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寂观

相关人物:共 16 位
共 1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7—640 【介绍】: 隋唐间僧。
雍州万年人,俗姓杜,又称杜顺和尚。
年十八出家,事因圣寺珍禅师。
为华严宗初祖。
在终南山开讲《华严经》。
唐太宗曾召入宫,赐号“帝心”,故又被称为“帝心尊者”。
坐定于雍州义善寺。
有《华严五教止观》、《华严法界观门》。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姓杜氏。雍之万年人。年十八弃俗。从因圣寺僧珍禅师出家。珍魏氏。素习定学。先是京师之东有地亢爽。俗号马头。珍营而居之。方鸠工。善类子来。倏就端绪。有犬身黄足白。然不知其所从至。日衔负土木尤勤效。时过中。虽饥不食。事闻。诏所司日给米三升。以旌异之。及其毙。则工亦告备矣。惟珍端坐。终日燕嘿自怡。顺侍旁既久。其神领意会之妙。岂复可量哉。尝化庆州之民设会。始约五百人。及期而至者加倍。檀越有难色。顺曰。幸给之。无忧也。已而人皆厌足。无所欠。然亦不知其增益之自云。牛马性本驯。河江弘畅二张家所畜类。抵齧莫能制。顺过之。二张以告。即为说慈悲法。抵齧顿息。骊山地多虫蚁。顺将领众坐夏其间。而虑乏蔬茹。乃圃而祷之。莳种滋茂。绝蠹蚀。间示人以痈肿溃脓。流血沾污。而人之爱敬者。甚而求吮之。其次求拭之。顺既愈。而吮者之口。拭者之帛。香气久不散。三原县民田萨埵者。患生聋。张苏者。患生哑。顺俱召使前。而聋者能闻。哑者能语矣。武功县僧为龙所魅病。众以请顺。未几僧作龙语曰。禅师既来。义不可以久住。其僧病寻已。此皆物之具有情识。而若足以感动者。至于无情识而感动焉。则或难以理推矣。行南野。黄渠适泛涨。方揭厉。水忽中断不流。因径济如遵平陆。既济而水复流。汹涌益甚。见者骇服。至若刊神树。撤鬼祠。斥远巫觋。又其迹之粗者也。贞观十四年。无疾坐逝于京师南郊之义善寺。春秋八十四。葬樊川之北原。颜色经月丰润。阅三期开龛视之。骸不仆散。 弟子智俨名贯至相。振绩京皋。阐述华严摄论。以继其烈。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释法顺。姓杜氏。雍州万年人。禀性柔和未思沿恶。辞亲远戌无惮艰辛。十八弃俗出家。事因圣寺僧珍禅师。受持定业。珍姓魏氏。志存俭约野居成性。京室东阜地号马头。空岸重邃堪为灵窟。珍草创伊基劝俗修理。端坐指撝示其仪则。忽感一犬不知何来。足白身黄自然驯扰。径入窟内口衔土出。须臾往返劳而不倦。食则同僧过中不饮。即有斯异。四远响归。乃以闻上。隋高重之。日赐米三升用供常限。乃至龛成无为而死。今所谓因圣寺是也。顺时躬睹斯事。更倍归依。力助缔构随便请业。末行化庆州劝民设会。供限五百。及临斋食更倍人来。供主惧焉。顺曰。无所畏也。但通周给而莫委供所。由来千人皆足。尝有清河张弘畅者。家畜牛马。性本弊恶。人皆患之。卖无取者。顺示语慈善。如有闻从。自后更无抵啮其导发异类为如此也。常引众骊山。夏中栖静。地多虫蚁无因种菜。顺恐有损害。就地示之。令虫移徙。不久往视。如其分齐恰无虫焉。顺时患肿。脓溃外流。人有敬而𠲿者。或有以帛拭者。寻即差愈馀脓发香流气难比拭帛犹在香气不歇。三原县民田萨埵者。生来患聋。又张苏者。亦患生哑。顺闻命来与共言议。遂如常日。永即痊复。武功县僧毒龙所魅。众以投之。顺端拱对坐。龙遂托病僧言曰。禅师既来。义无久住。极相劳娆。寻即释然。故使远近瘴疠淫邪所恼者无不投造。顺不施馀术。但坐而对之。识者谓有阴德所感。故幽灵偏敬致。其言教所设。多抑浮词。显言正理。神树鬼庙见即焚除。巫觋所事躬为并当。祯祥屡见绝无障碍。其奉正也如此。而笃性绵密情兼汎爱。道俗贵贱皆事邀延。而一其言问胸怀莫二。或复重痼难治。深愿未果者。皆随时指示。普得遂心。时有赞毁二途闻达于耳。相似不知翻作馀语。因行南野将度黄渠。其水汎溢。厉涉而度。岸既峻滑。虽登还堕。水忽断流。便堕陆度。及顺上岸水寻还复。门徒目睹而不测其然也。所以感通幽显。声闻朝野。多有鄙夫利其财食。顺言不涉世。全不留心。随有任用。情志虚远但服粗弊。卒无兼副。虽闻异议仍大笑之其不竞物情又若此也。今上奉其德仰其神引入内禁。隆礼崇敬。储宫王族懿戚重臣。戒约是投无爽归禁。以贞观十四年。都无疾苦。告累门人。生来行法令使承用。言讫如常坐定。于南郊义善寺。春秋八十有四临终双鸟投房。悲惊哀切。因即坐送于樊川之北原。凿穴处之。京邑同嗟。制服亘野。肉色不变经月逾鲜。安坐三周枯骸不散。自终至今。恒有异香流气尸所。学侣等恐有外侵。乃藏于龛内。四众良辰赴供弥满。弟子智俨名贯至相。幼年奉敬雅遵馀度。而神用清越振绩京皋。华严摄论。寻常讲说。至龛所化导乡川。故斯尘不终矣。
神僧传·卷第六
释法顺。姓杜氏。雍州万年县人。禀性柔和。年十八弃俗出家。事因圣寺僧珍禅师受持定业。尝行化庆州劝民设会供限五百。及临斋食更倍人来。供主惧焉。顺曰。无所畏也。但通周给而莫委供所从来千人皆足。有张河江张弘畅者。家畜牛马性本弊恶。人皆患之。卖无取者。顺示语慈善如有闻从。自后更无抵齧。尝引众骊山夏中栖静。地多虫蚁无因种菜。顺恐有损害。就地示之令虫移徙。不久往视。如其分齐恰无虫焉。顺时患肿脓溃外流。人有敬而𠲿(子累切)者。或有以帛拭者。寻即瘥愈。馀脓发香流气难比。拭帛犹带香气不散。三原民田萨埵者。生来患聋。又张苏者亦患生哑。顺闻命来与共言议。遂如常日永即痊复。武功县僧为毒龙所魅。众以投之顺。端拱对坐。龙遂托病僧言曰。禅师既来义无久住。极相劳娆寻即释然。故使远近瘴疠淫邪所恼者无不投造。顺不施馀术但坐而对之无不痊愈。因行南野将度黄渠。其水汎溢厉涉而度岸既峻滑。虽登还堕水忽断流。便随陆而度。及顺上岸水寻还复。门徒勿睹。而不测其然也。以贞观十四年。都无疾苦告累门人。生来行法令使承用。言讫如常坐定卒于南郊义善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3—712 【介绍】: 唐僧。原藉西域康居,因俗姓康。武则天赐以贤首之称号,后人即尊为贤首大师。先从智俨学《华严》,智俨死后,出家。预义净译场,为则天讲新《华严经》,因撰《金狮子章》,径捷易解,则天遂悟其旨。创华严宗法界缘起理论,被尊为华严宗第三祖。有《华严探玄记》、《般若心经疏》等。
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法藏字贤首。俗姓诸葛氏。苏州吴县人。一云姓康氏。康居人。自少出家。如意元年。武后制于东都大福先寺检校无尽藏。长安四年。又制于化度寺检校无尽藏。后延为荐福寺大德。开元二年卒。年七十八。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字贤首。
其先康居国人。
因姓康氏。
幼知学佛。
高宗时应名僧迁。
参奘公译事。
颇以證义润文笔受之任见称。
及天后置馆翻传。
首登入场之选。
实叉难陀。
以所赍华严梵夹。
与义净复礼出新经。
藏。
尤有力。
后义净专主译任。
偕胜庄大仪等。
充證义。
既而后召讲新经。
指镇殿金狮子。
以喻天帝网。
十重玄门。
海印三昧。
六相和合义门。
普眼境界门等。
于是后晓。
然开寤。
得未曾有。
遂缉其言。
为金狮子章。
行于世。
圣历二年十月八日。
又诏讲于佛授记寺。
至华严世界品。
讲堂及寺中。
地皆震动。
都维那恒景表闻。
有答诏。
不录。
且尝以巧方便。
示刹海。
涉入无尽之指。
则对悬十鉴于八方上下。
中。
安佛像。
然一炬以照之则互影交光。
重重映蔽。
不可得而思议矣。
始燉煌杜顺以华严法界观
传弟子智俨。
俨传藏。
其统绪之正如此。
别疏般若心经。
复号康藏国师云。
宋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法藏。
字贤首。
姓康。
康居人也。
风度奇正利智绝伦。
薄游长安弥露锋颖。
寻应名僧义学之选。
属奘师译经。
始预其间。
后因笔受證义润文见识不同而出译场。
至天后朝传译首登其数。
实叉难陀赍华严梵夹至同义净复礼译出新经。
又于义净译场与胜庄大仪證义。
昔者燉煌杜顺传华严法界观
与弟子智俨讲授此晋译之本。
智俨付藏。
藏为则天讲新华严经。
至天帝网义十重玄门海印三昧门。
六相和合义门普眼境界门。
此诸义章皆是华严总别义网。
帝于此茫然未决。
藏乃指镇殿金狮子为喻。
因撰义门。
径捷易解。
号金师子章。
列十门总别之相。
帝遂开悟其旨。
又为学不了者设巧便。
取鉴十面八方安排。
上下各一。
相去一丈馀。
面面相对中安一佛像。
燃一炬以照之。
互影交光。
学者因晓刹海涉入无尽之义。
藏之善巧化诱。
皆此类也。
其如宣翻之寄亦未能舍。
盖帝王归信缁伍所凭之故。
洎诸梵僧罢译。
帝于圣历二年己亥十月八日。
诏藏于佛授记寺讲大经。
至华藏世界品。
讲堂及寺中地皆震动。
都维那僧恒景具表闻奏。
敕云。
昨请敷演微言阐扬秘赜。
初译之日梦甘露以呈祥。
开讲之辰感地动以标异。
斯乃如来降迹。
用符九会之文。
岂朕庸虚敢当六种之震。
披览来状欣惕于怀云。
其为帝王所重实称非虚。
所以华严一宗付授澄观。
推藏为第三祖也。
著般若心经疏。
为时所贵天下流行。
复号康藏国师是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0—841 【介绍】: 唐僧。
果州西充人,俗姓何。
曾第进士。
于遂州遇道圆禅师,即从其出家受教。
又从拯律师受具足戒。
文宗大和九年召问佛法大义,赐紫衣为大德。
武宗会昌初坐灭于兴福寺塔院。
宣宗追谥定慧禅师。
有《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注华严法界观》、《圆觉经大疏》等。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宗密俗姓何氏。果州西充县人。元和二年依遂州道圆禅师出家。住终南山草堂寺。太和三年赐紫。会昌元年卒于兴福塔院。年六十二。谥定慧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何氏。
果州西充人也。
家素业儒。
蚤岁欲以所学于世取名位。
元和二年。
偕计吏入京。
道谒遂州圆禅师。
一见未及语。
深有所欣慕。
遽从薙染。
顷之进具于拯律师。
寻谒荆南张。
张曰。
传教人也。
后当宣导于都邑。
复谒洛阳照。
照曰。
菩萨人也。
谁能识之。
晚谒上都华严观。
观曰。
毗卢华藏从我游者其惟汝乎。
初居乡里。
尝赴斋民家。
偶受经。
得圆觉阅之。
妙领义趣。
于是誓传是经。
又因汉上病僧授华严。
即能讲演。
由是著华严圆觉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四分律等疏钞。
及法义类例。
礼忏脩證。
图传篡略。
诸宗禅言为禅藏。
并酬答书偈等。
凡二百馀卷。
图六面。
皆本一心而贯诸法。
显真体而融事理。
超群有于对待。
冥物我而独运者矣。
累入内殿。
询问秘要。
大和二年。
庆成节。
诏赐紫方袍为大德。
寻请归山。
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逝于兴福院。
貌加润悦。
其年二月十三日。
道俗奉全身。
茶毗干圭峰。
获舍利藏之石室。
俗龄六十二。
法腊三十四。
密始与宰臣李训善。
甘露之祸。
宦官率禁兵。
所遇屠戮。
王涯贾餗舒元舆奔入终南。
依密避难。
训亦在。
且求剪发以匿。
不可。
因走龙翔仇士良命逮密。
至左军立之廷。
而数其不告之罪。
趣使害之。
密徐曰。
贫道识训久。
亦知其每有反叛意。
然而舍身命。
以救一切。
此吾本师遗训。
故遵守惟谨。
今日之死因所甘心。
宦官鱼恒志悯其诚。
而奏释之。
闻者为出涕。
相国裴休尝著论以辟。
或者学行不纯之议。
多不录。
宣宗御极。
谥定慧禅师塔号青莲。
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宗密。
姓何氏。
果州西充人也。
家本豪盛少通儒书。
欲干世以活生灵。
负俊才而随计吏。
元和二年偶谒遂州圆禅师。
圆未与语密。
欣然而慕之。
乃从其削染受教。
此年进具于拯律师。
寻謁荆南张。
张曰。
汝传教人也。
当宣导于帝都。
复见洛阳照禅师。
照曰。
菩萨人也。
谁能识之。
末见上都华严观。
观曰。
毗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唯汝乎。
初在蜀因斋次受经。
得圆觉十二章。
深达义趣誓传是经。
在汉上因病僧付华严句义。
未尝隶习。
即尔讲之。
由是乃著圆觉华严及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等疏钞及法义类例礼忏修證图传纂略。
又集诸宗禅言为禅藏。
总而序之。
并酬答书偈议论等。
又四分律疏五卷钞悬谈二卷。
凡二百许卷。
图六面。
皆本一心而贯诸法。
显真体而融事理。
超群有于对待。
冥物我而独运矣。
密累入内殿问其法要。
大和二年庆成节。
徵赐紫方袍为大德。
寻请归山。
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灭于兴福塔院。
俨若平日容貌益悦。
七日迁于函。
其自證之力可知矣。
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
二月十三日茶毗得舍利数十粒。
明白而润大。
后门人泣而求诸煨中必得而归。
悉敛藏于石室。
其无缘之慈可知矣。
俗龄六十二。
僧腊三十四。
遗诫令舁尸施鸟兽。
焚其骨而散之勿塔。
勿得悲慕以乱禅观。
每清明上山。
必讲道七日而后去。
其馀住持仪则当合律科。
违者非吾弟子。
初密道既芬馨名惟炟赫。
内众慕膻既如彼。
朝贵答响又如此。
当长庆元和已来。
中官立功。
执政者孔炽。
内外猜疑人主危殆。
时宰臣李训酷重于密。
及开成中伪甘露发。
中官率禁兵五百人出閤。
所遇者一皆屠戮。
时王涯贾餗舒元舆。
方在中书会食。
闻难作奔入终南投密。
唯李训欲求剪发匿之从者止之。
训改图趋凤翔。
时仇士良知之。
遣人捕密入左军。
面数共不告之罪将害之。
密怡然曰。
贫道识训年深。
亦知其反叛。
然本师教法遇苦即救。
不爱身命死固甘心。
中尉鱼恒志嘉之。
奏释其罪。
朝士闻之扼腕出涕焉。
或曰。
密师为禅耶律耶经论耶。
则对曰。
夫密者四战之国也。
人无得而名焉。
都可谓大智圆明自證利他大菩萨也。
是故裴休论撰云。
议者以师不守禅行而广讲经论。
游名邑大都以兴建为务。
乃为多闻之所役乎。
岂声利之所未忘乎。
嘻议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夫一心者万法之总也。
分而为戒定慧。
开而为六度。
散而为万行。
万行未尝非一心。
一心未尝违万行。
禅者六度之一耳。
何能总诸法哉。
且如来以法眼付迦叶不以法行。
故自心而證者为法。
随愿而起者为行。
未必常同也。
然则一心者万法之所生。
而不属于万法。
得之者则于法自在矣。
见之者则于教无碍矣。
本非法不可以法说。
本非教不可以教传。
岂可以轨迹而寻哉。
自迦叶至富那奢。
凡十祖皆罗汉所度。
亦罗汉。
马鸣龙树提婆天亲始开摩诃衍。
著论释经。
摧灭外道。
为菩萨唱首。
而尊者阇夜独以戒力为威神。
尊者摩罗独以苦行为道迹。
其他诸祖或广行法教。
或专心禅寂。
或蝉蜕而去。
或火化而灭。
或攀树以示终。
或受害而偿债。
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
且循辙迹者非善行。
守规墨者非善巧。
不迅疾无以为大牛。
不超过无以为大士。
故师之道也。
以知见为妙门。
寂净为正味。
慈忍为甲盾。
慧断为剑矛。
破内魔之高垒。
陷外贼之坚阵。
镇抚邪杂解释缧笼。
遇穷子则叱而使归其家。
见贫女则呵而使照其室。
穷子不归贫女不富。
吾师耻之。
三乘不兴四分不振。
吾师耻之。
忠孝不并化荷担不胜任。
吾师耻之。
避名滞相匿我增慢。
吾师耻之。
故遑遑于济拔汲汲于开诱。
不以一行自高。
不以一德自耸。
人有依归者不俟请则往矣。
有求益者不俟愤则启矣。
虽童幼不简于应接。
虽骜很不怠于叩励。
其以阐教度生助国家之化也如此。
故亲师之法者。
贫则施。
暴则歛。
刚则随。
戾则顺。
昏则开。
堕则奋。
自荣者慊。
自坚者化。
徇私者公。
溺情者义。
凡士俗有舍其家与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
有变活业绝血食持戒法。
起家为近住者。
有出而修政理。
以救疾苦为道者。
有退而奉父母以丰供养为行者。
其馀憧憧而来欣欣而去。
扬袂而至实腹而归。
所在甚众不可以纪。
真如来付嘱之菩萨。
众生不请之良友。
其四依之人乎。
其十地之人乎。
吾不识其境界庭宇之广狭深浅矣。
议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
其为识达大人之所知心为若此也。
密知心者多矣。
无如升平相国之深者。
盖同气相求耳。
宣宗再阐真乘。
万善咸秩。
追谥曰定慧禅师。
塔号青莲。
持服执弟子礼四众数千百人矣。
系曰。
河东相国之论撰。
所谓极其笔矣。
然非夫人之为极笔。
于他人岂极其笔乎。
观夫影响相随未始有异也。
影待形起。
响随声来。
有宗密公。
公则有裴相国。
非相国曷能知密公。
相续如环未尝告尽。
其二公之道如然。
则知谛观法王法。
则密公之行甚圆。
应以宰官身。
则裴相之言可度。
今禅宗有不达而讥密不宜讲诸教典者。
则吾对曰。
达磨可不云乎。
吾法合了义教。
而寡学少知自既不能。
且与烦惑相应可不嫉之乎。
或有诮密不宜接公卿而屡谒君王者。
则吾对曰。
教法委在王臣。
苟与王臣不接。
还能兴显宗教以不。
佛言。
力轮王臣是欤。
今之人情见近王臣者则非之。
曾不知近王臣人之心。
苟合利名则谢君之诮也。
或止为宗教亲近。
岂不为大乎。
宁免小嫌嫌之者。
亦嫉之耳。
若了如是义。
无可无不可。
吁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大和中。徵入内。赐紫衣。帝累问法要。朝士归慕。裴相国深入堂奥。受教为外护。师以禅教学者互相非毁。遂著禅源诸诠一藏。其序略曰。禅是天竺之语。源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名为禅。此性是禅。之本源。故名禅源。忘情契之。是禅行。如谈禅理。而不说禅行。是不辨华竺之音也。况此真性非惟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识。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亦是菩萨万行之源。故名心地。万行不出六波罗密。禅者但是六中之一。当其第五。岂可都目。真性为一禅行哉。三乘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惟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纪氏。
永兴万年人。
其先以黄巢之乱。
西徙于蜀。
而占籍焉。
至真则蜀产也。
始冠。
偶游圣寿寺。
见脩进律师。
而慕其行。
遂依之薙落。
习起信论于朗公。
法界观于光公。
传瑜伽教于演秘阇黎。
莫不皆臻心法之极要。
四十年间。
演畅无怠。
因蒙赐号昭信。
一日谓弟子遇缘曰。
出息不保入息。
此虽俗谚。
而切于理。
吾与汝其可不务乎。
乃营二塔于广度院右。
以其成于开宝之初。
遂额之开宝。
四年八月五日。
集众称佛号以逝。
寿七十八。
腊五十三。
阇维获舍利圆莹。
葬之开宝塔云。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读诵篇第八之二
释守真。
永兴万年人也。
俗姓纪。
汉诈帝信之鸿绪。
乃祖乃父素履贞吉。
奕叶孝行充塞闾里。
故乡人美其孝焉。
遂目之曰纪丁兰也。
真即其后矣。
洎黄寇于纪僖宗蒙尘车驾避锋而西幸。
咸镐失守而没贼。
因而徙家居于蜀矣。
及冠也偶游圣寿寺。
见修进律师行出物表语越常度。
乃解带卸冠。
北面而事之。
七支既备。
先谒从朗师学起信论。
次依性光师传法界观
后礼演秘阇梨授瑜伽教。
并得心要咸尽指归。
自明达诸法宣畅妙典。
四十年间略无怠矣。
而赐号曰昭信焉。
讲起信及法界观共七十馀遍。
皆以灯传灯用器投器。
嗣乎法者二十许人。
开灌顶道场五遍。
约度僧尼士庶三千馀人。
开水陆道场二十遍。
常五更轮结文殊五髻教法。
至夜二更轮西方无量寿教法。
称阿弥陀尊号修念佛三昧期生净域。
一日谓弟子缘遇曰。
如来不云出息不保入息。
吾之寿也幸矣。
汝之年也耄矣。
今欲顺俗从世。
预设二塔。
其可得乎。
缘遇稽首而对曰。
广度长老舍院之右地。
请建塔者有年矣。
今大师属其意。
长老致其美。
因缘冥契安可而止。
于是鸠工而营之。
自十月琢磨至来一月彻缋。
以开宝四年秋八月九日。
命众念佛。
佛声既久令止。
奄然而归寂。
俗寿七十八。
僧腊五十三。
其月二十一日焚葬于北永泰门外智度院侧。
其获舍利光润。
各将供养之。
次沙弥弥伽者。
于阗国人也。
专诵华严经曾无间息。
圣历年中天帝释请迎伽上天诵持乃曰。
每被阿脩罗见扰故屈师来请。
为诵宣华严经以禳彼敌。
遂升座朗讽是经。
时修罗军众闻经乃现威神。
一时而化去。
又沙弥道荫。
常念金刚经宝历初因他出夜归虎暴。
中路忽遇哮吼跳踯于前。
荫知不免乃闭目而坐。
唯默念是经心期救护。
虎遂伏草守之达曙。
村人来往乃视虎。
其蹲处涎流于地焉。
荫后持诵益加高行矣。
论曰。
入道之要三慧为门。
若取闻持勿过读诵者矣。
何耶。
始惟据本。
本立则道生。
次则舍诠。
诠留则月失。
比为指天边之桂影而还认马上之鞭鞘。
如此滞拘去道弥远。
然则机有新发。
迹或乍移。
须令广览多闻。
复次背文高唱在乎品位。
先号法师故经云。
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法修行是也。
原夫经传震旦夹译汉庭。
北则竺兰始直声而宣剖南惟僧会扬曲韵以讽通。
兰乃月氏之生。
会则康居之族。
两家左右二见否藏无为冰上之狐兔问堠傍之路。
通曰。
西竺僧持部类行事不同。
或执亲从佛闻更难釐革。
或称我宗自许多决派流。
或直调而质乎。
或歌声而巧矣。
致令传授各竞师资。
此是彼非我真他谬。
终年矛盾未有罢期。
故有若美一期之呗𠽋诵三契之伽陀感车马而不行动人天之共听。
此曲折声之效也。
若乃盘特少句。
薄拘短章。
止忧忘以鼓唇。
胡暇巧而扬舌。
犹登中圣或致感徵。
此直置声之验也。
今以一言蔽之。
但有感动龙神能生物善者。
为读诵之正音也。
或曰。
常闻光音天之语言则是梵音未委。
那为梵音邪。
请状貌以示之。
通曰。
诸陀罗尼则梵语也。
呗𠽋之声则梵音也。
或曰。
如天下言音。
令人乐闻者。
与襄阳人为较准。
彼汉音也。
音附语言谓之汉音汉语。
则知语与音别。
所言呗𠽋者是梵音。
如此方歌讴之调欤。
且梵音急疾而言则表诠也。
分晓舒徐引曳则呗𠽋也。
或曰。
此只合是西域僧传授。
何以陈思王与齐太宰捡经示沙门耶。
通曰。
此二王先已熟天竺曲韵。
故闻山响及经偈乃有传授之说也。
今之歌赞附丽淫哇之曲惉懘之音。
加酿瑰辞包藏密咒。
敷为梵奏。
此实新声也。
如今启夹。
或曰开题。
秖知逐句随行。
那辨真经伪造。
岂分支品。
未鉴别生。
能显既知所诠须体。
当闻舍筏适足归宗。
达其阿字之门。
图其法身之体。
此读诵之至也。
其有难通帚字多游族家。
急令口诵于一经。
且为身参于五众。
赖能暗诵免呼粥饭之僧。
如偶澄清缓裹归家之幞。
或曰。
国朝度戒何责经乎。
岂不闻羯磨之辞止云年满衣钵具足不言念经为增上缘耶。
通曰。
此灭法无知之徒言耳。
上根感戒果證相随。
何以经纸数考试耶。
脱舍下根之诵持。
入法止阘茸白丁矣。
南山大师云。
才登解发便须通览。
又后周初多度僧尼。
敕灵藏铨品行业。
若讲若诵卷部众多。
随有文义。
莫不周鉴。
时共测量通经了意。
最为第一。
此乃精选诵经通义为入道之阶渐也。
不见此文深为痛惜。
梁传目此为经师。
宣师不沿而革号为读诵。
今采诸师。
从唐至宋。
取其多善。
宗归乎高。
则有感神宿庙度苦因经。
法智往生感金光之照野。
明慧行道占虹气之贯天。
或受请居罗汉之前。
或持明救城阳之疾得御诗之饯送。
见势至之来迎。
使者摄而不能。
妖狐媚而自变。
猗欤元皎致李树之丛生。
焯尔楚金感帝王之入梦。
圆光在顶三昧现前。
遇诵华严放金光于口角后游地狱乘宝座于西方。
三刀断势伤于竹筒。
千福经声入于帝耳。
證返不餐于薏苡。
康声无断于连珠。
或添龄于三十许年。
或差蛊于数十茎发。
或经音遍于燕垒。
或本足在于钟离。
或乐象龟兹。
或口开菡萏。
或鬼神避咒。
或陆地生莲。
或梦华胥而悉解梵音。
或坐佛座而便归圆寂。
如斯上德若此法师。
殖璧随方贯华有次。
身为金鼓。
击之成忏悔之音。
口若玉箫。
吹之出神仙之曲。
因依相授。
徙倚独宣。
可谓皮裹法华足行经藏。
俾法音之不断善付三乘。
皆成佛之无馀还宣八辩者也。
诗曰。
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望吾曹无忘取则于此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名永牙。宋僧。衡州人,号宣义。效十八体书,尤工玉箸。尝至大梁,太宗召见,赐紫服。晚归老终南山。
全宋文·卷一○三
释梦英(英一作瑛),自号卧云叟,衡州(治今湖南衡阳)人。
住南岳,讲《华严》法界观;通文章及文字之学。
工书法,尤长于玉箸篆,时人谓「(李)阳冰死而梦瑛生」。
太祖召至帘前,易紫衣,赐号宣义大师,时年十九。
去游中南山,当世名士郭忠恕、陈抟、宋白等以诗称述之。
书迹有篆书《千字文》、《说文》偏旁、正书《夫子庙堂碑》等。
事迹参见《墨池编》卷三、《金石萃编》卷一二五有关诸文及题跋等。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一
释宣义,字梦英,南岳寺僧也。禅悟深澈,博学多通,尤工篆法。宋乾符五年,召至京师,陈希夷先生与当时宰执俱赠以诗,晚归终南山老焉。今所见有《梦英书法》。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无演。
天彭张氏子。
幼英烈。
不甘处俗。
十五弃家。
事承天院宝梵大师昭符。
符记之曰。
此子。
他日法中龙象也。
二十以诵经。
落发。
受首楞严于继静。
静殁。
卒业于惟凤文昭。
受圆觉肇论于省身。
受华严法界观起信论于晓颜。
受唯识百法论于延庆。
凡此诸师。
皆声名藉藉。
师。
必妙得其家风。
然后已。
又从诸儒讲学。
于书无所不
于文无所不能。
赵清献公。
挽师登法席。
于楞严了义。
指掌极谈。
闻者。
如饮醇酒。
无不必醉。
既于此经。
心融形释。
复出入内外篇籍。
如风行电激。
所向如志。
又尝问道于禅师惟迪惟胜。
师嘿然心许曰。
此自在吾术内矣。
又作大悲观音化相。
宇以崇阁。
极天下之竘工珍材。
二十馀年乃成。
人以为庄严之冠。
不知师之游戏也。
中年。
喜葛洪内篇。
延异谲士。
将以丹石伏物。
皆为黄金。
或取其金而畔去。
师不悔不怒。
他日遇之。
视之如初。
此可以观其德性也。
宝梵既殁。
二亲又耄。
期去世。
乃南游曰。
吾闻南方大士。
有若祖心。
有若克文。
有若善本。
皆命世亚圣大人也。
不可不行道焉。
元符三年三月。
道出戎州。
憩渝州觉林禅院。
不疾而化。
僧腊三十有七。
其法子。
奉师遗骨。
藏于宝梵塔之西。
有志不果。
遽厄于数。
惜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应端(一○六九~一一二九),南昌(今属江西)人。俗姓徐。住潭州法轮寺。为南岳下十四世,黄龙惟清禅师法嗣。高宗建炎三年卒,年六十一。《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僧宝正续传》卷三有传。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应端南昌徐氏子也。生而眉宇豁如形仪庄肃。幼厌尘秽少入空门。依郡之化度寺善月度为大僧。谒真净文机不谐。时灵源分座云居扣之。源稍加痛劄。端负己解。妙入经论乃援引马祖百丈机语及华严经旨相表酬答。灵源笑曰。汝举马祖百丈固错矣。而华严宗旨与个事喜没交涉。端愤然欲去。因辞揭帘。忽大悟汗流浃背。灵源见喜曰。子方识好恶矣。马祖百丈文殊普贤几为汝累。由是声誉四驰道钦七众。政和末太师张司成虚百丈。坚命开堂。举僧问大隋劫火洞然时这个坏也不坏话。遂曰。六合倾翻劈面来。暂披麻缕混尘埃。因风吹火浑閒事。引得游人不肯回。坏不坏随不随徒将闻见强针锥。太湖三万六千倾月在波心说向谁。
僧宝正续传·卷第三
禅师讳应端。
南昌余氏子。
依化度寺善月落发为大僧。
初游庐山圆通。
以般若夙熏。
谈禅衮衮。
老衲多敬异之。
颇自以为至。
及会宗叔僧智屿者折困之。
俾令实参。
繇是走归宗。
依真净禅师。
未几真净迁泐潭。
而罗汉小南禅师道价鼎盛。
往从之。
俄而南公化去。
师方锐意于道。
遽失所从。
闻老演大本灵源之道。
欲见之。
而未能决。
即炷臂香。
祷于像前。
志三老之名而探之。
得灵源。
时灵源首众僧于云居。
于是造焉。
倾心奉事。
虽咨参决择无间。
而义象缠心。
未能脱洒。
灵源尝痛劄之。
师必引援马祖百丈机缘及华严宗旨为表佐。
灵源笑曰。
马祖百丈固错矣。
而华严宗旨与个事喜没交涉。
师愤欲他往。
因造室请辞。
比至门。
方揭帘。
忽大悟。
遍体汗下。
灵源见而喜曰。
是子识好恶矣。
马祖百丈文殊普贤。
几被汝带累也。
自是投机契会。
击节赏音。
若合符契。
迨死心禅师出世云岩。
灵源遣二三子。
往佐之。
死心迅机逸辩。
雷轰电扫。
学者莫敢婴其锋。
师为侍者。
每当机不少让。
至差别因缘洞下语句。
靡不迎刃而解。
死心抚爱之。
异乎等辈。
及灵源出世太平迁黄龙。
师皆枉焉。
去游京浙。
历讲肆。
学首楞严法界观圆觉肇论。
尤邃于金刚般若。
崇宁中。
省亲南昌。
厥父素诵此经。
而未喻其旨。
因以精义。
直注经文之下。
俾读之易晓。
学者争传之。
目为金刚直解。
死心知之骂曰。
我欲此子荷大法。
今乃在三家村里。
说义学邪。
师闻而笑曰。
以法报亲。
庸何伤乎。
显谟朱世英守临川。
创昭默堂将迎致灵源。
灵源辞以疾。
举师代行。
朱亦雅闻师名。
虚明水以迟其来。
师廉知谢曰。
若以道相期则可。
今尔乃世谛求我矣。
请从此辞。
世英钦叹不已。
大观中。
洪师。
范伯履请任双岭。
师宵遁他境。
久之归云岩。
首众分座。
以法施学者。
政和末。
大师张司成请出世百丈嗣法灵源。
僧问。
如何是宾中宾。
师云。
芒鞋竹杖走红尘。
问。
如何是宾中主。
师云。
十字街头逢上祖。
问。
如何是主中宾。
师云。
御马金鞭混四民。
问。
如何是主中主。
师云。
金门谁敢抬眸觑。
问。
宾主既蒙师指示。
向上宗乘事若何。
师云。
昨夜霜风刮地寒。
老猿岭上啼残月。
僧请益大随劫火洞然因缘。
师以颂答曰。
六合倾翻劈面来。
暂披麻缕混尘埃。
因风吹火浑闲事。
引得游人不肯回。
坏不坏。
随不随。
徒将闻见强针锥。
太湖三万六千顷。
月在波心说向谁。
阅六年退居西庵。
宣和中。
枢密郭公三益帅豫章。
与徐公师川合谋。
欲师促席论道。
以观音致请。
师力辞。
至三返。
不得已。
赴之。
州人以二公之意。
盛饰香舆铙鼓。
江津候迎。
师闻之。
即由间道。
入据丈室。
而人舆知者。
衲子翔集。
至数千指。
二公每过从。
必以微言。
相滞弥日。
稍迁上蓝。
建炎初。
郭镇长沙。
再迁南岳之法轮。
三年六月十一日。
檀越至。
升座。
食罢。
会大众茶。
客退。
徐入方丈。
令侍者遍告有众。
吾且游矣。
侍者承命。
众未及至。
师耸身趺坐。
湛然而化。
幻住六十有一。
僧臈四十二。
师性和易。
以慈摄物。
不事边幅。
得乐说无碍辩才。
每患学者不善致问。
必自激以启疑。
至会心处。
亹亹多忘𥨊食。
不畜馀赀。
寺任一𢌿执事者。
每得人则岁粗给。
否则米盐屡空。
人或以是少之。
师曰。
我之所任。
佛祖任也。
彼屑屑然锱铢是计。
顾与流俗何异哉。
后二年。
门弟子奉灵骨舍利。
塔于百丈之大雄峰。
赞曰。
昔张司成师豫章。
命秀峰出世泐潭。
草堂开法黄龙。
端公出世百丈。
是三人盖一时众中巉巉露头角者也。
及司成归见庙堂诸公。
首言出补获三大士出世。
或问。
三大士谓谁。
张以其名答之。
厥后诸公求外补。
必以南州为请。
盖欲面见所谓三大士者。
故徐郭二枢相。
于百丈也眷眷如此。
鸣呼贤者不出世。
抑可谓无贤哉。
盖知贤而后为贤。
吾道滨兹叔世。
释子不励行。
外护不恤贤。
世与道交相丧矣。
悲夫。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应端,南昌徐氏子也。生而眉宇豁如,形仪整肃。幼厌尘秽,少入空门,依郡之化度寺善月度为大僧。谒真净文,机不谐。时灵源分座云居,扣之,源稍加砥砺,端自负已解妙入经论,乃援引马祖、百丈机语及《华严》经旨相为酬荅,源见之笑曰:“举马祖百丈固误矣,而《华严》宗旨与个事没交涉。”端愤然欲去,因辞,揭帘,忽大悟,汗流浃背。源见之,喜曰:“子方识好恶矣,马祖、百丈、文殊、普贤几为汝累。”由是,誉问四驰,道钦七众。政和末,太师张司成虚百丈,坚命开堂。举“僧问大隋,劫火洞然时,这个坏也不坏”话,遂曰:“六合倾翻劈面来,暂披麻缕混尘埃。因风吹火浑间事,引得游人不肯回,坏不坏,随不随,徒将闻见强针锥。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慧定法师。
字宁道。
姓王氏。
世为绍兴山阴人。
幼岁从钱清保安院子尧道人得度。
出游四方。
从道隆师会景从三师。
授华严义。
尽得其说。
至超然自得。
出入古今。
不妄随。
不苟异。
三师盖莫能屈也。
众请住戒珠省院。
未几弃去。
时大慧杲。
说法阿育王山。
师慨然往造其居。
所闻盖广。
学者宗之。
起住妙相。
徙观音。
复还省院。
皆萧然小刹。
羹藜饭豆。
人不堪其枯槁。
然著书不少辍。
若金刚经解。
法界观图会。
三归一章。
庄岳论。
皆盛行于世。
以淳熙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焚香说偈示灭。
年六十八。
葬于钱清。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惠寂。
姓王氏。
西河人也。
为童子时。
白其父求出家。
父以一子故难之。
及长。
于佛书无不读。
授华严法界观于汾州天宁宝和尚。
父殁乃祝发。
居寿圣。
时年已五十有一矣。
崇宁改元。
始以恩例得僧服。
俄赐紫。
遂主信公讲席。
学子日盈其门。
避兵南来。
居汝州之普炤。
又迁南阳之鄂城。
师以华严为业。
手抄全经。
日诵四帙为定课。
既客居。
徒众解散。
独处土室中。
而不废讲说。
有问之者。
云。
吾为龙天说耳。
龛前有树。
既枯而华。
随采随生。
人以为道念坚实之感。
正大丙戌九月五日夜。
说世界成就品。
明日以偈示众。
告以寂灭之意。
且曰。
何从而来。
何从而去。
于是右胁而化。
寿七十有九。
会葬万人。
所得舍利。
及他灵异甚众。
起塔于普炤华严。
广阳之大圣。
舞阳之弘教。
元遗山铭之云。
彼上人者。
言外之传。
于华严海。
为大法船。
一龛宴居。
幽祇满前。
曾是枯株。
秀颖郁然。
灵塔相望。
有光烛天。
铃音演法。
普为大千。
盖寔录也。
释法云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法云。
住南阳之灵山。
往在乡里时。
以弃家为佛子。
遭岁饥。
乃为父母。
挽车就食千里。
母下世。
庐墓旁三年。
号哭无时。
父殁亦然。
山之人谓之坟云。
元光二年冬。
夜中有僧诣师。
求讲法界观
天明且出门。
见庵旁近。
雨雪皆成花。
大如杯碗状。
居民闻之。
老幼毕集。
其在塼瓦上者。
皆持去。
文士为赋诗道其事。
又山之东。
水泉不给。
讲学者患之。
一日寺西岩石间。
出一泉。
甘美异尝。
用之无竭。
师临海人。
姓刘氏。
七岁不茹荤。
十一出家于洪洞。
二十五具戒。
受义学于广化。
学禅于韶山。
来南阳。
主崇胜之观音院。
住灵山起报恩寺。
以正大三年。
寿六十四。
示疾而化。
刘邓州光父。
师乡曲也。
知师为详。
请元遗山。
铭其塔云。
世之桑门。
以割爱为本。
至视其骨肉如路人。
今师孝其亲。
乃如此。
然则学佛者。
亦何必皆弃人而逃之。
然后为出家耶。
予。
为刘不妄许可者。
乃为之铭。
僧云之来晋临汾。
六年居庐哭亲坟。
地泉觱沸天花纷。
孝声如香世普薰。
何以表之今有文。
共 16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