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生卒】:1453—1521 【介绍】: 明湖广石首人,字仲德。弘治三年进士。授兴藩长史。世宗即位,擢吏部左侍郎,寻迁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卒谥荣襄。维基
袁宗皋(1452年—1522年),字仲德。湖广石首人。明代官员。景泰四年(1452年)出生于石首城南郊(今高基庙镇肖家岭),成化癸卯年(1483年),与其弟袁宗夔皆中举人,弘治三年(1490年)进士。被选充兴王幕府(湖北钟祥,朱祐杬的住所)长史。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驾崩,袁宗皋随朱厚熜入燕京继皇帝位。不久,大礼议事件爆发,朱厚熜对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人称「袁阁老」。嘉靖元年(1522年)病故。葬于白莲湖北岗地(今高基庙镇桥堰堤村10组花园咀)。
人物简介
【介绍】: 明河间府东光人,字廷陈,一作时陈,号龙湾。弘治三年进士。授吏部考功司主事。嘉靖初,为吏部尚书。时议建世室以祀世宗生父,纪执不可,议遂寝。又奏言人材当惜,帝不纳。以老病归。卒年七十余。维基
廖纪(1455年—1532年),字时陈,又字廷陈,号龙湾,直隶河间府东光县(今河北省东光县)人,官至吏部尚书。庚子科(1480年)顺天府乡试第七十五名举人。弘治三年(1490年)中式庚戌科二甲第八十九名进士。都察院观政,授吏部考功司主事,历迁考功司、文选司郎中。正德四年(1509年),任太仆寺少卿。次年改太常寺少卿。正德五年,任四夷馆卿。正德七年(1512年),任太常寺卿。正德九年,任工部右侍郎、提督易州山厂,期间拒绝授受贿赂。正德十二年,升任吏部右侍郎。正德十四年,任吏部左侍郎。明世宗即位后,拜为南京吏部尚书。嘉靖元年(1522年),改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此后被弹劾罢免。嘉靖三年,大礼议方定,吏部尚书杨旦赴召,途中弹劾张璁、桂萼,张璁、桂萼一党的陈洸遂弹劾杨旦而举荐廖纪,明世宗遂罢免杨旦,以廖纪取代。廖纪则上疏推辞道:“臣已经七十岁,精力不如乔宇,聪明不如杨旦。”当时世宗正厌恶此两人,遂没有批准。光禄署丞何渊请建世室,祀兴献帝,下廷议,廖纪持不可。此后三边总督杨一清召还内阁,张璁等欲起用王琼,廖纪则举荐彭泽、王守仁,世宗没有批准。此后则以邓璋、王宪名上,竟用王宪。嘉靖五年正月,御史张衮、喻茂坚、朱寔昌以世庙礼成,请宽恕大礼议中得罪的诸臣,张璁、桂萼亦以为请,奏章俱下吏部。廖纪等人列上四十七人,但世宗却没有批准。御史魏有本以劾郭勋而救马永被谪官,给事中沈汉等论救。廖纪从容对答,并举荐马永和杨锐,得到世宗批准。廖纪此后因老辞职,得到批准。历加太子太保、进少保,赐敕乘传。卒赠少傅,谥僖靖。
人物简介
【生卒】:1459—1529 【介绍】: 明四川新都人,字介夫,号石斋。成化十四年进士。授检讨。性沈静详审,为文简畅,好考究掌故边事民情,弘治时侍皇太子讲读。正德二年以户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务。八年,为首辅。时武宗耽于游乐,宦官恣横不法,廷和虽有所谏而不能裁禁。武宗卒,无子,廷和请立武宗堂弟厚熜,并以遗诏尽罢一切弊政,中外大悦。及议世宗生父母礼仪,与帝意不合,乞休归。后竟削职为民。隆庆初复职,追谥文忠。有《杨文忠公三录》。明诗纪事·丙签·卷七
廷和字介夫,新都人。成化戊戌进士,选庶吉士,授检讨。历修撰、侍读、中允、春坊大学士、少詹、詹事,入东阁典诰敕,迁南吏部侍郎,进南户部尚书。召还,除户部尚书,进文渊阁大学士,参预机务,改吏部,屡加少保、太子太保、少傅、太子太傅、少师、太子太师,进武英殿大学士,再进谨身殿、华盖殿,以议礼削职为民。隆庆初复官。赠太保,谥文忠。有《石斋集》八卷。维基
杨廷和(1459年10月15日—1529年7月25日),字介夫,号石斋, 四川新都县(今成都市新都区马家镇升庵村)人,祖籍江西庐陵。明朝中期重臣、内阁首辅。杨廷和早年登进士,入翰林,参与修撰《明宪宗实录》、《大明会典》。正德年间,进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参与机务。明武宗后期担任内阁首辅,加少师、太子太师、华盖殿大学士,与刘瑾、江彬等宦官宠臣势力对抗,并逐步清除武宗时期政弊。武宗驾崩后无嗣,杨廷和与内阁大臣依宗法《皇明祖训》立兴献王世子朱厚熜继位,是为明世宗,并出台了一系列政弊改革方略。嘉靖初年,杨廷和与其子杨慎在大礼议事件中,因极力反对明世宗追尊生父,被迫致仕归乡。
人物简介
维基【生卒】:1461—1523 【介绍】: 明苏州府昆山人,字宪清,号白斋。弘治六年进士。授修撰。正德时累官礼部尚书。世宗立,欲推崇生父兴献王,澄抗疏力争不可。后朝论事侃侃不挠,颇为世宗所敬惮。卒谥文简。有《毛文简集》。
毛澄(1460年—1523年),字宪清,号白斋,晚年更号三江,直隶苏州府昆山县(今属江苏昆山市)人。明朝状元,官至礼部尚书。毛澄早年丧父,由祖父毛弼抚养,明孝宗弘治六年(1494年)成癸丑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当年祖父正好百岁,双喜临门,地方官建造“人瑞状元坊”。后授翰林院修撰,预修《明会典》,后在皇帝身边担任讲官。明武宗即位后,晋升左庶子。正德四年(1509年),因刘瑾诬陷,贬为侍读。之后再升侍讲学士、学士,掌院事,历任礼部侍郎。正德十二年(1517年)六月,拜为礼部尚书。正德十四年(1519年)二月,明武宗南巡之争中,毛澄冒死上疏谏言,在一片反对声中,南巡终于作罢。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武宗猝死“豹房”,死后无子。毛澄以武宗和汉武帝一样威服外夷为由,定庙号武宗。不久,毛澄与大学士梁储、寿宁侯张鹤龄、驸马崔元、太监韦霦等至安陆迎朱厚熜即位,是为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想给自己亲生父母立尊号,但毛澄等人坚持“兴献帝不宜加皇号”,抗疏力争,史称“大礼议”。朱厚璁派太监去见毛澄,向毛澄长跪叩头请求,又赂以重金。毛澄以老病为由,接连上疏乞归,都被慰留。嘉靖二年(1523年)春,获准归休,在回太仓途中病逝。谥文简。
人物简介
【介绍】: 明浙江永嘉人,字思献。弘治九年进士。充经筵讲官,进讲时举直错枉,以讽刺刘瑾。瑾矫旨诘责。瑾诛,擢礼部侍郎,鉴于储位久虚,疏请育宗室一人,并乞停止巡幸。维基
王瓒(1462年—1524年),字思献,号瓯滨,一号环庵,浙江永嘉县(今属龙湾区)人,弘治丙辰榜眼。官至礼部右侍郎。弘治八年(1495年)乡试中举。次年会试第十五名,殿试登一甲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参与修撰《大明会典》。正德五年(1510年)升翰林院侍讲,充经筵讲官,因得罪刘瑾,被贬国子监司业。刘瑾被诛后,升为南京国子监祭酒,改北京国子监祭酒。正德十二年(1517年)升任礼部右侍郎。嘉靖初年(1522年)大礼议中,因与张璁支持明世宗封生父兴献王为皇考,而遭到礼部尚书毛澄、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反对,并被贬为南京礼部侍郎。随后母丧丁忧,嘉靖三年(1524年)去世。赠礼部尚书,谥文定。
人物简介
【介绍】: 明江西弋阳人,字抑之。弘治六年进士。授编修。正德中,与修《孝宗实录》。不附刘瑾、焦芳,调为南京工部员外郎。嘉靖元年,为吏部侍郎,上疏争大礼,乞休归。学宗洛闽,与王守仁交好而不同其说,学者称石潭先生。维基
汪俊(1468年),字抑之,号石潭,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广信府弋阳县(今江西省弋阳县)人,弘治癸丑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汪伟之兄。汪俊之父汪凤曾为贵州参政。弘治二年(1489年)己酉科江西乡试第一名举人,六年(1493年),汪俊会试第一(会元),廷试二甲四十二名进士,授庶吉士,进翰林院编修。正德年间,参与修撰孝宗实录,因不依附刘瑾、焦芳等人,被调任南京工部员外郎。刘瑾事败后,召还恢复原职,升任翰林院侍读学士,升礼部右侍郎。嘉靖元年(1522年)转吏部左侍郎。当时朝廷讨论兴献王尊号,其与尚书乔宇、毛澄等人力争反对。毛澄借病辞去,代替者罗钦顺不赴任,于是命汪俊任礼部尚书。当时献王已加帝号,礼部主事桂萼再次请求称皇考。嘉靖三年,汪俊率领廷臣七十三人上疏反对,奏摺被扣内廷不发,却特召请桂萼、张璁、席书等支持献王皇考的官员从南京回京师。汪俊再三劝阻,终不得世宗同意,于是被罢免离去。《明伦大典》书成后,被落职,卒于家中。隆庆年间,赠少保,谥文庄。
人物简介
【生卒】:1470—1537 【介绍】: 明浙江鄞县人,字原学,号五溪,又号一斋。弘治十二年进士。授编修,进侍讲,迁右谕德。以不附刘瑾,出掌南京翰林院事。嘉靖时大礼议起,数力争。礼定,复上疏谏,伏哭左顺门。帝怒,下诏狱掠治,廷杖遣戍。十余年后卒于戍所。隆庆初赠官赐恤。甬上耆旧诗·卷十二
维基字原礼,少志趣非常,尝署读书精舍壁曰:“立志当以圣人为的,让第一等事于人,即非夫也。”十六遭母丧,水浆不入口者数日。倚庐三年。郡太守姜公昂目之曰:“此吾郡颜子也。”弱冠师事同郡姚公镆,授毛郑诗。举于乡。己未廷对,孝庙亲阅卷,大奇之。置第一。已而易置第二,然上心重公,特同赐状元袍带嘉宠之。由翰林编修迁侍讲,修孝宗实录。再迁右谕德。时逆瑾用事,朝士多趋其门,公独不往。瑾衔之。出掌南院,事归省,适父没,丧之一如母。既服除,乞终养继母,不报复原职。时公望重,中外莫不倾心,谓当握持钧轴。而忌者中沮久不调。嘉靖改元,进学士三年。上主张璁之说,欲考兴献帝,举朝争之不得公,乃与同里翰林王公相、陆公釴等,招举朝大小诸臣二百馀人,同跪文华门外哭谏。声闻大内,上大怒,命系为首者八人于狱。次日即拷讯。所系八人,编伍俱以公为举首,杖杀翰林王公相等十九人。公所戍镇海卫上,以公为党魁。怒终不解。前后廷臣论荐及请释放者数十。上终不许。公在戍,惟杜门著书,绝口不言时事,凡十三年,竟卒于戍所。先是彗星见文昌。卒之日,天鼓鸣,浙省榜眼石坊忽崩坏。公性严重慎交,意所不合,即当轴未尝通刺其门。少潜心六经,尤精于礼。文词高雅,至金石之作,更其所长。所著《一斋》、《白庵》二集。嘉靖三年,诸臣谏,大礼者二百二十馀人,其谪戍者八人,以丰学士熙举首杖杀者十九人。以王翰林相举首,大节俱出吾乡,然丰氏尤为世家。自宋学士清敏公稷以直谏名,至洪武中国子司业寅初以谏观灯谪德化教谕,靖难师入,即日弃官归。子给事庆,景泰中以谏易储系狱,历官布政。至学士,即布政孙也。诚可为世家矣。
丰熙(1468年—1537年),字原学,号五溪、白庵。浙江鄞县城西隅马园(今属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人。明朝榜眼、政治人物。少年师从姚镆,弘治八年(1495年)举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殿试第二名(榜眼),孝宗赐第一人袍带。历官翰林院编修,侍读、升右谕德。参与修撰《孝宗实录》。因不附刘瑾专权,出掌南京翰林院。明世宗即位后,晋升翰林学士。“大礼议”事起,受廷杖,下诏狱,遣戍福建镇海卫,十三年后卒于戍所。隆庆初年,朝廷方赠官赐恤。。
人物简介
【生卒】:1475—1539 【介绍】: 明浙江永嘉人,字秉用,后赐名孚敬,字茂恭,号罗峰。二十四岁中举人,屡应会试落第,聚徒教授,名所居为罗峰书院。正德十六年始中会试。以武宗在南方,至次年世宗即位,始应殿试,中进士。世宗欲追崇生父兴献王,璁迎合帝意,力折廷臣,上疏请改称孝宗为皇伯考,兴献帝为皇考。争议数年,廷臣死于廷杖者十余人,贬窜相继。三年九月终用其议定尊称。自南京刑部主事内召为翰林学士,历兵部侍郎,于嘉靖六年入阁,仕至华盖殿大学士。士大夫咸切齿。璁亦颇事报复,逐退异己者颇众。然持身特廉,痛恶贪官,清勋戚庄田,罢天下镇守中官,建树亦多。有《谕对录》、《奏对录》、《保和冠服图》、《张文忠集》。
人物简介
维基【生卒】:?—1531 【介绍】: 明江西安仁人,字子实,号古山。正德六年进士。授丹徒知县。嘉靖初迁南京刑部主事。时帝欲尊崇本生父母,萼与张璁迎合帝意,疏请称孝宗曰皇伯考,兴献帝曰皇考,由是受知。累迁至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参机务,开尚书兼学士之例。性多疑猜,排斥异己,言官交章论劾,宠渐衰,遂致仕。后又召还,不久引疾归。有《桂文襄奏议》等。
桂萼(1478年—1531年),字子实,号见山、古山,江西承宣布政使司饶州府安仁县(今江西省馀江县)人。正德年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正德二年(1507年),桂萼中式丁卯科江西乡试丁卯科江西乡试第十九名举人,正德六年(1511年)登辛未科会试326名,三甲62名进士,历丹徒、武康、成安等县知县,屡忤长官,抑制豪强,政绩颇著。嘉靖元年(1522年),由成安县知县迁南京刑部主事。嘉靖二年(1523年)十一月,爆发大礼议事件,桂萼上疏请斥逐杨廷和,并率先与张璁支持明世宗立生父为皇考。嘉靖四年(1525年)升任詹事,仍兼翰林学士,因为屡次支持世宗,而受到廷臣反对,其与张璁接连成功弹劾费宏与石宝等人。此后屡次被给事中弹劾,但仍然留用,他亦请求世宗开言路并惩治奸臣浪费等,得到实行。嘉靖六年(1527年)三月,晋升为礼部右侍郎,仍然兼翰林学士。同年九月,改吏部左侍郎,又升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明代尚书兼学士自桂萼始。嘉靖七年(1528年)正月,加太子太保。《明伦大典》书成后,加少保兼太子太傅,之后接连弹劾不依附其的官员。嘉靖八年(1529年)以本官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参赞机务。其升迁之速,史上罕见。同年八月,因恐被弹劾,自请退休,同年九月复奉召回京,帝赞为“俊彦宿学”,赐银质印章两方,一刻“忠诚敬慎”;另一镌“绳愆匡违”。嘉靖十年(1531年)正月以疾归,八月卒于家中,葬于安仁七都杨源塘(今锦江镇铁山山底邱家村),清同治年间尚存有墓志铭。追赐太傅,谥文襄。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