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汪直

相关人物:共 48 位
共 4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99 【介绍】: 明山西泽州人。洪武中举人。累官刑部侍郎。建文时为北平布政使,密命伺察燕王事。被掾吏李友直告发。被燕王所捕,不屈死。
甬上耆旧诗·卷六
公字仲明,号楝庄,又曰寓庵。
生有奇质,性刚,自为诸生时,已能自树立。
中进士,出知铅山,为治励心勤力。
时县中有加税田数百亩,岁输至数石,公以为不平,乃身出视田,疏请均诸县中。
方公出,见界上有大树,下蔽二十馀亩,不得耕,公谓芜田可惜,当伐之。
从吏父老俱谏,谓此树神丛,不可犯。
公怒,择日具鼓吹甲而往,手挥巨斧砍之,血随斧出,三日树始断。
其巅有巨巢,堕三妇人绝而苏,自言为风吹至楼上,与三少年俱,不知身在树巢也,驱之还家。
县俗尚巫,有巫厉人能隐形,吏莫敢捕,公遣伺驰至其家,以县印加背上,众箠之,立死。
公乃尽毁诸淫祠,逐巫,移文道路,使享祀以礼。
有节妇子为虎噬,具牒控虎。
公即移檄于神,与约五日系虎至。
及期,有二虎伏门外,公挟弓矢出,遥咒虎曰:谁杀吾民,当受死,无罪者免。
其一虎即敛尾去,一虎仍伏。
公抽矢三发,俱贯虎首,遣人舁虎尸归节妇家,一县称为神君。
诸异政甚多,不可尽录。
秩再满,徵为南京监察御史,益励风裁。
时威宁伯王钺挟其武力,与保国公朱永、太监汪直将挑衅北边。
公曰:是为国家害不小。
即抗章论之,复劾守备太监蒋琮鬻放军伍罪。
琮等遂诬公擅作威福,谪通政司经历。
寻以魏国公荐,迁四川按察佥事,进副使。
同事马太监信奸人周慧为能治黄白,将进之朝,公惊曰:是唐之柳泌也。
即捕慧论罪,徙之极边。
公自度终不为世容,乃和归去来辞,力请老,定家于鄞之楝庄,舍壁萧然,出入惟徒步,即糠籺时不给,而杜门著书,雍容自得。
都御史王公璟以赈至,奉公百金。
公再辞不得,乃受下户饥民例一分,以答其意。
郡守周公坤过访,见堂设敝床,叹曰:国有颜子,公之谓矣。
鄞令丁君,铅山人,至即以父礼事公,晨夕候兴居,为具蔬食。
公谢曰:吾诚不给芋栗,奈何以此烦令君。
坚不受。
久之,炊烟屡绝,家人至,不能忍饿。
其夫人乃出一金珥易米。
公问所从来,夫人曰:此令君奉我,无预公事。
公绐取视之,投于河,卒年七十有八。
至含殓不具,郡守令共经纪其丧。
所著有归田集、楝庄集、寓鸣集、经史训戒一百二十卷。
余尝览古为政,若西门豹投巫童,恢治虎罪,得一异,辄传之史册。
今读张公异政录,至不胜书,斯所谓神明之宰矣。
公生平胸怀如冰雪、不可小污、利害祸福、无待解遣、而自不能滞其中。
喜奖励后辈、常以道义相期。
通政余南湖先生本亲炙侍教有年,及公疾革,余先生尚侍侧,更张目视曰:善自爱。
方今人才肯自励者少。
若能扶持一日,是培国家士气一日也。
其立身报国之诚,至死不倦,岂不诚卓荦大丈夫哉。
即百世而下,得闻斯言,犹当感激强自立者也。
徒传公异政抑末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13—1493 【介绍】: 明庐州府无为州人,字继远。
薛祥孙。
正统七年进士。
授户部主事,景泰时,迁户部郎中,天顺初,擢右侍郎,改工部,奉诏塞开封决河。
还,仍改户部。
成化中,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以忤汪直,免官。
全粤诗·卷九三
薛远,字善述。原江南无为州人,海南卫籍。明英宗正统七年(一四四二)进士。官至兵部尚书。事见清道光《广东通志》卷六八。
维基
薛远(1414年—1495年)。
南京庐州府无为州巢县人。
明初兵部尚书薛祥之孙。
正统七年(1442年),薛远考中壬戌科三甲第八十八名进士。
景泰年间,官至户部郎中。
天顺元年,升任户部右侍郎,后改工部。
奉诏塞开封决河,之后再改户部。
成化年间,督两广军饷,后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以得罪汪直而被免官。
王复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16—1485 【介绍】: 明顺天府固安人,字初阳。正统七年进士。授刑科给事中,擢通政参议。土木之变后,授礼部侍郎,与中书舍人赵荣出迎英宗。升通政。成化元年进兵部尚书,以陕西多事,出巡边务,建置多合机宜。改工部。已而致仕。
维基
王复(1416年—1485年),字初阳,顺天府固安县(今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沙垡屯人。
正统辛酉举人、联捷壬戌。
成化年间官至工部尚书。
王复天性宽厚,沈静寡言。
三岁丧母,侍奉继母亦十分孝顺。
王复少年时即博闻强记,得到知县刘敬赏识,入县学。
正统六年(1441年)中举人,七年(1442年)成进士。
九年(1444年),授刑科给事中。
史称其“声容宏伟,善敷奏” 。
升任通政参议。
土木之变后,瓦剌部也先挟持被俘的明英宗进犯京师,邀请大臣出迎,众人畏惧,王复请求前往,于是改官右通政,假充礼部侍郎,与中书舍人赵荣偕同。
敌人出刀要挟,王复不为所动。
归返后,仍任通政,迁通政使。
天顺年间,历任兵部左侍郎、右侍郎。
成化元年(1465年),进兵部尚书,经略北疆,屡出良策,「在边建置,多合机宜。
」还朝之后,自言不善治兵,皇上特命白圭代其职务,改任工部尚书,声名更胜过在兵部之时。
成化十四年,加太子少保。
王复在工部任职十二年,多有建树。
后发生灾异,有言官指责其衰老,于是请求退休,未获批准。
过了两个月,又被宦官汪直攻讦,奉旨致仕归里。
卒赠太子太保,谥庄简。
崇祀固安乡贤祠。
明史》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17—1482 【介绍】: 明福建宁德人,字季聪。正统四年进士。授吏科给事中,景泰时进都给事中,论事无所讳。累迁右副都御史。天顺四年,曹钦之反既平,将士妄杀冒功,市人不敢出门。时聪署院事急令制止。成化中官至刑部尚书。卒谥庄敏。
维基
林聪(1417年—1482年),字季聪,福建承宣布政使司福州府宁德县(今福建省宁德市)人,正统己未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左都御史。
正统三年(1438年)举戊午科福建乡试第九名,正统四年(1439年)联捷进士,授吏科给事中。
景泰元年(1450年),进都给事中。
当时,中官金英家人违法,都御史陈镒、王文治案却均不罪于金英。
林聪率领同官弹劾陈镒、王文畏势从奸,一并弹劾御史宋瑮、谢琚均下狱,之后恢复职位,林聪继续弹劾,宋瑮、谢琚被调外。
太监单增督京营受宠,当时士兵稍忤者辄遭辱,其家奴白昼杀人,夺民产。
林聪举发其事,单增下诏狱,后获宽宥,不敢再作乱。
景泰三年,上疏请纠察刑狱治理妖僧赵才、湖广副使邢端等,后均得准。
当时建造东宫,林聪因反对,迁春坊司直郎。
景泰四年(1453年),大学士商辂称其敢言,不宜置之散地,于是恢复为吏科都给事中。
随后请减轻福建银场额重。
景泰五年,以灾异偕同官条上八事,限制武清侯石亨、指挥郑伦等分田等。
林聪最初弹劾吏部尚书何文渊下狱后致仕。
之后弹劾山西布政使王瑛老等,均罢免。
御史白仲贤擢广东按察使。
林聪言其奔竞不当超擢,乃迁镇江知府。
兵部主事吴诚夤缘得入吏部,因林聪弹劾,遂改工部。
各司均忌惮林聪风裁,其所言未有不敢遵从的。
内阁及诸御史亦并以林聪好论建,并非善臣。
同年冬,林聪甥陈和为教官,欲得近地便养,林聪对吏部官吏陈说此事。
御史黄溥等遂劾林聪挟制吏部,加之此前得罪的众多官运均弹劾,后下廷讯,坐专擅选法,论斩。
因高谷、胡濙力救得免,贬为国子监学正。
英宗发动夺门之变后,拜其为左佥都御史,巡抚山东,赈灾饥荒,使得饥民得活者多达一百四十五万人。
后进升右副都御史,逮捕江淮盐盗,平定并惩治当地贪官。
后母丁忧,起复,再辞,不予批准。
天顺四年,曹石之变爆发,将士妄杀,至割乞儿首报功。
林聪署都察院事,令获贼者必生致,滥杀为止。
成化二年,外出巡视淮南淮北饥荒,奏贷漕粮及江南余粮以赈灾,得到批准。
次年,与户部尚书马昂清理京军,进升右都御史。
成化七年,代王越担任大同巡抚,后遇疾致仕。
再过一年,以故官起掌南京都察院。
成化十三年(1477年),召拜刑部尚书,寻加太子少保。
成化十五年,与中官汪直、定西侯蒋琬按察辽东失事,汪直包庇巡抚陈钺,林聪无法与之争。
成化十八年,卒于任上,享年六十八岁。
赠少保,谥庄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21—1502 【介绍】: 明浙江嘉兴人,字荩臣。
正统七年进士。
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
从英宗北征被俘,令饲马,乘隙逃归。
天顺时,历官陕西按察使、陕西巡抚,疏浚郑、白二渠,溉田七万余顷。
成化初,言三边大将遇敌逗留,虽云才怯,亦由权轻,请许以便宜行事;并不拘成规选拔将才。
所司拘于成例,不能用。
召理都察院事。
成化四年,总督军务,镇压开成满俊(满四)起事。
六年,再总督军务,与总兵官李震镇压荆襄流民起事。
事后,驱逐久居山中流民,被杀及因饥疫而死者数十万人。
官至刑部尚书。
以劾汪直,斥为民。
败,复官致仕。
卒谥襄毅。
有《藏史居集》。
槜李诗系·卷九
忠,字荩臣,嘉善人,居秀水。
正统壬戌进士。
历刑部员外郎。
从英庙北狩,陷沙漠,走七昼夜始达宣府,足刺蒺藜数百不觉也。
归晋广东按察副使。
历陜西按察使。
赈活饥民以万计。
忧去,军民伏阙请留。
诏夺情还陜。
迁右副都御史抚其地。
时洮岷番乱,调兵抚捕之。
成化元年,寇入延绥塞。
忠及宁远伯击走之。
陜土亢且卤,忠开龙首渠、郑白渠,灌田七万顷。
固原土达满四叛,有众二万,廷议推忠总师。
忠曰:此贼须坐困之。
乃据其水草,持百日,贼渴甚有降意。
忠单骑入贼营,众皆来归。
而满四尚率骁骑劫营,大小百馀战皆捷,擒其爱将杨虎,狸不杀,解所佩金钩遗之,遣使内应,贼遂平。
升右都御史。
京师大水,诏忠巡视顺天诸郡,赈活无算。
荆襄贼李胡子为乱,复诏忠督师往讨。
忠先榜谕散归流民百四十万,斩首三千馀级。
因献俘,上便宜十事。
寻转刑部尚书,改兵部。
时巨珰汪直擅权,忠疏其奸,罢直东厂。
有御史戴缙附上书,白其能,仍领厂事,遂构忠,落职去。
七年,诸奸败,复忠原官。
卒赠太子太保,谥襄毅。
著有藏史居集。
维基
项忠(1421年—1502年),字荩臣,浙江嘉兴府嘉善县人,进士出身,官至兵部尚书。
正统七年(1442年)壬戌科进士,授刑部主事,进刑部员外郎。
正统十三年(1448年),跟从明英宗北征,爆发土木堡之变,明军战败,项忠乘间挟二马南逃,之后马疲弃之,步行七昼夜方抵达宣府。
景泰年间,由刑部郎中,升广东按察司副使,巡按高州,后因从征泷水瑶有功。
天顺初年历任陕西按察使,母丧丁忧,部民诣阙乞留,诏起复用。
当时陕西连年灾荒,项忠发廪振,且请轻罪纳米,使百姓赖以为救济。
天顺七年(1463年),召入为大理寺卿,百姓乞留,遂改右副都御史,巡抚陕西。
当时发兵平定洮、岷羌族民乱,后悉数招降。
之后在陕南开凿水渠,使得西安引水入城。
之后疏通运河,灌溉泾阳、三原、醴泉、高陵、临潼五县七万馀顷民田,为民爱戴、祠祀。
成化元年(1465年),上疏请减少兵役。
毛里孩进攻延绥,朝廷命令项忠与杨信带兵抵禦,无功。
次年,杨信计划大举出兵河套,以项忠提督军务。
此时贼寇再次攻陷开城,深入静宁等六州县,大掠而去。
项忠未能制止寇乱,被兵部弹劾,明宪宗特宥。
成化二年(1466年)召还管理都察院事。
成化四年(1468年),满俊谋反,掠夺边界,自称招贤王,有众四千。
都指挥邢端等抵禦均失败,后叛军达两万之众。
御史命项忠总督军务,与监督军务太监刘祥、总兵官都督刘玉帅京营及陕西四镇兵讨伐。
大军未行时,巡抚陈价等先以兵三万进讨又失败。
当时,朝议欲增兵,而项忠考虑京军脆弱不足恃,且更遣大将挠事权,于是上言称其调兵三万三千馀人,足以灭贼。
大学士彭时、商辂均赞同其主张,于是没有派遣京军。
项忠于是与巡抚都御史马文升分军七道,抵石城下,与之交战并多有斩获。
伏羌伯毛忠乘胜夺其西北山,几乎破城时忽然中流矢而死。
刘玉亦被围困,当时诸军欲退,项忠斩杀一千户以治军,后众人力战,刘玉得以解围。
之后围困数日,袭击获胜。
论功,进右都御史,与林聪协掌院事。
成化六年(1470年),荆襄间流民叛乱,李原自立为平王,与小王洪、王彪等掠夺南漳等地,流民附贼者至百万,史称郧阳民变。
宪宗诏项忠总督军务,与湖广总兵官李震讨伐。
项忠采用分兵招降等策略,瓦解敌军,大量流民出降。
项忠军对流民进行屠杀,“尽草薙之,死者枕藉山谷。
其戍湖、贵者,又多道死,弃尸江浒”。
项忠在镇压之后,自立“平荆襄碑”,以歌功颂德,百姓则称之“堕泪”。
项忠的滥杀并没有解决荆襄的流民问题,流民“入山就食,势不可止”,至成化十二年(1476年),改命都御史原杰招抚荆襄地区的流民,终于解决问题。
后项忠与兵部尚书白圭发生矛盾,互相弹劾。
宪宗仍重用项忠,进左都御史,荫子绶锦衣千户。
成化八年(1472年)召还,与李宾协掌都察院事。
成化十年(1474年),拜刑部尚书,寻代白圭为兵部尚书。
当时太监汪直掌管西厂,异常恣横,项忠屡遭侮辱不堪忍受,恰逢大学士商辂等弹劾汪直,项忠率领九卿亦弹劾汪直
西厂遂罢撤,汪直因此忌恨项忠。
不久,西厂复设,汪直以吴绶为腹心。
项忠此前弹劾过吴绶,深表不安,称病乞归。
未行时,吴绶诬陷其罪,随后给事中郭镗、御史冯贯等亦交相弹劾项忠,此事牵连其子项经、太监黄赐、兴宁伯李震、彰武伯杨信等。
诏法司会锦衣卫廷鞫,项忠抗辩。
然而众人均知其出自汪直之意,无人敢为之伸冤,项忠被贬为民,黄赐、李震亦获罪。
汪直事败后,恢复官职,不久致仕。
弘治十五年(1502年)去世,年八十二岁。
赠太子太保,谥襄毅。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22—1480 【介绍】: 明河南汝州人,字自明。
正统六年由举人授监察御史。
天顺初擢左佥都御史,以忧去。
成化初,起复,巡抚辽东。
上疏请依《大明律》断武臣罪,不报。
官至兵部左侍郎。
十三年,预九卿劾太监汪直事,被劾致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山东高密人。
兵部侍郎戴纶族弟,宣宗杀纶,籍戴氏,遂受宫刑为小黄门,赐名怀恩。
一说苏州人,本姓马,宣德间入宫,赐姓怀。
宪宗时,掌司礼监,性耿直,为宦官汪直、梁芳、韦兴等敬惮。
因固谏宪宗勿易太子,斥居凤阳。
孝宗立,召归,仍掌司礼监,力劝孝宗逐万安,用王恕。
卒赐显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23—1498 【介绍】: 明大名府浚县人,字世昌。
多力善射,有文武才。
景泰二年进士。
授御史。
天顺初至山东按察使。
七年,因李贤荐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
在官整军经武,大修边备。
成化初,兼巡抚宣府。
七年,总督军务,数出边塞,击据有河套的鞑靼军。
九年,率许宁、周立出榆林,收复河套。
次年,为首任三边总制。
旋还朝,督十二团营,累官为兵部尚书。
以急于功名,附宦官汪直
十六年,从汪直出兵,至威宁海子,袭杀鞑靼军老弱。
封威宁伯。
得罪,越亦夺爵除名。
弘治间复起,又结宦官李广。
十年,总制甘凉边务。
广得罪,越颇忧恨,旋卒。
越实能兵,能用将士,以结中官,为士论所轻。
卒谥襄敏。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世昌,浚县人。景泰辛未进士,天顺中以御史超拜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进兵部尚书,封威宁伯,佩征西前将军印,累加少保兼太子太傅。赠太傅,谥襄敏。有云山老懒集。
明诗纪事·乙签·卷十八
越字世昌,浚人。景泰辛未进士,授御史。擢山东按察使,再擢右副都柳史,巡抚大同、宣府。改左副都御史,旋进右都御史,总督军务。改左都御史,进三遏总制,加太子少保,还掌院事。进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提督军务。以功封威宁伯,进太子太傅,佩平胡将军印,改大同总兵官。以事夺爵除名,谪居安陆,诏复左都御史致仕。寻起总制甘凉,兼制延宁两镇,加少保。卒赠太傅,谥襄敏。有集四卷。 (《四库总目》:越魁杰之才,其诗文有河朔激壮之音,而往往伤于粗率。 《笔精》:王襄敏诗气魄雄壮,不事磨炼。如「斩蛇赤帝留神剑,堕泪铜仙泣露盘」,「仕宦得闲方是贵,世途虽好不如禅」,「妄梦几时曾得鹿,多歧何处不亡羊」。公驰驱戎马之间,而赋咏不掇,未可与操觚翰苑者并论也。 《田按:襄敏雄才逸气,不受检束,诗亦复尔。然摘其佳句如「满院落花春去早,一帘斜日燕归迟」,「骚人已负梅花约,游子空歌《杨柳枝》」,「寒夜有霜供月色,穷边无树著秋声」,「雨添野水连天远,风约闲云出岫迟」,「一水尽头僧钓月,万松深处鹤巢云」,「雨添新绿水痕浅,风落残红花片轻」,「百年人有几时健,一岁月无今夜明」,「客路苍茫愁对酒,乡山迢递厌闻鹃」,「落花寂寂空啼鸟,冷雨潇潇已禁烟」,「扶筇竹下思闲坐,阁笔花前废苦吟」,「月影到窗僧未定,秋声著树叶先飞」,「石壁扫云开梵刹,野桥分水到僧房」未尝不一一入格也。)
维基
王越(1426年12月3日—1499年1月12日),字世昌,直隶大名府浚县(今河南省浚县)人,景泰辛未进士,官至兵部尚书。
封威宁伯。
景泰元年(1450年)庚午科顺天乡试第三名举人,景泰二年(1451年)联捷辛未科进士,授监察御史,出按陕西。
父亲去世时,王越因为不等待继任者来接任就回乡,被都御史弹劾,得到景帝宽免。
天顺初年,启用掌管道章奏,拜为山东按察使。
天顺七年(1463年),大同巡抚都御史韩雍召还,明英宗感叹继任人选难觅,大学士李贤遂举荐王越,英宗召见,晋为右副都御史赴任。
方行即遭母丧,夺情视事。
王越到任后,修缮器甲,精简兵卒,减课劝商。
成化三年(1467年),抚宁侯朱永征毛里孩,王越赞理军务,同年秋,兼任宣府巡抚。
成化五年(1469年),蒙古军侵犯河套地区,延绥巡抚王锐求援,王越率军赶赴,在榆林,派遣游击将军许宁出西路龙州、镇靖诸堡,范瑾出东路神木、镇羌诸堡,而自己与中官秦刚守榆林城为声援。
各路部队均获胜,敌军撤退。
次年,归程途中抵达偏头关,延绥告警。
兵部弹劾其擅自撤兵,明宪宗下诏不降罪,命其赶赴延绥为援,随后破军。
后晋升为右副都御史,之后与朱永共同讨伐阿罗出,在开荒川获胜,之后论功升至右都御史。
成化六年,加总督军务,负责西方战事,之后与敌军交战。
成化七年,遣侍郎叶盛至军商议,当时明军疲劳,请求休兵,与叶盛归还。
廷臣认为河套地区不平,三边终无宁日。
当时虽然派遣八万部队,但将权不一,迄无成功,宜专遣大将调度。
于是拜武靖侯赵辅为平虏将军,敕陕西、宁夏、延绥三镇兵皆受节制,王越总督军务。
但战事不利,王越、赵辅纷纷上书蒙古势力强大,必须调遣至少精兵十五万,否则应当退到内地。
当时科道纷纷弹劾两人欺谩,恰逢赵辅得病召还,命宁晋伯刘聚代任。
成化七年,王越与刘聚在温天岭击败蒙古军,晋升为左都御史。
当时明朝三次调换大将,但都以王越总督军务。
经过数次战斗蒙古军决定大举进攻。
同年九月,满都鲁及孛罗忽、癿加思兰留妻子老弱于红盐池,大举深入,直抵秦州、安定。
王越则绕道率延绥总兵官许宁、游击将军周玉各将五千骑为左右哨,出榆林,逾红儿山,涉白盐滩,进攻其后方,并大获全胜。
满都鲁等因丧失妻子畜产,自此不敢再居河套地区,西陲从此数年安定。
成化十年,廷议设总制府于固原,举定西侯蒋琬为总兵官,王越提督军务,控制延绥、宁夏、甘肃三边,总兵、巡抚均听从其节制。
后下诏罢免蒋琬,以王越代任,至此三边设总制。
后论功加封为太子少保。
当时纪功郎中张谨、兵科给事中郭镗等弹劾其滥杀冒功,王越方自以功大赏薄,遂怏怏,称疾还朝。
次年与左都御史李宾同掌都察院事,兼督十二团营。
汪直掌管西厂用事,与王越结交。
王越在朝廷上遇到大学士刘吉、刘珝,称「汪直行事亦甚公。
如黄赐专权纳赂,非直不能去。
商、万在事久,是非多有所忌惮。
二公入阁几日,何亦为此?
」刘珝则答道「吾辈所言,非为身谋。
使值行事皆公,朝廷置公卿大夫何为?
」王越不能回答。
兵部尚书项忠罢免,王越应当升迁,但朝廷却授予陕西巡抚余子俊,王越感到不平,请解营务,优诏不许,御史自陈屡次战功,被以前兵部尚书白圭压下,乞求加官行赏。
余子俊亦称王越赏不酬功,于是王越进兵部尚书,仍掌都察院事,加太子太保,封威宁伯。
明年,寇犯延绥,王越调兵援助,颇有斩获,后因调兵与汪直结怨。
次年,下诏夺爵除名,谪居安陆,三子以功荫得官者,皆削籍。
弘治七年,尚书讼冤,诏复左都御史,致仕。
给事中季源、御史王一言交章论。
弘治十年,达延汗寇犯甘肃,廷议复设总制官,先后会举七人。
吏部尚书屠滽举荐王越,于是王越恢复原职,加封太子太保,总制甘、凉边务兼巡抚。
王越言甘镇兵弱,非用延、宁两镇兵难以克敌,后请兼制两镇。
次年分兵进攻获胜。
后加少保,兼太子太傅。
之后朝廷制置哈密事宜。
恰逢李广得罪死,后连坐至王越。
王越闻忧恨,同年冬卒于甘州。
赠太傅,谥襄敏。
弘治十二年,新科进士王阳明奉旨送王越灵柩回浚县安葬,奉工部委派监督营造王越的坟墓。
浚县流传有王阳明梦中得王越宝剑的传说。

人物简介

维基
江朝宗(1425年—1506年),字东之,四川重庆府巴县人。
景泰二年(1451年)辛未科进士。
累官至翰林院侍读学士。
与都察院副都御史牟俸联姻。
牟俸巡抚辽东时,太监汪直以赃罪逮捕牟俸,祸及朝宗,调广东盐课提举,不受洋商贿赂。
陛见后辞官回乡。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26—1490 【介绍】: 明山东寿光人,字叔温,号古直。正统十三年进士,授编修。成化十年进吏部左侍郎,充讲官。次年以本官兼翰林学士,入阁参与机务。寻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学士。后因万安构陷,乞休归。卒谥文和。有《刘古直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叔温,寿光人。正统戊辰进士,累官太子太保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和有古直集
明诗纪事·乙签·卷十八
珝字叔温,寿光人。正统戊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中允,屡迁太常卿,进吏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入文渊阁,预机务。进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再加太子太保,进谨身殿大学士。卒谥文和。有《古直先生集》十六卷。
维基
刘珝(1426年—1490年),字叔温,号古直,山东青州府寿光县人。
宪宗成化年间官至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与万安、刘吉并称纸糊三阁老。
正统十三年(1448年)戊辰科进士。
改庶吉士,授编修。
天顺中,历右中允,侍讲东宫,为太子朱见深(即明宪宗)的老师。
宪宗即位,任太常卿,兼侍读学士。
成化十年进吏部左侍郎。
当时刘珝讲学认真,被当时学士刘定之称为讲官第一。
因此宪宗十分器重,称呼为「东刘先生」。
成化十一年诏以本官兼翰林学士,入阁参预机务。
后又为吏部尚书,再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
《文华大训》成。
加太子太保,进谨身殿大学士。
刘珝个性正直。
例如:员外郎林俊弹劾太监梁芳、僧人继晓因而下狱,即为刘珝所解救的。
后又有道士李孜省乱政,欲动摇东宫。
刘珝也秘密上疏谏言,但是因不够谋略而无法传达。
刘珝与万安不合,曾经训斥万安为负国无耻之辈。
因此与万安斗争多年。
成化十八年,万安上疏罢西厂,但刘珝不愿与万安同名上疏,因此后来被万安与刘吉合谋阴讦他与汪直相通。
最后失权致仕。
当时内阁三人,万安贪婪狡猾,刘吉阴险狡诈。
刘珝较二人稍好,但是只顾著批评斗争,被认为是狂躁之徒。
刘珝被逼仓卒引退后,而又有彭华、尹直狡诈之辈相继入内阁,万安、刘吉之党还是把持朝政。
刘珝初遭母忧,庐墓三年。
比归,侍父尽孝。
父殁,复庐于墓。
弘治三年卒,谥文和。
嘉靖初,以言官请,赐祠额曰「昭贤」,仍遣官祭祀。
共 4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