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明得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正智,字卧云,姓陈氏,福宁人也。
初出家时,受剃度于泰顺之南峰寺。
后得法于大观慧,实传月亭,中兴台教之学。
盖佛法自梁以前,无宗教之别。
大通中,达摩西来,始崇教外别传之旨。
而智者大师独宏止观于天台,学者宗之,斯台教之名立焉。
永嘉佛法肇于无相大师,实因止观发明大事,印證曹溪,号“一宿觉”,是则宗教旨归,初无有异也。
厥后青原、南岳宗风大鬯。
永嘉之学,薪尽不传。
而天台亦渐微弱,不复演扬止观,专以讲义为台教矣。
盖千馀年,然后得月亭大师振中兴之烈。
正智则月亭之正传也。
智嗣大观慧,慧嗣晦谷珂。
初大观虽习教典,而实研精止观,常立庵天台绝顶,覃思冥契。
又崇别教之旨,遍历诸方丛席,斟酌印可。
始归嗣晦谷,有“从来心印本无文”之嘱。
既登祖位,乃思出大炉锤合宗教为一。
于是著宗教不二之说,略云“宗者,悟佛之心;教者,明佛之理。
”复订法系正派,以世其传。
就雁山能仁寺,宣扬法要,一时龙象云集,然入室者,为正智一人而已。
正智姿仪魁垒,外示冲和,崇重毗尼,律身峻绝。
虽宏解经义,而托根止观,行解双圆。
法于大观,了悟宗乘,屡登法席。
李尚书志、曹学士学佺、张大令文光俱延之讲堂,躬亲听受,最后讲《楞严》于永嘉之宏济寺。
时大参石公万程,备兵东瓯,钦师道范,怀香谒之。
因即讲次,从容问难,殊未了悟。
驰书请益,因命笔答之,曰:“觌面相逢,犹遭钝置。
若更商确笔端,当令师子脱颐。
”后闻木鱼声,又以相叩,智举“敲空有响,击木无声”语复之,乃赞叹而去。
智以雁荡古刹,湮没殆尽,而罗汉寺有应真飞迹,且密迩能仁,望大观作道场处,炉烟可接。
乃重营兰若,游客衲子,栖息所,而道风馥郁,被于遐迩矣。
讲观之馀,雅好登临,搜奇剔异,樵牧所不到悉能及。
晚岁,道誉益隆,诸方参学缁素礼谒,每食踰千指。
更营雁湖绝巘以居,天光云影,置身汉表,每一凭眺,心迹俱清。
岁乙酉,鲁藩建邸临海,仰其风范,致书劳问。
内史顾公超因奏请即雁湖建立禅院,复肃启,礼请再四,智不报。
明年,大兵寻至,追讨逋伏,而雁荡悉罹兵燹,人始服其先见云。
丁亥九月,示微疾。
至二十九日,谓门人曰:“吾归矣。
”沐浴更衣,然后顺化。
世寿七十有四,僧腊四十有九。
三日茶毗,舍利皆五色,以癸巳八月十九日塔于罗汉寺侧,与大观塔合。
方大观欲合宗教为一也,门户竞争,教以宗为掠虚,宗以教为摭实。
其实宗为口头之宗,教亦纸上之教,使果悟佛之心,明佛之理,则原自无分,又何从拟合。
故开口乱道,蛇入竹筒,论不自大观起也,惟大观欲融而一之耳。
惜乎大观灭而智亦西归,永嘉之焰谁续哉!
李象坤匊庵为作塔铭,寄慨深远,有以夫!
铭曰:“千潭一月,千月一摄。
闭门造车,出门合辙。
彼宗与教,胡为中裂。
峨峨观公,建大炉爇。
砂屑并融,不假抟捏。
或鼎或彝,任其铸出。
卧公亲承,宏扬煜烁。
法座屡登,弘辩罄折。
国王敬礼,宰臣钦慑。
讲观不二,顿渐岂别。
蓉峰巍峨,雁湖澄澈。
与虚为邻,孤操崭绝。
昔栖其巅,今瘗其嵲。
无缝塔中,寂光不灭。”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慧宗。
别传其字。
湖广云梦汪氏子。
生而凝寂。
不乐世相。
七岁投白鹤寺出家。
九岁。
有王居士者。
引之入蜀。
至重庆綦江石门寺。
受具戒。
嘉靖甲午。
登峨眉颠礼佛次。
时云气乍敛。
杲日当空。
见金色异人。
乘小舟历铜塔崖而没。
述于得法师谦公。
公曰。
尔大有缘。
此菩萨示现也。
自是以荷担山门为事矣。
居山四十年。
自白水至山颠。
楼观像设之属。
无不鼎新充拓。
俨如天宫化城。
隆庆己巳。
始出山。
游京师。
渡南海。
礼观音大士。
入五台。
有终焉之志。
师生平严持戒律。
不喜作纸墨文字曰。
三藏教典。
亦是糟粕。
更饶舌何为。
先示寂三日。
忽云。
将西归。
澡浴更衣。
结跏澄息。
诵佛号不辍。
至期召诸弟子曰。
吾素不留文字。
今日不能无言。
因唱偈曰。
生本无所生。
死亦何所有。
这个臭皮囊。
今朝成腐朽。
弟子鸣钟。
钟止忽开目。
续唱(云云)。
安然而逝。
世寿八十一。
僧腊七十五。
塔在四会亭下。
师生平灵异最多。
尝至新津兴化寺。
鍊排不胜劳苦。
白板首求退。
遂往富民某氏之门。
趺坐七昼夜。
乞若干缗斋僧。
主人初不乐施。
至夜光明彻屋。
惊异迹之。
光从师坐处起。
始皈敬焉。
又往汉州金堂县。
击鱼募化。
其声所应不定。
东击西闻。
西击东闻。
一夕大雨。
师不出户。
鱼声亦遍田野。
村民物色之。
师但安坐神祠而已。
其渡海也。
见白衣大士。
坐金色莲花。
冉冉云气中。
弟子镇沧。
未剃发时。
从师荷担甚疲。
师问曰。
耐烦乎。
应曰诺行一二十里。
复问答如前不少惰。
乃于双飞桥。
为沧落发。
怜其愚。
令炷香跪大士前。
顶水盂诵祝聪明。
咒一百遍。
历年至白水。
犹如此。
一日寺灾。
沧跪请师休去。
师数而骂之。
沧于是作入水想。
祝空曰。
殿宇既空。
愿保库司无恙。
遂归库房默坐。
顶水宛然。
火至自灭。
乃知师平生。
造就弟子。
皆此类也。
冯司成梦祯谓。
别传老人。
践履纯白。
以庄严道场为佛事。
其向上一著子。
虽不闻其曾见何人。
嗣何家宗派。
要之乘愿轮而来。
不可以凡情测者也。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五
释慧宗,字别传,云梦人。明嘉靖中,游峨湄山,观普贤像,因敬生悟,留居四十年,创造铜殿,复范金为普贤像一,诸佛铜像六十五,诸佛大铜像三,铸铜钟三,重二万五千两。初宝昙国师,当洪武时,敕主峨湄山,重建铁瓦殿,造普贤金像。留蜀十五年,道化行相,传为断崖再世。后召还,寂于天界寺。太祖尝赐御诗二章云:“断崖知是再来僧,今日还修未了因。借问山中何所有?清风明月最相亲。”“山中静阅岁华深,举世何人识此僧?不独峨湄幻银色,从教大地变黄金。”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五
妙峰觉,法师(释明得)入室弟子也,遥宗四明,宏天台教观之道,以师阐贤首,未谙台衡,故质六即蛣𧏙之义。
曰:“天台六即,在行人迷悟之分耳,如我在名字则十界皆名字,我證究竟则十界皆究竟,若我蛣𧏙则十界蛣𧏙也,非蛣𧏙上别有六即。
”觉曰:“不然,天台六即,不论世出世间,有情无情,物物皆具,随举一法六即在焉,何必以我迷悟,观彼优劣哉。
曰:“圣人设教,诚为汲引迷涂,若云随举一法六即在焉,是为惟谈世谛,成于戏论,学人何有哉?
前五即置所弗论,如云究竟,一究竟则一切皆究竟,如金出矿,似璧离璞,是故如来初成正觉,观于九界一切众生同时成佛,非惟九界正报全体遮那,则九界依报无非寂光,所以叹云:‘奇哉,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乃因妄想不自證
’岂非以我成佛,观彼皆成佛也?
果如子言,其究竟蛣𧏙,永无成佛日矣。
一切众生,而无一人发菩提心,所谓十法界都为一队无孔铁锤。
若言究竟蛣𧏙容有成佛,如来何日复迷而作众生?
金重为矿,其失孰大?
”觉曰:“究竟蛣𧏙,非是说也。
以其心体本具,故曰理即,色相已成,方称究竟。
一界既尔,界界总然,当界而论,六即自备,何必以其成佛不成佛难耶?
乃笑曰:“子去作一究竟蛣𧏙也。
”闻者无不高其论。
吴俗尚崇事玄武,比丘亦有披僧伽衣而礼者。
见故逆而问曰:“汝奚为而来?
”曰:“礼祖师也。
叱曰:“汝身为比丘,心实外道,其玄武北方一水神耳,教中所谓毗沙门天王是也,彼以神力为佛外护,称其为祖师,乃披七佛衣拜之,不亦谬乎?
”遂毁其像,易事达磨之像,谓其僧曰:“此尔祖师也。
“凡所过名兰、精舍,有事玄武三官尽去之,俾学人专心正道,其护教概如此也。
为人脩干孤高,性度刚毅,以传法为己任,故祸患不避其身,而欣感不形乎色。
至于登座,则慈云蔼然,七众无不渥其沛泽。
白椎则三千炳著,八万森严,室中虽不横施棒喝,闻毒鼓而心死者众矣。
万历丁亥告秋众曰:“吾为汝等转《首楞严》法轮,作再后示,无复为汝更转也。
”冬示疾,尤谆谆嘱以教乘事。
明年正月望后二日,吉祥而逝。
寿五十有八,腊四十有六,荼毗塔于径山。

人物简介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隐元。
福建东林林氏子也。
父在田。
母龚氏。
琦生六岁。
父客于湘。
家产日耗。
难以攻读。
渐以耕樵为业。
每静夜与二三友。
坐卧松下。
仰观天河运转。
星月流辉。
谁系谁主。
缠度不忒。
心甚骇焉。
遂有慕佛之念。
年二十母与长兄欲定聘。
自思身为男子。
不知父之游踪。
急于娶。
非孝也。
因告母兄。
将聘金为路用。
直往豫章。
抵南京。
至宁波舟山。
见族叔。
又至绍兴。
经历一载。
囊已空。
随香船至南海。
朝观音。
见佛地庄严。
一时凡念冰释。
遂发心持斋。
投潮音洞主出家。
明年二月。
航海归闽省母。
母以为自天降下。
喜不自胜。
劝母奉斋归佛。
越明年。
母归寂。
会鉴源于印林寺。
方便接引。
遂从削发。
即发愿精修。
辛酉。
往绍兴显圣寺。
听涅槃经。
时闻本师费和尚之名。
因遍处参寻。
壬戌。
鹦窝顶听法华。
冬在夹石碧云。
听楞严。
忽闻密老和尚。
来应金粟。
即往参见。
随问学人初入禅门。
未知做工夫。
求开示。
密云。
我这里无有工夫可做。
要行便行。
要坐便坐。
要卧便卧。
师云。
蚊子多卧不得时如何。
密云。
一巴掌。
师有省。
便拜云。
某甲会得和尚掌中意。
和尚云道看。
师便喝。
和尚云。
再道看。
师又喝。
和尚云。
三喝四喝后如何。
师云。
今岁盐贵如米。
自此日常活泼泼地。
忽一日窗外风吹入。
寒毛卓竖。
通身白汗。
大彻源底。
便知三世诸佛历代祖师。
天下老和尚。
情与无情。
尽在。
一毫头。
了了分明。
无二无别。
不可举似于人。
庚午春。
黄檗本寺。
请老和尚进山。
师同回寺。
辛未。
众请住狮子岩。
癸酉冬。
马峰请费和尚主席。
命师为西堂。
一日诸禅人颂百丈再参马祖。
一喝三日耳聋。
黄檗闻之不觉吐舌因缘。
师亦颂云。
一声涂毒闻皆丧。
遍野髑髅没处藏。
三寸舌申安国剑。
千秋凛凛白如霜。
呈上。
费老人即圈出示众。
升座云。
吾有一枝拂子。
是从上用不尽的。
顾师云。
汝作么生奉持。
师喝便出。
到方丈。
师礼拜。
老人举拂云。
汝且将去行持。
师接著。
便打一拂。
老人云。
将为报恩那。
又打一拂。
便归寮。
甲戌回狮岩隐静。
丙子夏。
本山请继黄檗法席。
却之不能。
岩下有侧石如舟。
俱以不平为叹。
师一夜在石中坐。
持大悲咒三遍。
默祝龙天。
此去黄檗。
吾道大行。
为山增色。
此石可平。
默坐注香。
归室次。
蚤徒良哉报云。
石已自平。
师乃名为自平石。
适法通专使送大衣源流至。
丁丑仲冬。
至山开堂。
如腊八示云。
昔日世尊升忉利天。
为母说法。
说甚么法。
蓦竖拂云。
也只是这个。
今日山僧不动本际。
为诸父老谈禅。
谈甚么禅。
也只是这个。
这个又是个什么。
正如八十翁翁入场屋。
真诚不是小儿戏。
向个里消息恰好去。
许汝入黄檗门。
见黄檗人。
与黄檗同条合命。
共气连枝。
不然。
尽是门外之绕汉。
要见黄檗毫毛也大难。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八
释隆琦,字隐元。姓林氏,黄檗人也。生有灵徵,幼志凝重。因父远游不归,绝意婚娶,附舟诣补陀祷祝,睹大士境界,遂欲轶尘。乃礼黄檗鉴源为师,薙染易服。遍造诸方,潜颖真参,心光灿发。闻密云居金粟,径往依之,始露头角,机锋酬酢,迥出寻常,密云甚相契重。逮受黄檗请,琦乃偕还旧山,结茅于师子岩。隐安继主檗山,琦本同参,则延之领众,因继其法。费隐既受别请,林御史汝翥与士众请居祖席,始出世焉。坐夏十稔,指踰三千,鞭龙策象,声光远播。万里扶桑,梯航申礼,祈教彼土,恳请尤挚。琦亦自知信于东倭,实有宿缘,当为了之。故扬帆破浪,海若效灵,遂底长琦。岛主欣迎,万象云拥。驻锡兴福,益以崇福,兼兹二刹,法雨所施,罔不沾溉。受请普门,国王、大将军咸来致敬,宠锡优渥,珍服名香,络绎充积。琦亦漠然,惟思流通正教,弘我佛旨。但每念祖庭,时有故山之思,国王感其眷恋,乃于太和山更起梵宫,仍名黄檗,以慰其心。移居未久,举首座性瑫自代,退隐松堂,国王为建寿塔,优游泉石,十有馀载。预知报谢,乃示微疾,彼国王臣慰问再四,皆裁偈酬答,端居而化,康熙十二年癸丑四月三日也。寿八十有二,腊五十有三。得法者二十二人,有《七会语录》。琦貌魁伟,秉性刚正,苦行高谊,具在年谱。檗山大众仰其馀徽,为筑衣钵塔,释如幻弘为之记铭,见《瘦松集》。
释通贤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简介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号浮石。
平湖赵氏子。
受密老人付嘱。
住报恩。
腊八示云。
自舍皇宫入雪山。
六年冷坐绝追攀。
谁知今夜蒲团上。
绀目无端发眚斑。
山僧恁么告报。
祇要诸人拈却炙脂帽子。
脱下鹘臭布衫。
便见古释迦不先。
今弥勒非后。
一切时中。
不倚一物。
净裸裸上无攀仰。
赤洒洒下绝己躬。
千圣不能知。
万灵安可测。
一切坐断。
不漏丝毫。
又新正解制示云。
才拴意马不多时。
顷刻隆冬又过之。
耳畔只闻锣鼓闹。
声声敲入𩬆成丝。
大众。
还有不随声色转变者么。
等閒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到恁么地。
可谓知归。
若有人问从甚处来。
切莫道报恩来。
因甚如此。
不将平实对。
正要使他疑。
故道泰不传天子令。
时清休唱太平歌。
复举世尊一日。
与阿难行次。
路见古塔。
世尊便作礼。
阿难云。
此何人塔。
世尊云。
过去诸佛塔。
阿难云。
是谁弟子。
世尊云。
是我弟子。
阿难云。
应当如是。
大众。
既是过去诸佛。
为何又是现在世尊弟子。
既是世尊弟子。
为何又作礼。
如是推求。
一一相反。
阿难为何又言。
应当如是。
能向这里。
明得
一切有为法当体即无为。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二
释通贤,字浮石,姓赵氏,当湖人也。生有奇秉,性厌薰惺。稍长志学,便怀出世,年十九潜越南海,礼绍宗薙染,因归省父母,以独子苦留。稍自蓄发,貌为慰解。后投武源普净庵乘白重相剃度,受沙弥戒于云栖莲,圆具于海宁湛然澄,随侍嘉禾东塔,闻同堂举七贤女尸陀林䛡有省。归葬二亲,复参證于云门,及闻金粟密道风崇峻,决志归依。明崇祯辛未,密迁天童,随入侍寮。未几,思出掩关武原,请辞,密语之曰:“汝三年关后,可随处开堂,厚自保重。”去经二载,密过嘉禾,破关执侍,一日集众,以拂子属贤曰:“付汝为众去。”自是,当湖青莲请贤开法。甲申冬,主席遁村报昌,顺治戊子,迁海门广慧。甲午,牧云谢事天童,延贤主持。丁酉,迁嘉禾栖真。己亥,迁宜兴善权。庚子,住虞山福城,退老西山支公之白马涧。丁未七月二十五日入灭,世寿七十有五,塔于径山之鹏搏峰下,著有语录行世。

人物简介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号石奇。
雪窦结制云。
祇如诸方结制。
厨库丰足。
事事次第。
物物有馀。
九十日内一期安坐。
始成个模样。
雪窦者里。
上无片瓦。
下无卓锥。
直得一物也无。
蓦竖拂子云。
向这里。
急须荐取。
不得无绳自缚。
所谓本自无疮。
勿伤之也。
不然。
倚他门户傍他墙。
刚被时人唤作郎。
元旦召众云。
一年三百六十日。
今朝是最初一日。
若有道得最初句。
便乃年新。
月新。
日新。
日日新。
时时新。
刻刻新。
新新无住。
于无住中。
不妨天是天。
地是地。
山是山。
水是水。
僧是僧。
俗是俗。
未尝移易一丝毫。
所以道。
是法住法位。
世间相常住。
小参云。
今日腊月三十夜。
年穷岁尽之际。
幸然无些子事。
今于无事中。
山僧为汝商量。
大众。
既然无事。
且道又商量个甚么。
明得
便春夏秋冬。
生住异灭。
人事消长。
时节迁流。
物我道同。
古今不二。
不见僧问古德。
年穷岁尽时如何。
德云。
东村王老夜烧钱。
看他古人明得的。
向结角罗纹处。
恁么答话。
岂不绰绰有馀𥙿哉。
又示众云。
当阳一著。
独露无遮。
八面玲珑。
十方轩豁。
明眼作證。
岂敢囊藏。
直得琼楼玉殿。
百草头上全彰。
千丈报身。
瓦砾堆边顿现。
尘尘尔。
刹刹尔。
突出无位真人。
发明现成公案。
直饶三世诸佛。
历代老古锥到来。
个个退身有分。
正当恁么时如何。
水归大海波涛静。
云到苍梧气象閒。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六
释谛勇,字定高。
姓蔡氏,海宁人也。
幼失怙恃,靡所瞻依,孤弱穷苦,几历艰辛。
稍长,感触尘纲,便思超脱,欲仗三宝,藉报双亲。
遂于州中护国院出家,精持律仪,馥郁戒香,嗣法幅严。
敝建莲社,恒以诵礼,苦心劝导,缁白景仰,从之如归。
及移住延恩,鼎新殿宇,虽工作繁兴,执持不问。
嘉庆丙辰秋示微疾,自知时至,预请安国得法师封龛,至期沐浴更衣,微声念佛,泊然而逝。

人物简介

全台诗
谢维岩(1879~1921),字瑞琳,号籁轩,又号石秋,以号行。
台湾台南市人。
光绪十七年(1891)中秀才,是年与许南英、蔡国琳、赵钟麒等人共组「浪吟诗社」;日本治台之后,又于明治三十年(1897)与连横、李少青等人重振该社。
明治三十九年(1906)应连横之邀,担任《台南新报》汉文部主笔;同年秋天,因老成凋零,台南地区汉诗人另组「南社」,由谢氏担任干事之职,为该社重要成员。
大正三年(1914)前往中国旅游,大正七年(1918)辞去报社之职,前往神户经商,设立凯南公司,大正十年(1921)卒于日本神户。
谢氏诗作蕴藉平和,不矜才使气而自见真性情。
生平作品约近千首,可惜大多亡佚。
哲嗣谢国城于民国五十四年(1965)蒐集其作,题为《谢籁轩诗集》,仅有三十八首完整的作品。
民国五十九年(1970)卢嘉兴得到谢星楼之子谢汝川之助,参考谢氏剪报;再参考台南市立图书馆珍藏的《寿星集》、《台湾诗醇》、《鲲涛集》、《开元寺徵诗》,又增补了三十四首诗作。
兹据上述资料进行编校。
(施懿琳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