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生卒】:?—1403 【介绍】: 明陕西富平人,字昭季,号鴳庵。洪武中举明经,出为云南布政使,在滇十七年,土地贡赋、法令条格皆所裁定。建文时为吏部尚书,诏征遗逸士,选用皆当其才。成祖即位,令解职务,给丰俸。紞出即自缢死。有《云南机务钞黄》、《冢宰文集》。槜李诗系·卷三十九
字季昭,富平人。洪武中官尚书。明诗纪事·乙签·卷四
紞字昭季,富平人。洪武中举明经,为东宫侍书。累迁试左通政,出为云南左参政,迁左布政使。建文初,召为吏部尚书。成祖即位,咎建文时改官制者,令解职,月给半俸,自经死。有《鶠庵集》一卷。
人物简介
【生卒】:1378—1425 【介绍】: 即明仁宗。明朝皇帝。成祖子。好学问,喜与儒臣谈论。洪武二十八年,册为燕世子。永乐二年,立为皇太子。成祖用兵出塞时,常受命监国,屡遭谗构,几被废黜。永乐二十二年,成祖死,嗣位。次年,改元洪熙。在位时用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等,政务宽大。然于十三布政使司皆设镇守中官,实为弊政。洪熙元年五月病死。明诗纪事·甲签·卷一(上)
仁宗讳高炽,成祖长子,建元洪熙。在位一年崩,葬献陵。有御制文集二十卷,诗集二卷。(杨士奇《三朝圣谕录》:永乐七年,赞善王汝玉每日于文华后殿道说赋诗之法。一日,殿下顾臣士奇曰:「古人为诗者,其高下优劣如何?」对曰:「诗所以言志。『明良喜起』之歌,『南薰』之诗,是唐、虞之君之志,最为尚矣。后来如汉高《大风歌》,唐太宗『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之作,则所尚者霸力,皆非王道。汉武帝《秋风辞》,志气已衰,如隋炀帝、陈后主所为,则万世之监戒也。如殿下于明道玩经之馀,欲娱意于文事,则两《汉诏》令亦可观,非独文词高简近古,其间亦有可裨益治道。如诗人无益之诗,不足为也。」殿下曰:「太祖高皇帝有诗集甚多,何为诗不足为?」对曰:「帝王之学所重者不在作诗。太祖皇帝圣学之大者,在尚书注诸书,作诗特其馀事。于今殿下之学,当致力于重且大者,其馀事可姑缓。」殿下又曰:「世之儒者亦作诗否?」对曰:「儒者鲜不作诗。然儒之品有高下,高者道德之儒,若记诵词章,前辈君子谓之俗儒,人主尤当致辨于此。」 杨士奇《东里文集》:仁庙好文重士,乐善有诚,时节宴群臣,间赐诗奖谕,悉识以东宫图书。尹直《謇斋琐缀录》:仁庙在东宫时,尝观二内侍象戏,因命曾子棨先生应制,诗云:「兴尽计穷征战罢,松阴花影满残枰。」仁庙和云:「等闲识得军情事,一著功成见太平。」君臣之器量见矣。《双槐岁钞》:仁厨潜心经学,礼重宫寮,文仿欧阳,诗尚《选》体。《名山藏》:仁宗有典有则,模范雅训,不啻学士。)
人物简介
【介绍】: 明江西泰和人,字万钟。洪武三十年进士。人言主考刘三吾徇私,所取皆南人。帝怒,亲试,取北士六十一人,时称“南北榜”或“春夏榜”。三吾等皆得罪,琮受累遣戍。永乐初赦还,起刑部检校。宣德时,官至翰林检讨。正统时卒,年七十六。维基
宋琮(1366年—1440年代—?),字万钟,江西泰和人。明朝官员、进士。自幼师从学名儒陈海桑,又师吉安谢易庵。性嗜梅,以梅庵为别号。洪武三十年(1397年),宋琮中丁丑科春榜二甲第六名进士。因刘三吾主考中春榜都为南方人,朱元璋大怒,宋琮原先被拜为御史,因此被黜为教官。永乐年间,入朝为给事中,弹劾尹直夤缘攀附,左迁刑部检校。因精通《周易》,曾主持会试,擢南京国子助教。九年任满,宣德年间,升翰林检讨,仍行助教事,改任北京国子监。正统五年(1440年)九月致仕,时年七十五。归乡后又数年才去世。有学生尚书刘广衡。
人物简介
【生卒】:1408—1466 【介绍】: 明河南邓州人,字原德。宣德八年进士。授验封主事。少师杨士奇欲一见,贤竟不往。正统时为文选郎中,从英宗北征,师覆脱还。景泰初拜兵部侍郎,转户部,又转吏部。英宗复位,入直文渊阁,预机务。旋进尚书。曹钦叔侄反时,几被杀害。宪宗立,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以惜人才开贤路为急务,名臣多所识拔。卒谥文达。曾奉敕编《大明一统志》,有《古穰集》、《天顺日录》。明诗纪事·乙签·卷十六
维基贤字原德,邓州人。宣德癸丑进士,授吏部主事。进郎中,擢兵部侍郎,改户部。英宗复辟,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预机务,进尚书。坐事下狱,谪福建参政,未行,留为吏部侍郎。寻复官,进太子太保。成化初,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卒赠太师,谥文达。有古穰集》三十卷。(《国史唯疑》:郭琏为兵部尚书,雅持正,试造士贤《嘉禾》诗,谓有公辅器,兴张紞之识杨士奇事同。《双槐岁钞》:文渊阁右植芍药,有台,相传宣庙幸阁时命工砌者。初植一本,居中澹红者是也。景泰初,增植二本,纯白居左、深红居右。旧常有花,自增植后未尝一开。天顺改元,徐有贞、许彬、薛瑄、李贤同时入为学士,居中一本遂开四花,其一久而不落。既而三人皆去,惟贤独留。人以为兆。明年暮春,忽各萌芽,左二右三,中则甚多,而彭时、吕原、林文、刘定之、李绍、倪谦、黄谏、钱溥相继同升学土,凡八人。贤约开时共赏,首夏四月盛开八花,贤遂设燕以赏之。时贤有玉带之赐,诸学士各赐大红织衣,且赐宴,因名纯白者曰「玉带白」,深红者曰「宫锦红」,澹红者曰「醉仙颜」,惟谏以足疾不赴,明日复开一花,众谓谏足以当之。贤赋诗十章,阁院宫寮咸和,汇成曰《玉堂赏花诗集》。纳兰成德《渌水亭杂识》:玉堂赏花会赋诗者四十人。学土则南阳李贤、安成彭时、槜李吕原、莆田林文、安成李绍、永新刘定之、钱塘倪谦、东吴钱溥,侍读则金城黄谏,詹事则庐陵陈文、长洲刘铉,侍讲则眉山万安、渔阳李泰,中允则古杞孙贤,赞善则范阳牛纶,修撰则吴中陈鉴、博野刘吉、钱塘童缘、华容黎淳,编修则西蜀李本,昆陵王㒜、馀姚戚澜、宜兴徐溥、琼山丘浚、泰和尹直、安成彭华、书川陈秉中、临川徐琼、四明杨守陈、临江吴汇,检讨则严州傅宗、安成张业、河东邢让,翰林五经博士则天台鲍相,典籍则西蜀李鉴、泰和陈谷,侍书则浙江谢昭,其二人则礼部员外郎临淮淩耀宗、中书舍人江东曹冕。诗成,李贤序之,彭时作后序。田按:诸公和李文达《内阁芍药黄字韵》诗,彭学士时句云「色借宫袍近柘黄」,林学士文句云「玉带几名新赐白,金花应瑞旧围黄」,倪学士谦句云「托根终近省闱黄」,又云「近侍曾闻亚姚魏,品题今喜得苏黄」,黄侍读谏旬云「资福玉盘先逞白,广陵金带总腰黄」,永新刘学士定之则「玉带白」、「宫锦红」、「醉仙颜」各赋一诗,见本集。此后成化中,徐少傅溥赋内阁芍药用吟、扉二韵,本院官皆和之。正德中,大学士梁储、杨一清赏芍药用东、冬、清、青为韵,诗各别纪于后。
李贤(1408年—1466年),字原德,河南邓州长乐林(今邓州市孟楼镇长乐岭)人,进士出身,明朝重臣。明英宗、代宗时代曾历任吏部侍郎、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官至华盖殿大学士、明朝内阁首辅,进少保,一生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是明朝历史上难得的治世良臣之一。谥文达。宣德、正统年间宣德七年(1432年)壬子科河南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宣德八年(1433年)联捷进士,奉命调查河津蝗灾,授验封主事,少师杨士奇欲一见,李贤竟不往。正统初年,建议减少对塞外降人的俸禄,以消除其祸患。明英宗不听。当时廷臣诰敕均须有九年任期,李贤建议改以三年,后准许。之后升为考功郎中,改文选,跟从明英宗北征,土木之变时脱逃回朝。景泰、天顺年间景泰二年(1451年),上疏谏言景泰帝勤政等策,得到景泰帝赞许,命入翰林院。随后升兵部右侍郎,改户部右侍郎。也先屡次上贡马,李贤则称给金帛以强盗并非正策,于是陈述边界战备废弛,于谦请其写章批评诸将,之后转为吏部右侍郎,并呈上《鉴古录》。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复辟,命其兼任翰林院学士,直入文渊阁,与徐有贞共同在内阁参赞机务。不久,进升吏部尚书。李贤为人气度端凝,所奏对皆中机宜,深得英宗眷用。当时山东饥荒,英宗发帑币以赈灾,召徐有贞与李贤商议。徐有贞称有官员多在其中私饱己囊。李贤则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英宗于是下令增加银钱。当时,石亨、曹吉祥与徐有贞争权,并忌恨李贤。诸多御史弹劾石亨、曹吉祥有罪,两人怀疑此为徐有贞、李贤之计,于是向英宗求诉,徐有贞、李贤两人均下狱。恰逢有风雷变,李贤得释,谪福建参政。未行之时,王翱奏请李贤可大用,遂留用为吏部左侍郎。一个月后,恢复吏部尚书,仍然在内阁参赞机务。石亨知英宗向著李贤,虽怒却仍无可奈何,只能佯装与他友好。李贤亦深居简出,非英宗召见则不入阁,而英宗却更加亲近李贤。之后,蒙古孛来进犯边界,石亨称玉玺在孛来处,可以打仗取回,英宗为之心动。李贤则称不可再主动挑衅,而玉玺不足为宝,事情遂方休。石亨却更加忌恨李贤。当时英宗亦厌恶石亨、曹吉祥骄横,有次屏人对李贤称:「这些人干预朝政,各地奏事者均先到其门,怎么办?」李贤称:「陛下只能独断,这样的趋附方能自息。」帝曰:「如果不采纳他们的建议,他们的脸上就有难色。」李贤称:「希望您能以缓制之。」当时石亨、曹吉祥用事,李贤顾忌不敢尽言,然而每次都能从容应对。曹石之变时,曹钦攻入东朝房袭击李贤,并将杀之,逼其写释己罪草奏。幸亏王翱率军赶来救助得免。李贤则密疏请擒贼党,英宗得疏后大喜,慰劳特加太子太保。李贤并进言,急宜诏天下停不急务,而求直言以通闭塞,得到批准。曹石之变后,英宗再问李贤“夺门之变”事。李贤称:「『迎驾』则可,『夺门』岂可示后?天位乃陛下固有,『夺』即非顺。且尔时幸而成功,万一事机先露,亨等不足惜,不审置陛下何地!」英宗大悟并赞同。李贤并解释道,英宗复辟是自然之理,石亨等人才是夺门之变的真正受益者。于是英宗下令章奏勿用「夺门」字,并议革冒功者四千余人,仅剩已袭父爵的太平侯张瑾和兴济伯杨宗。至成化初年,诸被革者诉请,李贤又进言,并夺张瑾、杨宗爵位,时论均称大快。英宗重用李贤,其所言之事均见听,锦衣卫门达忌妒大学士李贤受宠,又多次规劝自己,便曾在朱祁镇面前诬陷他,说李贤接受陆瑜的黄金,为他求取尚书一职。朱祁镇怀疑了,半年仍不下诏书。至此,门达拷打杨埙,教他引出李贤,杨埙即谎称:「这是李学士教我干的。」门达非常高兴,立即上奏朱祁镇,请求法司在午门外会审杨埙。朱祁镇派宦官裴当监视。门达想抓住李贤一起审讯,裴当说:「大臣不可辱!」门达这才罢休。到审讯时,杨埙说:「我不过是个小人物,怎能见到李学士?这都是门锦衣教我的。」门达气色沮丧,话都说不出来,袁彬也历数门达纳贿的情状。法司害怕门达而不敢上报,结果仍判袁彬绞刑,以财产赎死罪。杨埙论斩。朱祁镇下命袁彬赎完后调到南京锦衣卫,而禁锢杨埙。天顺七年,李贤请英宗宽恤、罢江南织造、清锦衣卫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等事情,英宗感到为难,李贤则四次进言,同列官员均感到恐惧,李贤退则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截止天顺年间,李贤一直担任内阁首辅,吕原、彭时为辅佐。
人物简介
【生卒】:1410—1480 【介绍】: 明顺德府广宗人,字克让。正统元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天顺初,官右副都御史巡抚苏松,疏浚境内诸水,大治吴淞江。成化时,官至南京户部尚书。卒谥庄敏。维基
崔恭(1409年—1479年),字克让,河北广宗人。同进士出身。正统元年(1436年)丙辰科进士,授户部主事,出任治理延绥仓储,有政绩。后因杨溥举荐,擢莱州知府,在任期间整治吏治、安抚流民、减轻劳役。莱州百姓把他与汉朝的杨震相比。景泰年间,超拔为湖广右布政使,在任期间平定流民暴乱,并安抚民众。随后升为江西左布政使,定均徭法,酌轻重。天顺二年,迁右副都御史,代李秉巡抚苏、松诸府,并治理吴淞江。当时吏部缺右侍郎,李贤、王翱均举荐崔恭,遂召用,不久转为左侍郎。父忧起复。宪宗即位后,乞致仕回乡,宪宗不允。成化五年,吏部尚书李秉被罢免。商辂欲用姚夔,彭时欲用王概,当时朝廷中纷纷传言彭时实质是排挤李秉,彭时于是称病不出。翰林院侍读尹直则称彭时、王概是同乡,请求以崔恭取代李秉。不久,崔恭母丧,服除后,任南京吏部尚书,任期内罢免诸多不称职者。成化十一年,致仕。居家不事生产,惟训子读书。足迹不入城市。两年后去世。赠太子少保,谥庄敏。
人物简介
【生卒】:1426—1490 【介绍】: 明山东寿光人,字叔温,号古直。正统十三年进士,授编修。成化十年进吏部左侍郎,充讲官。次年以本官兼翰林学士,入阁参与机务。寻进吏部尚书,谨身殿学士。后因万安构陷,乞休归。卒谥文和。有《刘古直集》。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叔温,寿光人。正统戊辰进士,累官太子太保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和有古直集明诗纪事·乙签·卷十八
珝字叔温,寿光人。正统戊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历中允,屡迁太常卿,进吏部侍郎,兼翰林学士,入文渊阁,预机务。进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再加太子太保,进谨身殿大学士。卒谥文和。有《古直先生集》十六卷。维基
刘珝(1426年—1490年),字叔温,号古直,山东青州府寿光县人。宪宗成化年间官至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与万安、刘吉并称纸糊三阁老。正统十三年(1448年)戊辰科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天顺中,历右中允,侍讲东宫,为太子朱见深(即明宪宗)的老师。宪宗即位,任太常卿,兼侍读学士。成化十年进吏部左侍郎。当时刘珝讲学认真,被当时学士刘定之称为讲官第一。因此宪宗十分器重,称呼为「东刘先生」。成化十一年诏以本官兼翰林学士,入阁参预机务。后又为吏部尚书,再加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文华大训》成。加太子太保,进谨身殿大学士。刘珝个性正直。例如:员外郎林俊弹劾太监梁芳、僧人继晓因而下狱,即为刘珝所解救的。后又有道士李孜省乱政,欲动摇东宫。刘珝也秘密上疏谏言,但是因不够谋略而无法传达。刘珝与万安不合,曾经训斥万安为负国无耻之辈。因此与万安斗争多年。成化十八年,万安上疏罢西厂,但刘珝不愿与万安同名上疏,因此后来被万安与刘吉合谋阴讦他与汪直相通。最后失权致仕。当时内阁三人,万安贪婪狡猾,刘吉阴险狡诈。刘珝较二人稍好,但是只顾著批评斗争,被认为是狂躁之徒。刘珝被逼仓卒引退后,而又有彭华、尹直狡诈之辈相继入内阁,万安、刘吉之党还是把持朝政。刘珝初遭母忧,庐墓三年。比归,侍父尽孝。父殁,复庐于墓。弘治三年卒,谥文和。嘉靖初,以言官请,赐祠额曰「昭贤」,仍遣官祭祀。
人物简介
【生卒】:1427—1502 【介绍】: 明江西广昌人,字廷秀,号椒丘,何文渊子。景泰五年进士。授南京礼部主事。为刑部郎中,捕治锦衣卫卒,拒都指挥袁彬请嘱,由是知名。成化间,以河南按察使助都御史原杰招抚南阳流民,亲入山谷劝说,附籍者甚众。历山西巡抚、刑部侍郎。孝宗嗣位,辅臣万安、刘吉忌其刚正,出为南京刑部尚书。既而入为刑部尚书,有所施为,辄遭刘吉阻格,又遭忌者中伤,遂致仕归。博学多闻,为诗多援据典故。有《元史臆见》、《周礼集注》、《勋贤琬琰录》、《椒丘文集》。明诗纪事·乙签·卷十九
维基乔新字廷秀,一字天苗,江西广昌人,冢宰文渊子。景泰甲戌进士,授南礼部主事。改刑部,历员外、郎中,迁福建按察副使,改河南。擢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山西,迁刑部侍郎,进尚书。卒赠太子少傅,谥文肃。有《椒丘集》三十二卷。(《双槐岁钞》:成化庚子,内阁刘吉丁外艰,诏赍以羊酒宝钞,起复视事如故。吉三上疏辞,托贵戚万喜得不允,陈编修音上书劝其力辞,吉不答,人无改言者。吉每谈笑对客,殊无戚容。丁来,今上新政,科道交纠,万安,尹直以、次罢遣。吉独不动,虑科道言之,乃倾身阿结,昏夜款门?蕲免弹劾,建言欲超迁科道,待以不次之位。弘治改元,风雹发自天寿山,毁瓦伤物,震惊陵寝,上戒谕群臣修省,遣官祭告。于是左春坊庶子兼翰林侍读张升疏言应天之实,当以辅导之臣为先。今天下之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以奸邪尚在枢机之地也。因数吉十罪,且谓李林甫之蜜口剑腹,贾似道之牢笼言路,合而为一。科道交章劾升,指为轻薄小人。上命谪升南京工部员外郎。其同乡何乔新赠以诗曰:「乡邦交谊最相亲,忍向离筵劝酒频。抗疏但求裨圣治,论思端不忝儒臣。自怜石介非狂士,任诋西山是小人。暂别銮坡非远谪,莫将辞赋吊灵均。」由是人目吉为「刘棉花」,以其耐弹也。田按:尚书诗温雅有则,泽古者深,与凡响自别。)
何乔新(1427年—1502年),字廷秀,江西广昌县人,官至刑部尚书,谥文肃。父亲何文渊,是永乐十六年进士,授御史,历任山东、四川等地的巡按御史。何乔新为何文渊的第三子,母亲揭氏。何乔新生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景泰五年(1454年)登进士第,景泰七年,授礼部主客司主事。天顺元年(1457年),父亲何文渊过世,完成丁父忧、丁母忧。一说天顺二年(1458年),何文渊的弟子揭稽上奏,举发何乔新等诸不法事,并逼其父自尽乔新反控揭稽在镇守广东时,曾代黄竑撰写易储之疏章。。日后何乔新再起为刑部陕西司主事。宪宗成化四年(1468年),出任福建按察副使,历官河南按察使、湖广右布政使,有政绩。成化十六年(1480年),为右副都御史,同年11月赴晋任山西巡抚。成化十九年八月乙丑,户部侍郎李衍、刑部侍郎何乔新巡视边关。成化二十年(1484年)被明廷召回拜为为刑部右侍郎,奉命前往山西赈灾。成化二十一年春正月乙巳,明廷派遣侍郎李贤、何乔新、贾俊去陕西、山西、河南等地赈饥荒之灾。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月,孝宗继位,万安、刘吉忌之,外放至南京。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正月,吏部尚书王恕举荐为刑部尚书,时人以「父子尚书」为美谈。刘吉叫唆御史邹鲁诬陷,弘治四年八月(1491年)辞官归里。弘治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503年1月19日)卒。正德十一年(1516年),追赠太子太保,次年追谥文肃。
人物简介
【生卒】:1427—1493 【介绍】: 明保定府博野人,字祐之,号约庵。正统十三年进士,改庶士,授编修。宪宗即位,召撰《英宗实录》,进礼部左侍郎。成化十一年兼翰林学士,入阁预机务,累迁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为人精于营私,常受言官攻击。弘治初,以深受信用,乃数兴大狱,贬斥异己。后孝宗颇有所觉,乃于弘治五年,讽令致仕。卒谥文穆。维基
刘吉(1427年—1493年),字祐之,号约庵,京师保定府博野县(今河北省博野县)人。宪宗成化年间著名的“纸糊三阁老”之一。虽屡遭弹劾,却稳居内阁长达十八年,人称“刘棉花”。孝宗初期,为首辅。卒赠太师,谥文穆。正统十三年(1448年)戊辰科进士。先任庶吉士,授编修。《寰宇通志》成,进修撰。天顺四年侍讲读于东宫。(曾为明宪宗的老师)刘吉工于心计,左右逢源,锐于结党营私,时常被言官所批评攻击。居内阁十八年,人称之为「刘绵花」,就是说其“耐弹”(不惧被弹劾)。明宪宗即位,刘吉的官位由侍读、侍读学士、到礼部左侍郎。成化十一年与刘珝一同被任命入阁,兼翰林学士,任礼部尚书。(纸糊三阁老形成)明孝宗出閤,加太子少保兼文渊阁大学士。《文华大训》成,加太子太保,进武英殿大学士。久之,进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寻加少保兼太子太傅。孝宗继位后,当万安及尹直先后致仕后,刘吉便为首辅。为了怕被言官批评攻击不断,还建议提拔很多言官,如贺钦、强珍等数十人,作为拢络手段;但是还是有人不领情,还是不断批评,如林俊、张升、曹璘、欧阳旦、方向、陈嵩等。刘吉针对这些,非常气愤,于是与太监蒋琮合作,驱逐了许多大臣、御史。之后,中外侧目,言者就渐渐不敢批评。孝宗初登位期间,刘吉结合道士,颇受宠信,初即位进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及《宪宗实录》成。又进少师、及华盖殿大学士(全衔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知制诰国史总裁知经筵事)。刘吉柄政久,权势烜赫。孝宗初倾心听信,后眷颇衰。但是刘吉始终没有离去的意愿。弘治五年,孝宗欲封后弟为伯爵,命令刘吉撰编诰券,以便册封。刘吉却说一定要先封二太后家子弟之后才可,惹得孝宗不悦,遣中官太监到他家,讽刺叫他致仕辞官,才上章引退。刘吉怀疑过批评他的言语是出自于落第举子,还因此提出建议政策,举人三试不第者,不得复会试。还好当时刚好在会试期,举子已群集都下,礼部还是先让举子考试,等之后再执行政策。后来刘吉致仕,这个政策还是没有执行到。刘吉回乡之后,逾年卒。
人物简介
【生卒】:?—1510 【介绍】: 明山东历城人,字用和。成化十一年进士。授襄陵知县,入为御史。宪宗末年数笞言官,鼐力谏不止。以论妖僧继晓等事,借他事谪官。弘治间起为河南按察佥事,累擢为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正德初以忤刘瑾,斥为民。后复官。学者称柏山先生。维基
张鼐(1443年—1510年),字用和,山东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人,成化乙未进士,正德初官至南京右都御史。因得罪刘瑾、焦芳,获罪下狱。后平反,嘉靖初赐祭葬。早年出身国子生,进山东乡试第五十一名。成化十一年(1475年)登乙未科进士。授襄陵县知县,入为监察御史。宪宗末年,曾经劾妖僧继晓、方士邓常恩等,巡按江西。因尹直等构罪,张鼐与巡抚闵圭被贬,谪为郴州判官。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升河南按察司佥事,进参议,因协助治理黄陵冈迁副使。弘治十五年(1502年),升按察使。同年秋,授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武宗继位后,张鼐改巡抚宣府。正德元年(1506年)召还,进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署院事。因得罪刘瑾,改南京右都御史,与焦芳父子交恶,因辽东军饷等事被逮捕下狱。总兵官毛伦等具奏诸人苦状,后得到折价从缓。刘瑾被诛后,已去世的张鼐获恢复官职。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