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孟

相关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89或691—约740 【介绍】: 唐襄州襄阳人,字浩然,世称孟襄阳。
早年隐居鹿门山。
年四十,游京师,应进士不第。
曾于太学赋诗,一座倾服。
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出为荆州长史,辟为从事,未几,返乡。
后王昌龄过襄阳,访之,相见甚欢,食鲜疽发而卒。
工诗,善写山水景色,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89—740 或谓字浩然(《新唐书》本传),排行六,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后世故称孟襄阳。
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后又隐居其祖居园庐。
玄宗开元十六年(728)赴长安,应进士举,不第,还襄阳。
新唐书》及《唐才子传》均载有孟浩然在长安会见玄宗事,盖来自《唐摭言》卷二。
历代诗话往往引用,流传颇广,然经考證,颇不可信。
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间,韩朝宗任山南东道采访使,曾荐孟浩然面君,但因孟浩然与友人饮酒未赴而未果(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
二十五年,张九龄贬荆州长史,署孟浩然为从事,曾随张九龄往各地巡视,或祭山川,或游览从猎,与之唱和。
二十八年,王昌龄来游襄阳,相与饮酒甚欢。
时浩然疾疹发背且愈,食鲜疾动,终于冶城南园。
孟浩然终生布衣,经历单纯,除在襄阳隐居外,喜漫游,东至于海,西至巴蜀(陶翰《送孟大[六]入蜀序》),南至吴越,漫游中大都留有诗作。
孟浩然虽以隐逸闻名,然从未忘情仕进,在若干诗中,反映强烈。
此种情绪,到晚年方趋淡漠。
生平详见新、旧《唐书》本传与王士源《孟浩然诗集序》。
今人刘文刚有《孟浩然年谱》。
孟浩然为唐代山水诗派之先行者,诗以清幽、平易见长,与王维诗风近似,故历来王孟并称。
诗在唐代即获好评:杜甫称其“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五首》之五);又称其“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十二首》之六);皮日休则称其“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郢州孟亭记》)。
诗集有宋蜀刻本,为今日所存之最早版本。
《四部丛刊》据明刊本影印,《四部备要》据明刊本排印,最为通行。
校注本有李景白《孟浩然诗集校注》、徐鹏《孟浩然集校注》、佟培基《孟浩然诗集笺注》等。
全唐诗》存诗2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2首,断句6。
唐诗汇评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早年隐居鹿门山。开元间游长安,应进士试不第。自洛之越,漫游江、淮、吴、越、湘、赣等地。归襄阳。二十五年,张九龄出任荆州长史,引为幕宾。次年归里。二十八年,王昌龄自岭南北归,经襄阳,相得甚欢。寻病卒。浩然以诗名重当世,与王维齐名,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天宝四载,王士源编次其诗为《孟浩然诗集》三卷,今存。《全唐诗》编诗二卷。
黄鹤楼志·人物篇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
字浩然。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早年隐居故乡鹿门山,后应进士不第,赴吴越一带漫游,以隐士终生。
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有《孟襄阳集》。
曾多次过江夏(今武昌),在黄鹤楼宴客送友,饮酒赋诗。
其黄鹤楼诗作中著名的有《江上别流人》《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送元公归鄂渚》等。
“鄂州杂诗碑”录存其诗四首。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浩然诗,文彩茸,经纬绵密,半遵雅调,全削凡体。至如“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无论兴象,兼复故实。又“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亦为高唱。
王士源《孟浩然集序》
(浩然)骨貌淑清,风神散朗。……学不为儒,务掇菁藻;文不按古,匠心独妙。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
皮日休《郢州孟亭记》
明皇世,章句之风大得建安体,沦者推李翰林、杜工部为尤。介其间能不愧者,惟吾乡之孟先生也。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钩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动岳阳城”;谢眺之诗句,精者有“露湿寒塘草,月映清淮流”,先生则有“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声”。此与古人争胜于毫厘间也。他称是者众,不可悉数。
后山诗话
子瞻谓孟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
《臞翁诗评》
孟浩然如洞庭始波,木叶微落。
沧浪诗话
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沧浪诗话
孟浩然之诗,讽咏之久,有金石宫商之声。
刘辰翁《孟浩然诗集跋》
生成语难得。浩然诗高处不刻画,只似乘兴,苏州远在其后,而澹复过之。
《唐诗品》
襄阳气象清远,心悰孤寂,故其出语洒落,洗脱凡近,读之浑然省净,而采秀内映,虽悲感谢绝,而兴致有馀。藻思不及李翰林,秀调不及王右丞,而闲澹疏豁、翛翛自得之趣,亦非二公之长也。世代下流,崇慕冠绂,孟君沦落江海,遂阻声华,传之后世,悠然隐意更高。孟君之节,夫亦久而后定者耶!
《批点唐诗正声》
浩然体本自冲澹中有趣味,故所作若不经思,而盛丽幽闲之思时在言外,盖天降殊才,非偶然也。
四溟诗话
浩然五言古诗近体,清新高妙,不下李、杜。但七言长篇,语平气缓,若曲涧流泉,而无风卷江河之势。
艺圃撷馀
诗有必不能废者,虽众体未备,而独擅一家之如孟浩然洮洮易尽,止以五言隽永,千载并称“王孟”。
诗薮
孟五言不甚拘偶者,自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此其占便宜处。英雄欺人,要领未易勘也。
诗薮
孟诗淡而不幽,时杂流丽;闲而匪远,颇觉轻扬。可取者,一味自然。
唐诗镜
孟浩然诗材虽浅窘,然语气清亮,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唐诗归
钟云:浩然诗当于清浅中寻其静远之趣,岂可故作清态,饰其寒窘,为不读书、不深思人便门?若右丞诗,虽欲窃其似以自文,不可得矣。此王、孟之别也。
唐音癸签
引何景明语:孟五言秀雅不及王,时闲澹颇自成局。
唐音癸签
引王世贞语:孟襄阳才不足半摩诘,特善用短耳。其景色恒傅情而发,故小胜也;其气先志而索,故大不胜也。然偏师而出者,犹轻当于众志而脍炙艺林。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周珽曰:凡读孟诗,真若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自有一种天然清旷之致。
《诗源辨体》
孟浩然古律之诗,五言为胜:五言则短篇为胜。
《诗源辨体》
唐人律诗以兴象为主,风神为宗。浩然五言律兴象玲珑,风神超迈,即元瑞所谓“大本先立”,乃盛唐最上乘,不得偏于闲淡幽远求之也。
《诗源辨体》
古人为诗,有语语琢磨者,有一气浑成者。语语琢磨者称工,一气浑成者为圣。语语琢磨者,一有相类,疑为盗袭;一气浑成者,兴趣所到,忽然而来,浑然而就,不当以形似求之。试观浩然五言律入录者,无一句人不能道,然未有一篇人易道也。后人才小者辄慕浩然,然但得其浅易耳。
《诗源辨体》
李、杜二公诗甚多,而浩然诗甚少。盖二公才力甚大,思无不获。浩然造思极深,必待自得。故其五言律皆忽然而来,浑然而就,而圆转超绝,多入于圣矣。须溪谓“浩然不刻画,只似乘兴”,沧浪谓“浩然一味妙悟”,皆得之矣。
《载酒园诗话又编》
五言律,摩诘风体不一,浩然机局善变。然摩诘可学,而浩然不易学也。浩然如“云海访瓯闽”、“沿溯非便习”、“士有不得志”、“拂衣去何处”、“府寮能枉驾”、“敝庐在郭外”、“闻君息阴地”、“与君园庐并”、“去国已如昨”、“少小学书剑”、“挂席东南望”、“遑遑三十载”、“南国辛居士”、“旧国余归楚”、“二月湖水清”等篇,格虽稍放而入小变,然皆神会兴到,随地化生,未可以智力求之。至如“欣逢柏台旧”、“义公习禅寂”、“支遁初求道”、“龙象经行处”等篇,则皆幽远清旷,以丘壑胜者也。
《载酒园诗话又编》
诗忌闹,孟独静;诗忌板,孟最圆,然律诗有一篇如一句者,又有上句即有下句者,往往稍涉于轻,乃知有所避必有所犯。笔力强弱,实由性生,不复可强,智者善藏其短耳。
《骚坛秘语》
(浩然诗)祖建安,宗渊明,冲澹中有壮逸之气。
《蠖斋诗话》
襄阳五言律、绝句,清空自在,淡然有馀,衍作五言排律,转觉易尽,大逊右丞。盖长篇中须警策语耐看,不得专以气体取胜也,故必推老杜擅场。
《唐诗归折衷》
孟诗以清胜,其入悟处,非学可及,吴敬夫云:浩然清姿淑质,风神掩映,乃在淡若无意之中。
《唐诗归折衷》
孟诗佳处只一“真”字,初读无奇,寻绎则齿颊间有馀味。
《古欢堂集杂著》
襄阳(五律)佳处亦整亦暇,结构别有生趣,辋川、太白,殆能兼之。
原诗
孟浩然诸体似乎澹远,然无缥缈幽深思致,如画家写意,墨气都无。苏轼谓“浩然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诚为知言。后人胸无才思,易于冲口而出,孟开其端也。
《唐诗别裁》
襄阳诗从静悟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此诗品也。然比右丞之浑厚,尚非鲁、卫。
《唐诗别裁》
孟诗胜人处,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正复出人意表。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孟公五律,笔洁气逸,为品最高;较之储生,尤为神足。故能指作自如,不窘边幅。自是一代家数,未易轩轾也。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谢惠连,挹彼清音,谢其密藻。五律含华洗骨,超然远神,如初日芙蕖,亭亭秀映。《唐书》称其方驾李、杜,固知名下无虚。
《唐宋诗举要》
姚曰:孟公高华精警,不逮右丞,而自然奇逸处则过之。
《历代五言诗评选》
传言浩然为诗,伫兴而作,造意极苦。篇什既成,洗湔凡近,超然独妙。虽气象请远,而采秀内映,藻思所不及。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东川人。擢进士第。官新乡尉。有诗集一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0?—754? 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曾官新乡尉。辛文房《唐才子传》云是东川人,误。近世承之,定其为四川三台(一说,云南会泽)人,讹误尤甚。参稽李颀诗歌,知为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一带人。东川实指颍水一支流。颀有别业在其旁,入仕前后均久居于此。后人因多称“李东川”。李颀早年出入两京,结交贵游,希冀用世。不成,乃闭户10年,折节读书。及第、释褐后,可能先任朝中卑职,继授新乡尉,因久不得调,愤而归隐,直至去世。隐居时于学佛读经、求仙炼丹颇为醉心。生平见《唐才子传》卷二,今人谭优学《李颀行年考》(见《唐诗人行年考》)、傅璇琮《李颀考》(见《唐代诗人丛考》)。李颀为盛唐著名诗人,其边塞诗、人物素描诗、音乐诗、咏史怀古诗等均有佳作。尤擅七律、七古二体。七律7首,乃该体发展成熟时期之佳构,形式规范,声调洪亮,风格朗畅,尤为明人所尊崇。高柄认为其体“声调最远,品格最高”,“足为万世法程”(《唐诗品汇》卷二)。王世贞称之为盛唐四位七律能手之一(《艺苑卮言》卷四)。前后“七子”无不摹拟仿作,故沈德潜云:“明嘉、隆诸子专尊李颀”(《说诗晬语》)。李颀七古气势奔放,跌宕多姿,“转接奇横”(《三唐诗品》),酣畅恣肆。胡应麟将其与高适、岑参、王维并称,视为李、杜前盛唐之代表作家(《诗薮》内编卷三)。清王闿运认为其七古兼具卢仝之奇峭,白居易之浅近,李、杜之宏赡(《湘绮楼说诗》卷六)。综而言之,李颀诗歌丽而不缛,豪不失粗,“风骨高华”(《诗薮》内编卷四),“骨秀神清”(《三唐诗品》卷二),无愧为盛唐名家。《全唐诗》存诗3卷。《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断句2。
唐诗汇评
李颀(?—约751),籍贯不详。开元二十三年(735)登进士第,授新乡尉。去职,归隐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南)之未川。天宝八载秋,高适授封丘尉,颀有诗送之。天宝十三、十四载殷璠编《河岳英灵集》,谓颀“只到黄绶”。颀工诗,尤以边塞诗著称。与王昌龄、崔颢、綦毋潜、岑参、王维、高适等交游,时辈咸重之。有《李颀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三卷。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颀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绣。杂歌咸善,玄理最长。至如《送暨道士》云“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又《听弹胡笳声》云“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足可歔欷,震荡心神。惜其伟才,只到黄缓,故论其数家,往往高于众作。
容斋随笔
欧阳公好称诵唐严维诗“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及杨衡“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句,以为不可及。予绝喜李颀诗云:“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且作客涉远,适当穷秋,暮投孤村古寺,中夜不能寐,起坐凄侧,而闻檐外雨声,其为一时襟抱,不言可知。而此两句十字中,尽其意态,海水喻愁,非过语也。
《唐诗品》
颀诗意主浑成,遂无斫练,然情思清澹,每发羽调。七言古诗善写边朔气象,其于玄理间出奇秀。七言律体如《送魏万》、《卢司勋》、《浚公山池》等作,可谓翛然远意者也。
《批点唐音》
李颀不善五言,而善七言,故歌行与七言律皆有高处。
艺圃撷馀
李颀七言律最响亮整肃。
诗薮
李律仅七首,惟“物在人亡”不佳。“流澌腊月”,极雄浑而不笨;“花宫仙梵”,至工密而不纤。“远公遁迹”之幽,“朝闻游子”之婉,皆可独步千载。
唐诗选
七言律体,诸家所难,王维、李颀颇致其妙,即子美篇什虽众,愦焉自放矣。
唐诗镜
李颀七律,诗格清炼,复流利可诵,是摩诘以下第一人。
唐音癸签
盛唐名家称王、孟、高、岑,独七言律祧孟,进李颀,应称王、李、岑、高云。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新乡七古,每于人不经意处忽出异想,令人心赏其奇逸,而不知其所从来者。新乡七律,篇篇机宕神远,盛唐妙品也。
《诗源辨体》
李颀五言古平韵者多杂用律体,仄韵者亦多忌鹤膝。七言古在达夫之亚,亦是唐人正宗。五七言律多入于圣矣。
《诗源辨体》
王元美云:七言律,李有风调而不甚丽,岑才甚丽而情不足,王差备美。愚按……李较岑、王,语虽熔液,而气稍劣。后人每多推之者,盖由盛唐体多失粘,讽之则难谐协,李篇什虽少,则篇篇合律矣。
《唐诗评选》
盛唐之有李颀,犹制艺之有袁黄,古文词之有李觏,朽木败枝,区区以死律缚人。
围炉诗话
李颀五律高澹,大胜七律,可与祖咏相伯仲。
诗筏
唐李颀诗虽近于幽细,然其气骨则沉壮坚老,使读者从沉壮坚老之内领其幽细,而不能以幽细名之也。唯其如此,所以独成一家。
《唐七律选》
旧盛唐名家多以王孟、王岑并称,虽襄阳、嘉州与辋川并肩而不并,然尚可并题。
至嘉、隆诸子以李颀当之,则颀诗肤俗,不啻东家矣。
明诗只存体面,总不生活,全是中是君恶习,不可不察也。
师友诗传录
唐人七言律,以李东川、王右丞为正宗,杜工部为大家,刘文房为接武。
《唐诗笺要》
东川诗典瞻风华,兼复音调句亮,盛唐能手。
《历代诗法》
新乡长于七字,古诗、今体并是作家。其蕴气调辞,含毫沥思,缘源触胜,别有会心。向来选家徒以音节高亮赏之,乃牝牡骊黄之见耳。
《唐诗别裁》
东川七律,故难与少陵、右丞比肩,然自是安和正声。自明代嘉、隆诸子奉为圭臬,又不善学之,只存肤面,宜招毛秋晴太史之讥也。然讥诸子而痛扫东川,毋乃因噎而废食乎?
《唐诗别裁》
东川比高、岑多和缓之响。
石洲诗话
东川七律,自杜公而外,有唐诗人,莫之与京。徒以李沧溟揣摹格调,几嫌太熟。然东川之妙,自非沧溟所能袭也。
石洲诗话
东川句法之妙,在高、岑二家上。高之浑厚,岑之奇峭,虽各自成家,然俱在少陵笼罩之中。至李东川,则不尽尔也。学者欲从精密中推宕伸缩,其必问津于东川乎!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李颀赋笔轻新,以作七律,流丽婉润,自觉胜人。所垂七篇,尽为济南标录。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李东川摛词典则,结响和平,固当在摩诘之下,高、岑之上。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李东川七言古诗,只读得《两汉书》烂熟,故信手挥洒,无一俗料俗韵。
昭昧詹言
东川缠绵,情韵自然深至,然往往有痕。于鳞以东川配辋川,姚先生以为不允。东川视辋川,气体浑厚微不及之,而意兴超远则固相近。
《海天琴思录》
李东川五七古俱卓然成家,沧溟独取其七律,非作者知己者。
《批唐贤三昧集》
李东川七律为明代七子之祖,究其容貌相似,神理犹隔一黍。
《唐诗三百首续选》
东川七律风骨凝重,声韵安和,足与少陵、右丞抗行,明代李于鳞深得其妙。
三唐诗品
五言其源出于鲍明远,发言清隽,骨秀神清,虽偶泛弦中,仍复自然合奏。七言变离,开阖转接奇横,沉郁之思,出以明秀,运少陵之坚重,合高、岑之浑脱,高音古色,冠绝后来。
《诗学渊源》
(欣)古诗犹是齐梁一体,独七言乐府雄浑雅洁,一片神行,与崔颢同一机杼,而使事写怀,或且过之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700—765 【介绍】: 唐渤海蓨人,字达夫,一字仲武。少贫寒,游长安,失意归,客居梁、宋间。后游河西,入哥舒翰幕为书记。历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曾三度出塞,以边塞诗著称,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卒谥忠,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65,有生于699、701、702、706等说 字达夫,一说字仲武,则是与编《中兴间气集》之高仲武郡望相同而致误。排行三十五。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晚年曾任左散骑常侍,后人因称“高常侍”。20岁时游长安求仕不果,此后长期客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玄宗天宝八载(749)有道科及第,授封丘尉。天宝十二载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充掌书记。安史乱起,曾先后任左拾遗、淮南节度使、太子少詹事、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剑南西川节度使等职。广德二年(764)召还长安,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次年正月卒于长安,赠礼部尚书,谥忠。新、旧《唐书》有传。年谱多种,今人周勋初《高适年谱》较为翔实。有明人辑《高常侍集》传世,存诗200余首,多作于显达之前,题材广泛,思想内容较深广。高适擅写边塞军旅生活,有边塞诗40余首,代表其诗歌创作之最高成就,《燕歌行》尤称杰作。唐殷璠谓“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河岳英灵集》卷上)。杜甫誉其诗“方驾曹刘不啻过”(《奉寄高常侍》)。清翁方纲云“高之浑朴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石洲诗话》卷一)。高适与岑参并为盛唐边塞诗派之代表人物,但二人诗风各异,清刘熙载概括为“岑超高实”(《艺概》卷二)。今人刘开扬有《高适诗集编年笺注》、孙钦善有《高适集校注》。《全唐诗》编其诗为4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收诗12首,断句4。
唐诗汇评
高适(约700—765),字达夫,郡望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早年随父旅居岭南。开元中曾求仕长安,又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后寓居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家贫,浪迹渔樵,与李白、杜甫等交游。天宝八载,因睢阳太守张九皋荐,举有道科,授封丘尉。十二载,入哥舒翰河西幕,官左骁卫兵曹、掌书记。安史礼起,助哥舒翰守潼关。潼关失守,奔行在,擢谏议大夫,迁淮南节度使。左除太子少詹事,分司东都,历彭、蜀二州刺史。广德元年,迁剑南西川节度使。入朝为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有《高运集》二十卷,已佚。后人编有《高常停集》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四卷。
全唐文·卷三百五十七
适字达夫。沧洲渤海人。举有道科中第。累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元宗西狩。适閒道及帝于河池。迁御史。擢谏议大夫。累除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广德元年召为刑部侍郎。转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永泰元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曰忠。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评事性拓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迹博徒,才名自远。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故朝野通赏其文。至如《燕歌行》等篇,甚有奇句。且余所最深爱者:“未知肝胆向谁是?令人却忆平原君”。
旧唐书·高适传
天宝中,海内事干进者注意文词。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数年之间,体格渐变,以气质自高。每吟一篇已,为好事者称诵。
沧浪诗话
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吴礼部诗话
引时天彝评:高适才高,颇有雄气。其诗不习而能,虽乏小巧,终是大才。
《唐诗品》
常侍朔气纵横,壮心落落,抱瑜握瑾,浮沉闾巷之间,殆侠徒也。故其为诗,直举胸臆,模画景象,气骨琅然,而词锋华润,感赏之情,殆出常表。视诸苏卿之悲愤,陆平原之惆怅,辞节虽离,而音调不促,无以过之矣。夫诗本人情,囿风气,河洛之间,其气浑然远矣,其殆庶乎!
诗镜总论
七言古,盛于开元以后,高适当厉名手。调响气佚,颇得纵横;勾角廉折,立见涯涘。以是知李,杜之气局深矣。
诗镜总论
高达夫调响而急。
诗薮
达夫歌行、五言律,极有气骨。至七言律,虽和平婉厚,然已失盛唐雄赡,渐入中唐矣。
唐诗归
钟云:唐人如沈宋、王孟、李杜、钱刘之类,虽两人并称,皆有不能强同处。
惟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淡远之气,既皆相敌。
古诗似张九龄、宋之问一派;五言律只如说话,其极炼、极厚、极润、极活往往从欹侧历落中出,人不得以整求之,又不得学其不整。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史称达夫五十始为诗,而能以气质自高,每一篇出,好事者辄传布之。且言其性磊落,不拘小节,耻预常科,隐于博奕,才情自远。今读其七言古诸篇,感慨悲壮,气骨风度绝然建一代旗鼓托,盛唐佳品,岂能多得?
《诗源辨体》
唐人五七言古,高、岑规宗。然析而论之,高五言未得为正宗,七言乃为正宗耳。岑五言为正宗,七言始能自聘矣。五言古,高、岑俱豪荡,而高语多粗率,未尽调达;岑语虽调达,而意多显直。高平韵者多杂用律体,仄韵者多忌“鹤膝”。……七言歌行,高调合准绳,岑体多轶荡。
《诗源辨体》
五言律,高语多苍莽,岑语多藻丽,然高入录者气格似胜,岑则句意多同。
《诗源辨体》
高、岑五言不拘律法者,犹子美七言以歌行入律,沧浪所谓“古律”是也。虽是变风,然豪旷磊落,乃才大而失之于放,盖过而非不及也。
《诗辩坻》
达夫五言律多似短古,亦是风调别处。
按指唐诗归
中钟惺所论:赵伯溶云:此论
《唐诗归折衷》
甚妙,譬如临池家楷中带隶,自是高古。元美乃谓高、岑五言律俱不能佳,陈正字时入古体,亦是矫枉之过,八股遂不可学秦汉耶?此公素善论体裁,不能不失此一言。唐云:君五律本整,钟但采其不整者耳。吴敬夫云:尚气骨者竟祖高、岑,然使作意矜张,而神思未闲,体气不厚,实伤雅道,所云“米元章之字,虽笔力劲健,终有子路事夫子气象”也。故读王、孟者,当于幽闲之中寮其骨韵;读高、岑者,当于豪迈之外赏其风神。
《载酒园诗话又编》
钟氏曰:“……高、岑心手如出一人,其森秀之骨,澹远之气,既皆相敌”。余意亦终有别。高五言古劲浑朴厚耳;岑稍点染,遂饶秾色。高七言古最有气力,李、杜之下,即当首推;岑自肤立,然如崔季圭代魏王,虽雅望非常,真英雄尚属捉刀人也。唯短律相匹,长律亦岑不如高。
《师友诗传续录》
问:高、岑似微不同,或高优于岑乎?
答:唐人齐名,如沈宋、王孟、钱刘、元白、皮陆,皆约略相似,唯李杜、高岑迥别。
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
钟伯敬谓高、岑诗如出一手,大谬矣。
原诗
盛唐大家,称高、岑、工、孟。高、岑相似,而高为稍优,孟则大不如王矣。高七古为胜,时见沉雄,时见冲澹,不一色,其沉雄直不减杜甫。岑七古间有杰句,苦无全篇,且起结意调往往相同,不见手笔。高、岑五七律相似,遂为后人应酬活套作俑。如高七律一首中叠用“巫峡啼猿”、“衡阳归雁”、“青枫江”、“白帝城”,岑一首中叠用“云随冯”、“雨洗兵”、“花迎盖”、“柳拂旌”,四语一意;高、岑五律如此尤多。后人行行笈中携《广舆记》一部,遂可吟咏遍九州,实高、岑培之也。总之以月白风清、鸟啼花落等字装上地头,一名日则一首诗成,可以活板印就也。
野鸿诗的
高、岑、王三家均能刻意炼句,又不伤大雅,可谓文质枨彬。
养一斋诗话
初学入手,求其笔势稳称,则王摩诘、高达夫二家乃正善学初唐荷。少陵如《洗兵马》、《古柏行》亦然,但更加雄浑耳。
一瓢诗话
前辈论诗,往往有作践古人处,如以高达夫、岑媒州五七律相似,遂为后人应酬活套,是作践高、岑语也。后人苟能师法高、岑,其应酬活套必不致如近日之恶矣。
《唐诗别裁》
李、杜外,高、岑、王、李,七言古中最矫健者。
石洲诗话
高常侍与岑嘉州不同,钟退谷之论,阮亭已早辨之。然高之浑朴老成,亦杜陵之先鞭也。直至杜陵,遂合诸公为一手耳。
昭昧詹言
高、岑奇峭,自是有气骨,非低甲庸浅所及。然学之者亦须韵句深长,而阔远不露,乃佳;不然,恐不免短急无馀韵,仍是俗手耳。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左太冲、才力纵横,意态雄杰,妙于造语,每以俊古取致。有如河洲十月,一看思归;舍下蛩鸣,居然萧索;载酒平台,赠君干里:发端既远,研意弥新,在小谢之间居然一席。七古与岑一骨,苍放音多,排奡骋妍,自然沉郁。骈语之中,独能顿宕,启后人无限法门,当为七言不祧之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01—761 【介绍】: 唐河东人,祖籍太原祁县,字摩诘。
玄宗开元进士擢第。
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又曾为河西节度判官。
天宝时,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山陷长安,被俘获,押解洛阳,迫受伪职,曾赋诗明志。
乱平,责授太子中允。
肃宗乾元中迁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并称王孟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与弟缙俱奉佛,居常蔬食,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得宋之问蓝田别墅,沿辋水,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所为诗号《辋川集》。
妻亡不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屏绝尘累。
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00—761 字摩诘。
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
后徙家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蒲州人,称河东王氏。
排行十三。
官终尚书右丞,称王右丞。
父处廉,官终汾州司马。
维早慧,工诗善文,博学多艺。
十五宦游两京,居嵩山东溪。
以才艺知名,博得豪贵青睐。
玄宗开元九年(721)中进士。
释褐为太乐丞。
秋,因伶人舞黄狮子舞坐罪,贬济州司仓参军。
开元十四年春秩满,游宦淇上,遂隐于淇。
开元十七年前后回长安闲居,学佛于荐福寺道光禅师。
张九龄为相,作《上张令公》诗。
二十三年,擢右拾遗。
二十五年,张九龄被李林甫排挤谪荆州长史,王维作《寄荆州张丞相》,抒发其黯然思退之情绪。
同年秋,奉命出使凉州,以监察御史兼节度使判官。
二十八年,迁殿中侍御史,以选补副使赴桂州,知南选。
过襄阳,作《哭孟浩然》诗。
明年春夏回长安,寻隐终南山。
天宝元年(742),复出为左补阙。
天宝三载始营蓝田辋川别业。
天宝四载暮春,以侍御史出使榆林、新秦二郡。
后迁库部郎中。
天宝九载后,丁母忧,十一载服除,拜吏部郎中(后改文部)。
在辋川期间实亦官亦隐。
十四载,迁给事中。
十五载陷贼,安禄山委任给事中。
王维服药取痢,伪疾将遁,被囚洛阳凝碧池,作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以明己心向唐室。
肃宗至德二载(757),王师收复两京,陷贼官六等定罪,王维以有《凝碧池诗》及弟缙请削己官为兄赎罪,获免。
乾元元年(758)二月,授太子中允,加集贤学士,迁中书舍人,改给事中。
上元元年(760),官尚书右丞。
上元二年七月卒,葬蓝田辋川别业之西。
生平事迹见两《唐书》本传,张清华、陈铁民两《王维年谱》。
王维奉佛,学顿教。
受禅宗思想影响极深,以禅悟诗,独得任运自然之趣,故人称“高人”、“诗佛”。
清徐增《而庵说唐诗》云:“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
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
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
”《许彦周诗话》认为:王维“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
”顾起经亦云:“玄、肃以下诗人,其数什百,语盛唐者,唯高、王、岑、孟四家为最。
语四家者,唯右丞公为最。
”(《题王右丞诗笺小引》)王维与孟浩然并称“王孟”,乃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之杰出代表。
王维早期怀“致君光帝典”、“动为苍生谋”之大志,颇欲“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廷”,作《少年行》、《夷门歌》、《老将行》、《燕支行》、《献始兴公》、《上张令公》、《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等诗言志抒怀。
早期边塞诗如《凉州赛神》、《使至塞上》、《送刘司直赴安西》、《送平淡然判官》、《从军行》、《陇西行》,山水诗如《终南山》、《汉江临泛》、《华岳》等,皆表现出开阔胸怀与雄浑博大之风格。
玄宗后期政事腐败,王维乃日益信禅笃佛,追求超脱尘世之境界。
后期之诗艺虽不断提高,已臻“诗中有画”(苏轼《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在泉为珠,著壁成绘”(《河岳英灵集》)之境界,然内容较狭,思想亦较消极。
前人以为“右丞妙于诗,故画意有余;右丞精于画,故诗体转工”(刘士鏻《文至》引晁补之语)。
如《皇甫岳云溪杂题》、《辋川集》、《山中》、《山居秋暝》、《渭川田家》等,皆脍炙人口。
维虽不以文称,其“文格华整超逸”(《王右丞集笺注序》),今存文赋69篇,颇有娟丽可观者。
长于山水画,为南宗之祖,世传有《辋川图》等。
《王集》最早版本为宋蜀本与建昌本,校注则有刘须溪《王右丞集》、顾起经《类笺王右丞全集》、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及今人陈铁民《王维集校注》。
全唐诗》存诗4卷,《拾遗》补2句。
唐诗汇评
王维(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九年(721),登进士第,调太乐丞,因伶人违制舞黄狮子受累,谪济州司仓参军。张九龄执政,擢为右拾遗。二十五年秋,入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天宝初,入为左补阙。十一载,拜吏部郎中,迁给事中。安史叛军陷京,被迫受伪职。复京后论罪,因曾作诗抒写对唐室的忠心,仅降为太子中允。迁左庶子、中书舍人,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卒。维多才艺,诗、书、画、乐无不精通。其诗众体兼擅,尤工五律、五绝。与孟浩然同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有《王维集》十卷(宋明刊本作《王摩诘文集》、《王右丞集》或《王右泰文集》),今存。《全唐诗》编诗四卷。
词学图录
王维(701-761) 字摩诘,太原祁人,后其父迁家于蒲(今永济),遂为河东人。天宝末,为给事中。四十岁隐居蓝田辋川,妻亡,无子,笃信佛,不衣文彩,不茹荤腥。精诗词,善书画,通音律。有《阳关曲》等词。
黄鹤楼志·人物篇
王维(701—761) 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先世为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其父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玄宗开元九年(721)状元,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工诗善画,兼通音乐,因其诗中颇具禅意,多含佛理,后人或以“诗佛”誉之,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并称。有《王右丞集》。开元二十八年,曾漫游四川、湖北等地,登黄鹤楼时作五古《黄鹤楼送康太守》。被北宋苏轼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全唐文·卷三百二十四
维字摩诘。太原祁人。徙河东。开元九年进士。历右拾遗。三迁吏部郎中。天宝末为给事中。禄山陷两都。为贼所得。伪病瘖。拘于普救寺。迫以伪署。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所为凝碧池诗闻于上。肃宗嘉之。会弟缙请削己官以赎兄罪。乃责授太子中允。乾元元年转尚书右丞。二年卒。

作品评论

河岳英灵集
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遒举哉!
《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后山诗话
右丞、苏州皆学于陶,王得其自在。
《臞翁诗评》
王右丞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
岁寒堂诗话
世以王摩诘律诗配子美,古诗配太白,盖摩诘古诗能道人心中事而不露筋骨,律诗至佳丽而老成。……虽才气不若李、杜之雄杰,而意味工夫,是其匹亚也。摩诘心淡泊,本学佛而善画,出则陪岐、薛诸王及贵主游,归则餍饫辋川山水,故其诗于富贵山林,两得其趣。
岁寒堂诗话
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无优劣。以标韵观之,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虽苏州亦所不及。
《蔡百衲诗评》
王摩诘诗,浑厚一段,覆盖古今。但如久隐山林之人,徒成旷淡。
《唐诗品》
右丞诗发秀自天,感言成韵,词华新朗,意象幽闲。上登清庙,则情近圭璋;幽彻丘林,则理同泉石。言其风骨,固尽扫微波;采其流调,亦高跨来代。于《三百篇》求之,盖《小雅》之流也。而颂声之微,夫亦风气所临,不能洗濯而高视也。
震泽长语
摩诘以淳古澹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如辋川诸诗,真一片水墨不着色画。及其铺张国家之盛,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云里帝城双凤阚,雨中春树万人家”,又何其伟丽也!
诗薮
右丞五言,工丽闲澹,自有二派,殊不相蒙。“建礼高秋夜”、“楚塞二江接”、“风劲角弓鸣”、“扬子谈经处”等篇,绮丽精工,沈、宋合调者也。“寒山转苍翠”、“一从归白社”、“寂寞掩柴扉”、“晚年惟好静”等篇,幽闲古澹,储、孟同声者也。
诗薮
盛唐七言律称王、李。王才甚藻秀,而篇法多重。“绛帻鸡人”,不免服色之讥;“春树万家”,亦多花木之累。“汉主离宫”、“洞门高阁”,和平闲丽,而斤两微劣。“居延城外”甚有古意,与“卢家少妇”同,而音节太促,语句伤直,非沈比也。
诗薮
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深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谓声律之中,有此妙诠。
唐音癸签
仲默云:右丞他诗甚长,独古作不逮。读其集,大篇句语俊拔,殊乏完章;小言结构清新,所少风骨。
诗镜总论
摩诘写色清微,已望陶、谢之藩矣,第律诗有馀,古诗不足耳。离象得神,披情著性,后之作者谁能之?世之言诗者,好大好高,好奇好异,此此俗之魔见,非诗道之正传也。体物著情,寄怀感兴,诗之为用,如此已矣。
《诗源辨体》
王摩诘、孟浩然才力不逮高、岑,而造诣实深,兴趣实远,故其古诗虽不足,律诗体多浑圆,语多活泼,而气象风格自在,多入于圣矣。
《诗源辨体》
摩诘才力虽不逮高、岑,而五七言律风体不一。五言律有一种整栗雄丽者,有一种一气浑成者,有一种澄谈精致者,有一种闲远自在者。如“天官动将星”、“单车普出塞”、“横吹杂繁笳”、“不识阳关路”等篇,皆整栗雄厚者也。如“风劲角弓鸣”、“绝域阳关道”、“建礼高秋夜”、“怜君不得意”等篇,皆一气浑成者也。如“独坐悲双鬓”、“寂寞掩柴扉”、“松菊荒三径”、“言从石菌阁”、“岩壑转微径”等篇,皆澄淡精致者也。如“清川带长薄”、“寒山积苍翠”、“晚年惟好静”、“主人能爱客”、“重门朝已启”等篇,皆闲远自在者也。至如“楚塞三湘接”既甚雄浑,“新妆可怜色”则又娇嫩。若高、岑才力虽大,终不免一律耳。
《诗源辨体》
摩诘七言律亦有三种:有一种宏赡雄丽者,有一种华藻秀雅者,有一种淘洗澄净者。如“欲笑周文”、“居延城外”、“绛帻鸡人”等篇,皆宏赡雄丽者也。如“渭水自萦”、“汉主离宫”、“明到衡山”等篇,皆华藻秀雅者也。如“帝子远辞”、“洞门高阁”、“积雨空林”等篇,皆淘洗澄净者也。是亦高、岑之所不及也。
《诗源辨体》
摩诘五言绝,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摩诘《与裴迪书》略云:“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每思曩昔携手赋诗,倘能从我游乎?”摩诘胸中滓秽净尽,而境与趣合,故其诗妙至此耳。
《载酒园诗话又编》
唐无李、杜,摩诘便应首推,昔人谓“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殊未尽厥美,庶几“咳唾落九天,随风生殊玉”耳。三人相较,正犹留侯无收城转饱之功,襟袖带烟霞之气、自非平阳、曲逆可伍。
《唐音审体》
少陵绝句多不甚着意,太白七言独步,五言其稍次也。味淡声希,言近指远,乍观不觉其奇,按之非复人间笔墨,唯有丞也。昔人谓读之可以启道心、淀尘虑。
《唐诗观澜集》
右丞五排,秀色外腴,颡气内充,由其天才敏妙,尽得风流,气骨遂为所掩。一变而入郎、秀丽胜而沉厚之气亦减,此风气之一关也。
《唐诗观澜集》
右丞诗荣光外映,秀色内含,端凝而不露骨,超逸而不使气,神味绵渺,为诗之极则,故当时号为“诗圣”。
《唐诗别裁》
意太深、气太浑、色太浓,诗家一病,故曰“穆如清风”。右丞诗每从不着力处得之。
《唐诗别裁》
右丞五言律有二种:一种以清远胜,如“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也;一种以雄浑胜,如“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是也。当分别观之。
昭昧詹言
辋川干诗,亦称一祖。然比之杜公,真如维摩之于如来,确然别为一派。寻其所至,只是以兴象超远,浑然元气,为后人所莫及;高华精警,极声色之宗,而不落人间声色,所以可贵。然愚乃不喜之,以其无血气无性情也。譬如绛阙仙宫,非不尊贵,而于世无益;又如画工,图写逼肖,终非实物,何以用之?称诗而无当于兴、观、群、怨,失《风》、《骚》之旨,远圣人之教,亦何取乎?政如同马相如之文,使世间无此,殊无所但以资于馆阁词人,酝酿句法,以为应制之用,诚为好手耳。
昭昧詹言
辋川叙题细密不漏,又能设色取景,虚实布置,一一如画,如今科举作墨卷相似,诚万选之技也。
《岘佣说诗》
摩诘五言古,雅淡之中,别饶华气,故其人清贵;盖山泽间仪态,非山泽间性情也。
《岘佣说诗》
摩诘七古,格整而气敛,虽纵横变化不及李、杜,然使事典雅,属对工稳,极可为后人学步。
《岘佣说诗》
摩诘七律,有高华一体,有清远一体,皆可效法。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应德琏、陶渊明。五言短篇尤劲,《寓言二首》直是脱胎《百一》。“楚国狂夫”诸咏,则《咏贫士》之流;“田舍”诸篇,《闲屈》之亚也。七言矩式初唐,独深排宕;律诗神超,发端亦远。夫其炼虚入秀,琢淡成腴,变六代之深浑,发三唐之明艳,而古芳不落,夕秀方新,司空表圣云:“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诚斯人之品目,唐贤之高轨也。
《唐宋诗举要》
赵铁岩曰:右丞通于禅理,故语无背触,甜澈中边。空外之音也,水中之影也,香之于沉实也,果之于木瓜也,酒之于建康也,使人索之于离即之间,骤欲去之而不可得,盖空诸所有而独契其宗。
《唐宋诗举要》
姚曰:盛唐人诗固无体不妙,而尤以五言律为最。此体中又当以王、孟为最,以禅家妙悟论诗者正在此耳。吴曰:王、孟诗专以自然兴象为佳,而有真气贯注其间,斯其所以为大家也。
《唐宋诗举要》
姚曰:右丞七律能备三十二相似,而意兴超远,有虽对荣观燕处超然之意,宜独冠盛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7—791? 【介绍】: 唐京兆万年人。
韦待价曾孙。
初以三卫郎事玄宗,后折节读书,肃宗时入太学。
代宗永泰中,为洛阳丞,迁京兆府功曹。
德宗建中二年,累除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寻改江州刺史,追赴阙,迁左司郎中。
贞元初,复出为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
后罢居苏州永定寺,斋心屏除人事。
工诗,与顾况、刘长卿等相酬唱。
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合称“王孟韦柳”,或与陶渊明合称“陶韦”。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7—792?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排行十九。曾任左司郎中,人称韦左司;又曾任江州刺史、苏州刺史,人称韦江州、韦苏州。出身关中望族,玄宗天宝十载(751)以门资恩荫入宫为三卫郎,颇任侠负气。十五载六月,安史叛军进长安,失职流落。肃宗乾元元年(758)进太学,折节读书。代宗广德元年(763)为洛阳丞,刚直为政,鞭笞军骑,见讼于居守,永泰二年(766)罢任。曾东游淮海,经淮阴、宝应等地,抵广陵。大历九年(774)为京兆府功曹。不久,摄高陵宰、转鄠县令。十四年转栎阳令,即因疾辞归,居沣水北岸善福寺,又称西斋,曾编成《沣上西斋吟稿》数卷(见王钦臣《韦苏州集序》)。德宗建中二年(781)任尚书比部员外郎。四年出为滁州刺史,旋即罢任,闲居滁州西涧。贞元元年(785)任江州刺史。三年入朝为左司郎中,次年出为苏州刺史。六年罢任,寓居苏州城外永定寺。约于贞元八年(792)卒于苏州。一说文宗大和(827—835)中,尚以太仆少卿兼御史中丞,为诸道盐铁转运江淮留后(见沈作哲《补韦刺史传》),叶梦得、钱大昕、余嘉锡等已辨其非。生平见宋王钦臣《韦苏州集序》、姚宽《西溪丛语》卷下、沈作哲《补韦刺史传》。近人万曼有《韦应物传》、孙望有《韦应物事迹考略》、傅璇琮有《韦应物系年考證》。韦应物秉性高洁,其诗淡远清瑟,人比之陶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韦诗“源出于陶而镕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长于五言,“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体”(白居易《与元九书》)。其“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同上),刘熙载亦云:“韦苏州忧民之意如元道州。”(《艺概·诗概》)《全唐诗》存诗10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4首。通行之诗集有四部丛刊本《韦刺史诗集》10卷附录1卷,丛书集成初编本《韦苏州集校正拾遗》1卷(清卢文弨编校)。注本有陶敏、王友胜《韦应物集校注》。
唐诗汇评
韦应物(约737-约792),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为玄宗三卫近侍,时年十五,颇任侠负气。后入太学,折节读书。广德中,任洛阳丞,被讼,弃官闲居。大历中,任京兆府功曹,摄高陵令,又历鄠县、栎阳二令。建中中,除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贞元元年,转江州刺史。三年,入为左司郎中,出守苏州,卒。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应物工诗,五言诗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有《韦应物诗集》十卷。北宋王钦臣重加校定编次,仍为十卷,题《韦苏州集》,行于世。《全唐诗》编其诗为十卷。
词学图录
韦应物(737-约791) 京兆长安人。
少年时以三卫郎事玄宗,豪横放浪。
安史乱起,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后中进士,为江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故称韦江州、韦左司、韦苏州。
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东坡有"乐天长短三千首,却爱韦郎五字诗"之句。
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2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 《韦苏州集》。
散文存一篇。
词存四首,见《尊前集》。
全唐诗补逸
韦应物,京兆长安人。生开元二十五年。少以三卫郎事明皇。乾元间为太学生,始折节读书。永泰中为洛阳丞。大历间历仕京兆府功曹参军。十四年,自鄠县令制除栎阳令,以疾辞不就。建中中拜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调江州。追赴阙,改左司郎中。复出为苏州刺史。约卒于贞元九年。其诗閒澹简远,人比之陶潜,称陶韦云。补诗一首。
全唐文·卷三百七十五
应物。京兆长安人。少以三卫郎事元宗。永泰中授京兆功曹。迁洛阳丞。大历中授鄠令。建中三年拜比部员外郎。出为滁州刺史。调江州。改左司郎中。后出为苏州刺史。

作品评论

李肇《国史补》
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至焚番扫地而坐。其为诗驰骤建安以还,各得其风韵。
白居易《与元九书》
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澹,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
李、杜之后,诗人继出,虽间有远韵,而才不逮意。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澹泊,非馀子所及也。
临汉隐居诗话
韦应物占诗胜律诗,李德裕、武元衡律诗胜古诗,五字句又胜七字。张籍、王建诗格极相似,李益古、律诗相称,然皆非应物之比也。
后山诗话
右丞、苏州,皆学于陶、王,得其自在。
《蔡宽夫诗话》
苏州诗律深妙,白乐天辈固皆尊称之,而行事略不见唐史为可恨。以其诗语观之,其人物亦当高胜不凡。
《蔡百衲诗评》
韦苏州诗如浑金璞玉,不假雕琢成妍,唐人有不能到。至其过处,大似村寺高僧,奈时有野态。
《陵阳室中语》
韦苏州……诗清深妙丽,虽唐诗人之盛,亦少其比。
《童蒙诗训》
徐师川言:人言苏州诗,多言其古淡,乃是不知言苏州诗。李、杜以来,古人诗法尽废,惟苏州有六朝风致,最为流丽。
岁寒堂诗话
韦苏州诗,韵高而气清。王右丞诗,格老而味长。虽皆五言之宗匠,然互有得失,不无优劣。以标韵观之,右丞远不逮苏州,至于词不迫切而味甚长,虽苏州亦所不及也。
郡斋读书志
诗律自沈、宋以后,日益靡曼,锼章刻句,揣合浮切,虽音韵婉谐,属对丽密,而娴雅平淡之气不存矣,独应物之诗驰骤建安以还,得其风格云。
《清邃阁论诗》
其诗无一字做作,直是自在,其气象近道,意常爱之。问比陶如何?曰:陶却是有力,但语健而意闲。隐者多是带气负性之人为之,陶却有为而不能者也,又好名;韦则自在,其诗直有做不着处便倒塌了底。
《清邃阁论诗》
韦苏州诗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臭味也。
《臞翁诗评》
韦苏州如园客独茧,暗合音徽。
后村诗话
韦诗律深妙,流出肝肺,非学力所可到也。
《王孟诗评》
韦应物居官自愧,闵闵有恤人之心,其诗如深山采药,饮泉坐石,日晏忘归。孟浩然如访梅问柳,偏入幽寺。二人意趣相似,然入处不同。韦诗润者如石;孟诗如雪,里淡无彩色,不免有轻盈之意。诵韦苏州一二语,高处有山泉极品之味。
《唐诗品》
苏州诗气象清华,同端闲雅,其源出于靖节,而深沉顿郁,又曹、谢之变也。唐人作古调,虽各有门户,要之律体方精,弥多附寄,而专业之流鲜矣。苏州独骋长辔,大窥曩代,而又去其拘挛补衲之病,盖一大家也。当时词流秾郁、感荡成波,其视苏州淡泊无文,未淹高听,而大羹幺味,足配元英。虽不足以嬉春弄物,要之心灵跨俗,自致上列,不与浊此争长矣。
四友斋丛说
左司性情闲远,最近风雅,其恬淡之趣,不减陶靖节。唐人中,五言古诗有陶、谢遗韵者,独左司一人。
诗薮
苏州五言古优入盛唐,近体婉约有致,然自适大历声口,与王、孟稍有不同。
唐诗归
钟云:韦苏州等诗,胸中腕中,皆先有一段真至深永之趣,落笔肖然清妙,非专以浅淡拟陶者。世人误认陶诗作浅淡,所以不知节诗也。谭云:总是“清”之一字,要有来历、不读书不深思人。侥幸假借不得。
诗镜总论
诗之所贵者,色与韵而已矣。韦苏州诗,有色有韵,吐秀含芳,不必渊明之深情,康乐之灵悟,而已自佳矣。
诗镜总论
盈盈秋水,淡淡春山,将韦诗陈对其间,自觉形神无间。
《诗源辨体》
唐人五言古气象宏远,惟韦应物、柳子厚。其源出于渊明,以萧散冲淡为主。然要其归,乃唐体之小偏,亦犹孔门视伯夷也。
《诗源辨体》
韦、柳五言古,犹摩诘五言绝,意趣幽玄,妙在文字之外。
《诗源辨体》
应物之诗,较子厚虽精密弗如,然其句亦自有法,故其五言古短篇仄韵最工;七言古既多矫逸,而劲峭独出。乃知二公是由工入微,非若渊明平淡出于自然也。
《诗源辨体》
东坡云:“柳子厚诗在渊明下、韦苏州上”。朱子云:“韦苏州高于王维、孟浩然诸人,以其无声色臭味也。”愚按:韦、柳虽由工入微,然应物入微而不见工,子厚虽入微,而经纬绵密,其功自见。故白唐人而论,是柳胜韦;由渊明而论,是韦胜柳。
《诗源辨体》
六朝五言,谢灵运俳偶雕刻,正非流丽。玄晖虽稍见流丽,而声渐入律,语渐绮靡,遂成杂体,若应物,萧散冲淡,较六朝更自迥别。
《诗源辨体》
应物五七言律绝,萧散冲淡。与五言古相类,然所称则在占也。
《同上》
韦于五言古,汉晋之大宗也。俯视诸子,要当以儿孙畜之,不足以充其衙官之位。其安顿位置,有所吝留,有所挥斥。其吝留者必流俗之挥斥,其挥斥者必流俗之吝留,岂其以摆脱自异哉!吟咏家唯于此千锻百炼,如《考工记》所称五气俱尽、金锡融浃者,方可望作者肩背。
《唐律消夏录》
唐诗之修闲澄澹,韦公为独至。五言古律二体。读之每令人作登仙入佛想。
《载酒园诗话又编》
韦诗皆以平心静气出之,故多近于有道之言。
《载酒园诗话又编》
韦诗诚佳,但观刘须溪细评,亦太钻皮出羽。唯云“韦诗润者如石,孟诗如雪,虽淡无釆色,不免有轻盈之意”,比喻尚好。至谓二人意趣相似,则又不然。“自顾躬耕者,才非管乐俦。闻君荐草泽,从此泛沧洲”,自是隐士高尚之言。“促戚下可哀,宽政身致患。日夕思自退,出门望故山”,自是循吏倦还之语。原不同床,何论各梦!宋人又多以韦、柳并称,余细观其诗,亦甚相悬。韦无造作之烦,柳极锻炼之力。韦真有旷达之怀,柳终带排遣之意。诗为心声,自不可强。
分甘馀话
东坡谓“柳泖州诗,在陶彭泽下,韦苏州上。”此言误矣。余更其语曰:韦诗在陶彭泽下,柳柳州上。余昔在扬州作论诗绝句,有云:“风怀澄澹推韦柳,佳处多从五字求。解识无声弦指妙,柳州那得并苏州!”又常谓:陶如佛语,韦如菩萨语,王右丞如祖师语也。
《唐音审体》
昔人谓韦与王、孟鼎立为三,以其皆近陶体也,冯复京曰:韦公本有六朝浓丽之意,而澄之为唐调,突过唐人之上。
《剑溪说诗又编》
韦诗不唯古澹,兼以静胜。古澹可儿,静非澄怀观道不可能也。
《剑溪说诗又编》
诗中有画,不若诗中有人。左司高于右丞以此。
《四库全书总目》
其诗七言不如五言,近体不如古体,五言古体源出于陶,而熔化于三谢。故真而不朴,华而不绮。但以为步趋柴桑,未为得实。如“乔木生夏凉,流云叶华月”,陶诗安有是格耶?
石洲诗话
王孟诸公,虽极超诣,然其妙处,似犹可得以言语形容之。独至韦苏州,则其奇妙全在淡处,实无迹可求。
《岘佣说诗》
后人学陶,以韦公为最深,盖其襟怀澄澹,有以契之也。
三唐诗品
其源出于渊明,在当时已定论,唯其志洁神疏,故能淡言造古。《拟古》十二篇,虽未远迹陶公,亦得近裁白傅。乃如“画寝清香”、“郡斋夜雨”,琅然疏秀,有杂仙心。至若“乔木生夏凉,流云吐华月”,亦复自然作妙,不假雕饰之功。唯气格未遒,视古微疑涣散。
《诗学渊源》
其诗闲淡简远,人比之陶潜,虽或过当,而其《拟古》之作,寝几于《十九首》;效陶一体,亦极冲淡之怀,但微嫌着迹耳,着迹则近于刻画矣。然当此之时,高古旷达,殊无出其右者。
《诗境浅说》
五律中有高唱入云,风华掩映,而见意不多者,韦诗其上选也。
僧智慧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北天竺迦毕试国人。梵名般剌若,姓憍答摩。通大乘。德宗建中初来华传佛教。其舅氏子罗好心时为神策正将,上表荐慧译经,诏译《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般若心经》。卒于洛阳。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 译经科
华言智慧。姓憍答摩。北天竺迦毕试国人。天资颖悟。七岁依大德调伏军出家。诵四阿含。十万颂。阿毗达磨四万颂。既具戒。诵萨婆多。近四万颂。俱舍二万八千颂。及大毗婆沙等。兼通其义又七年。习小乘法。后于中天竺那烂陀寺。承事大德智护进友智友。槁大乘金刚般若等经。唯识。瑜伽。中边。因明。声明。医明。王律等论。十八年。受瑜珈法。入曼茶啰三密护身五部印契于南天竺达磨耶舍。诵凡三千五百馀颂。 稔闻支那大国文殊所护乃泛舶东指。历二十二年再至番禺。仅克有济。贞元二年。始留京辇。神策军正将罗好心舅氏子也。方以朱泚之乱有战功。相见悲喜。迎至其家。延留供养。八年疏举翻译。六月八日。内出梵本。诏以罽宾三藏般若。开释梵本。翰林待诏光泽寺利言度语。西明寺圆照笔受。资圣寺道液。西明寺良秀。庄严寺应真。醴泉寺超悟。道岸。𮗿空。充正义。仍就西明寺置馆。是日共施有加。出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十卷。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般若心经各一卷。十月缮写进上。诏于神策军卫。赐斋。嚫慧绢五百疋。冬衣一袭。馀赐绢各有差。慧谢有疏。不录。其表兄罗好心。谢疏称。奉天定难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子詹事。语多不录。慧终于洛阳。塔龙门之西国。
宋高僧传·卷第二 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智慧者。
梵名般剌若也。
姓憍答摩氏。
北天竺迦毕试国人。
颖悟天资。
七岁发心。
违侍二亲归依三宝。
时从大德调伏军教诵四阿含满十万颂。
阿毗达磨三万颂。
及年应法随师往别国纳具足戒。
诵萨婆多近四万颂。
俱舍二万八千颂。
又诵大婆沙兼通其义。
七年于彼专习小乘。
后诣中天竺那烂陀寺。
禀学大乘唯识瑜伽中边等论金刚般若经因明声明医明王律论等。
并依承智护进友智友三大论师。
复游双林经八塔。
往来瞻礼十有八年。
闻南北竺颇尚持明。
遂往咨禀。
彼有灌顶师名达摩耶舍。
见慧勤重可教。
授瑜伽法入曼荼罗三密护身五部印契经。
于一年诵彻三千五百馀颂。
常闻支那大国文殊在中。
锡指东方誓传佛教。
乃泛海东迈。
垂至广州风飘却返抵执师子国之东。
又集资粮重修巨舶。
遍历南海诸国。
二十二年。
再近番禺。
风涛遽作舶破人没。
唯慧存焉。
夜至五更其风方止。
所赍经论莫知所之。
及登海壖其夹策已在岸矣。
于白抄内大竹筒中得之。
宛为鬼物扶持而到。
乃叹曰。
此大乘理趣等经。
想支那人根熟矣。
遂东北行半月达广州。
即德宗建中初也。
属帝违难奉天。
贞元二年始届京辇。
见乡亲神策军正将罗好心。
即慧舅氏之子也。
悲喜相慰。
将至家中延留供养。
八年上表。
举慧翻传。
有敕令京城诸寺大德名业殊众者同译。
得罽宾三藏般若开释梵本。
翰林待诏光宅寺沙门利言度语。
西明寺沙门圆照笔受。
资圣寺道液。
西明寺良秀。
庄严寺应真。
醴泉寺超悟。
道岸辩空。
并充證义。
六月八日欲创经题。
敕右街功德使王希迁与右神策军大将军王孟涉骠骑大将军马有邻等。
送梵经出内。
缁伍威仪乐部相间。
士女观望车骑交骈。
迎入西明寺翻译。
即日赐钱一千贯茶三十丳香一大合。
充其供施。
开名题曰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成十卷。
又华严长者问佛那罗延力经般若心经。
各一卷。
皆贞元八年所译也。
是岁十月缮写毕。
二十八日设䌽车大备威仪。
引入光顺门进。
帝览忻然慰劳勤至。
敕于神策军赐斋食。
䞋慧绢五百匹冬服一副。
馀人赐各有差。
慧表谢。
答诏褒美。
同日请译经。
奉天定难。
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子詹事罗好心上表云。
臣表弟沙门般剌若先进大乘理趣六波罗蜜梵本经。
伏奉今年四月十九日敕。
令王希迁精选有道行僧于西明寺翻译。
今经帙已终。
同诣光顺门进上。
答诏云。
卿之表弟早悟大乘。
远自西方求游上国。
宣六根之奥义。
演双树之微言。
念以精诚所宜钦重。
是令翻译俾用流行。
卿夙慕忠勤职司禁卫。
省览表疏具见乃怀所谢知。
好心以朱泚围逼之际颇有战功预其中兵。
为帝宠重。
慧得好心启导。
译务有光。
帝制经序焉。
慧后终于洛阳。
葬龙门之西冈。
塔今存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临江军新喻人,字玉盂,号述之。刘敞从子。少即有名。哲宗元祐初游太学,不得志,筑堂讲业,名“抱瓮”。善画墨竹。
全宋诗
刘延世,字王盂,一字述之(清同治《新喻县志》卷一一),新喻(今江西新余)人。敞从子。少有盛名。哲宗元祐初游太学,不得志,筑抱瓮堂讲业。绍圣初随父寓汀州时,录孙升语为《孙公谈圃》二卷。善写墨竹,事见《画继》卷四。今录诗七首。
全宋文·卷二八六六
刘延世,字述之(一云字王孟),临江军新喻(今江西新余)人,刘敞侄。
少有盛名,元祐初游太学,不得志,筑堂讲学,名曰「抱瓮」。
绍圣间侍亲长汀县,集孙升言论为《孙公谈圃》三卷。
工绘画,知名于世。
见所撰《孙公谈圃序》,《画继》卷四,《图绘宝鉴》卷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7—1218 【介绍】: 宋徽州婺源人,字晦叔,号双溪。孝宗乾道五年进士。张栻帅江陵,闻其贤,檄入幕府。为潭州教授,改知临湘。宁宗庆元中知湖州,不畏豪强贵戚。积官至军器少监。博通经史,工诗文,著述甚丰。有《双溪集》。
全宋诗
王炎(一一三八~一二一八),字晦叔,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
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进士,调崇阳县主簿。
历绍兴府户曹参军,知临湘县。
应辟入张栻江陵帅幕。
淳熙十年(一一八三),为潭州教授,迁通判临江军,并权知军。
宁宗庆元初,召为太学博士,三年(一一九七),迁秘书郎,实录院检讨,著作佐郎。
五年,为军器少监。
以事出知饶州,未数月罢,闲居七年。
开禧三年(一二○七),起知湖州,任满后引年告退。
嘉定十一年卒,年八十一。
有《双溪文集》等。
双溪集》各本卷次不一,以《四库全书》据明万历王孟达刻二十七卷本除有少量讳改外,编次文字最为整饬。
事见本集有关诗文,《新安文献志》卷六九有传。
 王炎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明嘉靖十二年王懋元刻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
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六○九○
王炎(一一三八——一二一八),字晦叔,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乾道五年进士及第,调明州司法参军,再调鄂州崇阳簿。张栻帅江陵,召入幕府。秩满,授潭州教授,改临湘县令,通判临江军。庆元四年除太学博士,迁著作佐郎兼实录院检讨官。明年,为著作郎、吴兴郡王府教授,除军器少监。奉祠,起知饶州,改湖州。嘉定十一年卒于家,年八十一。著有《读易笔记》、《尚书传》、《礼记》、《论语》、《孝经》、《老子》解、《春秋衍义》、《象数稽疑》、《禹贡辨》、《考工记》、乡饮酒仪、诸经考疑、《编年通纪》、《纪年提要》、《天对解》、《韩柳辨證》、《伤寒论》及诗文集,总题为《双溪类稿》。见胡升《王大监炎传》(《新安文献志》卷六九),《南宋馆阁续录》卷八、九,《宋史翼》卷二四等。
王宬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王宬(1440年—?
),字容之,潮州府海阳县人,进士出身。
早年出身国子生,广东乡试第六十名。
成化十一年(1475年)乙未科会试第四十一名,殿试登进士第三甲第一百三十六名,升任户部员外郎。
曾祖父王子端。
祖父王永绍。
父亲王孟瓛,曾任阴阳训术。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广州府番禺人,字少偕。嘉靖二十年进士。知嘉兴县,迁南京兵部车驾主事,坐事罢,遍游吴越、齐鲁名山。有《驾部集》。
全粤诗·卷三三○
李时行(一五一四—一五六九),字少偕。
番禺(今广州)人。
少时曾读书于罗浮山青霞谷,自号青霞子。
湛若水、黄佐倡学于东南,时行先后及其门。
明世宗嘉靖二十年(一五四一)中进士第,知浙江嘉兴县,叙绩擢南京兵部车驾主事。
后因同官蜚语攻讦而辞官,遍游吴、越、燕、齐、楚、豫,与海内人豪结社联吟,抒心中峭拔激昂之气。
南归后于广州西郊筑浮邱草堂读书,又于北城开小云林别业以托栖隐。
卒年五十六。
著有《驾部集》、《青霞漫稿》、《天求子》、《云巢子》、《癯瘉子》等。
其文章发汉魏,古诗法颜谢,歌行法李杜,绝律取裁于沈宋王孟等诸大家。
为南园后五先生之一。
清道光《广东通志》卷二八○有传。
李时行诗,以清宣宗道光二十年(一八四○)南海吴氏诗雪轩刊本《李驾部前集》、《李驾部后集》、《青霞漫稿》为底本,参校清同治南海陈氏樵山草堂本《南园后五先生诗》。
维基
李时行(1514年—1569年),字少偕,广东番禺人。明朝官员、诗人。李时行早年与吴旦等人结成「粤山诗社」。嘉靖十九年庚子科广东乡试第六十四名举人,二十年(1541年)联捷辛丑科会试第一百四十三名,三甲二十六名进士,授浙江嘉兴知县。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升南京兵部车驾司主事,为同僚所忌,不久即辞官。隐居于罗浮山青霞洞,后改住广州西郊。隆庆三年(1569年)逝世。
共 1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