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韩性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简介

元诗选
冕字元章,诸暨田家子也。
父命牧牛,冕放牛陇上,潜入塾听村童诵书。
暮亡其牛,父怒挞之。
他日依僧寺,夜坐佛膝,映长明灯读书,安阳韩性异而教之,遂通《春秋》。
尝一试进士举不第,即焚所为文,读古兵法,著高檐帽,衣绿蓑衣,蹑长齿屐,击木剑,或骑牛行市中,乡里小儿皆讪笑,冕弗顾也。
尝北游燕都,泰不华荐以馆职,冕曰: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为?
冕工于画梅,以胭脂作没骨体。
燕京贵人争求画,乃以一幅张壁间,题诗其上曰:「疏花个个团冰玉,羌笛吹他不下来。
」或以为刺时,欲执之。
冕觉□亟归,隐会稽之九里山,自号「煮石山农」。
命其居曰「竹斋」,题其舟曰「浮萍轩」,自放鉴湖之曲。
赋诗辄千百言,鹏鶱海怒,读者毛发为耸。
明太祖既取婺州,遣胡大海攻绍兴,屯兵九里山。
大海延冕问策,冕曰:越人秉义,不可以犯,若为义,谁敢不服。
若为非义,谁则非敌。
明日疾,遂不起。
宋文宪公濂作《王冕传》,言太祖取婺州,将攻越,物色得冕,寘幕府,授以咨议参军,一夕以病死。
秀水朱检讨彝尊曰:冕为元季逸民,自宋文宪传出,世皆以参军目之,冕亦何尝一日参军事哉!
读徐显《裨史集传》,冕盖不降其志以死者也。
向来选本,俱编元章入明诗,兹特援朱检讨之言以正之,使后之君子得以考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7—1359 【介绍】: 元末浙江诸暨人,字元章,号煮石山农,又号梅花屋主。
本农家子,七八岁时为人牧牛,窃入书塾听诸生读书,听毕辄默记。
安阳韩性闻而录为弟子。
卒,门人事冕为师。
长七尺余,仪观甚伟,通《春秋》诸传。
一试进士举,不第,即焚所为文,读古兵法,狂放不羁。
至大都,泰不花荐以馆职,不肯就。
工于画梅,以胭脂作没骨体。
达官贵人争来求画。
以题诗讥刺,官府欲捕,携妻子隐于九里山,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
朱元璋取婺州,物色得冕,置幕府,授咨议参军。
旋卒。
有《竹斋诗集》。
钦定四库全书·竹斋集·提要
臣等谨案:《竹斋集》三卷,《续集》一卷,明王冕撰。
冕,字元章,《续高士传》作字元肃,诸暨人。
本农家子,家贫,依沙门以居,夜潜坐佛膝上映火读书,后受业于安阳韩性,遂传其学。
然行多诡激,颇近于狂。
著作郎李孝光、秘书卿泰哈布哈皆尝荐于朝。
知元室将乱,辞不就。
明太祖下婺州,闻其名,物色得之,授咨议参军,未几卒。
宋濂为作传,载《潜溪集》,叙其始末甚备。
续高士传》以为太祖欲授以参军,一夕卒。
浙江通志》据以列入「隐逸传」。
旧本亦题为元人,非其实矣。
诗集三卷,其子周所辑,刘基序之。
续集诗及杂文一卷,又附录吕升所为王周行状,则冕女孙之骆居敬所辑。
冕天才纵逸,其诗多排忧遒性之气,不可拘以常格。
然高视阔步,落落独行,无杨维桢等诡俊纤仄之习,在元明之间,要为作者。
集中无绝句,惟画梅乃以绝句题之。
续集所收皆自题画梅诗也。
乾隆四十六年正月恭校上。
竹斋集·原序
予在杭时,闻会稽王元章善为诗,士大夫之工诗者多称道之,恨不能识也。至正甲午,盗起瓯括间,予避地至会稽,始得尽观元章所为诗。盖直而不绞,质而不俚,豪而不诞,奇而不怪,博而不滥,有忠君爱民之情、去恶拔邪之志,恳恳悃悃见于词意之表,非徒作也。因大敬焉。或语予曰:「诗贵自适而好为论刺,无乃不可乎?」予应之曰:「诗何为而作邪?《虞书》曰:诗言志。卜子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王文而谲谏,言之者罪,闻之者足以戒。诗果何为而作邪?周天子五年之巡狩,命太师陈书以观国风。使为诗者,俱为清虚浮靡,以吟莺花咏月露而无关于世事,王者当何所取以观之哉?《诗三百篇,惟《颂》为宗朝乐章,故有美而无刺,二《雅》为公卿大夫之言,而《国风》多出于草茅闾巷贱夫怨女之口,咸采录而不遗也。变风变雅大抵多于论刺,至有直举其事,斥其人而明言之者,节《南山》、《十月之交》之类是也。使其有讪上之嫌,仲尼不当存之。以为训后世之论,去取乃不以圣人为轨范,而自私以为好恶难可以言诗也已。」「《商书》曰:惟口起羞。昔苏公以谤诗速狱,播斥海外,不可以不戒也。」曰:「孔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故尧有诽谤之木而秦有偶语之戮,乱世之所与也。得言而不言,是土瓦木石之徒也。王子圣明之时,而敢违孔子之训,而自比于土瓦木石也耶?」 括苍刘基伯温序。
槜李诗系·卷三十八
字元章,诸暨人,元季隐居,明初授参军,寻死。
明诗纪事·甲签·卷十八
冕字元章,一字元肃,诸暨人。明初授咨议参军,未几卒。有《竹斋集》三卷。 (《四库总目》:王冕天才纵逸,其诗多排奡遒劲之气,不可拘以常格。然高视阔步,落落独行,无杨维桢等诡俊纤仄之习,在元、明之间,要为作者。 宋濂《学士集》:元章当天大雪,赤足上潜岳峰,四顾大呼曰:「遍天地间皆白玉合成,使人心胆澄澈,便欲仙去。」及入城,戴大帽如筛,穿曳地袍,翩翩行,两袂轩翥,哗笑溢市中。应进士举不中,弃去,买舟下东吴,渡大江,入淮楚,历览名山川。或遇奇才侠客,呼酒共饮,慷慨悲吟,人斥为狂奴。北游燕都,馆秘书卿泰不花家,欲荐以馆职。元章曰: 「公诚愚人,不满十年,此中狐兔游矣!何以禄仕为?」即日南辕。既归越,复大言天下将乱。时海内无事,或斥为妄。元章曰:「妄人非我,谁当为妄哉?」携妻孥隐九里山,种豆三亩,粟倍之,树梅花千,桃杏居其半,芋一区,薤韭各百本,引水为池,种鱼千馀头,结茅庐三间,自题为「梅花屋」。尝仿《周礼》著书一卷,曰:「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吕事业不难致也。」当风日佳时,操觚赋诗,千百不休。鹏鸯海怒,读者毛发为耸。善画梅,不减杨补之,求者肩背相望,以缯幅短长为得米之差。来几汝、颍兵起,一一如元章言。皇帝取婺州,将攻越,物色得元章,授咨议参军,一夕病死。元章状貌魁伟,美须髯,磊落有大志,不得少试以死,君子惜之。 刘基《文成集》:元章诗直而不绞,质而不俚,豪而不诞,奇而不怪,博而不滥,有忠君爱民之情、去恶拔邪之志,恳恳悃悃见于词意之表,非徒作也。 郎瑛《七修类稿》:王冕字元章,号山农。身长多髯。少明经不偶,即焚书读古兵法。戴高帽,披绿蓑,著长齿屐,击木剑,行歌于市,人以为狂。士之负材气者,争与之游。尝游京城,名贵侧目。平生嗜画梅,画成未尝无诗也。有诗云:「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誇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或以是诗刺时,欲执之,一夕遁。后太祖物色得冕,因与粝饭蔬羹,山农且谈且食。上喜曰:「可与共大事。」 授咨议参军。一夕暴卒。应制作绝云:「猎猎北风吹倒人,乾坤无处不生尘。胡兄冻死长城下,始信江南别有春。」今《竹斋集》中未刻。昨见蒲庵禅师复见心题其《梅花》一歌,亦奇特也。因举其槩,同录歌云:「会稽王冕高颊顾,爱梅自号梅花仙。豪来写遍罗浮雪千树,脱巾大叫成花颠。有时百金闲买东山屐,有时一壶独酌西湖船。暮校《梅花谱》,朝诵《梅花篇》。水边篱落见孤韵,恍然悟得华光禅。我昔识公蓬莱古城下,卧云草阁秋潇洒。短衣迎客懒梳头,只把梅花索高价。不数杨补之,每评汤叔雅。笔精妙夺造化神,坐使良工尽惊诧。平生放浪礼法疏,开口每欲谈孙吴。一时骑牛入燕市,瞠目怪杀黄髯胡。地老天荒公已死,留得清名传画史。南宫侍郎铁石肠,爱公梅花入骨髓。示我《万玉图》,繁花烂无比。香度禹陵风,影落镜湖水。开图看花良可吁,咸平树老无遗株。诗魂有些招不返,高风谁起孤山逋?」 《国雅》:王参军元章才赡思新,善绘梅竹,得意处辄题,往往奇拔。尤长于七言,如「云合紫驼开虎帐,天连春草入龙沙」,「海气或生山背雨,江潮不到石头城」,「千峰回影陷落日,万壑欲尽松风声」,抽思虽奇,摛词未秀。 《诗薮》:王元章世但知其梅;王孟端世但知其竹。前哲以艺为讳,良不虚也。) 支允坚《梅花渡异林》:胜国王元章,豪侠士也。其词语跌宕不羁,可想见其为人。如「五更骤雨随风过,满眼落花如雪飞」,「可爱华山陈处士,风流文采却贪眠」,「恒温岂解知王猛,徐庶从来识孔明」,「野蒿得雨长过树,海燕隔花轻笑人」,「可喜一湖杨柳色,不禁三月杜鹃声」,「青苔蚀尽床头剑,白日消磨镜里霜」,皆为时事而发。至「花落不随流水去,鹤飞长带白云来」,「独鹤远从天际下,老夫如在画中行」,「秋风绕屋树声杂,夜雨落山溪水多」,「万里山河秋杳杳,一天风雨夜萧萧」,亦佳句不可没也。 顾嗣立《元诗选》:元章尝游燕都,工于画梅,以胭脂作没骨体。燕京贵人争求画,乃以一幅张壁间,题诗其上曰:「疏花个个团冰玉,羌笛吹他不下来。」或以为刺时,欲执之。冕觉,亟归隐于会稽之九里山,自号煮石山农。 汪日起《润亭漫钞》:至元中,杨琏真伽恢复佛寺三十馀所,时弃道为僧者七八百人,皆挂冠于上永福寺帝师殿梁间、飞来峰石壁皆镌佛像。会稽王元章冕诗云:「白石皆成佛,苍头半是僧。」 田按:顾侠君据朱竹听作元章传,云元章为元逸民,未尝一日参军事。且引徐显《稗史集传》为證,录入元诗。《四库提要》云:「明太祖下婺州,闻冕名,物色得之,授咨议参军,未几卒。宋濂为作传,载《潜溪集》中,叙其始末甚备。旧本题为元人,非其实矣。一馀谓稗史传闻异辞,《提要》据宋景廉传以为信,识卓矣!元章诗雄快豪宕,七古尤为独绝,称其为人。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元净。字天镜。号朴隐,会稽人,父倪机。母严氏。容貌魁伟。襟怀煦然如春。世间机阱押阖之术。不识为何物。祝发受具。嶷然有远志。从天岸讲天台止观。复往双径。参行端。净入门。端厉声一喝。净若闻雷霆声。黏缚尽脱。遽稽首作礼。端曰。汝果何所见耶。复问答四三转。皆惬端意。端顾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遂命归侍司。寻掌书记。时年二十七。丙申。出世会稽长庆。升天衣万寿。四方问道者。闻风来归。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元净。
字天镜。
别号朴隐。
越之会稽人。
父倪机。
母严氏。
师初以童子出家。
领昭庆濡律师戒。
嶷然有远志。
韩庄节公性
教之为文。
伸纸引墨。
思源源不可遏。
公深加叹赏。
既而从天岸济法师。
习天台教。
尽得其学。
台宗诸老。
竞以书聘之。
欲令出门下。
师不从。
元叟端公。
说法双径。
人尊之为当代妙喜。
师往从之。
入门。
叟厉声一喝。
师若闻雷霆声。
黏缚尽脱。
遽稽首作礼。
复问答三四转。
皆惬叟意。
遂录为子。
使掌记室。
久之。
游建业。
谒全悟䜣公于大龙翔寺。
全悟门风高峻。
不轻许可。
见师特甚称之。
继往临川。
谒虞文靖公集。
虞公尤称之。
留九十日而还。
他若黄文献公溍。
蒙古忠介公泰不华。
翰林学士危公素。
其同辞称师。
无异于虞公。
名闻行宣政院。
元至正十六年。
请师出世会稽长庆寺。
升天衣万寿禅寺。
四方问道者。
闻风来归。
师以气衰。
倦于将迎。
营精舍一区。
而归老焉。
即山阴和塔是也。
我太祖龙兴。
师与钟山法会之选。
与东溟目公。
碧峰金公。
特被召入内庭。
从容问道。
赐食而退。
已而辞归和塔。
若将终身焉。
未几。
灵隐虚席。
诸山交致疏币。
延师主之。
师不得已而赴。
未及期年。
而崇德之祸作矣。
师入院。
甫浃日。
寺之左右序言曰。
寺政实繁乏。
都寺僧司之。
师曰。
若等盍选其人乎。
众咸曰。
有德现者称多才。
昔掌崇德庄田。
能辟其莱芜。
以食四众。
倘以功举。
谁曰不然。
师诺之。
先是。
勤旧有闻。
歆现之获田利。
率无赖比丘。
请于前主僧代之。
及现之被选也。
大惧发其奸私。
走崇德县。
列现过失。
县令丞寘不问。
适健令至上其事刑部。
刑部讯鞫既得实。
以师为寺长。
失于简察。
法当缘坐。
移符逮师。
或谓师曰。
此三年前事尔。
况师实不知。
且不识闻。
宜自辩诉可也。
师笑曰。
定业其可逃乎。
至部。
部主吏问曰。
现之犯禁。
尔知之乎。
曰知之。
曰。
既知之。
当书责款以上。
师即操觚如吏言。
尚书暨侍郎览之大惊。
咸曰。
师当今名德也。
恶宜有是。
荐审之务得其情。
师了无异辞。
于是。
皆谪陕西为民。
闻亦大悔。
且泣曰。
闻草芥耳。
岂意上累师德。
蚤知至此。
虽万死不为也。
师弗顾。
行至宝应。
谓从者曰。
吾四体。
稍异常时。
报身殆将尽乎。
夜宿宁国寺。
寺住持。
故师旧识。
相见甚欢。
师女弟之夫陈义安。
宦移凤阳。
以道经寺中。
师悦曰。
吾遗骸有所托矣。
是夕共饭。
犹备言迁谪之故。
不见有惫色。
明旦。
忽端坐合爪。
连称无量寿佛之名。
泊然而逝。
实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
义安等。
为其龛敛。
以俟师之季父至。
道衋然伤心。
遣其法孙梵译。
走宝应携骨而还。
骨间舍利。
丛布如珠。
县大夫。
及荐绅之流来观。
皆叹息而去。
其徒结竁于和塔祖垄之侧。
瘗焉。
寿六十七。
腊五十三。
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
曰朴园集。
师容貌魁伟。
襟怀煦然如春。
世间机阱押阖之术。
不识为何物。
性尚风义。
断江恩公。
与师缔忘年交。
断江卒。
师为刊布诗集。
复请虞公铭其塔。
三主名山。
起费补坏。
具有成绩。
其敷阐大论。
发挥先哲。
释门每于师是赖。
千百人中。
不能一二见焉。
竟以无罪谪死。
苟不归之于定业。
将谁尤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净源,字天镜,一号朴隐,姓倪氏,会稽人也。
父机,母严氏,皆为士族。
童时,从弘教大师立公于大报恩寺祝发为僧,受戒于昭庆濡律师,嶷然有远志。
韩庄节公性以道德辞章下帷授徒,净往从之。
于群经要旨,作文程式,俯仰变化,开阖曲折,悉洞然心胸,伸纸引墨,思源源不渴,每进一解,韩公未尝不称善。
天岸济以台衡止观开讲于虎林之集庆,净又往从之。
济为折三千具之义及四明孤山同异之辨,波澜浩荡,廉陛高严,净能一一领解,台宗诸老竞以书聘之。
时元叟端说法双经山,人尊为“当代妙喜”。
净又往从之,入门,叟厉声呵之,若闻雷霆,黏缚尽脱,遽却立作礼。
叟曰:“汝果何所见耶?
”复问答三四转,皆惬叟意,顾左右曰:“是般若位中人也。
”遂录为弟子,命归侍司,寻掌记室,时年二十七。
久之,出游建业大龙翔寺,寺主广智全悟䜣公精贯儒释,行文为世模范,不轻与人,见净盛称之。
继往临川,谒虞文靖公集,虞公又盛称之,留三月乃还。
当时能文者若黄文献公溍,蒙古忠介公泰不华,翰林学士危公素,莫不闻风赞赏,由是声光远施,上达聪听。
元至正十六年,行宣政院请出世会稽长庆寺,迁天衣万寿禅寺,四方问道者日至,净以衰病倦于将迎,营精舍一区而归老焉,所谓和塔处也。
元运既谢,明室初兴,诏天下名僧建会钟阜,升济幽灵。
净与上竺东溟日、五台璧峰金特被召入内庭,从容问道,赐食而退。
已而辞归和塔,若将终焉。
洪武九年冬十二月,灵隐虚席,诸山交致疏币,延净主之,未及期年,而崇德之祸作矣。
初灵隐有庄田在崇德,都寺僧德现掌之,开辟芜莱,以食四众,无赖比邱某歆其田利,请于前主僧代之。
及净入灵隐,德现复充都监,某惧发其奸私,走崇德县,列现过失,县令丞寘不问。
未几,有健令至,上其事刑部,刑部訉鞫得实,以净为寺主失于检察,法当缘坐,移符逮净。
或谓净曰:“此三年前事,且实不知,宜自辩诉,可免。
”净笑谢曰:“定业其可逃乎?
”至部,主吏问之曰:“现之犯禁,尔知之乎?
”曰:“知之。
”曰:“既知之,当书责款以上。
”净即操觚如吏言,尚书侍郎见之,皆大惊曰:“净当今名德,恶宜有是?
”荐审之,务得其情。
净了无异辞,于是皆谪陕西为民,行至宝应,谓从者道升曰:“吾四体稍异常时,报身殆将尽乎?
”夜宿宁国禅寺,主僧总虚了旧日交游,相见甚欢。
陈义安为青州卫知事,移戍凤阳,以道经此,亦留寺中,与净相遇,净喜曰:“吾遗骸有所托矣。
”义安者,净之女弟夫也。
是夕共饭,备言迁谪之故,不见惫色。
明旦端坐合爪,称佛而逝,时洪武十一年正月十九日也,世寿六十七,僧腊五十三。
义安、总虚为龛敛以俟,法孙梵译走宝应,焚其骨,舍利丛布如珠结,竁山阴和塔瘗焉。
净容貌魁伟,怀煦然,如春世间,机阱之术,不禁自绝。
性尚风义,断江恩与为忘年交。
其卒也,为刊其诗集,复乞虞公铭其塔。
三主名山,起废补败,具有成绩。
《三会语》有录二卷;诗文曰《朴园集》,葺若干卷。
译等哀慕慈法,惧其湮没,疏为事状,徵文于宋文宪公濂而铭诸石。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字子渊,庆元路人。
生卒年均不详,约元惠宗至元中前后在世。
生平事迹不详。
著有子渊诗集六卷,《四库总目》多与遒贤、杨维桢、张雨、危素、袁华、周焕文、韩性、乌本良斯道兄弟倡和之作。
古诗冲澹,颇具陶韦风格。
钦定四库全书·子渊诗集·提要
(臣)等谨案:子渊诗集六卷。
案:子渊诗集散见永乐大典中,但题曰元人。
文渊阁书目载之,亦不著撰人名氏。
考集中有岁尽诗云:照我乡关梦,相随到鄮城。
鄮故城在鄞县东,唐时析鄮置鄞、慈、奉、镇四邑,隶明州,元为庆元路纳新金台。
集有怀明州张子渊七律一首,又有依韵奉答子渊七律二首,今唱和诗俱在集中,韵亦相符,则当为庆元路人。
又铁釜中莲诗题下自注叙同时并赋诸人,有暨仲深之语,则其名当为仲深。
又有怀兄子益在横浦诗,以其兄字推之,则子渊当为其字矣。
集久不传,兹分体缀辑,得诗六卷,多与纳新、杨维桢、张雨、危素、袁华、周焕文、韩性、乌本良、斯道兄弟唱和之作,而纳新为尤夥。
古诗冲澹,颇具陶、韦风格。
律诗虽颇涉江湖末派,格意未高。
然五言:如晓市鱼虾集,秋山笋蕨多。
驿路随江尽,湖云类海宽。
地通江栈阔,天入海门低。
明月孤城柝,秋风弱客心。
枯萑晴似雪,独鸐夜如人。
七言如江村夜迥传金鼓,池馆秋深老芰荷。
满面炎尘低客帽,一川离思属荷花。
家僮解事故携酒,野鸟避人低度墙。
北风吹沙弓力劲,落日照海旌旗寒。
秫荒乏酿茶为酒,鱼熟难赊米当钱。
西江返照连虹影,南镇残山入雁行。
亦皆楚楚有致。
其见重于当时名辈,亦有以也。
乾隆四十六年九月恭校上。
子渊诗集·序
昔唐杜子美于开元大历间,以诗鸣其忠君爱国之心,一形于言,故后以诗史称焉。余识同里张君子渊于童丱中,知其明敏嗜学。蚤孤,事母以孝闻。后十年,余教授徵饶间,子渊亦漫游湖海,正诸有道,以扩其所蕴。故其诗章累帙。凡爱亲之诚,形之于言,当代清要,转闻于朝而旌其门。吁。子渊可谓共为子职者矣。然诗之为诗,岂徒然哉。自风雅颂而降,楚汉魏晋,沿于唐宋,体制不同,各言其志,莫不有揄扬风刺之道焉。今子渊之诗,拳拳不忘乎亲,志形于言,自有不能已者。子渊虽未能拾一第,承一命,以荣其亲,独能以诗彰其母之志节,亦荣矣。然诗之驯驳,固未暇论,其爱亲之诚,较子美忠君爱国之心,庸有二哉。观子渊之诗者,各能兴起其爱亲之心,则于名教信不为无补也。嗟夫,采诗观风,其职已废。他日有求忠臣于孝子之门者,舍子渊其谁欤。会稽王君良与锓梓以广其传。余既服子渊之孝于亲,又嘉良与能乐道人之善,故书以弁其篇。 端至正丙申春三月庚寅,四明安晚后人郑奕夫景尹父序。 昔者楚王之弟鄂君,泛舟于新波之中,榜枻越人,拥棹而歌。朱文公以其自越而楚,不学而得其馀韵声诗。古今共贯,四海一家,有非人之所能为者。虽其义鄙亵,而君子取焉。他日,郭啰洛君易之至京师,常言张君子渊之贤,出其诗若干首。其古意三章,托兴深远,忠贞之心,盖莫可掩。有诸内,形于外,即是诗。可以窥子渊之存矣。子渊越人也。由其诗观之,越之为越,岂不异乎古昔哉。鄞故越地,至于近代,遂为文献之邦。宗公大儒,前后相望。子渊生于其乡。一扫其鄙亵之辞。所谓鲁无君子,斯焉取斯。宜乎易之称之不容口。使朱氏见之,又将何如其喜也。余往至鄞。子渊群从昆弟数相往来,知其嗜学之笃,张氏其兴乎。暇日读子渊之诗,辄叙而归之易之。 至正十二年八月丁夘,临川危素书于金台坊寓舍。 繇百数十载已前,北南并尚。眉山值建学大兴,诗人殆废。永嘉专意肃括,姚、贾几中兴,其失也萎。江西诸贤以直致为工,断续钩棘,自谓无首无尾,世复以率嗤之。暨车书混一,溯淮而上,号呼纵恣,啁唧之音,不革于南俗,文治益隆,天下学士大夫始识正路,然惟得其形似而已。至于超然茟墨之外,深契自得者,盖鲜矣。古今评诗,蔚有定论。近世未解考究,辄事援笔,以肆私见。譬之工人,规矩不熟于中,欲斤斧是驭,精巧是期,无是理也。盖诗之为诗,情兴景而已。二者之遇,不得不形于言,而非我之所能为者,此真诗也。苟或牵合补缀,可以无作,岂诗也哉。予近有得于此,而年益劭,志益落,殆不可对人语,而亦莫我信也。近获与张君子渊交,片言之间,辄悟此意。出示所作百馀篇,其意辄深远,与雕琢相谢绝。虽天禀所至,亦薰熟有素者。夫已有所得而不与知者共,非君子用心也。喜而为书于卷首。 至元己夘九月下浣小江艾逸单弘叙。 唐杜甫氏,为古今诗人之冠。宋黄太史庭坚谓学者宜读其诗,精其句法,每作必使有意为一篇之主,乃能成家。而或者云:宜宗商周而祖汉魏,晋宋而下,可无学也。噫!岂黄太史为不知此耶?商周之作,圣人删之为经,盖方圆之规矩也,奚容言哉?然曰必祖汉魏,则删后无诗,独汉魏何?夫世道升降,而文气从之,汉稍近古,六义未泯,逮邺下诸子,而流风存焉。六朝南北,非无人也,光岳分裂,偏驳萎薾,其可取者希矣。至唐而后,陈子昂首恢雅道,及杜甫出而集百氏之成,虽后有作者,蔑以尚兹。要之本人情,明物理,美刺哀乐,庶几三百篇之遗矣。非直以其辞而已,是可槩以晋宋而下为可废哉?盖商周之诗,至汉魏而靡,汉魏之诗,自杜甫而定。学者溯流而求之,舍是宜非所先也。国朝南北混一,宗工继作,以中和雅正之声,而革金宋之馀习,学者非杜诗不观也。然昧者剽剟近似,袭用一律,而不知根本。道艺其所以来,或者之议,岂为过哉?四明张君子渊,每与余论及,比而观之。今其友会稽王良与编集子渊之诗为若干卷,以刻诸梓。子渊盖知读杜诗而精其句法者也,成一家言,以见黄太史之语为不诬,兹余之所嘉已。故为书其所尝与论者而序之。 至正十六年龙集丙申夏五月辛夘,浙河杨彝序。
夏泰亨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绍兴会稽人,字叔通。
九岁能文。
韩性高足。
领乡荐,官翰林编修。
有《诗经音考》、《矩轩集》。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绍兴上虞人,字季章。
韩性学《尚书》,闭门力学。
后应辟为吴淞教官。
有《通鉴纲目考證》。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季章,上虞人。官平江儒学学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