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法演

相关人物:共 19 位
共 1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宁(一○五三~一一一三),俗姓王,歙溪(今安徽歙县)人。
祝发蒋山泉禅师,依雪窦老良禅师。
踰二年,遍历丛林,参诸名宿。
晚至白莲,参五祖法演禅师,顿彻法源。
徽宗大观中,住潭州开福寺。
政和三年卒,年六十一。
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法演禅师法嗣。
僧宝正续传》卷二、《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一百三十二首。
全宋文·卷二七○三
道宁(一○五三——一一一三),歙州(治今安徽歙县)人,汪氏子。
师事海会法演禅师
大观中,住持湘潭开福寺。
政和三年卒,年六十一。
见《补续高僧传》卷一○,《释氏疑年录》卷七。
僧宝正续传·卷第二
禅师名道宁。歙州注氏子。笃志于道。以头陀入禅林。故毕世人以宁道者呼之。初参蒋山泉禅师。阅十年。泉知其为法器。俾乞供五羊遇居士。愿施赀为祝发者。师以乞供畏嫌疑。固辞不可。因归供钟山。再入岭得度具戒。遍参宗师。尝居崇果山。为众辨浴。日诵金刚般若为常课。一日将濯足。诵至应生信心以此为实。内足汤器中。豁有省。即趋海会。见演道者。吐所悟。演颔之。容入其室。他日闻举狗子无佛性话。于是大彻。演喜以为类己。大观中。潭帅席公震。请出世开福。唱演公之道。湘潭之人敬慕之。师性简约。服用朴素。非丛林弘法之务。未尝以之介怀。颇提笠走街市。躬自乞食以养。众衲子争归之。法席遂为湖湘之冠。僧问。唯一坚密身。一切尘中现。提起坐具云。遮个尘。那个是坚密身。师云。放下著。进云。犹是学人疑处。师云。你疑处作么生。进云。适来问底。师云。不堪为种草。政和三年十一月四日。沐浴净发。五日小参别众。叙平生参学始末。期以七日示寂。祝依常僧例茶毗。以火馀盛之瓦碗。撒湘江水中。乃曰。出家佛子彻骨彻髓。华藏海中游戏自在。死生界内任性浮沈。是以俱尸城畔椁示双趺。熊耳峰前亲遗只履。祖祢不了。殃及儿孙。𦘕样起模。到于今日。又道吾紫磨全身。今日即有。明日即无。若道吾入涅槃。非吾弟子。若道吾不入涅槃。亦非吾弟子。尝此之际若相委悉。不唯穿却释迦老子鼻孔。亦乃知得山僧落处。其或未然。报慈恁么来。举世无相识。水月与空花。谁坚复谁实。住院经五年。都卢如顷刻。瑞云散尽春风生。走却文殊遇弥勒。喝一喝下座。持麈尾。圜视久之曰。谁堪付此者。既而曰。无如果藏主。遂以𢌿之。至七日。长沙之人。无幼艾相与赍持香花。侧塞于寺。师应接教诫遣之。而来者无已。及日暮。跏趺湛然而逝。阅岁六十一。坐二十一夏。火馀舍利。弟子不忍弃。塔于开福。又二十年。嗣法果禅师。徙塔福严之朱原。师出世才五年。而名满天下。丛林仰之。虽不克尽行其道。然宗风宏远云。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宁。
歙溪汪氏子。
壮为道者。
于崇果寺执浴。
一日将濯足。
偶诵金刚经。
至于此章句。
能生信心。
以此为实。
遂忘所知。
忽垂足沸汤中。
发明己见。
后祝发蒋山。
遍历丛林。
参诸名宿。
晚至白莲。
五祖演禅师
小参举忠国师古佛净瓶。
赵州狗子无佛性话。
顿彻法源。
大观中。
潭帅席公震。
请主开福。
衲子景从。
师行门卓立。
名实相副。
说法无蹊径。
简要直捷。
使闻者。
人人自得。
有古尊宿之风。
政和三年。
将化。
示众曰。
吾紫磨之身。
今日即有。
明日即无。
若道吾入涅槃。
非吾弟子。
道吾不入涅槃。
亦非吾弟子。
于此检点得出。
便知开福落处。
其或未然。
开福与么来。
满世无相识。
水月与空华。
谁坚复谁实。
住院经五年。
都卢如顷刻。
瑞云散尽春风生。
失却文殊遇弥勒。
言毕而逝。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勤(一○五九~一一一七),俗姓汪,舒州(今安徽潜山)人。
嗣五祖得度,复遍参名宿。
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居江宁蒋山太平兴国寺。
称慧勤佛鉴禅师,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禅师法嗣。
政和七年卒,年五十九(《嘉泰普灯录》卷一六、《守珣传》)。
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十五首。
全宋文·卷二八六一
慧勤(一○五九——一一一七),舒州(治今安徽潜山)汪氏子。
丱岁师广教圆深,试经得度。
遍参名宿,入五祖法演之门,授以衣钵。
继主舒州太平寺。
政和初,诏主东京智海寺,赐号佛鉴。
五年乞归,居江宁蒋山太平兴国寺。
末返舒州故寺。
七年十一月卒,年五十九。
见《嘉泰普灯录》卷一一,又卷一六《守珣传》,《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一,《释氏疑年录》卷七。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慧勤,字佛鉴,姓汪氏,舒州人,嗣五祖得度。每以唯此一事实,馀二则非真,味之有省。遍参名宿,往来五祖之门有年。政和五年,居蒋山,赐徽号紫衣。政和七年十月二十八日,沐浴更衣,端坐手写数书别故交,停笔而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3—1135 【介绍】: 宋僧。
彭州崇宁人,俗姓骆,字无著。
五祖演禅师悟法,住成都昭觉寺。
徽宗政和中诏住康蒋山,学者争赴之,名闻京师。
高宗建炎初,宰相李伯纪奏住金山龙游寺。
诏诣行在入对,赐号圆悟禅师。
后还蜀,复住昭觉寺。
卒谥真觉禅师。
有《碧岩集》。
全宋诗
释克勤(一○六三~一一三五),字无著,号佛果,彭州崇宁(今四川郫县西北)人。
俗姓骆。
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法演禅师法嗣。
历住妙寂、六祖、昭觉等寺。
徽宗政和中诏住金陵蒋山,敕补天宁、万寿。
高宗建炎初,又迁金山,赐号圆悟禅师。
改住云居,复领昭觉。
绍兴五年卒,年七十三。
赐号灵照,谥真觉禅师(《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作正觉)。
事见《鸿庆居士集》卷四二《圆悟禅师传》,《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七十二首。
全宋文·卷二八九八
克勤(一○六三——一一三五),字无著,俗姓骆,彭州(治今四川彭州)人。
祝发从成都僧文照,复参五祖法演禅师得法,住昭觉寺。
出蜀住长沙道林,赐号佛果。
政和中住建康蒋山,移天宁万寿禅寺。
建炎初住金山龙游寺,召对,赐号圆悟,改住庐山。
还蜀住昭觉,绍兴五年卒,年七十三。
谥真觉禅师。
有《佛果击节录》二卷(存)、《碧岩集》十卷(存)、《圆悟佛果禅师语录》二十卷(存)、《佛果圆悟真觉禅师心要》四卷(存)。
见孙觌《圆悟禅师传》(《鸿庆居士集》卷四二),《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二。
僧宝正续传·卷第四
禅师讳克勤。
字无著。
彭州崇宁骆氏子。
依妙寂院自省落发。
受满分戒。
游成都。
从圆明敏行大师。
学经论。
窥其奥。
以为不足。
特谒昭觉胜禅师。
问心法。
久之法关。
见真如哲公。
颇有省。
时庆藏主。
众推饱参。
尤善洞下宗旨。
师从之游。
往往尽其要。
尝谒东林照觉。
顷之谓庆曰。
东林平实而已。
往见太平演道者。
师恃豪辩。
与之争锋。
演不怿曰。
是可以敌生死乎。
他日涅槃堂孤灯独照时。
自验看。
以不合辞去。
抵苏州定慧。
疾病几死。
因念畴昔所参。
俱无验。
独老演不吾欺。
会病间即日束包而返。
演喜其再来。
容为侍者。
值漕使陈君入山问法。
演诵小艳诗云。
频呼小玉元无事。
只要檀郎认得声。
师侍侧忽大悟。
即以告演。
演语之。
师曰。
今日真丧目前机也。
演喜曰。
吾宗有汝。
自兹高枕矣。
师因以是事。
语佛鉴勤。
勤未之信。
师曰。
昔云高丽打铁火星爆吾指头。
初谓建立语。
今乃果然。
勤愕然无以对。
时佛眼禅师尚少。
师每事必旁发之。
二公后皆大彻。
由是演门二勤一远声价藉甚。
丛林之谓三杰。
演迁五祖。
师执寺务。
方建东厨。
当庭有嘉树。
演曰。
树子纵碍不可伐。
师伐之。
演震举杖逐师。
师走避。
忽猛省曰。
此临济用处耳。
遂接其杖曰。
老贼我识得你也。
演大笑而去。
自尔命分座说法。
崇宁初。
以母老归蜀。
出世昭觉。
久之谢去。
于荆州。
见丞相张无尽谈华严要妙。
逞辞婉雅。
玄旨通贯。
无尽不觉前席。
师曰。
此真境与宗门旨趣何如。
无尽曰。
当不别。
师曰。
有甚交涉。
无尽意不平。
师徐曰。
古云。
不见色始是半提。
更须知有全提时节。
若透彻。
方见德山临济用处。
无尽翻然悟曰。
固尝疑雪窦大冶精金之语。
今方知渠无摸索处。
师曰。
顷有颂云。
顶门直下轰霹雳。
针出膏盲必死疾。
偶与丞相意会。
无尽喜曰。
每惧祖道䆮微。
今所谓见方袍管夷吾也。
澧州刺史请住夹山。
未几迁湘西道林。
初潭师周公因提举刘直孺愿见师。
至是皮相之不甚为礼。
及见开堂提唱。
妙绝意表。
始增敬焉。
政和末。
有旨。
移金陵蒋山。
法道大振。
僧问。
如何是实际理地。
曰。
何不向未问已前荐取。
僧曰。
未问已前如何荐。
师曰。
相随来也。
进云。
快便难逢。
更借一问。
曰。
忘前失后。
进云。
若论此事。
如击石火。
只如未相见时如何。
师曰。
三千里外亦逢渠。
曰。
恁么则声色外。
与师相见。
答曰。
穿却鼻孔。
问。
忠臣不畏死。
故能立天下之大名。
勇士不顾生。
故能立天下之大事。
未审衲僧家又作么生。
师曰。
威震寰区。
未为分外。
曰。
恁么则坐断十方。
壁立千仞。
师曰。
看箭。
问。
不落因果。
不昧因果。
是同是别。
师曰。
两个金刚圈。
曰。
沩山撼门扇三下。
又作么生。
师云。
不是同途者。
智音不举来。
曰。
恁么则打鼓弄琵琶。
相逢两会家。
师曰。
名邈得不□多。
曰。
不得压良为贱。
师曰。
实处道将一句来。
曰。
自从事得潘郎后。
也解人前不识羞。
师曰。
速礼三拜。
僧曰。
昔人问投子如何是十身调御。
投子下禅床立。
意旨如何。
师云。
生铁铸就。
曰。
为什么。
贪观白浪。
失却手桡。
师云。
自领出去。
问。
只如道明头合暗头合。
古德便归方丈作么生。
师拈起拄杖子。
进云。
学人拟欲放出。
和尚如何抵拟。
师曰。
这野狐精。
问。
选佛场开上根圆證。
不昧当机如何指示。
师云。
一超直入如来地。
曰。
不昧本来人。
请师高着眼。
马大师为什么直下觑。
师云。
顶门上有眼。
问。
一种无弦琴。
唯师弹得妙。
马大师为什么直上觑。
师云。
暗里能抽骨。
曰。
未审直上觑得是。
直下觑底是。
师云。
莫谤马大师好。
曰。
争奈龙袖拂开全体现。
象王行处绝狐踪。
师云。
赖有庞居士證明。
问。
句中有眼作家知。
向上人来向上提。
直下全行摩竭令。
愿垂方便接群机。
师云。
不如一个百不知。
曰。
无无孔铁槌。
有甚用处。
师曰。
果然恁么去。
曰。
虽是本分事。
未是向上机。
师曰。
撒星火迸独光辉。
曰。
争奈脑后一箭。
师救不着。
师云。
又是拖泥带水。
尝示众曰。
恁么恁么双明。
不恁么么不恁么暗。
不恁么中却恁么。
暗里隐明。
恁么中却不恁么。
明中隐暗。
只如和座子掇却许多建立。
总么犯手伤锋。
且道唤作什么。
到遮里高而无上。
深而无底。
旁尽虚空际中。
极邻虚尘。
净裸裸赤洒洒。
是个无底钵盂。
无影杖子。
熊耳山前。
少林峰下。
老胡九年。
冷湫湫地。
守这闲家具。
深雪之中。
直得情忘意遣。
理尽见徐。
方有一个承当。
且道双明双暗。
双放双收。
是建立是平常。
总不与么。
也未是极则处。
且作么生是极则处。
擘开华岳连天透。
放出黄河辊底流。
宣和中。
诏住东都天宁。
太上在康邸。
屡请宣扬。
有偈云。
至简至易。
至尊至贵。
往来千圣顶𩕳头。
世出世间不思议。
然是时钦宗在东宫。
师对太上。
预有至尊之谶。
建炎改元。
宁相李伯纪。
表住金山。
驾幸维扬。
有诏徵见。
顾问西竺道要。
对曰。
陛下以孝心理天下。
西竺法以一心统万殊。
真俗虽异。
一心初无间然。
太上大悦。
赐号圜悟禅师。
乞云居山归老。
朝廷厚赆其行。
至云居之明年。
复归于蜀。
大师王伯绍迎居昭觉。
绍兴五年八月五日。
示疾。
将终。
侍者持笔求颂。
书曰。
已彻无功。
不必留颂。
聊尔应缘。
珍重珍重。
掷笔而化。
春秋七十有三。
坐五十五夏。
谥真觉禅师。
塔曰寂照。
初枢密邓子常。
奏赐命服佛果师号。
所至士夫过从问道。
无虚日。
师悟门广大。
说法辩博。
纵横无碍。
莫不人人畏服。
以为未尝有也。
凡应接虽至深夜。
客退必秉炬开卷。
于宗教之书。
无所不读。
初在金陵。
大师王彦昭。
尝请益雪窦所谓三员无事道人孰胜。
师曰。
正尔皆须吃棒始得。
帅意未喻。
师诘之。
帅以手拍膝。
时衲子环拥。
师就指曰。
此辈倒作此见解。
焉能透彻古人知见。
帅不怿而去。
寻遣之诗令刻石。
师匿之。
他日彦昭入山。
问诗所在。
师曰。
昔人赠遗。
所以昭德也。
今大师特讥刺而已。
某敢以非所宜而宜之哉。
帅翻照霁威而去。
既而给事庐赞元代府事入山。
题诗有菖蒲海之句。
然东汉志有蒲菖海。
师就质之。
庐颇知误。
或劝不应与师臣争诗恐致祸。
师笑曰。
吾岂得已哉。
前既却王公诗。
今新帅虽美句。
亦莫敢刻之。
故发其误。
贵不主意上石耳。
其临机有断如此。
性和易不事事。
晚节道愈尊。
而风度无改。
或谓当加威重者。
师曰。
吾佛以慈摄物。
等观一切。
每任真若此。
犹恐失之。
况以显晦易其心。
而刻薄莅众。
岂沙门所为邪。
其雅量廓廓常退。
己以让人。
故出世主法垂四十年。
未始有一犯其规绳者云。
赞曰。
吾祖从上来事。
以妙悟通宗。
然世迫迟暮。
邪径日滋。
自非龙蟠凤逸之士。
极深而研几。
则顿辔化城者皆是也。
圜悟其至矣乎。
道德备而学不厌。
名位崇而志益谦。
真一代之典刑也。
初黄龙杨岐两宗学者剩有各私。
其胜而不相厌。
于是灵源大士作五祖演公正续碑。
所以推之为正续也。
至圜悟复能峻其门庭。
观其对御。
则混真俗于一心。
接士大夫游。
则罄竭款诚。
俾于祖道染指涉流。
而人人得其权心焉。
此所以致盛名于天下也。
美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克勤。
彭州崇宁骆氏子。
世宗儒。
师生。
犀颅月面。
骨相不凡。
从师受书。
日记千馀言。
偶过妙寂院。
见佛书读之三复。
怅然如获旧物。
曰。
吾殆过去沙门也。
始弃家祝发。
从文照。
通讲说。
又从敏行。
授楞严。
俄得病濒死。
叹曰。
诸佛涅槃正路。
不在文句中。
欲以声求色见。
如釜羹投鼠矢污之。
吾知其无以死矣。
遂弃去。
见真觉胜公。
胜方剃臂出血。
指示师曰。
此曹溪一滴也。
师矍然于时。
大知识名称远闻者相望。
持一钵徒步出蜀。
意所欲往。
靡不至焉。
首谒玉泉皓。
金銮信。
又见大沩哲。
晦堂心。
东林总。
佥指为法器。
而晦堂独深加赏识。
最后见五祖演禅师
尽展机用。
祖皆不诺。
乃谓祖强移换人。
出不逊语。
忿然而去。
祖曰。
待一顿热病打时。
方思我在。
到金山。
染伤寒困极。
平日见处。
无得力者。
追绎祖言。
乃自誓云。
我病稍间。
即归五祖。
病既愈。
还山。
祖见之喜。
命执侍方半月。
会部使者。
谒祖问佛法大意。
师从旁窃听。
忽有省。
遽出。
见鸡飞上栏干。
鼓翅而鸣。
即大悟。
袖香入室。
通所得。
祖曰。
佛祖大事。
非小根劣器所能造。
汝既如是。
吾助汝喜。
因遍谓山中耆老曰。
我侍者参得禅也。
尝伐一巨木。
祖固止之。
不听。
祖怒奋挺而起。
师立不动。
祖投所持挺。
笑而去。
自是遇物无疑。
崇宁中。
省亲还蜀。
诸老相谓曰。
道西行矣。
时同门佛鉴慧勤。
亦知名众。
遂目师为川勤别之。
成都师郭知章。
请开法六祖。
更昭觉凡八年。
复出峡南游。
时张无尽。
寓荆南。
自以手提古佛。
席卷诸方。
见师恍然自失。
留居碧岩院。
倾心事之(传灯录云。
张寓荆南。
以道学自居。
少见推许。
师舣舟谒之。
剧谈华严旨。
要曰。
华严现量境界。
理事全真。
初无假法。
所以即一而万。
了万为一。
一复一。
万复万浩然莫穷。
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卷舒自在。
无碍圆融。
此虽极则。
终是无风匝匝之波。
公。
于是。
不觉促榻。
师遂问曰。
到此。
与祖师西来意。
为同为别。
公曰。
同矣。
师曰。
没交涉。
公色愠。
师曰。
不见云门道。
山河大地。
无丝毫过患。
犹是转句。
直得不见一色。
始是半提。
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
彼德山临济非乎。
公乃首肯。
翌日。
复举事法界理法界。
至理专无碍法界。
师又问。
此可说禅乎。
公曰。
正好说禅也。
师笑曰。
不然。
正在法界量里。
盖法界量未灭。
若到事事无碍法界。
法界量灭。
始好说禅。
如何是佛乾屎橛。
如何是佛麻三斤。
是故真净偈曰。
事事无碍。
如意自在。
手把猪头。
口诵净戒。
趁出淫坊。
未还酒债。
十字街头。
解开布袋。
公曰。
美哉论。
岂易得闻。
于是。
执师礼。
留居碧岩)。
复徙长沙道林。
太保枢密邓子常。
上师德行。
赐紫服师号佛果。
政和中。
移延康蒋山。
东南学者。
赴之如归。
至无地可容。
名闻京师。
被诏住天宁万寿。
召见褒宠甚渥。
建炎初。
宰相李伯纪。
奏住金山。
高宗至维扬。
入对。
赐名圆悟禅师。
改云居久之。
复领昭觉。
绍兴五年八月己酉。
微恙。
留偈示众。
掷笔而逝。
茶毗。
舌齿不坏。
舍利五色无数。
阅世七十有三。
坐夏五十有五。
塔于昭觉之侧。
谥真觉禅师。
师清净无作。
不入诸相。
示方便门。
提引未悟。
一听其语。
莫不愀然感动。
有泣下者。
故住天宁时。
一时王公贵人。
道德材智。
文学之士。
日造其室。
车辙满户外。
虽毗耶听法。
不能过也。
度弟子五百人。
嗣法得眼。
领袖诸方者。
百馀人。
方据大丛林。
匡众说法。
为后学标表。
可谓盛矣。
师自得法后。
声名藉甚。
繇岳麓。
徙蒋山。
行成德备。
每得天神诃护。
过金山时。
贼赵万。
据镇江拥兵数百。
操战舰。
乘风欲度。
忽反风。
云雾晦冥连昼夜。
不得度。
乃止。
比赴云居。
道长庐。
贼张遇奄至。
尽劫所有。
师衣钵独存。
又尝敛上方赐物。
置一箧中。
寓仪真。
师饬其徒往省。
答曰。
仪真连夕大火。
尚何求。
师笑曰。
汝第往。
既至。
官寺民櫩。
鞠为瓦砾。
而师箧封识如新。
尝寓公安天宁。
天堂长老觉公。
梦一女子。
再拜而进曰。
乞我东堂。
为人天说法。
信宿而碧岩疏至。
女子。
即碧岩护法神也。
安乐山神。
据云居方丈。
诸耆宿。
皆徙避别室。
师寘一榻。
卧起如平时。
师福慧两足。
行解通脱。
断取世界。
如掌中庵摩勒果。
是区区者何足言。
然为世人传闻赞叹。
故不得略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克勤,姓骆氏,彭人也。
世守儒学,儿时日记千言,偶游妙寄寺,见佛书,三复怅然,如获旧物,曰:“予殆过去沙门也。
”即出家,依自省师祝发,从文昭通讲说,又从敏行授《楞严》。
俄得病濒死,叹曰:“诸佛涅槃正路,不在文句中,吾以声求色见,宜其无以死也。
”遂弃去,至真觉胜禅师之席,胜方创臂出血,指示勤曰:“此曹溪一滴也。
”勤矍然良久,曰:“道固如是乎?
”即徒步出蜀,首谒玉泉皓,次依金銮信、大沩哲、黄龙心、东林度,佥指为法器。
而晦堂称:“他日临济一派属子矣。
”最后,见五祖演,尽其机用,祖皆不诺。
乃忿然而去。
曰:“待著一顿热病时,方思量我。
”勤至金山,病寒困极,以平日见处试之,无得力者。
追绎言,乃自誓曰:“我病稍閒,即归
”及一见而喜,令入侍寮。
会部使者解印还蜀,造问道,曰:“曾忆少年读小艳诗,有‘频呼小玉原无事,祇要檀郎认得声’之句乎?
”部使喏喏。
勤适侍立,反复研诘。
为举“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语,有省。
出见鸡飞上栏干,鼓翅而鸣,复自忖曰:“此岂非声耶?
”乃呈偈曰:“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
少年一段风流事,祇许佳人独自知。
喜,遍谓山中耆旧曰:“我侍者参得禅也。
”由此所至,推为上首。
祟宁中,成都帅翰林郭公之章请开法昭觉。
政和间,谢事,复出峡南游。
时张无尽寓荆南,以道学自居,少见推许,勤舣舟谒之,与谈《华严》旨要,因言:“《华严》现量境界,理事全真,初无假法,所以即一而万,了万为一,一复一,万复万,浩然无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卷舒自在无碍圆融,此虽极则,终是无风匝匝之波。
”无尽于是不觉促榻,勤乃更迭推勘,谓:“云门道山河大地,无丝豪过患,犹是转句,直得不见一色,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
”无尽为之首肯。
明日,复举事法界、理法界,至理事无碍法界,因问:“此可说禅乎?
”无尽曰:“正好说禅也。
”勤笑曰:“不然。
正是法界量里,盖法界量未灭始好说禅。
如何是佛乾屎橛?
如何是佛麻三斤?
是故真净偈曰:‘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坊,未偿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
’”无尽叹曰:“美哉之论,岂易闻乎!
”于是,以师礼留居碧岩。
复徙道林。
枢密邓公子常奏,赐紫服,诏住蒋山,学者归之如市,至无地以容。
敕补天宁、万寿,召见便殿,褒龙甚渥。
建炎初,又迁金山,适驾幸维扬,入对,赐号“圆悟禅师”,改云居。
久之,复领昭觉。
徽宗为降敕,使开堂焉,略云:“匝地普天,皆承恩力。
九州四海,悉禀威灵。
百千法门之外殊特法门,无量妙义之中真实妙义。
克劝禅师者,鸡园上品,鹿苑名家。
早空六妙之门,无惭饶舌接引。
四流之岸,意许安心。
飞锡所至,法雨咸沾。
布金而来,愿云共领。
特启祗园世界,广引方袍。
宏开觉路津梁,都成圆具。
铃铃振策,允为万德之师。
凛凛戒规,直入三摩之地。
于戏!
道生说法,石亦点头。
罗什谈禅,岩俱撒手。
普济僧人行脚,象负以游。
定儗菩萨低眉,鸠分而食。
遍洒醍醐,同登欢喜。
”绍兴五年八月示微恙,趺坐书偈遗众,投笔而逝。
荼毗时,舌齿不坏,舍利无数,塔于寺后威凤山中,谥“真觉禅师”。
清雍正十三年,加谥“明宗真觉禅师”。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元静(一○六五~一一三五),后名道兴,阆州玉山大儒赵约仲子。
十岁出家。
哲宗元祐三年(一○八八),通经得度。
后住彭州大随寺,称南堂元静禅师。
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法演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五年卒,年七十一。
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九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临邛(今四川邛崃)人。
俗姓李。
年十四出家,尝依毗尼。
南游江淮间,遍历禅席,师事五祖演禅师七年。
后隐居四面山大中庵,又住崇宁万寿寺。
继住舒州龙门寺十二年。
徽宗政和八年(一一一八),奉敕住和州褒禅山寺(《古尊宿语录》卷二九)。
踰年,以疾辞,归隐蒋山之东堂。
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演禅师法嗣。
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
事见《筠溪集》卷二四《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清远诗,以《古尊宿语录》卷三○中的《偈颂》编为第一卷,以同书卷三四中的《颂古》编为第二卷,同书卷三一语录中散见各处者及见于他书者辑为第三卷。
全宋文·卷二九四六
清远(一○六七——一一二○),号佛眼,俗姓李,邛州(治今四川邛崃)人。年十四受具戒,依太平演道得大悟,后历主崇宁万寿、龙门、褒禅等名刹,归隐于蒋山。宣和二年卒,年五十四。著有《圆融礼文》、《普门礼文》等。见李弥逊《和州褒山佛眼禅师塔铭》(《筠溪集》卷二四)。
僧宝正续传·卷第三
禅师讳清远。生李氏。蜀之临邛人。出家。十四具戒。尝依毗尼师究其说。因读法华经。至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持以问。讲师莫能对。乃曰。义学名相。非所以了生死大事。遂捐旧习。南游江淮间。遍历丛席。闻舒州太平演道者为宗师第一流。往造其室。演一见深奇之。谓可以弘持法忍。壁立不少假。冀其深造。师栖迟七年。未尝妄发一语。一日因拨火。忽有省。即说偈曰。深深拨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由是洞彻超诣。机辩峻捷。莫敢当锋。衲子争归之。师益静默自晦。不自为得。隐居四面山大中庵。属天下新崇宁寺。方择人以处。舒守王涣之迎师住持。未几引去。会龙门虚席。遂补焉。示众曰。学道之士。有二种病。一骑驴觅驴。二骑却驴了不肯下。且如骑却驴了更觅驴。可杀是大病。龙门向道不要觅。灵利人。当下识得。除却觅底病。狂心遂息。既识得驴了。骑却不肯下。此一病最难医。龙门向道不要骑。你便是驴。尽大地是个驴。且作么生骑。你若骑。管取病不去。若不骑。十方世界廓落地。此二病一时去。心下无事。名为道人。所以赵州问南泉如何是道。泉云。平常心是道。州从此顿息驰求。识得祖病佛病。无不透得。后来遍到诸方。莫有出其右者。盖缘他识病。又曰。释迦老子在什么处。自云。作么。复云。达磨大师在什么处。自云。只在且作么生。说个只在底道理。也不妨难明。若于斯明得。始知正法常住。禅僧家多分只道那举处便是。你若身坏命终时。若病说不得时。又作么生。须是證入始得。不见。僧问德山。从上诸圣。向甚么处去。山云。作么作么。莫是作么便是诸圣么。你诸人若不将言语会。便落他声响流布。纵饶不落声响言句。便落他无言无说处。此事实无。你意解卜度。若存一丝毫。便成趣向于己疏也。直饶你将玄机妙义去。合他决定合不著。若总不思量。亦不可。须是亲證始得。明见无疑。又曰。有般宗师向人道。莫作计较道理。开口便没交涉。与他不相应。也去空劫已前认取。都无言说。又有一般宗师向人道。痴汉你这一段因何不会。先将自心做个窠臼。然后将心去取證。唤作钉桩了。绕桩走便恁么。流传将去。便恁么承当去。敲床竖拂用将去。唤作将心用心。一似坐个气毬相似。有甚安乐处。又似虾蟆努气相似。你恁么见解。面前一似黑雾罩定了也。师居龙门十有二年。道风大振。四方学者皆曰。吾必师龙门。由是云集座下。居无所容。师应机酬酢。未尝有勌色。示曲折数篇。学者聚而编之。名曰心要。其略曰。不应于无际中立分限。若立分限。是无际空乃自随。所以解空者无空想。若人以言语名状心。终不得心。不以言语名状心。亦不得心。言语本是心名状之故。不得也。无言语本是心不名状之故不得也。种种会当。皆不与自心契。上祖曰。默契而已为若此。又曰。道若为达。但无妄念耳。若人知是妄念。作意止之者。见有妄念故也。见有妄念作意观照。令是正理亦见。有妄念也。知妄元是道。乃无妄焉。故达道乃无所得也。又曰。證者绝能所也。非别有玄理。在寻常日用处。如见色时是證时。闻声时是證时。饮水食粥时是證时。一一绝能所。此非久习不假薰炼。盖见成之事。世人不识。名曰流浪。故云唯證乃知难可测。又曰。学道者明知有是事。何故不得旨而长疑。盖信未极。疑未深也。唯深与极。若信与疑。真是事也。不解如此返照。遂迷乱。不知由绪。困踬中途。能自返省。更无第二人也。既曰此事。又岂更知耶。知是妄虑。此事则不失也。又曰。道不止说与示而后显。盖体自常露。说示者方便道用耳。省悟者亦暂时岐路也。或因说而證。或因示而入。或自觉触以知归。终无异事。别得至心源而止也。又曰。人言悟了方修此。属对治门。虽禅门亦许以正知见治之。若论当人。即不须若是也。又曰。人不识问。遂依来问而答。不知乃自问耳。欲答谁邪。人不识答。遂依言起见。不知乃自答耳。何有旨趣邪。故曰。总是你好看好看。又曰。从上来有二种方便。有真实方便。所谓说无有间。有善巧方便。所谓妙应群机。若从真实方便。得入不假思量。性自神解。求无有退。妙用河沙也。若从善巧方便得入。得坐披衣。向后自看始得。未可将为究竟。此二种方便。皆一法也。不可须臾有失。学者思之。又曰。悟心见性。当如雪峰玄沙。履实践真。当如南泉赵州。今时学者。但以古人方便为禅道。不知与古人同参也。十二时中。学道无顷刻弃舍。此人纵未得入。念念已是修行也。寻常说修行。不过三业六根清净禅门。更不必如是。何故禅定之门。念念与智波罗蜜平等。一切处自无过患也。久久心地通明之日。从前并得满足。名一行三昧。今时人全无定力。复不开智眼。所以机缘语句。只成诤论。生灭心行。夫禅学不是小小。未用超佛越祖得了要超。亦不难也。政和末。道行闻于朝。有旨移和州褒禅山。岁馀以疾辞。时圜悟禅师住蒋山。与师友爱素善。因往依之。尝著三自省察。丛林共高仰之。复以近世问话者。不知伸问致疑咨请之意。后生相承。多用祝赞语。或奉在座官员。或庄严修设檀信。俱无衲子气味。师深恶之。诫曰。夫问话者。激扬玄极。不在多进语。三两转足矣。贵得生人信。不致流荡取笑俗子。又曰。诸方老宿临终必留偈辞世。世可辞耶。且将安之。宣和二年冬至前一日。饭食讫。整衣趺坐。合掌怡然而逝。春秋五十四。坐四十夏。门人奉灵骨舍利。葬龙门之灵光塔。师风仪秀异。操守严正。性淡泊寡言。笑动有规则。学者瞻形仪而服膺。其为教。疏通广大。剀切禅病中衲子之心。至入室提纲。则绝蹊径。离文字。亦不滞乎空荒漫诞之说。其徒非大有契證。不妄许可。平居以道自任。不从事于务。尝曰。长老端居丈室。传道而已。与士大夫游。不为利屈。道合则忻然造之。不尔虽过门。或不得见。君子以是高之。枢密邓公洵武。奏锡命服佛眼之号。左司陈公瓘见师法语。叹曰。诸佛心宗。众生性海。远公涵泳深矣。与灵源禅师少友善。其趣尚施设略相似焉。有三会广语偈颂数万言。行于世。 赞曰。圜悟佛眼同出东山之门。为临济十世孙。圜悟固已名盖天下。佛眼则精深醇粹。克荷正传。殆与圜悟连衡而并驱。学者疑其旋设异乎圜悟。或谓龙门尝与灵源处。而渐习使然。呜呼是何言之陋哉。盖尝三复龙门之录。观其指示心法。辩如百丈黄檗。作为偈句。词如汾阳雪窦。悟门超极。不愧雪峰玄妙。履践明验。端如南泉赵州。真一代之大宗师也。彼以颊舌为禅而欺世每生者。乌足与识龙门灵源相契者哉。要其所以不为圜悟者。譬如韩柳文章。世之悦韩者固多。然子厚非深识博雅之士。则不能窥其缊奥。此所以万世之下不凝并驱而为韩柳也。由是而观。二公之后。抑可见矣。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清素(?
~一一三五),俗姓郭,嘉州(今四川乐山)人。
住嘉州九顶寺。
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法演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五年卒。
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偈二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3—1176 【介绍】: 宋僧。眉州眉山人,俗姓彭,字瞎堂。年十三因其兄而出家,先至成都习经论学于大慈寺,留四年乃出游。云游各地近四十年,问答无滞,机锋峻发。孝宗乾道中,居临安灵隐寺。帝屡召入内殿,咨论法要,赐号佛海大师。淳熙中,说偈预示终期,安坐而逝。
全宋诗
释慧远(一一○三~一一七六),号瞎堂,俗姓彭,眉山(今属四川)人。年十三隶药师院为僧,后依灵岩徽禅师。会圆悟领昭觉,往见之,得悟,机锋峻发,众目为铁舌远。孝宗乾道五年(一一六九),由虎丘奉诏住皋亭崇光。六年,被旨补灵隐。曾召入禁中,赐号佛海禅师。淳熙三年卒,年七十四。为南岳下十五世,天宁佛果圆悟克勤禅师法嗣。有齐已等编《瞎堂慧远禅师广录》,收入《续藏经》。事见《周文忠集》卷四○《灵隐佛海禅师远公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补续高僧传》卷一○有传。 慧远诗,以辑自《佛海慧远禅师广录》卷一至卷三者编为卷一,以见于《广录》卷四者编为卷二,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慧远眉山彭氏子。年十三从药师院宗辩和尚薙染。首诣大慈讲肆。次参灵岩徽禅师。微有所入。会圆悟复领旨住昭觉远投之。值悟普说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因缘。远忽顿悟仆于众。众掖之。起远乃曰。吾梦觉矣。至夜小参远出问曰。净裸裸空无一物。赤骨力贫无一钱。户破家亡。乞师赈济。悟曰。七珍八宝一时拿。远曰。祸不入谨家之门。悟曰。机不离位堕在毒海。远便喝。悟以拄杖击禅床云。吃得捧也未。远又喝。悟连喝两喝。远便礼拜。自此机锋峻发无所抵捂。出世初住皋亭山显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诏迁灵隐。上堂僧问。即心即佛时如何。曰顶分了角。僧曰。非心非佛时如何。曰耳坠金环。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曰颓顶脩罗舞柘枝。七年二月十五日召入选德殿赐坐。孝宗问。如何免得生死远对曰。不悟大道终不能免。帝曰。如何得悟。远曰。本有之性究之无不悟者。帝曰。悟后如何。远曰。悟后始知脱体现前了无毫发可见之相。帝首肯之。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远曰。目前无法。陛下唤甚么作心。帝曰。如何是心。远正身叉手立曰。只这是。帝大悦。八年秋八月七日召远入东阁赐坐。帝曰。前日梦中忽闻钟声。遂觉不知梦与觉。是如何。远曰。陛下问梦耶问觉耶。若问觉而今正是寐语。若问梦而梦觉无殊。教谁分别。梦即是幻。知幻即离。觉心不动。故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帝曰。梦幻既非。钟声从甚处起。远曰。从问处起。帝又问曰。前日在此阁坐。忽思得不与万法为侣有个见处。远曰。愿闻。帝曰。四海不为多。远曰。一口吸尽。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欠阙。远曰。才涉思惟便成剩法。正使如断轮如闪电了无干涉。何以故。法无二故。见无二见。心无别心。如天无二日。帝悦赐佛海大师之号。淳熙二年乙未秋示众说偈曰。淳熙二年闰季秋九月旦。闹处莫出头。冷地著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种作贵人。教谁卖柴炭。向尔道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没涯岸相唤。相呼归去来。上元定是正月半。明年正月忽感微疾。果于上元说偈曰。拗折秤锤。掀翻露布。突出机先。鸦飞不度。安坐而逝。留七日颜色不异。全身塔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眉山彭氏子。年十三。从药师院宗辩薙染。首诣大慈讲肆。次参灵岩徽禅师。微有所入。会圆悟领旨住昭觉。远投之。值悟普说。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因缘。远忽顿悟。仆于众。众掖之起。远乃曰。吾梦觉矣。至夜小参。远出问曰。净裸裸空无一物。赤骨力贫无一钱。户破家亡。乞师赈济。悟曰。七珍八宝一时拿。远曰。祸不入谨家之门。悟曰。机不离位。堕在毒海。远便喝。悟以拄杖击禅床云。吃得棒也未。远又喝。悟连喝两喝。远便礼拜。自此机锋峻发。无所抵捂。出世。初住皋亭山显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诏迁灵隐。上堂。僧问即心即佛时如何。曰顶分了角。僧曰。非心非佛时如何。曰耳坠金环。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曰秃顶修罗舞柘枝。七年二月十五日。召入选德殿赐坐。孝宗问如何免得生死。远对曰。不悟大道。终不能免。帝曰。如何得悟。远曰。本有之性。究之无不悟者。帝曰。悟后如何。远曰。悟后始知。脱体现前。了无毫发可见之相。帝首肯之。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远曰。目前无法。陛下唤甚么作心。帝曰。如何是心。远正身又手立曰。只这是。帝大悦。八年秋八月七日。召远入东阁赐坐。帝曰。前日梦中。忽闻钟声遂觉。不知梦与觉是如何。远曰。陛下问梦耶。问觉耶。若问觉而今正是寐语。若问梦而梦觉无殊。教谁分别。梦即是幻。知幻即离。觉心不动。故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帝曰。梦幻既非。钟声从甚处起。远曰。从问处起。帝又问曰。前日在此阁坐。忽思得不与万法为侣。有个见处。远曰愿闻。帝曰。四海不为多。远曰。一口吸尽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欠阙。远曰。才涉思惟。便成剩法。正使如断轮。如闪电。了无干涉。何以故。法无二故。见无二见。心无别心。如天无二日。帝悦。赐佛海大师之号。淳熙三年正月。忽感微疾。于上元说偈曰。拗折秤锤。掀翻露布。突出机先。雅飞不度。安坐而逝。留七日。颜色不异。全身塔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慧远。号瞎堂。眉山金流镇彭氏子。年十三。𨽻药师院为僧。听习经论。弃而依灵岩。徽公。微有省发。会圆悟领昭觉。师即之闻。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因缘。师大悟。仆于众。众掖之。师乃曰。吾梦觉矣。自是机锋峻发。众目为铁舌远。圆悟顺寂。师东下。屡迁名刹。繇虎丘。奉诏住皋亭崇光。时孝宗留心空宗。召师入对选德殿。或入内观堂见。必延坐进茶。称师而不名。礼数视诸师有加。上曰。前日睡中。忽闻钟声遂觉。未知梦与觉如何。师曰。梦觉无殊。觉心不动。上曰。梦幻既非。且钟声从何处起。师曰。从陛下问处起。上曰。然则毕竟如何。免得生死。师曰。不悟大乘。终不能免。曰。如何得悟。师曰。本有之性磨之。岁月自然得悟。曰。悟后如何。师曰。悟后。始知今日问答皆非。曰。一切处不是后如何。师曰。脱体现前。更无可见之相。上首肯之。赐号佛海禅师。一日车驾幸其室。室挂行道影。上指问师曰。此是水墨空尘。而真者安在。师叉手近前曰。春气和暖。恭惟圣躬万福。上大笑。因书赞焉。师一身系法门之望。奇言妙句。传播诸方。学者云奔川委。视师所在为归正。如一佛出世。乙未秋。示众曰。淳熙二年闰季秋九月旦。闹处莫出头。冷地着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种作贵人教。谁卖柴炭向汝。道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没涯岸。相唤相呼归去来。上元定是正月半。都下喧传而疑之。至期诸王卿相皆至。师升座说法。遂入方丈扄闭。师旧蓄一猿。颇驯狎因衣之。命曰猿行者。久之。众窥窗隙声息并无。惟见猿持卷侍侧。亟入师已逝矣。猿书。乃辞世偈也。偈曰。拗折秤锤。掀翻露布。突出机光。鸦飞不度。留七日颜色不变。塔全身于寺之乌峰。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
瞎堂禅师者。
名慧远。
生眉山之彭氏。
为圆悟禅师之晚子也。
圆悟复领昭觉时。
年老。
乃以化柄属之门贤。
其门贤已播海内矣。
以故摩竭之令。
复行于昭觉。
而远新从灵崖来。
灵崖为徽禅师所居。
得起铁拂为首座。
敲唱黄龙宗旨。
远事之二载。
于徽言下。
得其概焉然起首座。
屡诱掖之。
远无留意。
乃抵昭觉。
侯十日。
始得通谒于悟公。
公与语大奇之。
叹曰。
吾道未衰也。
许远得非时入室。
远每大跪请益。
公但笑曰。
将谓吾老矣。
故如此著急耶。
远屏气自失。
不敢进言。
一日闻举庞居士不与万法为侣因缘。
大彻其旨越众进问曰。
净裸裸空无一物。
赤骨立贫无一钱。
户破家残。
乞师赈济。
公曰。
七珍八宝一时拿。
曰贼不入谨家之门。
公曰。
机不离位。
堕在毒海。
远便喝。
公以拄杖击禅床曰。
吃得棒也未。
远又喝。
公连喝两喝。
远作礼趋而去。
自此机发莫禦。
丛林共加其号。
为铁舌远。
遂与元布袋辈齐名。
绍兴间。
嵋守请居象耳山。
不赴。
未几圆悟顺世。
远勃然起曰。
芳躅云亡。
继之者谁。
高卧北窗。
顾可得耶。
扁舟出峡。
抵淮南开化龙蟠。
迁琅琊。
繇琅琊迁普济。
繇普济迁定业。
繇定业迁光孝。
历十八载。
名辈归之。
僧问。
即心即佛时如何。
远曰。
顶分丫角。
非心非佛时如何。
曰。
耳堕金环。
不是心。
不是佛。
不是物。
又作么生。
曰。
秃顶修罗舞柘枝。
又问。
浩浩尘中如何辨主。
远曰。
木杓头边镰切菜。
莫便是和尚为人处也无。
曰。
研槌撩馎饦。
又问。
不与万法为侣。
是甚么人。
远曰。
脚踏辘轳。
曰。
庵里人为甚不知庵外事。
远曰。
拄杖横挑铁蒺藜。
又问。
昔有一秀才。
作无鬼论。
论成。
鬼叱曰。
争柰我何。
意作么生。
远以手斫额曰。
何似生。
曰。
祇如五祖以手作鹁鸠嘴曰。
谷孤孤。
又且如何。
远曰。
自领出去。
曰。
东山水上行。
明甚意旨远曰。
初三十一不用择日。
曰。
十二时中如何用心。
远曰。
蘸雪吃冬瓜。
其机海无涯。
约多类此。
又过南岳寓南台。
是时琏禅师住龙王。
与方广行公。
皆月庵高弟。
道著湖湘。
私相语曰。
此间壁立万仞。
远来何所措足乎。
故请升座。
设三十馀问。
皆从上誵讹。
险节关棙。
远毕酬之。
辞旨超伦。
琏等屈服。
欲以名刹居远。
远不顾。
东隐天台。
来往国清护国鸿福三寺。
乾道丁亥。
平江守以虎丘迎远。
又奉旨历崇光灵隐二处。
孝庙常召见。
咨询法要。
加号佛海禅师。
名儒日绕座下。
以居士身而嗣法者。
则有内翰曾开知府葛郯。
郯号信斋。
闻远发挥即心即佛之案。
有省。
而呈颂曰。
非心非佛亦非物。
五凤楼前山突兀。
艳阳影里倒翻身。
野狐跳入金毛窟。
远曰。
公见处只可入佛。
难入魔在。
郯愕曰。
何也。
远曰。
何不道金毛跳入野狐窟。
郯乃领旨。
曾开字天游。
久升圆悟大慧之堂。
闻风来访。
故问曰。
如何是善知识。
远曰。
露柱灯笼。
猫儿狗子。
曰。
为甚赞即欢喜。
毁即烦恼。
远曰。
侍郎曾见善知识否。
开变色曰。
三十年参方。
何言不见。
曰。
向烦恼处见。
向欢喜处见。
开拟议。
远喝之。
开复拟进语。
远摇手曰。
开口底不是。
开愧汗透重襟。
远召曰。
侍郎向甚处去也。
开猛省踊跃。
说偈曰。
咄哉瞎驴。
丛林妖孽。
震地一声。
天机漏泄。
有人更问意如何。
拈起拂子劈口截。
远笑曰。
也秖得一橛。
妙喜在岭南。
因阅远语录。
大骇曰。
老师暮年有子如是耶。
遂以圆悟所付法衣。
寄赠之。
于是江湖以为。
远公见超妙喜云。
一日忽示众曰。
淳熙二年。
闰季秋九月旦。
闹处莫出头。
冷处著眼看。
明暗不相干。
彼此分一半。
一总作贵人。
教谁卖柴炭。
向你道。
不可毁不可赞。
体若虚空没涯岸。
相唤相呼归去来。
上元定是正月半。
时都下喧传。
颇疑之。
遂达上听。
至期无疾。
升座如常。
然士庶竞集。
上亦密遣中使。
伺起居。
远命侍者。
并赴堂。
及斋毕。
寝室窅然。
白气氤氲。
侍者入帷。
见猿行者手捧卷庄立榻前。
远已化矣。
急取行者手卷视之。
乃辞世偈也。
偈曰。
拗折秤锤。
掀翻露布。
突出机先。
鸦飞不度。
四众殷留十日。
受朝廷最后之供。
其颜不少异也。
年七十四。
坐五十九夏。
远公素蓄一黑猿。
驯知人意。
名曰猿行者。
亦悠然脱去。
其小师道济及缁素。
奉远公塔于寺之乌峰。
亦葬猿行者于其侧焉。
赞曰。
姬氏曰贞胜者也。
余考佛海提唱。
如赤帝子断蛇。
而神姥夜号。
其出没纵横。
五祖演公类也。
此妙喜宁不望风而骇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慧远,眉山彭氏子。年十三,从药师院宗辩薙染。首诣大慈讲肆,次参灵岩徽禅师,微有所入。会圆悟复住昭觉,遂投之。值悟普说,举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法为侣因缘,远顿悟,仆于众中,众掖之起,远乃曰:“吾梦觉矣。”至夜小参,远出问曰:“净裸裸空无一物赤骨力,贫无一钱,户破家亡,乞师赈济。”悟曰:“七珍八宝一时拿。”远曰:“祸不入谨家之门。”悟曰:“机不离位,堕在毒海。”远便喝,悟以拄杖击禅床云:“吃得棒也未?”远又喝,悟连喝,远便礼拜。自此,机锋俊发,无所抵午。初住皋亭山显孝,宋乾道六年十月十五日诏迁灵隐,上堂,僧问:“即心即佛时如何?”曰:“顶分了角。”僧曰:“非心非佛时如何?”“耳坠金环。”僧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又作么生?”曰:“颓顶修罗舞柘枝。”七年七月十五日,召入选德殿,赐坐,孝宗问:“如何免得生死?”远对曰:“不悟大道,终不能免。”帝曰:“如何得悟?”远曰:“本有之性,究之无不悟者。”帝曰:“悟后如何?”远曰:“悟后始知脱体现前,了无毫发可见之相。”帝首肯之。帝又曰:“即心即佛如何?”远曰:“目前无法,陛下以甚么作心?”帝曰:“如何是心?”远正身叉手立,曰:“只这是。”帝大悦。八年秋八月七日,召远入东阁,赐坐,帝曰:“前日梦中忽闻钟声,遂觉,不知梦与觉是如何?”远曰:“陛下问梦耶?问觉耶?若问觉而今正是寐语,若问梦而梦觉无殊,教谁分别?梦即是幻,知幻即离,觉心不动。故曰:若能转物,即同如来。”帝曰:“梦幻既非,钟声从甚处起?”远曰:“从问处起。”帝又问曰:“前日在此阁坐,忽思得不与万法为侣,有个见处。”远曰:“愿闻。”帝曰:“四海不为多。”远曰:“一口吸尽西江水又如何?”帝曰:“亦未曾欠阙。”远曰:“才涉思维,便成剩法,正使如断轮如闪电,了无干涉。何以故?法无二故,见无二见,心无别心,如天无二日。”帝悦,赐“佛海大师”之号。淳熙二年乙未秋,示众说偈曰:“淳熙二年闰,季秋九月旦。闹处莫出头,冷地著眼看。明暗不相干,彼此分一半。一种作贵人,教谁卖柴炭。向你道,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没涯岸。相唤相呼归去来,上元定是正月半。”明年正月,忽感微疾,果于上元说偈曰:“拗折秤锤,掀翻露布,突出机先,鸦飞不度。”安坐而逝,留七日,颜色不异,全身塔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03—1163 【介绍】: 宋僧。蕲州人,俗姓江,号应庵。年十七出家,侍虎丘隆禅师,通彻大法。晚居明州天童寺,机辩明妙。世称昙华与宗呆为二甘露门。
全宋诗
释昙华(一一○三~一一六三),号应庵,俗姓江,蕲州黄梅(今属湖北)人。年十七于东禅寺去发。首依随州水南遂禅师。历谒湖南北、江东西诸老宿。至云居,礼圆悟禅师。入蜀,往见彰教绍隆,侍隆移虎丘。辞游诸方,初分座于处州连云寺,继住处州妙严寺。历住衢州桐山明果寺,蕲州德章安国寺,饶州报恩光孝寺、荐福寺、宝应寺,婺州宝林寺、报恩光孝寺,江州东林太平兴隆寺,建康府蒋山太平兴国寺,平江府报恩光孝寺,两住南康归宗寺,末住明州天童山景德寺。孝宗隆兴改元卒,年六十一。为南岳下十六世,虎丘绍隆禅师法嗣。有宋守铨等编《应庵昙华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事见《语录》及所附宋李浩撰《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九、《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昙华诗,以辑自《语录》卷一至卷六之诗编为卷一,以见于《语录》卷一○之诗为卷二。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三四七
昙华(?——一一六三),号应庵,黄梅(今湖北黄梅)人,江(一作汪)氏子。年十七出家,住明州天童寺,绍兴末住平江府光孝寺。隆兴元年卒。见《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五。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昙华字应庵。蕲州汪氏子也。生而奇杰不类凡儿。年十七依于东禅薙发。首谒遂和尚略得染指法味。于是遍参知识。靡所契證。闻圆悟住云居煅炼学者。华往礼依侍。悟乃痛与锥剳。值悟返蜀指见虎丘隆禅师。侍一载顿明大事。已而访此庵元命分座。于是开堂妙严。迁归宗。时大慧在梅阳。有僧传华示众语。大慧见之极口称叹。复寄偈曰。坐断金轮第一峰。千妖百怪尽潜踪。年来又得真消息。报道杨岐正脉通。虎丘忌日拈香曰。生平没兴撞著这无意智老汉。做尽伎俩凑泊不得。从此卸却干戈。随分著衣吃饮。二十年来坐曲录床。悬羊头卖狗肉。知他有甚凭据。虽然一年一度烧香日。千古令人恨转深。世称华与杲二甘露门。尝戒徒众曰。衲僧著草鞋。住院何事口如鼋蛇恶窟乎。宋隆兴元年六月十三日奄然而化塔全身于东山。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应庵禅师。
讳昙华。
北宋徽宗崇宁癸未。
生于楚黄江氏。
神彩炳异。
识度持重。
年十七。
具决定志。
津济群品。
弃家得道于虎丘隆公。
隆先妙喜。
受印于佛果。
佛果嗣法东山演禅师
而应庵为东山之四世也。
当时推二甘露门。
谓楚西有应庵。
浙东有妙喜。
妙喜谪梅杨。
有传应庵法语至者。
妙喜誉不容口。
以偈柬曰。
坐断金轮第一峰。
千妖百怪尽潜踪。
年来又得真消息。
报道杨岐一脉通。
应庵之语曰。
九年面壁。
坏却东土儿孙。
只履西归。
钝置黄面老子。
以拄杖画一画云。
石牛横古路。
一马生三寅。
又曰。
十五日以前水长船高。
十五日以后泥多佛大。
东海鲤鱼打一棒。
雨似盆倾。
直得三千大千世界。
一切众生悉皆欢喜。
谓言打者一棒。
不妨应时应节。
山僧不觉通身踊跃。
遂作诗一首。
举似大众。
蜻蜓许是好蜻蜓。
飞来飞去不曾停。
被我捉来。
摘却两边翼。
恰是一枚大铁钉。
又曰。
饭箩边漆桶里。
相唾饶你泼水。
相骂饶你接嘴。
黄河三十年一度清。
蟠桃五百岁一次开花。
鹤勒那咬定牙关。
朱顶王呵呵大笑。
归宗五十年前有一则公案。
今日举似诸人。
且道是甚么公案。
王节级失却帖。
又曰。
参禅人切忌错用心。
悟明见性是错用心。
成佛作祖是错用心。
看经看教是错用心。
行住坐卧是错用心。
吃粥吃饭是错用心。
屙屎送尿是错用心一动一静一往一来是错用心。
更有一种错用心。
归宗不堪与诸人说破。
何故。
一字入公门九牛车不出。
其前后语要。
约类如此。
僧问。
秖者是埋没自己。
秖者不是孤负先圣。
去此二途。
和泥合水处。
请师速道。
曰。
玉箸撑虎口。
僧曰。
一言金石谈来易。
万事鸿毛脱去轻。
曰。
莫谩老僧好。
侍郎季浩拟达所畜。
应庵骤起。
揕其胸曰。
死后向甚处去。
浩噤不能发。
应庵叱退之。
浩不旬日。
彻见临济宗旨。
其妙密钳锤。
又类如此。
故一时无表里贵贱。
耆艾饱参。
经其炉韛。
无不汗下心死。
隆兴改元五月。
虎丘忌晨。
应庵拈香曰。
平生没兴。
撞著无意智老和尚。
做尽伎俩。
凑泊不得。
从此卸却干戈。
随分著衣吃饭。
二十年来坐曲录床。
县羊头卖狗肉。
知它有甚凭据。
一年一度烧香日。
千古令人恨转深。
已而以丛林。
嘱累教授严康朝。
以滹沱正宗。
分付密庵咸杰。
次月将告寂。
犹挂牌入室。
或以偈请。
应庵呵曰。
吾长笑诸方所为。
而自蹈之耶。
区分院事。
洪纤不遗。
趺坐迁化。
世龄六十一。
僧夏四十三。
塔于玲珑岩之外冈。
未踰月。
妙喜亦迁化。
初应庵道既通闻。
此庵元布袋住连云。
深山广泽。
衲子难近。
徒步访之。
故为分座。
而连云之风立震。
已而主明果。
则雪堂每过。
盘桓永夜。
间有窃议者。
雪堂叱之。
应庵凡八历名刹。
两住归宗。
始明果。
终天童。
其居天童时。
妙喜亦生。
还住育王焉。
赞曰。
临济宗枝。
若无首山。
几到大风吹止。
虎丘命脉。
一有应庵。
家声始不寂寥。
如珠中如意。
花里优昙。
色色改观。
但圆悟为一睡虎。
发其千片之弩。
岂有鼷鼠。
怏怏负其所望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昙华,字应庵,蕲州汪氏子也。生而奇杰,不类凡儿。年十七,依于东禅薙发,首谒遂师,略得染指法味。于是,遍参知识,靡所契證。闻圆悟住云居,煆炼学者,华往礼焉,因依之。悟乃痛与锥剳,值悟返蜀,指见虎丘隆。趋侍一载,顿明大事。已而访此庵元命分座,于是开堂妙严,迁归宗,时大慧在梅阳,有僧传华示众语,大慧见之极口称欢,复寄偈曰:“坐断金轮第一峰,千妖百怪尽潜踪。年来又得真消息,报道杨岐正脉通。”虎邱忌日,拈香曰:“生平没兴,撞著这无意智老汉,做尽伎俩,凑泊不得,从此卸郤干戈,随分著衣吃饭,二十年来坐曲录床,悬羊头、卖狗肉,知他有甚凭据,虽然一年一度烧香日,千古令人恨转深。”世称华与杲二甘露门。尝戒徒众曰:“衲僧著草鞋住院,何事口如鼋蛇恶窟乎!”宋隆兴元年六月十三日奄然而化,塔于东山。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渊(?~一一五三),住潭州道林寺。为南岳下十六世,大沩月庵善果禅师法嗣。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卒。事见《嘉泰普灯录》卷二一、《五灯会元》卷二○。今录诗二首。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五
渊禅师者。
失其里氏。
木讷寡文。
为人无竞。
尝点胸自警曰。
参方须具择法眼。
不然。
踏碎铁鞋。
何益哉。
是时吴楚法席。
以物色相胜。
独大沩月庵果公峭甚。
室中惟置一方木榻。
兀坐如铁橛。
霜雪不释。
每诫知事。
不可以软语诱人。
学流见辄引去。
惟渊坚依决择。
每受诃责。
株立弗避。
月庵每切齿熟视而休。
有檀家入山求法。
月庵因起谓众曰。
奚仲造车一百幅。
拈却两头除却轴。
蓦打圆相曰。
切莫错认定盘星渊。
于此尽脱廉纤。
后出世潭州道林。
法嗣月庵。
月庵嗣开福宁。
宁入五祖演禅师之炉鞴。
故渊为克肖之孙也。
同出月庵之门。
有八人。
各化一方。
独渊瞿然。
以卑自牧。
群贤竞起。
成褫之故。
道林声价甚迈。
穷谷琏尝曰。
道林颔下有逆鳞。
不可撄他。
有僧挺身曰。
便撄时如何。
琏曰。
横尸万里。
僧传语道林。
渊曰。
穷谷瞎秃错下名言。
僧请别置一答。
渊曰。
只恐不是玉。
是玉也大奇。
于是禅流往来。
馨炙其语。
僧问曰。
雪峰一问德山低头便归方丈意旨如何。
渊曰。
奔雷迸火。
曰。
岩头道其未会末后句。
又作么生。
渊曰。
相随来也。
曰。
未审。
那里是岩头密启其意处。
渊曰。
万年松在祝融峰。
曰。
三年后果迁化。
还端的也无。
渊曰。
摩尼达哩吽癹吒。
渊令不易出。
出则风行草偃。
而便懒之毙。
靡然易向。
然复不驰刺檀家。
日以锄钁为佛事。
普请归。
忽拈拄杖。
告众曰。
离却色声言语。
道将一句。
来众无对。
渊曰。
动静色声外。
时人不肯对。
世间出世间。
毕竟是谁会。
言讫倚杖。
当轩庄立而逝。
赞曰。
余读东山祖语录。
则青山白云。
开遮自在。
嗣后尊宿肖之者几几。
岂碧潭明月。
捞摝方知乎。
今拣道林数语。
颇类之。
不可不传之也。
然月庵恣于孤硬。
而道林继之。
青阳解冻矣。
万类不获荣。
愿者未之有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
俗姓王,潼川人,号正觉。
少为进士有声,后出家昭觉寺。
晚年从五祖演和尚学道,颇有声誉。
出主保福寺卒。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宗显号正觉。
潼川王氏子也。
少选为进士有声。
尝昼掬溪水为戏。
至夜思之遂见水泠然盈室。
欲汲之不可得。
忽尔尘境自空叹曰。
吾世网裂矣。
往依昭觉白公得度。
萧然一衲随众咨参。
一日白公问。
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作么生会。
忽于言下顿悟曰。
钉杀脚跟也。
白拈起拂子曰。
这个又作么生。
显一笑而出。
服勤七祀。
出游至京都淮浙遍历丛林。
晚登五祖见演和尚问。
未知关棙子。
难过赵州桥。
如何是关棙子。
祖曰。
汝且在门外立。
显进步一踏而退。
祖曰。
许多时茶饭元来也有人知滋味。
明日入室。
祖见显便问。
是昨日问话僧否。
我固知尔见处。
秖未过得白云关在。
显珍重便出。
时圆悟为侍者。
乃以白云关意扣悟。
悟曰。
直下会取。
显笑曰。
我不是不会。
祇是未谙。
待见这老汉共伊理会一上耳。
次日祖往舒城。
显与悟继往。
适会于兴化。
祖问记得曾在那里相见来。
显曰。
全火秖候。
祖顾悟曰。
这汉饶舌。
后游庐山回举高高峰顶立话所得之意。
白五祖。
祖曰。
吾尝以此事诘先师。
先师曰。
我曾问远和尚。
远曰。
猫有软血之功。
虎有起尸之德。
非索达本源不能到也。
显侍之久。
祖钟爱之。
辞返蜀祖为小参。
复送之以颂曰。
离乡四十馀年。
一时忘却蜀语。
禅人回到成都。
切须记取鲁语。
显归昭觉。
白公尚无恙。
再侍之声誉蔼然。
初出住长松。
次主保福。
大张炉鞴。
煅炼四方学者。
故龙象多出其轮下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显。
潼川王氏子。
少举进士。
有声。
尝掬溪水为戏。
至夜思之。
见水。
泠然盈室。
欲汲不可。
而尘境自空。
悟曰。
吾世网裂矣。
往依白得度。
随众咨参。
一日白问。
高高峰顶立。
深深海底行。
子如何会。
显于言下顿悟。
曰。
钉杀脚跟也。
白举起拂子。
显一笑而出。
服勤七祀。
南游见五祖演和尚
久处侍寮。
澈法底蕴。
四十馀年始还。
时白尚无恙。
举应长松。
迁保福信相。
太常卿苏元老。
序其语录云。
顷者吾蜀。
但以讲席律坛。
为无等等法。
未知祖道之高。
晚得真觉胜禅师。
自黄檗。
阐化成都昭觉寺。
初会易之广大。
变动周流六虚者。
又原道之微妙。
混成先天地生者。
遂言曰。
吾法函盖乾坤不为大。
销殒虚空不为难。
当体现成。
随用立具。
西南缁素。
骤闻者多。
瞪瞢不入。
久各怃然。
莫不失喜落涕。
恨遭遇之晚。
胜禅师既殁。
绍禅师继之。
其法犹胜禅师也(绍即白)。
而化度加众。
绍禅师既殁。
显禅师继之。
其法犹绍禅师也。
而缘合加盛。
前住长松。
今居保福。
皈依之侣未可计。
济拔之功未有艾也。
呜呼。
释迦别传。
迦叶亲授。
西天祖师所护念。
中华耆宿所承袭。
遐哉邈矣。
不图今日及吾身亲见之。
然师奥句微言。
某未敢窥测。
聊举大略。
晓吾党新发意者。
蕲与交臂作舞。
同趍师门云。
盖其为时贤致叹。
如此。
明河曰。
显出蜀得东山。
磨淬最久。
始臻源奥。
及出世。
独为绍觉烧香。
议者谓。
其以小技溷掩道望。
以故情谬紊师承。
丛林目为显牛子云。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宗显,字正觉,潼川王氏子也。少选为进士,有声于时。尝昼掬溪水为戏,至夜思之,遂见水泠然盈室,欲没之不可得,忽尔尘境自空,叹曰:“吾世网裂矣。”往依昭觉白公得度,萧然一衲,随众咨参。一日,白公问:“高高峰顶立,深深海底行,作么生会?”忽于言下顿悟,曰:“钉杀脚跟也。”白拈起佛子曰:“这个又作么生?”显一笑而出。服勤七祀,出游至京都淮浙,遍历丛林,晚登五祖见演,问:“未知关捩子难过赵州桥,如何是关捩子?”演曰:“汝且在门外立。”显进步一踏而退。演曰:“许多时茶饭,原来也有人知味。”明日,入室,演问:是昨日问话僧否?我固知尔见处,秪未过得白云关。显珍重便出。时圆悟为侍者,乃以白云关意扣悟,悟曰:“直下会取。”显笑曰:“我不是不会,秪是未谙得耳。”次日,演往舒城,显与悟继住,适会于兴化,演问:“记得曾在何处相见?”显曰:“全火秪候。”演顾悟曰:“殊饶舌。”后游庐山,回举“高高峰顶立”话所得之意白演,演曰:“吾尝以此事诘先师,先师曰:‘我曾问远和尚,远曰猫有歃血之功,虎有起尸之德,非素达本源,不能到也。’”显侍之久,演钟爱之。辞返蜀,演为小参,复送之以颂曰:“离乡四十馀年,一时忘郤蜀语。禅人回到成都,切须记取鲁语。”显归昭觉,白公尚无恙,再侍之,声誉蔼然。初出住长松,次主保福,大张炉鞴,煆炼学者,故龙象多出其门。
共 19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