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行

相关人物:共 51 位
共 5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55—? 【介绍】: 唐河中人,字景山。德宗贞元五年进士。初为张弘靖从事,历秘书郎、太常博士、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穆宗时复召为国子司业。工诗,旦暮吟咏不辍,年老头摇,人言吟诗所致。年七十致仕。文宗太和中为河中少尹,不领职务,岁给禄以终其身。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55—? 字景山,行第十二,河中(今山西永济西)人。德宗贞元五年(789)登进士第。宪宗元和六年(811)以监察御史为河中节度使从事。历太常博士、凤翔少尹等职。穆宗长庆元年(821)为国子司业。四年以河中少尹退归乡里,韩愈有《送杨少尹序》记其事。生平见《唐才子传》卷五、《唐诗纪事》卷三五。一生吟咏不辍,年老头摇,人言吟咏所致。早年以“三刀梦益州,一箭取辽城”(《赠卢洺州》)知名。与白居易、元稹、刘禹锡、张籍等诗人相交往。赵璘称:“巨源在元和中,诗韵不为新语,体律务实,工夫颇深。”(《因话录》卷三)王夫之称其“七言平远深细,是中唐第一高手”(《唐诗评选》卷四)。《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续拾》补3首,断句5,题1则。
唐诗汇评
杨巨源(755-832?),字景山,河中(今山西永济)人。贞元五年(789)登进士第,授校书郎。元和中,以监察御史为张弘靖河中幕从事。入朝,自秘书郎迁太常博士,再迁虞部员外郎。出为凤翔少尹,复召为国子司业。长庆四年,年七十致仕返乡,执政奏以为河中少尹,不绝其禄。后以国子祭酒致仕。巨源以诗闻于元和、长庆间,为韩愈、张籍、元稹、白居易等知重。与令狐楚、李逢吉尤善。有《杨巨源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诗人主客图
清奇雅正主:李益。……入室十人:刘畋、僧清塞、卢休、于鹄、杨洵美、张籍、杨巨源、杨敬之、僧无可、姚合。
司空图《与王驾评诗收》
刘公梦得、杨公臣源,亦备有胜会。
郡斋读书志
巨源在元和中,诗韵不造新语,体律务实,用功颇深,旦暮摇首,微咏不辍,年老成疾。
吴礼部诗话
杨巨源始与元、白学诗,而诗绝不类元、白。……巨源清新明严,有元、白所不能至者。
唐才子传
巨源才雄学富,用意声律,细挹得无穷之源、缓隽有愈永之味。长篇刻琢,绝句清泠,盖得于此而失于彼者矣。
诗薮
此君中唐格调最高,神情少减耳。
唐音癸签
唐大历后,五七言律尚可接翅开元,惟排律不人竞。钱、刘已降,气味总薄。元、白中兴,铺叙转凡。所见中唐扬臣源、晚唐李商隐、李洞、陆龟蒙三家。杨则短韵不失前矱,三家则长什尤饶新藻。
《唐诗评选》
此公七言,平远深细,楚中唐第一高手,《纪事》称其不为新语,律体务实。
所云新语者,十才子以降,枯枝败梗耳。
虚实在神韵,不以兴比有无为别。
如此空中构景,佳句独得,讵不贤于硬架而无情者乎?
以此求之,知此公之奏雅子郑、卫之滨,曲高和寡矣。
养一斋诗话
余谓七律法至于子美而备,笔力至子美而极。后此如杨巨源、刘梦得甚有工夫。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杨少尹情致缠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睦州寿昌人,字德新。擢进士第。少秀悟,尤长于诗。初为南陵主簿,再迁武功令。以治绩擢侍御史,累迁都官员外郎,表请建州刺史。以礼法治下,更布条教。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76 字德新,睦州寿昌(今浙江建德西南)人。
频好学,时姚合以诗名,频走千里从合学诗。
合大为奖掖,并以女妻之。
宣宗大中八年(854)登进士第,授校书郎,为南陵主簿。
试判入等,迁武功令。
懿宗时,以有治声擢为侍御史,累迁都官员外郎。
僖宗乾符二年(875)为建州刺史,次年卒于任。
生平事迹散见《新唐书》本传、《唐诗纪事》卷六〇、《唐才子传》卷七。
频工于诗,尤长近体,用心苦吟,工于雕琢,自言“只将五字句,用破一生心”(《北梦琐言》卷七)。
宋范晞文称其“禁花半老曾攀树,宫女多非旧识人”、“河声入峡急,地势出关低”等句,“可与十才子并驱”(《对床夜语》卷五)。
辛文房亦称其“体制多与刘随州相抗,骚严风谨,惨惨逼人”(《唐才子传》)。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李频诗》1卷。
今传《四部丛刊三编》影印明抄本《梨岳诗集》。
全唐诗》存诗3卷又2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断句2。
唐诗汇评
李频(?-876),字德新,睦州寿昌(今浙江建德)人。幼秀悟,长能诗,与同里方干为友。开成中,姚合以诗名,频走千里丐其品第,合大奖赏,以女妻之。大中八年(854),登进士第,授校书郎,参黔中幕府。府罢,东归。授南陵主簿,迁武功令。咸通初,为京兆府参军,曾主府试。迁侍御史。咸通末,官都官员外郎。乾符二年,求出为建州刺史,有能政,民赖以安。卒,民为立庙梨山,且尊山为岳,岁祠之。有《李频诗》一卷,后人改题《梨岳集》行世。《全唐诗》编诗三卷。

作品评论

《新唐书•李频传》
(频)属辞,于诗尤长。与里人方干善。给事中姚合名为诗,士多归重,频走千里丐其品,合大加奖挹,以女妻之。
沧浪诗话
李频不全是晚唐,间有似刘随州处。
对床夜语
唐人咏太和公主还宫诗极多,惟李频一联最佳,词云:“禁花半老曾攀树,宫女多非旧识人。
”其他五言如“河声入峡急,地势出关低”、“秋尽虫声急,夜深山雨重”,可与“十才子”并驱。
瀛奎律髓
频睦州人,姚合婿也。诗虽晚唐,却多壮句。
唐才子传
频诗虽出晚年,体制多与刘随州相抗,骚严风谨,惨惨逼人。
唐音癸签
李建州诗松活似姚监,其不全似者,意思少,更率于选琢也。然亦可谓才倩矣。
《初白庵诗评》
建州集中五律居大半,格调俱稳称。
《东目馆诗见》
李频和平委婉,然清夷宕往中仍有俊逸气格。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八 摄念科(二)
姓贾氏。范阳人。唐丞相魏国公耽之裔孙。年十五。即于悯忠寺。礼贞涉为师。而落发焉。既圆具足。乃南游。咨扣心要。自唐季都汴。天下之人。率以为归。故律之戾止。士大夫莫不宗仰。因营构夷门山中。以阐所学。诏以纪年。扁其寺曰开宝。命服徽号。荣宠多矣。而律视之蔑如也。乾德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召门人垂训而终。春秋八十一。法腊六十二。太平兴国五年三月。迁舆。葬于北部鵔鸃之原。进士贾守廉。铭其塔。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八 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师律。
茫阳人也。
姓贾氏。
大丞相魏国公耽之后。
唐书有传。
律弱龀端谨不与群童斗伎。
裁十五岁于悯中寺落发。
礼贞涉为师。
严肃垂勖所履不出边幅之外。
涉默异之曰。
不可屈身下位而抑其名节乎。
成比丘已可去游方。
律奉训南逝得其禅要。
回锡故乡。
时梁世迨大周朝。
其间帝王重臣率皆宗仰。
居于夷门山旧封禅也。
营构乎殿宇圣仪。
丰厨秘藏供僧饶羡。
约勒后生别院翕如罔违彝宪。
朝廷以紫衣徽号用旌厥德。
律视之蔑如也。
一日谓弟子庶几曰。
吾无愿不报厥龄欲颓。
汝宜知之。
勿俗情而悲悼也。
乾德二祀正月二十三日而终。
春秋八十一法腊六十二。
太平兴国五年三月。
改葬于北部浚仪之原。
进士贾守廉为塔铭焉。
论曰。
佛出于世经译于时。
大要在乎果因。
所推归乎罪福。
罪也者下三涂之阶陛也。
福也者上诸圣之阶陛也。
阶陛是同上下有异耳。
此命章曰兴福者。
乃欲利他焉。
如秤低昂如室明暗。
则知二事必不同时。
又类薰莸不同器而藏。
尧桀不同国而治也。
凡夫气分唯说罪多。
圣者品流但闻福厚。
顺性故易造。
逆意故难修。
修有多门行有众路。
大约望檀波罗蜜多令度无极也。
始则人天福行。
施食与浆桥梁义井。
次则轮王行中下品善。
上品十善者则梵天福也。
一造偷婆。
二补修故寺。
三请佛转法轮。
次则二乘净福
同三品善止自利功强耳。
次究尽位福
乃成二严。
庄严相。
好从三轮无碍见万法体空。
获利殊多尽未来际。
夫如是福之广矣大矣。
乃知圣者为福则易尔。
何耶。
纯净之故也。
凡夫则反是易薰染之故也。
是以佛亦为穿针之福。
知福不宜厌焉。
目连然燎迦叶蹋泥。
无尽意贡璎珞宝珠。
沓婆罗分僧卧具。
伊皆大人有作圣者权方。
欲其因罪不厌除福不厌取。
矧以教传岭外法布中原年所弥深持渐薄。
内众修福就彼持门。
先哲息愆其忏法矣。
夫修理忏也淡虑观心。
心无所生生无所住。
当尔之时顺违无相则罪灭福生之地也。
事忏也心凭胜境。
境引心增。
念念相资绵绵不断。
礼则五轮投地。
悔则七聚首心。
或期瑞而證知。
乃见罪灭之相也。
昔者齐太宰作净住法。
梁武帝忏六根门。
澄照略成住法图。
真观广作慈悲忏。
至乎会昌年内。
玄畅大师请修加一万五千佛名经。
是以两京礼经则口唱低头。
檛磬一声谓之小礼。
自淮以南民间唯礼梁武忏以为佛事。
或数僧呗𠽋歌赞相高。
谓之禳忏法也。
其有江表水忏法者。
悔其滥费过度之愆。
此人伪造非真法也。
又有敩古人逐字礼华严法华经。
以为礼无漏法藏也。
由此有四众之徒于字上安南无字下安佛。
诚叨滥也。
有倡言曰。
但务生善唯期灭罪。
何判为非邪。
通曰。
翻译之后传行已来。
若天上之恒星。
如人形之定相。
或别占一座便曰客星。
或新起肉隆乃为胼赘者耳。
君不见春秋夏五邪。
郑杜诸家岂不能添月字乎。
盖畏圣人之言。
成不刊之典。
不敢加字矣。
夫子曰。
吾犹及史之阙文。
将知佛教还可加减否。
如慧严重译泥洹经加之品目。
忽梦神人怒责声色颇厉。
曰涅槃尊经何敢辄尔轻加斟酌。
是知兴福不如避罪。
斯言允矣。
今则不勤课励靡事增修。
因搜颖脱之数员。
责显盂安之三宝。
就今有作何代无人。
或京兆开乎海池。
或终南建乎兰若。
铸大悲之铜像。
造相国之伽蓝。
或代病利人。
或护生掘土。
铸钟感瑞。
立刹参云。
刻像繁多。
修台浩博。
披榛平田之梵宇。
脱样阿育之浮图。
刊石为经鸠财立藏。
或治病于井络。
或化人于鄜畤。
如斯人也入殊邦之乡导。
合二姓之良媒。
日月伏根照洞庭之幽暗。
乾坤玄凿开混沌之窍端。
所行博哉。
续运长矣。
公羊子有之曰。
是上之行乎下也。
诗云。
尔之教矣。
民胥效矣。
愿吾徒望上而学之。
令仁祠圣像无坠于地者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30—1394 【介绍】: 元明间苏州府长洲人,字子宜。
幼颖悟,七岁能赋诗弹琴,十岁通五经,十三应江浙乡试,人以为神童。
明洪武初以秀才举,宋濂荐修《元史》,擢工部都水郎,以病辞免。
与周正道、陈惟寅辈觞咏自得,与高启、杨基等并称十才子
后为滇池鱼课、宣课二司大使,衣食不给,卒于官。
有《甘白先生集》、《乐圃集》等。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子宜,长洲人。洪武初以秀才举擢工部都水郎中以病免复举明经授广西理问历滇池鱼课宣课二司大使有甘白集
明诗纪事·甲签·卷二十
适字子宜,长洲人。洪武初以秀才举,擢工部郎中,病免。复以明经荐授广西布政理问,调云南鱼课大使,考满改宣课大使。有《甘白先生集》十二卷。 田按:子宜与高季迪为素交,不入「北郭十子」之烈。晚官滇南,沐景颙《沧海遗珠集》亦不录焉。盖名在显晦之间者也。诗有《乐圃》、《江馆》、《南湖》、《江行》、《滇池》等集。与文集合为十二卷。《明史艺文志》仅称子宜有《乐圃集》六卷,《四库提要》存目有《甘白集》六卷,盖均未见其全也。余所得为翁覃溪、顾千里旧藏本,诗文皆具。《乐圃集》多摹拟末化,《江馆》、《南湖》以后,特为俊爽。集中有《画竹赠王生》、《写竹枝寿周南老》等诗,盖尝与陆天游、倪元镇诸人游,故兼擅盘礴之长。此亦纪明初画家者所当知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31—1374 【介绍】: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处敬,号丹崖。
元至正二十二年举人,为杭州黄冈书院山长,迁嘉兴路儒学正。
明洪武三年召修礼乐书,擢应奉翰林文字,兼国史院编修官。
不久免归。
六年谪佃濠梁,卒。
通经史,工诗文篆籀,善画山水梅石,与高启等称十才子
有《丹崖集》、《丹崖画谱》。
槜李诗系·卷六
肃字处敬,自号丹厓居士,山阴人。至正末,授黄冈书院山长,转嘉兴学正,遂家焉。高启有送唐博士移居槜李诗云:杨柳发初齐,春阴废院西。故人乘醉别,新鸟傍愁啼。舟重全家去,诗多一路题。杏花开北郭,谁复共招携。其自作挽郭秉心诗,亦有吾昔居秀州,友有徐一夔句。明初以荐擢为编修,罢归,卒。肃文章称大家,时有唐、刘、毛、蔡之目。行尤修饬,缙绅咸推重之。有丹厓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处敬,会稽人。元至正中乡荐历官嘉兴儒学正洪武初召修礼乐书擢应奉翰林文字兼国史院编修官未几谪临濠有丹崖集
明诗纪事·甲签·卷八
肃字处敬,会稽人。
元末官嘉兴学正。
洪武初召修《礼乐》书,擢应奉翰林文字,兼国史院编修,以失朝罢归,谪佃濠。
有《丹崖集》八卷。
(《诗谈》:唐肃、谢肃,骅骝骕骦,并驰艺苑。
唐有子之淳,克继其学。
《国雅》:唐处敬:「山色元来蜀,江声直到吴。
」「月到翻经榻,苔缘挂壁琴。
」亦是高唱。
田按:处敬入吴,与高季迪为诗友。
季迪《赠处敬序》云:「馀世居北郭,同里之士有文行而相友善者王君止仲一人而已。
十馀年来,徐幼文自昆陵,高士敏自河南,馀唐卿自永嘉,张来仪自浔阳,唐处敬自会稽,各以故居吴。
于是北郭之文物遂盛矣。
」其移家槜李也,赠以诗云:「杏花开北郭,谁复共招携?
」其为寓公增重如此。
处敬与谢密庵称会稽二肃。
密庵集》佚。
四车馆开,从《永乐大典》录出《丹崖集》,收藏家尚有传本,迄今并峙艺苑。
核其诗品,正不相下。
处敬兼长六法,尝自作《梅石图》,赋诗题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35—1418 【介绍】: 明苏州府长洲人,幼名天禧。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通阴阳术数。洪武中从燕王至北平,住持庆寿寺,而常居府中,时时屏人语。建文时劝王举兵。为王策划战守机宜。辅世子居守,守御甚固。成祖即位,论功第一,拜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而不肯蓄发,常居僧寺。监修《太祖实录》,与修《永乐大典》。工诗。谥恭靖。有《逃虚子集》(亦名《姚少师集》)。
列朝诗集
江南长洲姚医师子,不肯学医。
魁磊高岸,意度伟然,喜为儒者博贯该通之学。
至正间,削发居相城之妙智庵。
里中灵应观道士席应真者,读书学道,通兵家言,尤深于机事。
公师事之,尽得其学,然深自退藏,人无知者,惟王行止仲独深知之。
公应径山书记之召,止仲为文赠之,以谓上人年甫壮,天下乱已极,且必该治,治然后出于时,以发其所蕴,非以沙门之法终其身者。
尝寓嵩山寺,袁珙见其相而异之,曰:「公非常僧,刘秉忠之俦也。
」洪武初,再以高僧征。
十五年,十王之国,太祖命各选一高僧侍王。
公在燕府籍中,住持庆寿寺。
靖难兵起,妙识几先,赞助秘密。
太宗即大位,召至京师,欲官之,固辞,为僧录左善世。
立东宫,特授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姚姓,赐名广孝。
辅太子南京,监修高皇帝实录。
上命蓄发再三,终不肯,赐两宫人,不近亦不辞,逾月乃召还。
尝以赈济归吴,徒步闾里,以赐金散之宗党。
永乐六年,来朝北京,仍居庆寿寺。
病笃,车驾临视。
问后事,对曰:「出家人复何所恋?
」明日,诏诸门人,告以去期,敛袂端坐而逝,年八十有四,追封荣国公,谥恭靖。
荼毗之日,心舌与牙坚固不坏,得舍利皆五色。
赐茔在房山县东北四十里,上自制文,铭其碑。
仁宗立,加赠少师,配享太庙。
嘉靖中,移祀大兴隆寺。
公初侍燕邸,每夜梦与刘太保仲晦寤语,厥后现身佐命,恪守僧律。
南屏、西山,后先观化,两公之赐名,一曰秉忠,一曰广孝,岂非宿乘愿轮再世示现者与?
余录公诗,列诸释氏,以从公之志,所以崇公者至矣。
公居吴,为高启北郭十友之一,启尝叙其《独庵集》,以为险易并陈,浓淡迭显,能兼采众家,不事拘狭。
化后,吴人总刻其诗文,曰《逃虚子集》。
明诗纪事·乙签·卷三
广孝长洲人。幼名天僖,既为僧,名道衍,字斯道。洪武中以高僧选侍燕邸。永乐初,论靖难功,为僧录左善世,加太子少师,复姓赐今名。卒赠荣国公,谥恭靖。有《逃虚子集》十卷。 (《凫藻集》:斯道上人《独庵集》闳放驰骋,以发其才,优柔曲折,以泄其志;险易并陈,浓淡迭显,兼采众家,不事拘狭。 《水东日记》:刘原博尝见姚荣公小像,仅寸许,周遭皆书公诗句,警联如《永团扇》云:「掩歌声不散,障月影同圆。」《禦沟》诗云:「静涵金殿影,清断玉街尘。」此类甚多。 《国雅》:姚恭靖性空思玄,心寂语新,其兴弥僻,其趣弥远。如「笼驯传信鹤,池蓄换书鹅」,「翠低承雨竹,绿碎受风蕉」,「过林才见日,到渡不逢山」,此例已到彼岸,惠休、法振不得专誉禅藻。 田按:《逃虚子集》有《读韦应物诗》云:「古淡岂易学,五字真吾师。」集中斯体最为列格。与高季迪游,列「北郭十友」之一。季迪赠诗云:「衍师本儒生,眉骨甚疏峭。轩然出人群,快若击霜鹞。」固不待袁珙见三角目僧,知为病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35—1393 【介绍】: 元明间苏州府长洲人,字幼文,号北郭生。
工诗善画。
十才子之一,又与高启、杨基、张羽合称吴中四杰。
元末为张士诚掾属。
张氏亡,谪临濠。
洪武二年放归。
后授给事中,改御史,巡按广东。
官至河南左布政使。
以征洮岷军过境,犒劳不时,下狱死。
有《北郭集》。
槜李诗系·卷三十九
字幼文,苏州人。洪武时官布政。有北郭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幼文,其先蜀人。由毗陵徙吴洪武初用荐授给事中改监察御史历河南左布政使以事卒于狱有北郭集
明诗纪事·甲签·卷八
贲字幼文,其先蜀人,徙常州,再徙吴。张士诚辟为属,已谢去,居湖州蜀山。吴平,谪徒临潦。洪武初用荐奉使晋冀,还授给事中,改御史,出按广东。改刑部主事,迁广西参议,再迁河南左布政使,以事下狱死。有《北郭集》六卷。 (《国雅》:除方伯幼文,词彩遒丽,风韵凄朗,殆如楚客丛兰,湘君芳杜,每多惆怅。皋亭山作全佳,当似耿湋。余尝爱其《折莲子》绝句云:「柔丝零落芳心苦,未及秋风已断肠。」读之颇增悲慨。集中有《送曾伯滋赴河将幕》云:「上将初分阃,儒官解习兵。风旗春猎野,雪帐夜归营。洮水从岷下,祁山入陇平。知公能载笔,草檄报边声。」中二联并佳。 王稚登《吴郡丹青志》:除幼文画山水林石,濯濯可爱。六砚斋三笔:徐幼文作绘,清润恬雅,所题楷笔,亦秀整端慎,不为遝拖自恣。今得睹其草书《泰山纪游》三诗,雄紧跌宕,出入旭、素,无不淋漓快健,乃知古人之不可则也。诗云:「万仞峰头上帝居,紫宸绛节接清虚。昆仑尚想周王制,屃赑犹传秦相书。盘礴三齐横地轴,孤根西北接天枢。自是仙人真窟宅。愿得安期一起予。」其二曰: 「山下更衣路渐难,岩岩高上历欲岏。天关遥控三千里,烟磴斜悬十八盘。复殿尚留元狩碣,老松仍挂祖龙官。怪来爽气清人骨,玉峡流云瀑布寒。」其三曰:「翠削芙蓉倚碧霄,盘空霞磴度飞轺,绝壁金银双阙迥,澄空钟磬万山岧。天门过雨岚光合,日观标霞海色遥。穹碑读罢占遗迹,欲共玄晖问泬㵳。」《画史会要》:《陈仲醇》云:「幼文字学晋王廙,画法董源,曾于项氏见之。」 《木事诗》:杨孟载《梦绿轩序》曰:「馀与劝文同谪钟离,结屋四楹,幼文居东,馀居西。诗云:『去年吴城正酣战,却忆危楼望葱茜。今年放逐到长淮,万绿时于梦中见。』因题其室曰梦绿。幼文《纪梦》诗云:『梦里绿阴芳草,画中春水人家。何处江南风景?莺啼小雨飞花。』又《听歌》云:『才得听歌便泪垂,眼前不似旧题时。青春多半遭离乱,白发能消炎许悲?』」知其身伤离乱,又遭逢迁谪,故间情之作,亦复凄楚。 田按:季迪与幼文投契不浅。季迪《送徐七往蜀山书舍》诗云:「获君乃瑚琏,顾我犹斗筲。高怀矫衰薄,雅音变哇咬。谈诗辨六义,读易穷诸爻。情亲岂殊意,气合真同胞。因依像轮辐,畅和谐埙匏。妓席夜留宴,僧扉昼携敲。要抄送讴唱,澜翻杂诙调。」《北郭秋喜徐幼文远来兼送南归》云:「东海徐君我同里,日共周旋接冠履。斯人自是真可人,不见心忧见之喜。」《怀徐七》云:「客行日已远,我思日已积。东南望归棹,鸟去烟波夕。忧来不成言,满抱空戚戚。」《徐记室谪钟离归后同登东丘亭》云:「同上高亭一赋诗,喜逢君是谪归时。不然此日登临处,应望天涯有远思。」可谓情溢言外。幼文诗才,不及高、杨、张,而蹈矩中规,亦自善用其短。诗集称北郭,而吕志学《跋幼文惠山图》云:「幼文所制乐府诗文若干卷,签题《悟澹集》。」此又读幼文诗者所当知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36—1374 【介绍】: 明苏州府长洲人,字季迪,号槎轩。
张士诚据吴时,隐居吴淞江青丘,自号青丘子。
博览群书,工诗,尤精于史,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
其诗之才力声调,过三人远甚,为元明间一大家。
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
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并受命教授诸王。
后擢户部右侍郎,自陈年少不敢当重任,辞归故里。
时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
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
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词学图录
高启(1336-1374) 字季迪,号槎轩,又号青丘子。苏州长洲人。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擢户部侍郎。早年与张羽、徐贲等有"北郭十友"之称,后又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有《高青丘集》、《扣舷词》。
槜李诗系·卷三十九
字季迪,姑苏人。洪武时,官侍郎。有缶呜集。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季迪,长洲人。自号青丘子洪武初召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擢户部侍郎放还坐罪伏法有缶鸣集
明诗纪事·甲签·卷七
启字季迪,长洲人。洪武二年,与修《元史》,授翰林编修。寻擢户部侍郎,辞,放还,以魏观事坐法死。有《凤台》、《吹台》、《江馆》、《青丘》、《胜壬》、《南楼》、《槎轩》、《娄江》、《姑苏杂咏》等集,自选为《缶鸣集》。景泰中,吴人徐庸汇为《大全集》。国朝桐乡金檀复搜逸辑注为《青丘集》十八卷。 (《四库总目》:高启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其于诗,拟汉、魏似汉、魏,拟六朝似六朝,拟唐似唐,拟宋以宋,凡古人之所长,无不兼之。振元末纤秾缛丽之习,而返之于古,启实为有力。然行世太早,殒折太速,未能镕变化,自为一家,故备有古人之格,而反不能名启为何格,此则天实限之,非启过也。特其摹仿古调之中,自有精神意象存乎其间,譬之褚临《禊帖》,究非硬黄双钩者比。故终不与北地、信阳、太仓、历下同为后人诟病焉。 都穆《南濠诗话》:韩文公诗曰:「我生之初,月宿南斗。」东坡谓公身生磨蠍宫,而己命亦居是宫。盖磨蠍即星纪之次而斗宿所躔也。星家言身命舍是者,多以文显。以二公观之,名虽重于当世,而遭逢排谤几不自容,盖诚有相类者。吾乡高季迪为一代诗宗,命亦舍磨蠍,又与坡翁同生丙子。洪武初以作文竟坐腰斩,受祸之惨,又二公之所无者。吁,亦异矣! 张习《四杰集序》:国初,以高、杨、张、徐比唐之四杰,故老言不惟文之似,而其攸终亦不相远。眉庵、盈川,令终如一;太史之毙,同乎宾王;北郭虽不溺海,仅全要领,而非首丘;司丞投龙江,又与照邻无异。噫,亦异矣! 叶盛《水东日记》:杨文定公尝云: 「范文正、高季迪皆出姑苏,两人气象不同,盖于其所赋《卓笔峰》见之。范云:『笠泽研池小,穹窿架石峨。仰凭天作纸,写出太平歌。』高云:『云来初似墨,雁过还成字。千载只书空,山灵恨何事?』」 田按:季迪诸体并工,天才绝特,允为明三百年诗人称首,不止冠绝一时也。青田作《二鬼》诗,自负与潜溪并峙天壤,岂知江上有青丘子哉!季迪《青丘子歌》云:「青丘了,臒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朝吟忘其饥,暮吟散不平。当其苦吟时,兀兀如被酲。头发不暇栉,家事不及营。儿啼不知怜,客至不果迎。不惭被宽褐,不羡垂华缨。不问龙虎苦战斗,不管乌兔忙奔倾。向水际独坐,林中独行。斫元气,搜元精,造化万物难隐情,冥茫八极游心兵,坐令无象作有声。微如破悬虱,壮若屠长鲸。清同吸沆瀣,险比排峥嵘。霭霭睛云披,轧轧冻草萌。高攀天根探月窟,犀照牛渚万怪呈。妙意俄同鬼神会,佳景每与江山争。星虹助光气,烟露滋华英。听音谐韶乐,咀味得太羹。世间无物为我娱,自出金石相轰铿。」其自负亦复不浅。入史馆后骤擢户部侍郎,以不能理天下财赋力辞。盖亦有托而逃。观其京《师寓廨》诗云「拙宦危机远」,其志可见矣!迨夫魏守狱兴,牵连以死。旧游素交,同声哀悼。杨孟载诗云:「《鹦鹉》才高竟殒身,思君别我愈伤神。每怜四海无知己,顿觉中年少故人。祀托友生香稻糈,魂归丘陇杜鹃春。文章穹壤成何用?哽咽东风泪满巾。」徐幼文诗云:「昔别会有期,兹别渺无迹。茫茫堪舆间,飘然竟何适?旦暮凄以深,形影吊单只。惟馀瑶华言,和谐重金石。一读一怆情,老泪屡挥滴。」张来仪诗云:「平生五千卷,宁救此日艰。」又云:「中郎幼女今痴小,遗槁千篇付与谁?」浦长源诗云:「鼓罢瑶琴遂解形,萧萧日影下寒城。薄田供祭遗妻子,新冢题名望友生。地下未应消侠气,人间谁肯没诗名。旧庐重过悲闻笛,欲赋《招魂》竟不成。」玉碎昆仑,兰焚楚泽,千古才人,同声下泪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明间浙江永嘉人,字唐卿。
早年以文学著,客居会稽,镇将多次荐举,无意仕进。
迁居吴中,与高启、张羽、王行等称“十才子”,因家近北郭,又号“北郭十友”。
为张士诚延为幕客。
士诚败,与杨基、徐贲同徙濠梁。
洪武二年放还,授新郑县丞。
明诗纪事·甲签·卷八
尧臣字唐卿,永嘉人。
为张士诚客。
明初谪徙濠梁,旋放还,授新郑丞。
有《菜薖集》。
田按:唐卿与杨基、张羽、徐贲、王行、王彝、宋克、吕敏、陈则,释道衍为高季迪「北郭十友」。
季迪《答馀新郑诗云》:「日高破灶烟未起,闭户不绝哦诗声。
」又云:「须臾出君寄我劄,上有秀句如瑰琼。
」亦豪于吟事者,惜集不传。
仅见题秀野轩一诗而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明间福建莆田人,字时举。通《春秋》、《》、《》三经。元至正末以隐逸荐不起,授北溪书院山长、泉州路教授,俱不赴。洪武初荐充兴化训导,师范甚端。坐事被逮,义不受辱,乃辞孔庙先祠,投井而死。有《莆阳人物志》、《方壶集》。
明诗纪事·甲签·卷十五
时举初名槐,又名朴,以字行,莆田人。
洪武初官兴化训导。
有《方壶集》。
田按:闽中有壶山文会,初会九人:宋贵诚、方朴、朱德善、丘伯安、蔡景诚、陈本初,杨元吉、刘晟、陈观。
续会者十三人:陈惟鼎、李、郭完、陈必大、吴元善、方炯、郑德孚、黄性初、黄安、陈熙、方坦、叶源中、释清源。
月必一会,赋诗弹琴,清谈雅歌以为乐。
余始见《福建通志》有方朴等《壶山文会集》,逮检郑王臣《莆风清籁集》而其事始详。
凡与会者共二十二人。
钱牧斋《列朝诗集》称郭完元末隐于壶山,与方时举等十二人结社。
王臣讥其失考,以闽人考闽事,此固其专长耳。
壶山会中,诗多雅音,以较十才子诗不多让也。
时举有《莆阳人物志》,《福建通志》既录方朴《莆阳人物志》二卷,此后又有方时举《莆阳人物志》二卷,歧为二人,误矣。
共 5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