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无愠

相关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子定。
宋婺州义乌人,字安叔。
石一鳌子。
端敏纯孝。
继母朱氏性严毅,定子奉养不倦,无愠色者三十年。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宗本(一○二○~一一○○),俗姓管,字无诘(《咸淳临安志》卷七○),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为天衣怀禅师法嗣,青原下十一世。年十九,师事苏州承天永安道升禅师。又十年,剃发受具。又三年,游方至池州,谒景德义怀禅师。英宗治平初,居杭州承天、兴教二寺。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归苏州福臻院。未几,召对,命住相国寺慧林院。哲宗即位,加号圆照禅师。元祐元年(一○八六)以老请归。晚居苏州灵岩寺。元符二年(一○九九)十二月甲子卒,年八十。《禅林僧宝传》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今录诗二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四
圆照禅师。
讳宗本。
出于管氏。
常州无锡人也。
性质直。
少缘饰。
貌丰硕。
言无枝叶。
年十九。
师事苏州承天永安道升。
方道价重。
丛林归之者如云。
本弊衣垢面。
操井臼。
典炊㸑。
以供给之。
夜则入室参道。
升曰。
头陀荷众良苦。
亦疲劳乎。
对曰。
若舍一法。
不名满足菩提。
实欲此生身證。
其敢言劳。
升阴奇之。
又十年。
剃发受具。
服勤三年。
乃辞升。
游方遍参。
初至池州景德。
谒义怀禅师。
言下契悟。
众未有知者。
尝为侍者。
而喜寝。
鼻息齁齁。
闻者厌之。
言于怀。
怀笑曰。
此子吾家精进幢也。
汝辈他日。
当依赖之。
无多谈。
众乃惊。
及怀公徙住越之天衣。
常之荐福。
本皆从之。
治平初。
怀公退居吴江之圣寿院。
部使者李公复圭。
过怀公。
夜语曰。
瑞光法席虚。
愿得有道衲子主之。
怀指本曰。
无踰此道人者耳。
既至瑞光。
集众击鼓。
鼓辄堕。
圆转震响。
众惊却。
有僧出呼曰。
此和尚法雷。
震地之祥也。
俄失僧所在。
自是法席日盛。
众至五百人。
杭州太守陈公襄。
以承天兴教。
二刹坚请。
欲往而苏人留之益甚。
又以净慈恳请之曰。
借师三年。
为此邦植福。
不敢久占。
本啧啧曰。
谁不欲作福。
苏人识其意。
听赴之。
学者又倍于瑞光。
既而苏人。
以万寿龙华二刹。
请择居之。
迎者千馀人。
曰。
始借吾师三年。
今九载矣。
义当见还。
欲夺以归。
杭州守使。
县尉持卒徒护之。
乃不敢夺。
元丰五年。
以道场付其门人善本。
而居于瑞峰庵。
苏人闻之谋夺之。
惧力不胜。
欲发而未敢也。
时会待制曾公孝序。
适在苏。
盖尝问道于本。
而得其至要。
因谒之庵中。
具舟江津。
既辞去。
本送之登舟。
语笑中载而归。
以慰苏人之思。
于是归本于穹窿山福臻院。
时年六十三矣。
未几 神宗皇帝。
辟相国寺六十有四院为八。
禅二律六。
以中贵人梁从政。
董其事。
驿召本主慧林。
既至。
遣使问劳三日 诏演法于寺之门。
万众拜瞻。
法会殊胜。
以为弥勒从天而降人间也。
翌日召对 延和殿。
有司使习仪而后引。
既对山呼罢。
登殿赐坐。
即就坐盘足跏趺。
侍卫惊相顾。
本自若也。
赐茶至。
举盏长吸。
又荡撼之 上问受业何寺。
对曰承天永安 上喜其真喻。
以方兴禅宗。
宜善开导之旨。
既退 上目送之。
谓左右曰。
真福慧僧也。
及上元日 车驾幸相国寺。
止禅众无出迎。
师奉承 睿奖。
阐扬佛事。
都邑四方。
人以大信 神宗登遐。
召本入福宁殿说法。
左右以本尝为 先帝所礼敬。
见之呜咽。
不自胜 哲宗加号禅师。
皇叔荆王亲赍敕授之。
元祐元年。
以老求归 朝廷从其请 敕任便云游。
所至不得抑令住持。
因欣然升座。
辞众曰。
本是无家客。
那堪任便游。
顺风加橹棹。
船子下杨州。
既出都城。
王公贵人。
送者车骑相属。
本诲之曰。
岁月不可把玩。
老病不与人期。
唯勤修勿怠。
是真相为。
闻者莫不流涕。
其真慈善导。
感人如此。
非特然也。
其住瑞光。
民有屠牛者。
牛逸赴本。
跪若自诉。
遂买而畜之。
其住净慈。
岁大旱。
湖井皆竭。
寺之西隅。
有甘泉自涌。
得金鳗鱼。
因浚为井。
投鱼其间。
寺众千馀人。
汲以不竭。
民张氏有女子死。
梦其母曰。
我以罪为蛇。
既觉得蛇于棺下。
持以诣本。
乃为说法。
复置故处。
俄有黑蝉。
翔棺上。
而蛇失所在。
母祝曰。
若我女。
当入笼中。
当持汝再诣净慈。
如其祝。
本复为说法。
是夕梦女曰。
二报已解脱矣。
其显化异类。
又如此。
本平居恂恂。
未尝以辩博为事。
至其说法。
则虽盛名隆势。
无所少假。
高丽僧统义天。
以王子奉国命。
使于我朝。
闻本名。
请以弟子礼。
见问其所得。
以华严经对。
师曰。
华严经三身佛。
报身说耶。
化身说耶。
法身说耶。
义天曰。
法身说。
本曰法身遍周沙界。
当时听众。
何处蹲立。
义天茫然自失。
钦服益加。
太子少保李公端愿。
世以佛学自名。
本问曰。
十方同聚会。
个个学无为。
既曰无为。
作么生学。
李公不能答。
雪窦道法。
至本大盛。
老居灵岩。
闭门颓然。
而四方从者相望。
于道不释也。
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
将入灭沐浴而卧。
门弟子环拥请曰。
和尚道遍天下(或一本云。
名满天下)。
今日不可无偈。
幸强起安座。
本熟视曰。
痴子。
我寻常尚懒作偈。
今日特地图个什么。
寻常要卧便卧。
不可今日特地坐也。
素笔大书五字曰。
后事付守荣。
掷笔憨卧。
若熟睡。
然撼之已去矣。
门弟子塔师全身于灵岩山。
阅世八十。
坐五十二夏。
赞曰。
富郑公居洛中。
见颙华严。
诵本之语。
作偈寄之曰(或一本云。
富郑公弼。
得心要于颙华严。
有偈寄本曰)。
因见颙师悟入深。
寅缘传得老师心。
东南谩说江山远。
目对灵光与妙音。
王显谟汉之。
初见本登座。
以目四顾。
乃證本心。
余闻马鸣云。
如来在世。
众生色心殊胜。
圆音一演。
随类得解。
今去佛之世二千馀年。
而能使王公贵人。
闻风而悟。
瞻颜而證。
则常随而亲炙之者。
可知矣。
故江西八十馀人。
而本则倍之。
近代授法之盛。
无能加者。
非愿宏法道。
行契佛心。
何以臻此哉(一本云。
自瞻颜而證之下。
但云。
则其大愿真慈之力。
无愧绍隆之职者也)。
神僧传·卷第九
释圆照。讳宗本。出于管氏。常州无锡人也。性质直少缘饰貌丰硕言无枝叶。年十九师事苏州承天永安道升禅师。其住瑞光。民有屠牛者。牛逸赴本跪若自诉。遂买而畜之。其住净慈。岁大旱湖井皆竭。寺之西隅有甘泉自涌。得金鳗鱼因浚为井投鱼其间。寺众千馀人汲以不竭。民张氏有女子死。梦其母曰。我以罪为蛇。既觉得蛇于棺下。持以诣本。乃为说法。复置故处。俄有黑蝉翔棺上。而蛇失所在。母祝曰。若我女当入笼中。当持汝再诣净慈。如其祝。本复为说法。是夕梦女曰。二报已解脱矣。其显化异数如此。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将入灭。沐浴而卧。门弟子环拥请曰。和尚道遍天下。今日不可无偈。幸强起安坐。索笔大书五字曰。后事付守荣。掷笔憨卧若熟睡然。撼之已去矣。门弟子塔师全身于灵岩寺。阅世八十。坐五十二夏。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宗本。
常州管氏子。
性质少缘饰。
貌丰硕。
言无枝叶。
年十九。
师事苏州承天永安道升禅师。
弊衣垢面。
操井臼典炊㸑。
以供大众。
夜则入室参。
道升劳之。
对曰。
若舍一法。
不名满足菩提。
实欲此生身證。
其敢言劳。
升阴奇之。
又十年剃发受具。
服勤三年。
乃辞升游方。
初至池州。
谒怀禅师。
言下契悟。
众未有知者。
尝为侍者。
喜寝。
鼻息齁齁。
闻者厌之。
言于怀。
怀笑曰。
此子吾家精进幢也。
汝辈。
他日当依赖之。
无多谈。
众乃惊。
及怀公徙住越之天衣。
常之荐福。
皆从之。
治平初。
怀公退居吴江之寿圣。
部使者李公复圭。
过怀公。
夜语曰。
瑞光法席虚。
愿得有道衲子主之。
怀指本曰。
无踰此道人耳。
既至瑞光。
众大集至五百人。
杭州太守陈公襄。
以净慈恳请之曰。
借师三年。
为此邦植福。
不敢久占。
学者倍于瑞光。
既而苏人。
以万寿龙华二刹。
请择居之。
迎者千馀人。
曰始借我师三年。
今九载矣。
欲夺以归。
杭守使县尉。
持卒徒护之。
不得夺。
元丰五年。
以道场付其门人善本。
而居瑞峰庵。
苏人闻之。
谋夺之益急。
惧力不胜。
未敢发也。
时待制曾公孝序。
适在苏。
盖尝问道于师者。
因谒之庵中。
具舟江津。
既辞去。
师送之登舟。
语笑中载而归。
以慰苏人之思。
于是。
归师穹窿山福臻院。
时年六十三矣。
未几。
神宗皇帝。
辟相国寺六十四院。
为八禅二律。
驿召师主慧林。
既至。
召对延和殿。
山呼罢。
登殿赐坐。
即就坐。
盘足跏趺。
侍卫惊相顾。
师自若也。
上问受业何寺。
对曰。
承天永安。
茶至。
举盏长吸。
又荡撼之。
上喜其真。
喻曰。
禅宗方兴。
宜善开导。
既退。
上目送之。
谓左右曰。
真福慧僧也。
及上元日。
车驾幸相国止师。
众无出迎。
师奉承睿奖。
阐扬佛事。
都邑四方人以大信。
神宗登遐。
召师入福宁殿说法。
左右以师为先帝所礼敬。
见之呜咽不胜。
元祐元年。
以老求归。
朝廷从其请。
敕任便云游。
所至不得抑令住持。
因欣然升座。
辞众曰。
本是无家客。
那堪任便游。
顺风加橹棹。
船子下扬州。
既出都城。
王公贵人送者。
车骑相属。
师诲之曰。
岁月不可把玩。
老病不与人期。
唯勤修勿怠。
是真相为。
闻者莫不感涕。
晚居灵岩。
其嗣法传道者。
不可胜纪。
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
将入灭。
沐浴而卧。
门弟子环拥请曰。
和尚道遍天下。
今日不可无偈。
幸强起安坐。
师熟视曰。
痴子。
我寻常尚懒作偈。
今日特地图个甚么。
寻常要卧便卧。
不可今日特地坐也。
遂酣卧若熟睡。
撼之已去矣。
弟子塔全身于灵岩山。
阅世八十。
夏五十有二。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宗本,字无哲。姓䇾氏,无锡人。既受度,参天衣怀禅师,念佛有省,后居杭州净慈寺。岁大旱,湖井皆竭,寺西隅忽涌甘泉,得金鳗鱼,浚为井,寺僧千馀赖以汲饮。张氏有女死,母梦女为蛇。既觉,得蛇棺下,持诣本为说法。俄有黑蝉翔棺上,而蛇失所在。母祝曰:“若吾女者,可入笼中,当再持诣净慈。”如其祝,本复为说法。是夕,女复见梦曰:“二报已解脱矣。”其母因问:“生死轮回是信有之,何以得免?”女曰:“六道四生如井上辘轳,无一人可免,唯修出世法,当得脱耳。盍问净慈法主乎?”其显化类如此。本尝奉诏入东京慧林寺,赐号“圆照禅师”。生平密修净业。雷峰才法师神游净土,见一殿殊丽,问之,旁一人曰:“以待净慈本禅师耳。”又资福曦公,至慧林礼足施金而去。人诘其故,曰:“吾定中见金莲华,有神人言以俟慧林本公。其他莲华无数,云以待受度者。或有萎者,云是退堕人也。”晚居姑苏灵岩寺。元符间,将示寂,沐浴而卧。弟子环拥请偈,本曰:“我向无偈,今复何为?寻常犹卧,今日何须坐?”遂吉祥而瞑,若熟睡然。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行机(一一一三~一一八○),号简堂,俗姓杨,台州仙居(今属浙江)人。年二十五弃妻孥往显庆寺圆颅受具,依国清光禅师。晚契證于此庵景元禅师。历住莞山、江州圆通寺、太平州隐静寺、天台万年寺。后住台州国清寺。孝宗淳熙七年卒,年六十八。为南岳下十六世,护国此庵景元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二○、《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九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行机自号简堂。郡之杨氏子也。生知夙发趣向高迈。丰姿挺异才压儒林。少弃妻孥勤学出世。精穷竺典逸贯三乘。窃欲离言单求直指。于是慕护国元公之道价。担簦相依。稍触钳锤密有契證。因住莞山而刀耕火神单丁者一十七年。尝有偈曰。地炉无火客囊空。雪似杨花落岁穷。拾得断麻穿坏衲。不知身在寂寥中。每曰。某犹未稳在。岂以住山乐吾事耶。一日偶看斫树倒地有声。忽大悟平昔碍膺之物泮然冰释。未几适有江州圆通之命。乃曰。吾道行矣。即欣然曳杖应之。登座说云。圆通不开生药铺。单单只卖死猫头。不知那个无思算。吃著通身冷汗流。闻者无不绝倒。丛林至今称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行机。
号简堂。
台州杨氏子。
风姿挺特。
才压儒林。
年二十五弃妻孥。
学出世法。
晚见此庵。
密有契證。
入番阳筦山。
单丁住十七年。
尝值隆冬。
雨雪连作。
饘粥不继。
师如不闻见。
有颂云。
地炉无火客囊空。
雪似杨花落岁穷。
拾得断麻穿坏衲。
不知身在寂寥中。
每谓人曰。
某犹未稳在。
住山岂吾事耶。
一日偶看斫树倒地。
忽大悟。
平昔碍膺之物。
泮然冰释。
未几。
有江州圆通之命。
乃曰。
吾道将行。
即欣然曳杖而去。
登座说法云。
圆通不开生药铺。
单单只卖死猫头。
不知那个无思算。
吃著通身冷汗流。
缁白惊异。
法席因兹大振。
自圆通移国清。
退居景星岩。
与给事吴芾。
为方外友。
淳熙五年。
自景星赴隐静。
吴。
和渊明诗十三篇。
送其行。
深致恋恋之情。
冀师早归同逸老也。
师清明夷坦。
衲子稍有诖误。
蔽护保惜。
以成其德。
尝言。
人谁无过。
在改之为美。
住筦山。
日常下山。
闻路傍哀泣声。
师恻然询之。
一家寒疾。
仅亡两口。
贫无敛具。
特就市贷棺葬之。
乡人感叹不已。
侍郎李椿年。
谓士大夫曰。
吾乡机老。
有道衲子也。
加以慈惠及物。
筦山安能久处乎。
平生以道自适。
不急荣名。
赴圆通请。
随身唯拄杖草履而已。
见者。
色庄意解。
九江守林叔达。
目之曰。
此佛法中津梁也。
其去就。
真得前辈体格。
故殁之日。
虽走使致力。
为之涕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行机,字简堂,天台杨氏子也。生知夙发,趣向高迈。少弃妻拿,超然出世。精穷竺典,妙贯三乘。窃欲离言,单求直指。于是,慕护国元公道价,负簦相依。稍触钳锤,密有契證。因住莞山,刀耕火种,独处十有七年。尝有偈曰:“地炉无火客囊空,雪似杨花落岁穷。拾得断麻穿坏衲,不知身在寂寥中。”每自视歉然,辄兴叹曰:“岂以住山乐吾事耶!”一日,偶见斫树倒地有声,忽大悟,平日碍膺之物,泮然水释。未几,适有江州圆通之命,乃曰:“吾道行矣。”即欣然泄杖应之。登座说云:“圆通不开生药铺,单单只卖死猫头。不知那个无思算,吃著通身冷汗流。”闻者无不绝倒,丛林至今称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怀信。字孚中。姓姜氏。明之奉化人。初从延庆半岩全公。习教旨义。声籍甚。久之叹曰。教相繁多。浩如烟海。算沙徒自困耳。奚益。因改辙而力禅。参承诸名宿下语。多枘凿弗合。不胜愤悱。时竺西坦公。迁主明之天童。师奔质所疑。竺西一见。知为法器。厉色待之。不与交一语。师疑愈炽。自是依止不忍去。得豁然焉。天历间。住补怛洛迦山。迁大龙翔集庆寺。龙翔。元文宗潜邸也。及至践祚。建佛刹于其地。栋宇之丽甲天下。未几毁于火。昙芳忠公新之。功未竟而化。师乃出衣盂之私。补前未备。不日而集成功。虽以名德领钜刹。不效饰车舆盛徒御。以自誇衒。始终一钵萧然而已。会元政大乱。戎马纷纭。寺事艰窘日甚。师处之裕如。不以屑意。一旦晨兴。索兰汤沐浴。更衣趺坐。谓左右曰。吾将归矣。汝等当以荷法自期。励精进行。可也。言毕而瞑。侍者撼且呼曰。和尚去则去矣。宁不留片言以示人乎。师叱之而复瞑。侍者呼不已。师握笔书曰。平生为人戾气。七十八年漏泄。今朝撒手便行。万里晴空片雪。书毕而寂。时丁酉八月某日也。茶毗于聚宝山前。舍利如菽如麻。五色灿烂。虽烟所及处。亦累累然生。贮以宝瓶。光发瓶外。师赋性恬冲。喜溢颜间。生平未尝以声色忤人。人有犯之者。颔首而已。然进脩极勤。自壮至髦。默诵法华经一部。虽暑烁金寒折胶。无一日阙者。屡感莲花香。满院芬郁异。尝非世间者可比。当大明兵下金陵。僧徒风雨散去。师独结跏宴坐。目不四顾。执兵者满前。无不掷杖而拜。上尝亲幸寺中。听师说法。嘉师言行纯悫。特为改龙翔。为大天界。告终前一日。上统兵。驻江阴沙洲上。昼寝。梦师服褐色禅袍来见。上还闻迁化。衣与梦中正同。大悦。诏出内府帛泉。助其丧事。且命卜葬。举龛之夕。上亲致奠。送出都门之外。师说。有五会语录。行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
怀信禅师者。
字孚中。
为明州奉化江氏之子也。
十岁求师于其亲。
亲命抱本入乡塾。
不二载。
诸籍了然。
竟罢读。
乃谋法华而诵之。
遂坚图出家。
荷任大法。
又三载。
师事法华院子思沙门。
以试经得度。
竺西坦禅师居天童。
信往谒之。
坦公瘦面如铁。
寻常热棒如雨点。
请益者。
隆冬亦战慄挥汗。
信虽年少。
从容入问大法。
坦器重之。
久经炉鞴。
信乃道通。
担垂问曰。
兴化打克宾。
克宾还有吃棒分也无。
信出对曰。
俊哉狮子儿。
坦深肯之。
未几坦公迁化。
信鸣众请云外岫补居天童。
信与击节酬唱。
拍拍是令。
岫每称之曰。
信公乃洞宗赤帜。
济室白眉也。
大定丙寅。
出住观音寺。
天历己巳。
迁居普陀。
至正改元。
天童席虚。
当事者必以致信。
信曰。
天童自哲人相继。
化后规制非旧观矣。
今诸公不弃山野。
山野惟据令而行。
诸公若以为可。
则山野以继述为志。
岂敢坚逊而累诸公行李。
如不便诸公。
请更议之。
众皆稽颡曰。
诺。
于是信莅天童。
积弊顿除。
法席不期而再振。
四方以贤誉归之。
当是时。
南北兵荒。
丛林多窘。
天童食堂盈千众。
安居不乏。
尚有馀粮。
以赈饥贫。
楚石琦公尝作偈与信曰。
长庚峰顶白云间。
捧劄西来笑展颜。
几叠岩峦围丈室。
万株松树绕禅关。
当年金碧谁将去。
今日天龙合送还。
老我恰如窥豹者。
管中时复见斑斑。
江表大龙翔寺行御史。
奉诏迎信。
信欣然自来。
时至正十四年甲午也。
越二载。
明太祖兵下金陵。
寺众风散。
信独趺坐不去。
顷之兜鍪蚁集。
信俨然在定。
如不知也。
及太祖入寺。
信合爪相迎。
太祖问曰。
众僧因甚不见。
信曰。
明眼难瞒。
太祖甚喜。
乃命招僧还寺。
太祖尝听信说法。
归为近侍曰。
龙翔信僧。
言行纯悫。
真太平有道沙门也。
遂改龙翔为天界。
命褒章而赐之。
信德腊虽高。
未尝以声色加学者。
学者自化。
信日课莲经七卷。
寒暑不间。
有僧问曰。
和尚诵经。
还解义么。
信曰。
清晨吃白粥。
而今又觉饥。
僧曰。
此语却与经文不合。
曰。
明眼师僧灼然犹在。
僧呵呵大笑曰。
和尚是甚么心行。
信曰。
且喜信受奉行。
丁酉元旦日食。
太祖召信问之。
对曰。
食后自明。
太祖又深喜。
复论古今符谶之理。
信曰。
圣哲以至公为心。
不求符谶。
而符谶自合矣。
愚昧以私欲为念。
虽凤麟昼现。
仍成怪物。
故曰在此不在彼。
太祖称善。
尽欢而罢。
八月二十四晨起。
沐浴更衣。
召众告曰。
吾行矣。
汝等当以荷法自期。
瞑目而逝。
侍僧撼且呼曰。
和尚不留片语。
以示人乎。
信复展目索笔书曰。
平生为人契戾。
七十八年漏泄。
今朝撒手便行。
万里晴空片雪。
乃瞑目长往。
时太祖督戎江阴。
前一日。
梦信告别。
及还金陵闻讣。
与梦合。
太祖甚嗟悼。
左右皆言。
前日梦。
金甲大人相报曰。
天界古佛入灭矣。
太祖益惊异。
赐帑金以资后事。
举龛日。
太祖临奠。
依法阇维于聚宝山前。
获舍利五色。
命贺齐叔。
为卜牛首山建塔。
又命儒臣铭之。
天童所塔者。
爪发衣履也。
初信承诏。
去龙翔天童。
左右谏曰。
当今扰攘兵戈。
有志者求入山林不暇。
师独受元主隆誉之名。
某等似不取也。
且天下事未知何若耳。
信答曰。
我汝均为佛祖儿孙。
力当撑拄佛祖家庭。
任缘赴感。
职宜然也。
若俱以祸福撄心。
埋身藏影。
岂大慈旷济之道哉。
且戈矛剑戟之场。
独非安乐邦乎。
于是愿起从行者甚众。
赞曰。
径山三代。
门庭施设。
虽各不同。
究其机要。
皆通权达变之宗匠也。
度公至老。
尚力图兴复。
信公至殁。
犹示应明主。
是其荷负祖道之任。
真难释肩。
如吴人游楚者。
病中闻之。
仍吴吟也。
先辈之苦心若此。
忽之可乎。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怀信,字孚中。姓姜氏,奉化人也。父尝为县校官,母刘氏,夜梦火星堕,室中有光如火,亟取吞之,俄而有孕。及诞,状貌异凡,而性端凝,不妄举动,唯见沙门,辄喜与亲。稍长,受三经于宋进士戴公表元,声入心通,经旨鬯达。然不乐帖括,独企清幽。年十五离家,从法华院僧子思,执童子役,已而祝发为大僧,受具戒于五台寺。闻延庆半岩全弘三观十乘之旨,复与之游。久之,且叹曰:“教相繁多,浩如烟海,苟欲穷之,是诚算沙,徒自困耳。”即弃去,渡浙而西,凡过名蓝,辄往参叩,语多枘凿,不胜愤悱。华藏竺西坦迁主四明天童景德禅寺,信随质所疑,竺西知为法器,厉色待之,不交一语。一曰上堂,举兴化与克宾案问之,信拟曰:“俊哉,师子儿也。”自是依止,不忍去。竺西入灭,天宁云外岫,来继其席,命司经藏管钥。文章渐彰,不可掩遏。元泰定丙寅,行宣政院请居四明观音,策励徒众,珍惜时光,唯恐失坠。天历己巳,迁住补怛洛迦山。清望日崇,修行益苦,尝持一钵,乞食吴楚间。镇南王具香华迎至府中,虚心问道,语中肯綮,且出菩提达摩像求赞,信拈豪挥洒,略无停思,而辞旨渊邃,王甚叹服。宣让王亦遣使者奉旃檀香、紫伽黎衣,请示法要。信随其性资,利而道之。二王雄藩之望,首加崇礼,诸侯庶士,莫不望风瞻仰,施资填委。姑苏产奇石,因求善工,造多宝佛塔十三成载归。海东驸马都尉高丽王绎而吉尼、丞相撒敦,以行谊上闻,赐号为广慧妙悟智宝弘教禅师,及金襕法衣一袭。至正壬午,主中天竺永祚寺。天历乙酉迁天童,矢志振兴,百废具举,佛殿岿然,厥工甚钜,亦彻弊而更新之,丹辉碧朗,照耀海滨。复造塔中峰,若将终焉。己丑冬十月,江表大龙翔集庆寺虚席,行御史台奉疏迎信主之。龙翔文宗潜邸,及践祚,改建佛刹,栋宇宏丽甲天下。其住持若笑隐䜣、昙芳忠,皆一时硕德,励行《百丈清规》,为东南楷则。亡何燬于火,忠竭力兴复海会堂,未就而化。信初升座,提唱宗乘,万指所指,委蛇不迫,而玄机自融,无大无小,皆驩相亲戴。因出衣盂私赀,缵续前功,不日而集。会元纲失纽,天下丧乱,戎马纷纭。寺院萧条,日见艰窘,信处之夷然,若不介意。明室龙兴,初号吴国,大兵下金陵,徒侣风雨飘散,信独结跏晏坐,目不他顾。执兵者满前,无不弃仗而拜。太祖尝幸寺中,听信说法,嘉其道行,命改龙翔为大天界寺,以宠异之。寺有逋租在民间者,官为徵集。僧众日归,法施益盛。一旦晨兴,索汤沐浴,更衣趺坐,谓左右曰:“汝曹荷法,自期励精进行,吾将归矣。”言毕而瞑,侍者呼曰:“去则去矣,宁不留片言以示人乎。”乃握笔书曰:“平生为人戾契,七十八年漏泄。今朝撒手便行,万里晴空片雪。”掷简而逝,时丁酉八月二十四日也。寿七十八,腊六十九。荼毗聚宝山下,舍利如菽,五色粲烂,烟所及处,亦累累攒珠,贮以瓶水,光发于外。弟子致凯坎牛首山东麓为宫,藏之,建塔其上。将迁之夕,明帝驻兵江阴,梦信褐服而来,问何之,曰:“将归,且告别。”及还归,闻其寂灭,为之惊异。乃出内府泉币,助其丧事,且亲致奠送于都门之外。荣贶之加,近代无比。著有《五会语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0—1358 【介绍】: 元僧。庆元奉化人,字古鼎,俗姓应。年五十四始出主隆教寺,迁杭州径山,赐号慧性宏觉普济大师。有《古鼎外集》。
元诗选
祖铭,字古鼎,奉花应氏子。年十八,从金峨横山锡公学出世法,二十五得度。竺西坦公主天童,使掌书记,后遍参诸尊宿,闻元叟在灵隐,往谒焉。言下豁然开悟,元统元年,始自径山出住昌国之隆教,迁普陀,复迁中天竺。至正七年,还主径山,锡号慧性文敏宏学普济禅师。十七年,退居妙明庵。十九年书偈而逝,有《四会语录》暨外集若干卷,古鼎洞彻玄微,踔厉纵横,袁伯长、胡汲仲、黄晋卿、虞伯生、欧阳原功皆称慕之。原功赠诗,有「上人能举龙文鼎,坐断淩霄第一关」之句。初在中竺时,有童子仇姓者,从师荷包笠。夜宿苏之承天寺,见空中有一宝鼎。左右翼卫皆天神,曰:「天帝以此鼎还赐径山。」诘旦以事质其僧,曰:「此必古鼎师还迁径山也。」俄而径山命下,闻者异之。
皇明名僧辑略
师讳铭。临济十五世孙。四坐道场。将示寂。谓其徒曰。观世音持莲华至矣。安坐而逝。火化。舌根齿牙数珠不坏。五色舍利无数。国史危先生为之碑。有四会语录行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祖铭。字古鼎。奉化应氏子。幼颖悟。不近荤食。稍长学通百氏书。而尤嗜佛典。年十八厌处尘俗。从金峨锡公。学出世法。二十五得度受具戒。出游诸方。首依竺西坦公。掌记室。复走闽浙。多所参访。莫有契者。时元叟在灵隐。师往谒焉。一语之下。遂坦然无疑滞。久之。臻其阃奥。一时德誉蔼著。所与交游。皆雅望之士。去留为丛林重轻。而师愈谦抑自持。有以舆从为相迎者。悉谢绝之。唯杖履而已。顺帝元统元年。师五十有四。始自径山出。住昌国之隆教。学者不惮步险。争愿趋往座下。后八年。迁普陀。浙东都元帅完者都公。威震海上。而于师至礼甚恭。日本商航。数奉国命。盛赍金币来聘。师每避去。未几。迁中天竺。至正七年。还主径山。师在中竺时。有童子仇姓者。从师荷包笠。夜宿苏之承天寺。见空中有一宝鼎。左右翼卫皆天神。若有所告曰。天帝以此鼎。还赐径山。诘旦以事质。其僧曰。此必古鼎师。还迁径山也。因与之俱来。为求给役。俄而径山命下。闻者异之。朝廷以师法席之盛。锡号慧性文敏宏学普济禅师。十一年。颖豪乱作。师治妙明庵于放生池上。曰。吾将老于是。十七年。杭再受兵。师退而庵居。又数月。苗獠焚掠径山。丞相达识帖木迩。延师入云居庵。暇则诣师问道。请礼弥笃。一日请看经次。师惟默坐。公问。长老何不看经。师云。寻行数墨为看经耶。公无语。师翻经云。老僧看经。看经去也。公以手覆经云。请与说破。师云。伊尹周公阿谁做。公遂领悟。已而示微疾。更衣危坐。致书丞相。嘱以外护佛法之意。俄而指语其徒曰。观世音金台至矣。吾平生兼修之功。有验也。乃大书偈曰。生死纯真。太虚纯满。七十九年。摇篮绳断。书已掷笔而逝。留七日。颜貌如生。行院概郡府官僚。设俎奠于道。茶毗。舌根数珠不坏。得五色光舍利无算。建塔于径山及隆教普陀青山。有四会语录。暨外集若干卷。传于世。师意度直率。不为缘饰。居处物用。清苦淡泊。晨兴盥颒以至浣濯。未尝役童仆。自幼至耆年。未尝少休。修净业礼观音像。日必千拜。而于大法。洞彻玄微。开示直截。踔厉纵横。应变无穷。虽门庭峻拔。若不可少杀。随其夙器。慈悲诱掖成就为多。至于文学。乃师之世业。里中袁文清公桷。金华胡公长孺。黄公溍。蜀郡虞文靖公集。长沙欧阳公玄。咸称慕之。见诸文字者。举可徵已。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古鼎禅师。
讳祖铭。
出于四明应氏。
风骨轩昂。
谈论超人意表。
得道于元叟端公。
出世。
谈禅之会有四。
皆名山广泽之中。
四众围绕。
其升堂入室之鼓。
日不停声。
当是时。
六宗之徒。
互相犯诤。
铭著书千百言以解之。
声达朝廷。
朝廷赐铭号。
曰慧性文敏弘学普济禅师。
丛林共美其功。
楚石琦有语曰。
具眼宗师。
超方哲匠。
传列祖之灯。
息六宗之抗。
身非身相非相。
天教擎在千峰上。
盖铭初与楚石。
同参元叟端。
端公喜怒不测。
所举者皆流俗鄙事。
所诃者皆贤圣章句。
铭大疑之。
乃诣端公之室。
端呵呵大笑。
铭曰。
自远趋风。
师何谑耶。
端公蓦起顿足曰。
山僧罪过不少。
铭瞠愕而却。
会书记寮虚职。
林首座知铭。
欲举铭补之。
端曰。
见弹而求鸮炙。
不亦早乎。
林曰。
何谓也。
曰。
待渠识得西来意方可耳。
不然流成文字蠹鱼。
何益哉。
铭闻大惭陨涕。
自誓求决大事。
一日参罢。
铭复进曰。
黄龙南倾心。
请益于慈明。
慈明屡诟骂之。
何也。
端曰。
赵州道。
台山婆子。
被我勘破。
与慈明笑曰。
是骂耶。
为复肝胆相似。
为复鼻孔不同。
铭曰。
一对无孔铁锤。
曰。
南立悟去。
又且如何。
铭曰。
病眼见空花。
端曰。
金沙混杂。
政未得在。
铭又拟进语。
端震声喝之。
铭失声笑曰。
祖铭此回做得书记也。
端公亦笑而许之。
住后僧问。
如何是佛。
铭曰。
秤锤蘸醋。
又曰。
如何是佛向上事。
铭曰。
仰面不见天。
僧曰。
云门乾矢橛。
又作么生。
曰。
不是好心。
僧曰。
乾矢橛与秤锤蘸醋。
相去多少。
曰。
镬汤里𨁝跳。
僧又拟问。
铭便喝。
铭言行平易。
不以绳墨制学者。
尝曰。
沧海有择流之心。
则成牛迹。
春日有偏炤之意。
仍似萤光。
所以大冶烹金。
不须九转。
众生成佛。
只在刹那。
分之别之。
远之弃之。
岂大慈长者之心哉。
晚住径山。
禅流益心归之。
恕中愠
早受业于元叟。
既出游方。
闻铭继径山之席。
乃归访铭。
铭请归蒙堂。
间与商确古今。
于是二公互相肯可焉。
出世灵岩。
法嗣紫箨道公。
铭复称之。
或曰。
愠公向亲先老人。
今其背德承绍无名老衲。
师反奖之。
何也。
铭曰。
不然。
当今吾老人之望。
故重天下矣。
裨贩之徒。
往往承虚接响。
愠公得意于紫箨。
不以声名而忘其本。
节操如此。
岂可及哉。
铭年垂耄。
爱携衲子山游。
不计远近。
意得即到。
归便高枕。
鼻息如雷。
一日命侍者遍插香。
声钟告寂。
众趋绕之。
铭则宴然侧身长往矣。
有遗偈曰。
生死纯真。
太虚纯满。
七十九年。
摇篮绳断。
其门下继居径山者。
象源淑也。
居径山。
百尔躬先率之。
勤奋乃言。
先老人。
弗以絮务劳贤者。
淑曰。
安有贤者。
而弗劳乎。
于是。
冰风四峻。
廉士大集。
一日趋出门。
大叫曰。
杀来了。
杀来了。
众惊集。
淑乃庄立蜕去。
其次门人力金者。
主持天界。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2—1366 【介绍】: 元兴化莆田人,字汝质,号去华山人。洪岩虎子。郡学聘为训导。诗文激宕淋漓,为闽人之冠。有《续轩渠集》。
元诗选
希文,字汝质,莆田人。
其父岩虎,号吾圃,宋贡士,为兴化教谕。
希文,其次子也。
岩虎与坐万山中,朝晡盂饭,烧芋咬菜相倡和,无愠色。
岩虎有集曰《轩渠》,希文因自号《续轩渠集》。
岩虎卒,嗣为乡先生,郡之名族争致西席。
郡庠聘为训导,大宾延请无虚岁,卒时年八十有五。
以生年考之,当生于前至元壬午,卒于至正丙午,实与元代相终始。
郡人林以顺谓其诗得意处,皆自肺腑流出。
至于造语鍊字之法,颇费工夫。
易隐卓器之曰:吾圃试校游洋翁季枕边谈诗,以「僧敲未敢一言定,鸟过曾安几字来」之句授之。
《夜卧三鼓闻书声》云:「有子定知吾事足,贫家颇觉此声佳。
」《志喜》云:「甫讥失学难为比,琰见趋庭喜可知。
」所谓是父是子,自成一家机轴者也。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汝质,莆田人。有续轩渠集。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1285~1373)元末临济宗僧。浙江慈溪人,俗姓王。字梦堂,号酉庵。六岁丧父,奉母命习儒。及长志求出世间法,礼奉化广法院良公为师。二十三岁,礼谒长芦之雪庭传公,剃发受具足戒。后闻元叟行端自中天竺寺移住灵隐寺,前往参谒,大悟,嗣其法,司内记,任径山之书记。至元五年(1339)驻锡于四明咸圣寺,后移住慈溪开寿寺。帝赐号“佛真文懿”。至正十七年(1357),师为瑞光院之开山。八十二岁,编集六学僧传三十卷。洪武二年(1369),以高僧敕住国清,奉号“佛真文懿大师”。洪武三年(1370),帝召见众僧时,师为众僧之首,住天界寺。洪武六年示寂于国清寺,世寿八十九。(六学僧传序、南宋元明僧宝传卷十、增续传灯录卷四、佛祖纲目卷四十一、五灯严统卷二十二、宋学士集卷三十三)p6239。《元无见睹和尚塔铭》:“天台山景德国清禅寺住持佛真文懿大师昙噩撰文”。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昙噩。字无梦。自号酉庵。慈溪王氏子。祖申。举进士于宋。父禄。任于元。母周夫人。师生六岁而丧父。夫人命从乡校。师游气岸高。骞有一日千里之意。无书不探。学文于胡长孺。藻思浚发。纵横逆顺。随意之所欲言。声名顿出诸老生上。已而心有所感。叹曰。攻书修辞。此世间相尔。曷若求出世法乎。遂别夫人。走长芦礼雪庭传公。薙发为僧。春秋二十有三矣。具戒后。游心于教。复弃教而即禅。及雪庭迁灵隐。师往侍焉。雪庭示寂。元叟端公。来补其处。元叟。风规严峻。非宿学之士。莫敢闯其门。师直前咨叩。了无畏惧。机锋交触。情想路绝。自一转至于六七。语愈朗烈。元叟欣然颔之。延佑初。诏建水陆大会于金山。名浮屠贤士大夫毕集。师佐元叟。敷陈法要。及与群公辩论。义趣英发。莫不推敬。镇南王闻之。延至广陵。尊礼备至。弥年方遣重纪。至元五年。浙东帅阃。合府公邑令。请师出世庆元之保圣。再迁慈溪之开寿。三转于国清。师所至。皆以荷担大法为己任。煅炼学徒。孳孳如不及。多有开悟之者。瑞龙院。易甲乙住持为禅刹。师为开山。院因赖以增重。直与名伽蓝相齐。海上飓风发。骤雨如注。层楼修廊俱仆。师所居亦就压。人意师齑粉矣。亟撤其覆索之。一钜木横支榻上。师危坐其下。若神物为之护者。师凡四坐道场。去留信缘。皆略无凝滞。不久引退。丛林慕其名德之高。每辟室以居之。师教戒诸徒曰。吾与尔等。研究空宗。当外形骸忘寝食。以消累劫宿习。然后心地光明耳。自是日唯一食。终夜凝坐。以达于旦。洪武二年。就有道徵。馆于天界寺。既奏对。上悯其年耄。放令还山。越四年。无疾而终。年八十有九矣。遗言云。三界空华。如风捲烟。六尘幻影。如汤浇雪。亘古亘今。唯一性独存。吾之幻躯。今将入灭。灭后阇维。煅骨为尘。不可建塔以累后世。师修身广颡。昂然如鹤峙鸡群。文思泉涌。有持卷轴求诗文者。积如束笋。当风日晴美。从容就席。纵笔疾挥。须臾皆尽。长短精觕。无不合作。袁文清公。尝指师谓人曰。此阿罗汉中人也。观其为文。骎骎逼古作者。渡江以来。诸贤蹈袭苏李。以雄快直致为誇。相帅成风。积弊几二百年。不意山林枯槁之士。乃能自奋至于斯也。翰林学士张公翥曰。噩师。仪观伟而重。戒行严而洁。文章简而古。禅海尊宿。今一人耳。其为缙绅所推许。类若此。师平生著作甚富。悉不存稿。晚年重修历代高僧传。笔力遒劲。识者谓。有得于太史迁。日本国王。虽僻在东夷。亦慕师道行。屡发疏迎致之。师坚不往。王与左右谋。欲劫以归。浙江宣慰使完者都。藏之获免。自是厥后。凡遇师手迹。必重购之而去。且诧其能放异光云。其为海外所钦重如此。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
禅师梦堂。
名昙噩。
与楚石琦。
同籍明州。
琦出象山朱氏。
噩出慈溪王氏。
同出元叟之门。
同赴明君之诏。
噩之祖父。
以仕显家。
贵且富。
罗绮交错。
噩生其间。
为童时。
喜衣布裘。
喜餐蔬食。
喜坐静舍。
目不遍眨。
如在定僧伽。
然与世交。
谈吐风云。
变幻莫状也。
于诸子史。
一阅不再。
因游郡城延庆讲堂。
见六祖坛经。
遂窃怀归翻读。
连日夕不释手。
乃至忘餐寝。
竟辞脱发。
父兄莫能阻之。
具戒。
遍历禅丛。
乃罢参于径山。
噩事径山既久。
名知林下。
深圣禅寺请噩。
噩则欣然肯来。
居无何迁开寿。
谙熟典故。
师僧皆从之。
噩画一规曰。
僧堂内外有阅经书者。
罚油若干。
一僧每逢朔望。
纳油库司。
读梵网经。
一僧纳油。
读传灯录。
一僧纳油读易。
噩笑而怜之曰。
立法之弊。
宁至此乎。
及移居天台国清寺。
年垂七十矣。
耳聪目察。
敷扬宗旨。
有道衲子趋焉。
元顺帝赐号佛真文懿禅师。
年八十有八。
赴明天子之诏。
馆南都天界。
天界金白庵。
名驰当世。
学冠诸老。
与噩夜话。
词气尽索。
退而雅称曰。
此翁齿牙带戟。
不可与争衡也。
噩南归。
虚其名位。
而规训门人。
复说偈曰。
吾有一物。
无头无尾。
要得分明。
涅槃后看。
泊然示化。
时洪武辛亥。
其年八十九矣。
赞曰。
楚石愚庵梦堂行道。
际遇于离乱之秋。
俱持风采。
称为狂澜砥柱。
暮年感有国者与交游。
光鲜元叟家声。
虽三公一时之方便。
于法门则有力焉。
经云。
但以假名字而引导之。
此之谓也。
新续高僧传·灵感篇第六之二
释昙噩,字无梦,亦号梦堂,晚题所居曰“西庵”。姓王氏,慈溪人也。依净慈雪庭传薙发受具。台衡贤首慈恩诸文,昼夜研磨,不知有饥渴寒暑。及雪庭迁灵隐,仍侍左右。雪庭寂后,元叟端来补其处。风规严峻,非宿学莫故闯其门。噩值前咨叩,自一转至于六七转语,机锋交触无畏,端颔之,命掌内记。与群侣辩论,莫不推敬。元至元初,出主庆元宝圣,迁鄞之开寿、台之国清,后居瑞龙。一日飓风骤雨,殿宇俱仆,噩所居亦就压。人意其齑粉矣,掘覆索之,一巨木横支榻上,噩危坐其下,若有神物为之呵护者。噩凡四坐道场,不久即退。尝游越中,诗人刘梦熙、唐处敬辈集曹娥祠。噩敝衣坐船尾,众方分韵赋诗,殊不相顾。俄而作礼曰:“有剩韵乞布施一字。”拈蕉字与之。噩即应声赋诗云:“平明饭罢促高梢,撑出五云门外桥。离越王城一百里,到曹娥渡十分潮。白翻睛雪浪花舞,绿弄晚风蒲叶摇。西北阴沈天欲雨,卧听篷韵学芭蕉。”众惊曰:“公非噩梦堂乎?”遂邀入社。明洪武三年,诏徵奏封,闵其年耄,敕令还山。日本国王慕其道行,屡发疏请,欲迎致之,噩坚不往。凡遇噩手写经论,必重购之而去,且诧其放异光云。越四年,谓其徒曰:“吾有一物,无头无面。要得分明,涅槃后看。”言讫歛目,趺坐而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70 【介绍】: 元明间僧人。浙江象山人,俗姓朱,字楚石,小字昙曜。出家后居嘉兴天宁寺。明初太祖建法会于蒋山,征江南成德高僧,琦为第一。学行为当世所推崇,禅寂之外,专志净业。自号西斋老人。所作西斋净土诗数百首,皆蕴含净土宗教义以劝世。
槜李诗系·卷三十一
梵琦。字楚石。小字昙曜。象山人。姓朱氏。出家海盐天宁永祚寺。得法于径山元叟端和尚。元英宗诏令金书藏经。闻谯楼鼓声。豁然大悟。遍主法席。名满夷夏。泰定中住当湖福臻院。晚归天宁。筑西斋退老。明兴再被诏徵。建法会于蒋山。琦居第一。赐伊蒲供于文楼。洪武三年秋。召问鬼神之理。馆于天界寺。示微疾。书偈曰。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书毕而化。赐谥佛日普照慧辩禅师。宋濂为撰塔铭。铭曰:大监密旨馀十传,妙喜起蹴龙象筵。有如大将据中坚,铁卒十万佩櫜鞬。或触之者命发悬,谁欤五世称象贤。佛日晓出瀛海壖,红焰闪闪行中边。流光所至无幽玄,忆初飞锡来北燕。彤楼画阁金星躔,一击三际皆廓然。火中新敷清净莲,绀色涵空绝蔓牵。自兹口喷百丈泉,洗涤五浊离腥膻。内而诸夏外朝鲜,纷纷来者人驾肩。示以实相非空言,塔庙赫赩名山川。一佛能变万与千,会万归一道则全。不识诬为有漏缘。帝敕中使来传宣。钟山说法超沈绵。万人瞻依曲两拳。一朝入灭同蜕蝉。西方弹指即见前。白玉楼阁琉璃田。金铃宝树演真诠。师之往矣神弗迁。寂光常定无偏圆。我作铭诗翠琰镌。昭朗盛业垂年年。愚庵及公有悼楚石诗云:潦倒奚翁的骨孙,高年说法屡承恩。麻鞋直上黄金殿,铁锡时敲白下门。烦恼海中垂雨露,虚空背上立乾坤。秋风唱彻无生曲,白牯狸奴亦断魂。钱与善曰:曹溪五派临济下,妙喜递传元叟,而琦公嗣之,有六会录,流布丛林。电坼霜开,金声玉振。姚广孝亦谓琦公于净业一门,至老力行不懈。后云溪宏禅师亦推琦为明宗师第一。有净土、和陶诸诗。北游凤山,西斋三集。自楚石倡诗,教于永祚。正、嘉、隆、万间,诗僧辈起,吟派之盛,于兹为最矣。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楚石,小字昙曜,族姓朱氏,象山人,居海盐天宁寺。明初,徵至京建法会,赐第一座。有《北游》、《凤山》、《西斋》三集。
皇明名僧辑略
行实 师讳梵琦。楚石其字也。宁波府象山县人。姓朱氏。年九岁。授经于讷翁谟公。十六剃染。阅楞严经有省。随元叟端公入京。闻西楼鼓声。汗如雨下。因偈曰。捉得红炉一点雪。却是黄河六月冰。见元叟。元叟许可。会报恩虚席以待。师勉赴。而筑室西斋。为终焉之计。师形躯短小。而神观精朗。举扬正法。无愧妙喜。世寿七十五。僧腊六十三。有六会语录行世。 上堂 除夜小参。善哉三下板。知识尽来参。既善知时节。吾今不再三。诸仁者。一举更不再举。今已再举。一闻更不再闻。今已再闻。头头上明。物物上了。如理如事。亘古亘今。不是涅槃心。亦非正法眼。恁么恁么。三世诸佛祇言自知。不恁么不恁么。六代祖师无启口处。设使言前荐得。犹为滞壳迷封。假饶句下精通。未免触迷狂见。今红炉上拾得一点雪。枯木上糁些子花。与你诸人赴个时节。残灯随腊尽。爆竹送春来。复举盘山云。向上一路。千圣不传。慈明云。向上一路。千圣不然。妙喜云。向上一路。热碗鸣声。师云。三大老尽力道。只发明得向下一路。若是向上一路。驴年未梦见在。 普说 上堂。举僧问乾峰。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未审路头在什么处。峰以拄杖画一画。云在这里。师云。白云万里。僧举前话问云门。门云。扇子𨁝跳上三十三天。筑著帝释鼻孔。东海鲤鱼打一棒。雨似盆倾。师云。白云万里。忽有人出来。问天宁与么批判。还惬得二大老意么。向他道白云万里。呵呵呵。啰啰哩。啰啰哩。啰啰哩。刹刹尘尘知几几。十字街头石敢当。忽然吸竭沧溟水。你辈茄子瓠子那里知得。拍禅床便起。 当晚小参。僧问诸佛不出世。祖师不西来。佛法遍天下。谈玄口不开。既是佛法遍天下。为什么谈玄口不开。师云。南斗七。北斗八。进云。未审此理如何。师云。去去西天路。迢迢十万馀。乃云。人天众前激扬此事。也须是本分衲僧始得。若非本分衲僧。未免遭人怪笑。只如适来禅客立个问头。恁么答他。却理会不得。再举一遍。既是佛法遍天下。为什么谈玄口不开。檐声未断前宵雨。电影还连后夜雷。 结夏小参。僧问如何是山里禅。师云。胡孙上树尾连颠。进云。如何是城里禅。师云。十字街头一片砖。进云。如何是村里禅。师云。扶桑人种陕西田。进云。谢师答话。师云。苍天苍天。乃云。衣食养寿命。一日不可无。粪埽敌寒暑。粗粝疗形枯。昨日三春。今朝九夏。何不趁色身强健时。拨教生死路头明白。要去便去。要住便住。谁障得你。谁碍得你。岂不俊哉。岂不快哉。且道生死路头作么生拨。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若不会。与你下个注脚。空手把锄头。骤马上高楼。步行骑水牛。闹处冷湫湫。人从桥上过。饭萝头受饿。桥流水不流。拨火觅浮沤。时不待人。参。复举圆觉经云。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师云。若然。道有也得。道无也得。向上也得。向下也得。得也得。不得也得。数片白云笼古寺。一条绿水绕青山。 示众 师云。一朝村院主。万劫出头难。大难大难。若是个汉。佛语祖语不教蕴在胸襟。掉向他方世界。何况世间浅近之学。便诵得四韦陀典。但增妄想。堪作甚么。食人涎吐。未有了日。不如无事好。见我道无事。便作无事会又争得。若要真个无事。须下死工夫。大死一回。死中得活。便能超毗卢。越释迦。百匝千重。七通八达。祖师巴鼻。向上宗乘。尽与埽除。不劳拈出。云门云。我今日共你说葛藤。屎灰屎火。泥猪疥狗。不识好恶。屎坑里作活计。汝若跳出屎坑。却来山僧手里吃棒。 示众。看这般时节。有志学道兄弟那里放包。从上来建立门庭为什么事。可但为你几乡亲法眷。图口腹。恣无明。成群作队。造地狱业。佛法禅道推向一边。争知业报卒亸避不得。刀山剑树。镬汤炉炭。无人替代渠。如今大方丛林。兵变以来。南北东西。万中无一。因什么如此。盖是恶贯满。业果熟。自作自受。更教谁承当。祖师劝你出家。终不但为衣食名利抛乡别井也。只为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寻师访友。切切究明。喷地一发。成佛作祖去。报父母深恩去。度脱天下人去。既不如此。因何出家。冷地思量。古风大好。饥则乞食。寒则补衣。日中一餐。树下一宿。旅泊三界。示一往还。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岂不见无业国师示众云。古人得意之后。茅茨石室。折脚铛里煮饭吃过三二十年。名利不干怀。财宝不为念。大忘人世。隐迹岩丛。君王命而不来。诸侯请而不赴。岂同吾辈贪名爱利。汩没世涂。如短贩人。有少希求。而忘大果。与么指示。可煞分明。作福不如避罪。多虚不如少实。在此衣线下一道圆光。阿谁无分。莫教失却人身。只要你直下搆取。便与佛祖齐肩。若道山僧妄语。甘入拔舌地狱。 示众。教中有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施。衲僧门下念个什么。若道念佛。念著佛字。漱口三日。不可是念佛也。若道念法。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不可是念法也。清净行者。不入涅槃。破戒比丘。不入地狱。不可是念僧也。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不可是念戒也。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不可是念天也。施者受者。并所施物。三轮空寂。俱不可得。不可是念施也。莫是无念么。才无念便是有念。避溺投火。转见病深。直饶独脱无依。要作山僧奴子未可在。欲得会么。千年无影树。今时没底靴。 举云门一日拈拄杖云。凡夫实谓之有。二乘析谓之无。缘觉谓之幻有。菩萨当体即空。衲僧见拄杖但唤作拄杖。行但行。坐但坐。总不得动著。妙喜云。我不似云门老人。将虚空剜窟笼。蓦拈拄杖云。拄杖子不属有。不属无。不属幻有。不属即空。卓一下云。凡夫二乘缘觉菩萨尽向这里各随根性悉受用。惟于衲僧分上为害为冤。要行不得行。要坐不得坐。进一步则被拄杖子迷却路头。退一步则被拄杖子穿却鼻孔。只今莫有不甘底么。试出来与拄杖子相见。如无。来年更有新条在。恼乱春风卒未休。凡夫不合起有见。二乘不合起无见。缘觉不合起幻有见。菩萨不合起当体即空见。不可放过。云门老汉贪观白浪。失却手桡累天下衲僧总落拄杖圈䙌。放过不可。好与一坑埋却。 举昔有一婆子施财。请赵州和尚转大藏经。赵州下禅床绕一匝云。转藏已毕。人回似婆子。婆子云。比来请转一藏。如何和尚只转半藏。妙喜云。众中商量道。如何是那半藏。或云再绕一匝。或弹指一下。或咳嗽一声。或喝一喝。或拍一拍。恁么见解。只是不识羞。若是那半藏。莫道赵州更绕一匝。直饶百千万亿匝。于婆子分上只得半藏。设使更绕须弥山百千万亿匝。于婆子分上亦只得半藏。假饶天下老和尚亦如是绕百千万亿匝。于婆子分上也只得半藏。设使山河大地。森罗万象。若草若木。各具广长舌相。异口同音。从今日转到尽未来际。于婆子分上亦只得半藏。诸人要识婆子么。良久云。鸳鸯绣出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师云。这婆子谓赵州只转半藏。弄假像真。当时只消道何不向未绕禅床时会取。 举德山小参示众云。老僧今夜不答话。问话者三十棒。时有僧出礼拜。德山便打。僧云。某甲话也未问。为什么打某甲。山云。你是甚处人。僧云。新罗人。山云。未跨船舷。好与三十棒。法眼云。大小德山话作两橛。圆明云。大小德山龙头蛇尾。雪窦云。德山握阃外之威权。有当断不断不招其乱底剑。要识新罗僧。只是撞著露柱底瞎汉。 涂毒鼓未击。早是鸭闻雷。漫天网未收。跃鳞冲浪来。德山老。德山老。正令当行非草草。法眼重加矢上尖。圆明更向声前扫。千古流芳雪窦师。长剑在手亲提持。 举德山挟复子到沩山。上法堂。从东过西。从西过东。沩山默坐不顾。德山云。无无。便下去。复云。也不得草草。遂具威仪见沩山。提起坐具云。和尚。沩山拟取拂子。德山便喝。当时背法堂著草鞋便去。沩山至晚问首座。适来新到在什么处。首座云。当时背法堂著草鞋便去。沩山云。还识此子么。已后向孤峰项上蟠结草庵呵佛骂祖去在。 作家相见。无背无面。眼似流星。机如闪电。提起坐具。略露锋铓。拟取拂子。聊乘快便。已后孤峰结草庵。牛头向北马头南。 开示 既称长老。出世为人。喻如金錍刮眼膜。非是小事。若伤锋犯手。未免破睛。危乎险哉。间不容发。岂可恣矇袋。掉三寸舌。脱空瞒人。你看他挟山初住京口寺。已有发明。到垂手处。不无渗漏。后往华亭见船子。及船子向他道。离钩三寸。子何不道。道不得。劈口一桡。竿头丝线从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始大彻。所以道参禅须是悟始得。悟了须是见人始得。若不见人。只成杜撰禅和。说拍盲禅。到处教坏人家儿女去也。第一本领要端正。履践须明白。院子大小正当置之度外。临济下风穴首山何尝聚三百五百众来。至今道行天下。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也。 又云兄弟开口便道我是禅和。及问他如何是禅。便东觑西觑。口如扁担相似。苦哉屈哉。吃著佛祖饭。不去理会本分事。争持文言俗句。高声大语。略无忌惮。全不识羞。有般底不去蒲团上究明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冷地里学客舂。指望求福。忏除业障。与道太远在○凝心敛念。摄事归空。念想才生。即便遏捺。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的外道。魂不返的死人。又有妄认能瞋能喜能见能闻。认得明白了。便是一生参学事毕。我且问你。无常到时。烧作一堆灰。这能瞋能喜能见能闻的什么处去也。恁么参的。是药汞银禅。此银非真。一煅便流。因问你寻常参个什么。答道有教参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又教我只如此会。今日方知不是。就和尚请个话头。我道古人公案有什么不是。汝眼本正。因师故邪。累请不已。 净土诗(略举十首) 有个弥陀在自心。才生一念隔千岑。于中岂待回光照直下翻为向外寻。绿水青山皆妙体。黄莺紫燕总玄音。凡夫只为贪瞋重。不觉身栖宝树林。 遥指家乡落日边。一条归路直如弦。空中韵奏般般乐。水上花开朵朵莲。杂树枝茎成百宝。群居服食胜诸天。吾师有愿当垂接。不枉翘勤五十年。 一朵莲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开。称身璎珞随心现。盈器酥酡逐念来。金殿有光吞日月。玉楼无地著尘埃。法王为我谈真谛。直得虚空笑满腮。 将参法会礼金仙。渐逐香风出宝莲。红肉髻光流不尽。紫金身相照无边。重重树网垂平地。一一华台接远天。诸佛界中希有事。了如明镜现吾前。 一寸光阴一寸金。劝君念佛早回心。直饶凤阁龙栖贵。难免鸡皮鹤发侵。鼎内香烟初未散。空中法驾已遥临。尘尘刹刹虽清净。独有弥陀愿力深。 金作层楼玉作台。琉璃田地绝纤埃。惟心净土无高下。自性弥陀不去来。红日初非天外没。白莲只在意根栽。众生障重须存想。想极情亡眼豁开。 莫将胎狱比华池。早向池中占一枝。却坐宝华成佛子。何烦慈母浴婴儿。口餐法喜真肴馔。心得明门妙总持。般若台前定回日。令人长忆雁门师。 多言极乐向西寻。究竟不离清净心。空影入池皆碧玉。日光穿树尽黄金。事如梦幻虽非实。理到圆常却甚深。八万四千真相好。请君危坐扣灵襟。 须摩提国赞何穷。不与他方佛境同。百味酸甜长满钵。一身轻健任游空。初心便获无生忍。具缚能教宿命通。今古往生留传记。尽尘沙界扇慈风。 念极心开见佛时。自然身到碧莲池。火轮罪净千千劫。琪树光分万万枝。善友深谈终不厌。灵禽妙语实难思。功成果满须臾事。尚谓奔流闪电迟。 袾宏曰。本朝第一流宗师。无尚于楚石矣。筑石室。扁曰西斋。有西斋净土诗一卷行世。今止录十首以见大意。彼自号禅人而浅视净土者。可以深长思矣。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字楚石。明州象山人。姓朱。父杲。好善。有隐德。母张氏。事佛惟谨。以大元元贞二年。丙申六月。梦日堕怀而生。襁褓中。有神僧见之。谓曰。此儿佛也。他日当大振佛法。四岁失怙恃。祖母王氏鞠之。六岁善属对。七岁能书大字。诗书过目不忘。九岁抵西淅。从海盐天宁衲翁模受经业。年十六。入杭昭庆受具戒。一日阅首楞严。有说偈曰。七处徵心心不肯。八还辨见见元无。劈开秘密千重锁。迸出圆明一颗珠。从此圣凡知解绝。有何生死性情拘。话头拈起知音少。留与人间作楷模。时元叟端禅师。主径山。师往参即问。如何是言发非声。色前不物。叟遽云。言发非声。色前不物。速道速道。师拟进语。叟震威一喝。师乃错愕而退。会英宗皇帝诏善书者赴阙。金书大藏经。师在选中。辞叟遂行。既至。馆于万宝坊。近崇天门。一夕睡起。闻䌽楼鼓鸣。豁然大悟。彻见径山为人处。述偈曰。崇天门外鼓腾腾。蓦劄虚空就地崩。拾得红炉一片雪。却是黄河六月冰。甲子东归。再参元叟于径山。叟迎笑曰。且喜汝大事了毕。遂以第二座延之。学者多咨叩焉。未几以行宣政院命。出世海盐州之福臻。题五相无碍曰。万法圆成一念中。众生世界尽牢笼。光相大小珠相似。赤白青黄色不同。毕竟未知何处起。如今方信本来空。平常一句如何会。日出西方。夜落东天。历迁州之天宁。至元迁杭之报国。至正迁嘉兴之本觉。丁亥。帝赐号佛日普觉慧辩禅师。复迁天宁。建大毗卢阁。又建宝塔七层。高二百四十馀尺。塔成忽偏倚欲什。师日祷于佛。夕大风雨。州民闻空中有声曰。急往天宁救塔。明日塔乃四正如初。后以兵燹殆废。失顶之宝瓶。师复鸠施完葺。以钱铸宝瓶补之。上瓶之日。天花纷雨。异香满空。大明洪武元年秋九月。诏江南大浮图十馀人。于蒋山寺。作大法会。师与其列。随升座说法。以耸人天龙鬼之听。上大悦。二年三月。复修故事。召师说法。锡燕于文楼下。亲承顾问。出内府白金以赐。馆于天界寺。上以鬼神情状。幽微难测。命著三藏之说。既而援据经论成□将入奏。忽示微疾。越四日。趣左右具浴更衣。索笔书偈曰。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厉声一喝。泊然而化。茶毗。齿牙舌根数珠咸不坏。弟子文晟奉归海盐。建塔于天宁永祚禅寺。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梵琦。楚石其字也。小字昙耀。明州象山人。姓朱氏。父杲。母张氏。张梦日坠怀而生。师方在襁褓中。有神僧摩其顶曰。此佛日也。他时能炤烛昏衢乎。人因名之为昙耀云。年七岁。灵性颖发。读书即了大义。或问所嗜何言。即应声曰。君子喻于义。至于属句仿书。皆度越馀子。远近号为奇童。九岁弃俗入永祚。受经于讷翁谟师。寻依晋翁询师于湖之崇恩。询师。师之从族祖也。赵魏公。见师器之。为鬻僧牒。得薙染为沙门。继往杭之昭庆。受具足戒。年已十有六矣。询师迁住道场。师为侍者。居亡何。命司藏室。阅首楞严经。至缘见因明暗成无见处。恍然有省。历览群书。不假师授。文句自通。然胶于名相。未能释去缠缚。闻元叟端公倡道双径。师往问云。言发非声色前不物。其意何如。元叟。就以师语诘之。师方拟议欲答。元叟叱之使出。自是群疑塞胸。如填钜石。会英宗诏。粉黄金为泥。书大藏经。有司以师善书。选上燕都。一夕闻西城楼鼓动。汗如雨下。拊几笑曰。径山鼻孔。今日入吾手矣。因成一偈。有拾得红炉一点雪。却是黄河六月冰之句。翩然南旋。再入双径。元叟。见师气貌充然。谓曰。西来密意。喜子得之矣。遽处以第一座。且言。妙喜大法。尽在于师。有来参叩者。多令师辨决之。元泰定中。行宣政院。稔师之名命。出世海盐之福臻。遂升主永祚。永祚师受经之地。为创大宝阁。范铜铸贤劫千佛。而毗卢遮那。及文殊师利。普贤。千手眼观音诸像。并寘其中。复造塔婆七级。崇二百四十馀尺。功垂就。势偏将压。师祷之。夜乃大风雨。居氓闻鬼神相语。曰。天宁塔偏。亟往救之。迟明。塔正如初。迁杭之报国。转嘉兴之本觉。更搆万佛阁。九楹间。宏伟壮丽。俨如天宫。下移人世。帝师嘉其行业。赐以佛日普炤慧辩禅师之号。佛日颇符昔日神僧之言。识者异焉。会报恩光孝虚席。佥谓报恩一郡巨刹。非师莫能居之。师勉徇众请而往。寻退隐永祚。筑西斋。为终焉之计。至正癸卯。州大夫。强师主其寺事。时塔燬于兵。师重成之。景瓛为铸宝壶冠于颠。感天花异香之祥。师举景瓛为代。复归老于西斋。入我明洪武元年。诏江南大浮屠十馀人。于蒋山禅寺。作大法会。师实预其列。升座说法。以耸人天龙鬼之听。上大悦。二年春复如之。锡宴文楼下。亲承顾问。暨还。出内府白金以赐。三年之秋。上以神鬼情状。幽微难测。意。遗经当有明文妙柬。僧中通三藏之说者问焉。师以梦堂噩公。行中仁公对。同馆于大天界寺。上命仪曹劳之。既而援据经论成书。将入朝敷奏。师忽示微疾。越四日。趣左右具浴更衣。索笔书偈曰。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书毕谓梦堂曰。师兄。我将去矣。梦堂曰。子去何之。师曰。西方尔。梦堂曰。西方有佛。东方无佛耶。师厉声一喝。泊然而化。时禁火葬。礼部以闻。上特命从其教。茶毗之馀。齿牙舌根数珠咸不坏。设利粘缀。遗骨累累然如珠。弟子奉骨及诸不坏者。归海盐。建塔于天宁永祚禅寺。葬焉。世寿七十五。僧腊六十三。其说法机用。则见于六会语。其游戏翰墨。则见于和天台三圣。及永明寿陶潜林逋诸作。别有净土诗。慈氏上生偈。北游凤山西斋三集。通合若干卷。并传于世。师为人。形躯短小。而神观精朗。举明正法。滂沛演迤。有不知其所穷。凡所涖之处。黑白向慕。如水归壑。一弹指间。涌殿飞楼。上插云际。未尝见师有作。君子谓师。纵横自如。应物无迹。山川出云。雷蟠电掣。神功收敛。寂寞无声。繇是。内而燕齐秦楚。外而日本高丽。咨决心要。奔走座下。得师片言。装潢袭藏。不翅拱璧。师可谓无愧妙喜诸孙者矣。
续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师讳梵琦。字楚石。明州象山人。朱姓。母张氏。元元贞二年丙申六月丁巳。生在襁褓。有僧见而谓其父曰。此儿必当振佛法。照耀浊世。九岁从海盐天宁讷公受业。十六为僧。二十侍族祖晋翁洵公。因阅楞严至缘见因明。暗成无见。不明自发。则诸暗相永不能昏。于此有省。然于向上一著尚有滞碍。元叟端和尚主径山。往参谒。问。如何是言发非声。色前不物。叟遽云。言发非声。色前不物。速道速道。师拟进语。叟震威一喝。师乃错愕而退。已而应书写大藏之选。至京师崇天门。一夕闻䌽楼上鼓声。豁然大悟。东归。再参元叟。叟笑迎曰。且喜大事了毕。未几。出世海盐之福臻。至元乙亥迁杭之报国。洪武元年九月十一日。徵师说法于蒋山。 上大悦。又明年七月复被召。二十六日偈曰。真性圆明。本无生灭。木马夜鸣。西方日出。端坐而逝。阇维。齿舌数珠不坏。有语录二十卷及西斋净土诗行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
楚石禅师。
名梵琦。
乃径山元叟端禅师之高弟也。
道弘海盐福臻。
次则天宁。
乃至杭州报国。
嘉兴本觉。
德风所被。
声重九洲。
当元文顺二帝时。
楚山南北。
浙水东西。
其有道尊宿。
无不经锡徽号。
琦独远引不与焉。
至正间。
帝师强赠师号佛日普照慧辨。
琦亦不署也。
暮年以门人景献。
代主天宁法席。
则别筑方斋于天宁院西。
为休老计。
自称西斋老人。
至正间。
四方多事。
士大夫逃禅海滨者众矣。
从西斋游者。
如宋公景濂辈。
最称博物。
入西斋之门。
剧谈多北。
或有问时势否臧。
琦但唱休休歌。
其声韵莫测。
癸卯。
元帝师以手书微琦。
琦称病笃不赴。
戊申。
明高帝建极。
以为折抱毁鼓之初。
而殁于王事者无答焉。
遂蒲车四出。
徵天下高行沙门。
敕仪曹。
请琦升座于蒋山。
使存亡者。
均沾法利。
高帝见提唱语。
大悦。
明年春。
召入宴文楼。
以琦年迈。
赐杖而行。
留琦馆天界。
又明年复徵天下有道禅师
均赴天界。
其赴诏尊宿三十馀员。
出元叟之门者。
三居一焉。
惟国清昙噩。
双径智及。
并琦三人。
频入宴文楼论道。
高帝问鬼神幽玄不测之理。
琦援据经论。
剖释宸衷。
然起居脱略。
无异西斋时。
高帝每叹曰。
楚石真林下道人也。
是年七月十六日。
琦呼侍僧进墨池。
大书一偈曰。
真性圆明。
本无生灭。
木马夜鸣。
西方日出。
即谓噩梦堂曰。
师兄我去也。
噩曰。
何处去。
琦震声一喝而逝。
年七十有五矣。
以遗偈闻高帝。
帝命依法阇维。
其不坏者二。
齿如珂玉。
舌如珊瑚。
无数舍利。
连缀其上。
归塔天宁西斋。
愚庵以偈哭曰。
匡床谈笑坐跏趺。
遗偈亲书若贯珠。
木马夜鸣端的别。
西方日出古今无。
分身何啻居天界。
弘法毋忘在帝都。
白发弟兄空老大。
刹竿倒却要人扶。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三
释梵琦,字楚石,小字昙耀,象山人。尝阅《楞严》,至“缘见因明,暗成无见”,恍然有悟。元叟端倡道双径,琦往问之:“言发非声,色前不物,其意如何?”叟就以诘之。琦拟答叟,叱之使出,自是胸疑,如填巨石。会元英宗诏,粉黄金为泥书大藏经,以琦善书,选至阙下。一夕闻楼鼓动,汗如雨下,拊几笑曰:“径山鼻孔,今日入吾手矣。”因成偈有“舍得红炉一点雪,却是黄河六月冰”之句。旋入双径,叟见其气宇充然,谓曰:“西来密意,喜子得之矣。”元泰定中,出主海盐之福台,寻迁永祚。明洪武初,诏名浮屠,于蒋山建广荐会,琦首应诏跻席说法,圆音高唱,万籁俱清。帝心悦怿,赐宴文楼,亲承顾问,既还出帑金以赐之。馆于天界寺,忽谓噩梦堂曰:“吾将去也。”曰:“子欲何之?”曰:“西方尔。”因訉之曰:“西方有佛,东方无佛。”邪琦厉声一喝,泊然而化。荼毗,齿牙舌根,数珠咸不坏,舍利黏缀,遗骨累累如珠,所著有《楚石语录》及《和永明山居诗》,并见《寺志》。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清浚,字天渊,别号随庵,1328年(元泰定五年),出生于浙江台州路黄岩县(今浙江省黄岩县),父亲李益,母应氏。
清浚“幼学乡校,颖悟特异,然不甘处俗,年十三依妙明出家”。
次年受具,从此随侍妙明“坐究行参”多年,阅《楞严》、《圆觉》、《楞伽》、《维摩》等经,皆深究义趣,了然于心。
中年以后,清浚回到四明一带,在今宁波东逗留五年后,“爱东湖青山境致清绝,往挂锡焉。
”1368年,明王朝建立,朱元璋登极称帝,定都南京。
是年,清浚被当地郡守邀请出世住持万寿寺。
1371年,元朝残余势力基本肃清,大规模的战争结束,为慰祭无数在战争中丧生的人和在国内制造和平气息等多种原因,明太祖在首都的蒋山(今钟山)亲设普度大会,召全国“有道沙门十人”,清浚即居其一。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天渊,黄岩人。说法四明万寿寺归隐清雷峰洪武中召为天界僧官左觉义命住持灵谷寺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清浚。字天渊。台之黄岩人。具戒游参。见古鼎铭公有所入。命司内记。说法于四明之万寿。未几。弃众归隐清雷峰中。荐绅先生。挽留不可得。宋公濂。作文送之。其略曰。余初未能识天渊。见其所裁舆地图。纵横仅尺有咫。而山川州郡。彪然在列。余固已奇其为人。而未知其能诗也。已而有传之者。味冲澹而气丰腴。得昔人句外之趣。余固已知其能诗。而犹未知其能文也。今年春。偶与天渊会于建业。因相与论文。其辩博而明捷。宝藏启。而琛贝焜煌也。云汉成章。而日星昭焕也。长江万里。风利水驶。龙骧之舟。藉之以驰也。因徵其近制数篇读之。皆珠圆玉洁。而法度谨严。余益奇其为人。传之禁林。禁林诸公。多叹赏之。余窃以为。天渊之才。未必下于秘演浩初。其隐伏东海之滨。而未能大显者。以世无仪曹与少师也。人恒言。文辞之美者盖鲜。呜呼。其果鲜乎哉。方今四海混同。文治聿兴。将有如二公者。出荷斯文之任。倘见天渊所作。必亟称之。浩初秘演。当不专美于前矣。或者则曰。天渊浮图氏也。浮图之法。以天地万物为幻化。况所谓诗若文乎。是同然矣。一性之中。无一物不该。无一事不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诚不可离而为二。苟如所言。则性外有馀物矣。人以天渊。为象为龙。此非所以言之也。天渊将东还。士大夫多留之。留之不得。咏歌以别之。以予与天渊相知尤深也。请序而送之。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道联。字季芳。鄞人也。幼读儒书。穷理命之学。长依荐严羲公。修沙门行。寻尝内记于大天界寺。遂嗣法于净觉禅师。矩度雍容。进退咸有恒则。盖温然如玉者也。丛林之中。咸器重之。或挽其为住持事。则谦然不敢当。且曰。我心学。未能尽明也。三乘十二分之说。亦未能尽通也。我归四明山中。求诸己而已矣。宋公。亦作序送之。二公皆于道有闻。而退然不居。有高尚之风焉。宜乎。见称于长者也。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四
释道联,字祖芳,晚号拙逸叟,姓陆氏,鄞人也。
幼而英敏,举止不凡,读书尤慧,过目成诵,父母钟爱之。
稍长即好内典,慕出世法。
年十四,往游西浙,礼昆山荐严、悦堂颜。
时玺书再下,有金襕法衣之赐,王公大臣函书问道,黑白奔走如市,随机接引,沾被殊多。
联既栖止,遂亦得度。
久之,受具足戒于鄞之五台寺,复还昆山,则荐严已更主席,物禅师,一见器之,遂留侍室。
而联方笃意禅学,兼穷止观,废寝忘飧,惟务明心见性。
用志精专,智藏为开,词源涌泻,辩若悬河,同侣无出其右者。
明洪武九年丙辰,随侍佛心住持灵谷,已名震京刹。
天界觉源昙,重其才识,延居记室,声誉益著。
一时湖海尊宿,若穆庵康、恕中温、木庵聪,皆相与忘年,往复酬唱,激扬宗旨,莫不服其解脱。
始出世台之广孝,迁紫箨道场、景山、补陀、能仁,六徙名刹,而至净慈。
所主法席,策励后学,随机开示,各极归趣,缁素向化,道誉为禅林之冠。
洪武壬申,净慈又燬,联力任恢复,不数年,殿宇堂室为之一新。
先是,兹寺困于赋役,联白有司减去田税,蠲除徭役,众赖以安。
既而举任僧录,以疾固辞。
蜀王闻而贤之,锡之衣盂。
永乐四年丙戌,朝廷纂脩大典,再被徵召,命为释教总裁,以其博通经典,文理缜密,恩宠方深,事毕还山。
五年丁亥,寺僧擅自披薙,因事逮及,例谪五台。
礼部尚书赵羾以联名奏闻,驿召至京,上加慰劳。
己丑七月三日,坐逝于京邸大祐国寺,世寿六十四,僧腊五十,著有《拙逸语录》行世。
文宗为之嗟悼,敕工部备龛茶毗,归葬藕花居之阴建塔焉。
胡濙为作铭,刻于石。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