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明本

相关人物:共 25 位
共 2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怀澄禅师不知何许人。
与宝同出于五祖之门。
出世洪州泐潭。
诸方呼为泐潭澄。
黄龙南公依之最久。
然云门法道。
至师小变。
故云峰悦公。
方之药汞银。
锻则流去。
大觉连和尚其嗣也。
所谓青出于蓝者。
别具。
系曰。
一洞山也。
诠去授聪。
聪嗣文殊。
聪死授宝。
宝嗣五祖。
要见拄持续佛慧命。
非细事故。
古人举授唯大。
公弗容一毫私念于其间。
不然诠聪工老。
岂少法嗣哉。
中峰国师
与定叟书云。
古人于法嗣嫡传。
所以深明宗系者。
大法源委不可诬也。
世漓俗薄。
奉金请拂。
以院易嗣者有之。
某尝痛心于此。
宝亦云门子孙之杰出者。
惜大德为一眚所掩。
灯录谓宝生娼室无姓氏。
未之考耳。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开(一一八三~一二六○),号无门,俗姓梁,杭州(今属浙江)人。宁宗嘉定十一年(一二一八),入住湖州报因禅寺。后历住隆兴府天宁寺、黄龙崇恩寺、平江府灵岩显亲崇报寺、隆兴府翠岩广化寺,再住黄龙崇恩寺,镇江府焦山普济寺、平江府开元寺、建康府保宁寺、开山护国仁王寺。理宗淳祐七年(一二四七),入朝起居奉旨。景定元年(《西天目山志》作四年,误)卒,年七十八。为南岳下十八世,月林师观禅师法嗣。有《无门慧开禅师语录》二卷、《禅宗无门关》一卷,均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末附《行实》,又见《西天目山志》。 释慧开诗,以辑自《语录》及其中单编偈颂、《禅宗无门关》中的颂古编为三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七四一○
慧开(一一八三——一二六○),字无门,俗姓梁,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幼出家,从天龙肱和尚受业,继谒月林师观得法。嘉定间住安吉报国寺,历迁龙兴天宁寺、黄龙翠岩、苏州开元、灵岩、镇江焦山、金陵保宁等刹。淳祐间还里居西湖北山。有旨入内演法,赐号佛眼禅师,就其居地建护国仁王寺。著有《禅宗无门关》一卷,其弟子辑有《无门慧开禅师语录》二卷,今并存。事迹见《语录》末小传,《补续高僧传》卷一九。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慧开。
字无门。
杭之良渚人。
俗姓梁。
母宋氏。
礼天龙肱和尚。
为受业师。
闻月林观公开法于万寿。
师同石霜印公。
往谒之。
林令看无字话。
六年迥无入处。
乃奋自尅责。
誓云。
若去睡眠。
烂却我身。
每至困剧时。
廊下行道。
以首触露柱。
一日在法座边立。
忽闻斋鼓声有省。
成偈云。
青天白日一声雷。
大地群生眼豁开。
万象森罗齐稽首。
须弥𨁝跳舞三台。
入室通所得。
林叱曰。
何得见神见鬼。
师便喝。
林亦喝。
师又喝。
自此机语吻合。
嘉定间。
出世住安吉报国。
迁龙兴天宁。
黄龙翠岩。
苏之开元灵岩。
镇江焦山。
金陵保宁。
淳祐间。
还里。
于西湖北山林木幽荫处。
乐而居之。
有石自山趾斗折而上。
𥓂砑不合如砺。
师之来其下。
划然出泉。
色绀而甘。
洌澄若重渊。
言者谓。
师自黄龙移是山。
盖龙随师锡而归也。
遂呼其石处。
为黄龙洞。
而峰为黄龙峰。
是凡夏雨初霁。
有物蜿蜒松上。
气茀茀而黄。
其黄龙焉。
时境内大旱。
少保孟珙。
丞相吴潜郑清之。
奏师道行。
致泉自涌龙时现。
必能为苍生救枯槁也。
有旨。
召入文德殿演法。
师升座。
无所说唯嘿坐。
雨应时大作。
远近普洽。
上喜甚。
问何以致是。
师曰。
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
上悦。
赐号佛眼禅师。
被以金缕伽梨。
敕祠黄龙。
曰灵济侯。
于黄龙峰下。
建护国仁王寺。
拨平江官田三千亩。
命师开山。
师形体矬小。
其赴召也。
指日观众。
而后踰阈。
施重墄于座级而升焉。
朝士多窃笑之。
师誓弘法教。
惟自讳报身不伟。
洞之颠。
有玉峰一片。
削成插天。
莹如脂肪。
高二丈馀。
因命工肖己形。
长丈许。
飞云隐其足。
缘背光𦦨蔚起。
凿龙首蟠。
绕右向虚。
左窦可俛入。
前施案焉。
皆就石势镂之。
幻若从地涌出。
而登坐于空中者。
私祝云。
愿后有身视此。
师迁化之夕。
钱塘孙氏妇。
梦一僧篝灯。
自称开道人。
寄宿。
翼日产男子。
后为大禅师。
中峰本公也。
师法嗣为永嘉见和尚。
高峰语石屋云。
温有瞎驴。
是也。
亦为大宗匠。
不坠家声者。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印原。
字古先。
相州藤氏子。
藤为国中贵族。
师生有异徵。
垂髫时。
辄刻木为佛陀像。
持以印空。
人异之。
十三剃发受具戒。
遍历诸师户庭。
咸无所證入。
乃嘅然叹曰。
中夏乃佛法渊薮。
盍往求之乎。
于是。
绝鲸波之险。
奋然南游。
初参无见顶公于天台华顶。
公语之曰。
汝缘不在此。
中峰本公
现说法杭之天目山。
炉韛正赤。
此真汝导师。
宜急行。
师即蓬累而出。
往见中峰
中峰一见。
遽命给侍左右。
屡呈见解。
辄遭呵斥。
退而涕泣。
至于饮食皆废。
中峰怜其诚恳。
乃谓之曰。
此心包罗万象。
迷则生死。
悟则涅槃。
生死之迷。
固是未易驱斥。
涅槃之悟。
犹是入眼金尘。
当知般若如大火聚。
近之则焦头烂额。
唯存不退转一念。
生与同生。
死与同死。
自然与道相符脱。
使未悟之际。
千释迦。
万慈氏。
倾出四大海水。
入汝耳根。
总是虚妄尘劳。
皆非究竟之事也。
师闻遍身汗下。
益厉精猛积之之久。
忽有所省。
现前境界。
一白无际。
中峰印之。
复见诸大老。
皆无异词。
会清拙澄公。
将入日本建立法幢。
师送至四明。
澄公曰。
子能同归。
以辅成我乎。
师曰。
云水之踪。
无住无心。
何不可之有。
即摄衣升舟。
其后澄公能化行于遐迩者。
皆师之力也。
然瓣香酬法乳。
的归之中峰
师化大行。
专以流通大法。
建立梵宫为事。
若丹州之愿胜。
津州之保寿。
江州之普门。
信州之盛典。
房州之天宁。
皆郁然成大兰若。
而建长之西。
复创广德庵。
命其徒守之。
如慧林。
等持。
真如。
万寿。
净智。
皆师受请弘化之刹。
劳绩之见不与焉。
年度比丘千馀人。
非所度而受法称弟子者。
不与焉。
师临众端严。
见者若未易亲。
及闻其诲者。
温若春阳。
莫不悦服而去。
人有来求法语偈颂者。
濡毫之顷。
翩翩数百言。
曾不经意。
皆契合真如。
师不自以为是也。
取语录并外集。
投火中曰。
吾祖不立文字。
留此糟粕何为。
门人欲画师像。
预索赞语。
师作一圆相。
题其上曰。
妙相圆明。
如如不动。
触处相逢。
是何面孔。
其方便为人皆类此。
甲寅春正月。
坐化于长寿院。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印原,字古先,姓藤氏,日本国人也。
世居相州,为国贵族。
生有异徵,垂髫时,辄刻木为佛陀像,持以印空。
父奇之曰:“是儿于菩提有缘,宜使之离俗,学究竟法。
”甫八岁,归桃溪悟公,执童子役。
年十三,即剃发,受具足戒。
自时厥后,遍历诸师户庭,无所證入。
乃慨然曰:“中夏为佛法渊薮,盍往求之。
”于是浮海南游,飘然西渡,初至天台参无见睹于华顶峰,睹语之曰:“尔缘不在斯。
中峰本以高峰上足,说法杭之天目山,炉火正赤,往来学徒无不受其锻鍊,此真汝导师也。
”原遂往谒中峰,一见遽命给侍左右。
屡呈见解,中峰呵之曰:“根尘不断,如缠缚何?
”原退而悲泣,饮食皆废。
中峰怜其诚恳,乃谓之曰:“人惟此身,包罗万象,迷则生死,悟则涅槃,生死之迷,固是未易驱斥。
涅槃之悟,犹是入眼金尘。
当知般若如大火聚,近之则焦首烂额,唯存不退转一念,生与同生,死与同死,自然与道相符。
若当未悟之际,千释迦,万慈氏,倾四海大水入汝耳根,总是虚妄尘劳,皆非究竟。
”原闻之,不觉通身汗下,无昼无夜,未尝暂舍,积之又久。
一夕忽有所省,见前境界一白无际。
急趋丈室告中峰曰:“原已撞入银山铁壁去也。
中峰曰:“既入银山铁壁,来此何为?
”由是瞩机生悟,超然领解。
十二时中触物圆融,无纤豪滞碍。
未几辞去,往谒虚谷灵、古林茂、东屿海、月江印,此四公者,道誉隆隆,各据高座,展化一方。
见其證悟亲切,机锋颖利,莫不以“丛林师子儿”称之。
会清拙澄将入日本建立法幢。
原送至四明,澄曰:“子能同归以辅我乎?
”原曰:“云水之踪,无住无心,何不可之有?
”即摄衣升舟。
其后澄之行化遐迩,皆原之力也。
已而出世甲州慧林,瓣香酬恩,卒归之中峰,黑白来依,犹万水赴壑。
古山源议革城州等持教寺为禅,物论非原无以厌伏众心,竟迎原主之。
俄住州之真如,又迁万寿,又迁相之净智。
及谢去,更行化于奥州。
原之族兄藤君新建普应寺,延原为开辟住持,方起而应之,关东连帅源公建长寿院于相州,复请开山兼主圆觉,原又赴之。
未几,迁建长。
其说法度人,孜孜弗懈,无异慧林时。
后退归长寿,有终焉之志。
岁在甲寅正月,忽示疾。
至二十三日夜参半,召门人曰:“吾今日逝矣,尔等恪守常训,使法轮弗替可也”。
黎朋宾明,候问起居应接如平昔,及午,呼侍者曰:“时至矣,可持觚翰来。
”及至,复曰:“吾塔已成,唯未书额尔。
”乃手书“心印”二字,入室端坐,泊然入灭。
世寿八十,僧腊六十又八。
弟子奉全身瘗焉。
初原以流通大法,建立梵宫为事。
若丹州之胜愿,津州之保寿,江州之普门,信州之盛兴,房州之天宁,皆蔚然成大兰若。
而建长之西,复创广德庵,命其徒守之。
故先后所度比丘一千馀人。
平生端严若神,虽燕坐之时,俨若临众,目光炯炯射人。
见者若未易亲炙,及聆其诲语,温若阳春,莫不心悦诚服。
有求法语偈颂者,濡毫之间,洋洋数百言,曾不经意,皆契合真如,犹不自以为是,取语录并外集投于火中曰:“吾祖不立文字,但传心印,留此糟粕何为。
”门人欲为画像且索赞语,原乃自作一圆相,题其上曰:“妙相圆明,如如不动。
触处相逢,是何面孔。
”其方便为人皆类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38—1295 【介绍】: 宋元间僧。吴江人,俗姓徐,号高峰。出家净慈寺,住持天目山之狮子院。
全宋诗
释原妙(一二三八~一二九五),号高峰,俗姓徐,吴江(今属江苏)人。年十五出家,投嘉禾密印寺法住为师。十六岁薙发,十七岁受具,十八岁习天台教,二十岁更衣入净慈,立限学禅。二十二岁请益断桥妙伦。继扣雪岩祖钦,景定二年(一二六一)得悟。三年,由国清过雪窦,谒西江谋、希声叟、寓旦过。及祖钦挂牌于道场,开法于天宁,皆随侍。度宗咸淳二年(一二二六),入临安龙须寺,苦行九年。十年,迁湖州双髻庵。帝炳祥兴二年(一二七九),至天目西峰。元世祖至元十八年(一二八一),入张公洞扁死关,不越户十五年。成宗元贞元年卒,年五十八。为南岳下二十一世,雪岩祖钦禅师法嗣。有《高峰原妙禅师语录》二卷、《高峰原妙禅师禅要》一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行状》。 释原妙诗,以辑自《语录》、《禅要》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依次分编为二卷。
槜李诗系·卷三十
原妙字高峰姓徐氏吴江人出家崇德密印寺(后析桐乡)得法于雪岩钦禅师立死关于西天目之狮子岩设三关语以验学者世寿五十八有语录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八
禅师讳原妙。
出苏州吴江徐氏。
为雪岩钦禅师入室之真子也。
弘法于天目之狮子岩。
因以高峰自号。
关居三十载。
横拈倒施。
而令行吴越。
南宋嘉熙戊戌年三月。
而公生。
公生性迟重寡言。
笑行如瘦鹤。
望之似懦弱。
然其神气精悍夺人。
幼喜趺坐。
凡见髡流。
必合爪劳问成礼。
淳祐壬子。
从秀水密印寺法住沙门得度。
年十五。
备知大僧事。
及戒得满分。
于其律度。
开遮进止。
不期而咸合焉。
寻习教观于天台。
其文句义。
学弗可难也。
公每忖达磨一宗。
不立文字。
为教外别传。
能了当人大事。
为之立地成佛。
岂徒然哉。
即出杭州。
参访宗门知识。
入湖南净慈净慈。
为武林禅窟。
伦断桥居焉。
公参僧堂。
立死限三载。
拟求妙悟。
竟无所发。
时雪岩钦禅师寓北涧。
断桥指公往谒。
公谒雪岩。
雪岩不许通谒。
公益心切。
乃告香通诚。
雪岩许见。
未作礼即连棒打出。
公垂涕回惶。
复入雪岩。
便问。
阿谁拖你死尸来。
又以拳打出之。
于是疑团猛结。
无所攀仰。
乃拟避喧求静。
咬嚼话头。
于径山禅堂及月。
忽忆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匊战胸次。
目不交睫者六昼夜。
忽睹演五祖真赞云。
百年三万六千朝。
反覆元来是者汉。
从前话头一并打。
失其年二十有四矣。
雪岩已赴南明。
公即走觐。
才入雪岩。
便问。
谁拖你死尸来。
公便喝。
雪岩拈棒。
公把住曰。
今日打原妙不得也。
曰。
为甚打不得。
公拂袖而出。
次日雪岩召公问曰。
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对曰。
狗舐热油铛。
曰。
那里学者虚头来。
对曰。
正要和尚疑著。
雪岩休去。
公以为妙契玄旨。
自此随问即答。
久之雪岩谓公曰。
日间浩浩作得主么。
对曰。
作得主。
曰。
睡梦中作得主么。
对曰。
作得主。
曰。
正睡著无梦无想无见无闻。
主在甚么处。
公不能对。
雪岩曰。
从今日去。
也不要你学佛学法。
也不要你穷古穷今。
但只饥来吃饭。
困来打眠才睡。
觉来却抖擞精神。
我者一觉主人公在那里。
安身立命。
公遂别入龙须。
经五载。
因邻僧推枕堕地作声。
大彻乃曰。
元来只是旧时人。
不改旧时行履处。
咸淳甲戌年。
住湖之双髻峰。
禅者登峰益众。
公即入西天目山之狮子岩。
岩绝跻攀。
其来决择之者。
又满百许人。
公乃别居岩西石洞。
石洞之险。
非梯莫升。
大书死关二字为额。
尽屏给侍。
日用一食。
以瓮为铛。
断缘撤梯。
岩中弟子罕见其面。
或垂语以验方来。
不契即拒关。
其垂语曰。
大彻底人。
本脱生死。
因甚命根。
不断佛祖公案。
只是一个道理。
因甚有明与不明。
大修行人。
本遵佛行。
因甚不守毗尼。
杲日当空。
无所不照。
因甚被片云遮却。
人人有个影子。
寸步不离。
因甚踏不著尽大地。
是个火坑。
得何三昧。
不被烧却。
元世祖丁亥年。
雪岩遣白拂嘱公。
偈曰。
上大今已无人。
雪岩可知礼也。
虚名塞破乾坤。
分付原妙侍者。
始升座开导。
其语恳切。
中古尊宿。
未之有也。
丛林谓之禅经。
抱道老成之士并归焉。
一日民间讹谣。
官选童男女。
本小师问曰。
忽有人来问和尚。
讨童男女时如何。
公曰。
我但度竹篦子与他。
本大彻于言下。
或问。
诸弟子优劣。
公曰。
若初院主等一知半解。
不道全无如义。
首座固是铁根老竹。
其如七曲八曲。
惟本维那却是上林新篁。
它日成材。
未可量也。
元贞乙未季冬朔日。
命鼓告众曰。
西峰三十年。
妄谈般若。
罪犯弥天。
今日(或云末后)有一句子。
不敢累及平人。
自领去也。
大众还有知落处者么。
良久云。
毫厘有差。
天地县隔。
复曰。
来不入死关。
去不出死关。
铁蛇钻入海。
撞倒须弥山。
跏趺泊然而寂。
七日容色益明润。
舍利结于爪𩬊。
越三七日。
塔全身于死关。
坐四十三夏。
历世五十有八。
仁宗戊午。
谥普明广济禅师。
赞曰。
古以滹沱机用。
如涂毒鼓。
闻者皆立死。
或先后于近远稍异。
迨密庵后。
几不横死矣。
幸雪岩得无准药授之师。
师复涂而击之。
以立死中峰辈至今。
闻其馀响。
犹自胥丧。
吁何伟也。
非师玄要戈甲。
吴越正令。
曷克臻此。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原妙,字高峰,吴江人。出家净慈,参断桥伦,伦示以生从何来,死从何去。穷究未契,立死限三年,胁不至席,口体俱忘。或提单遗巾,发箧置鐍,终岁矻矻,若无见闻。时雪岩钦寓南屏北涧,夙夜孳孳以剖决此心,见父母未生以前本来面目,一旦冰消,豁然迥露,无依无欲,得大解脱境界。扣之灵隐石田,天童痴绝,径山无准,莫不印證。原妙闻之,欣然怀香往谒。方问讯,即推出闭门,再往稍得就近,钦忽骂曰:“阿谁与你拖个死尸来?”声未绝,继之以掌,如是者三。而原妙叩礼逾虔。一日,忽睹五祖演像赞云:“百年三万六千朝,返覆原来是此身。”蓦然骛破死尸之疑。明日诣钦,又问阿谁话头,举杖方下,原妙喝住曰:“今日郤不得如此。”拂袖便出。自此机锋不让,遂辞入天目,立死关于师子严三十馀载,影不出山。弘悟普度,名冠元世,所著有《高峰语录》。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攸州人。号海粟。博治经史,于书无所不读。其为文,酒酣耳热,命侍史二三人,润笔以俟,即据案疾书,随纸多寡,顷刻辄尽。仕为承事郎、集贤待制。
元诗选
子振,字海粟,攸州人。
博洽经史,尝著《居庸赋》,首尾几五千言,闳衍钜丽,自号怪怪道人。
仕为承事郎、集贤待制。
海粟于书无所不记,当其为文也,酒酣耳热,命侍史二三人润笔以俟。
海粟据案疾书,随纸数多寡,顷刻辄尽。
事料醲郁,美如簇锦。
与天台陈孚刚中友善,刚中极敬畏之,自以为不可及。
金华宋景濂曰:海粟冯公以博学英词名于时,当其酒酣气豪,横厉奋发,一挥万馀言,少亦不下数千,真一世之雄哉!
惜全稿失传,仅于书画卷中搜得如干首。
又尝与中峰禅师唱和,有《梅花百咏》,并附于后云。
词学图录
冯子振(1257-1314) 字海粟,号怪怪道人。攸州(今湖南攸县)人。存词43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了义。德清人。俗姓杨。母张氏。宋景定癸亥举师。六岁始能言。从其母诵法华经。人世事懵无所知。姿貌凝然。志若有所待。年十七。有僧遇之。举高峰上堂语。师矍然起立。谓僧曰。能引我往见之乎。母具装遣之。行见高峰于天目狮子岩之死关。以童子给侍左右。乃令提万法归一一归何处。因名之曰从一。他日室中。举牛过窗棂话。师儗开口。峰随痛棒之。不觉堕于崖下。同学明通。扪萝接磴以救之。则已出半山无所苦也。谓通曰。我机缘不在此。往江西见钦公去也。通曰汝负老汉棒矣。即与还山之西禅庵。自誓曰。我七日不證则决去。端直坚壁。忘废寝食。夜则攀树。露立达旦。未及所期。豁然大悟。驰至死关。呼曰。老和尚。今日谩我不得。呈颂曰。大地山河一片雪。太阳一出便无踪。自此不疑诸佛祖。更无南北与西东。明日峰上堂云。我漫天网子。打凤罗龙。不曾遇得一虾蟹。今日有蟭螟虫撞入。三十年后。向孤峰绝顶。扬声大叫去在。自此呵励同学。言不少逊。乃曰。尽大地有一人发真归源。我皆知之。峰叹其俊快。久参者愧焉。几有命如悬丝之虑。遂归德清。其母为卖簪珥。同入武康上柏山。结茅以居。人见其混俗。罔测其意。峰召之还山。峰曰。大有人道。你[掐-臼+也]泥带水。师曰。两眼对两眼。峰为落发受具。改名了义。元贞乙未。高峰示寂。师亦韬晦。或游禅林居下板。孤峭严峻。不假借人辞色。或嬉笑怒骂。粗言秽语。人所不堪。或不因劝请。随机开导。声如奔雷。自是王公贵人争相迎。奉布施充斥。视之漠如。以泰定三年。归坐祖山。学士大集。示众曰。除却语默动静道。将一句来。又曰。一息不来。向何处安身立命。答者皆不契。观师就席之意。勉徇众望。多非得已也。至顺中。仁宗闻师道行。诏命宣政院。使赍香入山宣问。敕有司加护。元统二年。赐号佛慧圆明正觉普度禅师。玺书未至山而师化矣。前一日召众云。汝等克念先宗。弘扬大法。念报佛恩。勿生懈怠。旦起众。闻空中雷声隐隐。师已跏趺就逝。世寿七十二。僧腊四十九。藏全身于狮子岩之后。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九
断崖了义禅师者。
湖州德清汤氏子也。
六岁始言。
言即入理。
常随其母。
诵法华经。
因牵母衣而问曰。
佛放眉间白毫相光。
照东方万八千土。
靡不周遍。
母曾见么。
母答曰。
佛放瑞光。
如优昙花。
时一遇耳。
又问曰。
因甚又道。
我见灯明佛本光瑞如此。
母良久。
抚其顶而叹曰。
儿有慧根乎。
更宜广见高明休自屈。
年十七。
闻举高峰妙公警策语。
乃勃起曰。
此大善知识也。
我往从之。
其母甚喜。
竟造狮子岩。
谒妙公。
公爱其挺特。
俾提一归何处话。
且授名曰从一。
妙公每呼从一。
一每应诺。
公曰。
牛过窗棂头角。
四蹄都过了。
因甚尾巴过。
不得一罔措。
自是一归何处。
与牛过窗棂话。
结成一片。
如碍铁围。
或间求示。
非拳则棒一。
又疑拳棒与本参。
岂相干耶。
偶过钵盂塘。
见松梢雪坠有省。
即举似公曰。
不问南北与西东。
大地山河一片雪。
声未已。
又被痛棒打。
退不觉陨身崖下。
同学扪萝救之。
一乃誓限七日。
昼则桩立。
夜则攀树。
临崖露立达旦。
未及期。
大彻扣关。
大呼曰。
今日瞒我不得也。
公曰。
作么。
曰。
大地山河一片雪。
太阳一照便无踪。
自此不疑诸佛祖。
更无南北与西东。
妙公乃上堂曰。
我布漫天大网。
打凤罗龙不曾。
遇得一虾一蟹。
今日有个蟭螟。
虫撞入三十年。
后向孤峰顶。
扬声大叫。
且道。
叫个甚么。
举拂子云。
大地山河一片雪。
一便夺拂子云。
尽大地有一人发真归源。
我悉知之。
公便下座。
于是举扬料拣。
词不少逊。
而从一行者之名大显。
辞归。
德清结茆武康。
居以事母。
名缁乐访之。
又五载还天日。
妙公曰。
大有人道。
你拖泥带水在。
对曰。
两眼对两眼。
妙公。
乃为薙落。
更从一。
名了义。
自号断崖。
遂单瓢只杖。
渡淮杨。
历齐鲁。
访燕赵。
登五台。
随所至处。
辨论风生。
海内丛席为之大震。
中峰本公
状其生平曰。
撞漫天网。
解狮子铃。
情亡义断。
石裂崖崩。
夺庞老金珠。
高挥大抹。
将阿爷门户。
竖柱横撑。
这边那边。
了无羁绊。
问禅问道。
不近人情。
大地山河一片雪。
话头流落至今行。
名刹争起之。
不顾。
雍二禅师相继化去。
义始住天目正宗寺。
年已七十。
道风益峻。
众未尝登百辈半受诸方付嘱者。
就正请益。
不敢生。
忽尝示众曰。
若要超凡入圣。
永脱尘劳。
直须去皮换骨。
绝后再苏如寒灰。
发焰枯木重荣。
岂可作容易想。
我在老和尚处。
多年每被大棒打。
彻骨髓不曾。
有一念远离心。
直至今日。
才触著痛处。
不觉泪流。
岂是你欢喜踊跃。
咬著些子苦味。
便乃掉头不顾。
殊不知苦味。
能除百病。
大凡功夫若到。
省力时。
如顺水流舟。
只要梢公牢牢把柁。
才有丝毫异念。
生管取丧身失命。
若到纯一处。
不可起一念精进心。
不可起一念懈怠心。
不可起一念求悟心。
不可起一念得失心。
才有念生。
即被一切邪魔入你心腑。
使你颠狂。
胡说乱道。
永作魔家眷属。
佛也难救你。
戒之戒之。
元统元年除夕。
告众曰。
有一件事。
天来大还。
委悉么良久云。
明日。
是元朝越六日。
指法云塔西空地曰。
更好立个无缝塔。
归与禅者谈笑自若。
乃曰。
老僧明日天台去也。
侍者曰。
某甲相随得么。
曰。
骑马趁不及。
次日跏趺而逝。
世寿七十二。
坐夏四十九。
奉遗命。
塔于所指之处。
赐号佛慧圆明正觉普度大师。
义初会葬中峰时。
笑谓众曰。
过后十二年。
更为老僧。
一会及入灭时。
正符其谶。
赞曰。
棒头觅落处。
何如捞月水中。
喝下越端倪。
却似分胶膝里。
师初扣关。
见高峰孤硬。
有上山推毂之难。
自后立地知此道。
平常有顺水放舟之快。
想其为人烈丈夫也。
故其问道出家之迹。
颇与卢行者相若说法。
写自心曲。
以真实诲人。
至今传其语。
为禅关策要。
宜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僧。萧山人,俗姓董。家世宗儒。年十九,出家于杭州灵芝寺。嗣中峰。隐居伏龙。临终说偈,投笔而逝,谥佛慧园鉴禅师。
御选元诗姓名爵里
字无明,号千岩,萧山董氏子。隐天龙山东庵,复渡江至义乌伏龙山,依大树结茅而止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元长。
字无明。
一号千岩。
越之萧山董氏子。
七岁经书过目成诵。
出入蹈炬循彟。
有若成人。
年既长。
从授经师。
学法华经。
指义而问。
师弗能答。
受具戒于灵芝寺。
会行丞相府。
饭僧。
师随众入。
中峰本公在座。
见师即呼。
问曰。
汝日用何如。
对曰。
唯念佛尔。
公曰。
佛今何在。
师方儗议。
公厉声喝之。
师遂作礼求指示。
公以无字授之。
遂缚禅于灵隐山中。
后又随顺世缘。
将十载矣。
一旦喟然叹曰。
生平志气。
充塞乾坤。
乃今作瓮中醯鸡耶。
即复入灵隐山危坐。
胁不沾席者三年。
因往望亭。
闻雀声有省。
亟见本公
公复斥之。
师愤然来归夜将寂。
忽鼠翻食猫之器。
堕地有声。
遂大悟如蝉蜕。
污浊之中。
浮游玄间。
上天下地。
一时清朗。
被衣待旦。
复往质于公。
公问曰。
赶州何故云无。
对曰。
鼠餐猫饭。
公曰。
未也。
对曰。
饭器破矣。
公曰。
破后云何。
对曰。
筑碎方甓。
公乃微笑。
祝令护持。
时节若至。
其理自彰。
师既受付嘱。
乃隐天龙之东庵。
耽悦禅味。
不与外缘。
有二𧉮。
日来环绕座下。
师为说皈戒。
𧉮矫首低昂。
作拜势而去。
自是声光日显。
笑隐方主中竺。
力荐起之。
丞相脱欢。
亦遣使迫师出世。
皆不听。
无何诸山。
争相劝请师度。
不为时所容。
杖锡踰涛江而东。
至乌伤之伏龙山。
誓曰。
山若有水。
吾将止焉。
俄山泉溢出。
作白乳色。
师遂依大树以居。
实泰定丁卯冬十月也。
久之。
乡民翕然宗之。
邑大姓二楼君。
为之创因旧号建大伽蓝。
重楼杰阁。
端门广术。
辉映林谷。
内而齐鲁燕赵秦陇闽蜀。
外而日本三韩八番罗甸交趾琉球。
莫不奔赴膜拜。
咨决心学。
至有求道之切。
断臂师前。
以见志者。
朝廷三遣重臣。
降名香以宠嘉之。
江淮雄藩。
若宣让王。
则下令加护其教。
若镇南王。
则亲书寺额。
赐僧伽黎衣。
及师号。
帝师亦再降旨。
俾势家无有所侵陵。
并锡大禅师之号。
资政院。
又为启于东朝。
命朝臣制师号。
并金襕法衣。
以赐焉。
师疏眉秀目。
丰颐美髯。
才思英发。
顷刻千偈。
包含无量妙义。
得其片言。
皆珍惜宝护惟谨。
论者谓。
师践履真实。
谈辨迅利。
或无愧于智觉云。
至正丁酉。
师年七十有四。
示微疾。
会众书偈云。
平生饶舌。
今日败阙。
一句轰天。
正法眼灭。
遂投笔而逝。
弟子辈。
用陶器函盖。
奉全身瘗于青松庵。
宋文宪铭之。
其序曰。
濂。
初往伏龙山见师。
师吐言如奔雷。
时濂方尚气颇欲屈之。
相与诘难数千言。
不契而退。
越二年。
又往见焉。
师问曰。
闻君阅尽一大藏教。
有诸。
濂曰。
然。
曰耳阅乎。
抑目观也。
曰。
亦目观尔。
曰。
使目之能观者。
君谓谁耶。
濂扬眉向之。
于是相视一笑。
自是厥后。
知师之道。
超出有无。
实非凡情之可窥测。
因缔为方外交。
垂三十年。
其激扬义谛。
往来尺牍之在箧衍者。
墨尚湿也。
虽缠于世相。
不能有所證入。
而相知最深。
铭。
非濂为而孰宜。
其为名贤追慕之如此。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千岩禅师。
讳元长。
越之萧山董氏子也。
出天目中峰本和尚之门。
开化乌伤伏龙山圣寿寺。
其接物利人。
灼类于
当元季时。
其著我田衣者。
无不藉赖。
朝廷褒重。
而高其声价。
公居伏龙。
惟力田博饭而已。
君王三锡徽号。
公终身不署焉。
于是。
识者以狂澜砥柱而称公。
公性英敏。
初弃家。
问戒于灵芝律主。
中峰本和尚
寓杭城云居兰若。
会赴丞相府斋。
公得拜见于斋筵。
曰。
上人是何法讳。
对曰。
元长。
曰。
日逐何所用心。
公乃再拜请益。
本以狗子无佛性示之。
公即庐北高峰顶。
琢磨己躬。
屡走见
惟叱之无他语。
灵隐雪庭傅禅师。
虚记室。
以款公。
公来往云居灵隐。
荏苒法缘。
十载不发。
乃私叹曰。
饥虎望几上之肉。
宁自甘耶。
遂禁足峰顶。
闻雀声有省。
急走质
公呈所以。
又被叱。
愤归据关枯坐。
简点所省处。
竟不可得。
徘徊中夜。
或行或立。
忽鼠翻猫器。
堕地有声。
乃彻见本公相为处。
即弃庐归本。
云。
赵州何故言无。
对曰。
鼠食猫饭。
曰。
未也。
对曰。
饭器破矣。
曰。
破后如何。
对曰。
筑碎方甓。
曰。
善哉。
此事非细。
承当者须是其人。
于是。
公服勤一十三载。
别隐天龙东庵。
垢衣粝食无剩语。
人或鄙之。
石溪空禅师。
大建松云阁。
绘三教圣贤影相。
并藏其书。
以资三教学者流览。
徵文于当世铭之。
无敢命笔者。
空素知公。
乃邀游松云。
叙其所以。
公弗少辞逊。
文成四百五十言。
自书其壁。
是时松云阁閒士多属名家子弟。
读之大惊服。
于是。
冠盖博学者。
争游东庵。
有传其文至中天竺。
笑隐禅师曰。
中峰有子如此。
临济宗风何虑哉。
即言于行省丞相。
以名刹起之。
而公已去东庵矣。
其松云文曰。
见到说到行到。
犹是到到。
未是不到到。
虽是不到到。
未是不到不到。
何也。
世尊四十九年。
噇了现成閒饭。
簸者两片皮。
说是说非。
说长说短。
说出许多閒言长语满世间。
狼狼藉藉。
末后知非。
无著惭惶处。
乃云。
始从鹿野苑。
终至跋提河。
我于二中间。
未曾说一字。
败也败也。
老子亦云。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名亦言也。
既非常名。
言之何用。
死也死也。
孔子亦云。
乱之所由生。
言语以为阶。
乃欲无言。
谓天何言。
露也露也。
你看他者三个汉。
如向一片净洁地上。
攃屎攃尿了。
有底将灰土盖却。
有底将粪箕笤帚扫却。
有底将水洗却。
任你如何。
只是臭气还在。
引得许多蝇蚋蚤䖟蝼蚁蚤虱之类。
竞来咂啖。
各成窠窟。
头出头没。
脱离无由。
秦坑之。
永平火之。
三武灭之。
愈炽愈盛。
云门杀之。
德山骂之。
临济喝之。
弥高弥大。
树绕藤缠。
至今无个合杀。
石溪本空禅师。
奋巨灵劈太华之手。
用芥子纳须弥之机。
建一阁。
扁曰松云。
绘佛祖三教圣贤诸师形像于松云之上。
及取三教之书。
悉藏松云之中。
无彼此之分。
绝人我等见真显圆融广大法门耳。
或谓辨魔拣异。
宗门眼目。
秤斤定两。
向上钳锤。
岂可雷同。
事须甄别。
曰会么。
瓶盘钗钏一金。
毒药醍醐一味。
其人不觉手舞足蹈。
而歌曰。
松云万朵兮。
溪山盘盘。
松风一曲兮。
溪月团团。
冰崖笋出。
炎天雪寒。
眼睛只在眉毛上。
分付渠侬仔细看。
乌伤伏龙山。
古有圣寿寺。
废久。
公乃登伏龙。
喜其涌泉如乳。
奇峰争秀。
就故址棘丛中。
而卓锡焉。
次日。
乡民集者数百人。
俱言。
昨夜梦乘云圣僧至伏龙。
及见公。
与所梦无异。
遂共开荒。
为搆草庐。
久之崇成大厦。
禅者接踵而问道。
三十载如一日。
尝示禅者曰。
当台明镜。
鉴在何人。
露刃吹毛。
逢他敌者。
从上的的相承以来。
无有不因者。
心肝五脏也同。
眉毛鼻孔也同。
眼睛舌头也同。
三百六十骨节也同。
八万四千毫窍也同。
一处同处处同。
只有些子不同。
诸人还简点得出么。
阿呵呵。
纵饶沧海变。
终不与君通。
士大夫闻其风。
而开发者甚众。
镇南王亦慕之。
则锡号普应妙智弘辨禅师。
帝师又加圆鉴大元普济禅师。
东朝又赐金襕。
并加师号。
曰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
其隆典虽经叠下。
于题咏扁额中。
并无其制号也。
晚年钵鐼自涤。
衣衾自补。
侍僧屡窃为之。
公屡不悦。
至正丁酉六月。
示微疾。
更衣集众。
书偈曰。
平生饶舌。
今日败缺。
一句轰天。
正法眼灭。
掷笔而逝。
世年七十四。
坐五十六夏。
宋公濂。
久参伏龙。
乃述其道行以立石。
赞曰。
却名易忘名难。
贞节易忘节难。
盖名节亦虚器也。
长公入山。
惟恐不深。
重开伏龙。
一住三十载。
王公褒赠叠至。
公恬若不知。
至其生平说法。
劳劳玉齿。
如怒狮抉圆石于千仞之冈。
莫之能禦。
呜呼。
克嗣天目。
以骏发临济于一时者。
微公其谁与。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元长,字无明,一号千岩。
姓董氏,萧山人也。
父九鼎,母何氏。
晚岁生子,鞠育为艰。
姒妇谢氏,养为己子。
七岁即就外傅,诸书经目成诵,出入蹈规循矱,有若成人。
其父喜曰:“吾家世诗书,是子当以文行亢吾宗。
”长有从父曰:“昙芳学佛于富阳法门院,羡长聪颖,欲乞为徒。
”谢氏弗许。
未几,长遘疾甚革。
谢氏祷于大士曰:“佛幸我慈,是子弗死,令服洒扫役终身。
”祷已汗下而愈,遂使从昙芳游。
时年十七,益求良师友,摩切九流百家之言,已而曰:“此非出世法也。
”复从授经师学《法华经》至药王品,问曰:“药王既然二臂,何为复见本身?
”授经师异之。
年十九,薙发受戒具,走武林,习律于灵芝寺,律师问曰:“八法往来,片无乖角,何谓也?
”长曰:“胡不闻第九法乎?
”律师曰:“问律而答以禅,真大乘法器也。
”会行丞相府饭僧,长随众入,智觉本公亦在座,遥见长,呼而语之:“汝日用何如?
”长曰:“惟念佛尔。
曰:“佛今何在?
”长方拟议,厉声叱之。
长遂作礼,求示法要,本以狗子无佛性语授之。
既而缚禅灵隐山中,雪庭召掌记室。
长下笔成章,见者叹服。
俄归法门,随顺世缘,殆将十载。
一旦,忽喟然叹曰:“生平志气,充塞乾坤,乃今作瓮里醯鸡耶。
”复造灵隐,跏趺危坐,胁不沾席者三年。
因往望亭,闻鹊声有省,亟见,具陈悟因。
复斥之,长愤然而归。
夜将寂,忽闻鼠翻食猫器,堕地有声,恍然开悟,觉跃数丈,如蝉蜕污浊之中,而浮游尘埃之外,苍苍两间,一时清朗,披衣待旦,往质于
问曰:“赵州何故云无?
”曰:“鼠餐猫饭。
曰:“未也。
”曰:“饭器破矣。
”曰:“破后云何?
”长曰:“筑碎方甓。
乃微笑,祝曰:“善自护持,时节若至,其理自彰。
”盖少林之道,十传至慧照,而别为一宗,设三玄门,演畅宗乘,权实兼行,照用双至,四方从者雷动海涌。
逮乎宋季,其道寖微,惠朗钦公起而任之,竖大法幢,屹然为东南之望。
本公深造阃奥,以大辩才通博无碍,慈泽普滋,遍一切处。
长既受付属,遂为入室弟子,已而隐于天龙东庵,耽悦禅味,不与外缘。
时见二蛇,环绕座下。
长为说三皈五戒,蛇矫首低昂,若拜伏状,相率而去。
自是声光日显,笑隐诉方主中天竺,力荐起之。
江浙行省丞相脱欢公,时领宣政院事,亦遣使迫之出世,皆不听。
居亡何,名山争相劝请。
长度不为时所容,与弟子希升杖锡踰涛江,而东至乌伤之伏龙山,见山形如青莲花,乃卓锡岩际,誓曰:“山若有水,吾将止焉。
”俄而山泉溢出,遂依大树以居。
时元泰定丁卯冬十月也。
初伏龙山有禅寺曰“圣寿”,其废已久,当长入山时,乡民闻有异僧来游,相率造访,见其晏坐不动,各持食饮之物献之。
邑中大姓楼君如浚一得,各为伐木,构精庐延长居之。
遂因旧号建大伽蓝,重廔杰阁,端门广术,辉映林谷。
由是声称翕然,洋溢中外,齐、鲁、燕、赵、秦、陇、闽、蜀之士,与夫日本、三韩、八番、罗甸、交趾、琉球之人,莫不奔走胪拜,咨决心学,留者恒数千指。
至有求道之切,断臂于前以见志者。
长则随其根性而为说法,譬如时雨春风,吹嘘霢霂,乔木细草,各怀沾润,欣欣向荣。
王公大臣,倾向之笃,如仰日月。
朝廷三遣重臣,降名香以宠异之。
江淮雄藩,若宣让王、镇南王,或下令加护其教,或亲书寺额,制僧伽黎衣,奉以“普应妙智弘辩”之号。
帝都亦再降旨,更号曰“佛慧圆鉴大元普济大禅师”。
资政院又为启于东朝,更崇号曰“佛慧圆明广照无边普利”,并金襕法衣赐焉。
至正丁酉夏六月十四日示微疾,索浴更衣,会众书偈云:“平生饶舌,今日败阙。
一句轰天,正法眼灭。
”投笔而逝,春秋七十四,夏五十六。
弟子德亨、德馨,以陶器函其身,瘗于青松庵。
长疏眉秀目,丰颐美髯,才思英发,超越丑夷,顷刻千偈,包含无量妙义,得其片言,皆珍袭宝护唯谨。
著有语录若干卷,《和智觉拟寒山诗》若干首,皆梓行于丛林。
宋文宪公濂,与交垂三十年,平昔激扬义谛,无微不入,感其道谊,为述厥事迹,铭其塔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4—1344 【介绍】: 元僧。江州人,徙南昌,俗姓陈,号笑隐。九岁出家。博通经典,旁及儒家道流百氏之说。居杭州之凤山,迁中天竺,又主建康集庆寺。文宗天历初,被召赴阙,特赐三品文阶,授太中大夫。顺帝时受命校正《禅林清规》。有《蒲室集》。
元诗选
大䜣,字笑隐,南昌陈氏子。家世业儒,去而学佛,得法于晦机熙公。卓锡杭之凤山,迁中天竺。文宗自金陵入正大统,命以潜邸之旧,为龙翔集庆寺。召䜣于杭州,授太中大夫,主寺事,设官隶之。所著有《蒲室集》十五卷,虞邵庵序之,谓䜣公以说法之馀事为文,莫之能禦。吸江海于砚席,肆风云于笔端,一坐十年,以应四方来者之求,殆无虚日。铿宏轩昂,感厉奋激,老于文者,不能过也。欧阳圭斋之序蒲庵复公也,亦曰:由唐至宋,大觉琏公、明教嵩公、觉范洪公,以雄词妙论,大弘其道于江海之间。一时老师宿儒,莫不敛衽叹服。皇元开国,若天隐至公、晦机熙公,倡斯文于东南,一洗咸淳之陋。赵孟頫、袁桷诸先辈,委心而纳交焉。晦机之徒,笑隐䜣公尤为雄杰。其文,太史虞集尝序之矣。䜣公既寂,丛林莫不为斯文之慨豫章见心复公以敏悟之资,发为辞章,溯而上之,卓然并驱于嵩琏诸师无愧也。圭斋次论诸禅老之文,最为明悉,而推重䜣公如此。明洪武初,复公与蒲室之徒全室泐公,同以高僧见召。已见于钱牧斋《列朝诗集》,故不具载。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九
禅师大诉者。
字笑隐。
世籍江州。
为唐尚书陈操之裔。
后徙居南昌。
故为南昌陈氏也。
母萧氏。
孕感异徵。
日者谶曰。
生子当为法中龙文中虎。
及娩。
地为震动。
父殁。
母盛年修净业。
䜣为童时。
见佛相好。
则恋慕如慈亲。
年九岁。
得依水陆院伯父云阇黎为大僧。
遍阅大藏经文。
欲扣明己躬。
愿尽形寿以法为檀。
时一山万禅师开化匡庐之开先寺。
诉竟走依之。
不发。
然诉常于此切万指。
往百丈。
遂彻證于熙禅师拂下。
熙曰。
昔黄龙得旨。
泐潭领徒。
游方及见慈明。
气索汗下。
你道过在甚处。
诉对曰。
千年桃核里。
觅甚旧时仁。
熙以为类己。
大然之。
熙迁杭之净慈。
命䜣分座。
诉以书记自任。
盖䜣博学广知。
加之辩才转变无方。
尝题曹操读碑图。
其略曰。
碑阴八字非隐语。
德祖有智如滑稽。
岂是阿瞒不解此。
感愧上马归路迷。
一时名辈称之。
又访中峰本禅师于天目山。
坐语。
夜半风雨大作。
崖石欲裂。
左右皆辟易。
诉不少动。
中峰曰。
诉公慧定之力。
俱足他日必大可观。
至大四年。
出住湖之乌回。
次住杭城报国。
又住中竺报国。
中竺俱经火之馀。
诉至任缘鼓舞。
大厦俱成。
僧徒相从者垂千辈。
首以竹篦子付之觉原昙。
而妙喜门风又一振矣。
天历元年。
朝旨改金陵潜邸。
为大龙翔集庆寺。
以诉为开山第一代。
明年诏入奎章阁。
设高座。
阐扬大法。
出貂裘金衲赐之。
䜣终不以示人。
然自奉俭薄。
衾衣常十数载不易也。
频躬烧香。
浴以给众。
身外之役。
不以劳人。
至于名教节义。
则感励奋激。
不知有己。
明宗嘉其风范。
亲书广智庵额赐。
诉退居处。
至顺二年。
疏谢。
归林下。
不报。
又辞。
文宗敕台臣慰䜣。
安居龙翔终老。
兼命较订百丈清规。
为缁门定式。
盖百丈建立以来。
年代数百。
法久成毙。
诸方丛席各杜绳规。
俾律仪大典易式无闻。
䜣以百丈旧文。
订列条章若干门。
互换主宾。
令法久住。
书成。
进上。
敕诸丛林。
遵而一之。
于是天下缁流。
礼乐铿锵。
进止有节。
大智之风。
俨然在矣。
嗣后朝赐益隆。
梵侣益众。
其禅席之盛。
自秀法云以来。
未之有也。
会中龙象。
则有愚庵智及季潭宗泐清远怀渭辈。
激扬旨要。
尝问僧。
青州布衫重七斤。
古人道了也毕竟一归何处。
僧曰。
东廊头西廊下。
曰。
甚么处见赵州。
僧拟对。
䜣曰。
棒上不成龙。
又问。
竖拂拈椎。
古佛榜样。
擎杈舞剑。
列祖条章。
衲僧下一句。
作么生道。
僧珍重便行。
䜣曰。
不消一劄。
又问。
释迦弥勒文殊普贤从你脚下过去也。
僧顾左右。
䜣喝之。
又问。
无位真人落在甚处。
僧便作礼。
䜣曰。
从门入者不是家珍。
至正四年五月朔日。
退居广智庵。
复与御史脱欢公话。
别凡熟知。
悉致辞。
柬命弟子。
以两朝所赐资帛。
营万佛阁。
俾群生得所瞻仰。
从容书偈。
顺寂焉。
阅世六十一。
坐夏四十六。
学士虞集为蒲室叙。
叙状䜣生平甚详。
盖䜣之母。
精修净业。
感地生白连。
䜣移居报国。
时其母西往。
䜣常愧慕陈尊宿编蒲。
以故志所居处。
皆曰蒲室。
四会语录。
外文集若干卷。
名蒲室集云。
赞曰。
语云。
天地无全功。
圣人无全能。
若仰山父子之为人。
庶其全矣。
熙公至殁。
犹教诫弟子。
整其家法。
䜣公于殁前一日。
召宗泐辈。
孜孜以妙喜门庭为属。
较二公之心。
而往返阎浮百千次。
尚未足其愿也。
呜呼大哉。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大䜣,字笑隐,姓陈氏,九江人也。初谒开先一山了万。万尝经神祠,见纸灰随风旋起,脱然忘所證,以白东叟,叟诘之无滞,遂主开先。䜣叩之,未深契也。乃遣参净慈晦机熙,熙器重之,问:“黄龙得旨泐潭,领徒游方,及见慈明,气索汗下,过在何处?”䜣抗声云:“千年桃核里,觅甚旧时仁。”一日,又举百丈野狐语,诘之曰:“且道不落因果便堕野狐身,不昧因果便脱野狐身,利害甚处?”䜣拟答,机喝之,生平疑滞,涣然冰释。䜣博学多通,于《涅槃》、《法华》、《大品般若》,靡不穷究,故三谛圆融,观法入妙,尤擅词翰。黄溍虞集品其文,奇彩烂然,铿鋐磊落,名重一时。元文宗、顺帝时,屡承恩顾,命坐咨问,授三品文阶,赐赉甚厚,尽用以建閤。元至正四年五月,诣御史大夫脱欢为别,复留书与交游之善者,二十四日书偈趺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9—1370 【介绍】: 明浙江上虞人,字一云,号别峰,俗姓王。出家于会稽崇胜寺。精研佛典,持律甚严。元仁宗延祐中主萧山净土寺,后又主持绍兴宝林寺,传徒甚广。明太祖洪武二年,被召赴钟山无遮大会,寻放归。有《宝林类编》、《天柱稿》。
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释大同字一云。别峰其别号也。越之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陈氏。妊师十月父昼坐堂上。忽见庞眉异僧振锡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来。曰昆崙山。竟排闼趋内急追。闻房中儿啼声。父笑曰。吾儿得非再来者乎。师幼俊爽读书辄会玄奥。初习辞章翩翩大有可观。于是父以缵承家学属之。母独叹曰。是子般若种也。讵俾缠溺尘劳乎。遂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闻春谷法师讲清凉宗旨郡之景德。往依之尽得其传。又谒古怀肇公精四法界观。因春谷移主宝林。乃谓师曰。子之学精且博矣。恐滞心于粗执。但益多闻缚于知见。诚非见性之本。宜潜修而涤之。庶为吾宗之幸。于是命出钱塘见晦机熙禅师。见其挥麈之间师之夙习见闻一时荡绝。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阅六寒暑。晦机深嘉其志。又闻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参。便有终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张之。毋久滞此。特书偈赞清凉像付以遣之。师大喜曰。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不识孰为禅又孰为教也。还宝林复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随命分座讲杂华经。时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简相与崇奖声光焕著。郡守范公某怜春谷腊高。欲风之让席。乃设伊蒲亲与师言。师毅然动容曰。其所贵乎道者在师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训后学。苟乘其耄而攘其位。岂人之所为哉。明公固爱我。使我陷于名义。实伤之也。范不觉避席谢曰。吾师诚非常人。岂吾所能知也。元延祐初出主萧山净土寺。次迁景德。至元被命住嘉禾之东塔。随改宝林。然宝林本清凉国师肄业之地。人咸荣师。师亦高卧不赴。于是郡邑交疏延请再至。始投袂而起。乃仿终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徕俊乂。故天下学者莫不担簦蹑[尸@憍]集其轮下。至正初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并金襕僧伽衣。元臣忠介泰不华守越苦旱。力请师祷。师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元季天下大乱寺灾。师奋然谋复新之。至我太祖高皇帝御极设无遮大会于钟山。召师入见武楼。师时年八十免拜跪。次日赐宴禁中。事竣赐内库白金数镒并珍物荣其归。师生神宇超迈伏犀贯顶。身修伟玉立而美谈吐。如坐王公贵人有排难教门者。则法轮滚滚。理或不直。虽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气。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顾。惟诵华严经为常课。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毙。师每扶植他宗毫无猜忌。如断江恩少林之学者乃荐之主天衣。天岸济台教之徒也。挽之住圆通。师游闽。时古林茂主福建之保宁。而驭下过严。楚僧无赖者将愬之于公府。师偶遇旅邸。乃设丰食从容饷之谓曰。吾固不识古林。闻其为禅林名德。若辈将不利之。君子以若辈为何如人。不若且止。否则恐自罹大咎。事遂寝。师性至孝恨蚤丧父。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养母纯至。非惟顺色凉温而已。必使心餐道味。及亡蒸尝无阙。且求名儒撰行实树石于墓侧。师持律甚严一钵外无长物。惟有书史五千馀卷。洪武二年十二月内示微疾。次年季春十日登座说法。辞众归方丈端坐而化。世寿八十二。僧腊六十有五。阇维徵异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宝林类编各若干卷。嗣法弟子妙心之大衍皋亭之善现高丽之若兰景德之仁静姜山之明善延寿之师顗南塔之国琛福城之大慧景福之性澄妙相之道你法云之道悦净土之梵翱宝林之日益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字一云。越之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陈氏。妊十月。父昼坐堂上。忽见庞眉异僧。振锡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来曰昆崙山。竟排闼趋内。急追。闻房中儿啼声。父笑曰。吾儿得非再来者乎。母叹曰。是子般若种也。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闻春谷法师。讲清凉宗旨。往依之。尽得其传。又谒古怀肇公。精四法界观。因春谷移主宝林。乃谓师曰。子之学。精且博矣。恐滞心于粗执。但益多闻。缚于知见。诚非见性之本。宜潜修而涤之。于是命出钱塘。谒晦机熙禅师。见其挥麈之间。师之夙习见闻。一时荡绝。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阅六寒暑。晦机深嘉其志。又闻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参。便有终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张之。毋久滞此。特书偈读清凉像。付以遣之。师大喜曰。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不识孰为禅。又孰为教也。还宝林。复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随命分座。讲杂华经。时宋官徐天祐。王易简。相与崇奖。声光焕著。郡守范公。怜春谷腊高。欲风之让席。乃设伊蒲。亲与师言。师毅然动容曰。其所贵乎道者。在师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训后学。苟乘其耄。而攘其位。岂人之所为哉。明公固爱我。使陷于名义。实伤之也。范不觉避席谢曰。吾师诚非常人。岂吾所能知也。延祐初。出主萧山净土寺。次迁景德。元命住嘉禾之东塔。随改宝林。乃放终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来俊人。故天下学者。莫不担簦蹑屩。集其轮下。至正初。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并金襕僧伽衣。元臣泰不华守越苦旱。力请师祷。师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至太祖高皇帝御极。设无遮大会于钟山。召师入见武楼。师时年八十。免拜跪。次日赐宴禁中。事竣。赐内库白金数镒。并珍物。荣其归。师持律甚严。一钵外无长物。惟有书史五千馀卷。洪武二年十二月内。示微疾。次年年春十日。登座说法。辞众归方丈。端坐而化。世寿八十二。僧腊六十有五。阇维徵异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宝林类编。各若干卷。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大同。
一云其字。
号别峰。
越之上虞王氏子。
世推簪缨之族。
父有樵。
母陈氏。
妊师已十月。
父见庞眉僧。
振锡而行。
问僧来自何所。
曰。
昆崙山也。
竟排闼而入。
父急追之。
寂然无有也。
暨出。
闻房中儿啼声。
笑曰。
儿岂向来浮屠也。
幼极俊爽。
览诸载籍。
辄会其玄奥。
父授以辞章之诀。
握笔翩翩。
辄有可观。
遂以缵承家学属之。
母独叹曰。
是子。
般若种也。
可俾其缠绕尘劳乎。
命舍家入会稽崇胜寺。
从僧贵游。
已而剃落。
受菩萨戒。
会春谷讲经景德师。
复往依之。
获受五教仪玄谈二书。
又谒怀古肇师。
受四种法界观。
怀古春谷。
皆南山大弟子。
深于华严之学者也。
师天分既高。
又加精进之功。
凡清凉一家疏章。
悉摄其会通。
而领其枢要。
义趣消融。
智光发现。
识者心服之。
春谷升主宝林华严教院。
召师谓曰。
子学精且博矣。
恐滞于心胸。
以成粗执。
曷从事思惟。
修以刬涤之乎。
师即出钱塘。
见佛智熙禅师。
于慧日峰下。
旧所记忆者。
一切弃绝。
唯存孤明。
耿耿自炤。
如是者。
阅六暑寒。
佛智嘉其有成。
欲縻以上职。
不听而去。
俄上天目山。
普应本禅师
普应见已。
期之如佛智。
师将久留。
普应曰。
贤首之宗。
日远而日微矣。
子之器量。
足以张大之。
毋久淹乎此也。
为赞清凉像而遣之。
师喜曰。
吾今始知万法皆一心。
不识孰为禅那。
而孰为教乘。
内外自此空矣。
亟还宝林见春谷。
且告之故。
春谷曰。
可矣。
乃命之司宾。
寻升上座。
当时相从者。
皆宏伟之龙象。
师为分讲杂华玄门。
会要统宗。
必极其所言。
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简。
闻之。
相与崇奖莫置。
声光焕著。
五尺童子。
皆能知其名。
郡守范侯某。
怜春谷僧腊已高。
风之使让其席。
师毅然不答。
侯设伊蒲供。
延师亲与之语。
曰。
有是哉。
所贵乎道者。
在明师弟子之分。
垂训后人。
苟乘其耄。
而攘其位。
岂人之所为乎。
明公纵爱我厚。
名义不可犯也。
侯不觉离席。
把师臂曰。
别峰诚非常人也。
元延祐初。
始用荐者。
出世萧山净土寺。
师自念。
圭峰以来。
累叶相承。
其间或绝或续。
系执法者之贤否。
遂发弘誓。
力持大法。
晨讲夕演。
虽至于劳勚。
弗敢少懈。
天历初。
朝廷新设广教都总管府。
遴选名山主僧。
一归至公。
升师住景德。
重纪至元中。
行宣政院。
迁主嘉禾之东塔。
师不赴。
时宰臣领院事。
乃改宝林。
宝林清凉肄业之地。
人咸为师荣。
师固守谦退。
迟回不上。
州牧。
邑尹。
山林友社。
交疏延请。
亦不允。
至第二疏。
始投袂而起。
仿终南山草堂故事。
建高斋。
辟幽舍。
招徕俊乂。
浙水东西。
莫不担簦蹑屩。
争集轮下。
师竭忱开授。
比景德为尤勤。
法席之盛。
不减东山。
时至正初。
顺帝。
御宣文阁。
近臣。
有以师之道行闻者。
帝嘉之。
特赐金襕伽黎衣。
帝师大宝法王。
亦俾以六字师号。
隐然作镇江南。
宗门恒倚之为重。
状元忠介公泰不华守越。
病旱无以禳。
佥谓。
非师不可。
师为爇香臂上。
以请雨。
即澍。
师莅事一纪馀。
以疾固辞。
坚卧崇福庵中。
而时事日棘。
师因退处瞻博迦室。
年垂乃八十矣。
皇明御极。
四海更化。
设无遮大会于钟山。
名浮屠咸应诏集阙下。
入见于武楼。
独免师拜跽之礼。
命善世院护视之。
次日复召。
赐食禁中。
及还复有白金之赐。
洪武二年冬十二月。
得疾久不瘳。
口占辞众语。
端坐而蜕。
寔三年春三月十日也。
世寿八十一。
僧腊六十五。
越七日。
遵治命就城南竹山。
准法阇维。
收馀烬瘗焉。
其嗣法分布列刹者。
则妙心大衍。
臬亭善现。
高丽若兰。
景德仁静。
姜山明善。
延寿师顗。
南塔国琛。
福城大慧。
景福性澄。
妙相道称。
法云道悦。
小宝□日益。
净土梵翱也。
师神宇超迈。
伏犀插脑。
长身而玉立。
美谈吐。
遇王公贵人轻重教门者。
发论兖兖弗休。
其挺己卫道。
理或不直。
虽斧锧在前。
不少挫其气。
中岁稍涉魔事。
至中之以危法。
师不顾。
下帷却扫。
日味华严。
其人一旦自毙。
然其游心文。
翰宾接贤。
公卿燕飨赆遗。
唯恐不尽其意。
永康胡公长孺。
吴兴赵文敏公孟頫。
巴西邓文肃公文原。
长沙欧阳文公玄乌。
伤黄文献公溍武。
威余忠宜公阙。
咸乐与师交。
函诗往来。
无虚岁。
晚岁与安阳韩庄节公性。
李著作孝光。
唱酬于水光山色间。
尤极其情趣。
扶植他宗。
无尘毛猜忌。
闻其贤也。
敛衽不暇。
断江恩师少林学也。
荐之主天衣。
天岸济师台衡教也。
挽之尸圆通。
至于甄别人品。
摩厉后进。
三宗屡得其人。
古林茂师之主保宁。
驭下过严。
楚僧无赖者数人。
将愬之于公府。
师偶遇于旅邸。
设丰食食之。
从容谓曰。
吾虽不识古林。
闻其为禅林名德。
子等将不利之。
君子以为何如人。
不如且已。
否则恐罹大咎也。
众沉吟良久。
稽首列拜而去。
事遂寝。
师性至孝。
自恨蚤丧父。
养母纯至。
及亡。
春秋祭礼无阙。
且请名臣书父母群行。
树碑于墓。
生平无躁进意。
高丽沈王。
遣参军洪瀹。
施大藏经于二浙。
瀹自负通内外典。
不复下人。
入越见师。
茫然如有失。
力言于王。
邀公游燕都。
将振拔之。
过吴。
辞以疾而还。
持律甚严。
不敢违越。
抚世酬物。
终始如一。
不以久近为碍。
而散其诚。
逮革代之后。
囊无一钱。
唯存书史五千卷。
尽散其徒之能文者。
著述颇多。
未脱稿。
辄为人持去。
其外集曰天柱稿。
录师自制诗文。
曰宝林编。
额聚古今人。
为寺所作者也。
呜呼。
贤首之宗。
不振久矣。
凛乎若九鼎一丝之悬。
师独能撑支震耀。
使孤宗。
植立于十馀传之后。
凡五十年。
非贤者。
其能致是乎。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大同,字一云,亦字别峰,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陈氏,妊十月,父昼坐堂上,忽见庞眉异僧振锡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来?”曰:“昆崙山。”竟排闼趋内急追,闻房中儿啼声,父笑曰:“吾儿,得非再来者乎?”同幼俊爽,读书辄会玄奥,初习辞章,翩翩大有可观。于是,父以缵承家学属之。母独叹曰:“是子般若种也,讵俾缠溺尘劳乎!”遂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闻春谷讲清凉宗旨于景德寺,往依之,尽得其传。又谒古怀肇,精四法界观。会春谷移主宝林,乃谓同曰:“子之学精且博矣,恐滞心于粗执,但益多闻,缚于知见,诚非见性之本,宜潜修而涤之,庶为吾宗之幸。”于是命出钱塘,见晦机熙禅师,见其挥尘之间,同之夙习见闻一时荡绝,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阅六寒暑,晦机深嘉其志。又闻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参便有终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张之,毋久滞此。”特书偈赞清凉像,付以遣之。同大喜曰:“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不识孰为禅,又孰为教也。”还宝林,复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随命分座,讲《杂华经》。时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简相与崇奖,声光焕著。郡守范公怜春谷腊高,欲风之让席,乃设伊蒲,亲与同言,同毅然动容曰:“其所贵乎道者,在师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训后学,苟乘其耄而攘其位,岂人之所为哉!明公固爱我,使我陷于名,义实伤之也。”范不觉避席,谢曰:“吾师诚非常人,岂吾所能知耶。”元延祐初,出主萧山净土寺,次迁景德。至元,被命住嘉禾之东塔,寻改宝林,然宝林本清凉国师肄业之地,人咸荣之,同殊高卧不赴,于是郡邑交疏,延请再至,始投袂而起,乃仿终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徕俊人,故天下学者莫不担簦蹑屩,集其轮下。至正初,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并金襕僧伽衣。元忠介泰不华守越苦旱,力请同祷。同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元季天下大乱,寺灾,同奋然谋复新之。大明龙兴,太祖御极,设无遮大会于钟山,召同入见武楼,时年八十,次日赐宴禁中,事竣,赐内库白金数镒并珍物荣其归。同神宇超迈,状甚修伟,玉立亭亭,而美谈吐。如坐王公贵人有排难教门者,则法轮滚滚,理或不直,虽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气,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顾,惟诵《华严经》为常课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毙。同每扶植他宗,毫无猜忌,如继江恩,少林之学者,乃荐之主天衣。天岸济,台教之徒也,挽之住圆通。同游闽时,古林茂主福建之保宁,而驭下过严,楚僧无赖者将愬之于公府,同偶遇旅邸,乃设丰食饷之,从容谓曰:“吾固不识古林,闻其为禅林名德,若辈将不利之,君子以若辈为何如人?不若且止,否则恐自罹大咎。”事遂寝。同性至孝,恨蚤丧父,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养母纯至,非惟顺色凉温,而必使心餐道味。同持律甚严,一钵外无长物,惟有书史五千馀卷。洪武二年十二月示微疾,明年季春,十日登坐,说法辞众,端坐而化,世寿八十二,僧腊六十有五。阇维徵异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宝林类编》各若干卷。弟子妙心大衍、皋亭善现、高丽若兰、景德仁静、姜山明善、延寿师顗、南塔国琛、福城大慧、景福性澄、妙相道你、法云道悦、净土梵翱、宝林日益,十三人俱继其法,化亦弘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守贵。
字无用。
别号水庵。
婺之甄氏子。
其家业于耕樵。
每使之行馌田间。
师志弗乐。
乃同乡童子。
从师学诗书。
年十八。
入里之康侯山。
为僧所事丛脞。
师又弗乐。
弃之往浙水西。
日以问道为事。
适千岩长公。
缚禅于龙华。
往拜之。
授以向上一机。
冥参默究。
恍若有所契。
龙华与天龙院邻。
天龙沙门平大道。
务起废。
之挽千岩主之。
及千岩走乌伤。
复与之俱。
山有废刹。
曰圣寿。
千岩新之。
命师领其徒。
至正丙戌。
还天龙。
复往参中峰本公
断崖义公。
梁山宽公。
其反覆叩答。
不异见千岩时。
既而退居嘉兴。
建庵为逸老计。
忽一夜。
梦大道来别曰。
吾已弃人间世矣。
师大惊。
急拿舟往视之。
大道果告寂。
因名所居庵。
为应梦。
师自是复主天龙。
天龙素无恒产。
募斋民二千家。
每临食时。
辄取一小瓯。
聚之养四众。
凡大道未竟之业。
师殚志毕虑。
为造僧室与演法堂。
堂上为阁。
以安吴越钱氏所造大悲尊像。
又买并寺之地。
以为蔬畦。
而寺制所有者。
小大咸饰。
隐然如大伽蓝矣。
辛丑八月。
作偈一首。
副以高丽净瓶。
寄别行省丞相达识公。
明日沐浴。
索笔书颂曰。
一蜗臭壳。
内外秽恶。
撒手便行。
虚空振铎。
天龙一指今犹昨。
掷笔而化。
世寿七十有二。
丞相加叹。
遣官为具后事。
奉全身塔于西冈。
师平生不畜长物。
寒暑唯一布衣。
戒行甚峻。
常落一齿。
左右椟藏之。
中生舍利。
五色烨然。
日见增长云。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守贵,字无用,别字水庵,姓甄氏,浦江人也。
父力农业,日事耕樵,尝使贵行馌田间,志颇不乐,乃同里中童子入乡塾读书。
元至治癸亥,年十八矣,趋邑中康侯山习浮图法,群僧各分檀越家,值其斋会,辄持鼓螺应之,贵又弗乐也。
泰定乙丑,乃翩然往浙水西,日以问道为事。
适千岩长缚禅于龙华山寺,贵往叩之,授以向上一机,冥参默究,时有所契。
龙华与天龙院邻,天龙沙门大道平,方务起废,力挽千岩主之。
丁卯春正月,笑隐䜣 言:“千岩行业于行宣政院,将俾出世住大禅坊。
”千岩竟遁逃,不见使者。
久之,夜渡涛江,东走乌伤伏龙山,贵复与之俱。
山有废刹,千岩为一新之,遂命贵领其徒。
至正丙戌,复还天龙,往参中峰本、断严义、梁山宽,反覆叩答,不异千岩。
退而太息曰:“千江虽殊,明月则一。
吾今后无疑矣。
”戊子之夏,退居嘉兴,建庵为佚老。
庚寅秋七月十日,梦大道来别,曰:“吾已弃人间世矣。
”贵大惊,急棹舟往视之,大道果告寂,因名所居庵为“应梦”,黄文献公为记其事云。
自是复住持天龙,其寺素无恒产,募斋民二千家,每临食辄取一小瓯,聚之养四众。
大道既建大殿三门两序,及造佛菩萨阿罗汉诸像,贵继其后,殚志毕虑,增设僧室及演法堂,堂上为阁,以安吴越钱氏所造大悲尊象。
又购寺侧地以为蔬畦,而寺制所有者大小咸备,钟鱼响应,经呗兼举,隐然如大伽蓝。
辛丑八月二十日,作偈一首,副以高丽净瓶,寄别江浙行省丞相达识帖穆尔。
明日命浴,索笔书曰:“一蜗臭壳,内外秽恶。
撒手便行,虚空振铎。
天龙一指今犹昨。
”掷笔而化,丞相闻之,大加叹异。
弟子善法,为造慈济塔院于天龙西冈,奉灵骨藏焉。
贵平生不蓄长物,寒暑唯一布衣,戒行甚峻。
尝落一齿,其左右椟藏,中生舍利罗,五色烨然,日见增长。
世寿七十有二,僧腊五十又四。
贵与宋文宪濂同乡里,濂与千岩交最密,故于贵之行业知之甚悉,因铭其塔。
其词曰:“伏龙之山,悬岩千尺。
谁陟其巅,奋身一掷?
躯命既绝,万缘顿息。
绝后复生,真体轩兀。
如摩尼珠,其光五色。
照耀东南,不落名迹。
天龙一指,斯为独得。
无用之用,动而常寂。
化为楼阁,庄严净域。
茍以为是,涉乎相执。
以空为楮,以无为笔。
焯德示后,用垂千亿。”
共 2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