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生卒】:1010—1069 【介绍】: 宋江陵人,字子方。仁宗天圣八年进士。为武陵尉,调平江令。皇祐中,迁殿中侍御史,诤谏不避权贵,劾宰相文彦博诸人,被贬英州别驾。召还复官,出知扬州,改江东转运使。嘉祐四年,入知谏院,言事如故,又出知数州。英宗治平元年,召为御史中丞。神宗熙宁元年,拜参知政事。反对重用王安石,及安石执政,数与争论。卒谥质肃。有文集、奏议等。全宋诗
全宋文·卷九三二
唐介(一○一○——一○六九),字子方,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天圣进士,皇祐中为殿中侍御史,因劾宰相文彦博,贬荆州别驾。召还,复为殿中侍御史,除直集贤院,为开封府判官。嘉祐三年,自江浙荆湖发运使入为度支副使。次年知谏院,以论罢陈升之出知洪州。治平元年入为御史中丞。神宗即位为三司使,熙宁元年除参知政事,数与王安石争论。二年四月卒,年六十,谥质肃。介屡在台谏,以抗直闻。有文集若干卷,奏议二十卷。见王圭《唐质肃公墓志铭》(《华阳集》卷三七),《宋史》卷三一六有传。
人物简介
【生卒】:1010—1087 【介绍】: 宋郓州须城人,字辅之。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初为平阴簿,后历知州县。迁起居舍人,同知谏院,转吏、礼二部郎中。尝请汰滥官冗兵,禁奢靡,又屡上疏劝皇太后还政英宗。论大事无所顾忌,然词气平和,多被采纳。后出知应天府,徙江宁。神宗朝,累官判太常寺,留守南京。后知青州提举宫观,以正议大夫致仕。有《东原录》、《周易补注》等。全宋诗
全宋文·卷九三一
龚鼎臣(一○一○——一○八六),字辅之,郓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景祐元年第进士,为平阴县主簿,历知莱芜、濛阳县、渠州。召还,擢起居舍人、知谏院,寻判登闻鼓院,拜户部员外郎兼侍御史知杂事。改集贤修撰、知应天府,徙江宁府。拜谏议大夫、京东路安抚使,知青州。以正议大夫致仕,元祐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七。著有《东原集》五十卷,《谏草》三卷,《周易补注》三卷,《中说注》三卷,《编年官制图》一卷。见刘挚《正议大夫致仕龚公墓志铭》(《忠肃集》卷一三),《宋史》卷三四七有传。
人物简介
【生卒】:1013—1078 【介绍】: 宋应天府楚丘人,字诚之。举进士。擢广西提点刑狱,摄帅事。善抚土著,招降侬智高子宗旦,边民呼为“桂州李大夫”。神宗时,累官至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知秦州。反对王韶开熙河。上书极论时政得失,乞召用司马光、苏轼等。遭吕惠卿劾,贬和州团练副使。有《珠溪诗集》。全宋诗
全宋文·卷一○三○李师中(一○一三~一○七八),字诚之,楚丘(今山东曹县东南)人。举进士,调并州推官。应鄜延经略使庞籍辟,知洛川县。庞籍为枢密副使,移知延州敷政县、兴元府褒城县,改管干鄜延路经略机宜事。仁宗祐三年(一○五八),迁提点广西刑狱、权经略事。七年,改知济州,历知兖州、凤翔府。神宗熙宁初,擢天章阁待制、河东都转运使。西夏事起,改秦凤路经略安抚使、知秦州,坐与王韶战守意异,王安石主韶,遂降知舒州,徒知洪、登、齐、瀛州。又因上书言事忤执政,贬和州团练副使,稍徙单州。复右司郎中,分司南京。元丰元年卒,年六十六。有文集三十卷,奏议二十卷,已佚。今存《珠溪集》一卷。事见《忠肃集》卷一二《右司郎中李公墓志铭》,《宋史》卷三三二有传。 有师中诗,以影印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两宋名贤小集》卷二七《珠溪集》为底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李师中(一○一三——一○七八),字诚之,本楚丘(今山东曹县)人,徙居郓(今山东郓城)。年十五上封事言时政,由是知名。举进士,庞籍辟知洛川县,又荐为太子中允、知敷政县,权主管经略文字。提点广西刑狱,摄帅事,边人化听,称李大夫,不敢名。还知济、兖二州,迁直使馆,知凤翔府。熙宁初,拜天章阁待制、河东都转运使,知秦州,为政持重总大体,乞召司马光、苏轼等置左右,为吕惠卿所排,贬和州团练副使。杜衍、范仲淹、富弼皆荐其有王佐才,虽屡黜,气未尝稍衰。元丰元年卒,年六十六。有文集三十卷、奏议二十卷。事见刘挚《右司郎中李公墓志铭》(《忠肃集》卷一二),《宋史》卷三三二本传。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二九黄照(一○一三~一○六六),字晦甫,长沙益阳(今属湖南)人,后徙江陵。仁宗庆历六年(一○四六)进士。除归州司理参军,移岳州华容令、道州江华令。以秘书丞(《粤西金石略》作屯田员外郎)通判桂州。英宗即位,改福建转运判官。治平三年召为侍御史,行次衢州卒,年五十四。有《漫为集》,已佚。事见《忠肃集》卷一三《侍御史黄君墓志铭》。
黄照(一○一三——一○六六),字晦甫,长沙益阳(今湖南益阳)人,徙江陵(今湖北江陵)。庆历六年登进士第,除归州司理参军,历著作佐郎,知华容、江华二县,以屯田员外郎通判桂州,转福建转运判官,迁都官员外郎。治平三年召为侍御史,行次衢州卒,年五十四。有诗数百篇,曰《漫为集》。见刘贽《侍御史黄君墓志铭》(《忠肃集》卷一三)。
人物简介
全宋诗【生卒】:1030—1097 【介绍】: 宋永静军东光人,字莘老。仁宗嘉祐中进士。以荐召试,补馆阁校勘。迁监察御史里行,屡上疏反对新法,谪监衡州盐仓。神宗元丰中除右司郎中,知滑州。哲宗立,召为吏部郎中,擢侍御史,劾新党并罢常平、免役法。拜尚书右丞,累迁右仆射。以言官劾其援引私党等,罢知郓州。哲宗亲政,连贬新州安置。有《忠肃集》。
全宋文·卷一六六五刘挚(一○三○~一○九七),字莘老,永静军东光(今属河北)人。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进士,试南宫令,徙江陵观察推官。英宗治平中,以韩琦荐补馆阁校勘。神宗熙宁四年(一○七一),迁监察御史里行,屡上书论列新法不便,贬监衡州盐仓。数年后,召入同知太常礼院。元丰初,为开封府推官,迁右司郎中。因建议执政合厅办事,被言者劾以他故,罢官归乡。明年,起知滑州。哲宗立,召为吏部郎中,擢侍御史、御史中丞。元祐六年(一○九一。拜尚书右仆射。挚性峭直,勇于去恶,旋为谗者罗织,出知郓州,徙青州。绍圣初哲宗亲政,以元祐党人累贬鼎州团练副使,新州安置。四年,卒于贬所,年六十八。有《忠肃集》四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所录,辑为二十卷,其中诗六卷。《宋史》卷三四○有传。 刘挚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为底本,校以清王灏编《畿辅丛书》本(简称畿辅本)。辑得之集外诗附于卷末。
人物简介
【生卒】:1037—1102 【介绍】: 宋泉州晋江人,字禹弼。第进士。历大宗正丞、利州路湖南转运判官、工部员外郎。尝知福州、潭州、开封府。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拜尚书右丞。善狡谲傅合,援蔡京复相,得迁中书侍郎,为时人所恶。全宋诗
温益(一○三八~一一○三),字禹弼,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人。第进士,历大宗正丞、湖南转运判官。哲宗绍圣中,由诸王府记室出知福州,徙潭州。徽宗即位,召为太常少卿,迁给事中兼侍读,改龙图阁待制权知开封府。建中靖国元年(一一○一),拜尚书右丞。崇宁二年卒,年六十六。《宋史》卷三四三有传。全宋文·卷二○一四
人物简介
释慧元(一○三七~一○九一),俗姓倪,潮阳(今属广东)人。年十九落发受具,为南岳十三世。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至黄龙。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住吴江寿圣寺。后居昆山慧岩院、承天万寿寺、湖州报本禅院。哲宗元祐六年卒,年五十五。谥證悟禅师。事见《禅林僧宝传》卷二九。全粤诗·卷二四
释慧元(一○三七 — 一○九一),俗姓倪,潮阳人。为南岳十三世。年十九落发受具。宋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至黄龙。宋神宗熙宁元年(一○六八),住吴江寿圣寺。后居昆山慧岩院、承天万寿寺、湖州报本禅院。宋哲宗元祐六年卒,年五十五。谥證悟禅师。事见宋释慧洪《禅林僧宝传》卷二九,明黄佐纂修嘉靖四十年刊《广东通志》卷六四有传。偈一首。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九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禅师名慧元。生倪氏。潮阳人也。垂髫嶷然。群儿剧于前。袖手趺坐而已。父母商略曰。儿材地如此。宁堪世用。意事佛僧。可耳。元闻之。即前拜辞。依城南精舍。诵法华经。年十九。剃落受具。游方至京师。华严圆明法师者。见而异之。曰。上人齿少。自何至此。所求何事。曰。慧元南海来。无他来唯求佛法。圆明笑曰。王城利声捷径。酒色樊笼。横目争夺。日有万绪。昔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佛法犹不现前。此中宁有佛法乎。佛法俱在南方也。元乃自洛京。游襄汉。遍历名山。所至亲近知识。然俱无所解悟。治平三年春。至黄龙。时南禅师。来自积翠。龙众如蚁慕而集。元每坐下板。辄自引手反覆。视之。曰宁有道理。而云似佛手。知吾家揭阳。而乃复问。生缘何处乎。久而顿释其疑。即日发去。熙宁元年入吴。住吴江寿圣寺。遣僧造黄龙。投嗣法书。南公视其款识。未发。谓来僧曰。汝亟还。令元自来。僧反命。元辍住持事。策杖而来次南昌。见宝觉禅师出世说法。知南公已化逾月。乃复还吴中。道俗师尊之。又延住昆山慧严院。十年。尝夜舟归自霅川。𡨥劫舟。舟人惊怖。不知所出。元安坐徐曰。钱帛皆施汝。人命不可枉用。寇因背去。元祐四年。住承天万寿寺。众益盛。躬自持钵至湖。湖人曰。师到处为家。何苦独爱姑苏乎。固留不使还。苏人闻之。争持棰杖。哗入湖曰。何为夺我邦善知识。政当见还否。则有死而已。元怡然不吝情去留。曰吾任缘耳。相守弥月。苏人食尽乃去。竟为湖人所有。住报本禅院六年。十一月十六日。升座说偈曰。五十五年梦幻。身东西南北孰为亲。白云散尽千山外。万里秋空片月新。言讫而化。时右司陈公瓘莹中在湖。亲见其事。元胁不至席三十年。平生规法南禅师作止者。唯元克肖之。遗言葬于岘山之阳。门弟子元正有才辩。问。何独念岘山乎。元曰。他日可建寺。后三十年元道契太师楚国公。公为请于 朝。诏谥證悟禅师。塔曰定应。有 旨特建显化寺。岁度僧。以严香火云。
慧元。潮州倪氏子。十九为大僧。遍历丛席。于黄龙三关语下悟入。住安吉报本院。为人孤硬。有风度。威仪端重。危坐终日。南禅师门弟子。能纵迹其行藏者。惟元而已。元。初开法。法嗣书至。南公视其名曰。吾偶忘此僧。谓专使曰。书未欲开。可令亲来见。专使反命。元即腰包而来。至豫章。闻南公化去。因留叹息。适晦堂老人。出城相会。与语奇之曰。恨老师不及见耳。元道化东吴。归之者如云。尝自乞食。舟还遇盗。舟人绝叫。白刃交错于前。元安坐自若。徐曰。所有尽以奉施。人命不可害也。盗既去。达旦人来。意师死矣。而颜色不乱。神气如常。其临死生祸福。能脱然无累如此。自说法来。一榻萧然。长坐不卧。三十馀年如一日。化后塔全身于岘山。
人物简介
粤公网安备44010402003275粤ICP备17077571号关于本站联系我们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