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文礼

相关人物:共 15 位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僧智晞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56—627 【介绍】: 唐僧。闽越人,俗姓陈。年二十出家,住天台国清寺佛陇修禅道场,专修禅定。名重一时,颇多异迹。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四 传宗科
颍川陈氏子也。后以宦游。徙居闽越。晞宿寤世幻。欲脱尘缘。而闻智者以三观之指。王化台岭。年二十始获奉觐。定为师资。律仪具足。定业脩进。 既而智者示灭。遗命晞居佛垄之脩禅道场。久之度水将构经台。工以香炉峰多柽柏。宜伐以给用。即白晞。晞不可。曰山灵未易犯也。明日遽使往。侍者曰。和尚谬耶。昨不许。而今反之。柰何。晞语之故。盖夜梦有若送疏献柽柏者。先是智者尝买傍海地数百里。为放生池。历陈隋所在官司禁渔捕。如法。至是顽民无赖。悉自纵。晞知之。因偕顶禅师焚香祷智者。自尔梁沪无所得。而渔者相约以进善。一日戒弟子通亘曰。晚当有僧至。俄有著纳执锡擎钵之僧。见千二十步之外。趋东而隐。即有钟声发东谷。晞曰。此召我也。乃使治汤沐。夜坐台上。执如意说法。辞众寂然良久。弟子相与号呼以恸。复开目曰。生死世相。宁足悲耶。去勿闹乱吾。又曰。吾入道来。胁不著床。四十九年矣。然于信施香火。曾莫敢负。而汝等尤当策勤。以相继也。弟子问所往生。云吾畴昔之梦兜率处天之西北。宫殿青色。先师智者在焉。左右天人。皆坐宝座。一座独空。吾问其故。先师答曰。灌顶却后六年。当来坐此。是知往生之效矣。翌旦命寺众早齐。有来候疾者。斋罢辞去。晞留之曰。辛苦远来。且待须臾。如何。其人固辞。复语曰。若不住可疾去。雨且至矣。是时天日方明。净无云翳。顷焉而晞告终。雨骤甚。贞观元年十二月十八日也。寿七十有二。葬智者龛前二百步。
续高僧传·卷第十九 习禅四
释智晞。
俗姓陈氏。
颍川人。
先世因宦流寓家于闽越。
晞童稚不群幼怀物外。
见老病死达世浮危。
自省昏沈悯诸沦溺。
深加厌离如为怨逐。
誓出尘劳访寻胜境。
伏闻智者抗志台山安禅佛陇警训迷途为世津导。
丹诚驰仰远泛沧波。
年登二十始获从愿。
一得奉值即定师资。
律仪具足禀受禅决。
加修寂定如救头然。
心马稍调散动辞虑。
受命遗旨常居佛陇修禅道场。
乐三昧者咸共师仰。
宴坐之暇。
时复指撝创造伽蓝。
殿堂房舍悉皆严整。
惟经台未构。
始欲就工。
有香炉峰山岩峻崄林木秀异。
然彼神祇巨有灵验。
自古已来无敢视其峰崖。
况有登践而采伐者。
时众议曰。
今既营经台供养法宝。
惟尚精华岂可率尔而已。
其香炉峰柽柏。
木中精胜。
可共取之以充供养。
论详既讫。
往咨于晞。
具陈上事。
良久答云。
山神护惜不可造次。
无敢重言。
各还所在。
尔夜梦人送疏云。
香炉峰柽柏树。
尽皆舍给经台。
既感冥示。
即便撝略。
营办食具分部人工入山采伐。
侍者咨曰。
昨日不许。
今那取之。
答曰。
昨由他今由我。
但取无苦必不相误。
从旨往取。
柽柏之树惟崄而生。
并皆取得一无留难。
先师智者陈曰。
劝化百姓。
从天台渚次。
讫于海际。
所有江溪。
并舍为放生之池。
永断采捕。
隋世亦尔。
事并经敕。
隋国既亡。
后生百姓为恶者多。
竞立梁沪满于江溪。
夭伤水族告诉无所。
乃共顶礼禅师往先师龛房。
烧香咒愿。
当有鱼人。
见僧在沪上立。
意谓堕水。
将船往救。
仅到便无。
因尔梁沪皆不得鱼。
互相报示改恶从善。
仍停采捕。
时有僧法云。
欲往香炉峰头陀。
晞谏曰。
彼山神刚强。
卿道力微弱。
向彼必不得安。
慎勿往也。
云不纳旨。
遂往到山。
不盈二宿。
神即现形驱云令还。
自陈其事。
方忆前旨深生敬仰。
有弟子道亘。
在房诵经。
自往唤云。
今晚当有僧来。
言竟仍向门下。
即见一僧纯著纳衣执锡持钵。
形神爽俊有异常人。
从外而来。
相去二十馀步。
才入路东隐而不现。
俄顷之间即闻东山有铜钟声。
大震山谷。
便云意唤吾也。
未终数日。
语弟子云。
吾命无几可作香汤。
洗浴适竟。
山中鸟狩异色殊形常所不见者。
并皆来集房侧。
履地腾空悲鸣唤呼。
经日方散。
十二月十七日夜。
跏趺端坐。
仍执如意说法。
辞理深邃。
既竟告弟子曰。
将汝等造次相值。
今当永别。
会遇靡期。
言已寂然无声良久。
诸弟子哭泣。
便更开眼诫曰。
人生有死物调始必终。
世相如是。
宁足可悲。
今去勿尔闹乱于吾也。
又云。
吾习禅已来至于今日四十九年。
背不著床吾不负信施不负香火。
汝等欲得将吾相见。
可自勤策行道力不负人。
弟子因咨启。
未审和上当生何所。
答云。
如吾见梦。
报在兜率。
宫殿青色居天西北。
见智者大师。
左右有诸天人皆坐宝座。
唯一座独空。
吾问所以。
答云。
灌顶却后六年当来升此说法。
十八日朝语诸弟子。
汝等并早须斋。
吾命须臾。
尔日村人登山参疾。
食竟辞还。
又曰。
既苦远来。
更停少时。
待贫道前去。
其人不解。
苦辞不住。
当尔之时皎日丽天全无云翳。
谓参人曰。
既已不住可疾去雨寻落。
去者少时骤雨如泻。
春秋七十有二。
以贞观元年十二月十八日午时。
结跏安坐端直俨然。
气息绵微如入禅定。
因而不返。
时虚空中有弦管声。
合众皆闻。
良久乃息。
经停数日方入石龛颜色敷悦手足柔软不异生平。
所窆龛坟在先师智者龛前二百馀步。
神僧传·卷第五
释智晞。俗姓陈氏。颍川人。年二十始获从愿。一得奉值即定师资。律仪具足禀受禅诀。加修寂定。常居佛陇修禅道场。乐三昧者咸共归仰。宴坐之暇。时复指撝创造伽蓝殿堂房舍悉皆严整。唯经台未构。始欲僦工。有香炉峰。山岩峻崄林木秀异。然彼神祇巨有灵验。自古已来无敢视其峰崖。况有登践而采伐者。时众议曰。今既营经台供养法宝。唯尚精华岂可率尔而已。其香炉峰柽柏木中精胜可共取之以充供养。论详既讫。往咨于晞。具陈上事。良久答云。山神护惜不可造次。无敢重言各还所在。尔夜梦人送疏云。香炉峰柽柏树尽皆舍给经台。时有僧法云。欲往香炉峰头陀。晞谏曰。彼山神刚强。卿道力微弱。向彼必不得安。慎勿往也。云不纳旨。遂往到山。不盈二宿。神即现形驱云令还。自陈其事。方忆前旨。深生敬仰。有弟子道亘在房诵经。自往唤云。今晚当有僧。来言竟仍向门下。即见一僧纯著纳衣执锡持钵。形神爽俊有异常人。从外而来。相去二十馀步。才入路东隐而不现。俄顷之间即闻东山有钟鼓声大音震谷。便云。噫唤吾也。未终数日语弟子云。吾命无几。可作香汤洗浴。适竟山中鸟兽异色殊形。常所不见者并皆来集房侧。履地腾空悲鸣唤呼。经日方散。以贞观元年十二月十八日午时。结跏安坐端直俨然。气息绵微如入禅定。因而不返。时虚空中有弦管声。合众皆闻。良久乃息。经停数日方入石龛颜色敷悦手足柔软不异生平。春秋七十有二。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陈。颖川人。童稚不群。幼怌物外。见老病死。达世浮危。深加厌离。访寻胜境。伏闻智者。抗志台山。丹诚驰仰。年登二十。始获奉值。律仪具足。禀受禅诀。乐三昧者咸共归仰。宴坐之暇。时复指撝。创造伽蓝殿堂房舍。悉皆严整。惟经台未搆。始欲就工。有香炉峰。山岩峻崄。林木秀异。然彼神祇。巨有灵验。自古已来无敢视其峰崖。登践而采伐者。时众议曰。今既营台。供养法宝。惟尚精华。岂可率尔而已。其香炉峰柽柏。木中精胜。可共取之。以充供养。论详既讫。往咨于晞。良久答云。山神获惜。不可造次。尔夜梦人送疏云。香炉峰柽柏树。尽皆舍给经台。既感冥示。即便撝略。分部人工。入山采伐。侍者咨曰。昨日不许。今那取之。答曰昨由他。今由我。但取无苦。从旨往取。柽柏之树。唯崄而生。并皆取得。一无留难。先师智者陈曰。劝化百姓。从天台渚次。讫于海际。所有江溪。并舍为放生之池。永断采捕。隋国既亡。后生百姓。竞立梁簄。满于江溪。夭伤水族。乃共顶禅师。往先师龛房。烧香咒愿。当有渔人。见僧在簄上立。意谓堕水。将船往救。仅到便无。因尔梁簄皆不得鱼。仍停采捕。时有僧法云。欲往香炉峰头陀。晞谏曰。彼山神刚强。卿道力微弱。向彼必不得安。慎勿往也。云不纳旨。遂往到山。不盈二宿。神即现形。驱云令还。自陈其事。方忆前旨。深生敬仰。有弟子道亘。在房诵经。自往唤云。今晚当有僧来。言竟仍向门下。即见一僧。纯著衲衣。执锡持钵。形神爽陵自异常人。从外而来。相去三十馀步。才入路东隐而不见。俄顷之间。即闻东山有铜钟声。大音震谷便云。噫唤吾也。未终数日。语弟子云。吾命无几。可□香汤洗浴适竟。山中鸟兽。异色殊形。常所不见者。并皆来集房侧。履地腾空。悲鸣唤呼。经口方散。十二月十七日夜。跏趺端坐。仍执如意说法。辞理深邃。既竟。告弟子曰。吾将汝等造次相值。今当永别。会遇靡期言已寂然无声。良久诸弟子哭泣。便开眼诫曰。人生有死。物始必终。世相如是。宁足可悲。今去。勿尔闹乱于吾也。又云吾习禅以来。至于今日。四十九年。背不著床。吾不负信施。不负香火。汝等可自勤策行道。力不负人。弟子因咨当生何所。答云如吾见梦。报在兜率。宫殿青色。居天西北。见智者大师。左右有诸天人。皆坐宝座。惟一座独空。吾问所以。答云灌顶。却后六年。当来升此说法。春秋七十有二。以贞观元年。十二月十八日午时。结跏安坐。如入禅定。时虚空中。有弦管声。合众皆闻。良久乃息。春秋七十有二。所窆龛坟。在光师智者龛前二百馀步。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发,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净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为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为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八
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俗姓李,隰州(治今山西隰县)人。十一岁出家,十八岁游历诸方。得法于邓州丹霞山德淳禅师。宣和末出主泗州普照禅寺。建炎间历游舒州太平、江州圆通能仁、真州长芦禅寺。继主明州天童寺凡三十年,绍兴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诏谥宏智禅师。有《天童宏智觉禅师语录》、《天童觉和尚颂古》等著作传世。见《天童宏智禅师行实》(《天童正觉禅师广录》卷九),周葵《宋故宏智禅师妙光塔铭》(《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正觉。
隰州李氏子也。
父讳宗道。
母赵氏。
诞师之夕光出于屋。
人皆异之。
年七岁日诵书数千言。
十三通五经七史。
一日乞从释氏学无生法。
依郡之净明寺本宗和尚薙发。
受具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和尚。
年十八游方。
因自诀曰。
若不发明大事誓不归矣于是渡河首谒枯木成公于汝州。
久之无所入。
时丹霞淳禅师道价方盛。
乃顶笠造焉入门。
霞便问。
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
师对曰。
井底虾蟆吞却月。
三更不借夜明帘。
霞曰。
未在更道。
师拟议。
霞打一拂子曰又道不借。
师忽大悟作礼。
霞曰。
何不道取一句。
师曰。
某甲今日失钱遭罪。
霞曰。
未暇打尔。
在且去。
值霞退居唐州大乘寺。
师亦从焉。
宣和二年霞迁大洪俾掌记室。
三年迁首座。
时金粟智雪窦宗辈皆参随之。
真歇了公住长芦。
招师首众。
未几出主泗洲普照。
高宗建炎间住舒州之太平。
迁江之圆通能仁。
次补长芦。
时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
众惧奔散。
师独危坐堂中。
但以善语谕之。
李在稽首馈金赡众僧。
于是一方赖安寇静。
又越二年乃渡浙之钱塘至明州礼补陀大士。
天童虚席。
郡守驰檄请师住持。
无何胡虏犯境虏至登岭。
遥望岭上若有神卫。
遂敛兵而退。
次年被旨主灵隐。
将行四众号阻百鸟哀鸣。
师居天童三十年。
凡寺舍殿廊无不新者。
绍兴二十七年九月朔别郡帅檀越。
七日还山饭客如常。
次辰索浴更衣。
端坐为书嘱后事讫书偈曰。
梦幻空花。
六十七年。
白鸟烟没。
秋水连天。
掷笔而逝。
诏谥曰宏智禅师。
塔曰妙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禅师名正觉。姓李氏。李氏为隰州善族。觉公生则肉环特起于臂。盖其母孕时。梦感之徵也。七岁日诵数千言。佛陀逊禅师见而大异。以法室祥麟记之。又四载公果得度。年十八游方。决誓而行。亲友俱贤之。遂依枯木成禅师于香山。香山多佳士。成独器公。公受严折不发。闻诵法华经有省。即陈所悟于成。成指台上香盒曰。里面是甚么物。对曰。是何心行。曰你悟处又作么生。公画圆相呈之。又抛向后。成曰。弄泥团汉有甚么限。曰错。成曰。别见人始得。公诺诺而去。造丹霞。时丹霞淳禅师居焉。淳为芙蓉楷之子。揩嗣投子青。青嗣太阳玄。玄公神观奇伟。慎其付授。年至八十。叹无可继者。乃以皮履直裰。寄浮山远录公。使为求法器。兼谶以偈。偈曰。杨广山头草。凭君待价焞。异苗翻茂处。深密固灵根。远既任荷两宗。居圣岩。出洞下宗旨示青。青悉妙契。远以大阳顶相皮履直裰。令青续其宗系。故青为淳之祖。而淳为青原思下十二世也。淳受公展讫。即问曰。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对曰。井底虾蟆吞却月。三更不借夜明帘。曰未在更道。公拟议。淳以拂打曰。又道不借。公大悟其旨。便作礼。淳曰。何不道取一句。对曰。某今日失钱遭罪。淳辗然曰。未暇打得你。自此丹霞白椎日。非公莫敢发响。淳移大洪。命公居七众之首。四年又分同门真歇了之座于圆通。六年出住泗州普照。历舒州太平江州圆通能仁真州长芦。俱为禅衲区薮。而洞上之风大廓。有问五位宗旨。公以颂示曰。 正中偏。霁碧星河冷浸天。夜半木童敲月户。暗中惊破玉人眠。 偏中正。海云依约神仙顶。妇人鬓发白垂丝。羞对秦台寒照影。 正中来。午夜长鲸蜕甲开。大背摩天振云翼。翔游鸟道髅难该。 兼中至。觌面不须相忌讳。风化无伤的意玄。光中有路天然异。 兼中到。斗柄横斜天未晓。鹤梦初醒露叶寒。旧巢飞出云松倒。 建炎初。又住天童。屋庐湫隘。衲子结草树居。常数千指。未几所废俱成。而宏胜冠南国焉。有羽客。私进乾汞之术。公曰。我辈非不能也。顾欲檀家有所植福耳。为汝验之。以汞纳口坐。踰时吐白金于地。客骇谢而去。公之再住天童。适金人陷明州。诸刹皆燬。及窥小白岭。见谷积阴云。疑有伏甲。惧而退。时江声绝渡。千二百众俱安床藉。知事忧之。顷之嘉禾钱氏致谷千斛。岁虽艰。远施无厌。赡众之馀。存活白衣老少数万人。有诏移灵隐。未越月解归。公于天童计三十载。而名号所彰。万方革面。上堂曰。黄阁帘垂。谁传家信。紫罗帐合。暗撒真珠。正恁么时。视听有所不到。言诠有所不及。如何通得个消息去。梦回夜色依稀晓。笑指家风烂熳春。又曰。诸禅德。吞尽三世佛底人。为甚么开口不得。照破四天下底人。为甚么合眼不得。许多病痛。与你一时拈却了也。且作么生得十成通畅去。还会么。擘开华岳连天色。放出黄河到海声。僧问。清虚之理毕竟无身时如何。曰文彩未痕初。消息难传际。僧曰。一步密移玄路转。通身放下劫壶空。曰诞生就父时。合体无遗照。僧曰。理既如是。事作么生。曰历历才回分化事。十方机应又何妨。僧曰。恁么则尘尘皆现本来身也。曰透一切色。超一切声。僧曰。如理如事又作么生。曰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篮子盛将归。僧曰。入市能长啸。归家著短衫。公曰。木人岭上歌。石女溪边舞。又僧问。如何是向去底人。公曰。白云投壑尽。青嶂倚空高。如何是向来底人。公曰。满头白发离岩谷。半夜穿云入市廛。如何是不来不去底人。公曰。石女唤回三界梦。木人坐断六门机。公提唱语句。湖海争馨炙之。均以为因公得见青楷二尊宿也。公虽年老。日常过午不食。缕丝不衣。有巨贾献奇制新锦。公坚却之曰。为老僧一人。劳千里信施。老僧不忍居也。必不已。估直以供众。是以廉约成风。天下效之。绍兴丁丑九月。出队言别于越帅赵公令詪。及诸檀信。次月七日还山。遂作书请妙喜主我法门后事已。而沐浴更衣。告众曰。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烟没。秋水连天。俄报妙喜至。公泊然蜕去。妙喜为公剃发。舍利随指而下。龛留七日。颜不少异。塔于东谷。谥曰宏智。塔曰妙光。 赞曰。观觉公唱教。当乾坤鼎沸之秋。辟启东南。缜言密行。为湖海倾归。妙喜尚左逊之。其馀欲并驾争驱。知其孰可也。嗟乎洞上宗风。微公孰慰浮山之望。而足太阳之心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正觉,隰州李氏子也。
父讳宗道,世学般若。
母赵氏,尝梦五台山僧解右臂环与之,诞觉之夕,光出于屋,人皆异之。
年七岁,日诵书数千言。
十三,通五经、七史。
一日,乞从释氏学无生法,依郡之净明寺本宗薙发,受具于晋州慈云寺智琼。
年十八游方,因自诀曰:“若不发明大事,誓不归矣。
”于是,渡河首谒枯木成于汝州,久之无所入。
时丹霞淳禅师道价方盛,乃顶笠造焉。
入门,霞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
”觉曰:“井底虾蟆呑郤月,三更不借夜明帘。
”霞曰:“未在,更道。
”觉拟议,霞一击拂子。
曰:“又道不借。
”觉忽大悟,作礼。
霞曰:“何不道取一句?
”觉曰:“今日失钱遭罪。
”霞曰:“未暇罪,尔且去。
”后霞退唐州大乘寺,觉亦从焉。
宣和二年,霞主大洪,俾掌记室,三年迁首座。
时金栗智、雪窦宗辈皆参随之。
真歇了公住长芦,招之首众。
未几,出主泗洲普照。
高宗建炎间,住舒之太平,迁江之圆通、能仁,次补长芦。
时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众惧奔散,觉独危坐堂中,但以善语谕之,李在稽首,馈金赡众僧,于是一方赖安寇静。
又越二年,乃渡浙之钱塘,至明州礼补陀,会天童虚席,郡守驰檄召之。
无何,胡虏犯境,虏至登岭,遥望岭上若有神卫,遂歛而退。
次年,被旨主灵隐,将行,四众号阻,百鸟哀鸣。
未两月,获旨再主天童。
初礼祖塔,时梦至一山寺,长松夹道,有句纪之曰:“松径森森窈窕门,到时微月正黄昏。
”及至天童,苑如梦境,有终焉之志。
故觉居天童三十年,凡寺舍殿廊无不新者。
绍兴二十七年九月朔,别郡帅檀越,七日还山,饭客如常,次辰索浴更衣,端坐为书嘱后世讫,书偈曰:“梦幻空花,六十七年。
白鸟烟没,秋水连天。
”掷笔而逝。
先是育王缺席,觉举妙喜佛日主之,相得益欢,尝于白椎倾倒,剧谈阔论,执其手曰:“吾二人皆老大,苟一旦溘然先去,则存者为之主。
”及佛日得遗书,夜至天童,凡送终之典悉主之。
塔于东谷,诏谥曰“宏智禅师”。
塔曰“妙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号松源,俗姓吴,处州龙泉(今属浙江)人。二十三岁受戒于大明寺。首谒灵石妙禅师,继见大慧杲禅师于径山。孝宗隆兴二年(一一六四),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此后遍历江浙诸老宿之门。后入闽见乾元木庵永禅师,逾年,见密庵于衢之西山,从之移蒋山、华藏、径山。密庵迁灵隐,命为首座。不久出世于平江府阳山澄照寺。后徙江阴军君山报恩之光孝寺、无为军冶父山实际寺、饶州荐福寺、明州香山智度寺、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宁宗庆元三年(一一九七),诏住临安府景德灵隐寺,居六年,道盛行,得法者众。嘉泰二年卒,年七十一。为南岳下十八世,密庵杰禅师法嗣。有《松源崇岳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陆游撰《塔铭》。 崇岳诗,以辑自《语录》者编为一卷,以《语录》卷下单编之偈颂赞及他书所录编为另一卷。
全宋文·卷五四二五
崇岳(一一三二——一二○二),字松源,俗姓吴,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人。年二十三,受戒于天明寺,首造灵石妙禅师,继见大慧宗杲于径山,谒应庵华公于蒋山。隆兴二年,始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自是遍历江浙诸大老之门,谒乾元木庵永禅师、密庵禅师,侍密庵住蒋山、华藏、径山。木庵迁灵隐,遂为堂中第一座。旋出世,迁江阴之光孝、无为之冶父、饶之荐福、明之香山、平江之虎丘。庆元三年,诏住灵隐,居六年,法席鼎盛,退居东庵。以嘉泰二年八月卒,年七十一。所著有《松源崇岳禅师语录》二卷(存),编有《密庵禅师语录》(存)。见《渭南文集》卷四○《松源禅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一一,《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崇岳字松源。处州龙泉吴氏子也。隆兴二年得度于杭之西湖白莲精舍。参方最久。后谒密庵杰和尚。闻室中问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话。忽大悟遂得心印。因密庵还灵隐命居第一座。久之出世首住平江澄照。次居江阴光孝饶之荐福明之香山。宁宗庆元三年诏住灵隐三易寒暑。乞老退居寺之东庵。嘉泰二年八月四日手书别公卿。垂语示学者曰。有大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又曰。开口不在舌头上。贻嘱弟子以阐法是务。乃书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瞥转玄关。佛祖罔措。加趺而逝。寿七十一。腊四十。塔全身于北高峰之原。得法者香山光睦云居善开。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崇岳。号松源。处州龙泉吴氏子。幼不好弄。稍长慕出世法。二十三。弃家衣扫塔。服受五戒。首造灵石妙公。继见大慧杲禅师于径山。久之。大慧升堂。称蒋山应庵华公。为人径捷。师闻之。不待旦而行。既至入室。未契。退愈自奋励。中夜自举狗子无佛性话。豁然有得。以扣应庵。庵举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师云。钝置和尚。庵厉声一喝。自是朝夕咨请。庵大喜。以为法器。说偈劝使祝发。栋梁吾道。隆兴二年。师始得度于临安西湖白莲精舍。自是遍历江浙诸大老之门。罕当其意。乃浮海入闽。见木庵永公。木庵。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师云。裂破。木庵云。琅琊道好一堆烂柴聻。师云。矢上加尖。如是应酬数反。木庵云。老兄下语。老僧不过如此。秪是未在。他日拂柄在手。为人不得。验人不得。师云。为人者。使博地凡夫。一超入圣域。固难矣。至于验人。打向面前过。不待开口。已知渠骨髓。何难之有。木庵举手云。明明向汝道。开口不在舌头上。后自知。逾年见密庵于衢之西山。随问即答。密庵微笑曰。黄杨禅尔。师切于明道。至忘寝食。密庵移住蒋山华藏径山。皆从之。一日密庵入室次。问傍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侍侧。豁然大悟。乃云。今日方知木庵道开口不在舌头上。自是机辩纵横。锋不可触。木庵迁灵隐。遂命师为第一座。旋出世于平江澄炤。为密庵嗣。迁江阴之光孝。无为之冶父。饶之荐福。平江之虎丘。皆天下名山。惟冶父最寂寞。又以火废。师一临之。四方名衲踵至。栋宇亦大兴。人谓师能使所居山大。庆元丁巳。被旨住灵隐。居六年。道盛行。得法者众。法席为一时冠。而师有栖隐之志。即上章乞罢住持事。上察其诚许之。退居东庵。俄属微疾。犹不少废唱道。忽垂一则语。以验学者。曰。有力量人。为甚么抬脚不起。开口不在舌头上。又贻书诸嗣法。嘱令传持大法。因书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瞥转玄关。佛祖罔措。跏趺而寂。实嘉泰二年八月四日也。得年七十有一。坐夏四十。徒辈奉全身。塔于北高峰之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六
禅师名崇岳。
号松源。
乃龙泉吴氏子也。
师事密庵。
得法后。
凡七竖刹竿。
有嗣一十二人。
人各有名。
岳为人重。
嘿每见贵客。
则问曰。
大力量人。
因甚抬脚。
不起见禅流。
则问曰。
明眼衲僧。
因甚脚跟红线不断。
有对者辄哂而顾之。
时称岳得应庵之机得密庵之用云。
盖岳早岁厌尘弃家。
以白衣参灵石妙。
不契即上径山。
径山万指轩腾。
岳随众末听妙喜杲和尚说法。
蒙无所知。
但闻杲盛赞。
当今应庵真得临济正传。
岳辄走参应庵。
应庵益难近。
岳乃奋励。
垢面露肘。
不暇恤。
应庵怜之示岳曰。
世尊有密语。
迦叶不覆藏。
岳随声进曰。
钝置和尚。
应庵喝之。
岳有省。
应庵笑曰。
者俗汉成得甚么。
岳乃求剃发。
时年三十矣。
既受满分戒。
入闽见木庵永。
永谛视曰。
树倒藤枯。
知落处么。
对曰。
裂破。
曰。
琅琊道好一堆柴聻。
对曰。
矢上加尖。
永休去。
于是岳益自负。
永曰。
公每下语。
老僧不能过。
其如未在。
他日拂柄在手。
为人不得。
验人不得。
岳曰。
为人者。
使博地凡夫。
一超入圣。
固难矣。
验人者。
打向面前过。
不待开口。
已知骨髓。
何难哉。
永举手反覆曰。
明明向你道。
开口不在舌头上。
岳愤去之。
出岭逢二道者。
耦坐评论诸方。
岳所举心肯者。
道者皆拂之。
岳曰。
如是则谁可君意。
道者以指。
书密庵不凡四字。
岳已知密庵为人。
遂至衢之西山。
折节事之。
几进商略。
密庵几笑之。
岳复心疑。
乃至密庵移居双径。
于入室时始彻。
木庵道。
开口不在舌头上。
久之出世澄炤。
演唱宗乘。
以报密庵。
湖海以岳言行无欺。
多从之。
迁光孝。
遂有大名。
庆元间。
诏移灵隐。
盖晚年也。
是时门弟有文礼辈。
已阐化大方。
岳仍升堂入室。
从未以风晨雪夕不打参钟尝以秘魔擎叉语。
接谦头陀。
以有贼无赃语。
接肇道者。
以心学无闻语。
接陆游枢密。
游得證后。
隐镜湖。
自称放翁。
嘉泰壬戌秋。
岳年七十有一。
忽召众言别。
有偈曰。
来无所来。
去无所去。
瞥转玄关。
佛祖罔措。
跏趺脱去。
塔于北高峰。
岳居灵隐时。
与密庵尊严无异。
初密庵居灵隐。
岳首众僧。
密庵常称疾。
阖户不许通谒。
潜上座窃议之。
岳曰。
不然。
师严道尊千古。
明鉴当今。
汲引豪贵者。
将谓行道建立为心。
殊不知
轻则慢易生。
辞繁而情识长。
尘劳卜度。
安有了期。
缁俗既为道而来。
必发露真心。
至诚激切。
然后一言入耳。
永为道种。
兜率悦之待张无尽。
叶县省之接浮山远。
是也。
若区区老婆禅。
何足重哉。
赞曰。
岳公以白衣有省。
于应庵语下。
固非草草矣。
终乃死心于密庵。
其祖父壸奥。
如樊将军拥盾入鸿门。
孰得而禦之。
故驱耕夺食。
于分座灵隐时。
班班著闻见焉。
不然。
天目礼辈。
各抱奇志。
其甘入公彀中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崇岳,字松源,龙泉吴氏子也。幼卓荦不凡,长慕出世法。年二十三,弃家依埽塔服。谒大慧杲于径山,杲称应庵华为人径捷,岳闻之即行,晨夕咨请。应庵大喜,以为法器,劝令祝发,栋梁吾道。隆兴二年,得度于杭之西湖白莲精舍,参方最久,后谒密庵杰。闻室中问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话,忽大悟,遂得心印。因密庵还灵隐,命居首座。久之,出世首住平江澄照,次居江阴光孝、饶之荐福、明之香山,最后居虎邱,道化盛行,得法者众。宁宗庆元三年,诏住灵隐,三易寒暑,以老乞退,居寺之东庵。嘉泰二年八月四日,手书别公卿,垂语示学者,曰:“有大力量人,因甚抬脚不起?”又曰:“开口不在舌头上。”遗嘱弟子以阐法是务,乃书偈曰:“来无所来,去无所去。瞥转玄关,佛祖罔措。”跏趺而逝。寿七十一,腊四十,塔全身于北高峰之原。得法者,香山光睦、云居善开。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智愚(一一八五~一二六九),号虚堂,俗姓陈,四明象山(今属浙江)人。
十六岁依近邑之普明寺僧师蕴出家。
后辞亲出乡,首依雪窦焕和尚、净慈中庵皎和尚。
过金山,掩室和尚一见甚器重。
从运庵和尚薙染,自此遍历诸老宿之门。
游江淮湘汉,经荆门玉泉,过庐山东林。
依福严无二月和尚,为典藏。
参有修首座于南岳,深相契合。
又访北禅礼和尚
回浙到净慈,见净和尚。
由灵隐笑翁和尚荐为虎丘典藏。
理宗绍定二年(一二二九),出世嘉兴府兴圣寺。
端平二年(一二三五),迁报恩光孝寺。
又移庆元府显孝寺。
复迁瑞岩开善寺,居二年乞退,住万松山延福寺。
继迁婺州云黄山宝林寺,居五年婴强寇之难,应东谷和尚举,入主冷泉寺。
宝祐四年(一二五六,此据《语录》,《行状》作六年),在灵隐鹫峰庵受请入住庆元府阿育王山广利寺。
景定元年(一二六○),入住柏岩慧照寺。
五年,受诏住临安府净慈报恩光孝寺。
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此据《语录》,《行状》作三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
五年卒,年八十五。
为运庵禅师法嗣。
有《虚堂智愚禅师语录》十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法云撰《行状》。
 释智愚诗,以辑自《语录》及《语录》中单编的诗合编为五卷。
辑自他书的诗附于卷末。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智愚。字虚堂。四明人。具戒游参。见运庵颜公。言下了旨。出世历住十刹。化道风行。咸淳末。被诏住径山。室中设三转语。勘验学人。鲜有觏其机者。曰。己眼未明底。因甚将虚空。作布裤著。曰。画地为牢。因甚透这个不过。曰。入海算沙底。因甚向针锋头上翘足。又云。虚堂。初无门户。与人近傍。亦不置之于无何有之乡。只要诸人如铁。入土与土俱化。然后可以发越。其如运粪入者。吾末如之何。一日。举松源师临济示寂告众云。久参兄弟正路上行者。有只不能用黑豆法。临济之道。将泯绝无闻。伤哉。拈云。鹫峰老大。似倚杖骑马。虽无僵卧之患。未免傍观者丑。师先在净慈。入院日问答绝。忽天使踵门。传旨。问赵州因甚八十行脚。虚堂因甚八十住山。师。即举赵州行脚到临济话。颂曰。赵州八十方行脚。虚堂八十再住山。别有一机恢佛祖。九重城里动龙颜。使以颂回奏。上大悦。特赐米五百石。绢一百缣。开堂安众。后示寂。塔于直岭下曰天然。先是。高丽国王。请师于彼国说法。八载还山。问法弟子。随侍千指。至我明嘉靖间。高丽尚遣法嗣来此扫塔云。彼国法道。甚盛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15—1287 【介绍】: 宋僧。婺州人,号雪岩。嗣径山。历住潭州龙兴、湘西道林等寺。度宗咸淳五年主袁州仰山寺,名益彰。入元,年腊俱尊,元世祖优礼殷隆。
全宋诗
释祖钦(一二一六~一二八七),号雪岩,闽之漳州(今福建漳州)人。
五岁出家,十六薙染,十八行脚。
初参双林洎、妙峰善、石田薰诸老,无所发明。
天目礼住净慈,怀香请益,亦无所入。
遂上径山谒无准师范禅师,依师范最久。
理宗宝祐元年(一二五三),初住潭州龙兴禅寺,后历住湘西道林禅寺、处州南明佛日禅寺、台州仙居护圣禅寺、湖州光孝禅寺。
度宗咸淳五年(一二六九),住袁州仰山禅寺。
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卒,年七十二。
有《雪岩祖钦禅师语录》四卷,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续灯存稿》卷四有传。
 释祖钦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的诗编为三卷。
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八一二三
祖钦(一二一五——一二八七),号雪岩,婺州(今浙江金华)人,一云漳州(今福建漳州)人。少出家,后师径山师范。出世历住潭州龙兴、湘西道林等寺。咸淳五年主袁州仰山,名益彰。入元,世祖优礼之。至元二十四年卒,年七十三。见比丘明复编《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中华书局一九八八年版),参陈垣《释氏疑年录》卷九。
释善良 朝代:元初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善良。
字子直。
号月溪。
定海朱氏子。
始祝发净居。
习律湖心。
游杭之大雄。
师顽空。
觉公言。
与觉合俾守讲席。
尝喟然叹曰。
教文浩瀚。
要领难窥。
如瘖获吐。
如瞽获睹。
舍我而谁。
于是锐精述言。
条焉不紊。
示焉指掌。
曰教观撮要。
学台者便之。
后游净慈。
访礼禅师
示以叩辩禅语杂出瞬息听莹意。
师泥名相。
为可惑。
师乃徐曰。
三观之旨。
不外乎是。
谢曰。
其归振尔宗。
集庆寺成。
朝命选主席主上竺者。
任可否。
师预是选。
讲太涅槃经。
听者云臻。
师悬辩提机。
整畅得理。
然卒师顽空。
上竺不能强也。
主禅惠择阳报国药师治平。
户履日接。
别为堂以处。
篝灯星列。
既又以舆论领延庆。
至元二十六年。
寺延燬。
茇舍草葺。
讲论弥不辍。
大德元年入寂。
僧腊六十。
年七十有九。
清容居士桷。
居迩南湖。
游起信堂。
见诵声接几席。
取其书读之。
茫不能解。
泰寓曹先生谓之曰。
取子直约说。
读之斯解矣。
后师来南湖。
桷谒之。
睹其容和以庄。
其说坦以明。
始悟曰。
曹先生语。
不虚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行巩(一二二○~一二八○),号石林,俗姓叶,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
少从净名院剃度,初住安吉上方,历住思溪法宝、隆兴黄龙、吴郡承天,晚主杭州净慈。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卒,年六十一。
天目文礼禅师法嗣。
事见《净慈寺志》卷一二《石林禅师巩公塔铭》。
今录诗十四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如珙(一二二二~一二八九),字子璞,号横川,俗姓林,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年十五从季父释正则祝发。
预戒于本州广慈院。
出学于外,初从石田薰于灵隐,继留从痴绝冲。
又往太白投天目礼
度宗咸淳四年(一二六八),为临安府净慈寺首座,继领瑞安府雁荡山灵岩寺。
八年,移住雁荡山能仁寺。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一二八三),移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寺。
二十六年卒。
有本光编《横川如珙禅师语录》二卷,收入《续藏经》(名误为行珙)。
事见《语录》及《牧潜集》卷三《横川和尚塔记》,《续灯存稿》卷四、《增集续传灯录》卷四有传。
 释如珙诗,以辑自《语录》卷上的偈颂编为第一卷,以《语录》卷下的诗编为第二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如珙。
字子璞。
永嘉林处士。
娶宗正寺丞康公丕祖之女举三子。
师其季也。
生于宋嘉定壬午。
处士。
以师孩孤。
狷洁不肉食。
难养于俗。
其季父。
有为禅沙门者。
名正则。
年十五从其祝发。
预戒后即行参访。
初从石田于灵隐。
及痴绝至。
犹留从之。
然终疑碍无入。
天目礼禅师太白众盛。
往投以疑。
目察其可受。
为举南山筀笋东海乌贼。
师儗对。
目随掌之。
因忽有省。
遂留给侍。
国清断桥。
明眼谨肯可求藏主得师。
桥迁净慈。
为第一座。
桥尝言。
第一座有行解。
可师表宰相。
乃以师领雁山灵岩禅寺。
说法嗣天目
师疾宗唱之滥古响。
瘖郁于可不可。
白黑无所讳。
为提拈赞示。
必崖耸标立。
务特起以映于古。
不少牵避于俗好恶。
其辩强自胜若此。
然与人语嗫吻。
促刺不敢出。
视之巽愿人也。
其蓄众慈以诚。
不为衔勒威控之术。
或面诤抗倔不逊旁听皆愤。
师终无所罚。
更收拭进。
使之不以忤己为衔。
人始嫌其不威。
久而怀之。
举迁能仁。
丙子之乱。
乃归放牧寮。
辞病闭卧。
不应外。
至元二十年。
忽有旨。
授师育王广利禅寺。
师愕眙。
谓非己。
疑拒累月乃受。
盖有奏于上者。
而不以告。
其迁能仁亦然。
自公选道废。
位以求得。
惟师皆自至。
时论荣之。
师既引宗据祖。
屏遏今学。
年渐岁炙。
以取慕信。
当教法衰残。
诸老师物故。
学者无所往。
皆聚于师。
故季年声实喧震。
倾撼天下。
然师未尝以望誉怙挟。
慢略细故。
虽瓦埏木植。
羹𦵔辛咸。
碎屑之间。
即众所资仰。
必尽其虑力。
咸有迹可观述。
凡六年乃退。
前退之岁。
为藏穴寺侧。
曰此庵。
将没造曰。
吾旦日行矣。
归坐。
书所以诀众者而化。
年六十八。
至元二十六年三月也。
师朴。
外少饰中凝不杂。
能持坦坦。
不变于怒喜怨爱。
晚居能仁育王。
道益光。
师亦惧于无传。
讲诱孜孜。
未有厌位。
却众嗜闲意。
或迫而欲之则忻然。
避脱弃比毛秕。
不以进退顺通怀虿芥。
弟子禀遗诫。
窆全身于塔。
师自预为塔铭及诀众语。
与所说法。
有录。
高安释圆至。
序而行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释如珙,字横川,姓林氏,永嘉人也。生有特性,不尝肉食,叔父正则乃为之落发。初见石田于灵隐,时国清断桥延典藏錀。及迁净慈,命为首座。元至元十年,有旨授珙育王,懋畅宗风,行修精实,指示法门,深入玄妙。敩人行履,自明去来。一日忽自谓曰:“今年六十六,死日将至,火之乎,土之乎?”西堂唯庵贯云:“古鄮山中有一片地,荒草凄然,足安舍利。”因叠石为塔,而自铭焉,词曰:“天生一穴,藏我枯骨,骨朽成土,土能生物,结个葫芦挂赵州壁,永脱轮回起三世佛。”将殁,书诀而化。时至元二十六年三月十八日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元僧。吉安永新人,字天如。俗姓谭。得法于明本。辟吴城东北隅废圃为方丈,名师子林。又尝遁迹松江之九峰。号佛心普济文惠大辨禅师。工诗。有《师子林别录》。
元诗选
惟则,字天如,吉之永新人。
族姓谭氏,得法于普应国师、中峰本公。
辟吴城东北隅废圃为方丈,曰「师子林」。
有竹万竿,竹外多怪石,其中最高者类狻猊。
他石或跂或蹲,厥状匪一,轩堂亭阁,冠绝一时,则公以中峰倡道天目师子岩,故名「师子」,识不忘也。
又尝遁迹松江之九峰,道风日振,加号佛心普济文惠大辨禅师。
侍者集其诗文曰《师子林别录》,翰林待制远者图为之序,称其随机泛应,靡所不有云。
倪高士元镇每过师子林,爱其萧爽,为之绘图。
徐幼文复图为十二景,高季迪诸人题咏相继。
今其地大半废为民居,湫隘嚣尘,无复昔时之胜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七
弟子惟则,字天如,庐陵人。髫年出家,初参海印,后得法中峰,有语录四卷。
释正璋 朝代: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十三
禅师。
名正璋。
字大圭。
闽之福清人也。
福清风习贾利。
璋弗染也。
独以圣贤理学为务。
久之。
企慕禅宗。
走湖南。
依绝听沙门。
试经得度。
有禅者。
寄宿偶诵云。
水乡水阔地多湿。
六月花蚊嘴似铁。
夜半起来恼不彻。
恼不彻。
床头一柄扇。
无端又打折。
璋惊喜曰。
是谁之语也。
正璋愿见其人。
禅者熟视久之曰。
其人往矣。
当今东屿禅师。
是其嫡传也。
然不契其语者。
难入其室。
即契其语者。
亦然。
璋心疑曰。
奇哉。
语既相契。
而室复不容入耶。
即趋武林。
见东屿海于灵隐。
投心请益。
海曰。
深深无底。
高高绝攀。
思之转远。
寻之复难。
上座作么生会。
璋慄执不敢犯。
良久。
拟再礼。
忽心地开通。
乃厉声曰。
古今成现事。
何必待思惟。
海微哂曰。
思惟既不涉。
来此欲何为。
璋曰。
将谓无人證明。
便趋出。
海公喟然曰。
鼓角动也。
乃挝鼓集众曰。
山僧三十年。
举狗子无佛性话。
鲜有善别机宜者。
今晚不用如何若何。
速道将来。
若也相应。
有条断贯索子。
亲手分付。
璋出对曰。
狗子佛性无。
觑著眼睛枯。
瞥地翻身去。
唵室利苏卢。
于是。
璋得承记莂。
机锋莫禦。
即素知名者。
皆左袒之。
海公举璋。
以应吴人之请。
璋坚辞曰。
正璋应世之才。
固不如人。
但平居简点。
触境逢缘。
设有一念不与古圣相合。
欲为人师范。
则其患害可胜言哉。
正璋知为人师之患。
实不敢居也。
海叹美。
间闽有豪客。
游飞来峰。
见璋端伟非常。
询知同里。
因请曰。
能复我故土乎。
愿为师治装南行。
师笑肯之。
遂买舟载与同归。
至建宁。
游斗峰。
璋爱而居之。
斗峰老屋数楹。
仅蔽风雨。
客倾囊金欲为整葺。
璋曰。
不可。
吾本假公舟。
以入山耳。
建置之举。
非初约也。
且役役土木。
有妨道业。
公欲如此求福。
其福鲜矣。
于是。
衲子闻风而聚。
渐成法席。
乡曲贵人。
劝请开堂。
乃升座拈香罢。
良久曰。
黄金虽贵。
入眼成尘。
便下座。
耆宿惊喜。
以为天目再见。
盖璋乃天目礼四世之孙也。
又曰。
玉宇霜清。
琼林叶落。
一句全提。
万机寝削。
作者好求无病药。
又曰。
昨夜三更里。
雨打虚空湿。
狸奴知不知。
倒上树梢立。
璋说法峻峭。
约多类此。
然室中不以声色拒人。
入室者。
自失其度。
故常叹曰。
若是真战将。
百万壁中。
如入无人之境。
稍有较强弱。
顾矢石之心。
则屈矣。
四方疏请。
不出。
竟终老于斗峰。
告寂。
有偈曰。
生本不生。
灭亦无灭。
幻化去来。
何用分别。
大众珍重。
不在言说。
便合掌入灭。
赞曰。
为师之患。
甚于为国。
为国之失。
乱居一时。
为师之失。
毒流万世。
盲类交引。
可胜述哉。
大圭寥寥数语。
真龟镜也。
故其开辟斗峰。
恰与諲神鼎相类。
至今寤寐间。
犹喜遇其白发婆娑。
机语噀人也。
共 15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