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生卒】:1334—1389 【介绍】: 明广东顺德人,字仲衍,号西庵。博学工诗文。明兵下广东,蕡为何真作书请降。洪武中历虹县主簿、翰林典雅。预修《洪武正韵》。出为平原簿,坐事被逮,罚筑京师城垣。旋得释。十五年,起苏州经历,坐累戍辽东。又以尝为蓝玉题画,论死。有《西庵集》。全粤诗·卷五八
孙蕡(一三三七——一三九三),字仲衍,号西庵。顺德人。南园五先生之首。元末避乱乡间。早年为广东行省右丞何真幕僚。明太祖洪武初,廖永忠南征至广,真求蕡作书,请归附,曲尽诚款。永忠不戮一人,阖境帖然,蕡之力也。洪武三年(一三七○)举于乡。初授工部织染局使。寻出主虹县簿。入为翰林典籍。蕡尝与黄哲、王佐、李德、赵介结诗社于南园抗风轩,世称为南园五先生。后以事被诬,谪戍辽东。又以题画坐蓝玉党,被株连处死。门人黎贞收葬于安山之阳。著有《西庵集》八卷。《明史》卷二八五有传。槜李诗系·卷三十九
字仲衍,南海人。洪武时翰林典籍。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仲衍,南海人。洪武中自工部织染局使出为虹县主簿选入为翰林典籍复外补平原主簿寻除苏州府经历谪辽东坐党祸伏法有西庵集明诗纪事·甲签·卷九
蕡字仲衍,南海人。洪武庚戌举人,授工部织染局使。寻出为虹县主簿,擢翰林典籍,复出为平原主簿,坐累逮系。旋为苏州经历,谪戍辽东,坐蓝玉党死。有《西庵集》八卷。(《四库总目》:孙蕡当元季绮靡之馀,其诗独卓然有古格,虽神骨隽异不及高启,而要非林鸿诸人所及。黄哲、李德、王佐、赵介与蕡号南园五先生。哲之五言古体,祖述齐、梁,德之七言长篇,胎息温、李,俱可自名一家。惟佐气骨稍卑,未能骖驾,而介诗所存太少,不足以见所长。黄佐《明音类选》:吴下四杰、岭南五先生,大家辈出,莫不比兴成音,其深于诗者乎?《诗谈》:岭南孙仲衍、王彦举、黄庸之、赵伯贞,李仲修时称五杰,惟仲衍清圆流丽,明珠走盘,不能自定,彦举雄俊丰丽,殆敌手也。德庆李文彬亦时劲敌,后琼山丘浚词虽丰腴,劲秀则少矣。《国雅》:广中四杰,并有盛才,特闲于七言。如孙之《蒋陵儿》、《次武昌》,黄之《战城南》,李之《秋情》等篇,能自迥出常境,绮崭处亦类初唐语。《诗薮》:孙仲衍《骊山老妓行》浓丽繁富,殆过千言,而中多猥{宀儿}。孙同时岭南黄哲亦长七言古,才情少劣,气骨胜之。屈大均《广东新语》:广州南园诗社始自国初五先生。越山诗社始自王光禄浙逵、伦祭酒以训。俘丘诗社始自郭光禄棐、王光禄学曾。诃林净社始自陈宗伯子壮,而宗伯复修南园旧社,与广州名流十有二人倡和。叶石洞云:「东广好词,缙绅先生解组归,不问家人生产,惟赋诗修岁时之会。粤人故多高致乃尔。粤诗自五先生振起,至黄文裕而复兴。」陈云淙云:天史公谓齐、鲁文学其天性。粤于诗则有然矣。我国家以淮甸为丰、镐,则粤应江,汉之纪,《风》之所为首《二南》也。五先生以胜国遗佚,与吴四杰、闽才子并起,皆南音,风雅之功,于今为烈。」 《本事诗》:仲衍才调杰出四人之上,即吴中四杰亦应让步。邓球《泳化类编》:孙蕡博学善诗,豪逸足追古,为宋潜溪高弟。太祖诛蓝玉,蕡尝为玉题画,被逮将刑,口占一诗云:『鼍鼓三声急,西山日又斜。黄泉无客店,今夜宿谁家?」既诛,太祖问监杀指挥,蕡死时有何言,指挥以前诗对。太祖怒曰:「彼有如此好诗,汝乃不奏而遂杀之,何也?」亦命杀之。赵翼《陔馀丛考》:明孙蕡为蓝玉题画,临刑口占云云。按:此诗乃五代时江为所作。为建州人,值王氏国乱,其友欲亡奔江南,为为草《投江南表》。其友未出境被擒,搜得稿,遂并收为。为临刑词色不挠,乃索笔为诗曰:「衙鼓惊人急,西倾日又斜。黄泉无旅店,今夜宿谁家?」事见浔阳陶岳所撰《五代史补》第五卷。今乃移之仲衍何耶?岂仲衍被刑时诵此诗以寓哀,闻者不知,遂以为仲衍自作耶?田按:仲衍与彦举、庸之、仲修、伯贞称南园五先生。其实南园结社,抗风轩中吟侣,仲衍一一举之,伯贞不与也。《西庵集》中《琪琳夜宿与彦举联句序》云:「畴昔年十八九时,一时闻人相与友善,若洛阳李长皮仲修、郁林黄别驾楚金、东平黄通守庸之、武夷王徵士希贡、维扬黄长史希文、古冈蔡广文养晦、番禺赵进士安中、及其弟通判澄、徵士讷、北平蒲架阁子文、三山黄选士原善共结诗社南园之曲,豪吟剧饮,更唱迭和,而彦举与馀为同庚,情好尤笃。」独不及伯贞名。黄才伯云:「伯贞尝以一囊自随,遇景即投诗其中,绝不为人留题。缙绅恒病其狷。日往还西樵泉石间,独与八十翁刘乐善,相倡和以自娱。方孙、王、李、黄结社南园,更迭倡和,而伯贞自成一家言。世以四子并之,称五先生。」此亦伯贞不与结社之一證也。继读伯贞《听雨诗》有云:「南园多酒伴,有约候新晴。」又似曾与南园诗社者。或入社较晚,故仲衍琪《琳联句序》偶不及之耶?仲衍于诗社中,独推许彦举,其作《南园歌》云:「昔在越江曲,南园抗风轩。群英结诗社,尽是琪琳仙。沧洲之盟谁最雄?王郎独有谪仙风。狂歌放浪玉壶缺,剧饮淋漓宫锦红。青山日落情人已,王郎拂袖花前起。欢呼小玉弹鸣筝,醉倚庭梧按宫徵。哀弦泠泠乐末终,忽有华月出山东。裁诗复作《夜游曲》,银烛飞光白似虹。当时意气淩寰宇,湖海声诗万人许。酒徒散落黄金空,独卧茅檐夜深雨。」读此诗,可想见南园风雅之盛。迄今游岭海者,诧为美谈。仲衍家有烟霞寄傲事,当与南园抗风轩并峙不朽也。)
人物简介
【生卒】:1408—1466 【介绍】: 明河南邓州人,字原德。宣德八年进士。授验封主事。少师杨士奇欲一见,贤竟不往。正统时为文选郎中,从英宗北征,师覆脱还。景泰初拜兵部侍郎,转户部,又转吏部。英宗复位,入直文渊阁,预机务。旋进尚书。曹钦叔侄反时,几被杀害。宪宗立,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以惜人才开贤路为急务,名臣多所识拔。卒谥文达。曾奉敕编《大明一统志》,有《古穰集》、《天顺日录》。明诗纪事·乙签·卷十六
维基贤字原德,邓州人。宣德癸丑进士,授吏部主事。进郎中,擢兵部侍郎,改户部。英宗复辟,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预机务,进尚书。坐事下狱,谪福建参政,未行,留为吏部侍郎。寻复官,进太子太保。成化初,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卒赠太师,谥文达。有古穰集》三十卷。(《国史唯疑》:郭琏为兵部尚书,雅持正,试造士贤《嘉禾》诗,谓有公辅器,兴张紞之识杨士奇事同。《双槐岁钞》:文渊阁右植芍药,有台,相传宣庙幸阁时命工砌者。初植一本,居中澹红者是也。景泰初,增植二本,纯白居左、深红居右。旧常有花,自增植后未尝一开。天顺改元,徐有贞、许彬、薛瑄、李贤同时入为学士,居中一本遂开四花,其一久而不落。既而三人皆去,惟贤独留。人以为兆。明年暮春,忽各萌芽,左二右三,中则甚多,而彭时、吕原、林文、刘定之、李绍、倪谦、黄谏、钱溥相继同升学土,凡八人。贤约开时共赏,首夏四月盛开八花,贤遂设燕以赏之。时贤有玉带之赐,诸学士各赐大红织衣,且赐宴,因名纯白者曰「玉带白」,深红者曰「宫锦红」,澹红者曰「醉仙颜」,惟谏以足疾不赴,明日复开一花,众谓谏足以当之。贤赋诗十章,阁院宫寮咸和,汇成曰《玉堂赏花诗集》。纳兰成德《渌水亭杂识》:玉堂赏花会赋诗者四十人。学土则南阳李贤、安成彭时、槜李吕原、莆田林文、安成李绍、永新刘定之、钱塘倪谦、东吴钱溥,侍读则金城黄谏,詹事则庐陵陈文、长洲刘铉,侍讲则眉山万安、渔阳李泰,中允则古杞孙贤,赞善则范阳牛纶,修撰则吴中陈鉴、博野刘吉、钱塘童缘、华容黎淳,编修则西蜀李本,昆陵王㒜、馀姚戚澜、宜兴徐溥、琼山丘浚、泰和尹直、安成彭华、书川陈秉中、临川徐琼、四明杨守陈、临江吴汇,检讨则严州傅宗、安成张业、河东邢让,翰林五经博士则天台鲍相,典籍则西蜀李鉴、泰和陈谷,侍书则浙江谢昭,其二人则礼部员外郎临淮淩耀宗、中书舍人江东曹冕。诗成,李贤序之,彭时作后序。田按:诸公和李文达《内阁芍药黄字韵》诗,彭学士时句云「色借宫袍近柘黄」,林学士文句云「玉带几名新赐白,金花应瑞旧围黄」,倪学士谦句云「托根终近省闱黄」,又云「近侍曾闻亚姚魏,品题今喜得苏黄」,黄侍读谏旬云「资福玉盘先逞白,广陵金带总腰黄」,永新刘学士定之则「玉带白」、「宫锦红」、「醉仙颜」各赋一诗,见本集。此后成化中,徐少傅溥赋内阁芍药用吟、扉二韵,本院官皆和之。正德中,大学士梁储、杨一清赏芍药用东、冬、清、青为韵,诗各别纪于后。
李贤(1408年—1466年),字原德,河南邓州长乐林(今邓州市孟楼镇长乐岭)人,进士出身,明朝重臣。明英宗、代宗时代曾历任吏部侍郎、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官至华盖殿大学士、明朝内阁首辅,进少保,一生从政三十余年,为官清廉正直,政绩卓著,是明朝历史上难得的治世良臣之一。谥文达。宣德、正统年间宣德七年(1432年)壬子科河南乡试第一名举人(解元),宣德八年(1433年)联捷进士,奉命调查河津蝗灾,授验封主事,少师杨士奇欲一见,李贤竟不往。正统初年,建议减少对塞外降人的俸禄,以消除其祸患。明英宗不听。当时廷臣诰敕均须有九年任期,李贤建议改以三年,后准许。之后升为考功郎中,改文选,跟从明英宗北征,土木之变时脱逃回朝。景泰、天顺年间景泰二年(1451年),上疏谏言景泰帝勤政等策,得到景泰帝赞许,命入翰林院。随后升兵部右侍郎,改户部右侍郎。也先屡次上贡马,李贤则称给金帛以强盗并非正策,于是陈述边界战备废弛,于谦请其写章批评诸将,之后转为吏部右侍郎,并呈上《鉴古录》。夺门之变后,明英宗复辟,命其兼任翰林院学士,直入文渊阁,与徐有贞共同在内阁参赞机务。不久,进升吏部尚书。李贤为人气度端凝,所奏对皆中机宜,深得英宗眷用。当时山东饥荒,英宗发帑币以赈灾,召徐有贞与李贤商议。徐有贞称有官员多在其中私饱己囊。李贤则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英宗于是下令增加银钱。当时,石亨、曹吉祥与徐有贞争权,并忌恨李贤。诸多御史弹劾石亨、曹吉祥有罪,两人怀疑此为徐有贞、李贤之计,于是向英宗求诉,徐有贞、李贤两人均下狱。恰逢有风雷变,李贤得释,谪福建参政。未行之时,王翱奏请李贤可大用,遂留用为吏部左侍郎。一个月后,恢复吏部尚书,仍然在内阁参赞机务。石亨知英宗向著李贤,虽怒却仍无可奈何,只能佯装与他友好。李贤亦深居简出,非英宗召见则不入阁,而英宗却更加亲近李贤。之后,蒙古孛来进犯边界,石亨称玉玺在孛来处,可以打仗取回,英宗为之心动。李贤则称不可再主动挑衅,而玉玺不足为宝,事情遂方休。石亨却更加忌恨李贤。当时英宗亦厌恶石亨、曹吉祥骄横,有次屏人对李贤称:「这些人干预朝政,各地奏事者均先到其门,怎么办?」李贤称:「陛下只能独断,这样的趋附方能自息。」帝曰:「如果不采纳他们的建议,他们的脸上就有难色。」李贤称:「希望您能以缓制之。」当时石亨、曹吉祥用事,李贤顾忌不敢尽言,然而每次都能从容应对。曹石之变时,曹钦攻入东朝房袭击李贤,并将杀之,逼其写释己罪草奏。幸亏王翱率军赶来救助得免。李贤则密疏请擒贼党,英宗得疏后大喜,慰劳特加太子太保。李贤并进言,急宜诏天下停不急务,而求直言以通闭塞,得到批准。曹石之变后,英宗再问李贤“夺门之变”事。李贤称:「『迎驾』则可,『夺门』岂可示后?天位乃陛下固有,『夺』即非顺。且尔时幸而成功,万一事机先露,亨等不足惜,不审置陛下何地!」英宗大悟并赞同。李贤并解释道,英宗复辟是自然之理,石亨等人才是夺门之变的真正受益者。于是英宗下令章奏勿用「夺门」字,并议革冒功者四千余人,仅剩已袭父爵的太平侯张瑾和兴济伯杨宗。至成化初年,诸被革者诉请,李贤又进言,并夺张瑾、杨宗爵位,时论均称大快。英宗重用李贤,其所言之事均见听,锦衣卫门达忌妒大学士李贤受宠,又多次规劝自己,便曾在朱祁镇面前诬陷他,说李贤接受陆瑜的黄金,为他求取尚书一职。朱祁镇怀疑了,半年仍不下诏书。至此,门达拷打杨埙,教他引出李贤,杨埙即谎称:「这是李学士教我干的。」门达非常高兴,立即上奏朱祁镇,请求法司在午门外会审杨埙。朱祁镇派宦官裴当监视。门达想抓住李贤一起审讯,裴当说:「大臣不可辱!」门达这才罢休。到审讯时,杨埙说:「我不过是个小人物,怎能见到李学士?这都是门锦衣教我的。」门达气色沮丧,话都说不出来,袁彬也历数门达纳贿的情状。法司害怕门达而不敢上报,结果仍判袁彬绞刑,以财产赎死罪。杨埙论斩。朱祁镇下命袁彬赎完后调到南京锦衣卫,而禁锢杨埙。天顺七年,李贤请英宗宽恤、罢江南织造、清锦衣卫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等事情,英宗感到为难,李贤则四次进言,同列官员均感到恐惧,李贤退则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截止天顺年间,李贤一直担任内阁首辅,吕原、彭时为辅佐。
人物简介
【生卒】:1422—1478 【介绍】: 明苏州府长洲人,字永熙。正统七年进士,授御史。巡按江西,黜贪墨吏数十人。景泰时擢广东副使,巡抚江西。劾奏宁王朱奠培不法状,后被宁王诬劾,夺官。后再起为大理少卿,迁兵部右侍郎。宪宗立,以牵累贬官。会大藤峡徭、僮等族民众起事,乃改以左佥都御史,参赞军务,督兵镇压。迁左副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有才略,治军严,而谤议亦易起。为中官所倾轧,乃致仕去。有《襄毅文集》。明诗纪事·乙签·卷十七
维基雍字永熙,长洲人。正统壬戌进士,除御史。擢广东副使,进右佥都御史,巡抚江西,改山西副使。以事下狱,夺官。寻超大理少卿,复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大同,入为兵部侍郎。坐累眨浙江参政,擢左佥都御史,进左副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再进右都御史。正德中,谥襄毅。有集十五卷。(田按:襄毅素为武功伯徐有贞所轻。有贞自金齿赦还,时仰观天象,谓将星在吴,益自负,常以铁鞭自随,数起舞。及闻襄毅征两广有功,乃掷鞭太息曰:「孺子亦应天象耶?」初贼蔓延两广,议者谓当分兵扑灭。襄毅决计全师直捣大藤峡,始至峡口,儒生里老数十人伏谒道左,愿为向导。襄毅叱左右缚斩之,果贼也。贼大惊曰:「韩公天神也!」麾兵夺横石塘及九层楼诸险。丘文庄浚《凯歌》所谓「一夜山灵惊失险,回头不见九层楼」也。大藤峡延广六百里,中有大藤如虹,横互两崖间。襄颜先后破贼三百二十四砦,斧大藤断之,易名断藤峡,勒石纪功而还,自作《平断藤峡长歌》以纪事,所谓「大藤根株悉已断,五岭封疆真再造」也。)
韩雍(1422年—1478年),字永熙,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人。正统七年(1442年)壬戌科进士,授御史,出巡河道,后巡按江西。景泰二年(1451年),升广东副使。景泰三年(1452年),经华盖殿大学士陈循推荐,任右佥都御史,代杨宁巡抚江西。重建滕王阁,“堂高逾二十尺,而楼又逾其半,宏深富丽”。又弹劾宁王朱奠培不法之事,得罪宁王府。天顺元年(1457年),撤销天下巡抚,改任山西副使。朱奠培因前事怀恨在心,趁机弹劾,被下狱夺官。后起用为大理寺少卿,不久复任右佥都御史,辅佐左都御史寇深理都察院事。天顺四年(1460年),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大同。天顺七年(1463年),入觐议事,留用为兵部右侍郎。明宪宗即位,受翰林院侍读学士钱溥连累,贬为浙江左参政。成化元年(1465年)正月,因广西大藤峡(广西桂平市西北约8公里的黔江下游)瑶、僮各族动乱,兵部尚书王竑力荐韩雍为左佥都御史,赞理军务,与赵辅等率军16万前往镇压,多所杀伐。五月,叛军杀泷水主簿陈衍。十一月,明军长驱至大藤峡口,叛军近7000人被杀,擒杀叛军首领侯大苟,改地名为断藤峡,韩雍任两广总督,驻梧州。最终因下属及同僚攻讦致仕。两广人念其功绩,立祠祭祀。家居五年后卒,享年五十七岁。正德年间,追谥襄毅。著有《襄毅文集》。
人物简介
【介绍】: 明凤阳府定远人,字廷章。沐昂孙。沐斌卒,子沐琮幼,乃以都督同知代镇。号令肃然严明,不可犯。天顺初卒。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廷章,赠都督同知僖子,官至右军都督。有继轩集。明诗纪事·乙签·卷十五
璘字廷章,定边伯昂孙。景泰初,以都督同知镇守云南。有《继轩集》。(《艺林伐山》:督继轩沐璘字学皇象,画学米元章,诗学六朝、盛唐。以僻远人罕知之。《升庵集》:丘文庄公曰:「自汉南越入中国,始有南海,然西海竟不知所在。今望祀西海于蒲州。滇之极西百夷之外,闻有大海通西南岛夷,即西海也。宜于云南城望祀之。」慎案:王莽立西海郡于西宁之地,亦妄也。今滇西百夷之外有大海,在今阿瓦地。沐璘为都督,曾至其地,有诗云:「蛇首楼船十丈长,船头铙鼓乐笙簧。篙师百橹齐摇去,阿瓦城边水似汤。」即西海无疑矣。田按:沐氏自黔宁以来,世有传诗,继轩诗极有风韵。)
人物简介
全粤诗·卷九三【介绍】: 明广东临高人,字汝学。少年时受业于丘浚。正统十二年举人,历官高州、邵武同知,任满,改临江府同知致仕。所至清廉爱民,惟为人质直,始终不得擢升。卒年八十五。有《鸡肋集》、《经籍目略》、《原教篇》、《琼台外纪》、《庚申录》、《珠崖录》等。
明诗纪事·乙签·卷十八王佐(一四二八 — 一五一二),字汝学,号桐乡。海南临高人。少时从学于唐舟、丘浚之门。明英宗正统十二年(一四四七),以礼魁中举人,与同榜陈献章并称“二俊”。遂游学京师,监试每擢第一,而会试不售。成化二年(一四六六),选授高州同知,历官邵武、临江同知,所至以廉操闻。然以质直不与时合,游宦二十馀年而不得迁,后告归。有《鸡肋集》、《金川玉屑集》、《琼台外纪》等。明正德《琼台志》卷三六有传。王佐诗,别集仅存《鸡肋集》十卷(前七卷为文,后三卷为诗)一种。是集有明末刻本、清康熙五十一年刻本、民国五年刻本、明陈是集编民国二十年海南书局铅印本《溟南诗选》、民国二十四年海南书局铅印本《海南丛书》。前二种未见,今以民国五年刻本(简称民国刊本)为底本,参校海南书局民国二十年铅印本《溟南诗选》卷一所录王佐诗(简称诗选)、海南书局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海南丛书》第三卷第二集《鸡肋集》(简称丛书)。另从明唐胄纂正德十六年刊《琼台志》辑得《琼台外纪》等散篇佚诗,另作一卷,次于后。
佐字汝学,临高人。正统丁卯举人,授高州通判。改邵武、临江。有《鸡肋集》。 (杨慎《升庵集》:天顺初,英庙大猎,从官皆戎服弓矢以护跸,应制赋诗。有祭酒刘某诗,以「雕弓」为「弓雕」。太学生轻薄者帖诗于监门云:「猎羽杨长共友僚,雕弓诗倒作弓雕。祭酒如今为酒祭,衔官何以答廷朝?」广东举人王佐复上诗于刘云:「乐羊终是愧巴西,许下唯闻哭习脂。岂是先生无好句,弓雕何愧古人诗。」本为能得司成之喜,刘览之,愈怒。其后王佐刻其《桐乡诗》,具载此首,遂大传其事。)
人物简介
【生卒】:1430—1483 【介绍】: 明河南杞县人,字舜卿。景泰五年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侍经筵,与修《寰宇通志》。成化六年预修《英宗实录》成,进太常卿,兼侍读学士。以家艰还。服满后命以学士掌翰林院事,即引疾乞休。卒谥襄敏。维基
孙贤(1423年—1477年),字舜卿。河南杞县傅屯(今苏木乡傅屯)人,明代状元,政治人物。明代宗景泰元年(1450年),孙贤中式庚午科河南乡试第二十一名举人,治《诗经》。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传言此科原取丘浚,因其貌不扬而改取孙贤。授翰林院修撰,参与撰修《寰宇通志》。天顺元年(1457年)任左中允,为太子师傅。宪宗时,授太常寺少卿。官至太常寺卿兼侍读学士。撰修《英宗实录》。成化十三年(1477年)病逝,追赠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谥襄敏。
人物简介
谢一夔,古源(今乔乐乡前泽花园)人,生于明仁宗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卒于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8年)。天顺四年进士,明英宗钦点状元,曾出任翰林学士、礼部右侍郎、工部尚书等职。其一生著述颇丰,修《英宗实录》、《宋元通鉴纲目》、《续资治通鉴纲目》等史书,并着有《谢文庄公集》、《力余福》等,还曾为明宪宗、孝宗父子的老师,是明代中叶一位颇具声名的大臣、学者。在安义县乔乐乡前泽村发现一块汉白玉墓碑。经清洗后考证为明代天顺四年(公元1460年)一甲进士、状元谢一夔墓碑。此汉白玉墓碑高240厘米、宽100厘米、厚20厘米,顶端为双龙戏珠浮雕,上刻“敕葬太子少保翰林学士状元谥文庄”及“天运乙酉岁仲春月”等文字。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海澄(1442年—?),字静之,广东琼山县左所人,海南海氏。海答儿后人。海瑞伯父。为丘浚之门生。天顺年间,广东乡试中举。成化十一年,登进士三甲一四九名,授福建建阳县知县,选四川道监察御史。
人物简介
【生卒】:1447—1519 【介绍】: 明江西南城人,字景鸣。成化二十三年进士。授编修。正德初迁南京太常寺卿。时刘瑾专权,李东阳依违其间,玘虽为东阳所举,仍贻书责之,且请削门生之籍。累擢南京吏部右侍郎,遇事严谨,为僚属所敬服。七年冬,考绩赴都,引疾致仕归。博学好古文,追求奇奥,学者称圭峰先生。卒谥文肃。有《类说》、《圭峰文集》。明诗纪事·丙签·卷九
维基玘字景鸣,商城人。成化丁未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侍读、南太常少卿,进本寺卿,擢南吏部侍郎,引疾归。嘉靖初,谥文肃。有《圭峰集》三十卷。(《艺苑卮言》:黄五岳省曾言南城罗公玘好为奇古,而率多怪险饾饤之辞。居金陵时,每有撰造,必栖踞于乔树之巅,霞思天想,成闭坐一室,客有于隙间窥者,见其容色枯槁,有死人气,皆缓履以出。都少卿穆艺伊考墓铭,铭成,语少卿曰:「吾为此铭,瞑去四五度矣!」今其所传《圭峰稿》者,大抵皆树巅死去之所得也。《国史唯疑》:罗圭峰由输粟入监,年四十馀。祭酒丘文庄公议南士不听北留,罗固请至再三,受扑不挫,面数之曰:「若能识几字?崛强乃尔!」大声应曰:「唯中秘书未读耳!」丘异之,识其名堂柱。再试义奇甚,六馆士莫有及者。惊叹为延誉于朝,遂以其年发解联第,蔚为名儒。田按:景鸣乡举出西涯之门。西涯依违刘瑾,景鸣寄书责之云:「屡更变故,虽尝贡书,然不敢频频者,恐彼此无益也。今则天下皆知忠赤竭矣,大事亦无所措手矣!《易》曰:『不俟终日』,此言非欤?彼朝夕献谄以为当依依者,皆为其身谋也。不知乃公身集百诟,百岁之后,史册书之,万世传之,不知此辈亦能救之乎?白首老生,受恩居多,致有今日,然病亦垂死而不言,谁复言之?伏望痛割旧志,勇而从之,不然请先削门生之籍,然后公言于众,大加诛伐,以彰叛恩者之罪,生亦甘焉。」此书可以报举主矣。景鸣文章绰有矩范,诗非所长,作文至瞑去四五度,刘彦和文章伤命之戒,谅哉!)
罗玘(1447年—1519年),字景鸣,号圭峰,江西南城睦安乡磁圭人,是明朝中叶政治人物和学者,成化丁未进士。他曾官至南京吏部右侍郎。见陈学霖《宋明史论丛》(2012年由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第185页「明朝「国号」的缘起及「火德」问题」。学者称他为圭峰先生。罗玘出生于仕宦家族,在家中四兄弟之中(罗网、罗坦、罗经、罗纯)排行第二。罗玘自幼敏而好学,博览群书。年少时,他入国子监。祭酒丘浚试其文章,结果令人甚为叹服。在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罗玘中式顺天乡试解元。次年中进士,并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一职,进侍读见黄佐《翰林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九〈经筵恩赉〉)第966页:「正德元年〔1506〕,开经筵,赐宴及白金䌽币有差。知经筵事者,太师兼太子太师英国公张懋,‧‧‧‧‧‧太常少卿兼侍读费宏,左春坊左庶子兼侍读毛澄,左春坊左谕德兼侍讲毛纪、傅圭,右春坊右谕德兼侍讲蒋冕,侍读罗玘,修撰石宝也。」。。他从此更加钻研古文,经常手不释卷,诵读不辍。另外,罗玘为人严谨,勤政务实,勇于直言正谏,所以为世人敬畏。弘治九年(1496年),武冈知州刘逊被岷王膺鉟诬陷下狱。给事中庞泮、御史刘绅等前来进谏,同囚于狱中。见《明史》(四库全书本)卷15:「夏四月戊子以岷王膺鉟奏逮武冈州知州刘逊、给事中御史庞泮、刘绅等諌下锦衣卫狱」。于是,罗玘进言应以宽容态度去处理国家事务。弘治十一年(1498年),宦官李广得罪太皇太后而自杀身亡。他遗下一书记述群臣与其交往之事。明孝宗阅后十分震怒,于是下令捉拿其党羽。罗玘上疏言孝宗不能只靠一封李广的遗书去治大臣罪,否则延祸无辜。他建议只要密加查访就可以迫使确实牵涉在内的人引疾而退或者以其他事宜斥责他们,以免人人自危,有失朝尊。到了弘治十八年(1505年),户部郎中李梦阳应诏上书,却遭寿宁侯张鹤龄诬陷下狱。罗玘为其申诉得以保全。及后罗玘升为侍读。见《明史》(四库全书本)卷286:「罗玘传臣请降敕密谕使引疾退或斥以他事庶,不为朝廷羞而仕路亦清。李梦阳下狱,玘言寿宁侯托肺腑当有以保全之。梦阳不保为侯累,帝深纳焉,秩满进侍读。」。在正德元年(1506年),罗玘升为南京太常寺少卿。时正值宦官刘瑾乱政,大学士李东阳依附权势,逢迎刘瑾。但朝政多有微言。罗玘虽然为李东阳所推荐,反而能弃私交而不毁大义。他修书予李氏,责备他助纣为虐,并与他断绝交往。不久,他升为太常寺卿。直至正德二年(1508年),他又升为南京吏部右侍郎。当时宦官刘瑾导明武宗享乐、矫旨行事,以致国库空虚。而朝臣亦上疏劝谏,言辞激切。但明武宗不纳谏,罗玘因此而常常忧虑国事。四年后,即正德七年(1512年),他入京考绩,托病辞官归隐,从此潜心学问。他于《红梅》一诗曾抒发了他当时托病辞官的心境:「西湖残雪候多时,却恨前年被雪欺。且学杏花红似锦,暂邀啼鸟到南枝。」另外,罗玘辞官后看到地方官吏对百姓不断加重苛捐杂税而深感不安。在正德九年(1514年),宁王朱宸濠图谋叛逆,他因素仰罗玘名声,便派人送来厚礼以结交罗玘。但罗玘坚拒不受,避居金溪深山。正德十四年(1519年),朱宸濠发动叛乱。罗玘虽然抱恙,仍然修书一封声讨宁王,并与朝廷守臣相约讨伐之事。但是还未成事罗玘便病殁。其遗体葬于金溪三十一都张公岭项山寺左侧。以上资料根据罗玘《文肃公圭峰罗先生文集》整理而成。罗玘在家乡创办了圭峰书院,著书立说。其一生著有《圭峰文集》18卷,《续集》14卷,《类说》2卷及《圭峰奏议》等。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