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知幻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67—529 【介绍】: 南朝梁僧。义兴阳羡人,俗姓周。晋周处七世孙。七岁出家,齐武帝永明中,僧柔讲经于道林寺,法云咨决累日,词旨激扬,众所叹异。梁武帝天监中敕为光宅寺主。后奉诏译扶南国所献经三部。普通六年为大僧正。创立僧制。撰有《成实论义疏》。与智藏、僧旻并称梁代三大法师。
全梁文·卷七十四
法云俗姓周,义兴阳羡人,住庄严寺。天监中为光禅寺大僧正,终大通初。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二 弘法科(二)
义兴阳羡周氏。晋平西将军处之七世孙。母吴。方娩见云气满室。因以名之。七岁师事僧成玄趣宝亮。出家。住庄严寺。年十三受业于太昌寺僧宗庄严寺僧达而宝亮。每自以为不及。齐永明中。僧柔。东归开讲于道林寺。云处小床于前。咨决累日。由是显名。尤与同寺僧旻游。采摭经论。覆述文义。摩有间隙。每行路思义。辄过所造。观长乐寺法调盛会。出而叹曰。震旦天子之都。人物如此。可谓法座空矣。年三十。建武四年。夏初于妙音寺开法华维摩二经。东莞徐孝嗣。每见云公俊发。自顾缺然。居母忧。毁瘠过礼。僧旻。以为圣人制礼。贤者俯就。不贤者企及。况佛训有存则报答生恩。以奉颜仪。没则启发菩提。以导神识。苟循私爱。返累至亲。堕于恶道。惟智者。能以方便力。治制之。则善趣生矣。云乃割哀情。进饮食。永元初。赴毗陵之请。道俗倾向。京城毕集。及梁高天监二年。诏诸名德。各撰成实义疏。云合经论。撰四十科。为四十二卷。七年制注大品。朝贵请云讲演。从之。又为光宅寺主。创立僧制。后世遵行。皇太子请十僧。入玄圃。讲道谈文。凡经雨夏。云居上首。中书即顺阳范轸。著神灭论诏云答之。以宣示臣下。文多不载。天监末。复建一寺于秣陵县。同下里。以报施主之恩。诚得爽垲之趣。即禅冈之西山也。又译扶南国所献经三部。且以身外嚫施之物。舍入华林园光华殿。设千僧大会。而云亦遘疾矣。普通六年。诏为大僧正。帝幸同泰寺开大涅槃。设千僧会。广集诸寺知事。及学行名僧羯磨。诏许乘舆上殿。凭几听讲。由是疾笃。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卒。享年六十有三。诏葬定林寺侧。云尤研精法华。尝于一寺讲散。忽天华状如雪飞而下。神僧宝志。呼云为大林法师。每来云所。辄留信宿。或言请法师狮子吼。即为部析。志便弹指赞曰。善哉微妙微妙。仪同陈郡袁昂家。有供养僧。学云法华。日夜发愿必欲似之。梦僧告曰。云法师灯明佛时已解此经可率敌邪。又夷陵县渔人。于网中。得泥洹四相品经一卷。末题云。宋元徽二年。王宝胜敬造。奉光宅寺法云法师。时云年昉十岁。名未远布。寺无光宅而此云者。竟不可测。
续高僧传·卷第五 义解篇初
释法云。
姓周氏。
宜兴阳羡人。
晋平西将军处之七世也。
母吴氏。
初产在草。
见云气满室。
因以名之。
七岁出家。
更名法云。
从师住庄严寺。
为僧成玄趣宝亮弟子。
而俊朗英秀卓绝时世。
年十三始就受业。
大昌僧宗庄严僧达。
甚相称赞。
宝亮每曰。
我之神明殊不及也。
方将必当栋梁大法矣。
齐永明中。
僧柔东归。
于道林寺发讲。
云咨决累日。
词旨激扬。
众所叹异。
年小坐远声闻难叙。
命置小床处之于前共尽往复。
由是显名。
与同寺僧旻。
等年腊齐名誉。
历采众师且经且论四时游听寒暑不辍。
或讲前讲末初夜后夜覆述文义。
间隙游习于路思义。
辄不自觉行过所造。
其勤励专至类皆如此。
曾观长乐寺法调讲论。
出而顾曰。
震旦天子之都衣冠之富。
动静威仪勿易为也。
前后法师或有词无义。
或有义无词。
或俱有词义而过无威仪。
今日法坐俱已阙矣。
皆由习学不优未应讲也。
及年登三十。
建武四年夏。
初于妙音寺开法华净名二经。
序正条源群分名类。
学徒海凑四众盈堂。
佥谓理因言尽纸卷空存。
及至为宾。
构击纵横比类纷鲠。
机辩若疾风。
应变如行雨。
当其锋者罕不心务。
宾主咨嗟朋僚胥悦。
时人呼为作幻法师矣。
讲经之妙独步当时。
齐中书周颙。
琅琊王融。
彭城刘绘。
东莞徐孝嗣等。
一代名贵。
并投莫逆之交。
孝嗣每日。
见云公俊发自顾缺然。
而性灵诚孝劳于色养。
及居母忧毁瘠过礼。
累日不食殆不胜丧。
僧旻谓曰。
圣人制礼。
贤者俯就。
不贤者企及。
且毁不灭性尚出儒宗。
况佛有至言。
欲报生恩。
近则时奉颜仪使物生悦。
远则启发菩提以道神识。
又云。
恩爱重贼不可宽放。
宽放此者及所亲爱堕于恶道。
唯有智者以方便力善能治制。
则惠兼存没入诸善趣矣。
宜思远理使有成津。
何可恣情同于细近耶。
云乃割裂哀情微进饮粥。
永元元年。
曾受毗陵郡请。
道俗倾家异端必集。
弘振风猷道被京城。
鼓舞知归巾褐识反。
及梁氏高临甚相钦礼。
天监二年。
敕使长召出入诸殿。
影响弘通之端。
囋扬利益之渐。
皇高亟延义集。
未曾不敕令云先入后下诏令。
时诸名德各撰成实义疏。
云乃经论合撰。
有四十科为四十二卷。
俄寻究了。
又敕于寺三遍敷讲。
广请义学充诸堂宇。
敕给传诏。
车牛吏力皆备足焉。
至七年制注大品。
朝贵请云讲之。
辞疾不赴。
帝云。
弟子既当今日之位。
法师是后来名德。
流通无寄。
不可不自力为讲也。
因从之。
寻又下诏礼为家僧。
资给优厚。
敕为光宅寺主。
创立僧制雅为后则。
皇太子留情内外。
选请十僧入于玄圃。
经于两夏不止讲经。
而亦悬谈文外。
云居上首偏加供施。
自从王侯逮于荣贵莫不钦敬。
至于吉凶庆吊不避寒暑。
时人颇谓之游侠。
而动必弘法。
不以此言关怀。
中书郎顺阳范轸。
著神灭论。
群僚未详其理。
先以奏闻。
有敕令云答之。
以宣示臣下。
云乃遍与朝士书论之。
文采虽异而理义伦通。
又与少傅沈约书曰。
主上令答神灭论。
今遣相呈。
夫神妙寂寥。
可知而不可说。
义经丘而未晓。
理涉旦而犹昏。
至人凝照。
有本袭道。
赴机垂审。
臣下旨训周密。
孝享之祀既彰。
桀怀曾史之慕。
三世之言复阐。
纣缀波崙之情。
预非草木。
谁不歔欷。
同挹风猷。
共加弘赞也。
约答曰。
神本不灭深所伏膺。
神灭之谈良用骇惕。
近约法师。
殿内亦蒙敕答一本。
欢受顶戴寻览忘疲。
岂徒伏斯外道可以永离众魔。
孔释兼弘于是乎在。
实不刊之弘旨。
百代之舟航。
弟子亦即彼论微厝疑覈。
比展具以呈也。
云以天监末年。
欲报施主之恩。
于秣陵县同下里中造寺一所。
敕以法师建造。
可仍以法师为名。
即禅岗之西山也。
郊郭内地实为爽垲。
结宇孤岩北面城市。
怀涧隐岭。
穷人野之致。
终日论谈曾无休废。
天监将末。
扶南国献经三部。
敕云译之。
详决梁梵。
皆理明意显。
状若亲承。
帝抄诸方等经。
撰受菩萨法。
构等觉道场。
请草堂寺慧约法师以为智者。
躬受大戒以自庄严。
自兹厥后。
王侯朝士法俗倾都。
或有年腊过于智者。
皆望风奄附启受戒法。
云曰。
戒终是一先已同禀。
今重受者诚非所异。
有若趣时。
于是固执。
帝累劝奖每加说喻。
答曰。
当先发愿。
若得相应然后从受。
云欲发起。
中表菩提之心。
舍己身外嚫施之物。
通启于华林园光华殿设千僧大会。
分此诸物为五种功德。
上帝随喜警梵从时。
锵金候旭百和𭾍氲。
众妓繁会观者倾城莫不称叹。
普通六年敕为大僧正。
于同泰寺设千僧会。
广集诸寺知事。
及学行名僧。
羯磨拜授置位羽仪。
众皆见所未闻。
得未曾有。
尔后虽遘疾时序。
而讲说无废。
及于扶接登座。
弊剧乃止。
至御幸同泰开大涅槃。
敕许乘舆上殿凭几听讲。
及遭父忧由是疾笃至于大渐。
以大通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初夜。
卒于住房。
春秋六十有三。
二宫悲惜为之流恸。
敕给东园秘器。
凡百丧事皆从王府。
下敕令葬定林寺侧。
太子中庶琅琊王筠。
为作铭志。
弟子周长胤等。
有犹子之慕。
创造二碑立于墓所。
湘东王萧绎各为制文。
初云年在息慈雅尚经术。
于妙法华研精累思。
品酌理义始末照览。
乃往幽岩独讲斯典。
竖石为人松叶为拂。
自唱自导兼通难解。
所以垂名梁代诚绩有闻。
而文疏稠叠前后繁映。
致依讲诵有阻恒功。
尝于一寺讲散此经。
忽感天华状如飞雪。
满空而下延于堂内。
升空不坠讫讲方去。
有保志神僧。
道超方外。
罕有得其情者。
与云互相敬爱。
呼为大林法师。
每来云所辄停住信宿。
尝言。
欲解师子吼。
请法师为说。
即为剖析。
志便弹指赞曰。
善哉微妙微妙矣。
仪同陈郡袁昂云。
有常供养僧学云法华。
日夜发愿望得慧解等之。
忽梦有异僧曰。
云法师灯明佛时已讲此经。
那可卒敌也。
每于讲次有送钱物乞诵经者。
多获徵应。
及得善梦如别记述。
夷陵县渔人。
于网中得经一卷。
是泥洹四法品。
末题云。
宋元徽二年。
王宝胜敬造奉光宅寺法云法师。
以事勘校。
时云年始十岁。
名未远布寺无光宅。
而此品正则。
初云弘法次断鱼肉。
验今意行颇用相符。
其有机神变化。
人莫敢竞其类者。
云得此告弥深弘演云尔。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3—1176 【介绍】: 宋僧。眉州眉山人,俗姓彭,字瞎堂。年十三因其兄而出家,先至成都习经论学于大慈寺,留四年乃出游。云游各地近四十年,问答无滞,机锋峻发。孝宗乾道中,居临安灵隐寺。帝屡召入内殿,咨论法要,赐号佛海大师。淳熙中,说偈预示终期,安坐而逝。
全宋诗
释慧远(一一○三~一一七六),号瞎堂,俗姓彭,眉山(今属四川)人。年十三隶药师院为僧,后依灵岩徽禅师。会圆悟领昭觉,往见之,得悟,机锋峻发,众目为铁舌远。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由虎丘奉诏住皋亭崇光。六年,被旨补灵隐。曾召入禁中,赐号佛海禅师。淳熙三年卒,年七十四。为南岳下十五世,天宁佛果圆悟克勤禅师法嗣。有齐已等编《瞎堂慧远禅师广录》,收入《续藏经》。事见《周文忠集》卷四○《灵隐佛海禅师远公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补续高僧传》卷一○有传。 慧远诗,以辑自《佛海慧远禅师广录》卷一至卷三者编为卷一,以见于《广录》卷四者编为卷二,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慧远眉山彭氏子。
年十三从药师院宗辩和尚薙染。
首诣大慈讲肆。
次参灵岩徽禅师。
微有所入。
会圆悟复领旨住昭觉远投之。
值悟普说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因缘。
远忽顿悟仆于众。
众掖之。
起远乃曰。
吾梦觉矣。
至夜小参远出问曰。
净裸裸空无一物。
赤骨力贫无一钱。
户破家亡。
乞师赈济。
悟曰。
七珍八宝一时拿。
远曰。
祸不入谨家之门。
悟曰。
机不离位堕在毒海。
远便喝。
悟以拄杖击禅床云。
吃得捧也未。
远又喝。
悟连喝两喝。
远便礼拜。
自此机锋峻发无所抵捂。
出世初住皋亭山显孝。
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诏迁灵隐。
上堂僧问。
即心即佛时如何。
曰顶分了角。
僧曰。
非心非佛时如何。
曰耳坠金环。
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
曰颓顶脩罗舞柘枝。
七年二月十五日召入选德殿赐坐。
孝宗问。
如何免得生死远对曰。
不悟大道终不能免。
帝曰。
如何得悟。
远曰。
本有之性究之无不悟者。
帝曰。
悟后如何。
远曰。
悟后始知脱体现前了无毫发可见之相。
帝首肯之。
帝又曰。
即心即佛如何。
远曰。
目前无法。
陛下唤甚么作心。
帝曰。
如何是心。
远正身叉手立曰。
只这是。
帝大悦。
八年秋八月七日召远入东阁赐坐。
帝曰。
前日梦中忽闻钟声。
遂觉不知梦与觉。
是如何。
远曰。
陛下问梦耶问觉耶。
若问觉而今正是寐语。
若问梦而梦觉无殊。
教谁分别。
梦即是幻。
知幻即离。
觉心不动。
故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帝曰。
梦幻既非。
钟声从甚处起。
远曰。
从问处起。
帝又问曰。
前日在此阁坐。
忽思得不与万法为侣有个见处。
远曰。
愿闻。
帝曰。
四海不为多。
远曰。
一口吸尽。
西江水又如何。
帝曰。
亦未曾欠阙。
远曰。
才涉思惟便成剩法。
正使如断轮如闪电了无干涉。
何以故。
法无二故。
见无二见。
心无别心。
如天无二日。
帝悦赐佛海大师之号。
淳熙二年乙未秋示众说偈曰。
淳熙二年闰季秋九月旦。
闹处莫出头。
冷地著眼看。
明暗不相干。
彼此分一半。
一种作贵人。
教谁卖柴炭。
向尔道不可毁不可赞。
体若虚空。
没涯岸相唤。
相呼归去来。
上元定是正月半。
明年正月忽感微疾。
果于上元说偈曰。
拗折秤锤。
掀翻露布。
突出机先。
鸦飞不度。
安坐而逝。
留七日颜色不异。
全身塔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眉山彭氏子。
年十三。
从药师院宗辩薙染。
首诣大慈讲肆。
次参灵岩徽禅师。
微有所入。
会圆悟领旨住昭觉。
远投之。
值悟普说。
举庞居士问马祖。
不与万法为侣因缘。
远忽顿悟。
仆于众。
众掖之起。
远乃曰。
吾梦觉矣。
至夜小参。
远出问曰。
净裸裸空无一物。
赤骨力贫无一钱。
户破家亡。
乞师赈济。
悟曰。
七珍八宝一时拿。
远曰。
祸不入谨家之门。
悟曰。
机不离位。
堕在毒海。
远便喝。
悟以拄杖击禅床云。
吃得棒也未。
远又喝。
悟连喝两喝。
远便礼拜。
自此机锋峻发。
无所抵捂。
出世。
初住皋亭山显孝。
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
诏迁灵隐。
上堂。
僧问即心即佛时如何。
曰顶分了角。
僧曰。
非心非佛时如何。
曰耳坠金环。
僧曰。
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
又作么生。
曰秃顶修罗舞柘枝。
七年二月十五日。
召入选德殿赐坐。
孝宗问如何免得生死。
远对曰。
不悟大道。
终不能免。
帝曰。
如何得悟。
远曰。
本有之性。
究之无不悟者。
帝曰。
悟后如何。
远曰。
悟后始知。
脱体现前。
了无毫发可见之相。
帝首肯之。
帝又曰。
即心即佛如何。
远曰。
目前无法。
陛下唤甚么作心。
帝曰。
如何是心。
远正身又手立曰。
只这是。
帝大悦。
八年秋八月七日。
召远入东阁赐坐。
帝曰。
前日梦中。
忽闻钟声遂觉。
不知梦与觉是如何。
远曰。
陛下问梦耶。
问觉耶。
若问觉而今正是寐语。
若问梦而梦觉无殊。
教谁分别。
梦即是幻。
知幻即离。
觉心不动。
故曰。
若能转物。
即同如来。
帝曰。
梦幻既非。
钟声从甚处起。
远曰。
从问处起。
帝又问曰。
前日在此阁坐。
忽思得不与万法为侣。
有个见处。
远曰愿闻。
帝曰。
四海不为多。
远曰。
一口吸尽西江水又如何。
帝曰。
亦未曾欠阙。
远曰。
才涉思惟。
便成剩法。
正使如断轮。
如闪电。
了无干涉。
何以故。
法无二故。
见无二见。
心无别心。
如天无二日。
帝悦。
赐佛海大师之号。
淳熙三年正月。
忽感微疾。
于上元说偈曰。
拗折秤锤。
掀翻露布。
突出机先。
雅飞不度。
安坐而逝。
留七日。
颜色不异。
全身塔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慧远。号瞎堂。眉山金流镇彭氏子。年十三。𨽻药师院为僧。听习经论。弃而依灵岩。徽公。微有省发。会圆悟领昭觉。师即之闻。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因缘。师大悟。仆于众。众掖之。师乃曰。吾梦觉矣。自是机锋峻发。众目为铁舌远。圆悟顺寂。师东下。屡迁名刹。繇虎丘。奉诏住皋亭崇光。时孝宗留心空宗。召师入对选德殿。或入内观堂见。必延坐进茶。称师而不名。礼数视诸师有加。上曰。前日睡中。忽闻钟声遂觉。未知梦与觉如何。师曰。梦觉无殊。觉心不动。上曰。梦幻既非。且钟声从何处起。师曰。从陛下问处起。上曰。然则毕竟如何。免得生死。师曰。不悟大乘。终不能免。曰。如何得悟。师曰。本有之性磨之。岁月自然得悟。曰。悟后如何。师曰。悟后。始知今日问答皆非。曰。一切处不是后如何。师曰。脱体现前。更无可见之相。上首肯之。赐号佛海禅师。一日车驾幸其室。室挂行道影。上指问师曰。此是水墨空尘。而真者安在。师叉手近前曰。春气和暖。恭惟圣躬万福。上大笑。因书赞焉。师一身系法门之望。奇言妙句。传播诸方。学者云奔川委。视师所在为归正。如一佛出世。乙未秋。示众曰。淳熙二年闰季秋九月旦。闹处莫出头。冷地着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种作贵人教。谁卖柴炭向汝。道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没涯岸。相唤相呼归去来。上元定是正月半。都下喧传而疑之。至期诸王卿相皆至。师升座说法。遂入方丈扄闭。师旧蓄一猿。颇驯狎因衣之。命曰猿行者。久之。众窥窗隙声息并无。惟见猿持卷侍侧。亟入师已逝矣。猿书。乃辞世偈也。偈曰。拗折秤锤。掀翻露布。突出机光。鸦飞不度。留七日颜色不变。塔全身于寺之乌峰。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
瞎堂禅师者。名慧远。生眉山之彭氏。为圆悟禅师之晚子也。圆悟复领昭觉时。年老。乃以化柄属之门贤。其门贤已播海内矣。以故摩竭之令。复行于昭觉。而远新从灵崖来。灵崖为徽禅师所居。得起铁拂为首座。敲唱黄龙宗旨。远事之二载。于徽言下。得其概焉然起首座。屡诱掖之。远无留意。乃抵昭觉。侯十日。始得通谒于悟公。公与语大奇之。叹曰。吾道未衰也。许远得非时入室。远每大跪请益。公但笑曰。将谓吾老矣。故如此著急耶。远屏气自失。不敢进言。一日闻举庞居士不与万法为侣因缘。大彻其旨越众进问曰。净裸裸空无一物。赤骨立贫无一钱。户破家残。乞师赈济。公曰。七珍八宝一时拿。曰贼不入谨家之门。公曰。机不离位。堕在毒海。远便喝。公以拄杖击禅床曰。吃得棒也未。远又喝。公连喝两喝。远作礼趋而去。自此机发莫禦。丛林共加其号。为铁舌远。遂与元布袋辈齐名。绍兴间。嵋守请居象耳山。不赴。未几圆悟顺世。远勃然起曰。芳躅云亡。继之者谁。高卧北窗。顾可得耶。扁舟出峡。抵淮南开化龙蟠。迁琅琊。繇琅琊迁普济。繇普济迁定业。繇定业迁光孝。历十八载。名辈归之。僧问。即心即佛时如何。远曰。顶分丫角。非心非佛时如何。曰。耳堕金环。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曰。秃顶修罗舞柘枝。又问。浩浩尘中如何辨主。远曰。木杓头边镰切菜。莫便是和尚为人处也无。曰。研槌撩馎饦。又问。不与万法为侣。是甚么人。远曰。脚踏辘轳。曰。庵里人为甚不知庵外事。远曰。拄杖横挑铁蒺藜。又问。昔有一秀才。作无鬼论。论成。鬼叱曰。争柰我何。意作么生。远以手斫额曰。何似生。曰。祇如五祖以手作鹁鸠嘴曰。谷孤孤。又且如何。远曰。自领出去。曰。东山水上行。明甚意旨远曰。初三十一不用择日。曰。十二时中如何用心。远曰。蘸雪吃冬瓜。其机海无涯。约多类此。又过南岳寓南台。是时琏禅师住龙王。与方广行公。皆月庵高弟。道著湖湘。私相语曰。此间壁立万仞。远来何所措足乎。故请升座。设三十馀问。皆从上誵讹。险节关棙。远毕酬之。辞旨超伦。琏等屈服。欲以名刹居远。远不顾。东隐天台。来往国清护国鸿福三寺。乾道丁亥。平江守以虎丘迎远。又奉旨历崇光灵隐二处。孝庙常召见。咨询法要。加号佛海禅师。名儒日绕座下。以居士身而嗣法者。则有内翰曾开知府葛郯。郯号信斋。闻远发挥即心即佛之案。有省。而呈颂曰。非心非佛亦非物。五凤楼前山突兀。艳阳影里倒翻身。野狐跳入金毛窟。远曰。公见处只可入佛。难入魔在。郯愕曰。何也。远曰。何不道金毛跳入野狐窟。郯乃领旨。曾开字天游。久升圆悟大慧之堂。闻风来访。故问曰。如何是善知识。远曰。露柱灯笼。猫儿狗子。曰。为甚赞即欢喜。毁即烦恼。远曰。侍郎曾见善知识否。开变色曰。三十年参方。何言不见。曰。向烦恼处见。向欢喜处见。开拟议。远喝之。开复拟进语。远摇手曰。开口底不是。开愧汗透重襟。远召曰。侍郎向甚处去也。开猛省踊跃。说偈曰。咄哉瞎驴。丛林妖孽。震地一声。天机漏泄。有人更问意如何。拈起拂子劈口截。远笑曰。也秖得一橛。妙喜在岭南。因阅远语录。大骇曰。老师暮年有子如是耶。遂以圆悟所付法衣。寄赠之。于是江湖以为。远公见超妙喜云。一日忽示众曰。淳熙二年。闰季秋九月旦。闹处莫出头。冷处著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总作贵人。教谁卖柴炭。向你道。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没涯岸。相唤相呼归去来。上元定是正月半。时都下喧传。颇疑之。遂达上听。至期无疾。升座如常。然士庶竞集。上亦密遣中使。伺起居。远命侍者。并赴堂。及斋毕。寝室窅然。白气氤氲。侍者入帷。见猿行者手捧卷庄立榻前。远已化矣。急取行者手卷视之。乃辞世偈也。偈曰。拗折秤锤。掀翻露布。突出机先。鸦飞不度。四众殷留十日。受朝廷最后之供。其颜不少异也。年七十四。坐五十九夏。远公素蓄一黑猿。驯知人意。名曰猿行者。亦悠然脱去。其小师道济及缁素。奉远公塔于寺之乌峰。亦葬猿行者于其侧焉。 赞曰。姬氏曰贞胜者也。余考佛海提唱。如赤帝子断蛇。而神姥夜号。其出没纵横。与五祖演公类也。此妙喜宁不望风而骇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慧远,眉山彭氏子。
年十三,从药师院宗辩薙染。
首诣大慈讲肆,次参灵岩徽禅师,微有所入。
会圆悟复住昭觉,遂投之。
值悟普说,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因缘,远顿悟,仆于众中,众掖之起,远乃曰:“吾梦觉矣。
”至夜小参,远出问曰:“净裸裸空无一物赤骨力,贫无一钱,户破家亡,乞师赈济。
”悟曰:“七珍八宝一时拿。
”远曰:“祸不入谨家之门。
”悟曰:“机不离位,堕在毒海。
”远便喝,悟以拄杖击禅床云:“吃得棒也未?
”远又喝,悟连喝,远便礼拜。
自此,机锋俊发,无所抵午。
初住皋亭山显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诏迁灵隐,上堂,僧问:“即心即佛时如何?
”曰:“顶分了角。
”僧曰:“非心非佛时如何?
”“耳坠金环。
”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
”曰:“颓顶修罗舞柘枝。
”七年七月十五日,召入选德殿,赐坐,孝宗问:“如何免得生死?
”远对曰:“不悟大道,终不能免。
”帝曰:“如何得悟?
”远曰:“本有之性,究之无不悟者。
”帝曰:“悟后如何?
”远曰:“悟后始知脱体现前,了无毫发可见之相。
”帝首肯之。
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
”远曰:“目前无法,陛下以甚么作心?
”帝曰:“如何是心?
”远正身叉手立,曰:“只这是。
”帝大悦。
八年秋八月七日,召远入东阁,赐坐,帝曰:“前日梦中忽闻钟声,遂觉,不知梦与觉是如何?
”远曰:“陛下问梦耶?
问觉耶?
若问觉而今正是寐语,若问梦而梦觉无殊,教谁分别?
梦即是幻,知幻即离,觉心不动。
故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帝曰:“梦幻既非,钟声从甚处起?
”远曰:“从问处起。
”帝又问曰:“前日在此阁坐,忽思得不与万法为侣,有个见处。
”远曰:“愿闻。
”帝曰:“四海不为多。
”远曰:“一口吸尽西江水又如何?
”帝曰:“亦未曾欠阙。
”远曰:“才涉思维,便成剩法,正使如断轮如闪电,了无干涉。
何以故?
法无二故,见无二见,心无别心,如天无二日。
”帝悦,赐“佛海大师”之号。
淳熙二年乙未秋,示众说偈曰:“淳熙二年闰,季秋九月旦。
闹处莫出头,冷地著眼看。
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
一种作贵人,教谁卖柴炭。
向你道,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没涯岸。
相唤相呼归去来,上元定是正月半。
”明年正月,忽感微疾,果于上元说偈曰:“拗折秤锤,掀翻露布,突出机先,鸦飞不度。
”安坐而逝,留七日,颜色不异,全身塔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