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朱元璋

相关人物:共 558 位
共 55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81 【介绍】: 辽蓟州玉田人。
韩知古子。
以医术侍阿保机与述律后。
穆守时为太祖庙详稳。
景宗即位,拜南京留守摄枢密使,封燕王。
保宁十一年,为宋军所围,因耶律休哥等来援,解围。
攻宋至满城,败还。
几为景宗所杀,皇后徐为开解,乃杖而免之。
降封秦王。
官至西南面招讨使。
刘审琼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97 【介绍】: 宋涿州范阳人。
家素贫。
给事太祖左右,补殿直。
从平泽、潞,改供奉官,累迁军器库使。
太宗时知潭州,有便民之政。
徙知河阳。
淳化三年受代归,以衰老乞正受郡符,授坊州刺史。
朱百六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简介
沛县(今江苏沛县)人。
明太祖朱元璋的高祖。
朱仲八之子,朱四九之父,朱初一的祖父,朱世珍的曾祖,朱元璋追谥为玄皇帝,庙号德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0—1355 【介绍】: 元绍兴新昌人,字声甫。生十岁而宋亡,闻长老谈崖山事,即潸然涕下。长从吴澄学,读夷齐传,击节愤叹。以荐召,不就。筑室南洲山中,名其轩曰“待清隐居”。有《待清遗稿》。
元诗选
音字声甫,天台人。
生十岁,闻崖山之变,昏迷不食者累日。
长而绝意进取,衣服礼节,皆仍宋时之旧。
掇野蔬以自给。
或劝之曰:夷、齐尚矣,陶靖节心虽为晋,未尝不食粟,今何自苦乃尔!
于是躬耕世田十馀亩,非其力不食也。
筑室南洲山中,扁其轩曰「待清」。
或劝之著述,曰:《六经》、《语》、《孟》,先儒所言备矣,吾何以注脚为?
居閒感愤,或形之咏歌,以泄其悲思慷慨之志。
读书有得,往往笔之壁牖间。
至正三年,诏徵天下遗逸,廉访使檄赞之行,固辞。
尝叹曰:泉石膏肓,非其时,莫可疗也。
乙未岁卒,年八十有六。
明太祖渡江,已取太平路矣。
兵火后,卷帙散亡。
嘉靖间,七世孙日升搜葺其遗稿及读书录,并刻之。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处林,字平山,姓王氏,仁和人也。
母黄氏,方诞之,旦有异僧过其家,持木刻梵僧像长尺许,遗其父曰:此即汝所生儿也。
言讫不知所往,其家人始异之。
年十二,即欲出家学佛,父母以其有夙因,弗夺也。
礼邑之广严寺僧广脩为薙度师。
年十七受戒具。
溯涛江,上金华山,谒及庵信于西峰。
一见器之,命居侍席。
一夕,及庵燃纸沁膏以代烛,举示林曰:“龙息吹灭,作何观念?
”因之有省。
会及庵迁主湖之道场,携林与偕,遂典藏钥,分座说法。
冬至之夕,秉拂跻席,新学毕萃,发百馀问,随叩随应,响如钟鸣,辩同瓶泻,众皆叹服。
已而及庵化去,若失所依,闻虚谷陵在仰山,时门庭孤峻,莫有当其机者,因之江西求印焉。
初在众中,未有知者,一日为茶瓢僧作颂,虚谷读之不胜惊喜,曰:“宗门有人。
”乃处以副座,主宾之间,相与激扬。
此事犹灵树之待云门也。
久之去,游江汉湖湘间,遍礼祖塔而还。
皇庆癸丑,始出世于大慈山定慧禅院,瓣香所归,为及庵嗣。
延祐戊午,嘉兴之当湖张氏新建兰若曰福源,请林开山,乃为创立制度,重规垒矩,纤悉备具,昭示来者,有所遵守。
至元庚辰,迁中天竺。
三年,高公纳麟由枢密使掌行宣政院事,知林有道行,贯通宗教,谓“净慈虚席,非有德望不容倖进”,遂迎林主之。
学徒云集,动至万指,檀施泉涌,不期而至,因以馀力造建庭宇,观音罗汉诸殿,华饰备臻,近而祖堂,远而三塔,凡所宜有,皆一新之。
然林自奉则甚薄,二时粥饭,必首众赴堂,不厌粗粝,寒暑布衲而已。
至于勘辩学者,随机策励,皆得其归趣。
或滞于文字,必从容诱导,曰:“当知佛祖心传,不碍教相,乃成妙觉。
”居净慈十八年,始终如一日。
时灵隐方燬于火,丞相达识帖睦尔起林移住灵隐,将事脩复,已庀材具,会天下多故。
泰州张氏自苏入杭,明太祖以兵讨之未下,灵隐宿兵,殿材焚焉。
未几,兵事亦解,忽谓左右曰:“吾缘殆尽。
”遂入城别丞相与素所往还者,至净慈取纸笔作《辞世颂》,泊然而化。
元至正辛丑五月一日也。
寿八十有三,腊六十有六。
所著有《净居吟》二百馀首,虞文靖公集读之大喜,因为作记,叙其前代住持传次,赖之不坠。
高丽国王遣僧赉币迎阐宗旨,林辞以老,其使乞林所撰《四会法语》录之而去。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怀信。字孚中。姓姜氏。明之奉化人。初从延庆半岩全公。习教旨义。声籍甚。久之叹曰。教相繁多。浩如烟海。算沙徒自困耳。奚益。因改辙而力禅。参承诸名宿下语。多枘凿弗合。不胜愤悱。时竺西坦公。迁主明之天童。师奔质所疑。竺西一见。知为法器。厉色待之。不与交一语。师疑愈炽。自是依止不忍去。得豁然焉。天历间。住补怛洛迦山。迁大龙翔集庆寺。龙翔。元文宗潜邸也。及至践祚。建佛刹于其地。栋宇之丽甲天下。未几毁于火。昙芳忠公新之。功未竟而化。师乃出衣盂之私。补前未备。不日而集成功。虽以名德领钜刹。不效饰车舆盛徒御。以自誇衒。始终一钵萧然而已。会元政大乱。戎马纷纭。寺事艰窘日甚。师处之裕如。不以屑意。一旦晨兴。索兰汤沐浴。更衣趺坐。谓左右曰。吾将归矣。汝等当以荷法自期。励精进行。可也。言毕而瞑。侍者撼且呼曰。和尚去则去矣。宁不留片言以示人乎。师叱之而复瞑。侍者呼不已。师握笔书曰。平生为人戾气。七十八年漏泄。今朝撒手便行。万里晴空片雪。书毕而寂。时丁酉八月某日也。茶毗于聚宝山前。舍利如菽如麻。五色灿烂。虽烟所及处。亦累累然生。贮以宝瓶。光发瓶外。师赋性恬冲。喜溢颜间。生平未尝以声色忤人。人有犯之者。颔首而已。然进脩极勤。自壮至髦。默诵法华经一部。虽暑烁金寒折胶。无一日阙者。屡感莲花香。满院芬郁异。尝非世间者可比。当大明兵下金陵。僧徒风雨散去。师独结跏宴坐。目不四顾。执兵者满前。无不掷杖而拜。上尝亲幸寺中。听师说法。嘉师言行纯悫。特为改龙翔。为大天界。告终前一日。上统兵。驻江阴沙洲上。昼寝。梦师服褐色禅袍来见。上还闻迁化。衣与梦中正同。大悦。诏出内府帛泉。助其丧事。且命卜葬。举龛之夕。上亲致奠。送出都门之外。师说。有五会语录。行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
怀信禅师者。
字孚中。
为明州奉化江氏之子也。
十岁求师于其亲。
亲命抱本入乡塾。
不二载。
诸籍了然。
竟罢读。
乃谋法华而诵之。
遂坚图出家。
荷任大法。
又三载。
师事法华院子思沙门。
以试经得度。
竺西坦禅师居天童。
信往谒之。
坦公瘦面如铁。
寻常热棒如雨点。
请益者。
隆冬亦战慄挥汗。
信虽年少。
从容入问大法。
坦器重之。
久经炉鞴。
信乃道通。
担垂问曰。
兴化打克宾。
克宾还有吃棒分也无。
信出对曰。
俊哉狮子儿。
坦深肯之。
未几坦公迁化。
信鸣众请云外岫补居天童。
信与击节酬唱。
拍拍是令。
岫每称之曰。
信公乃洞宗赤帜。
济室白眉也。
大定丙寅。
出住观音寺。
天历己巳。
迁居普陀。
至正改元。
天童席虚。
当事者必以致信。
信曰。
天童自哲人相继。
化后规制非旧观矣。
今诸公不弃山野。
山野惟据令而行。
诸公若以为可。
则山野以继述为志。
岂敢坚逊而累诸公行李。
如不便诸公。
请更议之。
众皆稽颡曰。
诺。
于是信莅天童。
积弊顿除。
法席不期而再振。
四方以贤誉归之。
当是时。
南北兵荒。
丛林多窘。
天童食堂盈千众。
安居不乏。
尚有馀粮。
以赈饥贫。
楚石琦公尝作偈与信曰。
长庚峰顶白云间。
捧劄西来笑展颜。
几叠岩峦围丈室。
万株松树绕禅关。
当年金碧谁将去。
今日天龙合送还。
老我恰如窥豹者。
管中时复见斑斑。
江表大龙翔寺行御史。
奉诏迎信。
信欣然自来。
时至正十四年甲午也。
越二载。
明太祖兵下金陵。
寺众风散。
信独趺坐不去。
顷之兜鍪蚁集。
信俨然在定。
如不知也。
太祖入寺。
信合爪相迎。
太祖问曰。
众僧因甚不见。
信曰。
明眼难瞒。
太祖甚喜。
乃命招僧还寺。
太祖尝听信说法。
归为近侍曰。
龙翔信僧。
言行纯悫。
真太平有道沙门也。
遂改龙翔为天界。
命褒章而赐之。
信德腊虽高。
未尝以声色加学者。
学者自化。
信日课莲经七卷。
寒暑不间。
有僧问曰。
和尚诵经。
还解义么。
信曰。
清晨吃白粥。
而今又觉饥。
僧曰。
此语却与经文不合。
曰。
明眼师僧灼然犹在。
僧呵呵大笑曰。
和尚是甚么心行。
信曰。
且喜信受奉行。
丁酉元旦日食。
太祖召信问之。
对曰。
食后自明。
太祖又深喜。
复论古今符谶之理。
信曰。
圣哲以至公为心。
不求符谶。
而符谶自合矣。
愚昧以私欲为念。
虽凤麟昼现。
仍成怪物。
故曰在此不在彼。
太祖称善。
尽欢而罢。
八月二十四晨起。
沐浴更衣。
召众告曰。
吾行矣。
汝等当以荷法自期。
瞑目而逝。
侍僧撼且呼曰。
和尚不留片语。
以示人乎。
信复展目索笔书曰。
平生为人契戾。
七十八年漏泄。
今朝撒手便行。
万里晴空片雪。
乃瞑目长往。
太祖督戎江阴。
前一日。
梦信告别。
及还金陵闻讣。
与梦合。
太祖甚嗟悼。
左右皆言。
前日梦。
金甲大人相报曰。
天界古佛入灭矣。
太祖益惊异。
赐帑金以资后事。
举龛日。
太祖临奠。
依法阇维于聚宝山前。
获舍利五色。
命贺齐叔。
为卜牛首山建塔。
又命儒臣铭之。
天童所塔者。
爪发衣履也。
初信承诏。
去龙翔天童。
左右谏曰。
当今扰攘兵戈。
有志者求入山林不暇。
师独受元主隆誉之名。
某等似不取也。
且天下事未知何若耳。
信答曰。
我汝均为佛祖儿孙。
力当撑拄佛祖家庭。
任缘赴感。
职宜然也。
若俱以祸福撄心。
埋身藏影。
岂大慈旷济之道哉。
且戈矛剑戟之场。
独非安乐邦乎。
于是愿起从行者甚众。
赞曰。
径山三代。
门庭施设。
虽各不同。
究其机要。
皆通权达变之宗匠也。
度公至老。
尚力图兴复。
信公至殁。
犹示应明主。
是其荷负祖道之任。
真难释肩。
如吴人游楚者。
病中闻之。
仍吴吟也。
先辈之苦心若此。
忽之可乎。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怀信,字孚中。姓姜氏,奉化人也。父尝为县校官,母刘氏,夜梦火星堕,室中有光如火,亟取吞之,俄而有孕。及诞,状貌异凡,而性端凝,不妄举动,唯见沙门,辄喜与亲。稍长,受三经于宋进士戴公表元,声入心通,经旨鬯达。然不乐帖括,独企清幽。年十五离家,从法华院僧子思,执童子役,已而祝发为大僧,受具戒于五台寺。闻延庆半岩全弘三观十乘之旨,复与之游。久之,且叹曰:“教相繁多,浩如烟海,苟欲穷之,是诚算沙,徒自困耳。”即弃去,渡浙而西,凡过名蓝,辄往参叩,语多枘凿,不胜愤悱。华藏竺西坦迁主四明天童景德禅寺,信随质所疑,竺西知为法器,厉色待之,不交一语。一曰上堂,举兴化与克宾案问之,信拟曰:“俊哉,师子儿也。”自是依止,不忍去。竺西入灭,天宁云外岫,来继其席,命司经藏管钥。文章渐彰,不可掩遏。元泰定丙寅,行宣政院请居四明观音,策励徒众,珍惜时光,唯恐失坠。天历己巳,迁住补怛洛迦山。清望日崇,修行益苦,尝持一钵,乞食吴楚间。镇南王具香华迎至府中,虚心问道,语中肯綮,且出菩提达摩像求赞,信拈豪挥洒,略无停思,而辞旨渊邃,王甚叹服。宣让王亦遣使者奉旃檀香、紫伽黎衣,请示法要。信随其性资,利而道之。二王雄藩之望,首加崇礼,诸侯庶士,莫不望风瞻仰,施资填委。姑苏产奇石,因求善工,造多宝佛塔十三成载归。海东驸马都尉高丽王绎而吉尼、丞相撒敦,以行谊上闻,赐号为广慧妙悟智宝弘教禅师,及金襕法衣一袭。至正壬午,主中天竺永祚寺。天历乙酉迁天童,矢志振兴,百废具举,佛殿岿然,厥工甚钜,亦彻弊而更新之,丹辉碧朗,照耀海滨。复造塔中峰,若将终焉。己丑冬十月,江表大龙翔集庆寺虚席,行御史台奉疏迎信主之。龙翔文宗潜邸,及践祚,改建佛刹,栋宇宏丽甲天下。其住持若笑隐䜣、昙芳忠,皆一时硕德,励行《百丈清规》,为东南楷则。亡何燬于火,忠竭力兴复海会堂,未就而化。信初升座,提唱宗乘,万指所指,委蛇不迫,而玄机自融,无大无小,皆驩相亲戴。因出衣盂私赀,缵续前功,不日而集。会元纲失纽,天下丧乱,戎马纷纭。寺院萧条,日见艰窘,信处之夷然,若不介意。明室龙兴,初号吴国,大兵下金陵,徒侣风雨飘散,信独结跏晏坐,目不他顾。执兵者满前,无不弃仗而拜。太祖尝幸寺中,听信说法,嘉其道行,命改龙翔为大天界寺,以宠异之。寺有逋租在民间者,官为徵集。僧众日归,法施益盛。一旦晨兴,索汤沐浴,更衣趺坐,谓左右曰:“汝曹荷法,自期励精进行,吾将归矣。”言毕而瞑,侍者呼曰:“去则去矣,宁不留片言以示人乎。”乃握笔书曰:“平生为人戾契,七十八年漏泄。今朝撒手便行,万里晴空片雪。”掷简而逝,时丁酉八月二十四日也。寿七十八,腊六十九。荼毗聚宝山下,舍利如菽,五色粲烂,烟所及处,亦累累攒珠,贮以瓶水,光发于外。弟子致凯坎牛首山东麓为宫,藏之,建塔其上。将迁之夕,明帝驻兵江阴,梦信褐服而来,问何之,曰:“将归,且告别。”及还归,闻其寂灭,为之惊异。乃出内府泉币,助其丧事,且亲致奠送于都门之外。荣贶之加,近代无比。著有《五会语录》。

人物简介

简介
原名朱五四,句容(今江苏句容)人,是南昌王朱兴隆、盱眙王朱兴盛、临淮王朱兴祖、曹国长公主(李文忠的母亲)、明太祖朱元璋的父亲。
朱元璋称帝后,追谥为淳皇帝,庙号仁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1—1354 【介绍】: 元饶州安仁人,字明远,更字仲公。从陈苑学。致心于天文、地理、医卜、释道之书,工古文词。应科举不利,即为隐居计,从游者满斋舍。中丞御史等交章荐,皆不就。学者称俟庵先生。与祝蕃、舒衍、吴谦合称江东四先生。有《俟庵集》。
元诗选
存字明远,更字仲公,饶之安仁人。
好为古文辞,通医术。
既而游于上饶陈立大之门。
延祐开科,一试不第,即决计隐居。
三以高蹈丘园荐,不应,秘书李孝光举以自代,当事者将以翰苑处之,不果。
葺书室曰竹庄,题曰俟庵,人称为番阳先生。
四方兵起,门人何琛迎养于临川。
以至正十四年卒,年七十四。
有《俟庵集》三十卷。
仲公与祝蕃远、舒元易、吴尊光三人游,志同行合,号「江东四先生」云。
虞山钱牧斋《列朝诗集》载俟庵诗,称为洪武中年卒者,误也。
危学士素所撰墓志年月甚明。
俟庵集》,刻于明永乐三年,国子祭酒徐旭序之,谓其距俟庵之没五十二年,则俟庵已卒于明太祖未定金陵之先也。
牧斋于史学最为详密,而不能无误,考證之难盖如此。

人物简介

元诗选
冕字元章,诸暨田家子也。
父命牧牛,冕放牛陇上,潜入塾听村童诵书。
暮亡其牛,父怒挞之。
他日依僧寺,夜坐佛膝,映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异而教之,遂通《春秋》。
尝一试进士举不第,即焚所为文,读古兵法,著高檐帽,衣绿蓑衣,蹑长齿屐,击木剑,或骑牛行市中,乡里小儿皆讪笑,冕弗顾也。
尝北游燕都,泰不华荐以馆职,冕曰: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为?
冕工于画梅,以胭脂作没骨体。
燕京贵人争求画,乃以一幅张壁间,题诗其上曰:「疏花个个团冰玉,羌笛吹他不下来。
」或以为刺时,欲执之。
冕觉□亟归,隐会稽之九里山,自号「煮石山农」。
命其居曰「竹斋」,题其舟曰「浮萍轩」,自放鉴湖之曲。
赋诗辄千百言,鹏鶱海怒,读者毛发为耸。
明太祖既取婺州,遣胡大海攻绍兴,屯兵九里山。
大海延冕问策,冕曰:越人秉义,不可以犯,若为义,谁敢不服。
若为非义,谁则非敌。
明日疾,遂不起。
宋文宪公濂作《王冕传》,言太祖取婺州,将攻越,物色得冕,寘幕府,授以咨议参军,一夕以病死。
秀水朱检讨彝尊曰:冕为元季逸民,自宋文宪传出,世皆以参军目之,冕亦何尝一日参军事哉!
读徐显《裨史集传》,冕盖不降其志以死者也。
向来选本,俱编元章入明诗,兹特援朱检讨之言以正之,使后之君子得以考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7—1359 【介绍】: 元末浙江诸暨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又号梅花屋主。
本农家子,七八岁时为人牧牛,窃入书塾听诸生读书,听毕辄默记。
安阳韩性闻而录为弟子。
性卒,门人事冕为师。
长七尺余,仪观甚伟,通《春秋》诸传。
一试进士举,不第,即焚所为文,读古兵法,狂放不羁。
至大都,泰不花荐以馆职,不肯就。
工于画梅,以胭脂作没骨体。
达官贵人争来求画。
以题诗讥刺,官府欲捕,携妻子隐于九里山,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
朱元璋取婺州,物色得冕,置幕府,授咨议参军。
旋卒。
有《竹斋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竹斋集·提要
臣等谨案:《竹斋集》三卷,《续集》一卷,明王冕撰。
冕,字元章,《续高士传》作字元肃,诸暨人。
本农家子,家贫,依沙门以居,夜潜坐佛膝上映火读书,后受业于安阳韩性,遂传其学。
然行多诡激,颇近于狂。
著作郎李孝光、秘书卿泰哈布哈皆尝荐于朝。
知元室将乱,辞不就。
明太祖下婺州,闻其名,物色得之,授咨议参军,未几卒。
宋濂为作传,载《潜溪集》,叙其始末甚备。
续高士传》以为太祖欲授以参军,一夕卒。
浙江通志》据以列入「隐逸传」。
旧本亦题为元人,非其实矣。
诗集三卷,其子周所辑,刘基序之。
续集诗及杂文一卷,又附录吕升所为王周行状,则冕女孙之骆居敬所辑。
冕天才纵逸,其诗多排忧遒性之气,不可拘以常格。
然高视阔步,落落独行,无杨维桢等诡俊纤仄之习,在元明之间,要为作者。
集中无绝句,惟画梅乃以绝句题之。
续集所收皆自题画梅诗也。
乾隆四十六年正月恭校上。
竹斋集·原序
予在杭时,闻会稽王元章善为诗,士大夫之工诗者多称道之,恨不能识也。至正甲午,盗起瓯括间,予避地至会稽,始得尽观元章所为诗。盖直而不绞,质而不俚,豪而不诞,奇而不怪,博而不滥,有忠君爱民之情、去恶拔邪之志,恳恳悃悃见于词意之表,非徒作也。因大敬焉。或语予曰:「诗贵自适而好为论刺,无乃不可乎?」予应之曰:「诗何为而作邪?《虞书》曰:诗言志。卜子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王文而谲谏,言之者罪,闻之者足以戒。诗果何为而作邪?周天子五年之巡狩,命太师陈书以观国风。使为诗者,俱为清虚浮靡,以吟莺花咏月露而无关于世事,王者当何所取以观之哉?《诗三百篇,惟《颂》为宗朝乐章,故有美而无刺,二《雅》为公卿大夫之言,而《国风》多出于草茅闾巷贱夫怨女之口,咸采录而不遗也。变风变雅大抵多于论刺,至有直举其事,斥其人而明言之者,节《南山》、《十月之交》之类是也。使其有讪上之嫌,仲尼不当存之。以为训后世之论,去取乃不以圣人为轨范,而自私以为好恶难可以言诗也已。」「《商书》曰:惟口起羞。昔苏公以谤诗速狱,播斥海外,不可以不戒也。」曰:「孔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故尧有诽谤之木而秦有偶语之戮,乱世之所与也。得言而不言,是土瓦木石之徒也。王子圣明之时,而敢违孔子之训,而自比于土瓦木石也耶?」 括苍刘基伯温序。
槜李诗系·卷三十八
字元章,诸暨人,元季隐居,明初授参军,寻死。
明诗纪事·甲签·卷十八
冕字元章,一字元肃,诸暨人。
明初授咨议参军,未几卒。
有《竹斋集》三卷。
(《四库总目》:王冕天才纵逸,其诗多排奡遒劲之气,不可拘以常格。
然高视阔步,落落独行,无杨维桢等诡俊纤仄之习,在元、明之间,要为作者。
宋濂《学士集》:元章当天大雪,赤足上潜岳峰,四顾大呼曰:「遍天地间皆白玉合成,使人心胆澄澈,便欲仙去。
」及入城,戴大帽如筛,穿曳地袍,翩翩行,两袂轩翥,哗笑溢市中。
应进士举不中,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
或遇奇才侠客,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
北游燕都,馆秘书卿泰不花家,欲荐以馆职。
元章曰: 「公诚愚人,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
何以禄仕为?
」即日南辕。
既归越,复大言天下将乱。
时海内无事,或斥为妄。
元章曰:「妄人非我,谁当为妄哉?
」携妻孥隐九里山,种豆三亩,粟倍之,树梅花千,桃杏居其半,芋一区,薤韭各百本,引水为池,种鱼千馀头,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
尝仿《周礼》著书一卷,曰:「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
」当风日佳时,操觚赋诗,千百不休。
鹏鸯海怒,读者毛发为耸。
善画梅,不减杨补之,求者肩背相望,以缯幅短长为得米之差。
来几汝、颍兵起,一一如元章言。
皇帝取婺州,将攻越,物色得元章,授咨议参军,一夕病死。
元章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
刘基《文成集》:元章诗直而不绞,质而不俚,豪而不诞,奇而不怪,博而不滥,有忠君爱民之情、去恶拔邪之志,恳恳悃悃见于词意之表,非徒作也。
郎瑛《七修类稿》:王冕字元章,号山农。
身长多髯。
少明经不偶,即焚书读古兵法。
戴高帽,披绿蓑,著长齿屐,击木剑,行歌于市,人以为狂。
士之负材气者,争与之游。
尝游京城,名贵侧目。
平生嗜画梅,画成未尝无诗也。
有诗云:「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或以是诗刺时,欲执之,一夕遁。
太祖物色得冕,因与粝饭蔬羹,山农且谈且食。
上喜曰:「可与共大事。
」 授咨议参军。
一夕暴卒。
应制作绝云:「猎猎北风吹倒人,乾坤无处不生尘。
胡兄冻死长城下,始信江南别有春。
」今《竹斋集》中未刻。
昨见蒲庵禅师复见心题其《梅花》一歌,亦奇特也。
因举其槩,同录歌云:「会稽王冕高颊顾,爱梅自号梅花仙。
豪来写遍罗浮雪千树,脱巾大叫成花颠。
有时百金闲买东山屐,有时一壶独酌西湖船。
暮校《梅花谱》,朝诵《梅花篇》。
水边篱落见孤韵,恍然悟得华光禅。
我昔识公蓬莱古城下,卧云草阁秋潇洒。
短衣迎客懒梳头,只把梅花索高价。
不数杨补之,每评汤叔雅。
笔精妙夺造化神,坐使良工尽惊诧。
平生放浪礼法疏,开口每欲谈孙吴。
一时骑牛入燕市,瞠目怪杀黄髯胡。
地老天荒公已死,留得清名传画史。
南宫侍郎铁石肠,爱公梅花入骨髓。
示我《万玉图》,繁花烂无比。
香度禹陵风,影落镜湖水。
开图看花良可吁,咸平树老无遗株。
诗魂有些招不返,高风谁起孤山逋?
」 《国雅》:王参军元章才赡思新,善绘梅竹,得意处辄题,往往奇拔。
尤长于七言,如「云合紫驼开虎帐,天连春草入龙沙」,「海气或生山背雨,江潮不到石头城」,「千峰回影陷落日,万壑欲尽松风声」,抽思虽奇,摛词未秀。
诗薮》:王元章世但知其梅;王孟端世但知其竹。
前哲以艺为讳,良不虚也。
) 支允坚《梅花渡异林》:胜国王元章,豪侠士也。
其词语跌宕不羁,可想见其为人。
如「五更骤雨随风过,满眼落花如雪飞」,「可爱华山陈处士,风流文采却贪眠」,「恒温岂解知王猛,徐庶从来识孔明」,「野蒿得雨长过树,海燕隔花轻笑人」,「可喜一湖杨柳色,不禁三月杜鹃声」,「青苔蚀尽床头剑,白日消磨镜里霜」,皆为时事而发。
至「花落不随流水去,鹤飞长带白云来」,「独鹤远从天际下,老夫如在画中行」,「秋风绕屋树声杂,夜雨落山溪水多」,「万里山河秋杳杳,一天风雨夜萧萧」,亦佳句不可没也。
顾嗣立《元诗选》:元章尝游燕都,工于画梅,以胭脂作没骨体。
燕京贵人争求画,乃以一幅张壁间,题诗其上曰:「疏花个个团冰玉,羌笛吹他不下来。
」或以为刺时,欲执之。
冕觉,亟归隐于会稽之九里山,自号煮石山农。
汪日起《润亭漫钞》:至元中,杨琏真伽恢复佛寺三十馀所,时弃道为僧者七八百人,皆挂冠于上永福寺帝师殿梁间、飞来峰石壁皆镌佛像。
会稽王元章冕诗云:「白石皆成佛,苍头半是僧。
」 田按:顾侠君据朱竹听作元章传,云元章为元逸民,未尝一日参军事。
且引徐显《稗史集传》为證,录入元诗。
《四库提要》云:「明太祖下婺州,闻冕名,物色得之,授咨议参军,未几卒。
宋濂为作传,载《潜溪集》中,叙其始末甚备。
旧本题为元人,非其实矣。
一馀谓稗史传闻异辞,《提要》据宋景廉传以为信,识卓矣!
元章诗雄快豪宕,七古尤为独绝,称其为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明间太平府当涂人,字伯羽,号云观。
治《尚书》,旁通诸经。
元时以南人受排斥,延祐间中举人,荐授书院山长。
朱元璋渡江,偕门人陶安出迎,授太平知府。
以疾卒于官,年八十余。
有《橄榄集》。
共 55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