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正念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皇明名僧辑略
开示 纵遇开示。
一时难悟。
要假话头。
逼开心慧。
工夫日久。
日磨千炼。
如鸡抱卵。
煖气久蒸。
忽然一日时节到来。
或遇因缘触发。
心目方得开悟。
古云。
是花各有开时节。
春兰秋菊不同途。
凡作工夫。
当离喧闹。
截断众缘。
屏息杂念。
单提本参话头。
至于行住坐卧。
苦乐逆顺。
一切时中。
不得忘失。
念兹在兹。
专心正意。
切切思思。
念念自究。
返观自己这个能追能问底是个什么人。
若能如是下疑。
疑来疑去。
疑到水穷山尽处。
树倒藤枯处拟议不到处。
心忘境绝处。
忽然疑团迸散。
心花朗发。
大悟现前。
顿见自己本来佛性。
一段风光非从外得。
若得真有此见处。
更要求觅高见宗匠决择邪正。
不可以此便休。
如此才名入门。
才名得地。
坐中所见善恶。
皆由坐时不起观察。
不正思惟。
但只瞑目静坐。
心不精采。
意顺境流。
半梦半醒。
或贪著静境为乐。
致见种种境界。
夫正因做工夫者。
当睡便睡。
一觉一醒。
便起抖擞精神。
挪挲眼目。
咬住牙根。
捏紧拳头。
直看话头落在何处。
切莫随昏随沈。
丝毫外境不可采著。
念佛警策 一句阿弥陀佛。
宗门头则公案。
譬如骑马拄杖。
把稳生涯一段。
不拘四众人等。
持之悉有应验。
行住坐卧之中。
一句弥陀莫断。
须信因深果深。
直教不念自念。
若能念念不空。
管取念成一片。
当念认得念人。
弥陀与我同现。
便入念佛三昧。
亲證极乐内院。
莲胎标的姓名。
极功之者自见。
亲见弥陀授记。
便同菩萨作伴。
自此出离娑婆。
一路了无忧患。
直至无上菩提。
永劫随心散诞。
依得此道归来。
决定成佛不欠。
开示 夫真参实悟者。
非在念得一句佛熟而致。
非在持一万法无字公案日久自然而致。
非在长坐不卧苦碍睡魔而致。
何故。
在人正念正气而感致也。
大抵要具观察慧力。
自疑自攻。
直至攻化日久。
尘劳屏息。
净体现前。
忽然随机激发。
大悟本来。
通身是佛。
更不许你分心分性。
自然得个安乐田地。
如若一法不明。
亦用辩明。
一理不通。
亦用参通。
无恶不去。
无善不修。
无功不完。
无理不辩。
方成圣道。
假使悟明本体之后。
便休歇去。
不能通达化门文物者。
古人谓之堕在百尺竿头。
落于二乘小果。
终不能至一切智海。
故大觉云。
悬崖撒手。
自肯承当。
绝后再苏。
欺君不得。
岂虚言哉。
又 未审作工夫从甚处起。
甚处得半。
甚处了毕。
有此喻者。
我方信之。
晃兄曰。
正如此问。
方可与汝说之。
大抵人之佛性各各皆有。
只因无佛智慧破除烦恼。
所以不得机缘相合。
见在情尘所缚。
譬如世间造酒。
虽有米水。
大用面力多。
若无曲力攻化。
终不成酒。
人之佛性喻米。
福缘喻水。
然虽有性有福有缘。
若无大智大慧内攻内化。
终不成佛。
只名凡夫。
大凡作工夫之人。
务将平生是与不是悉皆丢在一边。
只持一句本参话头自疑自问。
自问自疑。
自逼自追。
自攻自究。
不许求人说破。
不许依义解明。
务要句下精通。
命根顿断。
如此昼三夜三逼将去。
年久月深。
忽日心不思量。
口中自然流出一句二句或四句八句应机合格语。
此名聪明境界。
大凡悟道之人。
皆从聪明境过。
不可便认。
依前逼将去。
忽日信口道出百千偈颂。
却如通身是口。
切莫放下。
正好用工著力。
如造酒相似。
大沸后直倒澄方止。
人作工夫。
直至聪明境过。
大悟现前。
频将古人一千七百则公案无一不勘明。
无一不了当。
直至无禅可参。
无佛可修。
无法可疑。
乃至头头上达。
物物上通。
信口道来。
皆合古格。
那时不了自了。
不休自休。
不待放下而自休歇。
如人到家。
不愁路也。
方名工夫到家之人也。
行实 师闽兴贤人。
父蔡姓。
母黄氏。
二十七出家。
馀不载。
袾宏曰。
佛偈甚好。
冗句裁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秀水人,字叔信,号元岳山人。姚悦子。少以事系狱,与诗僧同羁,得其诗法,始与文士游。有《尚元草》、《咏物诗》。
槜李诗系·卷十三
兖,字叔信,自号玄岳山人,又称西郭翁,秀水人。
嘉隆时布衣。
父为雠家所陷,系狱,兖请以身代,居囹圄数年。
僧正念能诗,亦以事系狱,尽以诗旨授兖。
一日,令闻狱中读书声,出之。
日偕戚符卿、项上林及四方名士结诗社唱和,有尚玄草咏物诗。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叔信,秀水人。有玄岳山人诗集。

人物简介

皇明名僧辑略
解期 选佛场开定祖机。
辨明邪正在钳锤。
禹门浪暖风雷动。
正是鱼龙变化时。
即今众中莫有冲波激浪者么。
问答不录。
师以拂子打一圆相云。
机前一著。
觌面全提。
复击禅床一下云。
句外一言。
和声揭露。
个里不许停思顾虑。
岂容开口分疏。
只饶眨得眼来。
剑去久矣。
纵是佛祖到此。
也只得攒眉有分。
何也。
盖非言路所通。
亦非心识所测。
若是个英俊衲僧。
向未举以前自当点首一笑。
是故祖师门下法应如是。
嗟观近世以来。
人心不古。
禅学之者。
不务真参实悟。
惟是接响承虚。
以觉识依通为悟明。
穿凿机缘为参究。
破坏律仪为解脱。
夤缘据位为出世。
以致祖风彫弊。
魔说炽然。
塞佛法之坦途。
瞽人天之正眼。
使吾祖教外别传之道于斯而委地矣。
故我大觉释尊。
于二千年外。
已识尽众生心病。
预设多种奇方。
于无渐次法中曲垂修證规则。
不过只要诱引当人一个入路。
故经云。
末世众生。
希望成道。
无令求悟。
惟益多闻。
增长我见。
又云众生未悟。
作何方便。
普令开悟。
佛令结制安居。
剋期取證。
过三期日。
随往无碍。
故知结解之有时也。
且如即今诸大德。
于九十日中还曾證悟也无。
已悟之者置之勿论。
如其未悟之者。
则此一冬不免又是虚丧了也。
若是个本色道流。
以十方法界为个圆觉期堂。
也莫论长期短期。
百日千日。
结制解制。
但以举起话头为始。
若一年不悟参一年。
十年不悟参十年。
二十年不悟参二十年。
尽平生不悟。
决定不移此志。
直须要见个真实究竟处方是放参之日也。
故先哲所谓一念万年岂虚语哉。
遂举起拂子召众云。
还知这九十日内参究的消息落处么。
不见世尊道。
居一切时不起妄念。
于诸妄心亦不息灭。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个里明辨得老瞿昙得失誵讹处。
要證圆觉不为难矣。
设或未能见彻。
切忌依语生解。
幻叟今日不辞饶舌。
试为诸人颂出。
猛火铸成金弹子。
当机捏碎又浑囵。
等閒失得俱拈过。
风送潮音出海门。
示秀峰居士 夫念佛者。
当知佛即是心。
未审心是何物。
须要看这一念佛心。
从何处念起。
复又要看破这看的人毕竟是谁。
这里有个入处。
便知圆悟禅师道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是个甚么。
故祖师云。
心同虚空界。
示等虚空法。
證得虚空时。
无是无非法。
所言心者。
非妄想缘虑之心。
乃虚明圆湛广大无相之心也。
三世诸佛之所證。
證此心也。
六道众生之所昧。
昧此心也。
诸佛由悟而證。
号曰菩提。
众生因迷而昧。
故曰烦恼。
在圣不增。
在凡不减。
得之不有。
失之不无。
迷则业缘。
悟名佛性。
盖知迷悟在己。
得失非他。
当知此心旷劫至今。
本无生灭。
原非染净。
孤光皎皎。
脱体无依。
妙用真常。
廓周沙界。
无形状可见。
无声响可闻。
虽然无相。
无相不宗。
虽曰无声。
无声不应。
是一切色相之根。
乃一切声响之谷。
色空不二。
动静一如。
法法虚融。
尘尘解脱。
是知心有则法有。
心空则法空。
心邪则一切邪。
心正则一切正。
若了此心。
法亦不有。
心法既无。
则一切是非名相皆空。
是非名相既空。
则山河大地。
色空明暗。
直下与当人自性心佛觌体混融。
了无隔碍。
居士于此果能信入。
则与从上佛祖所證所得更无差别。
复何凡圣迷悟得失之可论哉。
设或未然。
亦不用别求玄妙。
厌喧取寂。
但将平日所蕴一切智见扫荡乾净。
单单提起一句阿弥陀佛。
置之怀抱。
默然体究。
常时鞭起疑情。
这个念佛的毕竟是谁。
返复参究。
不可作有无卜度。
又不得将心待悟。
但有微尘许妄念存心。
皆为障碍。
直须打并教胸中空荡荡无一物。
而于行住坐卧之中。
乃至静闹閒忙之处。
都不用分别计较。
但要念念相续。
心心无间。
久久工夫纯一。
自然寂静轻安。
便有禅定现前。
正念不得纯一。
昏散起时。
亦不用将心排遣。
但将话头轻轻放下。
回光返照。
看这妄想昏沈从甚么处起。
只此一照。
则妄想昏沈当下自然顿息。
日久坚持此
果无退失。
蓦忽工夫入妙。
不觉不知一拶疑团粉碎。
历劫尘劳当下冰消瓦解。
只个身心二字亦不可得矣。
于这不可得处豁开顶门正眼。
洞彻性空源底。
自当点首一笑。
始知涅槃生死秽土净邦俱为剩语。
到此始信山僧未尝有所说也。
更须向真正钳锤下搂空悟迹。
掀翻窠臼。
然后證入广大甚深无碍自在不思议解脱三昧境中。
同佛受用。
以斯治国泽民。
则可以垂拱无为而坐致太平者矣。
以此超脱死生。
则应用施为而无可无不可也。
居士其尚勉之。
示月庭居士 夫格外真机。
难容凑泊。
初参之士。
必假筌蹄。
所谓梵语阿弥陀佛。
此云无量寿。
佛者觉也觉即当人之自心。
心即本来之佛性。
是故佛者。
自心之佛。
不假外面驰求。
马大师所云即心即佛是也。
或谓即心是佛。
何劳更佛乎。
只为当人不了自心是佛。
是以执相循名。
妄生倒惑。
横见生死。
枉入迷流。
故劳先圣曲垂方便。
教令注想观心。
要信自心是佛。
则知心。
心念佛。
念念不忘。
心心无间。
忽尔到心思路绝处。
当下根尘颖脱。
当体空寂。
始知无念无心。
无心无念。
心念既无。
佛亦不可得矣。
故云从有而至无
因无念而證无心。
无心之心始是真心。
无念之念方名正念
无佛之佛可谓无量寿佛者矣。
到此觅一毫自他之相了不可得。
何圣凡迷悟之有哉。
只这不可得处。
即识心达本之要门。
乃超生脱死之捷径。
居士果能于此洞彻自心源底。
始信火宅凡居即为西方安养。
举足动足无非古佛道场。
溪光山色头头章紫磨金容。
谷韵风声历历展红莲舌相。
尘尘契妙。
法法该宗。
不即不离。
心心解脱。
于斯领旨。
管取一笑而无疑矣。
居士其尚勉乎哉。
机缘法语 次日性空首座入室参扣曰。
昨蒙和尚开示济川首座蒙山三关话。
弟子虽获与闻。
心犹未了。
幸望和尚别垂方便。
师云。
照前问将来。
空云。
蟭螟虫吸乾沧海。
鱼龙虾蟹向何处安身立命。
师曰。
长安路上金毛卧。
曰。
水母飞上色究竟天。
入摩醯眼里作舞。
因甚不见。
师云。
五凤楼前铁马嘶。
曰莲湖桥为一切人直指。
明眼人因甚落井。
师云。
明月照见夜行人。
曰请师一颂以为究竟。
师云。
好与痛棒。
曰棒则弟子甘领领。
则望和尚垂慈。
师乃呵呵一笑而为颂曰。
当机把断圣凡津。
拟议知伊屈未伸。
欲识蒙山端的旨。
垂钩意在钓金鳞。
师云。
会么。
空遂作礼而退。
僧宝金山者。
入室参礼次。
师乃问云。
面南观北斗。
低首看青天。
此语明甚么边事。
曰和尚合却口好。
师云。
未在。
曰瞒别人即得。
师云。
差别用处。
非智眼不能无惑。
子欲洞明佛祖真宗。
须具透关正眼。
未审如何是透关正眼。
山振声一喝。
师云。
具得正眼。
当明向上一机。
如何是向上一机。
曰青天日当午。
师云。
犹未梦见在。
曰木人拈玉线。
石女度金针。
师云。
从上佛祖不传之妙。
子作么生领会。
山近前礼一拜。
师云。
转身一句速道将来。
曰雨添山色秀。
风来竹影移。
师拟拈拄杖。
山乃一喝。
拂袖而去。
师云。
放子二十棒。
山复回身近前合掌曰。
谢和尚垂慈。
深锥痛劄。
师云。
子虽有滔天之浪。
且无湛水之波。
山又叉手默然。
师云。
如是如是。
山遂作礼。
僧问有佛处不得住时如何。
师举起手中拂子。
僧云。
无佛处急走过又作么生。
师放下手中拂子。
云。
会么。
僧云不会。
师云。
两头不著。
千圣难窥。
这个且置。
只如古人道藏身处没踪迹。
没踪迹处莫藏身。
意旨如何。
僧云不即不离。
师云。
不即。
不即个甚么。
不离。
不离个甚么。
僧拟对。
师打一拂子云。
这虚头汉。
僧无语。
师宴坐室中。
有胜上座者从外入来。
师云。
是谁。
胜云。
某甲。
师云。
作么。
胜云。
佛殿里拜佛来。
师云。
佛向你道甚么。
胜云。
不曾道。
师云。
你头不曾点地那。
胜云。
下下点地。
师云。
又谓不曾道。
胜云。
某甲会也。
师云。
你会个甚么。
胜云。
吐露太分明。
师便喝。
胜拟对。
师云。
拄杖不在手。
放汝二十棒。
出去。
天溪凝上座来参。
师云。
不用之乎也者。
父母未生前亲切道一句看。
凝云。
千圣觑不著。
师云。
觑不著的是甚么。
凝云。
父母未生前。
师云。
为甚么觑不著。
凝云。
为无踪迹。
师云。
既谓无踪迹。
说甚么觑不著。
你在无踪迹处窠臼。
这个且置。
只如烧了撒了。
你向甚么处安身立命。
凝云。
青山重叠叠。
涧水响潺潺。
师云。
我不问你青山叠叠。
涧水潺潺。
毕竟烧了撒了向甚么处安身立命。
凝云。
日用分明常显露。
师云。
这虚头汉。
脚跟尚未点地在。
说甚么显露不显露。
凝乃触礼一拜。
师云亦未在。
凝又拟开口。
师咄云。
你再乱道。
辟破你口门。
凝礼谢而退。
有僧扣师云。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毕竟是个甚么。
师与僧一掌云。
你道是个甚么。
僧拟开口。
师以手掩其口。
僧于言下悟旨。
师因消遣。
至韶古音关房。
以拄杖扣门三下曰。
关主在么。
韶曰。
他不曾有出入。
谁云在不在。
即开门见师。
乃触礼一拜。
师曰。
此犹是奴儿婢子之事。
请关中主相见。
韶乃叉手默然。
师曰。
此则沈寂默去也。
韶曰。
师适来问甚么。
师曰。
问汝关中主。
韶曰。
唤作寂默得么。
韶遂呈偈曰。
只此寂默非寂默。
非寂默中非亦绝。
渠侬目面已呈师。
动静何曾有区别。
师曰。
恁么则子不在关内耶。
韶曰。
弟子见师亦不在关外。
师以手拍关门一下曰。
怎奈这个何。
韶拟对。
师叱曰。
汝但于心不生分别。
只个门户亦无所有。
门户既非。
则谁在关内谁在关外耶。
虽然理则如是。
亦不可越他世谛规矩。
尤不可违其自己志愿。
正好向这无分别无内外处。
竖立脊梁。
全机坐断。
彻底掀翻。
囫囵嚼破。
一一从自己胸襟流出可也。
曰言曰行。
可以模范后学。
抑不负其己灵也。
子其勉而进之。
三载出关之日。
拄杖子再为汝勘过。
韶遂作礼。
行实 师讳绍琦。
楚山其字也。
姓雷。
唐安人。
九岁出家。
初从玄极和尚。
最后谒东普无际和尚得法。
正统六年。
再见东普。
普问子数年来住在何处。
曰我所住廓然无定在。
普曰。
汝有何所得。
曰本自无失。
何得之有。
普曰。
莫不是学得来者。
曰一法不有。
学自何来。
普曰。
汝落。
空耶。
曰我尚非我。
谁落谁空。
普曰。
毕竟事若何。
曰水。
浅石出。
雨霁云收。
普曰。
莫乱道。
只如佛祖来也不许。
纵尔横吞藏教。
现百千神通。
到这里更是不许。
曰和尚虽是把断要津。
其奈劳神不易。
普曰。
克家须是破家儿。
恁么干蛊也省力。
既退。
至晚。
复召入诘之曰。
汝将平昔次第发明处告我。
楚山悉具以对。
普曰。
还我无字意来。
曰这僧问处偏多事。
赵老何曾涉所思。
信口一言都吐露。
翻成特地使人疑。
普曰。
如何是汝不疑处。
曰青山绿水。
燕语莺啼。
历历分明。
更疑何事。
普曰。
未在。
更道。
曰头顶虚空。
脚踏实地。
普召弟子鸣钟集众。
取袈裟拂子以授楚山。
袾宏曰。
所云以提起话头之日为始事。
一年不悟参一年。
乃至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尽平生不移此志。
直至大悟方名罢参。
至哉言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绍琦。字楚山。唐安雷氏子。生自不凡。慎动止。寡言笑。九岁出家。从玄极和尚学禅。后获印于东普无际禅师。正统六年。再参东普。普问。子数年住何处。曰我所住处。廓然无定。普曰。有何所得。曰本自无失。何得之有。普曰。莫不是学得来者。曰一法不有。学自何来。普曰。汝落空耶。曰我尚非我。谁落谁空。普曰。克家须是破家儿。至晚复召入。诘之曰。汝将平昔次第发明处告我。师悉具以对。普曰。还我无字意来。师偈答曰。这僧问处偏多事。赵老何曾涉所思。信口一言都吐露。翻成特地使人疑。普曰。如何是汝不疑处。曰青山绿水。燕语莺啼。历历分明。更疑何事。普曰。未在更道。曰头顶虚空。脚踏实地。普召弟子。鸣钟集众。取袈裟拂子授之。师容止庄重。虽宴居。如对清众。具择法眼。勘验学者。百不失一。门徒数十人。唯宝山金者。深入堂奥。读师语录。直捷简明。不在古人下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
楚山禅师。唐安人也。名绍琦。姓雷氏。八岁入乡校。不假师授而知诵。次载失父。遂弃业。而学出世法于玄极通禅师。通爱之。与语辄终日。每至节要处。不敢犯其词。乃跪请益。通叹曰。子根性太利。难于入道。但有疑在。庶可疗耳。琦愕然曰。木偶人。可入道耶。通笑曰。入道须是木偶人始得。琦愤而趋出。益疑之。经昼夜。遂振衣起曰。吾师岂欺我哉。复入。剖于通前。通独以掌反覆示之。不领。遂背去。遍参知识。俱不得意。闻无际悟和尚。居普州之东林。东林禅风。腰包到者即受。曲折流辈窃非之。琦故往扣焉。曰。上座何住。对曰。廓然无定。曰。有何所得。对曰。本来无失。何得之有。曰。学将来底。堪作甚么。对曰。一法不有。学自何来。曰。汝落空耶。对曰。我尚非我。谁落谁空。曰。毕竟如何。琦曰。水浅石出。雨霁云收。悟公笑曰。纵汝横吞藏教。现百千神通。其如老赵州无字公案。怎生消缴。琦又拟对。悟公连叱退之。琦大惭。数日不敢仰视。忽闻净板鸣。豁然荡尽廉纤。急披衣礼谢。悟肯之。遂以断桥源流。嘱琦行化。当是之时。断桥之脉微矣。及悟公继响。而得法者仅七人。惟琦出世最晚。初领天柱。迁皖山。又投子后主成都之天成寺。裔叶翻茂。为大振焉。得其法者。又十六人。有祖玠侍者。齿最少。号圭庵。事琦甚谨。丛林惮其严厉。敬其慧识。以香林远方之一日童子进茶。琦啜罢。顾童子曰。人道汝憨耶。玠曰。它亦有乖处。琦曰。何以见得。玠呼接盏。童子近前。琦曰。道得即还你。无对。琦乃顾玠。玠曰。只者无言语处。不隔纤毫。琦曰。因甚道不得。玠呼童子何不问讯。童子问讯。琦度盏。童子接之。珍重而去。玠曰。道他无语得么。琦曰。只如者童子。恁么端的。是无明使然耶。法性如是耶。曰。迷则积劫无明。了则本来佛性。琦曰。恁么他是知有。是不知有。曰。他若知有则不为迷因。不知有番为隔碍。琦曰。子还有知也无。曰。祖玠不知有。曰。既不知有。何以知宗。玠曰。圣人若知。即同凡夫。凡夫若知。则同圣人。曰。子看老僧。是知不否。玠曰。临机大用。举必全真。说甚知有不知有。曰。只如老僧。即今一语一默。剖析是非。分别名相处。与适来童子。见识是同是别。玠曰。择法智眼。无作妙用。体性虽同。用处县隔。曰。既云择法。安能无作乎。玠曰。智炤非识。妙用非有。用既非用。作亦非作。虽分别。实无分别之能也。曰。今对万法。境相差殊。一一明了。不具分别可乎。玠曰。教不云乎。如我按指海印发光。圆明了知。不繇心念。琦曰。善哉。可谓鹅王择乳矣。未几。玠膺疾。琦下视之。值心上座在侧。琦因问曰。如何是心。玠曰。开口不容情。曰。未在。玠顾心曰。何不作礼。心便珍重。玠曰。呈似了也。曰子既如是。还能觌体颂出乎。玠对曰。祖师心印若为传。有语分明。不在言能向机前亲领得。海门撑出钓鱼船。琦曰。珍调四大。饶益将来。一日玠疾革。作呻吟声。琦问曰。子平日得力句。到此还用得著么。对曰。用得著。曰。既用得著。叫苦作么。曰。痛则叫。痒则笑。琦曰叫与笑者。复是阿谁。曰。四大无我。叫者亦非真。寂体中实无受者。琦曰。主人公。即今在甚么处。曰。秋风不扇。桂蕊飘香。琦曰。恁么则遍界绝遮藏也。曰。有眼觑不见。琦曰。只如三寸。气消时向甚处。安身立命。对曰。雨过天晴。青山依旧。曰。从今别后。再得相见否。对曰。旷劫不违。今何有间。曰。子不病耶。对曰。病与不病。总不相干。琦执玠手曰。此是甚么。玠曰。是祖玠手。曰。祖玠是谁。曰。玠固非我。亦不离我。琦乃叹曰。善哉。妙契无生。彻證真常。子虽妙年。死亦何憾。玠遂合爪谢曰。与祖玠趱。将龛子来。琦命舁龛至。玠顾左右。曰吾当行矣。整衣龛坐化去。玠化后。天成之话大行。时蜀多义学。互以胜劣相比量。琦一以心宗揭之。而小大俱圆。有问。祖师西来意。则答曰。海神撒出夜明珠。又问祖师西来意。曰。雪消山顶露。风过树头摇。又问如何是直指事。答曰。玉栏杆上石狮子。红藕花间白鹭鸶。又问如何是摩醯正眼。琦喝之。又问不涉寒暑是甚么人。琦亦喝之。琦爱以无字问僧。有对曰。风吹秋月冷。雪压老梅寒。又僧对曰。出匣吹毛剑。寒光射斗牛。又对曰。无孔铁锤当面掷。琦皆喜之。后示疾。诸山讯候。有进曰。和尚还有不了公案么。琦展掌曰。会么。拟对。琦喝住曰。今年今日。推车挂壁。撞倒虚空。青天霹雳。阿呵呵。泥牛吞却老龙珠。澄澄性海沤花息。瞑目而寂。时成化九年三月望日也。 赞曰。楚山行化。当明运昌隆之际。纯以心性禅。应接群机。以故。门下一时龙蟠凤翥焉。乃至祖玠辈。风鬯春枝节节是。令见者闻者。莫不神往。但不再传其绪俱𥨊。岂慈父欲子食药而愈疾。遂称没于他方也耶。
释灵睿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五
释灵睿,字摄庵。
姓钟氏,临海人。
年二十四,迎女之夕,猛然弃家,往天台,路逢一僧指示曰:“此往大慈,续智者一镫。
”俄失所在,心异之,遂入大慈寺落发,受具。
后至束瓯修《大悲忏》,有老僧手持古木香鲈,自称宋忏主慈云大师,以木垆遗睿,亦不知所往。
由是虔期六期,心地发明,若有神助。
睿性至孝,其父母墓在西郊外,晚筑度亲台于大固山之麓,朝夕望垄而拜。
康熙己未四月将示疾,作书示友人,期以五月朔日将归去,至时诫侍僧曰:“人命将终,当击钟诵佛,增其正念
”口占偈曰:“百年聚首刹那时,分手从教任所之。
仰藉普门三昧力,愿持精爽向莲地。
”端居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