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道臻

相关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七
禅师名法远。郑圃田人也。出于王氏。年十九。游并州。见三交嵩禅师。求出世法。嵩曰。汝当剃落。堕三宝数。乃可受法。远曰。法有僧俗乎。嵩曰。与其为俗。曷若为僧。僧则能续佛寿命故也。于是断发。受具足戒。谒汾州昭公。又谒汝海省公。皆受记莂。天禧中。游襄汉隋郢。至大阳。机语与明安延公相契。延叹曰。吾老矣。洞上一宗。遂竟无人耶。以平生所著直裰皮履。示之。远曰。当为持此衣履。求人付之如何。延许之曰。他日果得人。出吾偈为證。偈曰。杨广山前草。凭君待价焞。异苗翻茂处。深密固灵根。其尾云。得法者。潜众十年。方可阐扬。远拜受辞去。依滁州琅琊觉禅师。应舒州太平兴国寺请。说法为省公之嗣。次住姑苏天平山。又住浮山。既老退休于会圣岩。因阅班固九流。遂拟之作九带。叙佛祖教义。博采先德机语。参同印證。其一曰。佛正法眼带。其二曰。佛法藏带。其三曰。理贯带。其四曰。事贯带。其五曰理事纵横带。其六曰屈曲带。其七曰妙挟兼带。其八曰金针双锁带。其九曰。平怀常实带。学者既已传诵。远曰。若据圆极法门。本具十数。今此九带。已为诸人说了。更有一带。还见得么。若也见得亲切分明。却请出来。说看。说得分明。许汝通前九带圆明道眼。若见不亲切。说不相应。唯依吾语。而为己解。则名谤法。大众到此如何。众无语。远叱去之。举僧问夹山。如何是夹山境。答曰猿抱子归青嶂后。鸟衔花落碧岩前。法眼曰。我二十年来。将作境语会。远曰不作境会。作么生会。僧曰。师意如何。曰。犀因玩月文生角。象被雷惊花入牙(或远云。直饶不作境语会。亦未会在。何谓也云犀因玩月文生角。象被雷惊花入牙也)。远玉骨插额。目光外射。状如王孙。凛然可畏。初欧阳文忠公。闻远奇逸。造其室。未有以异之。与客棋。远坐其旁。文忠收局。请远因棋说法。乃鸣鼓升座曰。若论此事。如两家著棋相似。何谓也。敌手知音当机不让。若是缀五饶三。又通一路始得。有一般底。只解闭门作活。不会夺角冲关。硬节与虎口齐彰。局破后徒劳逴斡。所以道。肥边易得。瘦肚难求思。行则往往失黏。心粗而时时头撞。休誇国手。谩说神仙。赢局输筹即不问。且道黑白未分时一著。落在什么处。良久曰。从前十九路。迷悟几多人。文忠嘉叹久之。远偈语妙密。诸方服其工作。三交嵩公赞曰。黄金打作鍮石箸。白玉碾成象牙梳。千手大悲拈不动。无言童子暗嗟吁。又作明安延公赞。曰。黑狗烂银蹄。白象昆崙骑。于斯二无碍。木马火中嘶。远雅自称柴石野人。殁时已七十馀。少时与达观颖公。薛大头七八辈游蜀。几遭横逆。远以智脱之。众以其晓吏事。号远录公。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禅师。
名法远。
郑圃田人也。
出于王氏。
十九出家。
先谒汾州。
得一盼相印。
复参叶县省公。
与天衣怀。
同往叶县住持。
枯淡严密。
诸方畏之。
师至值雪寒。
县喝骂驱逐。
至以将水泼。
众僧衣履皆湿。
怒而散去。
唯师与怀。
自若整衣。
敷具复坐如故。
县到。
呵曰。
汝更不去。
待我打耶。
师近前不审。
云。
某数千里而来参。
叩和尚为明大事。
岂以杓水泼之便去。
县笑。
因而遂留。
相依数年。
万方挫折。
师始终一如。
所谓真金烈火。
愈锻而愈明。
县始以衣法付之。
开堂日拈香曰。
汝海。
枯木上生花。
别迎春色。
盖指叶县也。
师与王质。
待制论道。
画一圆相。
问曰。
一不得匹马单鎗。
二不得衣锦还乡。
鹊不得喜。
鸦不得殃。
速道速道。
王罔措。
师曰。
勘破了也。
师暮年休会圣岩。
叙佛祖奥义。
作九带。
启迪学者。
与因棋说法一事。
莫不家喻户晓。
师玉骨插额。
目光外射。
状如王孙。
凛然可畏。
雅自称柴石老人。
殁时已七十馀。
范文正公。
铭其塔曰。
呜呼远公。
释子之雄。
禅林甘泽。
法海真龙。
寿龄有限。
慧命无穷。
寒岩瘗骨。
千载清风。
师平生贵尚真实。
参證痛抑浮辩。
尝谓道吾真公曰。
学未至道。
衒耀见闻。
驰骋机解。
以口舌辩。
利相胜者。
犹如厕屋涂污丹雘。
秪增其臭耳。
得法弟子道臻者。
继大觉琏。
住净因。
法道大弘于京师。
当英神启三朝。
数入宫说法。
恩遇隆渥。
为人渠渠静退。
似不能言者。
奉身至约。
一布裙二十年不易。
用五幅才掩胫。
不多为丛褶。
曰徒费耳。
无所嗜好。
尝雪方丈之西壁。
命文与可扫墨竹。
谓人曰。
吾使游人见之。
心目清凉。
此君盖替我说法也。
元祐八年殁。

人物简介

僧宝正续传·卷第二
禅师讳惠勤。
舒州铜城人。
出家试所习。
得度具戒。
参太平演禅师。
发明大事。
时太平法窟。
龙象最盛。
师与圜悟佛眼。
崭然露其头角。
众望翕然推重。
及演迁五祖。
灵源禅师继主太平。
登师第一座。
以法施学者。
灵源退席。
舒守雅闻誉望。
命出世太平。
开五祖法要。
僧问。
万法本来归一。
一法了无踪迹。
白莲峰下传来。
未审以何为的。
师举拂子云。
用遮个为的。
曰。
与么则兵随印转。
将逐奉行。
师云。
上座见个什么。
曰。
验人端的处。
下口便知音。
师云。
不妨具眼。
曰。
此日一会。
超越灵山。
师云。
那个是超越底事。
僧提起坐具云。
三世诸佛尽向遮里纳败阙。
师云。
三十棒且待别时。
乃云。
祖师心印。
状似铁牛之机。
去即印住。
住即印破。
不去不住。
坐断要津。
凡圣路绝。
当是之时。
不见有众生可度。
不见有佛果明成。
亦无烦恼可除。
亦无菩提可證。
唯彰本体。
应用堂堂。
出没卷舒。
得大自在。
天堂地狱虎穴魔宫。
处处道场。
头头佛事。
然虽如是。
也须到遮田地始得。
此事不从脩證。
不陟言诠。
莫非妙智发明。
超然独脱。
或末至此。
当宜忘情绝虑。
深切谛观。
久久之间。
自然云霞消散。
孤月白圆。
砂砾尽时。
真全始见。
又曰。
至道无难。
唯嫌拣择。
桃花红。
李花白。
谁道融融只一色。
燕子语。
黄莺鸣。
谁道关关只一声。
不透祖师关捩子。
空认山河是眼睛。
又曰。
日出卯。
用处不须生善巧。
拈起柱杖云。
柱杖横山河。
大地一时横。
柱杖坚山河。
大地一时坚。
十方如来所说法。
不能与此为譬喻。
绝聱讹无巧妙。
灸疮瘢上著艾燋。
若能于此究根源。
方透衲僧向上窍。
如何是衲僧向上窍。
击禅床下座。
又曰。
昔日僧问赵州。
如何是不迁义。
州以手作流水势。
其僧有省。
复有僧。
问法眼云。
不取于相。
如始不动。
如何不取于相。
见于不动。
法眼云。
日出东方夜落西。
其僧亦有省。
若于斯明得。
便见道。
旋岚偃岳而常静。
江河竞注而不流。
其或未然。
更为饶舌。
天左旋。
地右转。
古往今来经几遍。
金乌飞。
玉兔走。
才方出海门。
又落青山后。
江河波渺渺。
淮济浪悠悠。
直入沧溟昼夜流。
遂高声云。
诸禅德。
还见如如不动底么。
以拂子击禅床下座。
又曰。
乍语莺喉涩。
初来燕语新。
莫惊双𩯭白。
又是一年春。
林上花铺锦。
堤边草织茵。
谁知造化体。
元是法王身。
举起拂子云。
看看。
若也识得。
海印发光。
苟或未然。
尘劳先起。
击禅床下座。
师居太平八年。
宗风大震。
政和二年有诏。
请住东都智海。
十月九日。
就大相国寺三门开堂。
遣中便降香。
鸿胪少卿赍疏。
兼拨赐金宝。
充办斋筵。
师谢恩。
祝圣罢。
僧问。
才升猊座。
便爇天香。
祝圣之言。
请师速道。
师云。
祥云笼殿阁。
瑞气满乾坤。
进云。
一朵昙花开上国。
声香从此播人间。
师云。
别是一家春。
曰。
灵山一会俨然犹在。
师云。
作么生是灵山会上事。
曰。
明朝自有明君鉴。
学人三拜谢师恩。
师云。
一任流通。
问。
太平古曲久播徽音。
学人上来。
乞师垂示。
师云。
尺头有寸。
秤尾无星。
曰。
与么则智海洪波。
普施馀润。
师云。
真不掩伪。
曲不藏直。
曰。
只如无阴阳地上生个什么。
师云。
唤什么作无阴阳地。
曰。
灵苗瑞草寻常事。
优钵罗花物外春。
师云。
谢子供养。
乃云。
问话且止。
不见道。
穷诸玄辩。
若一毫置于太虚。
竭世枢机。
似一滴投于巨浸。
况祖师心印。
诸佛本源。
蠢动含灵。
无增无减。
唯圣与圣。
即能知之。
恭闻失圣仁宗皇帝有修心诗云。
初祖安禅在少林。
不传经教但传心。
后人若悟真如性。
密印从来妙理深。
敢问诸人。
如何是真如之性。
如何是密印妙理。
假使目连鹙子智慧神通。
到此也须亡锋结舌。
山僧今日幸逢快便。
为国开堂。
得路便行。
岂畏傍观怪笑。
乃举拂子云。
看看。
岂不是诸人真如之性。
岂不是诸人密印妙理。
于斯见得。
共报国恩。
其或未然。
别容理论(中谢)。
复云。
适来所举。
初祖安禅在少林。
不传经教但传心。
且道心作么生传。
我仁宗皇帝。
在位四十馀年。
万机之暇。
留心此道。
既得之于心。
乃形之于言。
流布无穷。
后人取则。
吾祖达磨初至少林。
二祖侍立次。
遂问。
我心未宁。
乞师与安。
达磨云。
将心来。
与汝安。
二祖云。
觅心了不可得。
达磨云。
与汝安心竟。
二祖于是豁然大悟。
自此传衣付法。
继袭祖位。
且道二祖当时悟得个什么。
英灵之者。
举著便知。
影响之流。
卒难领会。
聊成鄙颂。
少助发挥。
觅心无得。
乃安心悟了。
争如未悟深。
万丈碧潭秋月白。
一声云外老猿吟。
积尘成岳。
削铁为针。
少室山前无异路。
游人来往自崎嵚。
枢密邓公子常。
奏赐椹服。
佛鉴师名。
留智海三年。
累表恳辞归山。
寻得旨住江宁府蒋山。
政和七年十月八日。
沐浴更衣。
端居丈室。
手写别故旧书数幅。
停笔而化。
灵骨舍利塔于本山。
师法才富赡。
道学渊源。
履践高妙。
当时天下丛林推仰。
以为深得东山真机大用三昧。
初受太平日。
即具仪。
扣灵源之室。
请曰。
住院董众。
宜何所先。
灵源曰。
此无他。
当以杖笠包具。
置方丈壁间。
去住如衲子之轻则至矣。
师终身奉行之。
遂为一代宗师典刑云。
赞曰。
常闻慈受禅师初出世真州资福。
嗣法净照禅师
俄退席。
寓蒋山。
佛鉴会中。
聆其夜参所举。
皆平昔未谕。
心因异之。
忽一夕于佛鉴言下大悟。
即欲炷香。
改嗣佛鉴。
佛鉴深却之。
不许。
于戏曷有末代欺世负官。
以院易嗣。
奉金请拂者。
曾佛鉴奴之非若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83—1232 【介绍】: 金易州人,初名文纯,字知几。幼颖悟,善草书,能诗,号神童。弱冠入太学,有文名。博通《五经》,尤长于《》、《春秋》。宣宗兴定末,试开封府,词赋得第二名,经义居魁首,廷试,以误落第。后以荐赐进士,授太常寺太祝,迁应奉翰林文字。天兴元年,避兵确山,为蒙古兵所俘,病死广平。
中州集
九畴,字知几,莫州人。
三岁识字,七岁能草书,作大字,有及数尺者,故所至有神童之目。
章庙召见,问汝入宫殿中,亦惧怯否。
对曰:“君臣父子也,子宁惧父耶?
”上大奇之。
弱冠住太学,有声。
场屋间南渡后,读书北阳山中,其诗云:“读书空山里,落月低岩幽。
山鬼语夜半,怪我非巢由。
”又云:“壮士半凋落,铁花绣吴钩。
”始以古学自力,博通五经,于《》、《春秋》为尤长。
少时有恶疾,就道士学服气数年,疾遂平。
又从宛丘张子和学医,子和以为能得其不传之妙。
大率知几于学也,专故所得者深。
饥寒劳苦人所不能堪者,处之怡然,不以累其业也。
尝为郾城张伯玉赋透光镜,钦叔传之京师,赵礼部大加赏异,贴壁间,坐卧读之。
兴定末,府试经义第一,词赋第二,省试亦然,帘试以脱误下第。
知几先有才名,又连中甲选,天下想望风采,虽牛童马走亦能道麻九畴姓名。
正大三年,右相侯萧公赵礼部连章荐知几,可试馆职。
乃赐卢亚榜第二甲第一人及第,授太祝权太常博士,应奉翰林文字。
知几天资野逸,高骞自便,与人交,一语不相入,则径去不返顾,自度终不能与世合。
未几,谢病去。
作诗工于赋物,如夏英公篆韵,其诗云:“千状万态了不同,哭鬼号神自兹始。
简如庖羲地上画,繁如神农日中市。
圆如有娀乙鸟卵,方如姜嫄巨人履。
倾如怒触不周山,溯如逆上蚕丛水。
积如女娲石未炼,碎如昆吾瓦经毁。
蚩尤旗张尾后曲,黄帝鼎成足下峙。
五丈专车断禹戈,九日横天落羿矢。
流漦不去龙垂髯,衔书忽来凤挽觜。
方相四目辟门阙,夔牛一胫踔阶戺。
貌似心猜未必然,赖君注释车南指。
”及《手植桧印章》等诗可见也。
字画正书八分,皆有功,诗最其所长。
少时犹失持择,近诗精深峭刻,似其为人,他文不及也。
明昌以来,以神童称者五人,太原常添寿四岁,作诗云:“我有一卷经,不用笔写成。
展开无一字,昼夜放光明。
”合河刘滋文荣六岁有诗云:“莺花新物态,日月老天公。
”刘徵伯祥七岁被旨赋凤皇来仪,新恩张汉臣世杰五六岁亦召入赋元妃素罗扇画梅云:“前村消不得,移向月中栽。
”其后常隐居不出,馀三人者,皆无可称道,独知几能自树立,一日名重天下,耆旧如閒閒公,且以徵君目之而不名也。
壬申岁遇乱,卒,年五十。
平山常仲明之子德,葬之小商桥傍近赵庄。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271—1356 【介绍】: 元僧。馀姚人,字同舟,一字天岸,俗姓姚。年十六出家。从全公读天台书,悉通其玄义。文宗天历初,主杭之显慈、集庆二寺,历主苏之万寿、会稽之圆通等寺。改普福寺,卒。有《四教仪纪正》和《天岸外集》。
大明高僧传·卷第二 解义篇第二之二
释弘济字同舟别号天岸。
越之馀姚人。
姓姚氏。
幼孤。
从里之宝积寺舜田满和尚出家。
丱时骏发绝伦。
满授以法华经辄成诵。
年十六为大僧。
日持四分律。
踬步之间不敢违越绳尺。
已而叹曰。
戒固不可缓。
而精研教乘以资行解。
又可后乎。
于是往鄞依半山全法师习台教。
久之悉通其旨。
尝修法华金光明净土等忏。
一日于定中彷佛睹四明尊者。
付以犀角如意。
自是谈辩日溢若河悬泉涌。
而了无留滞。
元泰定元年出世住万寿圆觉。
明年盐官海岸毁。
居民朝夕惴惴恐为鱼鳖之宅。
元丞相脱驩甚忧之。
乃祷观音大士于上竺。
命济即海岸建水陆大齐入慈心三昧。
取海沙诵大悲陀罗尼。
帅众遍撒其处。
凡足迹所及岸皆复固。
人称神焉。
天历迁集庆显慈二寺。
适当岁俭退处别室。
苏人聘兴大德万寿寺。
阅六寒暑寺告成。
至正五年宣政请主会稽之圆通。
居四载。
还宝积专修念佛三昧。
七年济以年高八十。
元主降旨命主杭之普福。
济坚卧不起。
门人法航等进曰。
和尚自为固善。
其如斯道何。
济不得已遂强起受诏赴之。
无何竟拂衣复归旧隐。
开清镜阁以蛰焉。
因楞严经诸注繁简失当。
将欲折衷其说为之疏解。
俄疾作即召弟子。
以唯心净土之旨惓惓为勉间有未解其意。
济乃厉声曰。
生死难处生死难处。
遂书偈而逝。
时至正十六年三月十日也。
阅世八十有六。
坐七十有一夏。
越七日颜如生。
众以陶器葬里之蛾眉山松花坞。
亦济自卜之所。
嗣法弟子有上竺道臻雍熙净琛普光允中圆通有传天宫明静五人。
所著有四教仪纪正天岸外集各若干卷。
行于世。
系曰。
济有大过人者三焉。
内外书史过目则终身不忘一也。
有高昌僧般若室利。
学兼华梵世无敌者。
请济用高昌语译小止观。
而顿见文彩焕发室利郝然自失二也。
生平以流通教法为己任。
凡讲法华一百十会。
而感天雨宝花缤纷者再三也。
呜呼人或有一不愧于生。
济备此三。
可谓世之优昙也欤。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字同舟。别号天岸。越之馀姚人。姓姚。幼孤从里之宝积寺舜田满和尚出家。丱时骏发绝伦。满授以法华经。辄成诵。年十六。持四分律。踬步之间。不敢违越绳尺。已而叹曰。戒固不可缓。而精研教乘。以资行解。又可后乎。于是往鄞。依半山全法师。习台教。久之悉通其旨。尝修法华金光明净土等忏。一日于定中。彷佛睹四明尊者。付以犀角如意。自是谈辩日溢。若河悬泉涌。了无留滞。元泰定元年出世。住万寿圆觉。明年盐官海岸毁。居民朝夕惴惴。恐为鱼鳖之宅。元丞相脱驩甚忧之。乃祷观音大士于上竺。命济即。海岸。建水陆大斋。入慈心三昧。取海沙诵大悲陀罗尼。帅众遍撒其处。凡足迹所及。岸皆复固。人称神焉。天历迁集。庆显慈二寺。适当岁俭。退处别室。苏人聘兴大德万寿寺。阅六寒暑。寺告成。至正五年。宣政请主会稽之圆通。居四载。还宝积。七年元主降旨。命主杭之普福。济坚卧不起。书偈而逝。阅世八十有六。坐七十有一夏。越七日。颜如生。众以陶器葬里之蛾眉山松花坞。
补续高僧传·解义篇
弘济。字同舟。一字天岸。馀姚姚氏子。投同里宝积寺舜田满公出家。满公师之从父也。师骏发绝伦。或授法华经。辄能记忆。年十六受度。为大僧。持四分律。顷步之间。不敢违越绳尺。已而叹曰。戒固不可缓。精教乘以资行解。其又可后乎。于是往鄞。依半山全公。读天台之书。久之悉通其说。尝修法华金光明净土期忏。聚精会神。存诚不一髣髴。于观定中。睹尊者畀以犀角如意。自是谈辩日增。河悬泉涌。而了无留碍。未几。泰定改元。开法于万寿圆觉寺。浙河左右杰伟之士。奔走其室。惟恐后之。议者谓。倡佛海之道。以播芳猷。实自师始。
新续高僧传·译经篇第一之二
释弘济,字同舟,别字天岸,姓姚氏,世为馀姚人。幼孤,从里中宝积寺舜田满出家。满即其从父也。虽在幼弱,机颖俊发,初授《法华经》,便能成诵。年十六,受度为大僧,日持《四分律》,跬步之间不越绳尺。已而叹曰:“戒为初学之门,工之始基,当更精教乘,以资行解。”于是之鄞,依半山全,读天台之书,久之悉通其玄义,尝修法华、光明、净土期忏,歛意凝神,积诚不贰,髣髴于定中睹尊者,畀以犀角如意,自是谭辩风生,词如泉涌,了无留碍。当是时,大山恢尸松江之延庆,越溪澄主武林之演福,法幢双峙,光燄灼然,照耀大江南北,皆延济分座说法,而越溪爱之尤笃。诸部疑难,或有未易决者,要其终始而折之。盖谛观圆融,洞若观火,故叩声应响,略无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