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法济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释玄藻 朝代:南朝宋

人物简介

比丘尼传·卷第二
玄藻。
本姓路。
吴郡人安苟女也(宣验记云即是安苟)藻年十馀身婴重疾。
良药必进日增无损。
时玄台寺释法济
语安苟曰。
恐此疾由业非药所消。
贫道按佛经云。
若履危苦能归依三宝忏悔求愿者。
皆获甄
君能与女并捐弃邪俗洗涤尘秽。
专心一向当得痊愈。
安苟然之。
即于宅上设观世音斋。
澡心洁意倾诚戴仰。
扶疾稽颡专念相续。
经七日初夜忽见金像高尺许。
三摩其身。
从首至足。
即觉沈痾豁然消愈。
既灵验在躬遂求出家。
住太玄台寺。
精勤匪懈诵法华经。
菜食长斋三十七载。
常翘心注想愿生兜率。
宋元嘉十六年出都造经。
不测所终。
释法安 朝代:南北朝末隋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姓彭氏。安定鹑孤人。少出家。居太白山之九陇精舍。疏衣粝食。治禅业。将终其身。开皇中。至江都炀帝以晋王在。镇安。上谒。阍者。以其形貌矬陋。不为通。安日造门。虽喻遣。莫肯去。王闻而召见之。宛如旧识。即俾居慧日寺。凡所游往必与俱。尝至泰山。遇渴乏。四顾惟石岩。势不可得水。安引刀刺石。水崩注。王大嗟赏。因问安此谁力耶。安曰。殿下福德力也。遂入碛。达于泥海。所遭变。故皆赖安得无所损。将过神通寺始入谷。先见一僧乘白驴至。王问何人。安曰。朗公也。以殿下有意营造故。来奉迎耳。顷之一僧持缄请檀越。安为达之。抵寺见一神人。手凭讲堂鸱吻坐俯视群众来往。王又问。安答曰。太白山神从殿下者也。他异不复具录。大业初。帝尤务侈靡。益重安。于是使安悉招诸隐逸。如郭智辨释志公澄公杯渡之流于慧日。且辟宝扬道场于东都。集道艺二千馀人。于内。以行道。十一年春。四方多难。安竟无疾而终。春秋九十八矣。将终。密以后来祸败事。预告上。故上临难能无所惧 当陈之季。有法济者。方著名南国。逮隋宠遇无比。然精进寡欲。侪类莫与抗。屡宿禁中。未尝或见堕容媚态。文帝造香台寺于长安。炀帝造龙天道场于东都。一以为济设也。济于宫中。尝乘所赐白马。或以病告。祝水饮之辄愈。又能治鬼物。言事之未然。大业四年。忽诣上辞曰。天命不常。复须后世。唯愿弘护荷负含生。遂坐逝。剃发将殓。须臾发生。顿长可半寸许。上曰。禅师入灭尽定耳。何可葬也。当为出之击大钟一月馀。然后废朝。素服葬之蒋州。随所至设斋。费出所在官府。东都王公以下。为造大幡四十万。日斋百僧。僧衬帛二十五疋。通以七七之日计。则所废十馀万。呜呼盛哉。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释法安。
姓彭。
安定鹑孤人。
少出家。
在太白山九陇精舍。
慕禅为业。
粗食弊衣卒于终老。
开皇中。
来至江都令通晋王。
时以其形质矬陋言笑轻举。
并不为通。
日别门首。
喻遣不去。
试为通之。
王闻召入相见如旧。
便住慧日。
王所游履必赍随从。
及驾幸泰山。
时遇渴乏。
四顾惟岩无由致水。
安以刀刺石。
引水崩注。
用给帝王。
时大嗟之。
问何力耶。
答王力也。
及从王入碛。
达于泥海。
中应遭变皆预避之得无损败。
后往泰山。
神通寺僧来请檀越。
安为达之。
王乃手书寺壁为弘护也。
初与王入谷。
安见一僧著弊衣乘白驴而来。
王问何人。
安曰。
斯朗公也。
即创造神通。
故来迎引。
及至寺中又见一神状甚伟大。
在讲堂上。
手凭鸱吻下观入众。
王又问之。
答曰。
此太白山神。
从王者也。
尔后诸奇不可广录。
大业之始。
帝弥重之。
威轹王公见皆屈膝。
常侍三卫奉之若神。
又往名山召诸隐逸。
郭智辩释志公證公杯度。
一时总萃慧日。
道艺二千馀人。
四事供给资安而立。
又于东都为立宝杨道场。
惟安一众居中树业。
至十一年奏。
四方多难。
无疾而终所住。
春秋九十八矣。
初将终前。
告帝后事。
安其亡后百日火起出于内宫。
弥须慎之。
及至寒食油沸上焚。
夜中门闭。
三院宫人一时火死。
帝时不以为怪。
送柩太白。
资俸官给。
然安德潜于内。
外同诸侣。
惟眠不施枕颈无委曲。
延颈床边口流涎溜。
每至升许为异。
时有释法济者。
通微知异僧也。
发迹陈世。
及隋二主皆宿禁中。
妃后杂住精进寡欲。
人罕登者。
文帝。
长安为造香台寺。
后至东都造龙天道场。
帝给白马。
常乘在宫。
如有疹患。
咒水饮之。
无不必愈。
又能见鬼物。
预睹未然。
大业四年。
忽辞上曰。
天命不常复须后世。
惟愿弘护荷负含生。
便尔坐卒。
剃发将殓。
须臾发生长半寸许。
帝曰。
禅师灭定何得理之。
索大钟打之一月馀日。
既不出定身相如生。
天子废朝百官素服。
敕送于蒋州。
吏力官给行到设斋。
物出所在。
东都王公以下。
为造大幡四十万口。
日斋百僧。
至于七七。
人别日䞋二十五段。
通计十馀万匹。
斯并荷其福力故。
各倾散家珍云。
神僧传·卷第五
释法安姓彭氏。安定鹑孤人。少出家在太白山九陇精舍慕禅为业。粗食弊衣卒于终老。开皇中来至江都令通晋王。时以其形质矬陋言笑轻举并不为通。日到门首喻遣不去。试为通之。王闻召入相见如旧。便住慧日寺。王所游履必赍随从及驾幸泰山时遇渴乏四顾唯岩无由致水安以刀刺石引水崩注用给帝王时大嗟之问何力耶。答王力也。及从王入沙碛达于泥海中应遭变。皆预避之得无损败。后往泰山神通寺。僧来请檀越安为达之。王乃手书寺壁为弘护也。初与王入谷。安见一僧着弊衣乘白驴而来。王问何人。安曰。斯朗公也。即创造神通故来迎引。及至寺中。又见一神状甚伟大。在讲堂上手凭鸱吻下观人众。王又问之。答曰。此太白山神从王者也。尔后诸奇不可广录。至十一年春。四方多难。无疾而终所住。春秋九十八。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本来禅师。
西竺其号也。
生抚州崇仁裴氏。
七岁出俗十三谒一峰宁公。
付以禅观之法。
尝一定七日。
偶闻人读清净经。
豁然有省。
颂云。
几年外走丧真魂。
今日相逢迥不同。
身伴金毛石狮子。
回头吞却铁昆崙。
似一峰。
峰用本色钳锤。
痛与锥劄。
示以偈曰。
青山叠叠雨濛濛。
狮子金毛拨不通。
我也自知时未至。
十回放箭九回空。
项峰示寂。
师于定中。
与峰相见。
作转语数十。
打破水碗。
遂出定而垂泪嘘叹。
因往金山。
见慈舟济禅师
方得决了。
遂嗣焉。
舟以深居岩穴。
为嘱师奉以周旋越后。
宁藩。
闻师道迈。
以礼三请。
师不赴。
且欲深隐。
宁藩恐竟失师。
因进书问道要。
师拈方便语示之。
藩信受。
奉八字师号。
以尊显之。
从兹道誉遍寰区矣。
乃走盱江黎川。
隐寿昌禅院。
学者踵集。
复入闽之杉关。
趋赴有加。
盖以雷声虽远。
闻者自震。
虽欲痛晦埋踪。
不可得也。
众至无所容。
主事措置土木。
工甫毕。
师焚香趺坐。
索笔书偈云。
这个老乞儿。
教化何时了。
颠颠倒倒任随流。
是圣是凡人不晓。
咄来来来去去去。
海湛空澄。
风清月皎。
掷笔泊然就逝。
阅世六十八。
僧腊五十五。
时永乐壬寅十月八日也。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四
释学伦,字抚生,别号幻堂。
姓梁氏,海昌人也。
赋性明敏,颖异绝人。
童年入学,授以经史,辄能了彻。
及既成立,颇志事功。
尝授江西吉安永丰守备,㝱感神语,因弃官去,削氏为僧。
初依清河西来庵瑞亭,研精大藏。
已而闻人言,离戒修行,犹无足欲立,无翼欲飞。
乃爽然自矢,渡江礼宝华定庵,持《四分律》。
复参上乘,远游天台,瞻仰阿育王舍利塔,赤耀如丸,釆腾虚际,心窃自异。
未几还山,即受记莂。
持律精进,已越五腊。
自以立誓书经,愿力未毕,孑身至维扬准提庵,闭户禁足,刺血写《华严经》。
既成,始徇绅耆之请,主席西城石塔寺。
旧为三昧宏戒之所,遭岁荒凶,鞠为茂草。
矢愿重兴,天人共应。
复修般舟三昧,阐发戒光,胜缘会集。
癸巳之春,重修大悲阁、布萨堂落成,苾刍麇至。
丁未冬,复建白石戒坛,置饭僧田数百亩。
楼殿寮庑,秩秩有序,视昔之蓁莽塞路,瓦砾碍行者,焕然改观矣。
伦尝说戒于泰州之朝海,时州人妇有怪疾,知为宿愆,十年祈神弗能解,一日自言:“非抚生法师不能救。
”因为忏悔,豁然如失。
甲辰春,应盐城永宁之请,时𠎝旸不雨,屡祷不应,伦虔恳祈佛,甘霖大注。
是秋,海潮泛溢,溺者无算,伦持大悲忏百日,幽济慈航
凡造请所至,四众改观,临众应机,老而无倦,追随请益者日填堂宇。
以雍正戊申夏四月示寂,世寿七十有三,僧腊二十八,坐夏二十三,塔于扬州城北建龙寺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