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介绍】: 金凤翔扶风人,徙居登州宁海,字元宝,号丹阳子。初名从义,字宜甫。海陵王贞元间进士。世宗大定中遇重阳子王哲,从其学道术,与妻孙不二同时出家。后游莱阳,入游仙宫。相传妻孙氏与钰先后仙去。赐号丹阳顺化真人、抱一无为真人、抱一无为普化真君等。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23—1183 【介绍】: 金山东宁海人,原名从义,字宜甫,后更名钰,字玄宝,号丹阳子。全真教北七真之一。弱冠能诗。擅针灸疗法。与妻孙不二师事王重阳。后开全真教遇仙派。元世祖封为“丹阳抱一无为真人”。世称“丹阳真人”。有《神光璨》、《洞玄金玉集》等。
人物简介
【介绍】: 名或作钟。宋钱塘人,字元亨,一作元享。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历秘书监、吏部侍郎、知泰州,累迁至龙图阁待制。宋亡,元世祖三征之不起。
人物简介
元诗选【生卒】:1176—1260 【介绍】: 金泽州晋城人,字用章,号鹤鸣道人。得程氏之学及邵雍《皇极》数。章宗承安五年进士第一,授应奉翰林文字,未几,弃官教授乡里。宣宗南迁,隐嵩州鸣皋山,后徙西山。蒙古忽必烈在潜藩,以安车召之,问以祯祥。卒年八十。有《庄靖集》。
俊民,字用章。别号鹤鸣老人。唐韩王元嘉之后。家于泽州。少通程氏之学,金承安中,以经义举进士第一,应奉翰林文字。未几,弃官教授。南迁后,隐于嵩山。元世祖在藩邸,刘秉忠盛称之,以安车召见,延访无虚日,遽乞还山。卒,赐谥庄静先生。(集作庄靖。)世祖尝曰:「朕求贤三十年,惟得窦汉卿及李俊民二人。」泽守段正卿刻其遗集十卷,长平李仲绅、王特升序之。谓自筮仕后,冥搜隐索四十馀年,虽片言只字,亦必有据。刘瀛云:「先生诗格律清新似东坡,句法奇杰似山谷。集句圆转,脉络贯穿,半山老人之体也。雄篇钜章,奔腾放逸,昌黎公之亚也。」盖为当时所推重如此。先生尝自书登科记后曰:余阅承安庚申登科记三十三人,革命后,独与高平赵楠、庭干二人在。一日,邂逅于乡邑,哽咽道旧。壬寅五月,庭干复挈家之燕京,感慨忍泪,书五十六字寄之:「试将小录问同年,风采依稀堕目前。三十一人今鬼录,与君虽在各华颠。君还携幼去燕然,我向荒山学种田。千里暮鸿行断处,碧云容易作愁天。」是时,蔡州失守已十年矣。故云。
人物简介
释妙堪(一一七七~一二四八),号笑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俗姓毛。得法于天童无用禅师。历住妙胜、金文、光笑、报恩、雪峰、灵隐、净慈诸名刹。理宗淳祐八年卒,年七十二。事见《释氏稽古略》卷四、《佛祖纲目》卷九。今录偈二首。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妙堪。号笑翁。慈溪毛氏子。广颡平顶。骨气清豪。从野庵道钦受学。以广记多闻称。后一力参究。依息庵观于金山。又走灵隐。见松源。皆不契。时无用居天童。径造其室。用问曰。行脚僧游山僧。曰。行脚僧。用曰。如何是行脚事。提坐具便摵。用曰。此僧敢来这里持虎须。俾参堂。一日用举狗子无佛性话。才儗开口。用以竹篦劈口打。应声呈偈曰。大涂毒鼓。轰天震地。转脑回头。横尸万里。用颔之。俾侍香。寻命分座出世。凡十坐道场。皆海内名刹。三被诏旨。并诸名公卿推挽。不得已而后就也。虽荷禅宗重寄。而不以其道自封。其于佛浅深之说。无不融了。世出世法。无不兼弘。常曰。于心有取舍。识情未尽见。法有彼此。智眼未明。天台旧无律宗。居报恩也。与大卿齐公议。合十寺为大刹。筑戒坛。命负毗尼学者。倡开遮持犯之法。风励新学。台始行南山宗也。居灵隐。山门逼近屠沽。堪撒其庐。揭关飞来峰外。以限喧寂。曰。不可使旃陀罗气薰秽三宝也。荆湖总臣。以国乏用。奏僧道得以出赀。买紫衣师号。俾领住持。闻之叹曰。苟如是。则千金之子。皆可主法。我道危矣。因抗疏。且致书秉钧轴者。其议遂寝。诏徙天童。力辞。东归翠岩。筑室。奉先世香火。育王虚席。有旨起师。再辞。不许。乃奉诏。表章大觉。祖述妙喜。秩然有序。未几。复下天童之命。大参赵公。请主净慈。皆固辞谢之。俄示疾。书遗表。作寺丞张公书通守。永嘉曹公来问疾。从容叙世契移顷。书偈曰。业镜高悬。七十二年。一搥击碎。大道坦然。置笔泊然而逝。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五
新续高僧传·护法篇第五之一禅师出四明毛氏。名妙堪。号笑翁。十岁授以世典。过目成诵。不悦也。乃从野庵钦。潜心释训。竟为大僧。受无用全禅师之嘱。住后以持纲不屈。声达朝廷。朝廷屡以名山居堪。堪去就自若淡如也。一时争慕之。堪初参松源于灵隐不契。偶禅者读全无用自赞曰。匙挑不上个村夫。文墨胸中一点无。曾把虚空揣出骨。恶声赢得满江湖。堪悚然欲见全。未及发。会全公访灵隐。堪心幸之。松源引座。全乃曰。适来松源和尚。举竹篦话。令天童纳败缺。诸人要知么。听取一颂。黑漆竹篦握起。迅雷不及掩耳。德山临济茫然。懵底如何插嘴。堪于此信入。即随至天童。告香入室。全公以赵州无字徵堪。堪拟对。全骤击之。堪大悟曰。大涂毒鼓。轰天震地。转脑回头。横尸万里。全公可之。堪后出世妙胜。迁金文。又广孝。始终不务姑息。诚感徵应。绍兴乙亥。祷雨。有司欲援徽宗事例。以道居僧之左。而尊其符水之术。堪力言不可。遂退归雪窦。天竟不雨。童叟谣曰。以右为左。天曰不可。四月五月。池潭起火。闻于朝。复旧序。雨乃大通。卫藩遂以台山报恩请堪。堪以台山旧无律宗。乃议十寺为坛。弘施毗尼。于是四众云合。化行南国。乃至屠父行慈。狗盗弭节。奉诏住虎丘。未几升灵隐。卫王特建大慈寺。请堪为开山首祖。既而退隐上柏。台郡陈使君。邀居瑞岩。居无何。又迁江心寺。乃淳熙壬寅年也。当是时。孝宗留神内典。常制圆觉楞严经注。普赐文臣。又尝召对诸禅宗。如佛照光者。出入禁廷。以内观堂。为禅师邸。甚盛典也。俄有奏。令僧道买紫衣师号。为大刹住持。堪骇叹曰。审是。则商贾皆可主法耶。吾道危矣。即诣阙抗疏。切直数千言。议寝。绍熙癸丑年。佛照再赴寿皇诏。而育王席虚。以堪补之。堪历主名坊。机不虚发。深怜根有利钝。而法无小大。尝以颂示诸学流曰。车牛脑后痛加鞭。弃却黄金抱碌砖。逐恶随邪至今日。即非心佛错流传。又曰。觉城东际老婆婆。白发𣯶𣯶意气多。与佛同生嫌见佛。恶人无柰恶人何。又曰。柳毅传书只自知。得便宜是落便宜。亲生爱子都抛却。痛惜深怜乞养儿。犹以柬致石鼓夷曰。先师法道。惟我与公。我既日就衰颓。无足道者。公今应迹灵隐。利生接物。去就当如秋叶春云。任缘聚散。凡与公卿贵人相见。务翻其窠窟。绝其偷心。若稍有院子。一念挂在胸次。模棱苟合。便成流俗阿师。虽为万指住持。何足贵也。词甚激切。庆元庚申春。书遗表上达。并作短语。挽张寺丞主后事。乃趺坐白众曰。业镜高悬。七十二年。一锤粉碎。大道坦然。再与曹通守诀别。敛目而逝。其僧腊六十也。后嗣无文灿。灿付愚叟鉴。鉴闽人。有实德。元世祖诏住攴提。赐号通悟明印。明印去妙喜。其世有五。赞曰。硕果不食。厥功伟也。当南迁后。司衡多建中之馀。至今方外。以市名职。吾道微矣。公乃毅然拨乱。而反之正。功孰大焉。谓之硕果非耶。殊不知浩然纲领之节。又原于妙喜云。
释妙堪,字笑翁。姓毛氏,四明人也。广颡平顶,骨清气寒。从野庵道钦受释学,依息庵观于金山,参松源岳于灵隐,皆无所契。时无用居天童,径造其室。用问之曰: “行脚耶?游山耶?”曰:“行脚耳。”乃使参堂室中,常示狗子无佛性语。一日拟议间,用以竹篦劈之,堪应声呈偈曰:“大荼毒鼓,轰天震地。转脑回头,横尸万里。”无用颔之,即命侍香。已而报恩约公,礼之分座。太守程公请主妙胜,迁金文,移光孝。寻以卫王堂牒,除台之报恩。天台旧无律宗。堪与大卿齐公议,合十寺为大刹,筑坛场,命负毗尼学者。倡开遮持犯之法,风励新学。闽帅王公请居雪峰。未几,诏住灵隐,嫌偪近屠沽,撤其庐,揭关飞来峰外避之。卫王以大慈完美,力请开山,允之。及王薨,乃庵居上柏。台州使君陈公以瑞严邀堪。无何,江心牒至,监丞使公,强之乃起净慈,诏下,固辞不获。大参余公书来言:不可重违君命。明年,荆湖总臣奏令天下僧众入訾,请紫衣封号者许之。堪独忧焉,慨然谓所知曰:“朝廷果如是,则千金之子,皆得主法,吾道殆矣。”乃奏疏论之,其事遂寝。终宋之世,法之不坏,堪之力也。诏徙天童,辞而东归。翠岩育王虚席,有旨起堪,再辞不允。天童书至,大参赵公请主净慈,谢之以疾。俄书遗表,草启与张公,请主后事。通守永嘉曹公来问疾,犹从容叙世次。顷之,书偈曰:“业镜高悬,七十二年。一槌击碎,大道坦然。”掷笔而寂。
人物简介
【生卒】:1179—1253 【介绍】: 金曹州东明人,本名永,字文举。章宗泰和三年进士,授宣德州司候。郡多皇族巨室,律之以法,阖境肃然。调莱州节度判官,不赴,躬耕圉城,以经学自乐。哀宗正大初,荐授洛阳令,寻拜监察御史,屡劾权贵,左迁邳州军事判官。金亡,优游田里,教授诸生。蒙古贵由汗时,忽必烈赐号“中庸先生”。有《易集说》、《历年系事记》。
人物简介
【生卒】:1181—1250 【介绍】: 金元间弘州顺圣人,字邦彦,号玉峰。金宣宗贞祐三年进士,补尚书省令史。论将相非人等事,大臣不悦。迁朝列大夫、翰林修撰,使武仙,激使进兵,不应。金亡家居。蒙古海迷失后三年,应忽必烈召,至和林,条陈三十余事,举名士六十余人。旋卒。
人物简介
【生卒】:1188—1263 【介绍】: 金元间威州洛水人,字才卿。金宣宗兴定二年词赋进士。为尚书省令史,曾辨析冤狱,使十一人得免死刑。金亡,依东平严实,为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改行军万户府经历。奏罢东平重赋。忽必烈在藩府时,用为邢州安抚使。中统间,累授左三部尚书,官曹典宪,多所议定。寻兼商议中书省事致仕。
人物简介
【生卒】:1190—1257》 【介绍】: 金忻州秀容人,字裕之,号遗山。元德明子。七岁能诗。宣宗兴定五年进士,历内乡令。官至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金亡,不仕。以著作为己任,收集金朝君臣言论遗事,为元人修《金史》所取资。所辑《中州集》,录金二百四十九人诗词,各附小传以存史。为文备众体,诗尤奇崛,且以身处金元之际,特多兴亡之感。为一代宗匠。有《遗山集》。元诗选
词学图录好问,字裕之,太原秀容人。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目。年十四,从陵川郝天挺学,六年而业成。下太行,渡大河,为《箕山》、《琴台》等诗。礼部赵秉文见之,以为近代无此作也。于是名震京师,谓之「元才子」。金宣宗兴定三年,登进士第,不就选,往来箕、颍者数年。除南阳令,调内乡,历尚书省掾、左司都事、员外郎。天兴初,入翰林知制诰。金亡不仕。元世祖在藩邸闻其名,将以馆阁处之,未用而卒,年六十有八,世称遗山先生。先生天才清赡,邃婉高古,沈郁太和,力出意外。巧缛而不见斧凿,新丽而绝去浮靡。杂弄金碧,糅饰丹素,奇芬异彩,动荡心魄。以五言为雅正,而出奇于长句。杂言乐府不用古题,新意特出。歌谣慷慨,挟幽并之气。晚年尤以著作自娱。谓金源氏实录,在顺天张万户家。国亡史兴,己所当任。乃言于张,愿为撰述。人或沮之,先生曰:「不可使一代之迹泯而不传。」乃构亭于家,名曰「野史」,采摭所闻,以寸纸细字,辄为记录,至百馀万言。世所传者,诗文集外,有《中州集》、《壬辰杂编》及《杜诗学》、《东坡诗雅》、《锦机》、《诗文自警》等书。自中原板荡,风雅道衰。汴京之亡,故老都尽。先生蔚为一代宗工,以文章独步者几三十年。由是学者知所指归,作为诗文,皆有法度。百年以还,名家辈出。别裁伪体,溯流穷源,论者以先生为标准,不亦宜乎!
元好问(1190-1257) 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荣(山西忻县)人。有《遗山集》,编《中州集》、《中州乐府》,金人诗词多赖以传。
人物简介
【生卒】:1190—1268 【介绍】: 金元间易州定兴人,字德刚。善骑射。金末聚族保西山东流埚。自定兴令累官为中都留守兼大兴府户、本路经略使,行元帅事。兴定二年(蒙古成吉思汗十三年),兵败被执,降蒙古。成吉思汗还其旧职。乃招集部曲,下雄、易、安、保诸州,与金将武仙争战逾年,下深、冀以北、真定以东三十余城。加河北东西等路都元帅。成吉思汗二十年,授千户、保州等处都元帅。窝阔台汗四年,从拖雷攻金,围汴京。汴京降,取《金实录》及秘府图书,访求故族十余家,卫送北上。六年,从围蔡州,灭金。升军民万户。次年,参加攻宋战争。十一年,以本官节制河南诸翼兵马征行事。屡次攻入宋境。乃马真后二年,率军镇杞。为帐下吏诬告,得大臣之保而免。蒙哥汗即位,移镇亳州。蒙哥汗九年,从忽必烈攻鄂州,中统二年,请致仕。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