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熊文灿

相关人物:共 31 位
共 3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余应桂 朝代:明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江西都昌人,字二矶。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历任武康、龙岩、海澄知县,有治绩。崇祯四年迁御史,以劾户部尚书毕自严媚首辅周延儒,取其亲戚陈于泰殿试第一,又劾周延儒纳杨鹤等贿,贬归。后以言张献忠降后必反,当先发图之。事泄被纠,遣戍,献忠果再起反明,廷臣交章荐应桂。十六年起用为兵部侍郎。孙传庭败死,代为督师,而无兵无饷,竟以“逗留”夺职。大顺军克京师后,家居不出。寻被杀。
维基
余应桂(1580年—1649年),字孟玉,号二矶,江西都昌人。
明末政治人物。
生于万历十三年(1585年),耕读世家,万历四十一年(1619年)已未进士,四十八年任浙江武康县知县,天启二年(1622年)丁艰去职。
六年(1626年)授福建龙岩县县令,崇祯元年(1628年)授海澄县令,清廉自守,“吏事精敏,下不能欺”,龙岩人立生祠,树“余侯遗爱碑”,碑文:“相时以动,不弗人情,斯何等识力哉!
……救荒发粟,施济众,真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也。
”崇祯四年(1631年)授御史,七上弹劾首辅周延儒,下狱后继续纠劾。
崇祯七年,出任湖广巡按,后为巡抚,镇压农民军,熊文灿上疏弹劾应桂“破坏抚局”,受杨嗣昌诋诬,被逮下狱。
崇祯十六年,潼关失守,起为兵部右侍郎,出代孙传庭总督陕西军务,发帑金五万,行至山西,徘徊不前,被革职,由陕西巡抚李化熙升任,后家居都昌。
永历二年十二月(合1649年),起兵都昌反清,招致石光龙旧部练为水军,败于落星湖,清兵破都昌,不屈而死。
明史》有传。
王家桢 朝代:明末

人物简介

维基
王家桢(1582年—1644年),字正之,直隶长垣县(今属河南省)人。
明末政治人物。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癸卯科举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丁未科二甲进士。
初授刑部江西司主事,三十九年升员外、郎中,四十年江北审决,本年丁忧归。
四十三年起补户部郎中,德州管仓,四十四年升德安府知府,四十七年升湖广按察司副使。
升山西阳和道右参政,天启元年八月改陕西榆林道右参政,四年升山西按察使,五年四月官右佥都御史,巡抚甘肃。
因军功升任户部右侍郎,转左侍郎。
崇祯元年(1628年),摄理户部事。
因为财政困难,边关军饷不能按时发放,辽东兵士不满,巡抚毕自肃自缢身亡。
崇祯帝大怒,将王家桢削籍。
后追叙在甘肃之功,复其冠带。
崇祯九年(1636年)七月,皇太极带兵骚扰京师,王家桢被起用为兵部左侍郎,不久,兼任右佥都御史,总理河南、湖广、山西、陕西、四川、江北军务,代替卢象升讨伐反明军队。
适逢河南巡抚陈必谦罢职,王家桢即兼任巡抚。
当时流贼四出,王家桢虽竭力征讨,崇祯帝却颇为不满,次年四月即命熊文灿 总理军务,令家桢专任河南巡抚。
同年秋,刘国能进攻开封,裨将李春贵等战殁。
朝廷议罪,家桢遭撤职,回乡闲住。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京师,派兵据守长垣,家桢与其子王元炌自经而死,殉国。
明史》有传。
有《王少司马奏议》。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35 【介绍】: 明湖广攸县人,字化卿。万历间进士。初官广西参政,尝搜斩海寇钟凌秀余党。迁福建参政。崇祯五年入海寇刘香舟中招抚,被执,八年被杀。谥烈悯。
维基
洪云蒸(1583年—1635年),字化卿,号紫云,湖广长沙府攸县人,军籍。
癸卯湖广乡试第十名举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会试九十名,第三甲第一百四十八名进士。
都察院观政。
次年,授浙江绍兴府诸暨县知县,因事降职。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补河南许州判官,次年升四川梁山县知县,责授顺天府昌平州学正。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升国子监助教。
累官广西布政使司参政。
迁福建参政。
海盗刘香侵扰福建、广东,总督熊文灿命云蒸亲自登船招抚刘香,被扣留。
崇祯八年(1635年),郑芝龙连广东兵击香,香胁云蒸止兵,云蒸大呼:我誓死报国,急击勿失!
于是遇害。
谥烈悯。
戴东旻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戴东旻,字日文,浙江严州府建德县匠籍。
万历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浙江乡试第四十七名举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进士,授歙县知县,歙地狭人稠,仰食他郡,爰凿谭家桥新河四十里,以通米运,复筑龙王山堤以卫民居,至今称戴公堤。
秩满,迁仪部郎,转河南汝宁兵备副使。
时流氛日炽,洛陕川湖所在被寇,东旻躬擐甲胄,率祖宽、左良玉、陈洪范诸将与剧寇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等四十馀战,前后告捷,以佥都御史巡抚郧阳。
初,献忠入楚,破谷城,围光化,东旻单骑驰赴,贼乃解围,大破于林双沟等处,献忠势穷乞降,总理熊文灿主抚,东旻疏请先剿后抚,阁臣杨嗣昌左袒文灿,献忠因得安插谷城,而东旻坐免。
未几,献忠叛,焚襄樊,罪主抚者,文灿辞连东旻,亦被逮,后帝省东旻疏,前言尽验,欲再用之,而东旻已病卒七日矣。
当东旻被逮入都,长子茂葵追随辇下,欲叩阙诉冤,遘病先卒,父子忠孝,海内伤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88—1641 【介绍】: 明湖广武陵人,字文弱。
杨鹤子。
万历三十八年进士。
除杭州府教授,累进户部郎中。
天启初,引疾归。
崇祯初,起河南副使,十年累擢至兵部尚书,用“四正六隅”(十面网)之策围攻农民军。
熊文灿在闽办海盗有成效,荐之总理六省军务。
文灿专主招降,嗣昌既任之,乃曲为之解。
十一年,夺情入阁,仍掌兵部。
是年清兵再次入关,卢象升主战,嗣昌主和,遇事掣肘,致象升孤军战殁,嗣昌贬三秩,戴罪视事。
十二年,文灿招降之张献忠等再起。
崇祯帝特旨命嗣昌督师。
次年,经襄阳入川驻重庆,追击献忠军。
而献忠“以走致敌”,明军疲于奔命。
十四年,献忠军长驱出川,破襄阳,杀襄王。
时李自成亦破洛阳,杀福王。
嗣昌闻之,畏罪自杀。
有《杨文弱先生文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文弱,武陵人。万历庚戌进士,历官东阁大学士加太子太傅
维基
杨嗣昌(1588年—1641年),字文弱,号字微,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祖籍直隶建平(今安徽郎溪)。
明末政治、军事人物。
出身门阀,祖父杨时芳乃武陵名士,父亲杨鹤以督军著世,嗣昌为人雅好文艺,博闻强记、有辩才、文笔,与名流袁宏道、袁中道、钟惺等来往。
亦喜军事,设「四正六隅」之策以灭流寇,一度颇有成效,后流寇复起,李自成烹杀福王朱常洵,张献忠焚杀襄王朱翊铭,嗣昌忧悸以病卒,追赠太子太保。
葬桃源金厂溪。
杨嗣昌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中进士。
历任杭州府儒学教授、南京国子监博士、户部郎中。
天启年间因受阉党排挤,称病归里。
崇祯元年(1628年),起为河南副使,加右参政。
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永平。
崇祯三年(1630年)任山石道(抚宁境内山海路、石门路),崇祯六年(1633年)升山海关巡抚。
官至兵部尚书。
崇祯十年(1637年)三月,帝召杨嗣昌至京师,两人谈话后,帝曰:“恨用卿晚。
”六月,被任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
崇祯十一年(1638年),奏请修缮常德府城,“三年而完工,撤旧易新,极其壮固”。
嗣昌力主“安内方可攘外”,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战术,各个击破。
所谓“四正”是陕西、河南、湖广、凤阳四镇,“六隅”则是延绥、山西、山东、应天、江西、四川六区。
集合“四正六隅”为十面罗网,各有侧重,协同配合,“随贼所向,专任剿杀”。
嗣昌增兵十四万,加饷银二百八十万两。
熊文灿为五省军务总理,剿抚兼施。
此举在一年内颇见成效。
张献忠、罗汝才等闯军兵败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带著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
同年冬天,清军三路大军第四度南侵,燕京震动,崇祯帝和战不定,杨嗣昌时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力主议和。
嗣昌深知朝廷兵力、财力不足以支持两线作战,故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建议;但卢象升主张坚决抵抗,遂率诸将分道出击,与清军战于庆都、真定(今河北望都、正定)等地。
然嗣昌手握兵权,事事掣肘象升,象升屡战失利,最后战死沙场。
大学士杨嗣昌却一意诬陷象升临阵脱逃,派士卒俞振龙等三人前往查看。
俞振龙不畏淫威,坚持指认象升遗体,「嗣昌怒,鞭之三日夜,且死,张目曰:『天道神明,无枉忠臣。
』」 千总杨国栋因为不肯顺从杨嗣昌意思修改塘报,坚持象升已战死,而被处极刑。
崇祯急调洪承畴部北上勤王,剿寇策略遂功亏一篑。
后李自成往河南发展。
崇祯十三年(1640年)二月七日,朝廷特命杨嗣昌以大学士督师,赐尚方宝剑,前赴湖广指挥围剿张献忠等。
嗣昌与陕西副将贺人龙、李国奇夹击张献忠于太平县玛瑙山(今四川万源),史载“大破之,斩馘三千六百二十,坠岩谷死者无算。
”崇祯表示嘉许,有手谕曰:“卿自昨年九月初六日辞朝至今,半载有余,无日不悬朕念,与行间将士劳苦倍尝,而须发尽白,深轸朕怀。
又闻卿调度周密,赏罚严明,深慰朕平寇安民之意图”。
接下来寒溪寺、盐井、木瓜溪等地连战皆捷。
但此时明朝官军内部矛盾重重,诸将多不用命,贺人龙与左良玉皆拥兵自重,不听使唤。
杨嗣昌下令:赦免农民军将领罗汝才等人的罪状,唯独张献忠不赦,有擒张献忠者,赏白银五千两,锦衣卫指挥使世袭;斩杀张献忠者二千两,锦衣卫指挥佥事世袭。
张献忠则戏谑地回应称:“有斩督师(杨嗣昌)来者,赏银三钱。
”还四处张贴,嗣昌非常害怕且惊讶,认为左右都是张献忠的卧底。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李自成陷洛阳,烹福王朱常洵。
二月初四半夜,张献忠一日夜驰三百里出四川,奇袭襄阳,初五日,在西门城楼杀襄王朱翊铭。
朝野震惊,时人认为藩王遇难,将领必须负责,所以嗣昌忧惧交加,嗣昌在给湖广巡抚宋一鹤的信中写道:“天降奇祸,突中襄藩,仆呕血伤心,束身俟死,无他说矣。
”旧病复发,吐血甚多,已病入膏肓,监军万元吉问他为何不报知皇上?
杨嗣昌只吐出两个字:“不敢!
”二月初一日,病死沙市徐家园。
杨嗣昌死,自此战争主动权转入闯军手中。
兵部尚书陈新甲以陕西三边总督丁启睿接替督师,并起用原兵部尚书傅宗龙继任陕西三边总督,负责剿寇。
此后张献忠攻破武陵,特恨杨嗣昌,掘其七世祖坟,焚其夫妇灵柩,并把其尸体斩断出血。

人物简介

维基
陆卿正(16世纪—17世纪),字廷表,南直隶常州府武进县人。
万历四十年(1612年),与弟陆卿任同中应天乡试举人,天启五年(1625年)成进士,获授真定知县,坚拒为魏忠贤立生祠。
魏忠贤败亡,他升任礼部员外郎,负责清剿在福建兴泉道肆虐的海盗刘香老;前任的康承祖、洪云蒸不是在招抚时被杀,就是只能侥倖逃脱,人们都说此事危险,他却说:「事不避难,大臣职责。
」他起程谒见两广总督熊文灿,力主抚定刘香老,上述十条战守意见;熊文灿用其策略,令刘香老自焚而死,很快馀众林三老等人在福宁作乱,朝廷以他的功劳晋任福建福宁道参议,设伏破获陈斌全、吴无能等人,使该处平静。
张伯鲸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645 【介绍】: 明扬州江都人,字绳海。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历任会稽、归安、鄞县知县。崇祯二年迁户部主事,官至兵部侍郎,乞休。扬州被围,与当事固守,城破自经死。
维基
张伯鲸(1590年—1645年),字瀚伯,别号绳海,直隶扬州府江都县民籍。
庚寅年生。
万历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应天府乡试第三十三名举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会试一百二十九名,三甲五十七名进士。
知浙江会稽、归安、鄞三县。
天启中,大计,调补卢氏。
崇祯二年稍迁户部主事,出督延、宁二镇军储。
大盗起延绥,擢榆林兵备佥事,辖榆林中路,击破贺思贤,擒金翅鹏、一座城等逆贼,败套寇于长乐堡。
擢陕西右参政,仍视兵备事。
七年春,巡抚陈奇瑜迁总督,遂擢伯鲸右佥都御史代之任巡抚。
明年,以拾遗论罢。
寻论延绥功,诏起用,荫子锦衣千户。
十年,即家起为户部侍郎,驻池州,专理兵食。
又明年,熊文灿抚事败,杨嗣昌自出督师,移伯鲸襄阳。
熊文灿被逮下狱,言剿饷不至者六十余万,伯鲸坐贬秩。
十五年召拜兵部左侍郎,明年,尚书冯元飙在告,伯鲸摄部事。
寻以足病乞休。
又明年,京城陷,微服遁还归扬州。
清兵至扬州,与史可法固守,城破自经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91—1655 【介绍】: 明安庆府桐城人,字潜夫,号仁植。
方以智父。
万历四十四年进士。
天启间为职方员外郎,以忤崔呈秀削籍。
崇祯初,起故官。
十一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连败农民军李万庆、罗汝才等部。
曾上疏极言熊文灿招抚张献忠之误。
旋因部将兵败,为杨嗣昌所劾,下狱。
后得释,再起督大名、广平军务,京师陷落后南奔。
弘光时见马士英、阮大铖乱政,归隐不出。
又十余年而终。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潜夫,桐城人。万历丙辰进士,除知嘉定州调福宁入历兵部郎中削籍起尚宝卿以副都御史巡抚湖广
维基
方孔炤(1590年—1655年),原名若海,字潜夫,号仁植,晚号鹿湖。
桐城(今属安徽省)人。
方孔炤为方大镇之子。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成丙辰科进士,授嘉定州知州。
调任福宁知州,擢兵部员外郎。
天启初年,升为职方司郎中。
因忤崔呈秀,被削籍。
崇祯元年(1628年)起复原职,复升为尚宝司卿,次年丁父艰,庐墓三年。
崇祯七年甲戌发生民变,焚掠巨室,独不与而因靖乱,抚按表荐之,起南玺卿(南京尚宝司卿)。
孔炤精通医学、地理、军事。
崇祯十一年(1638年),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剿寇九战八捷,连败李万庆、罗汝才等部。
曾上疏极言熊文灿招抚张献忠之误,因与杨嗣昌不合,以香油坪之败,遂下大理寺狱。
后得减罪,仅戍绍兴。
不久召入陛见,任山东、河北屯抚,兼理大名、广平军务。
甲申明亡,南奔南京,受马士英排挤去职归家。
归隐桐城白鹿山,读书著述。
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卒,葬枞阳横埠合明山,门人称之为贞述先生。
著有《全边略记》、《周易时论》、《环中堂诗文集》等。
其中《全边略记》第十二卷卷末附《大明神势图》。

人物简介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坦持,吴江人。万历己未进士,官至山西布政使
维基
陆文衡,字坦持,南直隶苏州府吴江县人。
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举人,四十七年(1619年)联捷己未科进士,授工部主事,晋郎中,天启五年四月以明庆陵功劳,加官级,出知福州府,不肯建魏忠贤生祠。
崇祯改元,升浙江金衢道参政,转四川按察使,升山西右布政,以在蜀时邮符诖误,降补河南副使、分守洛阳。
时献贼屡犯中州,总理熊文灿倡招抚之议,手出一疏令道将署名,文衡独以贼方猖獗,抚之非宜,不从。
文灿怒裂疏而起,不三日,贼果叛去。
畿南告警,上从科臣议添设真定、保定、广平三道,简用材干臣,文衡与焉。
陛见,奏言今日民穷财尽,向来分派搜刮,不可再行,惟有清耗蠹一法,饷自足用。
上不应,命赐茶出。
寻丁内艰,服除,补蓟州,调济南,以父老乞终养,遂不出,卒于家。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五九五
梁士济,字遂良。南海人。明熹宗天启五年(一六二五)进士,授奉新令,擢御史。著有《矫台》、《城台》等集。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六九、七五。
维基
梁士济(1580年代—1650年代),字遂良,广东广州府南海县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梁士济是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的举人,多次上书未获回音,从事教书二十多年,门生有数百人;到天启元年(1625年)他登进士,授奉新知县,调往清江。
湖广地方用兵,需要徵给粮食,他只能辛劳应办。
崇祯五年(1632年)峒寇作乱,守道计画让城外居民撤离,梁士济坚持不可以,说:「盗寇来到,放火焚烧就没有怨恨了。
」自己带领精锐士兵扼守河上,居民才得以安定。
他又设置学田资助士人,扩大弟子生员到科举规定,待士亦有礼;对人不涉及私事,议罪谨慎不苛求。
他在诸生中认识后来文章节义闻名的杨廷麟,朝廷因为他循良召任,当地民众都请求他留下,为他停车三日。
之后他改任兵科给事中,转为江西道御史,再迁官浙江道巡按云南,因父亲逝世辞官。
刘香作乱,熊文灿来访商讨对策,梁士济坚持不要招抚,应一举歼灭。
不久他再获起用巡按四川,当地充斥流寇,他详细检验功罪,革除贪污,取消火耗,于是流寇逃遁,人民安乐;同时又整修昭烈君臣陵墓及杜甫草堂。
完成使命后回归朝廷,他的行李却依然简陋。
不久梁士济改为巡按北直,任内铲除宦官,弹劾宗室,矫正外戚,不回避权要;他奉敕监军山海关,查核将领,筹措兵饷。
再转掌河南道,为皇帝侍读,他四次上疏辞官,因此归乡。
南京失守,梁士济入西樵山躲避。
隆武帝继位,张家玉再三推荐他,下旨尽快出任抚按,但未赴官;永历帝即位,擢任他为太仆卿;永历二年(1648年)再晋为兵部右侍郎,去世时虚岁七十七。
共 3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