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谢宗可

相关人物:共 43 位
共 4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僧太毓 朝代:中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7—826 【介绍】: 唐僧。
金陵人,俗姓范。
年幼即有出家志,往雍京安国寺受具足戒。
宪宗元和十三年止于毗陵义兴芙蓉山,所居感化,自此江南多悟禅理者。
敬宗宝历元年至宛陵禅定寺,二年告归齐云山,寻示寂。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六 传宗科(四)
生金陵范氏。年才一纪。即事牛头山慧忠禅师出家。往雍京安国寺受具。戒。未几谒太寂禅师于洪府。而获法印焉。元和十三年。止毗陵之义兴芙蓉山。感动悦随。户屦盈万。居士庞蕴。三到其地。一日行食与居士。居士接食次。毓云生心受施。净名早呵。去此一机。居士还甘否。居士云。当时善现。岂不作家。毓云。非关它事。居士云食到口边。被它敚却。毓便下食。居士云。不消一句。居士又问。马大师著实为人处。还分付吾师否。毓云某甲尚未见它。作么知它著实处。士云只者见知。也无讨处。毓云居士也不得一向言说。士云。一向言说。师又失宗。若作两向三向。师还开得口否。毓云。直是开口不得。可谓实也。居士抚掌而出。相国崔公群出镇宣城。以禅定请居之。宝历元年至禅定。明年归齐云山。九月示灭于山院。享年八十。僧腊五十八。十月塔葬院庭。大和二年。相国韦处厚以事闻上。诏谥大宝禅师。塔号楞伽。越州刺史陆亘撰碑文。
宋高僧传·卷第十一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太毓。姓范氏。金陵人也。年才一纪志在出家。乃礼牛头山忠禅师而师事焉。于是勇猛精进求其玄旨。法器外朗神㦗内融。虽明了一乘而具足万行。往雍京安国寺进受具戒。褎然出众。加复威仪整肃妙相殊特。如大海之不可测。如虚空之不可量。巡礼道场摄心净域。虽智能通达不假因师。而印可證明必从先觉。遂谒洪井大寂禅师。睹相而了达法身。刹那而顿成大道。于时天下佛法极盛无过洪府。座下贤圣比肩得道者。其数颇众。毓与天彻禅师大宣教禅师大智禅师。皆昆仲也。既而南北观方曾无告惮。俾广闻见闲养圣胎耳。元和十三年止于毗陵义兴芙蓉山。故得名于山焉。毓为缘作因有应无著。故所居感化所至悦随。道俗相望动盈万数。自此江南之人悟禅理者多矣。时相国崔公群坐失守出分司。后为华州由三峰出镇宣城。其地虽迩其人则遐。崔公深乐礼谒。致命诚请。毓以感念而现大悲为心莫不果欲随缘游方。顺命宝历元年至于宛陵禅定寺。所以随顺而扬教也。至明年告归齐云山。九月合朔色相不动而示灭于山之院。享年八十。僧腊五十八。是日也天地如惨草木如摧。鸟兽悲啼云泉断咽。缁徒士庶孺慕充穷。十月栖神于院之庭。从其宜也。弟子至孚契真清斡等。慨吾师示灭而后学徒存。太和二年。相国韦处厚素尚玄风道心惇笃。以事奏闻。天子爰降德音褒以殊礼。追谥号塔名。越州刺史陆亘摛翰论撰焉。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七百八十八
谏卿。
金陵人
大中时乡贡进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金陵人
自称玄黄子。
少工吟咏,不求仕宦。
唐末避乱淮阴。
后至湖南。
开运二年,楚马希范大兴土木,国中不胜其苦。
偃献《渔父诗》百篇,语多讥刺。
希范怒,令迁居碧湘湖。
偃潜奔至永州,后不知所终。
偃信道教,曾作诗述还丹之旨。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自称玄黄子,人多号其为处士。金陵(今江苏南京)人。少工吟咏,不求仕宦,唐末避乱湘阴。楚开运二年(945),文昭王马希范大兴土木,国中不胜其苦,偃作《渔父诗》百篇以献。其诗多含讥刺,如“才把咽喉吞世界,盖因奢侈致危亡”、“若须抛却便抛却,莫待风高更水深”等句,均寓讽意。文昭王怒令迁居碧湘湖,偃潜奔至永州,后不知所终。事迹散见《五代史补》卷三、《资治通鉴》卷二八五、《旧五代史》卷一三三、《十国春秋》本传。《全唐诗》存诗2联。
朱存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金陵人
南唐李璟保大时,取吴大帝及六朝兴亡之迹,作《览古诗》二百章,地志家多援以为證。
王齐翰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五代时金陵人
事南唐李煜为翰林待诏。
善绘道释人物、山水花鸟。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警玄(九四三~一○二七),真宗大中祥符中避国讳改为警延,江夏(今湖北武汉)人,俗姓张。依智通禅师出家,年十九为大僧。后谒鼎州梁山观禅师,观殁,辞塔至大阳,谒坚禅师,坚欣然让法席,使主之。仁宗天圣五年卒,年八十五。《五灯会元》卷一四、《禅林僧宝传》卷一三人传。今录诗五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43—1027 【介绍】: 宋僧。江夏人,俗姓张。真宗大中祥符中避讳易名警延。少出家,年十九为大僧。嗣梁山观禅师。后住大阳山明安寺。临终前书偈寄侍郎王曙,投笔而化。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三
禅师名警玄。
祥符中。
避国讳易为警延。
江夏张氏子也。
其先盖金陵人
仲父为沙门。
号智通。
住持金陵崇孝寺。
延往依以为师。
年十九。
为大僧。
听圆觉了义经。
问讲者。
何名圆觉。
讲者曰。
圆以圆融有漏为义。
觉以觉尽无馀为义。
延笑曰。
空诸有无。
何名圆觉。
讲者叹曰。
是儿齿少而识卓如此。
我所有何足以益之。
政如以秽食置宝器。
其可哉。
通知之。
使令游方。
初谒鼎州梁山观禅师。
问如何是无相道场。
观指壁间观音像。
曰此是吴处士𦘕。
延拟进语。
观急索曰。
遮个是有相。
如何是无相底。
于是延悟旨于言下。
拜起而侍。
观曰何不道取一句子。
延曰道即不辞。
恐上纸墨。
观笑曰。
他日此语上碑去在。
延献偈曰。
我昔初机学道迷。
万水千山觅见知。
明今辩古终难会。
直说无心转更疑。
蒙师点出秦时镜。
照见父母未生时。
如今觉了何所得。
夜放乌鸡带雪飞。
观称以为洞上之宗可倚。
延亦自负。
侪辈莫敢攀奉。
一时声价藉甚。
观殁。
辞塔出山。
至大阳。
谒坚禅师。
坚欣然让法席使主之。
退处偏室。
延乃受之。
咸平庚子岁也。
谓众曰。
廓然去。
肯重去。
无所得心去。
平常心去。
离彼我心去。
然后方可。
所以古德道。
牵牛向溪东放。
不免纳官家徭税。
牵牛向溪西放。
不免纳官家徭税。
不如随分纳些些。
渠总不妨。
免致捞扰。
作么生是随分。
纳些些底道理。
但截断两头。
有无诸法。
凡圣情尽。
体露真常。
事理不二。
即如如佛。
若能如此者。
法法无依。
平等大道。
万有不系。
随处转辘辘地。
更有何事。
僧问。
亡僧迁化。
向什么处去。
延曰。
亡僧几时迁化。
僧曰。
争奈相送何。
延曰。
红炉𦦨上绦丝缕。
叆叇云中不点头。
见僧种瓜。
问曰。
甜瓜何时可熟。
对曰。
即今熟烂也。
曰拣甜底摘来。
对曰。
什么人吃。
曰不入园者。
对曰。
未审不入园者。
还吃也无。
曰汝还识他么。
对曰。
虽然不识。
不得不与。
延笑曰。
去。
其僧后病。
延入延寿堂看之。
问曰。
是身如泡幻。
泡幻中成办。
若无个泡幻。
大事无因办。
若要大事办。
识取个泡幻。
作么生。
对曰。
遮个犹是遮边事。
延曰。
那边事作么生。
对曰。
匝地红轮秀。
海底不栽花。
延笑曰。
乃尔惺惺耶。
僧喝曰。
这老汉。
将谓我志却(即兴阳剖禅师)。
延神观奇伟。
有威重。
从儿稚中。
即日一食。
自以先德付受之重。
足不越限。
胁不至席者。
五十年。
年八十。
坐六十一夏。
叹无可以继其法者。
以洞上旨诀。
寄叶县省公之子法远。
使为求法器。
传续之。
延尝注释曹山三种语。
须明得转位始得。
一曰。
作水牯牛是随类堕。
注曰。
是沙门转身语。
是异类中事。
若不晓此意。
即有所滞。
直是要伊一念无私。
即有出身之路。
二曰。
不受食是尊贵堕。
注曰。
须知那边了。
却来遮边行李。
若不虚此位。
即坐在尊贵。
三曰。
不断声色是随处堕。
注曰。
以不明声色。
故随处堕。
须向声色里。
有出身之路。
作么生是声色外一句。
答曰。
声不自声。
色不自色。
故云不断。
指掌当指何掌也。
予尝作随类堕偈曰。
纷然作息同。
银碗里盛雪。
若欲异牯牛。
与牯牛何别。
作尊贵堕偈曰。
生在帝王家。
那复有尊贵。
自应著珍御。
顾见何惊异。
作随处堕偈曰。
有闻皆无闻。
有见元无物。
若断声色求。
木偶当成佛。
今并系于此。
延以天圣五年七月十六日。
升座辞众。
又三日以偈寄王曙侍郎。
其略曰。
吾年八十五。
修因至于此。
问我归何处。
顶相终难睹。
停笔而化。
赞曰。
延嗣梁山观。
观嗣同安志。
志嗣先同安丕。
丕嗣云居膺。
膺于洞山之门。
为高弟也。
余观大阳盛时。
有承剖两衲子。
号称奇杰。
卒至于不振。
惜哉。
微远录公。
则洞上正脉。
几于不续矣。
呜呼延之知人。
可以无愧也。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大阳禅师警玄。
江夏张氏子也。
其先盖金陵人
仲父为沙门。
号智通。
住金陵崇孝寺。
师往依之。
年十九为大僧。
听圆觉。
即能辩屈讲者。
讲者叹曰。
是齿少而识卓如此。
我所有何足益之。
通知之。
使令游方。
初谒梁山观禅师。
问如何是无相道场。
山指壁间观音像曰。
此是吴处士画。
师拟进语。
山急索曰。
此是有相。
如何是无相者。
于是悟旨于言下。
拜起而侍。
山曰。
何不道取一句子。
师曰。
道即不辞。
恐上纸墨。
山笑曰。
他日此语上碑去在。
师献偈呈解。
山称以为洞上之宗可倚。
师亦自负。
侪辈莫敢攀。
一时声名藉甚。
山殁。
出山至大阳。
谒坚禅师。
坚欣然。
让法席使主之。
退处偏室。
咸平庚子岁也。
师神观奇伟有威重。
从儿稚中。
即日一食。
自以先德付受之重。
足不逾限。
胁不至席者。
五十年。
浮山远公居众时。
尝参师于大阳。
师以腊高无可继法之人。
一日喟然谓远曰。
洞上一宗。
如悬丝欲断。
惟汝兴之。
远曰。
有平侍者在。
师以手指𮌎云。
平此处不佳。
又捏拇指叉中。
示之云。
伊向去当死于此。
于是以皮履布裰付远。
嘱令求人。
以天圣五年七月十六日。
升座辞众。
又三日作偈。
寄王曙侍郎。
偈曰。
吾年八十五。
修因至于此。
问我归何处。
顶相终难睹。
掷笔而化。
遗嘱云。
瘗全身十年无难。
当为大阳山打供入塔。
后果为平侍所戕。
平亦坐是返俗。
流浪无依。
为虎所食。
师言验矣。
远受大命。
得青华严。
转付履裰。
嗣师法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金陵人,徙居处州,字昭回。
初以书谒翰林学士杨亿,亿以示同列,自是知名。
四举进士皆第一。
真宗景德中,举贤良方正科,因事罢,归教弟子百余人。
仁宗即位,累除太常丞。
藏书数千卷,多手写,能口诵之。
有诗文千六百余篇。
全宋诗
周启明,字昭回,处州缙云(今属浙江)人。真宗景德间举贤良方正科,罢归。教授乡里子弟百馀人,里人称为处士。仁宗即位,除试助教,特迁秘书省校书郎,改太常丞,卒。《宋史》卷四五八有传。
全宋文·卷三○五
周启明,字昭回,金陵人,后居处州(治今浙江丽水西)。
景德中举贤良方正科,既召,会封泰山,言者谓此科本因灾异访直言,非太平事,遂报罢。
归教弟子百馀人,不复有仕进意。
里人称为处士。
仁宗即位,除试助教,特迁秘书省秘书郎,改太常丞,卒。
启明笃学,藏书数千卷,多手自传写,能口诵之。
宋史》卷四五八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金陵人
工画人物,尝绘王安石像,安石赠诗,有“李氏挥毫妙入神”之句。
亦善画山水。
幸思顺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金陵人
仁宗皇祐中,沽酒江州,人皆乐与其交结。
有一官人得思顺酒十壶,江行遇盗,绐称与思顺为亲旧,盗即还所劫物。
思顺年七十二犹健在。
尼智通 朝代:北宋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二八六六
智通(?
——一一一二),金陵人
号空道人。
后为尼,改名惟久,挂锡姑苏西竺,政和二年壬辰岁书偈而卒。
见《佛祖纲目》卷三七上。
共 43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