦆭里。
有屋三四楹,牖外有大柞,因作《独柞轩记》以见志。
钱塘潘时雍题一诗曰:「萧洒幽轩水面开,轩前老树倚云栽。
闲来扶杖过三币,醉后支颐看百回。
风雨欲随龙化去,云霄常听鹤飞来。
结邻拟共荣枯事,遮莫人知是散材。
」 田按:明初以考《》徵者,如杨维桢、王锜、张宣、朱右、鲁渊、钱宰、林弼、刘俨、张翅、陈世昌辈,不堪枚举。
其见于明集礼者,仅徐一夔、梁寅、刘于、周子谅、胡行简、刘宗弼、董彝、蔡深、滕公琰、曾鲁十人。
此外如高季迪《送舒徵士考礼毕归四明》诗云:「寄语关门吏,休轻尚布衣。
叔孙聊应诏,周党竟辞归。
赤日京尘远,苍烟海树微。
送君还自叹,者却故山薇。
」徽士不能举其名,盖亦应诏考《》毕辞归者也。
刘仲修《清江集》有《秣陵述怀》诗云:「误蒙曲台召,秉笔从诸公。
」是仲修亦以考《》徵矣。
曾得之以修《元史》毕留礼局。
高季迪《送徐大年归严陵序》云:「大年被召与修《元史》,书成,以老乞还。
会春官议修《五礼》,复奏留之,其书又成,有司具礼传送归。
」是大年亦以修史留《》局者。
《集礼》何以不列大年名?
岂大年所修《五礼》,又别自成书欤?
梁孟敬《赠徐大章序》云:「吴元年丁未岁,寅以召徵至都,四方之土翕然云集。
」是时置三局,一律局,旧官之陈于宪章者居之;二礼局,宿儒之通于古制者居之,三诰局,俊才之优于文辞者居之。
明史》云:「太祖首定天下,他务未遑,首开礼、乐二局,广徵宿学耆儒,分局讨究。
是礼局之外又有乐局。
厥后《集礼》书成,末附钟律雅乐俗乐三事,始为合并耳。
又谢密庵《送朱伯贤考礼序》云:「皇帝混一初元,命中书暨翰林太常,率诸儒定拟《三礼》。
明年再命集仪《礼乐》,又明年遍徵在野道德文章之士,相与考定之。
」盖自吴元年至洪武三年,无岁不诏诸儒考礼。
三年九月,《集礼》成,特以大章等十人竣事耳。
大章为王子充所荐续修《元史》,力辞。
其《报子充书》,深明史法,为世所称。
始丰稿》十四卷,独缺诗。
今所录者,皆散见于他选本者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僧。吉安永新人,字天如。俗姓谭。得法于明本。辟吴城东北隅废圃为方丈,名师子林。又尝遁迹松江之九峰。号佛心普济文惠大辨禅师。工诗。有《师子林别录》。
元诗选
惟则,字天如,吉之永新人。
族姓谭氏,得法于普应国师、中峰本公。
辟吴城东北隅废圃为方丈,曰「师子林」。
有竹万竿,竹外多怪石,其中最高者类狻猊。
他石或跂或蹲,厥状匪一,轩堂亭阁,冠绝一时,则公以中峰倡道天目师子岩,故名「师子」,识不忘也。
又尝遁迹松江之九峰,道风日振,加号佛心普济文惠大辨禅师。
侍者集其诗文曰《师子林别录》,翰林待制远者图为之序,称其随机泛应,靡所不有云。
倪高士元镇每过师子林,爱其萧爽,为之绘图。
徐幼文复图为十二景,高季迪诸人题咏相继。
今其地大半废为民居,湫隘嚣尘,无复昔时之胜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弟子惟则,字天如,庐陵人。髫年出家,初参海印,后得法中峰,有语录四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21—1381 【介绍】: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举经明行修,授兵部职方司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谪输作,寻放归。十三年召拜礼部侍郎,擢吏部尚书。寻致仕归。次年,复征为国子司业,卒于官。谥恭介。博学工诗,江西人宗之为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诗文集》、《职方集》。
钦定四库全书·槎翁诗集·提要
臣等谨案,《槎翁诗集》八卷,明刘崧撰。
崧,字子高,初名楚,泰和人。
元末举于乡,洪武三年以人材荐,授职方郎中。
迁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输作京师。
十三年,手敕召为礼部侍郎,署礼部尚书,致仕。
十四年,复召为国子司业,未旬日,卒。
崧,七岁能赋诗。
及长,日课一篇,读书天寒,皲裂不少辍。
其在官舍,孤灯讽诵,夜分不休,盖其一生耽嗜吟咏,刻苦甚至故。
年愈老而诗亦愈工。
清江刘永之、金华宋濂辈,皆极称之。
当明之初,雄才角立,吴中诗派昉于高启,越中诗派昉于刘基,闽中诗派昉于林鸿,岭南诗派昉于孙蕡,而江右诗派则昉于崧。
以清和婉约之音,提导后进,迨杨士奇等嗣起,豫章人士,复变为台阁博大之体,而骨力不坚久之,遂浸成冗漫。
北地信阳,乃乘其弊而力排之,遂分正嘉之门户。
然崧之平正典雅,实不失为正声,固不能以末流放失,并咎创始之人矣。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子高,初名楚,太和人。明初以人材举授兵部职方即中,迁北平按察副使,坐事输作京师。寻,放还,徵拜礼部侍郎,署吏部尚书。请老归。复召为国子司业,有《槎翁集》。
明诗纪事·甲签·卷十一
崧初名楚,字子高,泰和人。
元未举于乡。
洪武初以经明行修举,授兵部郎中,迁北平按察司副使。
坐事输作京师,寻放归。
徵拜礼部侍郎,署吏部尚书,致仕归。
复徵为国子司业。
有《槎翁诗选》十二卷、《补遗四卷》、《文集》十八卷。
(王士禛《古诗选》:有明一代,作者众多。
七言长句,在明初则高季迪、张志道、刘子高为最,后则李宾之。
至何、李学杜,厌诸家之坦迤,独于沈郁顿挫处用意,虽一变前人,号称复古,而同源异派,实皆以杜氏为昆仑墟。
田按:子高诗有《钟陵》、《五云》、《邓溪》、《双溪》、《凤山》、《瑶峰》、《墨池》、《东门》、《珠林》、《龙湾》、《北岩》、《龙门》、《戊巳》十有三集,合为《槎翁诗选》。
其自序云:「年十六,得临川虞翰林、清江范太史诗诵之,昼夜不废。
益求汉、魏而下,盛唐以来号为大家者,究其意之所在。
知成乐必本于众钧,故未尝执一器,以求八音之备;调膳必由于庶味,故未尝设一品,以求八珍之全。
其不能自己于言者,譬如幽鸟之鸣春,秋虫之号寒。
」可谓究极此事之甘苦。
宋潜虚、刘仲修、乌春草作集序,甚致推崇。
王弇州「胡元瑞、钱牧斋、朱竹亦有论定。
余独赏渔洋「七言为最」一语。
故此选七言采掇为多云)。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26—1378 【介绍】: 元明间苏州府吴县人,字孟载,号眉庵。
原籍四川嘉州,其祖官吴中,因而定居。
少聪颖,九岁能背诵六经。
善诗文,兼工书画。
元末隐吴之赤山,张士诚辟为丞相府记室,未几即辞去。
入明,被迁往临濠,又徙河南。
洪武二年放归。
旋被起用,官至山西按察使。
被诬夺官,罚服苦役,卒于役所。
高启、张羽、徐贲称吴中四杰。
有《眉庵集》。
词学图录
杨基(1326-1378后) 字孟载,号眉庵。
苏州长洲(今吴县)人,原籍嘉州(乐山)。
高启、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
精书画。
有《眉庵集》,词在集中。
黄鹤楼志·人物篇
杨基(1326—1378后) 明代诗人。
字孟载,号眉庵,别号去非,又号雪海。
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生长吴中(今江苏苏州)。
元末入起义军首领张士诚幕,明初为荥阳知县,官至山西按察使。
高启、徐贲、张羽合称“吴中四杰”。
工诗,擅书画,有《眉庵集》《眉庵词》等。
洪武六年(1373)奉使湖广,十二月二十一日初到武昌,慕名登临黄鹤楼,写七古《黄鹤楼看雪》,描写黄鹤楼的雪中奇景。
后再次登临,写七古《雪中再登黄鹤楼》,抒发“平生不愿万户侯”和“但愿武昌连日雪,日日醉登黄鹤楼”的感慨;诗句“玉树参差”、“瀛洲浩荡”被后世书法家题写在高冠山上五座石牌坊中的“冬坊”横额上。
槜李诗系·卷三十九
字孟载,吴人。㓋武时官按察。有眉庵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孟载,其先嘉州人。居吴,初以饶介客安置临濠,复徙河南,放归,起知荥阳县,谪钟离,以荐为江西行省幕官,坐罪落职。复起奉使湖南广右,还授兵部员外郎,出为山西按察司副使,进按察使,寻夺职供役。有眉庵集十二卷。
明诗纪事·甲签·卷七
基字孟载,其先嘉州人,家于吴,为张士诚记室。明初安置临濠,旋徙河南,放归。起为荣阳知县,召至京,改太常典簿,再谪钟离。被荐为江西行省幕官,以省臣得罪,落职。复起,奉使湖南、广西,授兵部员外郎,出为山西按察副使,进按察使,夺官输作,卒于工所。有《眉庵集》十二巷。 (陶宗仪《书史会要》:杨基正书师钟元常,行草师二王。《画史会要》:孟载善山水竹石。 《麓堂诗话》:杨孟载《春草》诗最传,其曰:「六朝旧恨斜阳外,南浦新愁细雨中。」曰:「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诚佳。然「绿迷歌扇,红衬舞裙」已不能脱元诗气习,至「帘为看山尽卷西」,更过纤巧,「春来帘幕怕朝东」,乃艳词耳。 《南濠诗话》:世称高、杨、张、徐,孟载诗律尤精。如云「花无桃李非春色,人有笙歌是太平」,「一官不博三竿日,万事无过两鬓星」,予爱其闲旷。及「乱世身如危处立,异乡人似梦中来」,「千金已废床头剑,一字无存架上书」,则又叹其困穷。如云「红雨落花来衮衮,绿波芳草去迢迢」,「六朝旧恨残阳里,南新愁细雨中」,予爱其含蓄。及云「柳色嫩于鹅破壳,藓痕斑似鹿辞胎」,「小雨透花青见萼,轻雷催笋碧抽尖」,则又惊其新巧。至「翠袖锦筝邀上客,画船银烛照归人」,「高楼锦瑟花连屋,深巷珠帘柳映桥」,则又见其情致之绮麓矣。「宣王石鼓青苔涩,武帝金盘玉露多」,「八阵云开屯虎豹,三江潮落见鼋鼍」,则又见其气象之突兀矣。他如「半醉半醒花冉冉,闲愁闲闷雨沈沈」,「恨不发如春草绿,笑曾花似面颜红」,「万里归心鸥送客,片时残梦鸟惊人」,则又优柔痛快而无牵合排比,其亦诗人之豪者哉! 《诗薮》:杨孟载《结客少年行》,用沈君攸体。如「豪名独擅秋千社,侠气平欺蹴鞠场」,「白璧一双酬剑客,明珠千斛买胡娘」,「金丸挟弹章台左,宝骑闻筝太液旁」,「梅子隔墙羞掷果,桃花深院笑求浆」等语,视沈作远过之。又《岳阳》一首,壮丽欲亚孟浩然,其末句「何入夜吹笛?风急雨冥冥」,尤为脍炙。 《明诗别裁》:杨孟载七言短古,原本李颀、常建诸公。 田按:孟载少负诗名,杨铁崖来吴下,于坐上属赋《铁笛歌》,即效铁体歌云:「铁崖道人吹铁笛,宫徵嚼含太古音。一声吹破混沌窍,一声吹破天地心。一声吹开虎豹闼,彤庭跪献丹扆箴。问君何以得此曲?妙谐律吕,可以召阳而呼阴。都将《春秋》一百四十二年笔削手谱成,透天之窍价重双南金。掉头玉署不肯入,直入弁峰绝顶俯瞰东溟深。王纲正统著高论,唾彼传癖兼书淫。时人不识我不厌,会有使者徽球琳。具区下浸三万六千顷之白银浪,洞庭上立七十二朵之青瑶岑。莫邪老铁作龙吼,丹山凤舞江蛟吟。勖哉宗彦吾所钦,赤泉之盟犹可寻。更吹一声振我清白祖,大鸣盛世载赓阜财解愠南风琴。」铁崖得此诗大喜,挟与俱东,谓从游者曰:「吾在吴又得一铁,优于老铁矣!」此诗虽不见工,然对客挥毫,可以想其豪宕之气矣。《眉庵集》中不乏冲雅之作,特才华烂漫,时伤纤巧。弇州摘其「判醉望愁醒,愁因醉转增」,是词中《菩萨蛮》语。「尚短柳如新折后,已残花似未开时」,是《浣溪沙》调语。竹诧附和之,摘至数十联。昔人评苏子瞻词是诗,秦少游诗是词。弇州、竹诧所云,固未损其声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30—1394 【介绍】: 元明间苏州府长洲人,字子宜。
幼颖悟,七岁能赋诗弹琴,十岁通五经,十三应江浙乡试,人以为神童。
明洪武初以秀才举,宋濂荐修《元史》,擢工部都水郎,以病辞免。
与周正道、陈惟寅辈觞咏自得,与高启、杨基等并称十才子。
后为滇池鱼课、宣课二司大使,衣食不给,卒于官。
有《甘白先生集》、《乐圃集》等。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子宜,长洲人。洪武初以秀才举擢工部都水郎中以病免复举明经授广西理问历滇池鱼课宣课二司大使有甘白集
明诗纪事·甲签·卷二十
适字子宜,长洲人。
洪武初以秀才举,擢工部郎中,病免。
复以明经荐授广西布政理问,调云南鱼课大使,考满改宣课大使。
有《甘白先生集》十二卷。
田按:子宜与高季迪为素交,不入「北郭十子」之烈。
晚官滇南,沐景颙《沧海遗珠集》亦不录焉。
盖名在显晦之间者也。
诗有《乐圃》、《江馆》、《南湖》、《江行》、《滇池》等集。
与文集合为十二卷。
《明史艺文志》仅称子宜有《乐圃集》六卷,《四库提要》存目有《甘白集》六卷,盖均未见其全也。
余所得为翁覃溪、顾千里旧藏本,诗文皆具。
《乐圃集》多摹拟末化,《江馆》、《南湖》以后,特为俊爽。
集中有《画竹赠王生》、《写竹枝寿周南老》等诗,盖尝与陆天游、倪元镇诸人游,故兼擅盘礴之长。
此亦纪明初画家者所当知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31—1374 【介绍】: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处敬,号丹崖。
元至正二十二年举人,为杭州黄冈书院山长,迁嘉兴路儒学正。
明洪武三年召修礼乐书,擢应奉翰林文字,兼国史院编修官。
不久免归。
六年谪佃濠梁,卒。
通经史,工诗文篆籀,善画山水梅石,与高启等称十才子。
有《丹崖集》、《丹崖画谱》。
槜李诗系·卷六
肃字处敬,自号丹厓居士,山阴人。
至正末,授黄冈书院山长,转嘉兴学正,遂家焉。
高启有送唐博士移居槜李诗云:杨柳发初齐,春阴废院西。
故人乘醉别,新鸟傍愁啼。
舟重全家去,诗多一路题。
杏花开北郭,谁复共招携。
其自作挽郭秉心诗,亦有吾昔居秀州,友有徐一夔句。
明初以荐擢为编修,罢归,卒。
肃文章称大家,时有唐、刘、毛、蔡之目。
行尤修饬,缙绅咸推重之。
有丹厓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处敬,会稽人。元至正中乡荐历官嘉兴儒学正洪武初召修礼乐书擢应奉翰林文字兼国史院编修官未几谪临濠有丹崖集
明诗纪事·甲签·卷八
肃字处敬,会稽人。
元末官嘉兴学正。
洪武初召修《礼乐》书,擢应奉翰林文字,兼国史院编修,以失朝罢归,谪佃濠。
有《丹崖集》八卷。
(《诗谈》:唐肃、谢肃,骅骝骕骦,并驰艺苑。
唐有子之淳,克继其学。
《国雅》:唐处敬:「山色元来蜀,江声直到吴。
」「月到翻经榻,苔缘挂壁琴。
」亦是高唱。
田按:处敬入吴,与高季迪为诗友。
季迪《赠处敬序》云:「馀世居北郭,同里之士有文行而相友善者王君止仲一人而已。
十馀年来,徐幼文自昆陵,高士敏自河南,馀唐卿自永嘉,张来仪自浔阳,唐处敬自会稽,各以故居吴。
于是北郭之文物遂盛矣。
」其移家槜李也,赠以诗云:「杏花开北郭,谁复共招携?
」其为寓公增重如此。
处敬与谢密庵称会稽二肃。
密庵集》佚。
四车馆开,从《永乐大典》录出《丹崖集》,收藏家尚有传本,迄今并峙艺苑。
核其诗品,正不相下。
处敬兼长六法,尝自作《梅石图》,赋诗题之。)
共 5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