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性澄

相关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乙酉,(释性澄)依佛鉴铦公习天台教观,谒云梦泽于南竺普福。
泽一见深加器重,历居清要。
释显示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示瞽庵。
脱白于一山元公。
一山度四弟子。
取法华开示悟入为名。
师当第二。
名显示。
号瞽庵。
出台之宁海卢氏之子。
古貌长身。
寡言笑清。
俭自持。
一榻二十年。
潇然如在逆旅。
习教观。
从师于万寿。
师见其天资峻利。
有一泻千里之势。
乃曰。
子盖从吾师游乎。
他日大显南岳一宗。
吾于子有望矣。
示。
遂事佛海
至正初。
出世隆寿教寺。
大唱台衡为海内名浮屠。
寔师启之也。
盐官海岸崩。
民朝夕揣惴。
恐为鱼鳖。
行省脱驩公忧之甚。
请师亲履其地。
建水陆大会七昼夜。
师冥心观想。
取海沙祝之。
帅其徒遍掷其处。
凡足迹所及。
岸为弗崩。
人咸异之。
天历改元。
升主显慈集庆二寺。
皆杭之名刹。
师处之泊然。
至正七年。
师八十矣。
钱塘诸名山。
以耆旧凋谢。
唯师一人岿然。
如鲁灵光。
又以大普福起之。
师坚卧不应。
门人进曰。
和尚自为计固善矣。
其如斯道何。
师强赴之。
居亡何竟。
拂衣旋故丘。
开镜清阁。
而深蛰焉。
因览诸家所注首楞严。
繁简失当。
方将折衷其说。
为之疏解。
俄疾作。
召至四众。
以唯心净土。
惓惓为勉。
其中或未解师意。
师厉声曰。
死生难。
死生难。
遽索觚书偈而寂。
寿八十六。
腊七一十。
寂后七日。
法属以陶器奉蜕质。
葬于里之峨眉山松花坞。
师之所自卜也。
师梵貌魁硕。
言吐清丽。
诸书一过目。
终身不忘。
平生以流通教法。
为第一义。
苟有召者。
未尝不应。
屡感天雨华之祥。
然于佛乘文事。
俱不偏废。
出处语默。
则未始离乎止观。
所著书。
有四教仪纪正。
天岸外集。
并行于世。
示瞽庵。
寿六十九而化。
则入我明矣。
二师。
孜孜为教。
其弘阐开化。
一本山家诸师之论。
罔敢违越。
可谓知尊者翼道之功。
而号善继善述者矣。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三
释显示,字瞽庵。
姓卢氏,宁海人也。
母金氏,梦宝陁大士,见五色云中,觉而有娠,及生男。
幼而凝静,不好嬉逐。
稍长,神气洒然,有出尘之思。
二十一,投会稽悟本院为沙弥,一山元为之脱白。
一山度弟子四人,取醍醐经开示悟入为之名曰:显示。
元天历初,受比邱大戒,即踰涛江而西,欲讲天台教观。
时天岸济方主万寿圆觉寺,显示往事焉,久之,济见其天机峻利,一日千里之势,乃曰:子盍从吾师游乎?
他日大显南岳一宗,吾于子有望矣。
济之师即佛海也,佛海倡道于上天竺灵感观音教寺,来受经者云蒸海涌。
显示杂多士中,昼夜研摩三观十乘之旨,察其密微,至于蚕丝牛毛,设有疑难,进而质诸佛海
退与四方俊彦纵横切磋,不至于洞达弗止。
精积日久,大小乘部,文义字句,瞭于心胸。
有叩之者,辩口如水东注,不见所穷,朋类推服,恒以为不可及。
佛海器之,命为司宾。
佛海退居南天竺,虎岩颐来绍,其后升掌忏摩,而贤叟思又延居首座,鍊徒牧众,不异常时。
至正五年,始出世隆寿教寺,田亩侵蚀,董而理之,殿宇颓坏,葺而新之。
如是者,十有二载。
虽蕞尔兰若,声望日增,迁雷峰显严教寺,破屋残僧,触目皆凄凉之境。
显示既至,学侣渐集。
复其旧规,蔚为胜地,人以为难。
越六年,江浙省丞力聘主崇恩演福教寺,寺当兵燹之馀,鞠为荒墟。
显示为创丈室五楹,以纳负笈之士,遇有咨问,悉竭平昔所蕴,亹亹而语之。
至于南屏霅川之同异,尤严于断制,𠪾引诸家经疏,辩證无遗。
或惜其过劳,笑谢曰:桑门为法忘躯,义所应尔,子以为劳乎?
会元季丧乱,兵祸日亟,飘然东迈,向悟本樵山栖焉。
屏绝人事,颛志于西方净土之学,终日系念,未尝少忘,屡感瑞应。
明室初兴,定鼎金陵,草创伊始,佛教复隆。
洪武四年,出游虎林。
未几,顺寂于太平兴国传法教寺,神思不乱,如返故庐。
再踰年,其弟子知晓,函灵骨归,藏受经祖塔之侧。
显示古貌颀躬,寡于言笑,以清俭自持,一榻二十年,萧然如在逆旅。
当时齿腊相亚,职业相若,而据席名山,自显示视之,澹然如无所系念。
其出世为人,皆迫于群情,不得已而起。
性不乐时俗,藻丽章句,凡有述作,一本山家诸师之论,人谓:“能衍佛海之道,传之方来,动静出处,绰有可观。
”诚不诬也。
宋文宪濂为摭其遗行,而铭诸塔,具《芝园后集》。

人物简介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如庵。
云间华亭姚氏子也。
母朱氏。
梦月自海升。
堕于怀。
觉而有娠。
及诞时。
瑞光满室。
有异僧过。
指谓其母曰。
此儿海月法师再来也。
九岁依化城寺明净志法师。
授法华经。
历耳成诵。
十六得度。
博究诸乘。
夙慧顿发乃以性学自许。
首谒杭之广福云梦泽公。
闻无极度法师。
化声大振。
遂造其室。
尽得其学。
元大德住海盐德藏。
其寺方圮。
净竭力扶树。
众散复聚。
田为豪门所夺。
复归。
不数年翕然成旧式也。
至治迁松江超果。
泰定乙丑。
元相晚驩。
举住下竺。
居七䆊。
讲席不倦。
辟寺前之径。
高大其门。
书佛国山以揭之。
至顺辛未。
上竺湛堂澄公
以老告休。
举净自代。
先是净因疾昼𥨊。
梦白衣大士。
持金瓶水。
灌其口曰。
汝勿忧。
非久自愈矣。
叩以未来休咎。
示云汝却后二年。
当避喧大树之下。
觉疾果差。
切疑避喧树下。
非入灭之谶耶。
及乎举住上竺至见𥨊堂西有大树。
堂匾曰静处。
始悟梦之所示。
由是殚心弘法。
学者常数千指。
元主慕其道。
赐佛心弘辩之号。
及金纹紫伽黎衣。
未几示疾。
书偈而逝。
阅世七十有二。
坐五十有六夏。
阇维。
得舌根顶骨不坏。
舍利五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1—1356 【介绍】: 元僧。馀姚人,字同舟,一字天岸,俗姓姚。年十六出家。从全公读天台书,悉通其玄义。文宗天历初,主杭之显慈、集庆二寺,历主苏之万寿、会稽之圆通等寺。改普福寺,卒。有《四教仪纪正》和《天岸外集》。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解义篇第二之二
释弘济字同舟别号天岸。越之馀姚人。姓姚氏。幼孤。从里之宝积寺舜田满和尚出家。丱时骏发绝伦。满授以法华经辄成诵。年十六为大僧。日持四分律。踬步之间不敢违越绳尺。已而叹曰。戒固不可缓。而精研教乘以资行解。又可后乎。于是往鄞依半山全法师习台教。久之悉通其旨。尝修法华金光明净土等忏。一日于定中彷佛睹四明尊者。付以犀角如意。自是谈辩日溢若河悬泉涌。而了无留滞。元泰定元年出世住万寿圆觉。明年盐官海岸毁。居民朝夕惴惴恐为鱼鳖之宅。元丞相脱驩甚忧之。乃祷观音大士于上竺。命济即海岸建水陆大齐入慈心三昧。取海沙诵大悲陀罗尼。帅众遍撒其处。凡足迹所及岸皆复固。人称神焉。天历迁集庆显慈二寺。适当岁俭退处别室。苏人聘兴大德万寿寺。阅六寒暑寺告成。至正五年宣政请主会稽之圆通。居四载。还宝积专修念佛三昧。七年济以年高八十。元主降旨命主杭之普福。济坚卧不起。门人法航等进曰。和尚自为固善。其如斯道何。济不得已遂强起受诏赴之。无何竟拂衣复归旧隐。开清镜阁以蛰焉。因楞严经诸注繁简失当。将欲折衷其说为之疏解。俄疾作即召弟子。以唯心净土之旨惓惓为勉间有未解其意。济乃厉声曰。生死难处生死难处。遂书偈而逝。时至正十六年三月十日也。阅世八十有六。坐七十有一夏。越七日颜如生。众以陶器葬里之蛾眉山松花坞。亦济自卜之所。嗣法弟子有上竺道臻雍熙净琛普光允中圆通有传天宫明静五人。所著有四教仪纪正天岸外集各若干卷。行于世。 系曰。济有大过人者三焉。内外书史过目则终身不忘一也。有高昌僧般若室利。学兼华梵世无敌者。请济用高昌语译小止观。而顿见文彩焕发室利郝然自失二也。生平以流通教法为己任。凡讲法华一百十会。而感天雨宝花缤纷者再三也。呜呼人或有一不愧于生。济备此三。可谓世之优昙也欤。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同舟。别号天岸。越之馀姚人。姓姚。幼孤从里之宝积寺舜田满和尚出家。丱时骏发绝伦。满授以法华经。辄成诵。年十六。持四分律。踬步之间。不敢违越绳尺。已而叹曰。戒固不可缓。而精研教乘。以资行解。又可后乎。于是往鄞。依半山全法师。习台教。久之悉通其旨。尝修法华金光明净土等忏。一日于定中。彷佛睹四明尊者。付以犀角如意。自是谈辩日溢。若河悬泉涌。了无留滞。元泰定元年出世。住万寿圆觉。明年盐官海岸毁。居民朝夕惴惴。恐为鱼鳖之宅。元丞相脱驩甚忧之。乃祷观音大士于上竺。命济即。海岸。建水陆大斋。入慈心三昧。取海沙诵大悲陀罗尼。帅众遍撒其处。凡足迹所及。岸皆复固。人称神焉。天历迁集。庆显慈二寺。适当岁俭。退处别室。苏人聘兴大德万寿寺。阅六寒暑。寺告成。至正五年。宣政请主会稽之圆通。居四载。还宝积。七年元主降旨。命主杭之普福。济坚卧不起。书偈而逝。阅世八十有六。坐七十有一夏。越七日。颜如生。众以陶器葬里之蛾眉山松花坞。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弘济。
字同舟。
一字天岸。
馀姚姚氏子。
投同里宝积寺舜田满公出家。
满公师之从父也。
师骏发绝伦。
或授法华经。
辄能记忆。
年十六受度。
为大僧。
持四分律。
顷步之间。
不敢违越绳尺。
已而叹曰。
戒固不可缓。
精教乘以资行解。
其又可后乎。
于是往鄞。
依半山全公。
读天台之书。
久之悉通其说。
尝修法华金光明净土期忏。
聚精会神。
存诚不一髣髴。
于观定中。
睹尊者畀以犀角如意。
自是谈辩日增。
河悬泉涌。
而了无留碍。
未几。
泰定改元。
开法于万寿圆觉寺。
浙河左右杰伟之士。
奔走其室。
惟恐后之。
议者谓。
佛海之道。
以播芳猷。
实自师始。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弘济,字同舟,别字天岸,姓姚氏,世为馀姚人。
幼孤,从里中宝积寺舜田满出家。
满即其从父也。
虽在幼弱,机颖俊发,初授《法华经》,便能成诵。
年十六,受度为大僧,日持《四分律》,跬步之间不越绳尺。
已而叹曰:“戒为初学之门,工之始基,当更精教乘,以资行解。
”于是之鄞,依半山全,读天台之书,久之悉通其玄义,尝修法华、光明、净土期忏,歛意凝神,积诚不贰,髣髴于定中睹尊者,畀以犀角如意,自是谭辩风生,词如泉涌,了无留碍。
当是时,大山恢尸松江之延庆,越溪澄主武林之演福,法幢双峙,光燄灼然,照耀大江南北,皆延济分座说法,而越溪爱之尤笃。
诸部疑难,或有未易决者,要其终始而折之。
盖谛观圆融,洞若观火,故叩声应响,略无滞机。

人物简介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解义篇第二之二
释本无。
号我庵。
台州黄岩人。
幼从方山宝禅师于瑞岩薙发进具戒。
次依寂照禅师于中天竺命司笺翰。
寂照每深加锥劄亦有省处。
后有舅氏。
本习天台教。
挽之更衣。
湛堂澄于演福精研教部。
寂照惜其去遂作偈寄之云。
从教入禅今古有。
从禅入教古今无。
一心三观门虽别。
水满千江月自孤。
师后出世既为澄公法嗣。
仍爇一香以报寂照。
盖不以迹异二其心也。
寂照将入灭时师方主延庆。
照乃遗书嘱其力弘大苏少林二宗。
馀无他说。
师因奠寂照乃拈香云。
妙喜五传最光焰。
寂照一代甘露门。
等閒触著肝胆裂。
冰雪忽作阳春温。
我思打失鼻孔日是何气息今犹存。
天风北来岁云暮。
掣电讨甚空中痕。
师后晚年迁杭之上天竺最久。
一日无疾端坐而蜕于白云堂。
谥曰佛护宣觉宪慈匡道大师。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本无。字我庵。台之黄岩人。从净慈方山落发。依寂照于中天竺。掌纲维。有舅氏老教庠也。挽使更宗。师欣然。就见澄公于演福。力研教部。曰。苟弘道利生。在彼犹在此。庸何伤寂照。惜其去。作偈寄之云。从教入禅今古有。从禅入教古今无。一心三观门虽别。水满千江月自孤。出世为澄公嗣。仍爇一香报寂炤。不以迹异而二其心。寂炤示寂。时师在四明延庆。遗书嘱其力弘大苏宗趣。无他言也。师接书。为设祭拈香云。妙喜五传最光𦦨。寂炤一代甘露门。等闲触著肝脑裂。冰霜忽作阳春温。我思打失鼻孔日。患何气息今犹存。天风北来岁云暮。掣电讨甚空中痕。继住集庆寺。无住上天竺刹竿相望。皆自澄公。一灯分炤云。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本无,号我庵,黄严人。
幼从方山宝禅师于瑞岩薙发,进具戒。
次依寂照禅师于中天竺,命司笺翰。
寂照每深加锥剳,亦有省处。
后有舅氏本习天台教,挽之更衣,见湛堂澄于演福,精研教部。
寂照惜其去,遂作偈寄之,云:“从教入禅今古有,从禅入教古今无。
一心三观门虽别,水满千江月自孤。
”本无后出世,既嗣法,仍爇香以报寂照,尽不以迹异二其心也。
寂照将入灭时,本无方主延庆,照乃遗书嘱其力宏大苏、少林二宗,馀无他说。
因奠寂照,乃拈香云:“妙喜五传最光燄,寂照一代甘露门。
等閒触著肝胆裂,冰雪忽作阳春温。
我思打失鼻孔日,是何气息今犹存。
天风北来岁云暮,掣电讨甚空中痕。
”晚岁迁上天竺,一日无疾,端坐而蜕于白云堂,谥曰“佛护宣觉宪慈匡道大师”。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水盛。字竺源。自号无住翁。饶之乐平范氏子。十七依罗山院尝公。尝使从儒者学。而师每习禅定。且针指出血。书金刚经。尝呵之。师云。学儒可敌生死耶。从度走。谒月庭忠公于蒋山。端坐一室。以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毫窍。及山河大地。咸摄入一念。始觉变易。继凝定。双瞳与合为一。污从眦流。亦不知所楚。后三四日。见色闻声。渐摇撼不动。遂发愿云。吾此生不能作佛。当入无间地狱也。傍观者。为之吐舌。俄过匡庐。止东林。复奋云。今夕必就蒲茵上死尔。即正襟趺坐。加精进力。夜参。半至极切孤危之际。捐命一跃不觉。如出荆棘之丛。所履之地忽尔平沉。而秋空素月。连娟独炤。返观自身。湛湛澄澄。唯一念不忘耳。洎归罗山。方全体顿现。偶阅妙喜明心见性。非桑门事之辞。又复致疑。越五载。会孤舟济公于蒋山。有所言不契。复往无为。见无能教公。举济言质之。无能云。为汝不解故也。师忽大省。尽脱去玄妙知解。历观从前所悟。皆梦中尔。无能。抚其背而记之云。尔后当大弘吾宗也。师辞去。东游四明天童。已而归息浮梁。既隐于南巢。巢民柳氏。割山地建兰若。以栖师。地当五峰之下。旧有龙潭五所。闻师至。悉乘风雷徙去。天历己巳。遣官以聘起师。主西湖之妙果。师弘阐宗旨。震撼四方。学徒一集。至有不远万里而来者。时已行役僧之令。师引退。返南巢故隐。而向慕者。愈众。宗藩宣让王。累遣使者致师。师以老病固辞。淮西廉访使斡公王伦徒。监察御史常公道夫。尤极趍仰。集贤学士傅公立。月湾先生吴公存。与师为世外交甚笃。月湾至有晚始闻道之叹。师常瞩学徒云。凡剃发染衣。当洞诸佛心宗。行解相应。以正悟之境。灵灵自炤。岁久月深。具大无畏。如透水月华。万浪千波。触之不散。方不被生死阴魔所惑。此师生平实證实悟者。故亦用是以诲人也。师制行峻绝。有壁立万仞之意。广信祝蕃远尝云。番阳竺源。吴中断崖。其人类孤峰悬崖。可仰望而不可攀跻。人称之为实录。至正丁亥夏四月。召四众戒饬之。引纸膝上书偈。端坐而逝。将葬。是夜有光。如匹练自天际下烛。交相通贯。未几。散布五峰之顶。复合于塔中。弥三夕乃止。巢之居民。凡数十里聚观骇异之。世寿七十有二。僧腊五十又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水盛,字竺源,自号无住翁,姓范氏,乐平人也。
母氏徐,生盛时,祥光照室。
及成童,以嬉戏为佛事。
年十七依罗山院僧常。
初就塾师讲习文义,而盛每从静坐习禅定,且刺指濡血书《金刚经》。
常呵之曰:“汝不先明文理,顾能深入禅关耶。
”盛曰:“学佛了明生死,岂若儒者拘守章句乎。
”及受度,谒月庭忠于蒋山,而孤舟济方居首庭,以皖山诲蒙山者诲之。
盛抚几叹曰:“吾已见二老矣。
”乃端坐一室,以三百六十骨节,八万四千豪窍,及河山大地咸摄入一念,始觉变易,继凝定双眸,与念为一,汗从背出,亦不知所楚。
后三四日,见色闻声渐撼摇不动,乃自信法决可證。
因取所携帙,以火焚之,且发愿云:“吾生非深入佛海,当入无间狱也。
”闻者惊叹。
俄过匡庐,止东林,闻有僧所见不异云门,盛往叩焉。
僧以无诚心让之。
盛复自厉曰:“今夕必就蒲茵上死尔!
”即正襟趺坐,加精进力,如临万人敌,如操滩上舟,不遑他接,夜牛参至极切孤危之际,捐命一跃,不觉如出荆棘,所履之地,忽尔平沈,而秋空素月,娟娟独照,返观自身,湛湛澄澄。
唯一念之不忘,犹以坠于断灭,益进弗懈,或静或动,未尝间断。
洎归罗山,方全体顿见,十方世界,举皆现前,参之诸祖契證,如镜照镜,坦然明白,自以为开悟。
及掌藏钥东林,偶阅“妙喜明心见性非桑门事”之辞,又复致疑,不能释者数日。
或谓之曰:“法离唇吻,道绝言诠。
子何太滞也。
”于是胸中又荡然如洗,然不敢谓已至也。
越五年,重晤济于蒋山,济曰:“蒙山尝言栽松道者不具二缘而生,达摩葬熊耳后只履西归,果神通耶,抑法如是也?
”盛云:“此形神俱妙而已。
”济云:“不然,子他日当知之。
”复往无为(州)见无能,教以济所举之言质之。
无能云:“为汝弗解故也。
”盛忽大省,尽脱去玄妙知解,历观从前所悟如通宵一梦,梦时非无,及至觉后,绝无所得矣。
无能抚其背而祝之曰:“尔后当大弘吾宗也。
”盛复辞去,游四明天童。
已而归息浮梁之凤游山。
时海印如方长荐福,请分座说法。
久之,往隐于南巢,巢民柳氏割山地建兰若,延盛居之。
地当五峰之下,旧有龙潭五,及盛至,悉乘风雷徙去。
元天历己巳,起主西湖之妙果寺,弘阐宗旨,震憾四方,学侣云蒸,有不远数千里而来者。
郡守戍将虚己求道,日不暇给。
时军书旁午,令僧充役,盛请于郡守刘公,特免其科繇。
未几,返南巢故隐,而向慕者愈众,宗藩宣让王累遗使者欲邀致之,以老病固辞。
至正丁亥夏四月二十四日黎明,召四众戒勖之,且云:“世尊有言,我今背痛,将入涅槃。
吾其时矣。
”引纸书偈,端坐而逝。
初盛尝自营葬塔于山下,是夜有光如匹练,交烛通贯,顷之,散布峰顶,复合于塔中,弥三夕乃止,巢之居民数十里聚观,骇之。
弟子慧月、慧观等奉遗骨瘗焉。
寿七十三,腊五十三。
盛制行峻绝,有壁立万仞之意。
每垂三关语以示人,多有不契其机者。
然其淬砺学徒,必使洞明诸佛心宗,行解相应,以正悟之境自照,久之如透水月华,万浪千波,触之不散,方不被生死阴魔所惑。
此盖一生实證实悟,故以之诲人,真切如此。
所著语录,虞公邵庵既为之序而行之。
宋文宪公濂,复捃其事而铭其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0—1359 【介绍】: 元僧。绍兴人,俗姓李,字季蘅,号浮休,又号若耶。九岁能通《春秋》,十五岁受具戒。历主兴化教、园通、天竺灵山等寺。后退居云门,为云门三高之一。善诗,为文雄健有法,赵孟頫称之为僧中御史。有《内外集》。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允若字季蘅号浮休因云门之傍有若耶溪后又号若耶。
郡之相里人。
年九岁能通春秋大义。
父母钟爱之。
稍长翛然有绝尘之趣。
遂依云门元和尚。
十五祝发为大僧。
随渡涛江。
首谒大山恢法师于杭之兴福。
山授以天台四教仪金錍十不二门指要钞诸书。
一览而知大旨。
湛堂主南竺往依焉。
凡法智所结立阴观别理随缘六即蛣蜣理毒性具等文靡不精究。
至于思清之兼业昭圆之异说齐润之党邪仁岳之背正。
亦皆察其非是。
于是湛堂甚器重之俾司宾客。
元至治初湛堂奉诏入燕都校大藏。
因奏若之行业锡以慈光圆照之号。
即命出住昌源净圣院。
其院颇颓弊。
乃力为经度。
田芜者辟之。
室圮者葺之。
三年遂成巨刹。
湛堂复招之。
徕归命居第一座摄众规范。
泰定中复出主杭之兴化。
时与天岸济我庵无玉庭罕三公。
道望并峙湖上。
世称为钱塘四依。
未几退居越之云门。
又与断江恩休耕逸。
临风吟咏不知夕阳在树。
世又称为云门三高。
至正住越之圆通迁上竺。
其山旧有缨络泉涸久。
若至持锡叩岩祷曰。
苟吾缘在是泉当为我一来。
不然则涸如故。
言讫泉涌出渊冷渐盈。
时户部尚书贡师泰称比慈云之重荣桧。
命之曰再来泉。
复退隐云门。
筑精舍专修法华三昧为暮年净业。
会天下大乱干戈纷扰。
众欲拥若避去。
若斥曰。
难可苟免乎。
吾对将至。
待以酬之。
众遁若独危坐。
贼众入其舍。
若毅然不为屈。
辞色俱厉。
贼首知为有道者约退。
一贼独怒直前挥刃中之。
白乳溢出于地。
实元至正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也。
世寿八十僧腊六十有五。
贼退众归荼毗。
舍利如菽无算。
若平生风度简远不妄言笑。
赵孟頫称为僧中御史。
得法弟子集庆友奎演福良谨延庆如莹隆德法让净圣圆證等若干人。
所著内外集黄溍为叙。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允若。
字季蘅。
自号浮休子。
族相里氏。
越人也。
代为簪缨。
师生有绝尘之趣。
初为童子。
给侍云门元上人。
十五圆具。
为大僧。
至虎林。
谒恢大山于兴福。
自是习天台教。
湛堂澄公
主南天竺。
师与焉。
声入心通。
知解日至。
湛堂甚器之。
既出世净圣矣。
湛堂念之弗置。
招之徕归。
请居第一座。
摄众千馀人。
持规峻整。
经其指示。
多所悟入。
泰定中。
行宣政院。
请主兴化。
当是时。
倡道杭之南北两山者。
若天岸济。
我庵无。
玉庭罕。
与师皆有重望。
人称为佛海会中四天王。
居亡何退居云门。
视荣名利养。
恬不屑意。
翱翔岩壑间。
时同断江恩师休耕逸师。
临风笑咏。
不知夕阳之在树。
君子又目之。
为云门三高师。
前后凡四座道场。
教雨所及。
如甘露醍醐。
饮者心泰然。
终以云门为归。
筑深居精舍。
以法华观慧三昧。
为暮年净行。
会天下大乱。
于戈纷扰。
法师与之。
遇胁以白刃。
毅然不为屈。
辞色俱厉。
因遇害。
白乳溢出于地。
寿八十。
腊六十有五。
兵退阇维之。
获舍利如菽者无算。
瘗于云门山之麓。
师风度简远。
暮年神气完固。
刘伯温。
称其诗文古雅峻洁。
而有奇风。
故一时名。
公卿咸倾倒焉。
师素履之美。
虽不获考。
终命而定业所制。
在古贤圣或未免。
初无伤乎道德之崇高也。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允若,字季蘅,号浮休,因云门之傍有若耶溪,后又号若耶,郡之相里人。
年九岁,能通《春秋》大义,父母钟爱之。
稍长,翛然有绝尘之趣,遂依云门元。
十五祝发为大僧,随渡涛江,首谒大山恢于杭之福山,授以《天台四教仪》、《金錍》、《十不二门指要钞》诸书,一览而知大旨。
湛堂主南竺,往依焉。
凡法智所结,《立阴观别理》、《随缘六即》、《蛣𧏙理毒性具》等文,靡不精究。
至于恩清之兼业,昭圆之异说,齐润之党邪,仁岳之背正,亦皆察其非是。
于是,湛堂甚器重之,俾司宾客。
元至治初,湛堂奉诏入燕都校大藏,因奏若之行业,锡以“慈光圆照”之号,即命出住昌源净圣院。
其院颇颓弊,乃力为经度,田芜者辟之,室圯者葺之,三年遂成巨刹。
湛堂复招之徕归,命居首座,摄众规范。
泰定中,复出主杭之兴化,时与天岸济、我庵无、玉庭罕三师道望,并峙湖上,世称为钱塘四依。
未几,退居越之云门,又与断江恩、休耕逸,临风吟咏,不知夕阳在树,又称为云门三高。
至正,住越之圆通,迁上竺,其山旧有缨络泉,涸久。
若至,持锡叩岩,祷曰:“茍吾缘在是,泉当为我一来,不然则涸如故。
”言讫,泉涌出,渊泠渐盈。
时户部尚书贡师泰,称比慈云之重荣桧,命之曰“再来泉”。
后退隐云门,筑精舍,专脩法华三昧,为暮年净业。
会天下大乱,干戈纷扰,众欲拥若,避去。
若斥曰:“难可茍免乎,吾对将至,待以酬之。
”众遁,若独危坐,贼众入其舍,若毅然不为屈,辞色俱厉,贼首知为有道者,约退。
一贼独怒,直前挥刃中之,白乳溢出于地,实元至正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也。
世寿八十,僧腊六十有五。
贼退,众归,荼毗舍利,如菽无算。
若平生风度简远,不妄言笑,赵孟頫称为僧中御史。
得法弟子集庆、友奎、演福、良谨、延庆、如莹、隆德、法让、净圣、圆證十人。
所著《内外集》,黄溍为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僧。华亭人。俗姓姚,字如庵。九岁授《法华经》,十六岁得度。博究诸乘,以性学自许。泰定间主杭之上竺。书偈而逝,年七十二。(《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一八七)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真净字如庵。
云间华亭姚氏子也。
母朱氏梦月自海升堕于怀。
觉而有娠。
及诞时瑞光满室。
有异僧过指谓其母曰。
此儿海月法师之再来也。
九岁依化城寺明静志法师。
授法华经历耳成诵。
十六得度。
博究诸乘夙慧顿发。
乃以性学自许。
首谒杭之广福云梦泽公。
闻无极度法师化声大振。
遂造其室尽得其学。
元大德间出住海盐德藏。
法嗣无极。
其寺方圮。
净竭力扶树。
众散复聚。
田为豪门所夺复归。
不数年翕然成旧式也。
至治迁松江超果。
泰定乙丑元相脱驩举住下竺。
居七䆊。
讲席不倦。
辟寺前之径高大其门。
书佛国山以揭之。
至顺辛未上竺湛堂澄公以老告休。
举净自代。
先是净因疾昼寝。
梦白衣大士持金瓶水灌其口曰。
汝勿忧非久自愈矣。
叩以未来休咎。
示云。
汝却后二年当避喧大树之下。
觉疾果差。
窃疑避喧树下非入灭之谶耶。
及乎举住上竺。
至见寝堂西有大树堂匾曰静处。
始悟梦之所示。
由是殚心弘法。
学者常数千指。
元主慕其道。
赐佛心弘辩之号及金纹紫伽黎衣。
净素简重有古人风。
举止不妄言笑。
夙兴默课法华经。
寒暑不辍。
癸酉冬预告终期。
乃命舟亟归于受业。
未几示疾书偈而逝。
阅世七十有二。
坐五十有六夏。
阇维得舌根顶骨不坏舍利五色。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真净,字如庵。
云间华亭姚氏子也。
母朱氏,梦月自海升坠于怀,觉而有娠。
及诞时,瑞光满室,有异僧过,指谓其母曰:“此儿海月法师之再来也。
”九岁依化城寺明净志,授《法华经》,历耳成诵。
十六得度,博究诸乘,夙慧顿发,乃以性学自许。
首谒杭之广福云梦泽公,闻无极度化声大振,遂造其室,尽传所学。
元大德閒,出住海盐德藏,法嗣无极。
其寺方圯,净竭力扶树,众散复聚。
田为豪门所夺复归,不数年翕然称盛,式廓旧模。
至治迁松江超果。
泰定乙丑,元相脱驩举住下竺,居七祀,讲席不倦,辟寺前之径,高大其门,书佛国山以揭之。
至顺辛未,上竺湛堂澄以老告休,举净自代。
先是,净因疾昼夜寝,梦白衣大士持金瓶水灌其口曰:“汝勿忧,非久自愈矣。
”叩以未来休咎,示云:“郤后二年,当避喧大树之下。
”觉疾果差,窃疑避喧树下,非入灭之谶耶?
举住上竺,至见寝堂西有大树,堂匾曰“净处”,始悟梦之所示。
由是殚心宏法,学者常数千指。
元主慕其道,赐“佛心宏辩”之号,及金纹紫伽黎衣。
净素简重,有古人风,举止不妄言笑,夙兴默课《法华经》,寒暑不辍。
癸酉冬,预告终期,乃命舟亟归。
未几,示疾,书偈而逝。
阅世七十有二,坐五十有六夏。
阇维,得舌根顶骨不坏,舍利五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6—1357 【介绍】: 元僧。绍兴诸暨人,字绝宗,俗姓娄。成宗大德末祝发受具足戒,习天台教观。文宗天历初,主大雄教寺,改荐福寺,迁能仁寺。后居南山寺明静院。元末兵乱,东迁华径寺卒。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善继号绝宗。
越之诸暨娄氏子也。
母王氏梦神僧授白芙蕖遂妊。
生即能言。
或见母举佛号便能合掌和之。
稍长从季父于山阴灵秘寺治春秋传。
因窃窥佛经乃喟然叹曰。
春秋固佳特世法耳。
莫若求出世法。
况吾身如泡聚。
官爵奚为哉。
于元大德即请于父母师恭和尚祝发。
明年进满分戒。
寻从天竺大山恢法师习天台教。
恢公见其慧解卓伦尝嘱曰。
吾轮下数百人。
而堪继大法者惟子耳。
当自爱勉之。
会大山迁云间之延庆。
即往南竺谒湛堂澄
一见便问曰。
入不二门属何观法。
继对曰。
三种观法对属三部。
此文既与止观同成观体。
的是从行。
又问。
诸经之体为迷为悟。
继曰。
体非迷悟。
迷悟由人。
亦顾所诠经旨何如耳。
澄公喜溢颜色谓众曰。
法轮转于他日将有望于斯子矣。
俾居第一座。
移上竺。
玉冈润补其席。
亦居第一座。
天历乙巳出住良渚。
香嗣湛堂日讲金光明经。
夜梦四明法智谓曰。
尔所讲之经与吾若合符节。
自是益加精进。
至正壬午元臣高纳璘请主天台荐福。
无何迁能仁。
阐法华妙玄文句。
又释五章奥义。
尝示众曰。
吾祖有云。
止观一部即法华三昧之筌蹄。
一乘十观即法华三昧之正体。
汝等须解行并驰正助兼运。
则圆位可登。
而不负祖师命宗之意也。
元季会天下大乱。
遂东还华。
径专修净业系念弥陀昼夜不辍。
一日忽告众曰。
佛祖弘化贵乎时节因缘。
缘与时违化将焉托。
吾将归矣。
乃端坐而逝。
至正丁酉七月二十二日也。
世寿七十有二。
僧腊六十有三。
荼毗舌根不坏。
塔于灵秘之西。
得法弟子有灵寿怀古延庆自朋崇寿是乘广福大彰雷峰净昱演福如玘报忠嗣琎车溪仁让香积昙胄若干人。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绝宗。
越之娄氏子也。
母王氏。
梦神僧授白芙蕖遂娠。
生即能言。
或见母举佛号。
便能合掌和之。
稍长治春秋传。
因窃窥佛经。
乃唯然叹曰春秋固佳。
特世法耳。
莫若求出世法。
况吾身如泡聚。
官爵奚为哉。
于元大德。
即请于父母。
师恭和尚祝发。
明年进满分戒。
寻从天竺大山恢法师。
习天台教。
恢公见其慧解卓伦。
尝嘱曰。
吾轮下数百人。
堪继大法者。
惟子耳。
会大山迁云间之延庆。
即往南竺谒湛堂澄
一见便问曰。
入不二门。
属何观法。
继对曰三种观法。
对属三部。
此文既与止观同成观体。
的是从行。
又问诸经之体为迷为悟。
继曰。
体非迷悟。
迷悟由人。
亦顾所诠。
经肯何如耳。
澄公喜溢颜色。
谓众曰。
法轮转于他日。
将有望斯子矣。
俾居第一座。
移上竺。
王冈润补其席。
亦居第一座。
天历乙巳。
出住良渚。
香嗣湛堂
日讲金光明经。
夜梦四明法智谓曰。
尔所讲之经。
与吾若合符节。
自是益加精进。
至正壬午。
元臣高纳璘。
请主天台荐福。
无何迁能仁。
阐法华妙玄文句。
又释五章奥义。
尝示众曰。
五祖有云。
止观一部。
即法华三昧之筌蹄。
一乘十观。
即法华三昧之正体。
汝等须解行。
并驰。
正助兼运。
则圆位可登。
而不负祖师命宗之意也。
元季。
一日忽告众。
端坐而逝。
世寿七十有二。
僧腊六十有三。
茶毗舌根不坏。
塔于灵秘之西。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善继。
字绝宗。
母梦神授以白莲而生。
初习举子业。
番然曰。
此身虚幻。
终从变灭。
即因文字取穹爵。
如石火电光。
转盻即空。
谁有智者而耽此耶。
乃弃去问法于湛堂
澄公。
得其旨。
修法华忏。
多获感应。
一时英俊。
执经轮下。
无不虚往而寔归。
及还华径。
于池深木寒处。
修十六观。
一志安养。
后刻期坐化。
阇维。
舍利累然。
如砌。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善继,字绝宗,诸暨娄氏子。
生时,母王氏梦人授白芙蕖。
始学语,见母举佛号,合爪随声和之。
稍长,从季父于山阴灵秘寺,治春秋传,窃窥三藏,慨然感叹身如泡聚,官爵奚为?
大德乙巳,投其寺僧思恭祝发,明年进具戒,寻从天竺大山恢习天台教。
恢见其慧解卓伦,尝嘱曰:“吾轮下数百人,而堪继大法者惟子耳,当自爱勉之。
”会大山迁云间之延庆,即往南竺谒湛堂澄
一见便问曰:“入不二门,属何观法?
”继对曰:“三种观法,对属三部,此文既与止观同成观体,的是从行。
又问:“诸经之体,为迷为悟?
”继曰:“体非迷悟,迷悟由人,亦顾所诠经旨何如耳?
澄公喜溢颜色,谓众曰:“法轮转于他日,将有望于斯子矣。
”俾居第一座。
移上竺,玉冈润补其席,亦居第一座。
天历乙巳,出住良渚大雄寺,日讲《金光明经》,夜梦四明法智谓曰:尔所讲之经,与吾若合符节。
自是益加精进,至正壬午,高公纳璘请主天台荐福,无何,迁能仁,弘阐《法华玄义》、《文句》,朝请暮诵,又释五章奥义,尝示众曰:“吾祖有云,止观一部即法华三昧之筌蹄,一乘十观即法华三昧之正体,须解行并驰,正体兼运,则圆位可登,而不负祖命宗之意。
”会元季天下大乱,遂东还华泾,专脩净业。
系念弥陀,昼夜不辍。
一日忽告众曰:“佛祖宏化,贵乎时节因缘,缘与时违,化将焉托,吾将归矣。
”乃端坐而逝。
至正丁酉七月二十二日也。
世寿七十有二,僧腊六十三。
荼毗舌根不坏,塔于灵秘之西。
得法弟子有灵寿怀古、延庆自朋、崇寿是乘、广福大影、雷峰净昱、演福如玘、报忠嗣琎、车溪仁让、香积灵胄诸子。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89—1370 【介绍】: 明浙江上虞人,字一云,号别峰,俗姓王。出家于会稽崇胜寺。精研佛典,持律甚严。元仁宗延祐中主萧山净土寺,后又主持绍兴宝林寺,传徒甚广。明太祖洪武二年,被召赴钟山无遮大会,寻放归。有《宝林类编》、《天柱稿》。
大明高僧传·卷第三 解义篇第二之三
释大同字一云。
别峰其别号也。
越之上虞王氏子。
父友樵母陈氏。
妊师十月父昼坐堂上。
忽见庞眉异僧振锡而入。
父起揖曰。
和尚何来。
曰昆崙山。
竟排闼趋内急追。
闻房中儿啼声。
父笑曰。
吾儿得非再来者乎。
师幼俊爽读书辄会玄奥。
初习辞章翩翩大有可观。
于是父以缵承家学属之。
母独叹曰。
是子般若种也。
讵俾缠溺尘劳乎。
遂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
闻春谷法师讲清凉宗旨郡之景德。
往依之尽得其传。
又谒古怀肇公精四法界观。
因春谷移主宝林。
乃谓师曰。
子之学精且博矣。
恐滞心于粗执。
但益多闻缚于知见。
诚非见性之本。
宜潜修而涤之。
庶为吾宗之幸。
于是命出钱塘见晦机熙禅师。
见其挥麈之间师之夙习见闻一时荡绝。
惟存孤明耿耿自照。
如是者阅六寒暑。
晦机深嘉其志。
又闻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参。
便有终焉之意。
中峰一日召而勉曰。
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
子之器量足以张之。
毋久滞此。
特书偈赞清凉像付以遣之。
师大喜曰。
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
不识孰为禅又孰为教也。
还宝林复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
谷随命分座讲杂华经。
时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简相与崇奖声光焕著。
郡守范公某怜春谷腊高。
欲风之让席。
乃设伊蒲亲与师言。
师毅然动容曰。
其所贵乎道者在师弟之分耳。
分明可以垂训后学。
苟乘其耄而攘其位。
岂人之所为哉。
明公固爱我。
使我陷于名义。
实伤之也。
范不觉避席谢曰。
吾师诚非常人。
岂吾所能知也。
元延祐初出主萧山净土寺。
次迁景德。
至元被命住嘉禾之东塔。
随改宝林。
然宝林本清凉国师肄业之地。
人咸荣师。
师亦高卧不赴。
于是郡邑交疏延请再至。
始投袂而起。
乃仿终南草堂故事。
辟幽舍招徕俊乂。
故天下学者莫不担簦蹑[尸@憍]集其轮下。
至正初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并金襕僧伽衣。
元臣忠介泰不华守越苦旱。
力请师祷。
师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
元季天下大乱寺灾。
师奋然谋复新之。
至我太祖高皇帝御极设无遮大会于钟山。
召师入见武楼。
师时年八十免拜跪。
次日赐宴禁中。
事竣赐内库白金数镒并珍物荣其归。
师生神宇超迈伏犀贯顶。
身修伟玉立而美谈吐。
如坐王公贵人有排难教门者。
则法轮滚滚。
理或不直。
虽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气。
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顾。
惟诵华严经为常课。
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毙。
师每扶植他宗毫无猜忌。
如断江恩少林之学者乃荐之主天衣。
天岸济台教之徒也。
挽之住圆通。
师游闽。
时古林茂主福建之保宁。
而驭下过严。
楚僧无赖者将愬之于公府。
师偶遇旅邸。
乃设丰食从容饷之谓曰。
吾固不识古林。
闻其为禅林名德。
若辈将不利之。
君子以若辈为何如人。
不若且止。
否则恐自罹大咎。
事遂寝。
师性至孝恨蚤丧父。
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
养母纯至。
非惟顺色凉温而已。
必使心餐道味。
及亡蒸尝无阙。
且求名儒撰行实树石于墓侧。
师持律甚严一钵外无长物。
惟有书史五千馀卷。
洪武二年十二月内示微疾。
次年季春十日登座说法。
辞众归方丈端坐而化。
世寿八十二。
僧腊六十有五。
阇维徵异甚多。
建塔于竹山。
所著有天柱稿宝林类编各若干卷。
嗣法弟子妙心之大衍皋亭之善现高丽之若兰景德之仁静姜山之明善延寿之师顗南塔之国琛福城之大慧景福之性澄妙相之道你法云之道悦净土之梵翱宝林之日益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字一云。越之上虞王氏子。父友樵。母陈氏。妊十月。父昼坐堂上。忽见庞眉异僧。振锡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来曰昆崙山。竟排闼趋内。急追。闻房中儿啼声。父笑曰。吾儿得非再来者乎。母叹曰。是子般若种也。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闻春谷法师。讲清凉宗旨。往依之。尽得其传。又谒古怀肇公。精四法界观。因春谷移主宝林。乃谓师曰。子之学。精且博矣。恐滞心于粗执。但益多闻。缚于知见。诚非见性之本。宜潜修而涤之。于是命出钱塘。谒晦机熙禅师。见其挥麈之间。师之夙习见闻。一时荡绝。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阅六寒暑。晦机深嘉其志。又闻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参。便有终焉之意。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张之。毋久滞此。特书偈读清凉像。付以遣之。师大喜曰。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不识孰为禅。又孰为教也。还宝林。复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随命分座。讲杂华经。时宋官徐天祐。王易简。相与崇奖。声光焕著。郡守范公。怜春谷腊高。欲风之让席。乃设伊蒲。亲与师言。师毅然动容曰。其所贵乎道者。在师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训后学。苟乘其耄。而攘其位。岂人之所为哉。明公固爱我。使陷于名义。实伤之也。范不觉避席谢曰。吾师诚非常人。岂吾所能知也。延祐初。出主萧山净土寺。次迁景德。元命住嘉禾之东塔。随改宝林。乃放终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来俊人。故天下学者。莫不担簦蹑屩。集其轮下。至正初。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并金襕僧伽衣。元臣泰不华守越苦旱。力请师祷。师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至太祖高皇帝御极。设无遮大会于钟山。召师入见武楼。师时年八十。免拜跪。次日赐宴禁中。事竣。赐内库白金数镒。并珍物。荣其归。师持律甚严。一钵外无长物。惟有书史五千馀卷。洪武二年十二月内。示微疾。次年年春十日。登座说法。辞众归方丈。端坐而化。世寿八十二。僧腊六十有五。阇维徵异甚多建塔于竹山。所著有天柱稿。宝林类编。各若干卷。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大同。
一云其字。
号别峰。
越之上虞王氏子。
世推簪缨之族。
父有樵。
母陈氏。
妊师已十月。
父见庞眉僧。
振锡而行。
问僧来自何所。
曰。
昆崙山也。
竟排闼而入。
父急追之。
寂然无有也。
暨出。
闻房中儿啼声。
笑曰。
儿岂向来浮屠也。
幼极俊爽。
览诸载籍。
辄会其玄奥。
父授以辞章之诀。
握笔翩翩。
辄有可观。
遂以缵承家学属之。
母独叹曰。
是子。
般若种也。
可俾其缠绕尘劳乎。
命舍家入会稽崇胜寺。
从僧贵游。
已而剃落。
受菩萨戒。
会春谷讲经景德师。
复往依之。
获受五教仪玄谈二书。
又谒怀古肇师。
受四种法界观。
怀古春谷。
皆南山大弟子。
深于华严之学者也。
师天分既高。
又加精进之功。
凡清凉一家疏章。
悉摄其会通。
而领其枢要。
义趣消融。
智光发现。
识者心服之。
春谷升主宝林华严教院。
召师谓曰。
子学精且博矣。
恐滞于心胸。
以成粗执。
曷从事思惟。
修以刬涤之乎。
师即出钱塘。
见佛智熙禅师。
于慧日峰下。
旧所记忆者。
一切弃绝。
唯存孤明。
耿耿自炤。
如是者。
阅六暑寒。
佛智嘉其有成。
欲縻以上职。
不听而去。
俄上天目山。
礼普应本禅师。
普应见已。
期之如佛智。
师将久留。
普应曰。
贤首之宗。
日远而日微矣。
子之器量。
足以张大之。
毋久淹乎此也。
为赞清凉像而遣之。
师喜曰。
吾今始知万法皆本一心。
不识孰为禅那。
而孰为教乘。
内外自此空矣。
亟还宝林见春谷。
且告之故。
春谷曰。
可矣。
乃命之司宾。
寻升上座。
当时相从者。
皆宏伟之龙象。
师为分讲杂华玄门。
会要统宗。
必极其所言。
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简。
闻之。
相与崇奖莫置。
声光焕著。
五尺童子。
皆能知其名。
郡守范侯某。
怜春谷僧腊已高。
风之使让其席。
师毅然不答。
侯设伊蒲供。
延师亲与之语。
师曰。
有是哉。
所贵乎道者。
在明师弟子之分。
垂训后人。
苟乘其耄。
而攘其位。
岂人之所为乎。
明公纵爱我厚。
名义不可犯也。
侯不觉离席。
把师臂曰。
别峰诚非常人也。
元延祐初。
始用荐者。
出世萧山净土寺。
师自念。
圭峰以来。
累叶相承。
其间或绝或续。
系执法者之贤否。
遂发弘誓。
力持大法。
晨讲夕演。
虽至于劳勚。
弗敢少懈。
天历初。
朝廷新设广教都总管府。
遴选名山主僧。
一归至公。
升师住景德。
重纪至元中。
行宣政院。
迁主嘉禾之东塔。
师不赴。
时宰臣领院事。
乃改宝林。
宝林清凉肄业之地。
人咸为师荣。
师固守谦退。
迟回不上。
州牧。
邑尹。
山林友社。
交疏延请。
亦不允。
至第二疏。
始投袂而起。
仿终南山草堂故事。
建高斋。
辟幽舍。
招徕俊乂。
浙水东西。
莫不担簦蹑屩。
争集轮下。
师竭忱开授。
比景德为尤勤。
法席之盛。
不减东山。
时至正初。
顺帝。
御宣文阁。
近臣。
有以师之道行闻者。
帝嘉之。
特赐金襕伽黎衣。
帝师大宝法王。
亦俾以六字师号。
隐然作镇江南。
宗门恒倚之为重。
状元忠介公泰不华守越。
病旱无以禳。
佥谓。
非师不可。
师为爇香臂上。
以请雨。
即澍。
师莅事一纪馀。
以疾固辞。
坚卧崇福庵中。
而时事日棘。
师因退处瞻博迦室。
年垂乃八十矣。
皇明御极。
四海更化。
设无遮大会于钟山。
名浮屠咸应诏集阙下。
入见于武楼。
独免师拜跽之礼。
命善世院护视之。
次日复召。
赐食禁中。
及还复有白金之赐。
洪武二年冬十二月。
得疾久不瘳。
口占辞众语。
端坐而蜕。
寔三年春三月十日也。
世寿八十一。
僧腊六十五。
越七日。
遵治命就城南竹山。
准法阇维。
收馀烬瘗焉。
其嗣法分布列刹者。
则妙心大衍。
臬亭善现。
高丽若兰。
景德仁静。
姜山明善。
延寿师顗。
南塔国琛。
福城大慧。
景福性澄
妙相道称。
法云道悦。
小宝□日益。
净土梵翱也。
师神宇超迈。
伏犀插脑。
长身而玉立。
美谈吐。
遇王公贵人轻重教门者。
发论兖兖弗休。
其挺己卫道。
理或不直。
虽斧锧在前。
不少挫其气。
中岁稍涉魔事。
至中之以危法。
师不顾。
下帷却扫。
日味华严。
其人一旦自毙。
然其游心文。
翰宾接贤。
公卿燕飨赆遗。
唯恐不尽其意。
永康胡公长孺。
吴兴赵文敏公孟頫。
巴西邓文肃公文原。
长沙欧阳文公玄乌。
伤黄文献公溍武。
威余忠宜公阙。
咸乐与师交。
函诗往来。
无虚岁。
晚岁与安阳韩庄节公性。
李著作孝光。
唱酬于水光山色间。
尤极其情趣。
扶植他宗。
无尘毛猜忌。
闻其贤也。
敛衽不暇。
断江恩师少林学也。
荐之主天衣。
天岸济师台衡教也。
挽之尸圆通。
至于甄别人品。
摩厉后进。
三宗屡得其人。
古林茂师之主保宁。
驭下过严。
楚僧无赖者数人。
将愬之于公府。
师偶遇于旅邸。
设丰食食之。
从容谓曰。
吾虽不识古林。
闻其为禅林名德。
子等将不利之。
君子以为何如人。
不如且已。
否则恐罹大咎也。
众沉吟良久。
稽首列拜而去。
事遂寝。
师性至孝。
自恨蚤丧父。
养母纯至。
及亡。
春秋祭礼无阙。
且请名臣书父母群行。
树碑于墓。
生平无躁进意。
高丽沈王。
遣参军洪瀹。
施大藏经于二浙。
瀹自负通内外典。
不复下人。
入越见师。
茫然如有失。
力言于王。
邀公游燕都。
将振拔之。
过吴。
辞以疾而还。
持律甚严。
不敢违越。
抚世酬物。
终始如一。
不以久近为碍。
而散其诚。
逮革代之后。
囊无一钱。
唯存书史五千卷。
尽散其徒之能文者。
著述颇多。
未脱稿。
辄为人持去。
其外集曰天柱稿。
录师自制诗文。
曰宝林编。
额聚古今人。
为寺所作者也。
呜呼。
贤首之宗。
不振久矣。
凛乎若九鼎一丝之悬。
师独能撑支震耀。
使孤宗。
植立于十馀传之后。
凡五十年。
非贤者。
其能致是乎。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大同,字一云,亦字别峰,上虞王氏子。
父友樵,母陈氏,妊十月,父昼坐堂上,忽见庞眉异僧振锡而入,父起揖曰:“和尚何来?
”曰:“昆崙山。
”竟排闼趋内急追,闻房中儿啼声,父笑曰:“吾儿,得非再来者乎?
”同幼俊爽,读书辄会玄奥,初习辞章,翩翩大有可观。
于是,父以缵承家学属之。
母独叹曰:“是子般若种也,讵俾缠溺尘劳乎!
”遂命入会稽崇胜寺薙发。
闻春谷讲清凉宗旨于景德寺,往依之,尽得其传。
又谒古怀肇,精四法界观。
会春谷移主宝林,乃谓同曰:“子之学精且博矣,恐滞心于粗执,但益多闻,缚于知见,诚非见性之本,宜潜修而涤之,庶为吾宗之幸。
”于是命出钱塘,见晦机熙禅师,见其挥尘之间,同之夙习见闻一时荡绝,惟存孤明,耿耿自照,如是者阅六寒暑,晦机深嘉其志。
又闻天目中峰法道之盛,往参便有终焉之意。
中峰一日召而勉曰:“贤首一宗日远而日微矣,子之器量足以张之,毋久滞此。
”特书偈赞清凉像,付以遣之。
同大喜曰:“吾今始知万法本乎一心,不识孰为禅,又孰为教也。
”还宝林,复侍春谷,且告中峰之意,谷随命分座,讲《杂华经》。
时宋故官徐天祐、王易简相与崇奖,声光焕著。
郡守范公怜春谷腊高,欲风之让席,乃设伊蒲,亲与同言,同毅然动容曰:“其所贵乎道者,在师弟之分耳,分明可以垂训后学,苟乘其耄而攘其位,岂人之所为哉!
明公固爱我,使我陷于名,义实伤之也。
”范不觉避席,谢曰:“吾师诚非常人,岂吾所能知耶。
”元延祐初,出主萧山净土寺,次迁景德。
至元,被命住嘉禾之东塔,寻改宝林,然宝林本清凉国师肄业之地,人咸荣之,同殊高卧不赴,于是郡邑交疏,延请再至,始投袂而起,乃仿终南草堂故事,辟幽舍招徕俊人,故天下学者莫不担簦蹑屩,集其轮下。
至正初,赐“佛心慈济妙辩”之号,并金襕僧伽衣。
元忠介泰不华守越苦旱,力请同祷。
同爇臂香于玄度塔下,雨即大澍。
元季天下大乱,寺灾,同奋然谋复新之。
大明龙兴,太祖御极,设无遮大会于钟山,召同入见武楼,时年八十,次日赐宴禁中,事竣,赐内库白金数镒并珍物荣其归。
同神宇超迈,状甚修伟,玉立亭亭,而美谈吐。
如坐王公贵人有排难教门者,则法轮滚滚,理或不直,虽斧锧在前,亦不少挫其气,有以危法加之,弗少顾,惟诵《华严经》为常课而已,不移日,其人自毙。
同每扶植他宗,毫无猜忌,如继江恩,少林之学者,乃荐之主天衣。
天岸济,台教之徒也,挽之住圆通。
同游闽时,古林茂主福建之保宁,而驭下过严,楚僧无赖者将愬之于公府,同偶遇旅邸,乃设丰食饷之,从容谓曰:“吾固不识古林,闻其为禅林名德,若辈将不利之,君子以若辈为何如人?
不若且止,否则恐自罹大咎。
”事遂寝。
同性至孝,恨蚤丧父,每至忌日,必流涕不已。
养母纯至,非惟顺色凉温,而必使心餐道味。
同持律甚严,一钵外无长物,惟有书史五千馀卷。
洪武二年十二月示微疾,明年季春,十日登坐,说法辞众,端坐而化,世寿八十二,僧腊六十有五。
阇维徵异甚多,建塔于竹山。
所著有《天柱稿》、《宝林类编》各若干卷。
弟子妙心大衍、皋亭善现、高丽若兰、景德仁静、姜山明善、延寿师顗、南塔国琛、福城大慧、景福性澄、妙相道你、法云道悦、净土梵翱、宝林日益,十三人俱继其法,化亦弘矣。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