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元英宗

相关人物:共 27 位
共 2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49—1333 【介绍】: 元抚州崇仁人,字幼清,晚字伯清。
幼颖悟,既长,博通经传。
宋咸淳间举进士不第,还居草屋,学者称草庐先生。
元世祖遣程钜夫求贤江南,起至京师,寻以母老辞归。
成宗大德末除江西儒学副提举,以疾去。
武宗即位,召为国子监丞,升司业,迁翰林学士。
泰定帝时为经筵讲官,修《英宗实录》,命总其事。
实录成,复弃官归。
四方士负笈来学者,常不下千数百人。
少暇,即著书。
有《易纂言》、《仪礼逸经传》、《礼记纂言》、《春秋纂言》、《吴文正集》等。
元诗选
澄字幼清,晚称伯清,抚州崇仁人。
生三岁,授诗成诵。
五岁,日记千馀言。
弱冠领乡荐,避地布水谷,纂次诸经,修正大、小《戴记》。
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程钜夫奉诏求贤江南。
徵至京师,以母老辞归。
大德初,起应奉翰林文字,除江西儒学副提举,三月移疾去。
至大初,召为国子监丞。
皇庆改元,进司业,谢归。
诸生有不谒告而从之南者。
英宗即位,拜翰林学士,同修国史。
泰定初,为讲官,《英宗实录》成,亟命小车出都,遣官驿追不及,加授资善大夫。
卒年八十五,赠江西行省左丞临川郡公,谥文正。
有《草庐集》诗四卷。
先生雅好邵子书,故其诗多近之。
其句法超逸处,如「乔木啸清风,寒花醉香露」。
「窗红开晓沴,草碧验春温」。
「人定籁声寂,天旋斗柄移」。
又《述怀》云:「悬知海上三山客,尘视人间万户侯。
」《题大乾庙壁》云:「身合沈江甘殉楚,心知蹈海胜归秦。
」《芍药》云:「浅潮半醉流霞晕,清印初昏淡月痕。
」俱清婉可诵也。
先生尝作草屋数间,题其牖曰:「抱膝梁父吟,浩歌出师表。
」程文宪知其意,题之曰「草庐」。
故学者称草庐先生。
初自京师归,廷中老成及宋之遗士在者,皆感激赋诗饯之。
赵文敏公孟頫独书朱子与刘屏山所和诗三章以赠,识者叹之。
先是许文正公倡教于北,而先生崛起于南。
道统渊源,互相提唱。
又不系乎词章之工拙也。
词学图录
吴澄(1249-1333) 字幼清。追封临川郡公,谥文正。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一生以斯文自任,四方之士负笈从学者,不下千数百人,与许衡并为当时儒宗。有《吴文正集》、《草庐词》。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55—1321 【介绍】: 元潞州上党人,徙汉中,字道复,号秋谷。七岁能文,博学强记,通贯经史。世祖时累荐不就。成宗大德初,侍仁宗于宫中,日陈善言正道,多所进益。武宗之立,孟有策画功。仁宗嗣立,拜中书平章政事,力以国事为己任。以宋儒及许衡从祀孔庙,行科举取士之制。英宗即位,为铁木迭儿诬谤,降授侍讲学士。孟宇量闳廓,材略过人,三入中书,民间利益,知无不言,士无贵贱,贤者进拔。为文有奇气。卒谥文忠。有《秋谷集》。
元诗选
孟字道复,上党人,徙居汉中。
至元中至京师,裕宗召见东宫,不及用。
成宗立,荐为太子师傅。
大德初,武宗抚军北方,仁宗留宫中,日陈善言正道,多所进益。
又从仁宗侍昭献元圣皇后降居怀州,四年诚节如一。
成宗崩,安西王阿难答谋逆,力劝仁宗奉太后还都,收首谋及同恶者,奉御玺北迎武宗,及事定逃去,不知所之。
武宗即位,仁宗为皇太子。
追叙其功,特授中书平章政事、集贤大学士、同知枢密院事。
仁宗立,真拜中书平章政事,赐爵秦国公。
皇庆元年,授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兼修国史,延祐元年,改封韩国公。
七年仁宗崩,英宗初立,为丞相铁木迭儿所诬,尽前后封拜制命,降授集贤侍讲学士。
至治元年卒,年六十七。
诏复元官,赠太保、仪同三司、上柱国,进封魏国公,谥文忠。
韩公才气跌宕,落笔纵横,诗尤清壮丽逸。
仁宗尝亲授国公印章,召绘工惟肖其形,赐号秋谷,命集贤大学士王颙大书之,手刻为扁而署其上,又侧注曰:大德三年四月吉日,为山人李道复制。
因自号所著曰《秋谷集》。
元初因仍吏治,士气奄奄仅属。
韩公侍仁宗潜邸,日夕启沃,谓儒可与守成。
迨延祐当国,即议行贡举,其后如泰白野、余忠宣、李浔阳诸公,立节疆场,垂名竹帛,皆出自左右两榜。
元朝尊贤养士之报,于今为烈,揆厥由来,皆韩公主行科举之力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5—1342 【介绍】: 元僧。
会稽人,字湛堂,号越溪。
俗姓孙。
四岁能诵经,世祖至元中出家,习法华诸经。
英宗召至京师,校正《无量寿佛》等经,赐号佛海大师。
历居杭之三天竺,预知终期,端坐而卒。
有《金刚经集注》、《心经消灾经注》和《弥陀经句解》等。
大明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篇第一 解义篇第二之一
释性澄字湛堂号越溪。绍兴会稽孙氏子也。父满母姜氏。梦日轮从空而堕。既觉日光犹照其榻遂生师。四岁常戏拈笔为佛像。授以佛经即能成诵若宿习焉。元至元丙子投石门殊律师祝发受具。石门谓。三世诸佛戒为根本乃教探律藏。而通其遮性双单止持作犯之义。乙酉依佛鉴铦公习天台教观。谒云梦泽法师于南竺普福。泽一见深加器重。历居清班要职。因天台国清实台宗讲寺后易为禅。乃不远数千里走京师。具奏寺之建置颠末旧制之由。元世祖赐玺书复之。已而欲东渡鸭绿游高丽求天台遗书。闻其国有事遂寝。大德乙巳出住杭之东竺丁未吴越大旱师率众说法祷雨格应岁饥民死无以敛。乃为掩其遗骸作水陆大会普度之。至大戊申迁南竺之演福。至治辛酉驿召入京。问道于明仁殿。被旨居清塔寺校正大藏。驾幸文殊阁引见问劳。赐无量寿佛等经各若干卷。事竣辞归特赐金襕衣。将行俄有旨即白莲寺建水陆大无遮会。时丞相东平忠献王请升座说法。事闻宠赉尤渥。赐号佛海大师。泰定甲子住上天竺。九年至顺壬午六月朔忽挝鼓告众曰。我三住名山逾三十年。自行无益世缘有限。虽愧不敏古德风烈犹或可攀。竟拂衣归天竺之云外斋。岁馀还越之佛果。笃志净土修一心三观者七昼夜。屡感瑞应。一日月旦众以常仪问讯。师遽揖曰。老僧向非急于退步。一十二年几在半途矣。今日则有明日恐无。光阴其可把玩乎。烦点视衣钵用表无常。众为念佛。止曰。佛须自念。明晨却送别。黎明众集遂端坐而逝。阅世七十有八。坐六十有四夏。龛留七日颜貌如生。全身窆于清泰塔院。所著有金刚集注心经消灾经注弥陀经句解及仁王经如意轮咒经科。并行世。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二
释性澄,字湛堂,号越溪,会稽孙氏子也。父满,母姜氏梦日轮从空而堕,既觉,日光犹照其榻,遂生澄。四岁常戏拈笔为佛像,授以佛经即能成诵。元至元丙子,投石门殊律师祝发受具。石门谓“三世诸佛,戒为根本”,乃命探律藏而通其遮、性、双、单、止持、作犯之义。乙酉,依佛鉴铦公习天台教观,谒云梦泽于南竺普福。泽一见深加器重,历居清要。以天台国清实台宗讲寺,后易为禅,乃不远数千里走京师,具奏寺之建置颠末,旧制之由。元世祖赐玺书复之。已而欲东渡鸭绿,游高丽,求天台遗书,闻其国有事,遂寝。大德乙巳,出住杭之东竺。丁未,吴越大旱,澄率众说法祷雨,上格苍穹,甘霖立应。岁饥,民死无以歛,乃为掩其遗骸,作水陆大会普度之。至大戊申,迁南竺之演福。至治辛酉,驿召入京,问道于明仁殿,被旨居清塔寺,校正大藏。驾幸文殊阁,引见问劳,赐《无量寿佛》等经,各若干卷。事竣辞归,特赐金襕衣。将行,俄有旨,即白莲寺建水陆大无遮会。时丞相东平忠献王,请升座说法,事闻,龙赉尤渥,赐号“佛海大师”。泰定甲子,住上天竺,劬苦九载,不倦津梁。至顺壬午六月朔,忽挝鼓告众曰:“我三住名山,逾三十年,自行无益,世缘有限,虽愧不敏,古德风烈,犹或可攀。”竟拂衣归天竺之云外斋岁馀,还越之佛果,笃志净土,修一心三观者七书夜,屡感瑞应。一日诘旦,众以常仪问讯,澄遽揖曰:“老僧向非急于退步,一十二年几在半途矣,今日则有,明日恐无,光阴其可把玩乎?烦点视衣钵,用表无常。”众为念佛,止曰:“佛须自念。”明晨却送别,黎明众集,遂端坐而逝。阅世七十有八,坐六十有四夏。龛留七日,颜貌如生,全身窆于清泰塔院。所著有《金刚集注》、《心经、消灾经注》、《弥陀经句解》及《仁王经、如意轮咒经科》,并行世。
兀鲁思不花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河平王昔里吉之子。
世祖至元十三年随父起兵叛元。
昔里吉被撤里蛮执送朝廷后,往投术赤后王火你赤。
成宗元贞二年,随玉木忽尔归降元廷。
入朝途中,滞留和林,掠取仓廪,被成宗拘留下狱,因宗王海山等说情,获释。
至治三年,伙同铁失等谋杀英宗
后被泰定帝流放于南方海岛,病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68—1330 【介绍】: 元汶上人,字子贞,号超然。
幼嗜学,读书常达通宵。
始为镇江路学正,以阎复荐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转中书省右司掾,与元明善、张养浩号为“三俊”。
英宗时,累官翰林待制,升直学士。
至治三年,铁失在上都杀英宗,其党召两院学士北上,元用独不行。
铁失败,人皆称其有先见之明。
泰定帝时官至翰林侍讲学士,兼经筵官。
预修仁宗、英宗两朝实录,奉旨纂集法令为《通制》,译《贞观政要》为蒙古文。
凡大制诰,多出其手。
卒谥文献。
有《超然集》。
元诗选
元用,字子贞,世居阿城,后徙汶上。
元用幼读书,常达曙不寝,父忧其致疾,止之,辄以衣蔽窗默观之。
始以镇江路儒学正,考满游京师。
翰林承旨阎复大奇之,因荐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御史台辟为掾史,转中书省右司掾。
与清河元明善、济南张养浩同时号为三俊。
除应奉翰林文字,迁礼部主事,改尚书省右司都事,转员外郎。
及尚书省罢,退居任城,久之,齐、鲁间从学者甚众。
延祐六年,授太常礼仪院经历,属英宗锐意礼乐,其仪注制度,率所裁定。
授翰林待制,升直学士。
泰定三年,授太子赞善,转礼部尚书,兼经筵官,寻拜翰林侍讲学士,预修仁宗、英宗两朝实录。
天历二年卒,赠正奉大夫、江浙等处中书省参知政事护军,追封东平郡公,谥文献。
诗文四十卷,号《超然集》。
戴表元称其文曰:属辞庄、屈之洁,析理孟、荀之达,而比事左、班之覈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2—1327 【介绍】: 元康里人。
世祖命入宿卫。
大德间,从海山(武宗)镇北边,讨叛王海都,大破其众。
成宗病危时,脱脱在京师,驰告海山。
武宗因而得继大统。
自同知枢密院事累拜中书左丞相。
至大三年,尚书省立,迁右丞相。
四年,复为中书左丞相。
仁宗即位,拜江浙行省左丞相。
迁江西。
英宗嗣位,召拜御史大夫,为帖赤所忌,奏改江南行台御史大夫,后辞归。
卒谥忠献。
脱脱尝于宣德别墅延师以训子,乡人化之,皆向学。
朝廷赐额名景贤书院,为设学官。

人物简介

简介
王璋(1275年—1325年),高丽王朝第26任君主(1298年、1308年—1313年在位)。
初名謜,字仲昂,号海印居士,蒙古名益智礼普化(意为小公牛)。
父为高丽忠烈王王昛(王谌),母为元世祖之女元成公主忽都鲁揭里迷失(追赠齐国大长公主,谥庄穆王后)。
他是第一位与蒙古人混血的高丽国王,自己也娶了元朝宗室女宝塔实怜(追赠蓟国大长公主)。
大德二年(1298年)接受忠烈王禅让而即位,任内实行改革,七个月后因得罪权门势族及宗主国元朝而被废,滞留中国十年之久,在此期间改名为“璋”。
大德十一年(1307年)扶植元武宗即位有功,被元朝封为沈阳王(后改称沈王),至大元年(1308年)忠烈王去世后再次即位为高丽国王,他复位后主要通过在元传旨来控制朝政。
皇庆二年(1313年)禅位于儿子王焘(高丽忠肃王),短暂回国后再次来华定居,延祐三年(1316年)又将沈王王位传给侄儿王皓,自称“太尉王”。
延祐七年(1320年)元英宗继位后将他监禁起来,后以学佛为名流放吐蕃。
至治三年(1323年)元英宗死后获赦,泰定二年(1325年)薨于元大都,元朝赐谥号忠宣,葬于德陵,高丽恭悯王加谥宣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93—1328 【介绍】: 即元泰定帝。
元朝皇帝。
甘麻剌子,武宗堂兄。
大德六年,袭父爵晋王,镇北边。
至治三年,英宗遇刺后,被诸王迎立。
次年,改元泰定。
在位时佛事繁多,西僧多行不法,宗王横暴。
民间出现“弥勒佛当有天下”的口号,社会矛盾日益严重。
五年二月,改元致和。
同年七月,在上都病卒。
无庙号。
癹思八 朝代: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译经篇
癹思八。
元世祖尊以为帝师者也。
土波国人。
族款氏。
生时多瑞应。
初土波有国师禅达啰乞答。
具大威神。
累叶相传。
其国王。
世师尊之。
凡十七代。
而至萨师迦哇。
即师之伯父也。
师。
从之受业。
甫七岁诵数十万言。
通贯大义。
少长。
学富五明。
研几三藏。
年十五。
谒世祖于潜邸。
与语大悦。
躬率太子以下。
从受戒法。
尊礼殊异。
戊午。
师年二十。
时道士倡言。
化胡宪宗。
诏师诘之。
不能对。
邪说遂熄。
世祖登极。
尊为国师。
授玉印。
任中原法主。
统天下教门。
既而西归。
未期月复迎还。
庚午。
师年三十一。
命制蒙古新字。
其字仅千馀。
其母凡四十有二。
共相关纽而成字者。
则有韵关之法。
其以二合三合四合而成字者。
则有语韵之法。
而大要。
则以谐声为宗也。
皆师独运摹画而成。
上览悟大悦。
即颁行天下遵用。
迄为一代典章。
升号。
曰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
更赐玉印。
统领诸国释教。
旋又西归。
至元十一年。
复专使迎还。
岁杪抵京。
王公以下。
皆离城一舍。
结香坛净供。
罗拜迎之。
所经衢陌。
皆结五䌽翼其两傍。
万众瞻礼。
若一佛出世矣。
复为真金皇太子。
说器世界等。
彰所知论。
词严义伟。
三藏沙罗巴。
译而行之。
未几又力辞西归。
上坚留之。
不可。
庚辰。
师年四十二。
以至元十七年十一月某日示寂。
上闻震悼。
怀德无已。
乃建大窣堵波于京师。
奉藏真身舍利。
庄饰无俦。
英宗
诏各路建帝师殿。
立碑颂德。
其文曰。
夫敏者怠于博学。
贵者耻于下问。
才高而位重。
则矜己而骄物。
此人之恒也。
师以生知之明。
为天子师。
可谓敏且贵矣。
而乃博学。
无厌下询。
遗老人有一法。
不远千里而求之。
虽硁硁之谅。
佼佼之庸。
苟有可取无遗焉。
负绝世之材。
材莫大焉。
处帝师之位。
位莫重焉。
而乃考考于道。
循循诱物。
惟恐德之不修。
道之不弘。
未尝以多能自圣。
而有满盈之色。
旷若空谷。
静若深渊。
远若云霞。
重若丘山。
岂非至德其孰能与于此哉。
其道之所被。
德之所及。
犹杲日丽乎天。
明无不炤。
阳和煦于物。
气无不浃。
其高如天。
不可阶而升也。
其大如海。
不可航而涉也。
以不言而民信。
不劝而物从。
所过者化。
所存者神。
匪天纵之将圣。
孰能与于此哉。
师侍者曰达益巴。
执事师十有三年。
出而从。
入而侍。
听言论于左右。
观道德于前后。
陶熏滋久。
郁成美器。
凡大小乘律论。
及秘密经籍。
皆耳于口授。
目于手示。
得乎理之所归。
行之所趣。
师西还。
巴。
以久劳弗克侍。
留于洮。
洮人化之。
武宗践祚。
巴道大弘。
初师在洮。
曾居古佛寺。
至是。
出所赐大厥宇。
将谋老于汶上。
而上命屡下。
锡金印驼纽。
封号弘法普济三藏大师。
以延祐五年。
化于京师。
赐祭葬。
谥祐圣国师。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9—1338 【介绍】: 元光州人,先祖为汪古部人,字伯庸。
仁宗延祐二年进士。
授应奉翰林文字,拜监察御史。
劾奏丞相铁木迭儿十罪,帝黜罢之。
累拜御史中丞,持宪务存大体。
终枢密副使。
卒谥文贞。
文章宏赡精核,以秦汉为法,自成一家言。
诗圆密清丽。
尝预修《英宗实录》。
有《石田文集》。
元诗选
祖常,字伯庸,世为雍古部,居靖州之天山。其高祖锡里吉思,当金季为凤翔兵马判官,子孙因号马氏。曾祖月合,乃从元南伐留汴,后徙光州。祖常七岁知学。延祐初,贡举法行,乡贡会试皆第一,廷试为第二人。授应奉翰林文字,擢监察御史。劾奏柄臣铁木迭儿十罪,罢之。柄臣复相,左迁开平县尹,因欲中伤之,退居光州。铁木迭儿死,乃除翰林待制。累迁礼部尚书,两知贡举,一为读卷官,寻参议中书省事,参定亲郊礼仪。元统初,拜御史中丞,转枢密副使,辞归。起为江南行台中丞,又改陕西,皆不赴。至正四年卒,年六十。赠河南行省右丞魏郡公,谥文贞。伯庸文章宏赡而精核,刮除近代南北文士习气,而专以先秦、两汉为法。与姚文公燧、元文敏公明善,实相继后先。尤致力于诗,大篇短章,多可传者。所著曰《石田集》,以所居有石田山房也。浙东廉访苏天爵请于朝,刻以行世。序之曰:「公诗接武隋、唐,上追汉、魏。后生争效慕之,文章为之一变。与会稽袁公、蜀郡虞公、东平王公更唱迭和。金石相宣,而文益奇。」史官陈旅亦曰:「公古诗似汉、魏,而律句入盛唐,散语得西汉之体。」文宗尝驻跸龙虎台,祖常应制赋诗,尤被叹赏,曰:「孰谓中原无硕儒乎!」
共 2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