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宋应昌

相关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简介

东国僧尼录·名僧
休静 西山大禅师 字玄应。
又号清虚堂。
俗姓崔氏。
完山人。
名汝信。
父箕子殿参奉世昌。
母金氏。
有异梦。
生师于庚辰年。
廿一投崇仁长老落发。
从一禅和尚受戒。
卅一中禅科。
选至禅教两宗判事。
己丑之狱。
被诬逮狱。
宣庙即命释之。
曰赐御画御诗。
仍许还山。
壬辰之乱。
师杖釰赴行在。
宣朝命授八道都总摄。
师率门徒。
分僧与天兵助援。
进战斩馘甚夥。
乃扈驾还都。
请还旧栖。
宣庙许之。
赐号曰国一都大禅师。
禅教都总摄。
扶宗拊教普济登阶尊者。
甲辰于妙香圆寂庵坐化。
年八十五。
禅腊六十五。
所著禅家龟鉴。
禅教释云水坛。
三家一指各一卷。
清虚堂集八卷。
刊行。
笔迹疏劲有致云。
享于妙香酬忠祠。
密阳表忠祠。
𪯩仡进曰。
世出世法。
外内不相反。
自昔空门耆宿。
鲜有寘力王事者。
吾师以穷衲子。
一言而受知圣祖。
蒙宸翰之穷。
及倭难之作。
卒能奋羲。
聚众恊助天讨克䝺。
恢复之烈。
名闻华夷。
夫吾师之心。
何尝有所作也。
随缘应迹。
功用卓然。
心寘乎空有。
而事光乎忠义。
敢藉是以固请。
母金氏。
娠师有异梦。
生三岁。
忽有老叟来曰。
委访少沙门耳。
遂提儿咒数声。
摩其顶曰。
宜名以云鹤。
言讫出门。
不知所之。
儿时嬉戏。
必以佛事。
稍长风神颖秀。
出语惊人。
为州牧所爱。
称以奇童。
十岁表怗恃伶仃无所依。
州牧携至京。
就学于泮齐。
屡试辄屈。
郁郁不得意。
遂南游入头流。
穷岩洞之胜。
遍阅内典。
忽有出世之志。
辞诀同伴。
有诗云。
汲水归来忽回首。
青山无数白云中。
遂投崇仁长老落发。
从一禅和尚受戒。
时嘉靖庚子。
师年二十一岁矣。
寻参灵观大师。
得印可。
后因游行村落。
闻午鸡忽然有省。
叹曰。
宁作一生痴呆汉。
不欲做铅椠阿师。
拈笔题落叶曰。
发白心未白。
古人曾漏泄。
今听一声鸡。
犬夫能事毕。
自是云游关东诸名山。
偶入京师。
赴禅科中选。
升至禅教两宗判事。
无何拂衣入枫岳。
作三梦吟。
一禅师临灭有谶云。
单衣有债。
木人争青。
不是无胫。
来自南溟。
会师自某至。
为祷舍利。
灵应赫然。
师虽藏踪晦彩。
而道誉益隆虚骄我慢之徒。
望风心醉。
争就北面。
己丑逆狱起。
为妖僧所诬。
被逮。
对狱明畅。
宣庙素闻其名。
即命释之。
引见。
赐御制一色。
及御画墨竹障子。
师立进诗谢恩。
上益称赏。
厚赍还山。
壬辰之乱。
宣庙西幸。
师出山诣行在上谒。
上曰。
国有大难。
山人其能自安乎。
师挥涕对愿效死。
上嘉之。
命授入道禅教都总摄。
师分命诸上足。
紏众义徒。
于是惟政起关东。
处英起湖南。
与权公慄合兵。
鏖战于幸州。
师自率门徒一千五百人。
随天兵进克平壤。
天朝经略宋应昌
提督李如松。
及三协总兵以下诸将佐。
闻师名争送帖致敬。
或赠诗称美。
辞礼甚虔。
京城既复。
上将旋轸。
师率徒数百。
扈驾还都。
请于上曰。
臣老且死。
愿以兵事属弟子惟政等。
乞骸骨归。
上嘉其志许之。
因赐号。
将示寂于圆寂庵。
是日肩舆冲雪。
遍访诸山近庵。
拜佛说法。
还方丈颒盥。
兴威仪焚香佛前。
或笔自题画像曰。
八十年前渠是我。
八十年后我是渠。
又寄书诀惟政处英二门人讫。
趺坐就化。
世寿八十五。
禅腊六十五异香满室。
累日乃歇。
阇维得灵骨一片。
舍利三粒。
就普贤安心寺。
建窣堵波。
惟政自休等。
又捧顶骨一片。
来枫岳。
得舍利数颗。
窆于榆岵寺之北冈。
师少从灵观得法。
而宗风之振。
近代无弟子千馀人。
知名者七十馀。
其能领袖后学。
为一方宗主者。
不下四五人。
可谓盛矣。
晚节通脱自在。
皮相之流。
或疑其越戒。
识者不以为病焉偈爽朗多警语。
笔迹疏劲有致云。
状之所述。
如是亦备矣。
噫。
师之幻身。
既而化为灰尘矣。
其未幻者。
未尝随而变灭。
一片之石。
数纸之文。
何足为师不朽计。
虽然。
尊其道则不忍泯其迹。
而欲永其传于来世。
此固其徒用心之勤。
亦世教之所宜许也。
庄周有言曰。
莫足为也。
而不可不为。
其是之谓欤(并张维拼碑)。
休静。
善书与诗。
为丛林所宗。
其游金刚山诗曰。
舞月跃仙千丈桧。
隔林清瑟一声滩(芝峰游说)。
今世僧人中。
有惟政。
颇解禅家学。
有声于缁流。
且善诗。
自号清虚子。
尝在香山。
有一绝云。
万国都城如蚁垤。
千家豪士若醢鸡。
一窗明月清虚枕。
无限松风韵不齐。
有高蹈物外俯视尘寰之意。
亦一时意会作也(西厓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29—1595 【介绍】: 明河南光州人,字玄子。
刘绘子。
万历十四年进士,官兵部员外郎。
受命赞画侍郎宋应昌军务,援朝鲜御日本,渡鸭绿江,抵平壤,大破日军。
录功,进郎中。
有《藏澄馆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玄子,光州人。万历丙戌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兵部郎中有藏徵馆集
维基
刘黄裳(1530年1月26日—1595年3月8日),字玄子,号太景,河南汝宁府光州(今光山县)人。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乙卯科乡试第六名。
万历十四年(1586年),登进士第二甲第五十三名。
授刑部主事,累官兵部员外郎。
万历二十年(1592年),曾监军同李如松援兵朝鲜抗倭,命赞画侍郎宋应昌军务
取得平壤大捷,因功进郎中。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浙江嘉善人,字坤仪,号了凡。
万历十四年进士。
授宝坻知县,奏减邑之重赋,官至兵部职方司主事。
曾佐经略宋应昌军援朝御日本。
通天文、术数、医学、水利。
著有《历法新书》、《皇都水利》、《群书备考》、《评注八代文宗》。
槜李诗系·卷十六
黄初名表,字坤仪,号了凡,仁之子。弱冠有文名。万历丙戌进士,授宝坻知县,升兵部主事。时东封事起,诏从石大司马赞画辽阳。平生著述甚多,凡经史外,历数、河渠、阴阳、姑布之术,莫不洞悉,勒有成书。至所作诗文,不自珍惜,散逸过半,仅得两行斋集数卷而已。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坤仪,嘉善人。万历丙戌进士,除宝坻知县迁兵部主事有两行堂集
维基
袁黄(1533年12月26日—1606年8月14日),原名表,字仪甫,又字坤仪,后改名黄,更字庆远,号学海,又号了凡,南直隶苏州府吴江县(今江苏)人,改入籍浙江嘉兴府嘉善县。
万历进士,曾任主事、拾遗之官,赠尚宝司少卿。
崇信佛法,六十九岁时,将一生的体验写成著名的劝善文《了凡四训》。
据日本学者酒井忠夫考證,袁家祖居嘉兴陶庄(明代并入嘉善县),元末时家境富足。
明初,因燕王朱棣以靖难之变夺取建文帝皇位,袁家因与忠于建文帝的官员往来,被燕王抄家。
袁了凡的先祖(袁顺)倖免于难,四处逃亡,后定居于吴江。
袁黄于嘉靖十二年(1533)十二月十一日出生于嘉善县魏塘镇,袁父(袁仁)不欲其为官,而希冀其习医。
后遇云南孔先生传邵雍《皇极经世》,并为其卜算一生之荣枯寿夭。
孔先生帮他算出三场名次,童生考试第十四名、府学考试七十一名,提学考试第九名,取得生员资格。
明年赴考,三场都正确。
让袁黄吓得半死。
后孔先生又说,袁黄的功名将止于贡生,官至四川的一个县令,五十三岁时寿终正寝,无子。
袁黄接受孔先生之建议,放弃医学,继续科举。
隆庆三年(1569年)遇金陵栖霞山云谷禅师,讲行善积德,改造命运之理,还传授给他《准提神咒》。
袁黄如大梦初醒,自号为了凡,以此明其悟立命之说,不欲落凡夫窠臼之志。
袁了凡曾做记功、过的表格,称之为「功过格」,功过格在晚明甚为盛行,刘宗周弟子张履祥更称“竟为近世时人之圣书。
”隆庆四年(1570年)中举人,万历十四年(1586年)登进士第三甲第一百九十三名,任宝坻县令。
后升为兵部职方司主事。
此时日本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万历朝鲜之役,随经略宋应昌、提督李如松率兵入朝鲜。
李如松与日倭谈判,佯称将赐厚禄,日倭信以为真,没有设防。
如松遂袭破日倭于平壤。
袁了凡认为李如松此举有损国威,并斥责其部下滥杀无辜,冒领军功。
倭兵袭击袁了凡,了凡以三千兵力击退之,而李如松却败于倭兵。
万历二十一年,李如松以十项罪名弹劾袁了凡,袁了凡被停职返乡。
居乡期间又参与编修《嘉善县志》等。
卒年七十四岁。
天启三年(1623年),吏部尚书赵南星追叙袁黄军功,赠尚宝司少卿(从五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35—1615 【介绍】: 明僧人。原姓沈,法名祩宏,字佛慧。仁和人。十七岁补邑庠,后信仰净土。三十二岁出家受具足戒,学华严,参禅要,历游诸寺。隆庆五年回杭州,居云栖寺,人称云栖大师或云栖祩宏。与紫柏、憨山、蒲益并称明四大高僧。倡佛教各宗并进,戒为基础,弥陀净土为归宿。主张儒、释、道三教一致。有《戒疏发隐》、《弥陀疏钞》、《楞严经摸象记》、《竹窗随笔》、《四十八问答》等二十余部。其遗书编成《云栖法汇》。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35—1615 【介绍】: 明僧。杭州府仁和人。俗姓沈,字佛慧,号莲池。先习儒,后为僧。居云栖寺三十余年,禅净双修。世称莲池大师、云栖大师。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仁和县人。姓沈。年十七。补邑庠。虽业儒。每书生死事大四字。于案头自警。一日啜茗。失手碎茶瓯。有省。遂投西山性天理和尚薙发。于无尘律师处受具。北游五台。参遍融后。又谒笑岩于柳庵求开示。岩曰。你三千里外求我开示。我有甚么开示。师恍然。即礼辞。过东昌道中。闻谯楼鼓声忽悟。偈曰。三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遂南归住云栖。开净土门。以摄三根。由是四众翕然尊之。侍郎王公宗沐。问夜来老鼠唧唧。说尽一部华严经。师曰。猫儿突出时如何。王无语。师自代云。走却法师留下讲案。仍颂曰。老鼠唧唧。华严历历。奇哉王侍郎。却被畜生惑。猫儿突出画堂前。床头说法无消息。无消息。大方广佛华严经。世主妙严品第一。问世尊默然良久。外道谓开我迷云。空生晏坐不言。帝释云。善说般若作么生。师曰。良久处。欲望开迷。阴霾万里。晏坐边。拟开般若。说竟多时。虽然如是。鞭头得旨。空里飞花。且毕竟见个甚么。十二月廿八。临终时。预于半月前别众曰。吾将他往矣。人皆莫测。至期果示微疾。面西而逝。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莲池袾宏。
字佛慧。
仁和沈氏子。
父号明斋。
母周氏。
师生而颖异。
试屡冠诸生。
于科第犹掇之也。
顾志在出世。
几案间。
辍书生死事大以自警。
一日阅慧灯集。
失手碎茶瓯。
有省。
乃视妻子为鹘臭布衫。
于世相一笔尽勾。
作歌寄意。
弃而专事佛。
虽学使者力挽之。
不回也。
从蜀师性天剃度。
乞昭庆无尘玉律师受具。
即单瓢只杖游诸方。
北游五台。
感文殊放光。
至伏牛。
坐炼呓语。
忽现旧习。
入京师。
参遍融笑岩二大老。
皆有开发。
经东昌府。
忽有省。
作偈曰。
二十年前事可疑。
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掷戟浑如梦。
魔佛空争是与非。
时以母服未阕。
怀木主以游。
每食必供。
居必奉。
至金陵瓦官寺。
病剧。
几为主者舁就茶毗。
病间。
归得古云栖寺旧址。
结茅默坐。
悬铛煮糜。
曾绝粮七日。
倚壁危坐而已。
胸挂铁牌。
题曰。
铁若开花。
方与人说。
久之檀越争为构室。
渐成丛林。
清规肃然。
为诸方道场冠。
而师始启口说法。
弟子日进。
六时观念。
中夜警策。
慈颜温谕。
无异花开见佛矣。
师以精严律制。
为第一行。
著沙弥要略具戒便蒙。
梵网经疏。
以发明之。
又从参究念佛得力。
遂开净土一门。
著弥陀疏钞。
融会事理。
指归唯心。
又以高峰语录。
最极精锐。
乃并匡山永明。
及古德机缘中吃紧语汇一编。
名曰禅关策进。
以示参究之诀。
自是道风大播。
朝野归心。
若大司马宋公应昌
太宰陆公光祖。
宫谕张公元忭。
大司成冯公梦祯。
陶公望龄。
并一时诸缙绅先生。
次第及门。
问道者。
以百计。
靡不心折。
尽入陶铸。
观兴浦庵偈所谓。
一朝踏破香岩钵。
双报君恩与佛恩。
始知东昌之悟真。
戴角虎。
不但称理而谈已也。
师持论严正。
诂解精微。
监司守相。
下车就语。
侃侃略无少屈。
诸贤豪候参者。
无加礼。
皆忘形屈势。
至则空其所有。
非精诚感物。
何能至是哉。
侍御左公宗郢。
问念佛得悟否。
师曰。
返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又何疑返念念自性耶。
仁和令樊公问。
心杂乱如何得静。
师曰。
置之一处。
无事不办。
坐中一士曰。
专格一物。
是置之一处。
办得何事。
师曰。
论格物。
只当依朱子。
豁然贯通去。
何事不办得。
或问。
师何不贵前知。
师云。
譬如两人观琵琶记。
一人不曾经见。
一人曾见。
而预道之。
毕竟同观终场。
能增减一出否。
侍郎王公宗沐问。
夜来老鼠唧唧。
说尽一部华严经。
师云。
猫儿突出时如何。
王无语。
师代云。
走却法师。
留下讲案。
又书颂云。
老鼠唧唧。
华严历历。
奇哉王侍郎。
却被畜生惑。
猫儿突出𦘕堂前。
床头说法无消息。
无消息大方广佛华严经。
世主妙严品第一。
师直摈曲说。
语无回互。
而世所宗。
天主寔义。
又期立论破之。
净慈僧性莲。
请师讲圆觉经。
听者日数万指。
大釜日炊两度。
众犹不给。
募赎寺前万工池。
植莲放生。
因盟朝士。
修天圣故事者二纪。
后师八十诞辰。
又增拓之。
合城中上方长寿两池。
皆为放生设。
著放生文。
行于世。
海内多尊奉之孝定慈圣皇太后。
崇重三宝。
偶见师放生文。
甚嘉叹。
遣内侍赍紫袈裟斋资。
往供。
问法要。
师拜受以偈答之。
师极意悲幽冥苦趣。
自习𦦨口。
时亲设放。
尝有见师座上现如来相者。
观力之使然也。
师天性朴实。
简淡无缘饰。
虚怀应物。
貌温粹。
胸无崖岸。
而守若严城。
画丛林。
日用量。
施利厚薄。
因果覈。
罪福明。
虽粒米茎菜。
未尝虚费。
五十年中。
不设化主。
养老病供众僧。
海内衲子。
担簦负笈而至者。
肩摩毂击。
食指日以千计。
稍有盈馀。
辄散施诸山。
库无储蓄。
别有供师者。
咸纳之。
以为衣药贫病施。
略无虚日。
简私记近七载中。
实用五千馀金。
师生平惜福。
尝著三十二条自箴。
垂老躬自浣濯出溺器。
终身衣布素。
一麻布帏。
乃丁母艰时物。
今尚存。
他可知已。
师以平等大悲。
摄化一时。
非佛言不言。
非佛行不行。
非佛事不作。
佛嘱末世护持正法者。
依四安乐行。
师实以之。
憨公云。
历观从上诸祖。
单提正令。
未必尽修万行。
若夫即万行以彰一心。
即尘劳而见佛性者。
古今除永明。
唯师一人而已。
先儒称。
寂音为僧中班马。
予则谓。
师为法门之周孔也。
万历乙卯六月。
入城。
别诸弟子首及宋守一等遍。
及故旧。
但曰。
吾将他往矣。
人皆莫测。
还山。
具茶汤设供。
与众话别云。
此处吾不住。
将他往。
众罔知。
七月朔。
晚入堂坐。
嘱大众曰。
我言众不听。
我如风中烛。
灯尽油乾矣。
次夜入丈室。
示微疾。
瞑目无语。
弟子围绕。
师复开目云。
大众。
老实念佛毋捏怪。
毋坏我规矩。
众问谁可主丛林。
师曰。
解行双全者。
又问目前。
师曰。
姑依戒次。
言讫面西念佛。
端然而逝。
师。
生于嘉靖乙未。
世寿八十一。
僧腊五十。
师自卜寺左岭下。
遂全身塔于此。
其先耦汤氏。
亦后师祝发。
建孝义庵。
为女丛林主。
先一载而化。
亦塔于寺外之右山。
师得度弟子广孝等。
为最初上首。
其及门受戒得度者。
不下数千计。
而在家无与焉。
缙绅士君子及门者。
亦以千计。
而私淑者无与焉。
其所著述。
除经疏外。
有戒疏事义问辩。
疏钞事义。
楞严摸象记。
遗教节要。
水陆仪文。
竹窗随笔。
二笔三笔。
四十八问答。
净土疑辨。
往生集。
崇行录。
名僧辑略。
正讹集。
自知录。
云栖纪事。
山房杂录等。
二十馀种行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四
禅师。名佛慧。字幻也。会稽人。其先史氏。慧初生。出家行脚。俱有奇徵。乃与幻有禅师。同出笑岩宝公之门。洎住嘉禾之优昙苑。自号懒石叟。著懒石语。累万千言。格尽物情。时共珍之。又疾当世学者走声便软煖。一澄之以枯淡。数十年门无宿宾。惟一能明侍者。终身料理巾瓶而已。及其法鼓乍鸣。有道缁素。争集如云。慧曰。四大之躯孰不有。五味之食孰能无。白玉体个个分明紫金身。人人可得争柰食之不常而食。衣之不常而衣。八万种魔。宁教易晓。四百四病。以何遣除。诸仁者不是祝发了。叫做出家。披金襕叫作出家识文达理。叫作出家。能行苦行。叫作出家。避喧求静。叫做出家。有人缘。叫作出家。感天供。叫作出家。紧要在著草鞋。入释迦腹里。屙屎放尿跨大步。穿达磨心中。戴角披毛。枯草拈来。直得百花相斗。鼓动含灵。唤起维摩寂默。十方如来。密付汝印。一切天魔。自然倾胆。咦。鸟啼春昼閒弥勒。花发东风见故人。又曰。一番相见一番新。好看钵盂添柄。几处行来。几处险密。奇艇内藏轮海。不顾山头月白。一任浮沉空。无柰雨脚风。清大家和会。参方衲子讲席。高流居士宰官。天仙魔梵。有情无情。生一乾坤。死一乾坤。圣一法界。凡一法界。何曾谩得诸人。若也谩得。便讨说个是非好恶。贤善才能。尊卑异类。灼然些子。谩不得欠不得。你道是甚么境界。会么。满目尘埃千圣眼。半身落魄五宗心。晚移燕京多宝庵。重修笑岩之令。足不越阃者。复十馀载。缁素餐风而过。从者多不堪其啸唾而去。朝廷知而敬之。老且耄矣。忽思南归。复止优昙。俄示疾。简历。谓小师曰。后二日可。小师涕泣固留。慧笑诺。为迟三日。恳再留不许。远近从游者闻之趋。置龛室。适工报竣。而跏趺示寂。阅世九十一。坐七十有八夏。 赞曰。明之中叶。象教崇隆之际。公则阒然一室。嗒然一我。虽德重大内。弗居也。以故。追随于公者。皆一时贤君子。受公面折。欣如获宝。于其鬻声都市。驾誉权门之流。得非天壤与。公语音如钟。足有轮纹。皤皤黄发。齿落更生。共疑为果地人再世。岂苟然哉。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三
释袾宏,字佛慧,号莲池。
姓沈氏,古杭仁和人,世为名族。
父德鉴,匑匑宿儒,人称“明斋先生”。
母周氏,淑性善容,慈惠爱物。
宏生而颖异,幼习帖括。
年十七,入县学屦,试冠诸生,学行文艺,鸣于一时。
顾澹于世味,视科第蔑如也。
与从游讲论,必折归佛理。
栖心净土,家戒杀生,瓜蔬必祭。
居常太息,曰:“光阴过隙,人寿几何?
吾年三十,而后当超然长往,与世无求。
”无何,妇张氏生一子殇,妇亦亡已。
勘破世缘,不欲续娶。
母强之为议,婚汤氏。
年二十七,居父丧,三年服阕。
又丁母忧,因涕泣曰:“亲恩罔极,正吾答报时也。
”明嘉靖乙丑除夕,命汤点茶,捧至案,盏裂,乃笑曰:“因缘无不散之理。
”明年诀汤曰:“恩爱不常,生死莫代,吾往矣,汝自为计。
”汤亦洒然曰:“君请先,吾自至耳。
”宏乃作一笔句词,竟投西山无门洞性天理祝发,乞昭庆寺无尘玉律师就坛受具。
居顷之,一瓢一杖,遍游诸方。
尝北诣五台,夜礼文殊,感见异光,至伏牛随众炼磨。
入京师参遍融、笑岩,皆有开发。
过东昌,忽有悟,作偈曰:“二十年前事可疑,三千里外遇何奇。
焚香掷戟浑如梦,魔佛空争是与非。
”以母服未阕,乃怀木主以游,每食必供,哀慕无已。
至金陵瓦官寺,病几绝,时即欲就荼毗,因念曰:“吾一息尚存耳。
”乃止病间归。
越中多禅期,宏与会者五,终不知邻座名字。
隆庆辛未,乞食梵村,见云栖山水幽寂,有终焉之志,山故伏虎禅师刹也。
杨国柱、陈如玉为结茅三楹以居之。
宏吊影寒岩,绝粒七日,倚壁危坐。
村多虎,环山四十里,岁伤数十人。
居民苦之,因发悲愿,为讽经施食,虎患遂止。
岁亢旱,村民乞祷雨,宏笑谢曰:“吾但知念佛,无他术也。
”众坚请不已,乃击木鱼,循田念佛,时雨随注,如足所及。
民感异之,相与庀材木荷锄钁,竞发其地,得柱础而指之。
曰:“此云栖寺故物也。
师福吾土,吾侪愿鼎新之,以永其福。
”不日成兰若,外无崇门,中无大殿,惟禅堂安僧,法堂奉经像,馀取蔽风雨耳。
自此法道大振海内,衲子归心,遂成丛林。
时教纲灭裂,禅道不明,往往掠影,宗门拨无净土,有若狂象,宏大惧之。
又因思念佛一门,横截生死,普摄三根,于是单提净土,著《阿弥陀经疏钞》十馀万言,总持圆顿诸经,融会事理,指归一心。
一时缁素,归心净土,若水赴壑,谓佛设三学,以化群生。
戒为基本,基本不立,定慧何依?
思行利导,必固根本,乃令众诵《梵网戒经》及比丘诸戒品,因著《沙弥要略》、《具戒便蒙》、《梵网经疏发隐》以发明之。
初,宏发迹参方,又忆昔见《高峰语录》,谓“自来参究此事,最极精锐,无逾此者。
向怀之行脚,欲并匡山永明而一之,更录古德机缘中语编之,曰《禅关策进》,合刊之以示参究之诀,盖禅净双修,不出一心。
”万历戊子,岁大疫,日毙千人,太守余良枢请宏诣灵芝寺禳之,疫遂止。
梵村旧有朱桥,潮汐冲塌,行者病涉,宏议倡造,无论贫富贵贱,人施银八分而止。
或虑工大施微,不易集事,乃不日累千金,鸠工筑基,每下一椿,持咒百遍,潮汐不至者数日,桥竟成。
尝著《放生文》,传诵海内,慈圣皇太后见之,嗟叹不已,遣内侍赉紫伽黎,咨问法要。
宏书偈进曰:“尊荣豪贵者,由宿植善因。
因胜果必隆,今成大福聚。
深达罪福相,果中更植因。
喻如锦上华,重重美无尽。
如是修福已,复应慎观察,修幅不修慧,终非解脱因。
福慧二俱修,世出第一义。
众生真慧性,皆以杂念昏。
修慧之要门,但一心念佛。
念极心清净,心净土亦净。
莲台最上品,于中而受生。
见佛悟无生,究竟成佛道。
三界无伦匹,是名大尊贵。
”慈圣善之。
尝讲《圆觉经》于净慈,听者日数万指。
因赎寺前万工池为放生池,复增拓之,岁费百馀金。
山中设放生,所救赎飞岛、禽、虫、充牣其中,岁费粟二百石以养之。
亦有警语,使守者依期对禽畜宣白,即羽族善呜噪者,闻赞呗声,寂然而听,宣罢,乃鼓翅飞呜,其感应如此。
道风日播,一时贤士卿,若大司马宋公应昌,太宰陆公光祖,宫谕张公元汴,司成冯公梦祯,陶公望龄,及门问道者,以百计,皆扣关击节,靡不心折。
监司守相下车伏谒,胥 忘形屈势,空其所有,非精诚感物,何能至是?
以万历四十三年七月四日示寂,世寿八十有一,僧臈五十,塔于寺左岭下。
宏天性朴实,无缘饰,虚怀应物。
貌温粹,弱不胜衣,而声若洪钟。
胸无崖岸,而守若严城。
善藏其用,文理密察,经济洪纤,不遗针芥。
即画丛林日用,量施利,酌厚薄,覈因果,明福罪,养老病,条理井然。
其自律甚严,尝以三十二条自警,垂老躬浣濯服,琐细不劳侍者。
终身衣布缕,一麻帏乃五十年前物,犹不忍弃,他可知已。
平等大悲,摄化一切,非佛言不言,非佛行不行。
佛属末世护持正法者,依四安乐行,宏实以之。
憨山为作墓铭,且尊为法门周孔,推崇至矣。
将终时前数日,入城别诸弟子及故旧,但曰:“吾将他往。
”还山具茶汤,与众话别。
中元设盂兰盆,为荐先宗,乃告人曰:“今岁我不与会。
”有簿记密题云:“云栖寺直院僧代为堂上莲池追荐沈氏宗亲。
”始知其悬记也,其了明去来如是。
继妻汤氏,后宏祝发,建孝义庵,为女丛林主,先一载而化,亦塔于寺右。
所著经疏外,有杂录《竹窗三笔》等二十馀种,行于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537—1604 【介绍】: 明南通州人,字益卿,号冲庵。嘉靖四十四年进士。历官福建佥事、蓟州兵备副使,万历十三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升右副都御史。十六年迁南京户部右侍郎,丁忧去。二十一年任兵部侍郎,总督蓟辽军务,力主自朝鲜撤兵,主张封关白为日本王。被劾,乞归。卒谥襄敏。有《冲庵抚辽奏议》、《督抚奏议》。
维基
顾养谦(1537年—1604年),字益卿,号冲庵,直隶通州(今江苏南通)人,进士出身。
应天府乡试第一百三名,后参加乙丑科会试第一百二十七名。
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登进士第二甲第四十四名。
工部观政,本年十月授户部主事,隆庆三年(1569年)二月升员外,四月升郎中。
编审京商,因触犯尚书刘体乾,同年七月转调福建佥事。
六年十月升任广东左参议,以平岭东功,万历元年(1573年)八月加升副使,照旧。
五年十一月调补云南佥事,八年十二月升浙江右参议。
十年十二月升山东副使,十一年正月奏留,管杭严道,十月调任山西蓟州兵备道。
十三年(1585年)六月,升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十四年五月升为右副都御史、照旧巡抚。
万历十三年(1585年)徵召沈有容为部下,俾练火器,有战功。
十七年七月升官至南京户部右侍郎、总督粮储,以母逝南归。
万历二十年(1592年)八月,起为兵部右侍郎,刻期到任。
二十一年(1593年)正月,升本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督蓟辽保定军务,当时宋应昌、李如松在朝鲜战场与日人丰臣秀吉大军形成相持。
顾养谦上疏力主从朝鲜撤兵,神宗批准。
顾养谦代替宋应昌赴朝料理撤兵事宜,蓟镇防务暂令顺天巡抚代管。
顾养谦闻知关白(丰臣秀吉)降表已到,即派人前往小西行长营中讨论日本从朝鲜撤兵事宜。
顾养谦希承石星意旨,拟封关白平秀吉为日本国王,藉弭边患。
明廷遂从石星建议,留兵三千暂驻朝鲜,馀军撤退归国。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顾养谦被召回兵部管事,本年改任河道侍郎、兼右都御史,二十三年批准养病。
二十四年九月起任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协理京营戎政,二十五年准在籍养病,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过世。
三十四年九月赠兵部尚书,谥襄敏。
李贽与顾养谦有往来,李贽任姚安知府期间,顾氏任洱海道事,两人交往相得,情谊颇深。
李贽给焦竑等人的书信中,都提到顾养谦。
杨时馨 朝代:

人物简介

维基
杨时馨(1540年—?
),字维德,河南开封府祥符县民籍江西鄱阳县人,进士出身。
祥符县学增广生,河南乡试第七十七名,万历二年(1574年)甲戌科会试第二百八十名,登三甲第五十八名进士。
授户部主事,丁忧,起补工部屯田司主事,管理易州山厂。
神宗嘉其能力,晋俸一级。
又督建慈宁、乾光等宫殿工程,完工后,赏赐金绮。
修缮明皇陵及邠哀王朱常溆、仙居公主陵墓,晋虞衡司郎中,升山东按察司副使,因与巡抚宋应昌不合,辞官归乡,一年后去世。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四五一
曾仕鉴,字明吾,一字人倩。
南海人。
明神宗万历十三年(一五八五)举人。
二十年(一五九二)任内阁中书,历官户部主事。
时值倭寇入侵,赵文懿延仕鉴画策。
仕鉴著《兵略》上之,宋经略应昌得之,疏请加仕鉴职衔。
仕鉴官侍从,尤留意民瘼,锦衣千户韦梦麒请采珠,仕鉴即上疏止之。
又疏修屯政。
会差趱南直隶白粮,乘便南还,遂不复出。
有《庆历》、《公车》、《洞庭》、《罗浮》、《和杜》诸集。
清温汝能《粤东诗海》卷三九有传。
钱世桢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苏州府嘉定人,字三持。
钱春沂子。
善为文,工骑射。
万历十七年武进士。
初任浙江运总。
二十年日本侵朝鲜,朝廷发兵东征,世桢以经略宋应昌荐,进游击将军,隶为前锋,率军收复平壤。
逾年授浙江游击,与饷司有隙,弃官归。
以尚气质直,不合于时,后又旋起旋踬,老于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广西全州人,字希明。万历十一年进士。历官石首、海宁知县,治行最,擢御史。万历二十四年,兵部尚书石星遣李宗城等使日本,欲以册封丰臣秀吉易取日军退出朝鲜。宗城见无成功可能,逃归。神宗听石星言,欲另遣给事中充使。学程上疏反对往封,忤帝,欲杀之,群臣请宥,系狱近十年,三十四年谪戍宁远卫。久之,放归,卒。
维基
曹学程(1554年—1608年),字希明,号心洛,广西桂林府全州人,民籍,明朝御史。
万历七年(1579年)孝廉。
十一年(公元1583年)进士,曾经因日本侵略朝鲜上书直谏,得罪万历帝,多次差点被斩首。
但仍然遭拷打、入狱十年,李太后向皇帝求情,才被流放。
出狱不久后病死,年仅五十五岁。
天启帝为之昭雪,并追赠太仆寺少卿。
广西乡试第七名,三十岁中式万历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会试第一百九十一名,登三甲第二百二十五名进士,任石首县县令,后改宁海县县令,十八年(1590年)修《宁海县志》。
政绩卓著,二十年升广东道御史。
二十三年清理屯田,二十四年巡按直隶。
后来日本侵略朝鲜,万历和战失据,又想派宋应昌等出援;一面又想与日军议和。
曹学程上疏反对议和,触怒万历,万历称其受指使,刻意攻击皇帝,命逮下锦衣卫严讯。
学程被拷打成体无完肤,也不说出所谓的指使者,改由刑部定罪。
朝中大臣萧大亨、侯廷佩、陈于陛、沈一贯、赵志皋等不分东林党、齐楚浙党,都为他上书陈情,并说曹学程其母九十馀岁,希望能释放,但万历都无动于衷。
万历非常恨曹学程,多次赦免罪人,惟独不肯释放曹学程。
曹学程身陷囹圄十年,三次令押赴法场陪斩,有一次万历想斩杀他,但因出现龙捲风吹翻屋瓦,监斩官乞求延期。
学程之子曹正儒上血书,乞求代父一死,皇帝也不答应。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九月,李太后得知曹学程其母九十馀岁,于是帮他向万历帝求情,阁老朱赓、东厂提督陈万化也看他可怜,乘机向皇帝跪求。
万历看在太后、朱赓与陈万化的面子,才让曹学程出狱,但依然发命其发配湖广宁远。
曹学程因多年牢狱、拷打,健康受到很大的影响,不久后病逝,年五十五。
天启初,天启帝认为他忠义可风,为其平反,赠太仆寺少卿。
崇祯帝旌表曹正儒为孝子,立牌坊。

人物简介

维基
洪启睿(1556年7月20日—1616年),字尔介,号讱原,福建南安英都良山村人,徙居晋江,进士出身。
新会县知县洪有第次子。
自幼聪颖,记忆力甚好。
万历十三年(1585年)中乙酉科福建乡试举人。
万历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会试第一(会元),殿试二甲第一(传胪)。
授礼部主事,率先举发沈惟敬阴险狡猾,上疏弹劾兵部尚书石星误国,经略使宋应昌扶同欺蔽等罪。
又奏请明神宗册立太子,并搭救于孔兼、陈泰来、顾允成等人。
不久升为祠祭司郎中,督学两浙,旋即转任金衢兵备道。
后升浙江按察使,治兵海上,功绩懋著。
宁波人为其建生祠祭祀。
升浙江右布政使,寻改左布政使。
当时任内浙东旱灾,浙西水灾,洪启睿竭尽全力接济难民,并上疏朝廷,奏请免除浙江的税赋,开仓赈济灾民等措施,皆被朝廷采纳允准。
不久致仕归乡。
著有《还山十誓》等,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逝世,享寿六十一岁,有子洪承绂。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