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觉岸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僧,松江华亭人,号梅屋,俗姓黄。仁宗延祐中,居嘉兴祥符寺。英宗至治间,尝驿召至京师,缮写金字佛经,因受法于帝师帕克巴。有《佛祖通载》。
补续高僧传·护法篇
念常。
号梅屋。
华亭黄氏子。
母杨。
梦僧庞眉雪发。
称大长老。
托宿焉。
因而娠。
至元壬午三月十有二日诞。
于夜神光烛室。
异香袭人。
逾日不散。
既长。
喜焚香孤坐。
风骨秀异。
年十二。
恳求出家。
父母钟爱之。
诱以世务。
终莫夺其志。
遂舍之。
元贞乙未。
江淮总统所。
授以文凭。
薙发受具。
遍游江浙大丛林。
博究群经。
宿师硕德。
以礼为罗延之。
皆撝谦弗就。
至大戊申。
佛智晦机和尚。
自江西百丈。
迁杭之净慈。
师往参承。
于言下有省。
俾掌记室。
服勤七年。
延祐乙卯。
佛智迁径山。
师职后版表率。
明年。
朝廷差官理治教门。
承遴选住嘉兴祥符。
至治癸亥。
乘驿赴京。
得以观光三都之胜。
览燕金遗墟。
入五台礼曼殊。
出入金门。
讨论坟典。
如司徒云麓洪公。
别峰印公。
自帝师以下。
皆尊而爱之。
自京而回。
主姑苏万寿法席。
师精通内义。
外博群书。
乃取佛祖住世之本末。
传授之源流。
及夫时君世主之所尊尚。
王臣将相之所护持。
参异同。
考讹正。
运弘护之心。
秉至公之笔。
缉而成书。
谓之佛祖历代通载。
凡二十有二卷。
翰林道园虞公序其首。
慨僧史无续而失传。
讥志磐书事之无法。
盖深有取于师言也。
宝洲上人谓。
师此述。
理明事实。
出入经典。
考五宗传。
殊有补于名教。
于是。
即普觉文房。
采摭内外典籍成编。
题曰稽古略。
与师并行于世。
详略各得其宜也。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道孚。
字信庵。
江浦刘氏子。
善习表于儿戏。
利根发于童心。
七岁入学堂。
先生授以书。
不肯读。
读又不肯竟。
曰。
此书非我所喜。
先生亦非我师。
乃依灵谷庆叟。
为弟子。
落发衣缁。
昕夕礼观音。
发聪智。
通唯识涅槃诸大乘经论。
群言所涉。
一览无遗。
精旨妙义。
囊括而川注。
滔滔然莫能窥其涯涘。
复礼天童观翁。
时观公道望高天下。
宣庙在潜。
每承顾问。
宣德岁丙午。
召至京师。
馆于庆寿丈室。
师执侍惟谨。
上嘉之。
赐西服茜衣。
师牢让不服。
寻游江浙。
受满分戒。
入五台。
睹圣相摄身光中。
奇幻百出。
转念之顷。
倏忽不见。
叹曰。
古人所云。
一翳在眼。
空华乱坠。
因自号知幻子。
英庙闻师名。
召见大悦。
呼为凤头和尚。
盖以师头前锐起也。
寻授僧录讲经。
未几告退。
结茆于山中。
扁曰松樾。
屏息诸缘。
不妄交接。
唯苦心真寔之士。
得以相依。
餐服遐异。
悠然自适。
若将终身焉。
先是。
司礼阮公简。
得京西马鞍山废寺。
欲兴之。
思得大知识主宗风。
与议。
非师不可。
修词致恳。
至于再四。
不许。
后掘地获断碑。
阮持碑。
泣请曰。
碑虽不完。
犹可读。
惟师寓目焉。
师读之。
始知此寺乃辽普贤大师所建。
四众受戒之所。
师喟然曰。
释迦如来。
三千馀年遗教。
几乎泯绝。
吾为佛弟子。
讵忍视其废而不兴耶。
乃幡然而起。
于是铲荒夷险。
郁起层搆。
散己赀以鸠工。
择干僧以董役。
匠成于心。
受规于手。
日不笠而雨不屐。
趋风望景者。
翼如而至。
百年癈刹。
复兴于顷刻。
廊庑龙象。
焕然一新。
始末具载大学士杨公士奇所撰碑记。
黔宁昭靖王。
复以宣武门府第。
施为梵刹。
赐额承恩。
为师往来憩息之处。
师善书。
笔法遒健。
尝于文华殿。
大书扁额。
上俛案视之。
称善。
赠之诗。
有高僧书法胜中书之句。
又尝施食于内庭。
开法于秘殿。
上皆亲御视闻。
无不击节叹赏。
当是时。
耆旧凋丧。
独师法闻四方。
学子趋参。
唯恐或后。
僧中之杰出者。
一人而已。
以是奇德妙行。
足以驾苦海之慈航。
跻迷途于觉岸也。
景泰丙子夏六月十日。
集众升堂。
说偈曰。
昔本不生。
今亦不灭。
云散长空。
碧天皓月。
遂端坐而逝。
计闻。
上震悼。
遣宫谕祭命。
公侯以下。
咸从吊临。
茶毗获舍利。
建塔于寺之南原。
世寿五十有五。
僧腊四十有九。
年度弟子数万。
得戒四众百亿。
门弟子千馀辈。
皆缚禅秉律。
阐化一方。
著述。
有定制戒本戒牒。
并偈颂诗章若干卷。
传于丛林。
胡忠安公荧。
称师学之博。
行之修。
功之盛。
能光大法门云。
新续高僧传·明律篇第四之二
释道孚,字知幻,姓蒋氏,江浦人也。初依金陵灵谷寺,雅慕清絜,不和情俗。年三十薙染,受具,发愿参方。展程之日,即自誓曰:“此行不踏曹溪路,不敢回头见故乡。”卒践其言。明正统间,孚方北游。睿宗崇尚内典,尤重清修,闻声嘉赏,有诏赐紫,敕建戒台。每岁四月一日至十日,闳敷坛席,深契帝心。又以僧众既多,隆污莫辨,敕建净染二门于此山中,以验泾渭。其笃信者则受净戒,不笃信者则触染法。但众生愚昧,多著染法,因奏毁之,一归净流。孚仪表雄特,顶题隆起,帝见奇之,称为“凤头祖师”。孚应声曰:“亦鹅头耳,敢附凤耶?”帝叹其谦德,弥近蔼光。尝召入大内详询佛法,试以凡情,不动声色,由是钦崇戒德,益加敬仰,赐号“万寿祖师”。春秋八十有五,法腊五十有五,寂后建塔兹山,云封犹在。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净澄。燕京西河张氏子。生时。偶二僧至门。厥父喜。即请安名。僧曰。此儿非常。应名清正。未几。父母相继亡。师决志出家。行至双城子。路逢僧求落发。询其来缘。乃初立名僧也。遂就金河寺剃落。其师令习经业。师不悦。示以念佛法门。未周岁其师死。偶遇五台善公。易名曰净澄。即走古华严鍊磨。日夜逼拶。忽疑滞顿开。如释重负。求證于广恩月溪老人。溪转数语。师汗下不能对。因俾参无字。久之。获印可。付以拂子手卷。南游济河。舟没所有俱失。身附浮木获免。自思所得未惬。即誓曰。此行。若不大悟而还者。有如河。自此提参益切。入蜀飞雪山独居。吊影三年。一日造饭。遂定去。觉时饭生白醭。静中尝闻百里外人声。久着地打坐。足为冷湿所乘。忽不能起。幸得人荷至后山。调息始愈。一日坐木上。正尔湛寂。忽闻爆竹声。豁然心空。自是方得一切时中。洞然明妙。请印于圆觉法鉴和尚。又造广福云谷老人。谷见其一向孤迥迥底。即问曰。你却似个死人。我且问你。大死底人。却活时如何。师曰。眉毛眼上横。鼻孔大头垂。又问如何是无字意。师曰。风行草偃。水到渠成。又问。大地平沉。虚空粉碎。汝向甚么处。安身立命。师曰。云消山岳露。日出海天青。谷肯之。天顺改元。还清凉。道声远播。代藩请诣内掖问道。感光明炤彻内外。王大悦。因就华严谷建寺。请额曰普济。奉师开法其中。有清凉语录。行世。尝作山居诗云。甘贫林下思悠悠。竹榻横眠枕石头。格外生涯随分足。都缘胸次一无求。又云。自住丹崖绿水傍。了无荣辱与閒忙。老僧不会还源旨。一住山青叶又黄。复坐脱于本寺。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九
释净澄,字孤月,姓张氏,宛平人也。
始生时,有二僧踵门而至,厥父喜告以举子,且请名焉。
僧曰:“此儿非常,可名清正。
”无何,父母相继𧬄,零丁孤寂,因有绝尘志。
偶至双城,路逢老僧,相与问訉,为道所愿,求之落发,及详诘来缘,具明夙因,知此所遭者,乃初立名僧也。
嗟叹久之,于是就金河寺剃度。
初习经业,未惬心性,示以念佛法门则拳拳服膺,奉持不爽。
未几,其师竟寂。
更参知识,得五台寿宁寺僧清善为易其名,曰“净澄”。
随之诣台,执业甚勤,自觉工候未纯,即走古华严,日夜磨鍊,几及一载。
一日,凝滞顿开,如去重负,乃还燕京求證于广恩月溪,陈其所悟,溪诘数语,汗下不能对。
溪曰:“汝得信念尔。
”令参狗子无佛性语,疑情顿发,数日忽有省。
久之,溪可其悟,即付以卷拂。
南游渡黄河,舟没,所有俱失,手触浮木攀之不沈,随波漂流,遇救得出,自此勘破生死,发愿拯溺。
苦海茫茫,欲登觉岸,何异此境!
于是,入蜀川飞雪山独居三年,深心究参。
尝于造饭中得定,既觉,来时饭生白醭。
一日,方坐闻声曰“祖顺踏破脚了。
”三日后人到,印对前言无差,在百里之外,盖静极彻听也。
澄好敷坐地上,寒湿伤足,不良于行,荷至后山,安养久之渐差。
又一日,敷坐木床,正尔湛寂,忽闻爆竹声,豁然心空,自是方得一切时中洞然明妙。
乃辞众,诣圆觉法鉴处陈其所悟,觉曰:“子向后更当何如?
”澄曰:“随分。
”觉曰:“若然则饥餐渴饮去也。
”澄曰:“终不作如是见解。
”觉颔之。
后参广福云谷,谷见其一向孤迥,乃问:“如何是无字意?
”澄曰:“风行草偃,水到渠成。
”又问:“大地陆沈,虚空粉碎,向何处安身立命?
”澄曰:“云消山岳露,日出海天清。
”谷肯之,遂付衣钵。
明天顺初元,言返清凉,道声远震。
代王请诣内掖问道,感白光袭室之异,为舍资建刹五台山华严谷,额曰“普济”,事之唯谨。
后坐化斯寺。
著有《清凉录》及《山居诗》,为世传诵。
诗云:“寰中独许五台高,无位真人伴寂寥。
一任诸方风浩浩,常空两眼视云霄。
”“甘贫林下思悠悠,竹榻横眼枕石头。
格外生涯随分足,都缘胸次为无求。
”“自在丹崖绿水旁,了无荣辱与间忙。
老僧不会远源旨,一任山青叶又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