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介绍】: 明福建福清人,字子羽。洪武初以人才荐,授将乐县学训导,官至礼部员外郎。性落拓不善仕,年未四十自免归。工诗,为闽中十才子之首。有《鸣盛集》。明诗纪事·甲签·卷十
鸿字子羽,福清人。洪武初以荐授将乐训导,擢礼部员外郎。有《鸣盛集》四卷。(《艺苑卮言》:浦长源、林子羽如小乘法中作论师,生天则可,成佛甚遥。《诗薮》:子羽诸体皆工,五言律尤胜。合处置唐钱、刘不复辨别。七言律如「珠林积雪明山殿,玉涧飞流带苑墙」。「诸天日月环龙衮,九域山河拱象筵」,「衲经雁宕千峰雪,定入蛾眉半夜钟」,「云边夜火悬沙驿,海上寒山出郡楼」。皆气色高华,风骨遒爽。《国雅》:林员外才思藻丽,如游鱼潜水,翔鸢薄天,高下各适性情。庐陵刘子高序其集云。「已窥陈拾遗之奥,大有开元之风。」馀所选五言,全佳者如《芙蓉峰》、《出塞送高郎中《、《读书台》,其句有「苦雾沈旗影,飞霜湿鼓声」,似「战馀落日黄,军败鼓声死」。又「灯影秋云里,书声晚磐中」,似「塔影挂青汉,钟声扣白云」,并称警绝,信不在大历下也。陈衍《槎上老舌》:子羽诗文,一洗元人纤弱之习,为开国宗派第一。万层初,袁太守景从、马参军用船,同选十才子诗,虽复精勤,不无挂漏。如「人分沧海色,江转白云痕」,「山钟知寺远,海月忆家贫」,「落日扁舟去,秋风万里心」,「重关逢雪度,走马见星移」,「郢树侵吴近,淮流入海长」,「古柳垂青蔓,沙河急暮流」,「三军随虎竹,万里度龙沙」,「古戍冰成垒,春湟雪作花」,「溪桥寒吐月,驿树晚藏烟」,「关云遮越断,海雨入吴深」,皆五言佳境,何以去之?又七言如「云边夜犬鸣沙驿,海上寒山出郡城」,「残烟野戍闻寒笛,落日枫林见驿梅」,「南粤云来螺渚北,东瓯天接虎门苍」,「苏小门前人散后,灞陵桥上燕来时」,「江田未熟晴芜晓,馆树新凉夕鸟喧」,「淮南落木南天尽,江上寒云北雁飞」,「寒山月落青枫晚,野戍霜空白雁晴」,「疏砧旧馆空江上,远火人家积雨中」,「乱山背水孤城晚,独树临关一叶秋」,如此苍辣警策,亦在所删,何也?《少洲诗话》:林鸿寓郡城,洪武中荐授训导,起拜膳部员外郎。尝为僧吟《白莲》云:「淡月瑶池夜,微风太华阴。翠翻擎露盖,玉冷坠波簪。一洗有为法,应同不染身。谁能招惠远,结社向东林。」又《赠行脚僧》诗云:「朝衡暮复嵩,那识白云踪。度碛逢驯象,浮河抗毒龙。衲经何限雪,山过几多峰?年老无筋力,方怀故院松。」闽当国初,诗法尚沿宋、元之故,至鸿始以唐人音调倡鸣乡党,遂为一时风雅之宗。朱彝尊《曝书亭集》:闽中善诗者,数十才子,鸿为之冠。十才子者,闽郑定、侯官王褒、唐泰,长乐高柄、王恭、陈亮,永福王称及鸿弟子周玄、黄玄。鸿之论诗大指,谓汉、魏骨气虽雄,而菁华不足,晋祖玄虚,宋尚条畅,但务春华,少秋实,惟唐作者可谓大成。然贞观尚习故陋,神龙渐变常调。开元、天宝间,声律大备。学者当以是为楷式,闽人言诗者,率本之鸿。《明诗别裁》:闽中诗派以子羽为首,宗法唐人,绳趋尺步。众论以唐临晋帖少之,然终是正派。田按:子羽诗以盛唐为宗,诸体并工。论者谓晋安一派,有诗必律,有律必七言,引为口实,亦蹈袭者之过也。刘子高序《鸣盛集》云:「子羽诗若殷璠所论神来气来情来者,莫不兼备,天姿卓绝,心会神融。」子高诗流,其言亦可为定论矣。)
人物简介
【介绍】: 明福建闽县人,一作福建连江人,自号云居山人。善画山水,兼写真。洪武间,选取入京,有节操,尝有驸马都尉偕郡马王恭逼使画像,昭甫掷笔大哭去,二人无如之何。
人物简介
【生卒】:1370—1415 【介绍】: 明福建永福人,先世山东东阿人,字孟扬,一作孟扬。洪武中领乡荐,入国子监。旋陈情养母。永乐初授国史院检讨,与修《永乐大典),充副总裁。旋参英国公张辅军攻交趾,还守故官。与解缙交好,后坐缙党,下狱死。为人目空四海,辩若悬河,视余子琐琐,以是名虽日彰,谤亦随之。有《虚舟集》。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孟阳,东阿人,流寓闽中。洪武庚午举人。永乐初,用荐授国史院检讨,命参英国公张辅军,坐党狱死,有《虚舟集》。明诗纪事·甲签·卷十
称字孟扬,其先东阿人,父翰流寓闽中,著籍永福。洪武庚午举人,永乐初,徵为国史检讨,充大典总裁。出参英国公张辅军,坐解缙党下狱死。有《虚舟集》五卷。(《刘昌悬笥琐探》:吉水解学士缙,天质甚美,为文不属草,顷刻数千言不难,一时才名甚噪。时杭有王洪希范,吴有王隧汝玉,闽有王称孟扬,常有王达达善,皆官翰林。四人者词翰流丽,孟扬常谓希范曰:「解学士名闻海内,吾四人者,足以撑柱东南半壁。」识者谓为知言。《国雅》:王翰检孟扬典雅清拔,绰有天宝俊声。如「诸天花雨遍,双树慧灯悬」,「夜月桓伊笛,秋风骠骑营」,「孤帆乘吹发,一雁渡江迟」,「江路猿声早,山城榕叶凉」,「一灯今夜雨,千里故人心」,并是司空、皇甫之馀。王兆云《词林人物考》:孟扬气节高劲,议论英发,文章伟博,书法遒妙。学士解大缙尝称其人品在苏长公之列。田按:孟扬、安中才藻略同。孟扬以跌宕驰才,安中以雅丽著美。孟扬古诗规抚陈黄门、李翰林,在唐调中特为高格。)
人物简介
【介绍】: 明福建长乐人,一说徽州府休宁人,字汝众,自号耽犁子。好善乐道。建文初,征辟不仕。与翰林王恭等诸名士相酬唱,御史大夫练子宁作《耽犁子赋》以赠之。有《耽犁卷》。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生卒】:1379—1420 【介绍】: 明浙江钱塘人,字希范,号毅斋。少年时才思颖发,洪武二十九年成进士,年仅十八。永乐初入翰林为检讨,与修《大典》。帝颁佛曲于塞外,逡巡不应诏为文,受排挤,不复进用。与当时王称、王恭、王褒称词林四王,均有才名。
字希范,仁和人。洪武丁丑进士,授行人。永乐初,擢吏科给事中,入翰林。历侍讲,左迁礼部主事,有《毅斋集》。明诗纪事·乙签·卷五
洪字希范,仁和人。洪武丁丑进士,授行人。永乐初,擢吏科给事中,改翰林检讨,历修撰、侍讲,左迁礼部主事。有《毅斋集》八卷。 (《四库总目》:洪预修国史,会大臣欲载其家瑞异入《日历》中,洪持不可,至闻于成祖前,坐谪礼部主事。曾棨挽洪涛。所谓「玉堂分职见孤忠」,即指是事。《毅斋集》,文皆朴雅,骈体亦工,诗尤具有唐格。 田按:修《永乐大典》时,诸儒群集,有凡例未当者,王孟扬曰:「譬之欲构层楼华屋。乃计工于箍桶都料,得不有误耶?」孟扬矜己淩人如此,顾折节于希范,不敢与雁行。希范与汝玉、孟扬、达善同以诗鸣,号为「翰林四王」。其左迁礼部主事也,或谓与胡文穆议五星不合,遂为所挤,与《四库提要》所纪,稍有不合。)维基
王洪,字希范,号毅斋,南直隶钱塘人。明朝进士、政治人物。洪武三十年(1397年)丁丑科春榜二甲第二名进士,授吏科给事中,后授翰林院检讨。永乐年间,参与编写《永乐大典》。有《毅斋集》。清朝钱谦益收录其诗十八首于《列朝诗集》乙集第二。
人物简介
【生卒】:?—1526 【介绍】: 明宗室。太祖五世孙,肃恭王朱贡錝子。弘治四年封肃王世子,嘉靖五年卒,谥靖。情雅好文,诗调高古,边塞诗感慨有意。有《星海集》。明诗纪事·甲签·卷二(上)
王恭王贡錝之子,太祖来孙,庄王柍玄孙。成化中封世子。嘉靖五年薨。以子定王弼桄袭王,追谥。有《星海集》。(《名山藏》:靖王真淤博雅好文,善为诗。《列朝诗集》。靖王诗调高古,言边塞事,尤感慨有意。)
人物简介
董可威,字严甫,号葆元,山东益都县人。官至工部尚书。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进士,授河南卫辉府推官,历光禄寺少卿、顺天府丞。官至工部尚书。王恭厂大爆炸后乞休,加太子太保。卒年七十二。
人物简介
【生卒】:?—1644 【介绍】: 明福建莆田人,字开美,号尊王。天启二年进士。授开化知县。擢刑科给事中,弹击权贵无所避忌。崇祯四年,请释大学士钱龙锡于狱。又疏陈马政之弊。巡京营,请免班军工役,尽归行伍。累迁户部右侍郎。清军入近畿,家彦雪夜携灯,步巡城堞,协理戎政,寝处城楼半年。十七年,农民军逼京师,守安定门,城破,自缢死。清州搜玉
王家彦,字灿三,天启进士,官至户部侍郎,曾参与纂修康熙《青县志》。维基
王家彦(1588年—1644年),字开美,号尊五,福建莆田人。明末政治人物。天启壬戌进士,崇祯末官至户部尚书。李自成破北京,王家彦自缢殉国。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授开化知县,四年本省同考,五年调兰溪县。崇祯元年考选,擢刑科给事中。袁崇焕诛毛文龙,有人归咎于大学士钱龙锡,家彦为他辩解,龙锡得免死。四年升工科右,五年巡视皇城,管工程。七年管王恭厂,加俸一级,升户科左。八年升户科都给事中,九年丁忧归。崇祯十二年(1639年)起为吏科都给事中,此时流寇纷起,民生日蹙,家彦上疏:“催科急者书上考,督责严者号循良,不肖而墨者以束湿济其饕餮,一二贤明吏束于文法,展布莫由。惟稍宽文网,壹令抚绥,盗之聚者可散,散者可不复聚。又旧制捕蝗令,吏部岁九月颁勘合于有司,请实意举行。”皇帝同意。擢大理寺右寺丞,十四年进本寺左少卿。十五年迁太仆寺卿,本年擢户部右侍郎。清军进犯京畿,改任兵部右侍郎,协理京营戎政。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升户部尚书,帝曰:“戎政非家彦不可。”遂留任。不久李自成大军迫近京师,王家彦分守安定门。城破,家彦从城上跳下,不死,又自缢于民舍,尸身被贼焚毁,残其一臂,家仆收埋其尸。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端。清朝时赐谥忠毅。《明史》有传。
人物简介
李楫(?—?年),字皇舟,山东青州府乐安县人。少负异姿,万历四十七年己未科进士。授刑部主事,晋郎中。襄城伯诬加人蜚祸,公力出之。时杨、左诸贤下狱死,公往哭,珰逻者抵公,几不测。会王恭厂灾免,出知荆州府。属惠藩之国,中涓尉横甚,惮公敛迹。罢长杨、远安诸税,停监兑例,以劳殁于官,所著有《河洛解》。
人物简介
【生卒】:1603—1644 【介绍】: 明广平府永年人,字孔嘉,又字井眉。崇祯四年进士。授仪封知县,调杞县,擢吏部文选主事,历太仆丞,阅马近畿。闻李自成破居庸关,驰入京,谒大臣策画战守。大顺军破京师后,投井死。有《君子亭集》。人物简介
申佳允(1602—1644),本名申佳胤,明末官员,《明史》避雍正皇帝胤禛之名讳而作申佳允,申涵光之父。字孔嘉,又字浚源,号素园,北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人。崇祯四年进士,历任知县、吏部文选司主事、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南京国子监博士、大理寺评事、太仆寺丞等职。甲申之变,佳胤殉国死节,赠太仆寺少卿,谥节悯。入清,褒扬忠烈,赐谥端悯。有《申端悯公诗集》、《申端悯公文集》传世。维基
申佳胤(1603年—1644年4月25日),字孔嘉,号浚源、素园。直隶广平府永年县(今属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人。明末官员、诗人、经学家,甲申之变时自杀殉国,年四十二。南明追赠太仆寺少卿,谥节悯。清顺治赐谥端悯。清雍正年间避讳清世宗改称佳允、佳荫、佳印。六岁丧父而孤,家庭贫困,经济方面无所仰赖,其母靠纺织维生,有时一日只食一餐。申佳胤自幼便以节操刚正自励,面对他人不显露饥寒的神色,他人无法看出其境况。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补生员。天启元年(1621年)辛酉乡试举人。崇祯四年(1631年)辛未科第三甲第九十五名同进士出身。崇祯六年(1633年),授河南开封府仪封县知县。仪封民风勤谨简朴易于治理,申佳胤减省繁苛的教条,打算与民休息;仪封县原本多盗贼,申佳允严格实行保甲法,使盗贼无处容身,治安渐佳;遇到大雨不止,黄河决口,申佳胤亲自冒著怒涛乘船组织民工堵塞决口;县内有大土豪,奸诈狡猾而扰乱治安,申佳胤将之捕捉处刑,县境内为之震撼。崇祯七年(1634年),申佳胤因有才改调杞县。崇祯八年(1635年),流寇「扫地王」率万人攻打杞县县城,城墙土垣多处崩塌,申佳胤招募死士死守并击溃流寇,因之将土城改建砖城;其后流寇高迎祥等攻入河南,唐王朱聿键率兵勤王,勤王军即将抵达开封府时,诸位省、府大吏甚为惶恐不安,聚集会议说:「留之,不听。行,守土者且得罪。」申佳胤主张:「惟周王可留之。」众人称善,于是用申佳胤之计。崇祯十年(1637年),因政绩卓异,擢吏部文选司主事。上疏防备边患之五项策略。崇祯十三年(1640年),升吏部考功司员外郎。佐理京察。因大学士薛国观倾轧少詹事文安之,文安之因是崇祯辛未科会试主考官,申佳胤奉之为师,故受牵连,又因举劾公正之事忤逆温体仁,贬官出为南京国子监博士。后升迁大理寺评事。再升太仆寺丞,于近畿巡阅御马。崇祯十七年(1644年),以太仆寺丞奉旨出巡牧场。而听闻李自成攻破居庸关后围攻京师,情势仍可避难躲藏,旁人劝申佳胤不要进京,申佳胤流泪说:「固知京师必不守,然我君在焉,安危共之,何所逃避。」三月十二日,申佳胤行山路回京,驰马入都城,到处拜谒军政大臣,筹画与投递守城战之策略,都不被接受。申佳胤留给长子申涵光书信写道:「行己曰义,顺数曰命,义不可背也,命不可违也。吾受国恩,誓死相报,不复顾家矣;天下事莫不坏于贪生而畏死。死于疾、死于利、死于刑戮、于房帏、于斗战,均死也。死数者,不死君父,盖亦不善用死矣;今日之事,君父之事,死义也,犹命也,我则行之。」三月十九日,京师遭流寇攻陷。申佳胤穿戴整齐冠服,叩拜辞别年老母亲,骑马至王恭厂,随从家仆请求申佳胤改换便服以逃避贼兵。申佳胤说:「吾起微贱,食禄十三年;国事至此,敢爱死乎!」两个家仆围守著不离去,申佳胤欺骗他们说:「吾不死也,我将择善地焉。」下马向北叩拜,申佳胤看见一灌溉水田用的巨井,突然跳入巨井中,家仆大惊呼号,欲将申佳胤救出。但井水浅,只超过腹部高度,申佳胤喊道:「告太安人,有子作忠臣,勿过伤也。」于是坐地吸水而溺死,年四十二。南明福王监国时追赠太仆寺少卿,谥节悯。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下诏褒扬甲申死难诸臣,赐谥端悯。申佳胤死后,名士陈子龙为其作〈申节悯公传〉、殷岳为其作〈行状〉,子申涵光、申涵煜、申涵盼编有年谱。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