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礼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未详何许人。善三论。始住杨州白马寺。后住止观寺。陈氏平北。度江。住安乐寺。大业之乱。南归。道涂梗沮。匿芦苇中。诵法华经七日。不得食。有四虎绕其旁。忽作人语曰。吾不食已十日矣。总谓虎必食我。否则我命亦且非久。徒皆饿死尔。虎辞以为终无此理。方是时。忽一八十老翁者。挟船腋下愿载曰。栖霞幽胜可住。请即上船。以度。四虎俱泪下。若莫足以为别者。聪于是请与四虎偕既济。竟失老翁所在。自尔聪居栖霞之舍利塔西。相与坐禅而不卧者八十人。四虎依之。有凶事辄预报。众因之戒惧焉。且山中尤艰粒食。又郡率土之清信者。三百家。使曰。馈一石以给周岁。贞观二十三年四月八日。小食后。礼智者影像于止观寺复礼兴皇墓乃还坐逝于栖霞房中。丹阳一城。咸闻异香。道俗受戒弟子三千人。奔走恸哭。时年九十九矣。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 习禅五
释智聪。
未详何人。
昔住杨都白马寺。
后住止观专听三论。
陈平后度江住杨州安乐寺。
大业既崩思归无计。
隐江荻中诵法华经七日不饥。
恒有四虎绕之而已。
不食已来经今十日。
聪曰。
吾命须臾。
卿须可食。
虎曰。
造天立地无有此理。
忽有一翁年可八十。
掖下挟船曰。
师欲度江栖霞住者。
可即上船。
四虎一时目中泪出。
聪曰。
救危拔难正在今日可迎四虎。
于是利涉往达南岸。
船及老人不知何在。
聪领四虎同至栖霞舍利塔西。
经行坐禅誓不寝卧。
众徒八十咸不出院。
若有凶事一虎入寺大声告众。
由此惊悟每以为式。
聪以山林幽远粮粒艰阻。
乃合率杨州三百清信以为米社人别一石年一送之。
由此山粮供给。
道俗乃至禽兽通皆济给。
至贞观二十二年四月八日。
小食讫往止观寺。
礼大师影像执炉遍礼。
又往兴皇墓所拜。
还归本房安坐而卒。
异香充溢。
丹阳一郭受戒道俗三千馀人。
奔走山服哀恸林野。
时年九十九矣。
神僧传·卷第五
僧智聪。住扬州白马寺专习三论。寻渡江住安乐寺。值隋国亡思归无计。隐江荻中诵法华经。七日不饥。恒有四虎驯绕。聪曰。吾已十日不食命在呼吸间。卿可食之。虎作人语曰。造立天地无有此理。忽见一老翁腋下挟一小船。来曰。师欲渡江即上船。其四虎见而泪出。聪曰。持危拔难正在今日。即同四虎利涉南岸。船及老人忽然不见。聪领四虎止栖霞塔西。径行禅诵誓不寝卧。安众八十馀人。若有凶事虎来大吼。由此警觉。贞观中年九十九。于佛生日熏炉遍礼圣像还归静室端坐而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71—1128 【介绍】: 宋僧。筠州人,俗姓喻,一说姓彭,号觉范,后改名德洪。入清凉寺为僧。以医识张商英,又往来郭天信之门。徽宗政和元年,因张、郭得罪而受累,配朱崖。后释归。喜游公卿间,戒律不严。工诗,善画梅竹。有《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林间录》、《僧宝传》、《临济宗旨》等。
全宋诗
释德洪(一○七一~一一二八),一名惠洪,号觉范,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年十四,父母双成,依三峰靘禅师为童子。哲宗元祐四年(一○八九),试经于东京天王寺,冒惠洪名得度为僧。四年后南归,依真净禅师于庐山归宗寺,随真净迁洪州石门。二十九岁始,游方东吴、衡山、金陵等地,住金陵清凉寺。冒名剃度事发,入狱一年,勒令还俗。后至东京,入丞相张商英、枢密郭天信门下,再得度,赐名宝觉圆明禅师。徽宗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张、郭贬黜,亦受牵连,发配朱崖军(今海南三亚)。三年,得释。四年,返筠州,馆于荷塘寺。后又被诬以张怀素党系留南昌狱百馀日,遇赦,归湘上南台。高宗建炎二年卒,年五十八。德洪工书善画,尤擅绘梅竹(《图绘宝鉴》),多与当时知名士大夫交游,于北宋僧人中诗名最盛(《四库全书·林间录》提要)。有《石门文字禅》、《天厨禁脔》、《冷斋夜话》、《林间录》、《禅林僧宝传》等。事见《石门文字禅·寂音自序》,《僧宝正续传》卷二、《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德洪诗,以明万历二十五年径山兴圣万禅寺刊《石门文字禅》为底本。校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清末丁丙刻《武林往哲遗书》本(简称武林本),《宋诗钞补》(简称钞补)等。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全宋文·卷三○一五
惠洪(一○七一——一一二八),又作慧洪,字觉范,易名德洪,号寂音尊者,又自署老俨、甘露灭,筠州新昌(今江西宜丰)人,俗姓喻氏。年十四,父母并殁,从云庵克文等学出世法。十九岁试经东京,得度,假惠洪籍为大僧,能通《唯实论》。服勤四年,南归庐山依克文,又随克文迁洪州石门。崇宁中,与陈瓘、张商英、黄庭坚等游,主临川北禅院,迁金陵清凉寺。大观三年秋,以僧控冒籍讪谤,入制狱一年。张商英、郭天信为奏得免,并许改名德洪,赐师号。政和元年十月,张、郭被黜,坐交通二人,诏夺僧籍配海南。三年五月被赦还。次年复被拘于并州狱,久之乃得释还乡,野服往来九峰、洞山间四年。后又为狂道士诬为张怀素党人,坐系南昌狱百馀日,会赦得免,居湘中。靖康中,许还僧籍复旧名。建炎二年五月卒,年五十八。惠洪博学强识,工诗画,有名于世。著述甚丰,今存《法华经合论》、《楞严经合论》、《临济宗旨》、《智證传》、《禅林僧宝传》、《林间录》、《石门文字禅》、《冷斋夜话》、《天厨禁脔》等。事迹见本集卷二四《寂音自叙》,《五灯会元》卷一七,《僧宝正续传》卷二等。
僧宝正续传·卷第二
禅师讳德洪。
字觉范。
筠州新昌喻氏子。
年十四。
父母并月而殁去。
依三峰靓禅师为童子。
十九试经。
东都假天王寺旧籍惠洪名为大僧。
宣秘律师受唯识论臻其奥。
博观子史。
有异才。
以诗鸣京华。
搢绅间。
久之南归。
依归宗真净禅师。
研究心法。
随迁泐潭。
凡七年。
得真净之道。
辞之东吴。
历沅湘。
一日阅汾阳语。
重有发药。
于是𮌎次洗然。
辨博无碍。
崇宁中。
显谟朱世英请出世临川之北禅。
先是寺有古𦘕应真十六轴。
久亡其一。
师至以诗嘲之。
未淹辰而应真见梦所匿之家。
丐归寺中。
因得之。
世以谓尊者犹畏其嘲而归焉。
越明年以事退游金陵。
漕使吴正仲请居清凉。
未阅月为狂僧诬。
以度牒冒名。
旁连讪谤事。
入制狱。
锻鍊久之。
坐冒名。
著逢掖。
走京师。
见丞相张无尽。
特奏得度。
改今名。
太尉郭天民奏锡椹服。
号宝觉圆明。
自称寂音尊者。
未几坐交张郭厚善。
张罢政事。
时左司陈莹中撰尊尧录将进御。
当轴者嫉之。
谓师颇助其笔削。
政和元年十月。
褫僧伽黎配海外。
三年春。
遇赦。
归于江西。
是冬复證狱于并州。
明年得还。
往来九峰洞山。
野服萧散。
以文章自娱。
将自西安入衡湘。
依法属以老。
复为狂道士。
执以为张怀素党。
下南昌狱。
治百馀日。
非是会赦免。
归湘西之南台。
仍治所居。
榜曰明白庵。
自为之铭。
其叙曰。
予世缘深重。
夙习羁縻。
好论古今治乱是非成败。
交游多讥诃之。
独陈莹中曰。
于道初不相妨。
譬如山川之有烟云。
草木之有华滋。
所谓秀媚精进。
予心知其戏。
然为之不已。
大观元年春。
结茅于临川。
名曰明白。
欲痛自治。
也莹中闻之。
以偈见寄曰。
庵中不著毗耶座。
亦许灵山闻法人。
便谓世间憎爱尽。
攒眉出社有谁嗔。
于有堤岸辄决。
又复衮衮多言。
然竟坐此得罪。
出九死而仅生。
恨识不知微。
道不胜习。
乃收召魂魄。
料理初心。
而为之铭曰。
雷霆发声。
万国春晓。
闻者不言。
心得意了。
木落霜清。
水归汰在。
忽然震惊。
闻者骇怪。
合妙日用。
如春雷霆。
背觉合尘。
如冬震惊。
万机休罢。
随缘放旷。
尚无了知。
安有倒想。
永惟此恩。
研味其旨。
一庵收身。
以时卧起。
语默不昧。
丝毫弗差。
蒙杂而著。
随孚于嘉。
于是覃思经论著义疏。
发挥圣贤之秘奥。
及解易。
作僧宝传成。
抚而叹曰。
冒障海极。
并门间关。
万死而不毙。
天其或者迟以卒此乎。
世有贤者。
当知我矣。
将负之入京。
抵襄阳会难。
渊圣登极。
大逐宣和用事者。
诏赠丞相商英司徒。
赐师重削发。
还旧师名。
未几国步多艰。
退游庐阜。
建炎二年夏五月。
示寂于同安。
阅世五十有八。
门人建塔于凤栖山。
师之才章。
盖天禀然。
幼览书籍。
一过目。
毕世不忘。
落笔万言。
了无停思。
其造端用意。
大抵规模东坡。
而借润山谷。
至于出入禅教。
议论精博。
其才实高。
圜悟禅师以为笔端具大辩才。
不可及也。
与士大夫游。
议论衮衮。
虽稠人广座。
至必奋席。
初在湘西。
见山谷。
与语终日。
不容去。
因有诗赠之。
略曰。
不肯低头拾卿相。
又能落笔生云烟。
其后山谷过宜春。
见其竹尊者诗。
咨赏。
以为妙入作者之域。
颇恨东坡不及见之。
著林间录二卷。
僧宝传三十卷。
高僧传十二卷。
智證传十卷。
志林十卷。
冷斋夜话十卷。
天厨禁脔一卷。
石门文字禅三十卷。
语录偈颂一编。
法华合论七卷。
楞严尊顶义十卷。
圆觉皆證义二卷。
金刚法源论一卷。
起信论解义二卷。
并行于世。
赞曰。
丞相张无尽称觉范。
盖天下之英物。
圣宋之异人。
然古之高僧。
以才学名世。
殆与觉范并驱者多矣。
必以清标懿范相资而后美也。
觉范少归释氏。
长而博极群书。
观其发挥经论。
光辅丛林。
孜孜焉。
手不停缀。
而言满天下。
及陷于难。
著逢掖出。
九死而仅生。
垂二十年。
重削发。
无一辞叛佛而改图。
此其为贤者也。
然工呵古人。
而拙于用己。
不能全身远害。
峻戒节以自高。
数陷无辜之罪。
抑其恃才。
暴耀太过。
而自取之邪。
尝自谓。
识不知微。
道不胜习者。
不独为洪实录。
亦以见其自欺焉。
惜哉。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杂识篇第十之六
精一,名思参,长沙张氏子。
天资聪颖,幼从塾课,便解文义,淡于科第,而好佛书。
见庭中桃花,因风飘落,悟世无常,乃从剃度、具足,复还长沙,置慈云精舍于城南,迎母养之,与人论说,词简易明,引导后学,当机立判,故于安(释敬安)前激后劝,卒玉其成。
然安自以为读书少,用力尤苦,一字未惬,如负重累,至忘寝食,有一诗至数年始成者。
念生死事切,时以禅定为正业。
一日静坐,参父母未生前语,冥然入定,内忘身心,外遗世界,坐一日如弹指顷,猝闻溪声有悟。
嗣后遍游吴越,凡海市秋潮,见未曾有。
遇岳谷幽邃,辄啸咏,其中饥渴,时饮泉和柏叶下之。
喜以《楞严》、《圆觉》杂《庄》、《骚》以歌,人目为狂。
尝冒雪登天台华顶峰,云海荡胸,振衣长啸,睡虎惊立,咆哮攫前,以慈心视之,虎威亦解。
又曾于深山,遇一巨㟿,御风行,头大如斗,舌电尺馀,因念佛,亦无怖。
旋养疴皋亭山中,中夜闻剥啄声甚急,启关,月明如昼,四顾无人,如是者数数。
次夕,伺叩门声急,开户见一黑眚若圆球,滚滚而去,安嗾群犬逐之,穷追至山腰,厉声曰:“扰我何为?
我岂汝怖,苟有所求,当为汝度之。
”遂号佛达旦,怪寻灭,病亦寻瘉。
其住四明最久,窥天童、雪窦,穷揽霞屿、月湖之胜。
郡中文学吕文舟、徐酡仙、胡鲁封、马文斋、沈问梅,皆相与酬唱。
生平好善疾恶,触境而生。
尝渡曹峨江,谒孝女庙,叩头流血。
同行者曰:“奈何以比丘礼女鬼?
”安曰:“汝不闻波罗提木叉,孝顺父母,诸佛、圣人,皆从孝始,吾观此女与佛身等,拜亦何过焉。
”甲申八月,返棹长沙。
年三十有四,行脚已阅十霜。
明年还石潭,省先莹宿莽,纵横不可复识,望穷山恸哭,村老闻之,为指其葬处,始复忆识。
盖去乡里,己二十馀年。
积思幽潜,故悲不自胜也。
自是往来衡湘,时有著述,同县王湘绮先生为当代诗人,见安所作,未尝不称善。
有陈伯严、罗顺循,皆擅词翰,曾综其诗十卷刻之,乞湘绮先生为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