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普明

相关人物:共 11 位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一
绍德者,未详何许人,与净同时预选,所译《诸法无常经》,深通梵义,但文词稍逊于净,亦学僮之铮铮者。
又与慧绚等同译《菩萨本生鬘论》十六卷,前四卷为圣勇护国尊者,集释迦饲虎、救鸽、分卫、神化、不为毒害、兔王、龙王、慈力王八种缘起,又商主入海获安、老母得度、为病比丘灌顶获安、称念三宝功德、造塔胜报、出家功德六种缘起,凡十四事,文并明畅。
后十二卷,共三十四段,语多苦涩,殊难解了。
故当时译师法护而外,唯净为最,绍德亚之。
法护,止观兼持,戒操高胜,特赐嘉号曰普明慈觉传梵大师,授三藏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
以嘉佑三年示寂,寿九十有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亮(一一五三~一二四二),号西山,俗姓税,梓州郪县(今四川三台)人。
少嗜佛经,礼本县文才院僧普明为师。
受具毕,往成都大圣善寺,择三学名流北面师事之。
后往毗陵华藏,参礼涂毒策,策器之,与之偕移径山,多依堂中第一座遁庵宗演决所疑。
宗演开法藏,亮与之偕。
后出世建康府清真寺。
晚住庆元府小灵隐寺。
理宗淳祐二年卒,年九十。
为南岳下十七世,遁庵宗演禅师法嗣。
有宋觉心等编《西山亮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
事见本《语录》及所附居简撰《塔铭》。
今录诗二十八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感通篇
志诚。
缙山杨氏子。
父林。
以勇材事太祖。
为都元帅。
母房氏。
生二子。
师为长。
有出世志。
年十六。
父母为娶妇不从。
强逼之。
剪发而逃。
入京师。
礼七代宗师。
出家受大戒。
师跪而请名。
宗师问尔何志。
对曰。
诚而已。
遂以命之。
自号寂庵。
志业精勤。
风神爽朗。
显密要义。
游刃若虚。
谨持犯之科。
弘慈摄之行。
至元丁丑岁。
为大都路禅录。
丁亥。
主清安寺。
明年。
得隙地都之灵桩里。
建广化兰若。
居之。
受徒匡众。
道望益隆。
成宗践位。
降玺书赐号静炤妙行大禅师。
诸路头陀教门都提点。
师平生多异迹。
通灵感化。
惊耳悸目之事。
人莫测是凡是圣。
尝静居。
有异气缕结。
作善财合掌形。
在师上。
夜寝。
人见有白光洞胸。
经时不散。
有时群雀。
聚师头顶上。
如立朽株。
都人邹氏女。
为魑魅所凭且久。
师以念珠拂之立止。
尝有所见宗师。
遣其徒李纯辈四人往江南。
踰年不返。
师坐见李至。
且问其介及宗教事。
甚悉。
有顷李果至。
所言无不合。
又一日。
见许善友从保定来。
寂炤师没。
已而果然。
若此甚众。
尝有盗入室戒勿捕。
或横逆相加置弗较。
大德乙巳秋。
将化。
手书发菩提心论。
并金字戒本。
授弟子法云。
语以宗门事曰。
吾将行矣。
然香易服。
右胁果足。
而逝。
寿六十五。
阇维。
得五色舍利三十二粒。
塔于清安寺傍。
自入道至涅槃。
垂五十年。
弊衣粗食。
持诸部密咒。
仡仡朝夕。
未尝以寒暑暂废。
精专之功。
自能至灵。
是亦澄什之流亚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4—1341 【介绍】: 元僧。临海人,字元叟,一字景元,自称寒拾里人,俗姓何。世为儒家。十一岁在馀杭化城院出家。成宗大德中赐号慧文正辩禅师,主中天竺,迁灵隐。后主径山作大护持师二十年。工诗文。有《寒拾里人稿》。
元诗选
行端,字景元,一字元叟,临海儒家何氏子。年十一,得度于馀杭之化城院。初参藏叟和尚于径山,言下豁然顿悟,藏叟告寂,依净慈巩石林为记室。与陵虚谷、海东屿、熙晦机、永东州、真竹阁为莫逆交。寻挂锡灵隐伏虎岩,住径山。请居第一座,既而退处楞伽室。大德间,出世湖之资福,名闻京国。至大间,特旨赐号曰「慧文正辩」,行宣政院举主中天竺,迁灵隐。延祐间,有旨设水陆大会于金山,命升坐说法,竣事入觐,加赐「佛日普照」之号。南归养高于良渚之西庵,泰定间,降玺书命主径山,作大护持者二十年。至正辛巳,终于丈室,世寿八十八,僧腊七十八。元叟以馀力施于篇翰,尤精绝古雅,自称「寒拾里人」。尝拟寒山子诗百馀篇,四方衲子多传诵之。林石田隐居吴山,不与世接,独遗以诗曰:「能吟天宝句,不废岭南禅。」其取重前辈如此。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行端。
字元叟。
族临海何氏。
世为儒家。
年十一。
从叔父茂上人。
得度于馀杭化城院。
气识渊邃。
慨然以道自任。
参藏叟老禅师于径山。
得旨。
次至净慈石林巩公。
处以记室。
大德庚子。
出世湖之资福。
名闻京国。
特旨赐慧文正辩禅师。
行中书平章张公。
举师住中天竺。
复迁灵隐。
有旨。
设水陆斋于金山。
命师说法。
竣事入觐。
奏对称旨。
加赐佛日普炤之号。
南归即退。
庐于良渚之西庵。
至治壬戌。
三宗四众。
相率白于行宣政院。
请师补径山。
仍阖奏请降玺书护持。
师至是凡三被金襕之赐。
人以为荣。
而师漠如也。
主径山席三十年。
足不越阃。
道隆德重。
诸方仰之。
间作诗文。
清绝古雅。
林石田前辈居吴山。
闭门无接。
于师特敬慕之。
尝赠师以诗。
有能吟天宝句不废岭南禅之句。
石田知师。
以诗犹知见重。
况知师以道者乎。
先虎岩住径山时。
师为第一座。
每闻岩法座上。
举云。
度宗为北兵攻急。
命道士设大醮。
奏章天廷。
问国家重事。
高公伏章。
久不得报。
既竣事问故。
高公云。
为定径山四十八代住持。
天门不开。
故得报迟也。
岩举此谓。
住持非苟然。
至于四十八代住持。
尚预定之天庭。
师闻颇心非之。
及师继席。
适当其次。
至正辛巳。
示寂。
窆全身于寂炤院。
八十八岁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
禅师名行端。号元叟。生台之临海何姓。何姓世以儒显。端母王氏。博释五经章安子弟。咸宗之如汉之曹大家。南宋宝祐乙卯岁生端。端生不茹荤。襁褓中见沙门遂喜。甫六岁。母王氏授以论孟。端咿唔成诵。乃至经子章句悉不可难。每遇纷华杂遝。端则庄坐如在定。母因奇之曰。吾家千里驹也。然恐不为世用。端叔父茂上人者。早岁为僧。住馀杭化城院。适归省故里。端竟从之剃染。遍游丛林。谒径山藏叟。临机悟旨。藏叟悦之。一日藏叟问端曰。汝是台州人那。对曰。台州。叟便喝。端拜。叟又喝。端起叉手。叟曰。放汝三十棒。端喏。藏叟又曰。还知我泉南无僧否。端曰。和尚聻。叟便棒。端按住曰。莫道无僧好。叟大笑而起。端既罢参。乃徜徉西湖山水间。自称寒拾里人。育王珙作偈招曰。夜半落霜花。日轮正卓午。寥寥天地间。只有寒山子。端不答。乃典净慈书记。时净慈石林巩禅师居焉。吴山石田林处士。久隐不与世接。乍见端篇翰。独以诗柬端。有能吟天宝句不废岭南禅之语。端又远访雪岩钦于仰山。钦曰。驾发何处。端曰。两浙。曰。因甚语音不同。端曰。合取口。曰。獭径桥高。集云峰峻。未识阇黎在。端拍手曰。鸭吞螺蛳。眼睛突出。钦顾侍者点好茶来。端曰。也不消得。于是以上礼宾之。元成宗大德初。为虎岩伏。分座于径山。庚子。出住湖州翔凤。乃曰。大慧祖师道。宁以此身代大地众生。受地狱苦。终不将佛法作人情。径山先师藏叟和尚。一生不肯四天下人。纵饶释迦老子达磨祖师到来。也须退身有分。山僧在侍者寮两年。弄尽机关。做尽伎俩。直是没凑泊它处。所以知其为大慧嫡孙。今有炷香供养它。也要大家證明。甲辰。诏主中天竺。并赐慧日正辨师号。皇庆壬子。迁灵隐。仁宗设无遮大会于金山。命端證之。又加号佛日。乃退居良渚西庵。英宗至治壬戌间。起端居径山。端居径山。人才之盛。不减妙喜。其楚石琦辈。时称僧杰焉。虞公文靖以文献宗时。兼游诸禅宿之门。自称微笑居士。每方杨大年之为人。多剥啄诸家语录。而读端提唱。乃谓其子弟曰。元叟生平。谛理恢拓。广说略说。莫不弘伟。然关要隐而不发。以待其人。大慧之流风馀韵。犹有如此者。不谓老夫复相识耳。其提唱曰。寂静中做工夫者。以寂静为究竟。他且不是你寂静中究竟底物。愦闹中做主宰者。以愦闹为得意。它且不是你愦闹中得意底物。经教中领览者。以经教为根本。它且不是你经教中领览得底物。师友中讲磨者。以师友为渊源。他且不是你师友中讲磨得底物。此无形段金刚大士。从尘点劫来。直至而今。如潜泉鱼鼓波而自跃。你拟向东边讨它。它向西边立地。你向南边讨它。它向北边立地。教它与一切人安名立字即得。一切人与它安名立字即不得。一切处一切时。与你万象为主。万法为师。此其是也。自非上根利智具杀人不眨眼底手段。将第八识断一刀。岂有成办时节。又曰。自家根蒂下。积生累劫。多诸恶习。若也照烛不破。剔脱不行。日用间岂免触途成滞。一切法中。或有所疑地。即碍杀了你。一切法中。或有所爱水。即淹杀了你。一切法中或有所瞋火。即烧杀了你。一切法中或有所喜风。即飘杀了你。四者既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明暗色空。森罗万象。到处粘作一团。如黐胶相似。驱你入驴胎。使你入马腹。总繇它在。千佛出世。亦无如之何矣。端开化四十二年。三受金襕。密秘之。不以披搭。所赐金帛悉赈贫乏。复多怒。老益甚。每据坐。竟日传餐诃骂。及入寝室。或窃问其故。乃左右顾视。欲举已忘。故道俗于怒骂中。得旨者甚多。顺帝至正壬午秋。示微疾。问侍僧曰。呼之曾已休。吸之尚未舍。安同诸苦源。来者不来者。如何是来者不来者。僧无语。端良久曰。后五日看。至期更衣趺坐曰。本无生灭。焉有去来。冰河发𦦨。铁树花开。垂一足而化。世年八十八。僧腊七十六。所剪爪发。舍利累然。閟全身于鹏抟峰北。谥曰普照。塔曰寂照。端退居良渚日。忽有梵僧。仗锡来徵般若枢要。端示以狮王奋迅三昧。其僧稽首蹈空而去。左右皆惊愕。端曰。掩鼻偷香。何足羡也。 赞曰。大慧四传至端禅师。二百载矣。几如劲弓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师崛出珍公之门。而道被三朝。德迈九洲。源厚流长。不亦宜乎。或谓。师之后大抵说法朝廷。岂其家化以金马门为隐者耶。曰否。不离菩提树下。而据吉祥座者。斯何人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行端,字原叟,姓何氏,临海人也。年十二,从叔父得度于馀杭化城。苦求大法,至忘寝食。而生有夙慧,文字不由师授,自能通晓。初参藏叟珍,珍问:“何处人?”答云:“台州。”珍便喝,端展坐具。珍又喝,乃于言下豁然有省。珍既寂,复依净慈石林巩为记室,与虚谷、东屿、晦机为莫逆交。大德庚子主湖之资福,遂以瓣香归藏叟。居五载,学人奔凑,名闻京国,赐号“慧文正辩”。复迁中竺、灵隐、径山诸刹,屡承恩宠,三锡金襕。延祐丙辰,有旨设水陆大会于金山,命端主其事。事讫入觐于便殿,从容奏对,深契圣衷,更赐“普照”之号。拂衣南旋,止于良渚西庵,二十年足不越阃,慕其道者鳞萃,几无所容。至正辛巳八月四日,坐书偈云:“本无生死,焉有去来。冰河发燄,铁树花开。”投笔垂一足而化,寿八十八,腊七十六,留龛七日,颜貌如生。塔于径坞曰,寂照分爪发,别建塔于化城。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解义篇第二之二
释妙文蔚州孙氏子也。九岁出家十八受具。已而游学于云朔燕赵之境。二十一抵京师。依大德明和尚学圆顿教。遂陆沈于众十有一年。众请出世。始赤服升猊座。纵无碍辩若峡倒川奔。及乎閒居简默言不妄发。其涵养冲挹无欲速。不躁进大类如此。年四十八住蓟之云泉勤俭节用。老者怀其德。少者严其教。故众睦而寺治。廪有馀粟以赈饥民。蓟人称之。世祖召见顾谓侍臣曰。此福德僧也诏居宝集。自尔教乘法席益盛。性相并驱僧俗溥济。斯时海内讲席纷纷方胶锢于名相凝滞于殊途。文独大弘方等振以圆宗。使守株者融通于寂默之表。龙象蹴踏竞驾一乘。年逾八十专修念佛三昧。延祐六年预知时至诫诸弟子。高声称弥陀佛名面西趺坐。手结三昧印泊然而蜕。塔于平则门外。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妙文。
蔚州孙氏子。
九岁为僧。
十有八畦服游学。
跋涉云朔燕赵之墟。
具戒。
抵京师。
依大德明公。
学圆顿之道。
尽得其旨。
陆沉于众中。
积年三十有二。
以众劝请之殷。
乃始赤服升猊。
就传弘之列。
其涵养冲挹。
无欲速成名。
不躁进求达类。
如此。
住持蓟之云泉。
勤俭节用。
老者怀其德。
少者严其教。
故众睦而寺治。
比再稔廪有馀粟。
岁荒以赈饥民。
蓟人称焉。
世祖闻其道。
召见之。
顾谓侍臣曰。
福德僧也。
诏居宝集。
时禅学寖微。
教乘益盛。
性相二宗。
皆以大乘并驱。
海内相学之流。
囿于名数。
滞于殊途。
蔽情执之见。
惑圆顿之旨。
师独大弘方等。
振起圆机。
使守株于文字者。
有以荡涤情尘。
融通寂炤
是以龙象蹴踏。
竞附一乘之驾。
年逾八十。
倦于勤。
以院事任诸弟子。
退居逸老。
一专念佛三昧。
延祐六年坐脱。
年八十三。
告终之日。
诫众高唱佛名。
遽起加趺。
结三昧印。
泊然寂矣。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妙文,姓孙氏,蔚人也。九岁出家,十八受具。已而游学于云朔燕赵之境。年二十一,抵京师,依大德明学圆顿教,陆沈于众,不自表见,十有一年。众请出世,始赤服升猊座,纵无碍辩,若峡倒川奔。及乎间居简默,言不妄发,其涵养冲挹,无欲速,不躁进,大类如此。年四十八住蓟之云泉,勤俭节用,老者怀其德,少者严其教,故众睦而寺治,廪有馀粟以赈饥民,蓟人称之。世祖召见,顾谓侍臣,曰:“此福德僧也。”诏居宝集,自尔教乘法席益盛,性相并融,僧俗溥济。斯时,海内讲席纷纷,方胶锢于名相,凝滞于殊途,文独大宏方等,振以圆宗,使守株者,融通于寂默之表,龙象蹴踏,竞驾一乘。年逾八十,专脩念佛三昧。延祐六年预知时至,诫诸弟子高声称弥陀佛名,面西跌坐,手结三昧印,泊然而蜕。塔于平则门外。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妙文,姓孙氏,蔚人也。年方九龄,舍身佛寺。既冠,始抵燕京,依大德明公学圆顿之道,后居蓟之云泉寺,操行精勤,力崇俭朴。麇有馀粟,岁荒以赈饥民,蓟人德之。累主讲席,大宏方等,高唱圆宗。晚年退居逸老,专修念佛三昧。元延祐六年示疾,命弟子讽佛名,遽起趺坐,声息泊然,年八十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无极导禅师者。
吴兴赵氏子。
宋宗室也。
母计氏。
素慕佛乘。
咸淳四年十月。
将诞。
梦白光盈室者三夕。
师之生。
未尝啼哭。
元兵下江南。
居民逃散。
母𢹂之匿苫中。
游兵俘母去。
父求之遇害。
某氏怜其孤儿育于家。
稍长。
常语人曰。
谁无父母。
吾父死将奈何。
母被俘而北。
吾愿毕此生以求见。
不然何以生于天地间耶。
啼泣。
誓于观音大士。
日暮必二千拜。
期以见母。
凡艺事。
苟可款曲近人者。
虽至污贱甘为之。
遂隐于刀镊。
以行走十寒暑。
至河间之乐寿县。
有老翁示其处。
盖贵宦家。
见母而不能辩。
师乃称己乳名。
与内外族姻。
抱持恸哭。
哀动路人。
母曰。
吾不幸至此。
朝夕祷天乞归。
此虽富贵。
从汝归死足矣。
然居此久。
容徐图之。
踰年言于官。
而后奉母以南。
因请曰。
母子相离二十有三年。
幸而见母。
皆佛菩萨力。
乃制竹舆。
坐母其上。
负戴以行。
十步则辍而拜。
至普陀洛伽山而返。
犹以未足以报亲。
报亲莫如入道。
遂从铁山琼禅师落发。
咨叩玄要。
深坐崖庵。
昼则以菅。
夜则霜露凝寒。
豺虎交前弗顾也。
及庵信公。
说法道场山。
侍母进谒。
益夺烈坚忍胁不傅席。
过杭之净慈。
值无有元公。
与语器之。
偶泛湖闻渔歌。
脱然有省。
走證元公。
公隔窗语师曰。
此间无尔栖迹处。
师拂衣去。
寻筑慈照庵于弁山之阳。
母以念佛三昧终于庵。
既葬。
一夕空中有白衣人语曰。
缘在宜兴。
乃得玉峰于万山之中建寂炤禅院。
又于邑东北。
作中隐院。
接云水往来者。
宜兴之人。
翕然宗之。
以至顺三年正月六日。
无疾趺坐而化。
世寿六十五。
僧腊三十。
阇维。
舍利无算。
分塔于寂炤中隐二处。
左丞危素。
为之铭曰。
建炎渡江乘六龙。
维城布护多其宗。
吴兴近辅友徐隆。
熊罴奄至迅如风。
孤儿父母迍苫中。
父死母俘儿莫从。
天地远。
河山重。
呱呱夜哭天蒙蒙。
归依大士极严恭。
隐身刀镊冀母逢。
十年瀛州睹音容。
迎归苕霅欢声同。
一朝剪发辞樊笼。
禅林叩击师琼公。
歘聆渔歌万念空。
前后际断无初终。
西游荆溪隐玉峰。
寂而能炤真圆通。
岩岩两塔树柏松。
史氏著铭示无穷。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解义篇第二之二
释本无。号我庵。台州黄岩人。幼从方山宝禅师于瑞岩薙发进具戒。次依寂照禅师于中天竺命司笺翰。寂照每深加锥劄亦有省处。后有舅氏。本习天台教。挽之更衣。见湛堂澄于演福精研教部。寂照惜其去遂作偈寄之云。从教入禅今古有。从禅入教古今无。一心三观门虽别。水满千江月自孤。师后出世既为澄公法嗣。仍爇一香以报寂照。盖不以迹异二其心也。寂照将入灭时师方主延庆。照乃遗书嘱其力弘大苏少林二宗。馀无他说。师因奠寂照乃拈香云。妙喜五传最光焰。寂照一代甘露门。等閒触著肝胆裂。冰雪忽作阳春温。我思打失鼻孔日是何气息今犹存。天风北来岁云暮。掣电讨甚空中痕。师后晚年迁杭之上天竺最久。一日无疾端坐而蜕于白云堂。谥曰佛护宣觉宪慈匡道大师。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本无。
字我庵。
台之黄岩人。
从净慈方山落发。
依寂照于中天竺。
掌纲维。
有舅氏老教庠也。
挽使更宗。
师欣然。
就见澄公于演福。
力研教部。
曰。
苟弘道利生。
在彼犹在此。
庸何伤寂照。
惜其去。
作偈寄之云。
从教入禅今古有。
从禅入教古今无。
一心三观门虽别。
水满千江月自孤。
出世为澄公嗣。
仍爇一香报寂炤
不以迹异而二其心。
寂炤示寂。
时师在四明延庆。
遗书嘱其力弘大苏宗趣。
无他言也。
师接书。
为设祭拈香云。
妙喜五传最光𦦨。
寂炤一代甘露门。
等闲触著肝脑裂。
冰霜忽作阳春温。
我思打失鼻孔日。
患何气息今犹存。
天风北来岁云暮。
掣电讨甚空中痕。
继住集庆寺。
无住上天竺刹竿相望。
皆自澄公。
一灯分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本无,号我庵,黄严人。幼从方山宝禅师于瑞岩薙发,进具戒。次依寂照禅师于中天竺,命司笺翰。寂照每深加锥剳,亦有省处。后有舅氏本习天台教,挽之更衣,见湛堂澄于演福,精研教部。寂照惜其去,遂作偈寄之,云:“从教入禅今古有,从禅入教古今无。一心三观门虽别,水满千江月自孤。”本无后出世,既嗣澄法,仍爇香以报寂照,尽不以迹异二其心也。寂照将入灭时,本无方主延庆,照乃遗书嘱其力宏大苏、少林二宗,馀无他说。因奠寂照,乃拈香云:“妙喜五传最光燄,寂照一代甘露门。等閒触著肝胆裂,冰雪忽作阳春温。我思打失鼻孔日,是何气息今犹存。天风北来岁云暮,掣电讨甚空中痕。”晚岁迁上天竺,一日无疾,端坐而蜕于白云堂,谥曰“佛护宣觉宪慈匡道大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306—1372 【介绍】: 明初僧。西安府永寿人,俗姓石,号碧峰,或作璧峰。曾趺坐大树下,溪水横溢,危坐七日,衣服尽湿。洪武初奉诏至南京,召问佛法及鬼神事,奏对称旨,御制诗赐之。卒后,宋濂为撰舍利塔铭。
皇明名僧辑略
师讳宝金。姓石氏。号碧峰。生杭之永寿县。六岁出家。遍参讲肆。参如海真公。寝食为废。随公摘蔬。忽凝坐不动。后入定。累日不起。尝坐树下。溪水横至。人意师溺死。越七日。蒸坐如平时。一日听伐木声。汗如雨下。求證于公。公印可之。洪武二年。召至京。极蒙恩赐。师示疾。上亲洒宸翰。赐诗十二韵。六月四日。沐浴更衣。正襟危坐而逝。世寿六十五。僧腊五十。火化。五色舍利汾然。齿舌数珠不坏。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宝金。
号碧峰。
乾州永寿石氏子。
生多祥异。
六岁依云寂温公为弟子。
剃落具戒。
游讲肆。
穷性相之学。
四辩飞驰。
闻者耸听。
既而叹曰。
三藏之文。
标月指也。
遂弃所学习禅。
入蜀晋云山中。
参如海真公。
公示以道要。
师大起疑情。
寝食为癈。
入峨眉山。
誓不复粒食。
日采松柏啖之。
胁不沾席者三年。
自是入定。
或累月不起。
尝趺坐大树下。
溪水横逸。
人意师已溺死。
越七日水退。
竞往视之。
师燕坐如平时。
唯衣湿耳。
一日闻伐木声。
通身汗下如雨。
笑曰。
妙喜大悟十有八。
小悟无算。
岂欺我哉。
未生前之事。
吾今日方知其真耳。
急往求證于公。
反覆相辩话甚力。
至于拽倾禅榻而出。
公曰。
是则是矣。
翼日重勘之。
至期。
公于地上画一圆相。
师以袖拂去之。
公复画一圆相。
师于中增一画。
又拂去之。
公再画如前。
师又增一画成十字。
又拂去之。
公视之不语。
复画如前。
师于十字加四隅。
成卐文。
又拂去之。
公乃总画三十员相。
师一一具答。
公曰。
汝今方知佛法宏胜如此也。
百馀年间参学。
有悟者世岂无之。
能明大机用者。
宁复几人。
无用和尚谓。
座下当出三虎一彪。
尔其彪耶。
然缘在朔方。
当大弘吾道也。
无用盖公之师云。
先是。
师在定中。
见一山甚秀丽。
重楼杰阁。
金碧绚烂。
诸佛五十二菩萨。
行道其中。
有招师者曰。
此五台山。
秘魔岩也。
尔前身修道其中。
灵骨犹在。
何乃忘之。
既寤。
遂游五台山。
道逢蓬首女子。
身被五䌽弊衣。
赤足徐行。
一黑獒随其后。
师问曰。
子何之。
曰。
入山中尔。
曰将何为。
曰。
一切不为。
良久乃没。
叩之同行者。
皆弗之见。
或谓为文殊化身云。
师乃就山建灵鹫庵。
四方闻之。
不远千里。
负糇粮来献者。
日缤纷也。
师悉储之。
以食游学之僧。
多至千馀人。
虽丁岁大俭。
亦不拒也。
至正戊子冬。
顺帝遣使者。
召至燕都。
慰劳甚至。
天竺僧指空。
久留燕。
相传能前知。
号为三百岁。
人敬之如神。
师往与叩击。
空瞪视不答。
及出空叹曰。
此真有道者也。
夕大雪。
有红光自师室中起。
上接霄汉。
帝惊叹。
赐以金纹伽黎衣。
遣归。
明年复召见。
命建坛祈雨。
辄应。
寂炤圆明之号。
赐予一以赈饥乏。
诏主海印禅寺。
师力辞。
名香法衣之赐。
殆无虚日。
自丞相而下。
以至武夫悍将。
无不以为依皈。
已而恳求还山。
洪武戊申。
我太祖即位于建业。
明年己酉。
燕都平。
又明年庚戌。
诏师至南京。
见上于奉天殿。
且曰。
朕闻师名久。
以中州苦寒。
特延师居南方尔。
遂留于大天界寺。
时召入。
问佛法。
及鬼神情状。
奏对称旨。
又二年辛亥冬十月朔。
上将设普济佛会于钟山。
命高行僧十人涖其事。
而师与焉。
赐伊蒲馔于崇禧寺。
大驾幸临。
移时方还。
明年壬子春正月既望。
诸沙门方毕集。
上服皮弁服。
亲行献佛之礼。
夜将半。
敕师于圜悟关施摩陀伽斛法食。
竣事。
宠赉优渥。
夏五月。
悉鬻衣盂之赀。
作佛事七日。
乃示微疾。
上知之。
亲御翰墨。
赐诗十二韵。
有玄关尽悟已成正觉之言。
天光昭回。
人皆以为荣。
时疾已革。
不能诣阙谢。
至六月四日。
沐浴更衣。
与四众言别。
正襟危坐。
目将瞑。
弟子请曰。
和尚。
逝则逝矣。
不留一言。
何以暴白于后世耶。
师曰。
三藏法宝。
尚为故纸。
吾言欲何为。
夷然而逝。
世寿六十五。
僧腊五十又九。
后三日。
奉龛茶毗于聚宝山。
倾城出送。
香币积如丘陵。
或恐不得与执绋之列。
露宿以俟之。
及至火灭。
获五色舍利。
齿舌数珠皆不坏。
纷然争取。
灰土为尽。
师体貌丰伟。
端重寡言笑。
福慧双足。
所至化之。
故其在山也。
捧足顶礼者。
项背相望。
其应供而出也。
持香花击梵乐而迎者。
在在如是。
不啻生佛出现。
其行事多可书。
弟子散之四方。
无以会其同。
略述其槩如此。
师有弟子智通。
燕人也。
秀发颖异。
初为全真道士。
知非遂落发。
从师闻奥旨。
隐大乘山。
永乐间。
诏至都。
住大天界。
后亦危坐而化。
为人端谨神悟。
有乃父之风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一
禅师。名宝金。乾州永寿人也。号璧峰。其父石氏行善无子。有梵僧。目普门大士相授之曰。善事之。奇男至矣。期年果生金。金生时。红光盖室。牛马皆鸣。六岁亲殁。往受净业于温法师。从温既久。通性相之旨。乃代座演法。有禅者遇而惜之。因谓金曰。观君谈论。如望梅也。其能止渴乎。金大惊。挽之不可。遂游方。谒缙云真禅师。与一源宁。同入真室。金辄有省。一日拮蔬园中。定坐不还。适真公至。抚金背曰。汝定耶。金起对曰。动定不关。曰。谁是不关者(一本云。动定不关。是甚磨人)。金向前叉手而立。真公奋揕其胸曰。速道速道。金便喝。真曰。尘劳暂息。向上政未得在。金以拳筑真而趋去。已而隐峨嵋。日咽松柏。胁不沾席者三年。闻伐木声大彻。再参真公。真于地画一圆相。金以袖拂去之。真又画一圆相。金于中增一画。又拂去之。真再画如前。金又增一画成十字。又拂去之。真复画如前。金于十字。加四隅成卐字。又拂去之。真乃总变三十圆相。金一一俱答。真曰。汝今方知佛法宏胜如此。宜往朔方。大行吾道。金先于定中。见一山。重楼杰阁。金碧烂绚。诸佛五十二菩萨。行道其中。有谓金曰。此五台秘魔岩也。汝忘之乎。至是游五台。道逢蓬首女子。披五彩敝衣。赤足徐行。一黑獒随其后。金问曰。汝何之。曰。入山尔。曰。将何为。曰。一切不为。金喝之。女子眴金曰。将谓是狮子儿。言讫不见。金惊喜曰。吾于此山有宿缘乎。就中结灵鹫庵居之。声光日溢。无远近。负糇粮而献者。缤纷也。至正壬子。授师号寂照圆明。住燕京之海印寺。寻称病辞。还旧隐。明高帝。即真召金。之南京。于内殿。问佛法大意。遂设普济会。金莅其事。已而御制诗十二韵。赐金。是时开福之后。惟金与龙池宁。宁好行古规。时流讳之。金自代州寓金陵。英才辐辏。开福馀烈复振。尝问僧。须弥纳于芥子。且道。阿修罗王。向何处伸脚。僧应诺。金曰。恰是。僧呵呵大笑。金曰。剑峡徒劳放木鹅。又问僧。台山路。向甚么处去。曰。和尚是甚么心行。金曰。今日被驴子扑。僧作嘘声。金曰。消得龙王多少风。金年六十有五。召侍僧曰。三藏灵文。乃是故纸。汝知之乎。僧拟进语。金便脱去。阇维。得五色舍利。牙齿数珠。坚润宛然。 赞曰。宁金二禅师。以叔侄同时。建大旗鼓。于广漠之野。岂不三贤胆战。十地魂惊。或怪二公末后。一曰明明一场败缺。一曰三藏灵文。乃是故纸。何敛锋垂手。一至此哉。然历考版图。自大觉拈花之后。莫不皆然。无乃草满法堂。不容不尔耶。抑历数有归其册命之词乎。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八
释宝金,字璧峰,姓石氏,永寿人也。父通甫,宅心从厚,人号“长者”。母张氏,嗜善弗怠,有沙门授观音像曰:“谨事之,生智慧儿。”未几,儿生,白光贯屋。幼多疾,因归释氏,依云寂温剃落,受具后,穷性相学,言辞落落若贯珠,闻者动容。已而叹曰:“三藏玄言,皆标月指,如来心法,果如是乎?”遂弃所学,更习禅观。谒如海真于缙云,海问曰:“万法归一,一归何处?”所答不契,遂疑之。三年一日,撷蔬于囿,忽凝坐久之。海问曰:“子定耶?”金曰:“定动不关。”海曰:“定动不关是何景象?”金示之以筐,海非之。金扑筐于地,拱而立,海又非之。金低头不语,海把其臂曰:“速道速道!”金翻手触海仆地,海起,徐曰:“未在,此尘劳暂息耳。必使心路绝,祖关透,然后大法可明。”尔后,工夫益切,遁峨嵋山下,柏叶为食,胁不至席者三年。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相如。自是入定,或累日乃起。一日闻伐木声,忽悟,汗下如雨,乃曰:“妙喜谓大悟十八,岂欺我哉。”后归白之海,海方可之,“无用云坐下出三虎一彪,尔其彪耶?尔缘在北,当诣朔方,必弘吾道。”金乃北游至五台,栖灵鹫庵,檀信争凑。会岁俭,恐其饥,所施益多。金虑饥民乏食,劝施者分粟赈之。元至正间,岁旱,帝诏祈雨。金入城,大雨千里。帝赠千金不受,益敬礼之,赐号“寂照圆明大师”。金每闻己过,必稽首感怀,尝曰:“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师友。生而无闻,几如牛马。生而有闻,可至圣贤。父母生其身,师友能成其德也。世有喜佞而恶谏者,下愚人也。”有明肇兴,祟尚佛旨。洪武戊申,金应诏入都,奏对奉天殿。道扬法典,简在帝心,命居天界,日接龙颜,譬晓法义,赐以紫衣金钵,及御制诗,有“玄关悟尽成正觉”之语。一日示疾,著衣危坐,唱别弟子。智信请留一语,金曰:“三藏法宝,尚为故纸,吾言何为。”怡然而逝。荼毗得舍利,五色灿烂,齿舌舍珠皆不坏。门人收之,建塔文岫山普光寺。尝制《华严字母佛事》,梵音清雅,四十二奏盛行于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僧。
庆元人,寓嘉定,号子庭。
幼从禅学,尝住慧聚寺,善画兰,与普明齐名。
能口辨,有诗名。
浪迹云游,乞食村落。
所居名“不系舟子庭”。
有《不系舟集》。
元诗选
祖柏号子庭,四明人。
寓居嘉定,宋史魏王之后。
幼从禅学,尝住慧聚寺。
以画兰与普明齐名,所居曰「不系舟」。
子庭能口辨,有诗名。
浪迹云游,乞食村落,对人不作长语,间杂谐调。
其嘲游虎丘云:「家家恕斋字,户户雪窗兰。
春来行乐处,只说虎丘山。
」盖谓吴下游赏,动辄必登千人石,一时争尚班恕斋所作字及僧雪窗所写兰故也。
一日,偶触某官驺从,缚至,知其为子庭也,命赋所张盖。
应声曰:「百骨攒来一线收,葫芦金顶盖诸侯。
一朝撑出马前去,真个有天无日头。
」因笑而释之。
后至元丙子,松江亢旱,府官遣吏赍香帛迎请嘉兴方士沈应元雷伯结坛仙鹤观,行月孛法,下铁简于湖泖潭,日取蛇燕焚之,了无应验,羞赧宵遁。
子庭有诗,其一联云:「谁呼蓬岛青头鸭,来杀松江赤縺蛇。
」闻者绝倒。
丁丑夏,民间讹言朝廷采取童男女,一时嫁娶殆尽。
子庭作诗云:「一封丹诏未为真,三杯淡酒便成亲。
夜来明月楼头望,惟有姮娥不嫁人。
」其滑稽类如此。

人物简介

元诗纪事
福报,字复原(按:《西湖竹枝集》福报小传云:其字福元,未知孰是。),临海人。洪武初被召,赐还。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复原,临海人。住四明智门寺,洪武初被召,寻,赐还。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福报。
字复原。
台之临海人。
姓方氏。
禀父母命。
往杭之梁渚崇福院出家。
时石湖美公。
主净慈。
一见器之。
为祝发。
径山元叟端禅师。
门庭严峻。
师以己事未明。
往咨决之。
叟问。
近离何处。
曰净慈。
叟云。
来何为。
曰久慕和尚道风。
特来礼拜。
叟云。
赵州见南泉作么生。
曰头顶天。
脚踏地。
叟云。
见后如何。
曰饥来吃饭睡来眠。
叟云。
何处学得这虚头来。
曰今日亲见和尚。
叟颔之。
命居侍司。
升掌藏钥。
久之。
出世慈溪之庐山。
越州之东山。
四明之智门。
洪武初。
被有道徵。
与径坞以中及上竺日章称赴京。
馆天界。
屡入内庭。
应对称旨。
留三年。
赐还智门。
庵于寺东。
扁曰海印。
为终焉之计。
俄径山虚席。
强师补其处。
说法云。
举一不得举二。
放过一着。
落在第二。
古人恁么说话。
正是抱赃叫屈。
东山即不然。
举二不得举一。
放过一著。
落在第七。
到这里须知有向上一路始得。
如何是向上一路。
良久云。
莫种寒岩异草青。
坐却白云总不妙。
前住山象原。
经始佛殿。
未就而终。
师力完之。
其费。
则出于姑苏葛德润氏。
忽一日得疾。
甚革。
侍者请偈。
师叱曰。
吾世寿尚有三年。
已而果然。
及化之日。
拍手曰。
阿呵呵。
大众是甚么看取。
竟寂。
年八十四。
窆全身于寂炤之右冈。
共 11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