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陈尧叟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55—1006 【介绍】: 宋益州华阳人,字凝正。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进士。
历通判歙州、知吉州,以能声闻。
代还,上言请定州县长吏考绩之法。
累擢度支判官,与陈尧叟建议兴修三白渠及陈、许诸州水利。
真宗咸平时,为度支使。
因在陕西禁解池盐,实行官卖,又以陈腐官粟摊给民户,被劾罢。
景德初,出知凤翔府。
好学善书,工篆、籀、八分。
有《隐书》、《史论》等。
全宋诗
梁鼎(九五五~一○○六),字凝正,益州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太宗太平兴国八年(九八三)进士。端拱初,除殿中丞、通判歙州。历知数州。至道初,累迁都官员外郎、江南转运副使,徙陕西。失职削官,出知徐州、密州。真宗咸平四年(一○○一),迁兵部员外郎、知制诰。景德中,判西京留司御史台。三年卒,年五十二。尝著《学古诗》五十篇,已佚。《宋史》卷三○四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六三
梁鼎(九五五——一○○六),字凝正,益州华阳(今四川成都)人。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甲科,知秭归县。端拱初通判歙州,徙知吉州。淳化中为开封府判官、三司度支判官。至道初为江南转运副使,徙陕西。历知徐、密二州。真宗时迁兵部员外郎、知制诰,拜右谏议大夫、度支使,陕西制置使。景德初,知三班院、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事,出知凤翔府,求判南京留守御史台。三年,卒,年五十二。著有《隐书》三卷、《史论》二篇、《学古诗》五十篇。《宋史》卷三○四有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3—1044 【介绍】: 宋阆州阆中人,字希元,号知余子,世称颍川先生。
尧叟弟。
太宗端拱二年进士。
作《海喻》,人奇其志。
历开封府推官、两浙转运副使等,均有惠政。
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知河南、开封府,累官至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先后同修《真宗实录》、《三朝史》。
仁宗太后卒,罢知永兴军。
景祐四年拜同平章事。
致仕,卒谥文惠。
少好学,曾从种放于终南山。
善古隶八分,点画肥重,世号堆墨书。
工诗。
有文集。
全宋诗
陈尧佐(九六三~一○四四),字希元,号知馀子,阆州阆中(今属四川)人。太宗端拱元年(九八八)进士(《渑水燕谈录》卷七、《隆平集》卷五),为魏县尉,通判潮州。真宗时入直史馆,历知寿州、滑州,除两浙、京西等路转运使。仁宗即位,入为三司户部副使,知制诰兼史馆修撰。天圣二年(一○二四)知河南府。三年,徙并州(《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三)。累迁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七年,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明道二年(一○三三)罢知永兴军。景祐四年(一○三七)拜同平章事。五年,罢为淮康军节度使、判郑州。康定元年(一○四○)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惠。有文集三十卷,又有《潮阳新编》、《野庐编》、《愚丘集》、《遣兴集》等,均佚。事见《欧阳文忠公集》卷二○《陈公神道碑铭》,《宋史》卷二八四有传。今录诗五十首。
全宋文·卷一九六
陈尧佐(九六三——一○四四),字希元,阆州阆中(今四川阆中)人,尧叟弟。
进士及第,为开封府司录参军、推官,以言事忤旨,贬通判潮州。
后为两浙转运副使,徙京西、河东、河北。
天禧中,知滑州。
仁宗立,入为三司户部副使,徙度支,特擢知制诰,知通进、银台司。
累迁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
天圣七年,以右谏议大夫、翰林学士拜枢密副使,寻以给事中参知政事,迁尚书吏部侍郎。
明道二年,罢知永兴军,徙郑州。
景祐四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次年罢,判郑州。
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惠。
曾预修《真宗实录》、《三朝史》,有文集三十卷。
见欧阳修《文惠陈公神道碑铭》(《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宋史》卷二八四有传。
任中师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曹州济阴人,字祖圣,号大块翁。
任中正弟。
真宗大中祥符二年进士。
陈尧叟判河中,辟掌笺奏。
知广州,兼市舶使。
累官枢密直学士、知益州。
转运使韩渎急于笼利,自薪刍蔬果之属莫不有算,中师尽奏蠲之。
以吕夷简荐,召为枢密副使,改户部侍郎,致仕。
卒谥安惠。
全宋文·卷二七九
任中师(九七三——一○五○),字祖圣,晚号大块翁,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人,中正弟。大中祥符二年第进士,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平陆县。历知千乘、襄邑二县,为右正言。中正贬,亦降太常博士、监宿州酒税。未几,通判应天府,徙知滑州,入为开封府判官。累迁尚书度支郎中、直史馆、知澶州。以太常少卿、直昭文馆知广州、兼市舶使。还,为谏议大夫、判尚书刑部,加集贤院学士,进龙图阁直学士、知并州。召枢密直学士、知益州。召为枢密副使,进给事中,以尚书礼部侍郎、资政殿学士知永兴军,徙陈州。拜太子少傅,致仕,进少师。卒,谥安惠。《宋史》卷二八八《任中正传》有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