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王俨(1434年—1493年),字若思,广东省海南卫军籍,治《礼记》。二月二十三日生,行一。由国子生中式广东乡试第三十四名举人,会试中式第二百四十五名。年四十二岁中式成化十一年乙未科第三甲第一百九十名进士。授南京户部山西司主事,湖广司员外郎。弘治六年(1493年)接替孙蕃任邵武府知府一职,弘治十二年(1499年)由夏英接任。
人物简介
蔡成巳,字复仁,号任宇,直隶顺天府通州人。进士出身。万历十年(1582年)壬午科举人,十七年(1589年)登己丑科进士,授浙江钱塘县知县,后历三原、汾阳、蕲水诸剧邑,多惠政。于汾置义田,于蕲设社学,爱民育才,大率类此。迁刑部主事,以饘粥食囚,命狱卒涤械器,囚俱感泣,州人迹其服官廉惠。家居为后进矜式,请于督学左光斗,奏祀乡贤。
人物简介
张五典,字敕我,号敬吾,山东济南府阳信县人。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山东乡试举人,二十三年(1595年)乙未科进士。初授直隶束鹿县知县,节浮摧奸,兴学育才。丁酉乡试,连发田宰等三人。两台察能,调清苑县知县。时有巨盗惠佃袭劫闽商陈姓者数万金,盘踞京贵,逻者不敢至门,陈商叩阍鸣冤,奉旨捕获,一讯立状,而陈商完璧归。三载奏绩上考,踰年连丁父母忧。服阕,起补山西翼城县知县。三十三年(1605年)行取,拟授兵部主事,考选,改授陕西道监察御史。首攻大臣之不法者三人,一时权贵落胆。丁祖父母忧,去职。服阕,补浙江道御史,巡按辽东。差竣报命,署掌河南道事。寻又奉差巡苏松等处。升山西按察副使,再升四川参政,上疏乞休,四十七年(1619年)七月得旨归。
人物简介
耿启,直隶真定府束鹿县民籍。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顺天府乡试举人,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进士,宰山西安邑县,修志书,复育才馆,留心文教。丁忧服阕,补山东嘉祥令,擢户部郎,杜厂患,修紫禁城,节缩数百金,出守巩昌府,治状严毅,苞苴不行。流贼猖獗,启守巩有法,制府洪承畴谓之曰:吾尝微行问吏役,则毁公;问百姓,则誉公,何以得此?秦州备兵使者借名徵饷千金,启援旨以拒,使者衔之,以他事论劾,遂归里。筑室城南隅,善琴自娱,所著有《抱瓮集》、《守巩迂言》及尺牍数卷。启子耿迁、耿迈同以山水著称,孙耿褒亦工画,一门风雅。
人物简介
余尚春(1608年6月26日—17世纪),字饮虹,四川顺庆府广安州渠县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余尚春是天启七年(1627年)的举人,崇祯七年(1634年)成进士,先在户部观政,后获授通许知县,判案料事如神,令民怀吏畏,当时盗贼肆虐,他训练兵士作战守计,六年内流寇不敢侵犯,又以兴学育才为己任,十二年(1639年)改任吴桥知县,吴桥残破,他能体恤人民,管束胥役,并把城池改造砖城,因父母去世回乡,后升吏部主事,入清后在顺治四年(1647年)改任芜湖知县,辞官回乡后和生徒《周易》吉凶,到老不倦。
人物简介
【生卒】:1752—1813 【介绍】: 清蒙古正黄旗人,乌尔济氏,原名运昌,字开文,号时帆。乾隆四十五年进士,授检讨,官至侍读。所居称梧门书屋。收藏法书名画盈屋。曾从翰苑所藏《永乐大典》抄录宋元人集一百三十家。生平熟悉朝章典故,有《陶庐杂录》、《清秘述闻》、《槐厅载笔》、《存素堂集》。晚晴簃诗汇·卷一○二
法式善,原名运昌,字开文,号时帆,又号梧门,蒙古旗人。乾隆庚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历官庶子。有《存素堂集》。维基
法式善(1753年—1813年),原名运昌,字开文,号时帆,又号梧门、陶庐、小西涯居士。蒙古尔济氏、又尔吉氏、勒济氏、伍尧氏,内务府正黄旗包衣管领下蒙古人(属内务府正黄旗蒙古姓满洲旗人)。进士出身,清朝诗人、学者,官至国子监祭酒。工诗,善书画。法式善生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正月十七日,本名运昌,其生父广顺为乾隆二十五年庚辰恩科顺天乡试举人,广顺师从进士翁方纲。法式善在乾隆四十四年己亥恩科中举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考中庚子恩科三甲进士(榜名运昌,时隶内务府正黄旗蒙古九格管领下,据《钦定八旗通志: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检讨,迁国子监司业。乾隆五十年(1785年),高宗亲临辟雍时,其率诸生听讲,各获赏赐。奉旨改名“法式善”,即满语“竭力有为”之意。曾任《四库全书》提调。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擢国子监祭酒。仕途多舛,以病乞归,长期在北京居住。法式善所居地安门北,正是明朝李东阳住所旧址。曾被阿桂、丰绅济伦极力推荐,但为嘉庆不喜。嘉庆朱批:丰绅济伦滥保法式善,并未深知法式善平日声名才具,仅以在伊家课。读嘉庆十八年(1813年)二月初五卒。《清史稿·文苑传》有传。乾隆四十二年,法式善和内务府正白旗苏完富察氏徵瑞侄女结婚,其妻来自尚书德保 (清朝)胞弟德元妻子富察氏家族,遂次年他和妻子入住德元家,和德元子英贵,即大臣英和的堂兄弟,一起读书。德元子英贵后亦娶法式善妻子富察氏家侄女为妻,即徵瑞侄孙女。此支傅察氏亦有科举良卿、经闻、锡荣、兴恩、贵诚等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成立“城南诗社”,与王芑孙、刘锡五等被称为“城南八友”,聚会地有陶然亭(今陶然亭公园)。又常与诗友集结于极乐寺。京师家居名“且园”,内设“诗龛”室,供诗友雅集与诗画收藏之用。又与内务府正黄旗汉军百龄、内务府正白旗满洲英和、翰林编修谢振定、正白旗满洲画家梦禅居士瑛宝(孙儿恩隆)时有唱和往来。法式善曾师从内务府正白旗满洲、礼部尚书德保 (清朝)和德保兄弟德元。法式善在京时,交际广泛,亦拜师汉人翰林曹秀先、周煌等人为师,其中周煌为其好友张问陶原配周氏之父,而张问陶继妻之父四川布政使林俊正为傅恒、福康安家仆,法式善曾被傅恒妻那拉氏聘为长孙丰绅济伦之子的家教。丰绅济伦继妻伊尔根觉氏是法式善女婿世泰的姐姐。阮元作《梧门先生年谱》。进士诗人李銮宣作《法时帆祭酒挽诗三首》。存素堂诗初集·序
凡人工一技,虽承蜩画筴,必有独至之思、专精之诣,然后可以永其名于天地间。诗之为道,殆有甚焉。陈后山每登吟榻,婴儿鸡犬,都寄外家;孟浩然落尽眉毫;王维走入醋瓮:其溺苦若是。何哉?盖不能吐弃一切、惟诗之自归,则亦不能缒险凿幽而探取其微旨。然而犹有人之天存焉。其人之天有诗,自能妙万物而为言;其人之天无诗,虽勤之而无益、调之而无味。削桐,可以成琴瑟;磨瓬,其能成剑也哉?唐人诗曰:「吟诗好似成仙骨,骨里无诗莫浪吟。」时帆先生,天先与之诗骨而后生者也,故其耽诗若性命然。有诗龛焉,与之坐卧;有诗友焉,与之唱酬;有诗话焉,抒其见闻识解。其笃嗜也,不以三公易一句;其深造也,能以万象入端倪。《荀子》曰:「不独则不诚,不诚则不形。」先生之于诗,如此其独且诚也,宜其形诸笔端,自成馨逸,伋然渊其志、和其情,缤乎其犹模绣也。蒙以诗二册寄余校勘作序,枚老矣,其能以将尽之年序先生未尽之诗乎?然读先生此日之诗,可以知先生他年之诗,兼可以知先生之为人于诗之外。何也?言为心声,诗又言之至精者也。试观汉魏、三唐以迄两宋、元、明,凡以诗鸣者,大率君子多、佥人少。方知圣人立教,以诗为先,其效可睹矣。且心善则虚,虚则受。昔薛道衡有所缀文,必使颜㨨捃摭疵病,古传人大抵如斯。枚敢不「抑心所谓危,亦以告」耶?其应去应存都已加墨,而即书此一意,以弁诸卷首。乾隆癸丑四月既望,钱塘袁枚拜撰,时年七十有六。存素堂诗初集·序
夫羚羊挂角,沧浪托之微言;明月前身,表圣标其隽旨。探诗人之奥,窥作者之籓,莫不冥契圆灵,旁通定慧。是以兜率天上,神游白公;圣寿寺中,梦迎坡老。夙根不昧,妙悟自生;逸兴遄飞,清词奂发。飘飘乎蝉蜕五浊,鹤鸣九皋矣。吾尝于今之称诗者得二人焉:一为遂宁张检讨船山,其一则时帆祭酒也。船山华实布濩,风云并驱。浊酒助其新澜,奇书屑其古涕。奏扶娄之技,变化若神;载姑蔑之旗,文采必霸。运智慧刃,树精进幢。所谓「师子吼」也。时帆吐纳因心,温柔在诵。戢孴英灵之集,掞张主客之图。凉月来寻,资清乎竹柏;鲜云往被,辅润乎苔岑。传无尽灯,宣广长舌。所谓「天乐声」也。二君者所诣各殊,所禀则一。又幸同官禁近,遭遇昌期。读未见之书,进太平之颂。每当香烟袖出,莲炬笼归。时玩晚花,或摘新叶。梅炎藻夏,宜歌乎南风;玉壶买春,适来乎旧雨。锵天得句,掷地成声。余亦未尝不涖二国之载书,通两家之骑驿也。顾时帆与余交最久,而为诗又甚勤。隐侯制赋,恒以相要;陈思受言,因而立改。盖以风雅为性命,视箴规若药石。故其篇什尤富,淬厉益精。尝出其《存素堂诗集》属余序之。观其酝酿群籍,黼黻性灵,清而能腴,刻而不露,咀英陶谢之圃,蹑履王孟之堂。落木无阴,归羽明其片雪;空山毕静,响泉戛其一琴。能使躁气悉平,凡心尽涤,非夫餐沆瀣之味、抱云霞之姿者,乌足语夫斯乎!惜余偃蹇风尘,萧条楮墨。感素心之与共,愧弱腕之不灵。譬之望姑射之居,企化人之宇,仅能彷佛,有间神明。愿质之船山,庶乎龙象蹴踏之场、华严香火之会。前因可證,慧业同参。解脱黏徽,透发微妙。铜钵一响,天花四飞。回首灵山,翕然相视而笑也。嘉庆五年秋八月中浣,同馆弟吴锡麒拜撰。存素堂诗初集·序
一代之兴,必有硕德伟望起于辇毂之下,官侍从,历陟通显,周知国家掌故,诗文外复能著书满家,以润饰鸿业、歌咏太平,如唐杜岐公佑、明李少师东阳者,庶几其人焉。少师虽家茶陵,然其先世则以戍籍居京师,与生辇毂下无异也。若予所见,则今之国子祭酒法时帆先生殆其人矣。先生二十外即通籍,官翰林,回翔禁近者及三十年。作为诗文,三馆士皆竞录之,以为楷式。先生又爱才如命,见善若不及。所居净业湖,侧距黄瓦墙仅数武。宾客过从外,即键户著书。所撰《清秘述闻》《槐厅载笔》数十卷,详悉本朝故事,该博审谛。人有疑,辄咨先生,先生必条分缕析答之,不以贵贱殊,不以识不识异也。先生性极平易,而所为诗则清峭刻削,幽微宕往,无一语旁沿前人。及描摩名家大家诸气习,较《怀麓堂集》似又可别立一帜,不多让也。予为词馆后进,承先生不弃,前后唱酬者五年。今予以弟丧乞假归,先生曰:「君知我最深,序非君不可。」余因曰:「先生之所居,李西涯之旧宅也。先生采择之博、论断之精,杜君卿之能事也。然则他日撰述益多,位望益通显,本学识以见诸施行者,视二公又岂多让?诗文特其馀事耳。」余行急,请即录是言以为序。嘉庆三年春二月,同馆后学洪亮吉谨序。存素堂诗初集·序
盖闻悬黎结绿,非山林之珍;逸鹄潜虬,岂池籞之玩。是以通方之才罕觏,异量之美难兼。自古文贞丈人、儒林学士,诗吟仙露,辞掞丛云,执制诰之杓魁,标著作之准的,非不周张黼绣、调鬯茎英。然而极涌胸中之思,终鲜事外之致。艺苑所传,类皆然矣。梧门先生六籍埏镕,万流渊镜。早预承明之选,得读中秘之书。博闻不矜,探夫物始;聪听无阂,识厥音初。扬云灵节之铭,终军奇木之对,贾逵神雀之颂,班固宝鼎之歌,俱足以润色皇猷、轩鼚帝载。遂乃职司太学,秩峻清卿。龙勺牺尊,习环林之礼;虫书虬篆,摹猎碣之文。鸠采典坟古训,胥经写定;麇兴孝秀士类,藉其奖成。宜乎发挥霄翰,吐纳琼音,使邢魏推工、常杨让美也。而先生则表夷旷之雅度,抱清迥之明心。忘情于荣辱之罗,证悟于损益之卦。司州逸兴,时好林泽之游;幼舆高风,别具邱壑之性。信并介于往籍,均贵贱于条风。积水一潭,狎波间之鸥鹭;清琴三叠,招海上之蜻蜓。虽纡青绂,不异荷衣;纵在朱门,如游蓬户。其职业也如彼,其怀抱也又如此,信可宏长风流、增益标胜者欤!故其为诗也,幽惬山志,淡契仙心。濯魄冰壶,浣肠珠泽。美珵之辉自照,静云之阴不移。振瑶韵于寥天,接琚谈于旷代。岩松林菊,彭泽之憺词也;海月石华,康乐之逸调也;香茅文杏,摩诘之雅制也;疏雨微云,襄阳之俊语也。至若春潮带雨,秋浦生风,则又兼左司之恬适、柳州之疏峭焉。桃花流水,灵源自通;桂树小山,清梦长往。夫乃叹采真建德之国,以心搆,难以迹求也;姑射化人之姿,在神合,不在貌似也。芳灿与先生,测交既证前因,嗜古亦同素尚。一编著录,曾邀月旦之评;千里贻书,夙有风期之迟。兹来京国,遂托心知。猥以诗篇,属为论次。欲破拘方之见,敢陈连犿之词。俾知谢公寝处,自有山泽间仪;逸少襟情,时作濠梁上想:又何待云装解黻、烟驾辞金,始咏招隐之诗、著遗荣之赋也哉?嘉庆八年六月既望,金匮杨芳灿序。存素堂诗初集·原序
余自十二岁即喜声诗,属草秘不敢使塾师知。十六岁肄业宫学,虽颇有作,亦未存稿,其存者皆故友常月阡手为抄录。月阡死,其稿亦亡。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入词馆,专攻应制体,适性陶情之作寥寥焉。厥后提调书局,入侍讲筵,交游渐广,酬答遂多。癸丑岁,检箧中,凡得三千馀首,吾友程兰翘、王惕甫皆为甄综之,汇钞两大册,寄袁简斋前辈审定。简斋著墨卷首,颇有裁汰。洪稚存编修又加校勘,存者尚有千馀篇。其后汪云壑同年掌教莲池书院,合前后诸钞本皆携往,许为编次作序。余屡以书促之,云壑但求缓期。及云壑补官来京师,余过城南,深宵对榻,挑灯款语。每言及此,云壑以谓:「商定文字不可草草,当平心静气出之。不特有以报足下,且使天下后世无议我二人为也。」其矜重如此。阅两月,云壑遽以病殁。呜乎!云壑死,余诗不传矣!询其家人,云云壑在床枕间,犹把余诗呻吟唱叹。及仓卒易箦,两大册不知所往。此造物者为余匿其短,未可知也。嘉庆元年丙辰,余官祭酒,今户部主事新城涂君官助教,善书工诗。余一诗成,辄就君徵和。君亦喜余诗,因取余向所已废之稿涂乙莫辨者,以意推测,手写成编。余亦间出记忆短章附益之,起庚子,讫丙辰,钞为十卷,前此兰翘、惕甫、简斋、稚存、云壑所点窜欣赏诸长篇多不在其中。因念余诗无足深惜,而生平知好或已死、或远别,而手墨尽归零落,可伤也已。丁巳以后,乃每年录为一册,手自排次。虽榛芜菅杂,有待芟除,要可无失。孔子曰:「及其老也,戒之在得。」余明岁行年五十,德业未进,徒此结习,沾沾未忘。其于「老而戒得」之旨,能不矍然乎?虽然,失者不可复得,得者又岂可复失耶?吾亦适吾情已尔。得也、失也,其或幸而卒传于后也,与其不幸而终已无传于后也,皆天也,而岂吾之所敢知也?时嘉庆六年辛酉重阳日。存素堂诗初集·跋
此吾师自乾隆庚子春迄嘉庆丙寅冬录存诗也,诗得二千馀首。综阅者,金匮杨员外芳灿、昭文孙庶常源湘。录存者,东乡吴学博嵩梁、海宁查孝廉揆。校字者,寿山。釐定而刊者,春堂王屯牧墉也。吾师出入翰林三十年,性情冲澹,行端质厚。为诗高洁简质,不矜锤鍊,而有非锤鍊所能到者。或累月不握笔,兴之所至,日或数作,或十数作。诗之富,人共知之;而诗之精深奥窔,或未尽知也。山自癸亥夏侍几席,诗成,辄命录稿。论者谓长篇浩瀚,短章矜贵。咏古之作,闳议独抒;怀人之作,深情并揭;登临纪事之作,天心月胁,笔之超旷,皆足以达之。盖能合陶、韦、杜、苏而一之者也。先是,泾上吴孝廉文炳敦请全集付梓,师却之。厥后阮中丞元刻于广州,吴庶子鼐、陶明府章沩刻于京师,黄布衣承增刻于淮阳,皆非全本,师盖不知也。去年夏,春堂自楚北书来,娓娓千言,请任剞劂之役,师答书不许。程素斋邦瑞自扬州来,乞刻全集,赋诗辞之。一日,春堂自数千里外专健足来都门,秘致山书,索存素堂诗,其意诚且坚。山慨然曰:「春堂其古豪侠,食德而弗忘报者耶!其忠笃出于天性,慕道向义,以圣贤为指归者耶!」爰取向所钞吴学博、查孝廉选定诗二大册与之,曰:「《录存》者,非全集也。」与之而不敢禀命于师者,知师不欲以诗显也。昔李文饶《一品集》刊之暮年,说者多有散佚之憾,盖孜孜于勋业故耳。师今年五十有五,思日赞襄,惟恐不逮,犹暇诗乎哉?朱石君相国尝戏谓师为李西涯后身,而西涯建树多在馆阁。师真无愧于西涯者,则以兹编为《一品集》之嚆矢,可也。嘉庆十二年岁次丁卯上元日,受业彭寿山谨识。存素堂诗初集·跋
墉,武人也,不善读父书。效力枢曹,受业于陈梅垞师。师入直日多,提命少暇,出颜、柳、山谷墨刻,谓字临此,诗则师时帆先生,渠不仅为诗仙也,经师、人师尔。速北面退,请蒋君最峰先道意,旋执贽,幸侍诗龛。日见冲澹恬退之性、忠孝节义之章,皆本诸温柔敦厚,以身教,不徒以言教也。迨承乏安州,兢兢奉持,历十载,略自谨,而渐谙父书,皆诗龛诲授之力也。夫吾师求己之心有深焉者,报国之志有大焉者,心与志形诸诗,而不肯以诗隘,故名公巨卿亟请梓行,未允。墉奔走数千里外,不获朝夕,辟咡欲梓以便诵,而师坚不许。爰托同门彭石夫潜寄其录存者,恭校再三,乃登梨枣。谢上蔡惧乌头,力去;墉岂惟惧之,且感颂乌头,不忍一日忘云。江西受业王墉恭跋。存素堂诗二集·序
安州屯牧王君春堂刻其师法梧门先生《存素堂诗二集》成,鲍觉生宫尹既为之序矣,复徵言于余,且曰:「吾师意也。」予以辛丑入词馆,后先生一科,中间结为城南诗社,好事者图绘之。予曾题句云:「诗龛祭酒第一流,论诗道广陈太邱。声名官职俱优游,风度得似张公不。」诗龛者,先生所居,聚古今人诗集毋虑数千家实其中。起居饮食,无适而非诗者。先生既以诗提唱后进,又好贤乐善。一艺之长,津津然不啻若自其口出。以故四方之士论诗于京师者,莫不以诗龛为会归,盖岿然一代文献之宗矣。顾屡起屡踬,官不越四品,近又以病谢。而予沦落一官,偃蹇无似,敬爱如先生,恒终岁不通音问,而先生顾惓惓无已。因追忆城南之游,二十年来,半为古人,其存者亦皆散处四方。求如曩者连茵接轸、酬唱赓和之乐,渺不可得。人生离合聚散之故,甚可感也。而王君笃于师友,于先生诗一刻再刻不已,风义尤为近古。至先生之诗,冲古淡泊,出入于陶、谢、王、孟、韦、柳之间。虽所遇不一,而优柔平中,绝无几微激宕之音侵其毫端。此更足以觇先生所养,而亦天下读先生诗者所共见之,初无俟予言也。蒲酒在觞,榴花如火。展卷披寻,如从先生于诗龛时也。和墨伸纸,不觉黯然。嘉庆岁在昭阳作噩,厉皋之月,馆后学河汾刘锡五谨序于武昌之九桂轩。存素堂诗二集·序
存素堂诗二集·序庚子秋,试京兆,幸隽。访知骚坛树帜有法梧门先生,是年春捷南宫,旋由内翰跻大司成,造就海内人才盛矣。家君宦蜀晋时,余侍左右,到处遇景仰诗龛者,心怦怦,以未读其稿为恨。越庚午,来守安州,诗龛弟子王春堂适牧屯斯土,曾刻《存素初集》,读之击节,曰:「曩慕陶韦,未见存素。今读存素,如见陶韦。」四载中,亲阅春堂治己治人,渊源诚有自也。兹又续刻工竣,问序于余。余在夔门巴西,有感偶成,录存六草,春堂欣亦付剞劂。噫!存素诗益富,续刻敬益隆,薰陶之力、悦服之诚两徵之。余亦获分推爱。春堂之敦厚,实诗龛之育才也。昔者安定公弟子散在四方,不问可知为胡公弟子;学者相与称先生,不问可知为胡公:余于诗龛亦云。后学尧农李世治拜序。
诗以言性情而已。不知诗之本而强为诗,则其为诗也适以掩其性情。善为诗者但言其心所欲言,而止使读之者悠然而意会。求其所以抒性情者,足以自养其性情焉。梧门先生,今之真能为诗者也。王屯牧墉为刻《存素堂诗初集》行于世,余读之,以为妙述己意,质而弥永。存素之目,真乃不虚。先生闻之,以余为真能知己者。今者屯牧又请刻近诗为《二集》,先生以稿寄余,命为之叙。余适以试京兆北行,车中手而读之,终而复始者数过。时方盛夏,溽暑蒸空。风驱积壒,薄目滓肌。车疲马汗,仆夫喘吁。顾思平昔坐广厦、休郁阴,浮瓜高谭,挥扇雅咏,其佚悴何如?乃萧然心清,若忘其苦。呜呼!为诗而能养人之性情若是,是其性情之高旷,及其才学之足以毕抒其性情者,可知矣。余思所以叙先生诗者久而未得,遂书此应命焉。盖亦未尝强饰求工,而惟言其心所欲言而止耳,其果足以叙先生之诗乎哉?然又岂别有以叙先生之诗乎哉! 〖此叙去秋作于道中。到京后,倥偬试事。欲稍加脩整,而卒无暇。报罢出都,遂以稿呈先生。当时因先生促之数,率以塞责,心实虑屯牧之速付梓也。秋凉无事,始得删改录寄,或胜初本些些耳。辛未七月廿三日,汪正鋆书。〗存素堂诗二集·序
时帆先生总持风雅,娴习掌故,交游满天下,天下无不知有诗龛者,盖蔚然一代词宗矣。其诗最工五字,出入陶、韦,于渔洋所为三昧者殆深造而自得之。此外诸体亦各擅胜场,不落窠臼。惟其好之笃,是以诣之至此,亦天下之公言也。王君春堂以江右才士起家,戎韬儒将之名流播三楚,尤敦践履之学。所作《见云诗草》,于君父师友间三致意焉。岂唯武人所难,抑贤士大夫有未能逮者?尝受业先生之门,笃信其师说,先生《存素堂诗》乃其所刊布。兹又梓成二集,督序于余。余于先生为后进,锵佩簪笔,步趋十馀年。既心折先生之诗,又钦春堂之行谊。安州校士毕,疲腕欲脱。骊驹在门,挑镫书数语,用塞春堂之意。后之读先生诗者,知春堂,益以知先生矣。嘉庆十七年壬申八月中浣,歙鲍桂星。存素堂诗二集·序
岁丁卯,恭梓《存素堂初集》成。家君览之,欣然曰:「余喜有三。汉魏照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今尔遇人师,一也。人师工著作,二也。尔尚知瓣香敬事,三也。」越庚午冬,汪公子均之过楚,柬述吾师近况,谓诗龛又可镌续集矣。辛未,詹止园明府奉差入都,托请文与诗并刻,先生未允。止园再申意,仅付诗六卷缄縢至。家君年八十有三,犹嗜书,见续稿,喜滋甚,曰:「余敬时帆先生为人,乐观其诗,并乐观其老境。盍速续梓,俾余置筇坐诵,如见诗龛拈花笑乎!」墉不敢缓,督梓蒇事,并纪家君所欣慕焉。嘉庆壬申,江右萍乡受业王墉识于执雌守下之轩。(乙巳年闰六月廿二日丙辰夜,录毕于山堂。前月庠中败事烦搅,官长盱睢,无不寒心。是以校录之役屡屡延期。虽据稿本、天图本颇加校订,恐仍多有遗失。学者谅之。栖遑之间,渐深达夫封丘之感。录入:天印山人周沛)
人物简介
杨桂森(?~?),字蓉初。云南石屏人。清嘉庆四年(1799)进士,以翰林散馆授南平知县。嘉庆十五年(1810)正月,调任彰化知县。彰化县城原先植刺筑为城,杨氏集士绅捐资十四万,将彰化县城改建为砖城。建寨八卦山上,以俯瞰城中。十六年(1811)重修学宫,始制礼乐器,又手定「白沙书院学规」。十七年(1812),兼署北路理番同知兼鹿港海防。鹿港街尾,溪流冲决,崩坏甚多,桂森捐俸倡造,更筑堤两旁,由是鹿港无水患,里人名曰「杨公桥」。以终养去;去后,民思其德,入祀名宦祠〖编者按:刘良璧《福建通志台湾府志》〈职官〉:「杨桂森,云南石屏州人,己未进士,十五年任。」;周玺《彰化县志》〈官秩〉:「杨桂森,云南石屏人,翰林,十七年二月兼署(有传)」;《彰化县志》〈官秩〉:「杨桂森,云南石屏人,翰林,十五年正月任,以终养去。」;蒋师辙《台湾通志》〈列传〉有传。〗。(许俊雅撰)维基
杨桂森,原名杨汝达,字蓉初1=《词林辑略》作「字用璋,号蓉初。」,云南石屏州人。他是台湾中部民间传说「杨本县败地理」的主角。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知县。后来担任福建南平县知县,嘉庆十五年(1810年)正月任职彰化县知县。嘉庆十七年(1812年)二月,兼署任台湾府北路理番鹿仔港海防捕盗同知。嘉庆十八年(1813年)二月以终养离任。致仕后,主讲昆明育才、五华两书院。
人物简介
【生卒】:1796—1866 【介绍】: 清江苏通州人,字树人。嘉庆二十五年进士。道光间历山东曲阜、泰安等县知县,累擢福建台湾道。同治间官至福建巡抚。曾协同左宗棠击败汀、漳李世贤部太平军。卒谥清惠。有《斯未信斋文稿》及自订年谱。晚晴簃诗汇·卷一二八
徐宗干,字树人,江苏通州人。嘉庆庚辰进士,官至福建巡抚。谥清惠。有《斯未信斋诗录》。全台诗
徐宗干(1795~1866),字伯桢,号树人,江苏通州人,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进士,以知县,发山东。历曲阜、武城、泰安三县知县,高唐、济宁知州等职。道光二十八年(1848)四月授福建台湾道。时姚莹方去,凡所规画,多继承之。宗干为治,循名核实,举凡策防夷、申禁烟、理财赋、议积储、设屯丁、开番地,无不勉力为之。尤其台湾遭英人窥扰之后,士民蓄愤,自立乡约,禁不与贸易,宗干亦著防夷之策。是时绿营废弛,班兵多宿民家,挟械以嬉。宗干移镇管束,改建营房处之,兵民始分。又议改澎湖募兵,变通船政,清理人犯,语多可行。水沙连六社番久请内附,而廷议以险远为难,照旧封禁,宗干上书总督,请援乾隆五十三年之例,先设屯丁,以便管理,从之,其后遂设官焉。咸丰三年(1853)四月,林恭、洪泰等起事,陷台湾、凤山两县,宗干与民守御,防剿兼施。其后复扰噶玛兰厅,宗干亦督兵平之。四年(1854),擢按察使,为闽巡抚王懿德所劾,解任。旋召至京,命赴河南帮办剿匪。同治元年四月(1862),擢福建巡抚。三年(1864),粤匪李世贤、汪海洋等由广东入闽境,逼漳州,龙岩、云霄相继陷,宗干偕闽浙总督左宗棠以次剿平。五年(1866),病卒于位,左宗棠偕福州将军英桂上奏云:「宗干以循良著闻……其居官廉惠得民,所至皆有声绩」,优诏褒恤,谥清惠。七年(1868),祀福建名宦祠。著有《斯文信斋文编》,记载毕生里居、阅历〖参考连横《台湾通史‧姚、徐列传》,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出版,1962年、《清史稿台湾资料集辑‧列传(之五)》,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出版,1968年、吴大廷《小酉腴山馆主人自著年谱‧附录一‧兵部侍郎福建巡抚清惠徐公墓志铭》,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出版,1971年。〗,又宗干将平日采辑前人治台成效及论台事之名言硕论,荟萃成《治台必告录》五卷以授丁曰健,曰健补辑三卷刊之,为治台重要文献。 宗干博文多才,礼贤下士,方其任台湾道之际,振兴文教,尤汲汲以育才为务,集诸生于海东书院,训之以保身、敦行、积德、养气、笃志、专心之方,勉之以读书作文之法,一时诸生竞起,互相观摩,及门之士多成材焉。强调「解经为根柢实学,能赋乃著作通才」(《瀛洲校士录》序),考录制艺雅驯者,编为《东瀛试牍》;另外又将说经、论史及古近杂体诗文等诸生院课肄业之作,共三十三人的作品,上卷论文二十七篇,下卷诗赋九十一首,裒辑二卷刊之,题曰《瀛洲校士录》,以为鼓舞奖励之用,今国家图书馆所收藏为咸丰辛亥年(1851)之刻本。徐宗干又刊有《虹玉楼诗选》,内分「虹玉楼诗帖选」、「古今体试草附」两部份,封面刊云「道光庚戌(1850)镌,奖赏生童,不取工价」,其于教育之用心良苦亦可见一斑,今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藏一部。以下诗作辑录自《虹玉楼诗选》。(余美玲撰)
人物简介
缪润绂(1851年—1939年),原名裕绂,字东霖,又作东麟,号钓寒渔人,别号太素生。隶属汉军正白旗,沈阳人,进士出身,后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曾任户部主事,山东临清直隶州(今临清县)候补知府、知州等官职。其曾祖父是嘉庆、道光时期的“留都多少能吟客,总让公才一著先”的盛京名士缪公恩。光绪十八年(1892年),参加光绪壬辰科殿试,登进士二甲55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二十年四月,散馆,著以部属用。后曾任户部主事。缪氏切心时艰,期间曾参奏北洋大臣李鸿章。戊戌变法时,缪润绂将《国闻报》转载的康有为谈话内容抄录进呈,以攻击康有为的口实;戊戌后,缪润绂被分发至山东任知县。此后先后出任日照、郓城、阳信、齐河知县,濮州、宁海知州,升临清直隶州知州,前后在任十有余年。缪氏在阳信任上,他“举所以兴学育才、保商惠民、课桑清讼、整顿保甲、筹设工艺者,罔弗以实心行实政”,又捐银数千,两于城内创建“高初两等小学堂”、在各乡里创建“朗秋公学”等乡学九所,为阳信现代教育制度的滥觞。在齐河任上,他严禁鸦片,吏行为数十年长吏之最。辛亥革命后,缪润绂因忠于清朝而辞官归隐;1939年去世。
人物简介
沈蓝田(1853~1918),字相其,世居基隆玉田街。少而颖异,及长好读书,惜屡试不售,乃于乡梓设帐授徒。光绪十年(1884),法人犯基隆,沈氏投笔从军,由百夫长累进千夫长,叙军功五品衔,赏戴蓝翎。未几,和议告成,复以讲学为业。后因基隆海防同知梁纯夫爱其才,擢为清赋局委员,旋任崇基书院董事,以育才为乐,名重一时〖参考《台湾日日新报》,「瀛社代表谢雪渔吊词」,1918年10月23日,第六版。〗。光绪廿年(1894),甲午战争事起,沈蓝田参与基隆地区保甲事务,迨马关和约签订,知事不可为,遂挈眷内渡。台岛局势稍定后,令子嗣沈连浦先行返乡。明治三十一年(1898)因在闽生活不易,加上思乡情切,乃由其子沈连浦向日本政府申请护照〖参考《台湾日日新报》,「游子思乡」,1898年11月27日,第六版。〗,于明治三十七年(1904))返乡定居〖据沈相其〈还乡有感〉一诗(《台湾日日新报》,1904年2月20日,第一版)云「九岁归来百感生」,可知沈氏当在1904年初左右返台。〗。返台后,假基隆城隍庙左室为私塾,栽培子弟众多〖参考《汉文台湾日日新报》,「里巷琐闻」栏,私塾状况,1908年7月26日,第七版。〗。晚年加入台北「瀛社」。大正七年(1918)辞世,享年六十六。〖参考《台湾日日新报》,「编辑剩录(十月五日)」,1918年10月6日,第六版。〗 沈蓝田诗作,大多发表于《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另有部分诗作散见于《网溪诗集》、《鸟松阁唱和集》、《环镜楼唱和集》等合集中。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