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德清

相关人物:共 48 位
共 4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释昙斐 朝代:南梁

人物简介

全梁文·卷七十四
昙斐俗姓王,会稽剡人,住法华台寺。
高僧传·卷第八 义解五
释昙斐。
本姓王。
会稽剡人。
少出家受业于慧基法师。
性聪敏素著领牒之称。
其方等深经皆所综达。
老庄儒墨颇亦披览。
后东西禀访。
备穷经论之旨。
居于乡邑法华台寺。
讲说相仍。
学徒成列。
斐神情爽发志用清玄。
故于小品净名尤成独步。
加又谈吐蕴藉辞辩高华。
席上之风见重当代。
梁衡阳孝王元简及隐士庐江何胤。
皆远挹徽猷招延讲说。
吴国张融汝南周颙颙子舍等。
并结知音之狎焉。
以天监十七年卒于寺。
春秋七十有六。
其制作文辞亦颇见于世。
初斐有誉江东。
被敕为十城僧主。
符旨适行未拜便化厥土僧尼倍怀恋德。
斐同县南岩寺有沙门法藏。
亦以戒素见称。
憙放救生命兴立图像。
时馀姚县有明庆比丘。
与斐同时致誉。
庆本姓郑氏。
戒行严洁学业清美。
本师事炎公。
又弘实弟子。
师资三叶并见重东南焉。
论曰。
夫至理无言玄致幽寂。
幽寂故心行处断。
无言故言语路绝。
言语路绝。
则有言伤其旨。
心行处断。
则作意失其真。
所以净名杜口于方丈。
释迦缄默于双树。
将知理致渊寂。
故圣为无言。
但悠悠梦境去理殊隔。
蠢蠢之徒非教孰启。
是以圣人资灵妙以应物。
体冥寂以通神。
借微言以津道。
托形传真。
故曰。
兵者不祥之器不获已而用之。
言者不真之物。
不获已而陈之。
故始自鹿苑以四谛为言初。
终至鹄林以三点为圆极。
其间散说流文数过八亿。
象驮负而弗穷。
龙宫溢而未尽。
将令乘蹄以得兔藉指以知月。
知月则废指。
得兔则忘蹄。
经云。
依义莫依语。
此之谓也。
而滞教者谓至道极于篇章。
存形者谓法身定于丈六。
故须穷达幽旨妙得言外。
四辩庄严为人广说。
示教利憙其在法师乎。
故士行寻经于于阗誓志而灭火。
终令般若盛于东川。
忘想传乎季末。
爰次竺潜支遁于兰法开等。
并气韵高华风道清裕。
传化之美功亦亚焉。
中有释道安者。
资学于圣师竺佛图澄。
安又授业于弟子慧远。
惟此三叶世不乏贤。
并戒节严明智宝炳盛。
使夫慧日馀晖重光千载之下。
香土遗芬再馥阎浮之地。
涌泉犹注。
寔赖伊人。
远公既限以虎溪。
安师乃更同辇舆。
夫高尚之道如有惑焉。
然而语默动静所适唯时。
四翁赴汉。
用之则行也。
三闾辞楚。
舍之则藏也。
经云。
若欲建立正法则听亲近国王及持仗者。
安虽一时同辇。
乃为百民致谏。
故能终感应真开云显报。
其后荆陕著名。
则以翼遇为言初。
庐山清素。
则以持永为上首。
融恒影肇德重关中。
生睿畅远领宗建业。
昙度僧渊独擅江西之宝。
超进慧基。
乃扬浙东之盛。
虽复人世迭隆。
而皆道术悬会。
故使像运馀兴岁将五百。
功效之美良足美焉赞曰。
遗风眇漫  法浪邅回  匪伊释哲 孰振将颓  潜安比玉  远睿联瑰 鐇斧曲戾  弹沐斜埃  素丝既染 承变方来
丁野堂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道士。
庐山清虚观。
善画梅竹。
理宗召见,问曰:“卿所画者恐非宫梅?”对曰:“臣所见者,江路野梅耳。
”遂号野堂。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又不语僧者,不知何许人,亦无由得其名字姓系。
常居盘山峰顶石岩中,灰头土面,厄坐如枯人。
有谒者,略不一顾,或叩之再三,终不语,因以不语名之。
憨山德清游盘山时,入岩礼请,屹不为动,问之不语,知非常人,相与对坐,直视默然,寂寂无声。
久之,僧从定起,煮茶唯取一瓯自饮,亦取一瓯自酌而饮,饮后,歛茶具枯坐如故,亦端坐。
又久之,起炊饭,饭 ,取一碗一匙自食,亦取具同食,食后复坐如故,亦如之。
夜中僧出岩外经行,亦随之,足音或东西相应。
明日,知饮时饮、食时食,僧同饮啜如故,入夜经行亦复如是,忽焉七日,终未一语,然已契其恳至,相喻言外。
居久之,僧起问曰:“仁者何来?
曰:“南方来。
”曰:“来此何为?
”曰:“访隐者。
”僧曰:“隐者面目不过尔尔。
曰:“入门早已勘破,欲得一语以窥其究竟。
”僧乃笑曰:“余住此三十年,今日始遇一道侣,愿小留。
亦安之,不复言去。
一夜经行,忽然顶门一声,轰如乍雷,山河大地身心世界豁然顿空,其境非寻常目前可喻,约五寸香许,渐觉有身心,渐觉脚下实地,渐见山河大地,一切境相还复如故,身心轻快不可言喻,举足如风,迅归严中。
僧乃问曰:“今夜经行何其久耶?
举所得境相相告,僧曰:“此色阴境耳,非是本有。
我住此三十馀年,非阴雨风雪,夜夜经行,此境但不著,则不被他昧郤本有。
深肯其说,即礼谢就坐,同居月馀。
妙峰登遣使寻至岩中,始兴辞而去。
归以语其所知,犹自叹曰:“此路边境界。
”盖不语僧,犹不语也。
今无可传已。
新续高僧传四集 岩修署
释道邱 朝代: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七
释道邱,字离际,亦号栖壑,顺德龙山柯氏子。
母陈氏,感神僧人,梦惊而举子,故生时室有异光。
妙龄薙染,后侍憨山于宝林,典通内外,心澈教禅。
乃度岭至金陵,亲雪浪、一雨,深究宗趣。
复如杭参莲池,授以净土法门,付之衣钵。
更入江右侍博山无异。
久之又入匡庐,会同参家宗保禅师于金轮。
遂归广州,道路传闻,争相趋谒。
陈秋清、梁未央延住白云蒲涧,学侣辏辐,共坐枯木,种蓻自给。
尝访六祖,路出端州,望鼎湖山水秀丽,策杖而入,知为福地,乃开山焉。
先 是,地主梁少川与清波延僧,搆庵其中,共结净社,闻道邱至,奉为住持,竟成大刹。
内有涅槃台、庆云禅院、寮舍、僧房,非万金不就,道邱谭笑成之。
噫,异矣。
憨山尝游此峰,悬记曰:“不久当有至人,于兹开山”,纪以诗曰:“莲花瓣瓣涌沧溟,宝殿高高傍七星。
白昼云封无犬吠,夜深说法有龙听。
”至是果验。
寺无担石之储,而众至数百,有赍金请置田者,却而不受,开山十年,未尝困乏。
因白莲盛开,索笔书莲花颂而寂。

人物简介

槜李诗系·卷三十二
如本,字南询,嘉兴白莲寺僧。善书。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六
释如本,字妙圆。
万历时与妙光慧禅师同游黄山,止于佛岭,把茅葺亭,设姜施茗,弘其愿力,相与胼胝,百具更新,遂成胜地。
慧为歙岩王氏子,本则遗其氏里。
尝自述《佛岭纪事》一篇,略云:“万历甲辰,自浙之虎跑来游黄山,至歙西潜口之上五里曰‘佛岭’。
前后十里间,悄无人烟,岭头有亭,额曰‘佛岭云亭’。
时当炎夏,行人苦渴,因与道侣雪樵,行头蛇(陀)行,煮水以赡行旅,就亭右诛茅,为蔽风雨计。
忽于荒草中见一断碣,苔藓㳽漫,大半剥蚀,然隐隐可辨,于唐有志满,于宋有云林,具见林传,而亭亦于淳祐甲辰为汪桢珉所建,工费壮固。
自宋至元,废兴不常。
明洪武甲子,亭将圯,众为修治,有僧栎庵居之。
正德丙寅,里人汪以辅氏,又为更新,盖佛岭之名,由来旧矣。
本既爱其叠峰排空,中通一线,松声涧响,云影山光,鸟鸣喈喈,掩映其间,诚佳境也。
爰与道友定居焉,此可见本之志愿矣。
又亭之北麓有水,一泓乳汁,涔涔出石骨中,白拟流酥,清同法鉴者,雪照泉也。
泉以石为腹,泉心清彻,可鉴毛发,偶立久之,凉气沁人,不待洗涤,尘垢自消。
慧初辟地时,疏凿成池,用以济行旅饥渴。
因给庵僧食饮,至今赖之。
”本尝参憨山清,清有《示妙圆禅者》,偈曰:“湛湛青莲花,居泥而不染。
明明出世心,雪在玻瓈盏。
”足状其禅心澈悟,功候圆成。
故寂时,辞众偈云:“打破虚空,如风扫叶。
天外山青,岭头日白。
”正岩豁堂《雪霁寄妙圆老宿》有“寄言久卧寒岩柏,共拂高枝仰太阳”之句。
岩康熙中始寂,本盖有高年者。
又谢彦章《赠妙光上人》诗,叙曰:“十年前为作《募修石路疏》,今路已成,经楼佛阁,亦复焕然。
观其愿力,可谓无负厥功。
”其诗云:“四十年如一日过,入泥入水意如何。
从他觉路光明殿,不比山僧愿力多。
”可见本与慧开拓之勤。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三
真怀,字冲虚,昆明黄氏子。
初投盘龙寺,后游峨眉、五台,栖台九载,学诸经论,参蕴璞憨山,翻然省悟,知所从入。
及还鸡足,建不二轩以居,晚住传衣。
十五年专修净业,将寂七日,预邀山中耆宿告别,忽焉迁化。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释永宁,字西林,姓郭氏,六合人也。
幼出家礼报恩无瑕玉为师,生性耿介,独自持重,言动不妄,众所推服。
年二十,即持《金刚经》,至老不辍。
明武宗驾幸南都,驻跸斯寺,大宗伯虑寺僧无可承旨者,遴选皆不称。
先是,宁与东林惠远,素称莫逆,两人状貌魁伟。
乔白岩为大司马,久与宁善,宗伯大喜,即以远为僧录右觉义,以宁为报恩寺提点。
及驾临寺,登殿礼佛,百官朝罢,谕作诵经佛事,命呈疏草,宗伯议须翰林,宁曰:“佛疏别有体制,须僧当行可耳。
”因举远具疏草呈,武宗览之,喜曰:“朕家有此僧耶?
”宗伯即以僧录印付远,宁随侍游览,应对称皆。
自建道场至起跸,陪宴七日,竟无一失,宗伯由是益重之。
嘉靖十年,众举为住持,综理寺事二十年,迁僧录右觉义。
又五年,转左觉义。
先是江南佛法未大行,宁居僧秩,切以法门为忧,每谓“僧侣见轻于士林者,以其无学故,取辱名教,玷污法门耳。
”乃请云谷法师住三藏殿,教诸习禅者,始知有禅宗。
数年,云谷去隐栖霞,适守愚师南来,宁复延致,选僧众数十人,日开讲席,亲领听受,从此始知向佛法。
掌僧录印二十五年,诸山奉法惟谨。
嘉靖四十四年,正月十六日示寂。
先数日持僧录印谒礼部大宗伯,请以老辞,大宗伯慰留不允。
宁归,即封其印,明日示疾,竟不药,但诵《金刚经》不绝,十五夜举众围绕号佛,遂悠然而化。
寿八十有三,腊七十有奇。
弟子奉葬于智安寺,憨山释德清再传徒子也。
尝抚嘱众曰:“我身后,寺事无大小,听此儿主张。
“人服其知人。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会。云谷其号也。嘉善怀氏子。二十受具。修天台小止观。往郡之天宁。问所修何如于法舟济公。公曰。夫学以悟心为主。止观之要。不离身心气息。何能脱然。子之所修。流于下乘矣。因示以旨要。师力究之。一日受食。食尽而不知。碗忽堕地。猛然有省。恍如梦觉。公与印可。自是韬晦丛林。陆沉贱役。阅镡津集。见明教翁护法深心制行立愿。欲少似之。顶戴礼诵。至终夕不寐。入京。寓天界毗卢阁下。精进行道。尝入定数日不起。三年人无知者。复爱栖霞幽深。结庵于千佛岭下。始为陆五台公见知。时栖霞久废。陆公矢兴复之愿。请师住持。师举嵩山善公应命。移居山最深处。曰。天开岩吊影如初。一时宰官居士。因陆公开导。多造岩参。请师一见。即问。日用事无论贵贱僧俗。入室略无寒温。必展蒲团于地。令其端坐。返观甚至。终日竟夜无一语。临别必叮咛曰。人命无尝无空过日。再见。必问别后用心何如。故荒唐者。茫无以应。即欲见亦不敢近。以慈愈切而规益重。虽无门庭施设。使见者望崖。不寒而慄然。师一以等心相摄。从来接人。软语低声。一味平怀。未尝有辞色。时士大夫归依者。日益众。又不能入山。愿请见者。师以化导为心亦就见。岁一往来城中。至必主回光寺。每至则在家二众。归之如绕华座。师一视如幻化人。曾无一念分别心。故亲近者。如婴儿之傍慈母也。出城多至普德。臞鹤悦公。实出其教。师悯禅道绝响。于嘉靖丙寅冬。乃集五十三人。结坐禅期于天界。学人请问直捷用心处。师曰。举不顾即差互。拟思量何劫悟。又曰。古人道。终日吃饭。不嚼粒米。终日行路。不踏穿地。终日穿衣。不挂寸丝。如是用心。方有少分相应。有宰官问。如何是祖师意。师曰。有水皆含月。无山不带云。曰莫更有奇特否。师曰。不得将龟作鳖。师护法心深。不轻初学。不慢毁戒。僧有不律。亦不弃之。委曲引诱进于善。或有干法纪者。师闻不待求而往救。必恳恳当事。乃曰。佛法付嘱王臣为外护。唯在仰体佛心。辱僧即辱佛也。闻者莫不改容。释然必至解脱而后已。然竟罔闻于其人。听者亦未尝以多事为烦。久久皆知出于无缘慈也。了凡袁公未第时。参师于山中。对坐三昼夜不瞑目。师问曰。公何无妄念。公曰。我推我命。无科第子嗣分。故安心委命。无他妄想耳。师曰。我将以公为豪杰。乃一凡夫耳。圣人云。命繇自作。福繇已求。造化岂能拘人耶。于是委示。以改过积德。唯心立命之旨。公依教奉行。竟登进士。有子嗣憨师。为小师时。侍师弥谨。一日请曰。说者谓。某甲寿不长奈何。师曰。寿夭乃生死法。参禅乃了生死法。若一念不生。则鬼神觑不破。造化何能拘之耶。第患不明道眼耳。憨师将北行。师诫之曰。古人行脚。单为提明。己躬下事尔。当思。他日何以见父母师友。慎毋虚费草鞋钱也。其善诱掖人类如此。岁壬申。嘉禾吏部尚书默泉吴公。刑部尚书澹泉郑公。太仆五台陆公。与弟云台。同迎师归故山。诸公。时时入室问道。每见必炷香请益。执弟子礼。紫柏师。同平泉陆公。思庵徐公。谒师叩华严宗旨。师发挥法界圆融之妙。皆叹未曾有。当江南禅道草昧之时。出入多口之地。始终无一议之者。则师操行可知已。师居乡三年。所蒙化者千万计。一夕四乡之人。见师庵中发火。及明视之。师已寂然而逝矣。时万历乙亥正月也。世寿七十五。僧腊五十馀。葬于大云寺右。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释法会,字云谷,姓怀氏,嘉善胥山人也。
幼有逸志,颇厌尘嚣,投邑大云寺出家。
初习瑜珈,会每叹曰:欲了生死,乃碌碌衣食邪?
年十九,决志操方,乃登坛受具,闻天台小止观法门,专精修习。
时法舟济禅师续径山之道,掩观于郡之天宁,会往参扣,呈其所修,舟曰:“止观之要,不依身心气息,内外脱然,子之所修流于下乘,岂西来意耶?
学道必以悟心为主。
”会悲仰请益,舟授以念佛审实话头,直令重下疑情。
会依所教,日夜参究,寝食俱废。
一日就食,食尽亦不自知,碗忽堕地,猛然有省,恍如梦觉。
复请益舟,乃印可。
阅《宗镜录》,大悟唯心之旨,从此一切经教及诸祖公案,了然如睹故物。
于是,韬晦丛林,陆沈贱役。
偶读《镡津集》,见明教大师护法深心,初礼观世音尊,日夜称名十万声。
会愿效其行,遂载观世音像,彻宵不寐,礼拜经行,终身不懈。
时江南佛法禅道绝然无闻,会初至金陵,寓天界毗卢阁下行道,见者称异。
魏王闻之,乃请于西园丛桂庵供养,会住此入定三日夜。
居无何,西林永宁请住报恩寺之三藏殿,会危坐一龛,绝无将迎,足不越阃者三年,人无知者。
偶有权贵人游至寺,见会端坐以为无礼,谩辱之,会拽杖之摄山栖霞。
栖霞者,本梁时开山,武帝凿千佛岭,累朝赐供赡田地。
但道场荒废,殿堂为虎狼所穴,会爱其幽深,遂诛茅于千佛岭下,块然独处,影不出山。
时有盗侵之,窃去所有,夜行至天明未能离庵,左右人获之,送至,会食以饮食,尽其所有持去,由是闻者感化。
太宰五台陆公初仕祠部主政,访古道场,偶游栖霞,见会气宇不凡,雅重之。
信宿山中,欲重兴其寺,以会为主持,会坚辞,举嵩山善以应命。
善尽复寺故业,建禅堂,开讲席,江南丛林实肇于此,会之力也。
道场既开,往来者众,会乃移居于山之最深处,曰天开岩,吊影如初。
一时士大夫开风造谒,会目无贵贱,不问道俗,入室必掷蒲圃于地,令其端坐反观本来,甚至终日竟夜无一语,临别必叮咛曰“无空过日”,再见必问“别后用心难易若何”。
非深造有得,则茫无以应。
盖慈念愈切,绳纠益严,虽无门庭设施,见者望崖不寒而慄。
了凡袁公未第时参谒山中,相对默默坐三日夜,但示以唯心立命之旨,奉教唯谨,事详《省身录》。
丙寅冬,悯禅道绝响,乃集五十三人结坐禅期于天界,力拔憨山入众同参,指示向上一路。
会垂老悲心益切,虽最小沙弥一以慈眼视之,遇之以礼,凡动静威仪无不耳提面命,循循善诱,见者人人以为亲已。
寻常示人,特揭唯心净土法门,居恒安重寡言,定力摄持,孤山清修四十馀年,终身礼诵,未尝一夕辍。
居乡三载,所蒙化者以千万计。
一夜,四乡之人见庵中火发,及明趋视,会已寂然矣,时万历三年乙亥正月五日也。
寿七十有五,腊五十,茶毗葬于寺右。
憨山感其发迹入道因缘,亲蒙开示,礼塔于栖真,因募建塔亭,述其见闻而为之传,推为中兴禅道之祖。
惜机语失录,无以发扬秘妙云。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释觉淳,字古风,姓宋氏,新城人也。
父钦,母张氏。
生性恬澹,不茹荤酒,儿时好趺坐,颇厌嬉逐。
及长,不治生产,即善观空,修离欲行,天然颖悟,每集诸善男子作般若圆觉法会,淳为之长。
年二十七,弃家远游,如京师,登堂受白衣戒,宝藏成师开法于王城,淳往参谒,有所感契,即从披剃,执弟子业,居最下版,虽执爨负薪,未尝不以身先。
坚苦三载,始受具足,从守心无碍听《华严》、《圆觉》、《楞严》诸经,于“四大分离,妄身何处”之语,有所领契,自尔随处建立华严圆觉道场,岁无虚日。
王城感化,若迦维改观,洋洋中外,如此者十馀年。
明嘉靖辛酉,司礼监黄锦锦衣焦重修普安寺,迎淳居之,几二十载。
淳唯据丈室,不事干请,延一江、大千、止庵诸法师弘天台、贤首两宗。
隆庆壬申,宫中始崇佛道,就普安建吉祥道场,淳主坛筵,精诚感格,恩渥颁隆,斋馈尽从中出。
神宗初元,两宫圣母为社稷祈福,凡建斋堂,多就淳所,尝赐千佛锦袈裟。
万历丙子,建大慈寿寺成,即迁淳为住持,命度沙弥一人为弟子,及敕校续入大藏,淳首领之。
凡所弘阐,无不称旨。
居常接纳四众,但举《圆觉》“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之偈,及《楞严》如幻三昧,或拈提古人向上公案,以警发之。
暇则行住坐卧,每咄咄作私语,见闻即之,改容举,莫识其为密行者。
生平所行,不离当处,而大播宗风,竟莫究其涯涘。
一夕,召诸弟子,告以微疾,端坐三日,熙然集众,念佛随声,寂然而逝,时万历九年辛巳四月十有七日也。
寿七十有一,腊四十有奇,得度弟子十五人。
本在为钦依僧录善世领大慈寿住持,奉葬于寺后,圣母悼之,赐金建塔,而憨山为之铭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十
释明信,字无极,姓宋氏,沙河人也。
垂髫毵毵,即舍尘凡,礼顺德天宁深为师,稍长以生死为忧,年十三即请本师以行脚事,往牛山入大火聚,精勤刻苦,日夜煆炼者二十馀年。
尘劳虽觉暂谢,然未有所悟入,因觐归顺德,至西山上栈坪,迥绝人迹,潜居六载。
一食朝昏,诸念顿息。
顷之即参诸方,北走京师登坛受具。
复隐银山之中峰,避影三载,日以橡栗为食,专注禅观。
时忽心境皆空,根尘顿脱,豁然开悟,自觉当体无依。
时翠峰据临济正宗,令开法于都门,因求印證,机缘契合,寻即谢去,隐于京西金山吉祥院,以长养为怀,坚持孤硬,澹然若无所寓。
衲衣鷇食,二十馀年,内府太监张暹南闻而谒之,捐金重新梵宇,诸方学者日益景从。
居无何,念家山寥落,有归与之叹,杖策西游,祖塔以谢度脱。
未几,寻归吉祥,灭影人世,而水云四来,道风益振。
一日无恙,召众说偈,危坐而逝,明万历二年二月七日也。
寿六十有三,腊三十有奇。
弟子奉荼毗礼,收灵骨葬于西岭之隐寂石洞,憨山为之碑记。
共 48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