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智圆

相关人物:共 12 位
共 1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文·卷一一八
释源清(?
——九九九),天台宗名僧。
自署「丹丘沙门」,主持钱塘奉先寺,门徒谓之奉先尊者。
其学说师承于慈光昭恩而下传梵天庆昭、孤山智圆,以智顗《金光明经玄义》略本为真作,主张以心性真如为观察之对象,并以为真心无性恶、真如随缘而起。
其说与同宗四明知礼等人颇不合,导致天台宗分为山家、山外两派,晤恩、源清一系被称为山外。
著有《法华十妙不二门示珠指》二卷(存)、《法华龙女成佛欢实义》一卷(存)等。
释智圆闲居编》卷四、一五,又参吕澄《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0—1028 【介绍】: 宋僧。四明人,字约言。俗姓金。七岁丧母,发愿出家,十五岁受具。二十岁从宝云寺义通法师习天台教观。甫经一月,便能讲经。与高僧慈云相结,义同手足。未几,名撼四方,净侣云集。太宗淳化间出主乾符寺,寻迁延庆寺,专事忏讲四十余年,生徒遍于东南。真宗赐号法智大师,世称四明尊者。后世尊为天台宗十七祖。有《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大悲忏仪》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0—1028 【介绍】: 宋僧。四明人,俗姓金,名知礼,字约言。年十五出家,师事宝云寺义通法师。讲天台教观。真宗天禧四年住延庆寺,学徒甚众。有《十义书》、《融心解》等多种。
全宋文·卷一七四
知礼(九六○——一○二八),又称智礼,字约言,俗姓金氏,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幼出家,十五岁受具足戒。二十岁从天台螺溪传教院义通学天台教观。端拱元年师卒,遂继席弘化。后居四明延庆院。四十馀年中,讲论佛典,修礼忏法,并与本宗「山外派」展开长期争论,开创山家派,成为天台宗著名义学高僧,后人尊为天台宗第十七祖,人称四明尊者,宋真宗赐号法智大师。天圣六年卒,年六十九。著述宏富,有《十二门指要钞》、《观心二百问》、《金光明经文句》、《观音玄义记》、《观音义疏记》、《观经疏妙宗钞》、《四明十义书》、《四明尊者教行录》等,多存。见释宗晓《四明尊者年谱》(《大正藏》卷四六),《佛祖统纪》卷八。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知礼。
字约言。
四明金氏子。
父母祷佛而生。
神宇清粹。
不与众伦。
出家具戒。
从宝云习教观。
大有解入。
与慈云相结。
义同手足。
端拱元年。
宝云归寂。
遂继席弘化。
学众云委。
咸平中。
郡大旱。
与慈云同修光明忏祈雨。
约三日无应当。
然一手供佛。
忏未竟。
雨已大浃。
是年。
遣门人如什二子。
持十义书观心二百问。
诣钱塘昭师室。
初是。
光明玄。
有广略二本。
景德前。
钱塘恩师制发挥记。
专解略本。
谓。
十种三法。
纯谈法性。
不须更立观心。
广书有之者。
后人擅加耳。
师于是。
作扶宗记。
大明广书附法观心之义。
谓恩师之废观心。
是谓有教而无观。
有梵天昭孤山圆
皆奉先门学。
述辩讹。
以助略书。
彼此诘难往返。
绵历七载。
乃总结前后。
为书二卷。
凡十章。
因为十义书。
又设为二百问以质之。
时。
孤山居昭师座端。
观如什论不已。
遽白郡守。
以来无公据发遣。
令还不复致答。
事乃已。
祥符六年。
建念佛施戒会。
岁视为尝。
且撰融心解。
明一心三观。
显四净土之旨。
天禧改元。
谓其徒曰。
半偈亡躯。
一句投火。
圣人之心。
为法如是。
吾将捐身。
以警懈怠。
乃与异闻。
结十同志。
修法华忏。
三载期满。
将焚身以供妙经。
秘书杨大年。
以常住弘法为请。
并诸公。
交劝力止之。
乃复结十僧。
修大悲忏法三载。
以酬素愿。
是年。
述消复三用章。
对孤山阐义钞。
四年驸马李遵勖。
奏师高行遗身。
上嘉叹。
赐号法智。
且遣内侍。
至延庆寺。
命修法华忏三日。
为国祈福。
因撰观音别行玄记。
观经疏妙宗钞。
天圣改元。
天童凝禅师。
贻书论指要钞。
拣示达磨门下三人。
得道浅深。
为不可。
师为改之。
三年。
大弘放生之业。
五年。
制光明文句记。
以迫归寂。
不及终帙。
六年元旦。
建光明忏七日。
为顺寂之期。
至五日。
结跏趺坐。
召大众说法。
称佛号。
奄然而逝。
寿六十九。
夏五十四。
露龛二七日。
颜貌如生。
爪发俱长。
塔于南城崇法院之左。
师著述数十种。
发明天台一家之旨。
无剩义矣。
诚为前达之功臣。
后学之模范。
独于起信。
大有悟入。
故多所援据。
后人扁其堂。
曰起信。
示不忘也。
师门学甚夥。
而尚贤为之冠。
嗣法智。
主延庆。
道化大行。
尝晨入忏堂。
见一虎伏几前。
贤直进。
展尼师坛于虎背。
拜之。
寂无所睹。
奇哉。
则其人为可知矣。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知礼,字约言。明州金氏子。其父母梦神僧携一童,畀之曰:“此佛子罗睺罗也。”未几生礼。七岁丧母,号哭不绝,白父求出家,依太平兴国寺洪选得度。及长,诣宝云寺义通法师学教观圆顿之旨,一受即了。淳化中主乾符寺,寻徙保恩院,敷扬教观,学徒踵至。会明州旱,礼与慈云式同修光明忏。约三日不雨,当自焚一手。如期,果大雨。大中祥符三年,重建保恩寺,赐名“延庆”。六年建念佛施戒会。自兹以降,每岁二月望,以为常举。尝集十僧,修《法华忏》三年,更集十僧修《大悲忏》三年,积精竭诚,千日无倦。人以为难,自礼视之,乃若固然。复于佛前,并爇三指,真心妙谛,超然生死。天禧四年,赐号“法智大师”,敕令住世演教。礼以从上诸祖,阐扬净土者,多谭事相,空示观门,暂被时机,未穷圆顿。因取天台《观无量寿经疏》,研极理奥,曲畅玄风,成《妙宗钞》数万言。时方诏天生立放生池,礼舍钵资,集诸善缘,结放生会,每岁佛诞日,纵诸鱼鸟。有司以闻,敕枢密刘筠撰文,立碑院内。天圣六年正月元日将示寂,建《光明忏》七日。至五日,结跏趺坐,召众说法,称佛数百声,奄然而逝,年六十九。露龛二七日,爪发加长。阇维时,舌根不坏,若莲华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967—1028 【介绍】: 宋杭州钱塘人,字君复。早岁游江淮间,后归杭州,隐居西湖孤山二十年。种梅养鹤,终身不娶,时称“梅妻鹤子”。善行书,喜为诗,多奇句。卒,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有《和靖诗集》。
全宋诗
林逋(九六八~一○二八),字君复,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孤力学,恬淡好古。
早年放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孤山,相传二十年足不至城市,以布衣终身。
仁宗天圣六年卒(宋桑世昌《林逋传》,明万历本《林和靖先生诗集》附),年六十一(《咸淳临安志》卷六五)。
真宗闻其名,曾赐粟帛;及卒,仁宗赐谥和靖先生。
有《林和靖先生诗集》四卷。
宋史》卷四五七有传。
 林逋诗,以明正德间黑口本为底本(藏北京大学图书馆,《四部丛刊》所收影明钞本即据此)。
校以宋绍熙间沈诜刻本(简称宋本,祇残存卷上)、明正统八年王玘刻本(简称正统本)、明万历间诸时宝刻本(简称万历本)。
并参校清康熙四十七年吴调元刻本(简称康熙本)、日本贞享三年柳枝轩刊本(二卷本,简称和刻)、一九六○年文物出版社影印《宋林逋自书诗卷》(简称自书诗卷)及《淳祐临安志》(简称《淳祐志》)、《咸淳临安志》(简称《咸淳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简称四库本)等,且吸收了清卢文弨以正统本校康熙本(简称卢校)、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五年邵裴子校本(简称邵校)的部分成果。
另据自书诗卷、康熙本、《淳祐志》、《永乐大典》等书中辑得之集外诗,附于第四卷卷末。
词学图录
林逋(967-1028) 字君复,卒谥和靖先生,后世称林处士。钱塘人。工诗擅书,隐居孤山二十年,不仕不娶,梅妻鹤子。《宋史》有传。有《林和靖诗集》,存词四首,见《花庵词选》。
全宋文·卷二一一
林逋(九六八——一○二八),字君复,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克己,仕吴越钱氏为通儒院学士。逋少孤力学。景德间游江淮归,结庐杭州西湖之孤山,与梅鹤为侣,二十年不入城市。真宗诏长吏岁时劳问。天圣六年卒,年六十一,仁宗赐谥曰「和靖先生」。逋善行草,喜为诗,其诗孤峭澄淡,名齐魏野,其咏梅之「疏影」、「暗香」一联尤为绝唱。然其诗稿未尝自录,故所存百无一二,皇祐中诸孙大年始掇拾为集,《宋史·艺文志》著录《林逋诗》七卷,又《》二卷。今传世之《林和靖诗集》为四卷。其外尚有《摘句图》一卷、《省心录》一卷(存)。事迹见曾巩《林逋传》(《名臣碑传琬琰集》卷三八),梅尧臣《林和靖先生诗集序》,《咸淳临安志》卷六五、九一,桑世昌《林逋传》(明万历本《林和靖先生诗集》附)。《宋史》卷四五七《隐逸传》上亦有传。

人物简介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慧才,姓王氏,乐清人也。
髫龄离俗,师事白鹤山怡芳。
宋章圣御极封于泰山,覃恩得度,时年十三,进受具戒,从学四明。
性质愚钝,常持《大悲咒》,愿学通祖道。
忽于梦中见梵僧,长数丈,脱袈裟披之,呼曰:“慧才,尽心记取。
”明日临讲,豁然开悟,前后所闻,一时洞晓。
未几,首众四座推服。
复谒慈云,北面服勤,旦夜不替。
宋治平初,杭守沈公请住法慧宝阁,二十年始终如一。
太尉卢公奏赐“广慈”之号,净石来请,勉徇众意,敷畅未久,翕然从化。
已而退居雷峰塔下,每翘足诵《大悲咒》,必百八遍为课。
元丰元年春三月,为灵芝元照及道俗千人受菩萨大戒于雪峰。
方羯磨时,观音像顶忽放光辉,初贯宝韬,渐散讲堂,镫炬日色,皆为映夺,净慈禅师守一为作《戒光记》,米南宫芾为之书焉。
六年五月二十一日更衣就座,书偈赞佛,洎然而化。
塔于庵右,寿八十六,腊七十三。
继其业者,法宗、戒珠十人。
才貌古,性恬,少言寡欲。
时教徒异论,谊动江浙,才独循循诱诲,未尝有所藏否。
赵清献公交契最密,及镇越,犹寄以诗,有“浙江莫谓音书隔,一日潮声两度来”之句,深情如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胡份,字子文,缙云(今属浙江)人。神宗元丰八年(一○八五)进士(清道光《缙云县志》卷八)。徽宗政和中官国子司业。有诗集,汪藻为之序,已佚。清道光《缙云县志》卷一一有传。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一九七
庆昭(九六三——一○一七),一作庆照,字子文,姓胡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年十三,受具品于会稽开元寺。
后师事同郡奉先寺源清大师,学天台义,凡十七载,颇得《法华》大旨。
源清捐代,庆昭嗣之,讲道诲人,有父师之风。
梵天寺主遇明慕其德业,虔请居上方讲院以传授来学,遂居梵天,凡十三年。
天禧元年卒,年五十五。
释智圆《閒居编》卷一五《故梵天寺昭阇梨行业记》。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思聪,字闻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七岁善弹琴,十二学书,十五学诗。神宗熙宁间落发为僧。徽宗大观、政和间挟琴游汴,日登中贵人之门。久之遂还俗为御前使臣。事见《苏轼文集》卷一○《送钱塘僧思聪归孤山叙》、《竹坡诗话》、《咸淳临安志》卷九三。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
钱塘人,字闻复。
少时善弹琴,工书,后学诗,诗有奇语。
苏轼为杭州守时,出韵令和诗,大加赞赏。
出家杭州孤山
徽宗大观、政和间挟琴游梁,后还俗为御前使臣。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二
释思聪者,钱塘法安寺僧也。少喜作文,及读大乘诸经有会,遂息心净土,日诵莲经二部,兼持佛名,未尝语及世事。一日忽谓弟子曰:“夜见佛来,当不久居此也。”弟子曰:“梦境何凭?或恐魔来相戏,奈何?”曰:“吾去后,但视吾胸前可验也。”越二夕,命声磬唱佛名,喜曰:“佛来矣。”奄然而化。视胸前一掌许,有文红润如莲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35 【介绍】: 宋秀州崇德人,字秉忱。游太学,以上书直言遭贬,隐于孤山。朝廷召之不起,赐号悟静处士。
全宋文·卷三八一八
王衷(?
——一一三五),字秉忱,秀州崇德(今浙江桐乡西南)人。
游太学,以上书直言遭贬,隐于杭州孤山,修佛徒净业。
朝廷召之不起,赐号悟静居士。
绍兴五年八月卒。
见《至元嘉禾志》卷一四,《乐邦遗稿》卷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净昙(一○九一~一一四六),嘉兴崇德(今浙江馀杭县东北)人。
住庆元府育王,晚居钱塘法慧,称无竭净昙禅师。
为南岳下十三世,保宁圆玑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十六年卒,年五十六。
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今录诗二首。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义云禅师。福州闽清黄氏子。幼入家塾。成童入乡。较颖异有声。因读论语中庸。有所悟入。后闻山堂淳禅师说法。遂自断出家。遍游江湖。至吴。见铁庵一大禅。为侍者。铁庵重之。时佛炤倡道灵隐。师往依焉。及佛照移育王。师从其行。历十年。为第一座。佛炤闻其说法。叹曰。此子提唱。宛如雪堂行和尚。吾钵袋有所付矣。遂出住香山。居五年。徙台州光孝。又徙镇江甘露。会平江虎丘万寿。皆欲延师。师闻万寿颇废。即欣然就之。淮南转运使虞公俦。又以长芦来招。师与虞公有雅。故又从之。会育王虚席。朝命师补其处。时佛炤方居东庵。父子日相从。发明临济正宗。学者云集。会有魔事。师即舍众退居香山。盖将终焉。而朝命又起师。说法净慈。恩光赫奕。都邑耸动。一日领众。持钵畿邑。是夕寺灾无遗宇。比师归。独三门岿然在瓦砾中。师不动容曰。成坏相寻。亦岂有常。今日之坏。安知不为四众作福之地哉。天子闻之。出内库金以赐。自重臣贵戚以下。倾橐辇金。惟恐居后。未期年。广殿邃庑。崇闳杰阁。盖愈于前日矣。于是。上为亲御翰墨。书慧日阁三大字赐之。开禧二年五月。示微疾。作偈别众而寂。寿五十八。腊三十五。住山十九载。徒辈奉全身。塔于寺之东北隅。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六
禅师义云者。
号退谷。
福州闽清黄氏子也。
黄氏世以诗礼传家。
云有异姿。
一目数行。
然倜傥不善浮沉。
每病其宗。
不达圣原。
各执隅说。
疑误后学。
乃淹贯性理。
先辈重之。
时有胡妪。
居乌石山。
年将百岁。
精术数。
眇忽不遗。
人争谒之。
云亦诣妪。
妪大喜。
款留数日。
乃谓云曰。
君福人也。
当有大遇我目下即归国有一敝裘奉赠。
聊表殷勤。
云受归。
怪其重。
折线路。
皆珍珠碎金。
云失足叹曰。
嗟乎七尺丈夫。
乃为胡妪所买也。
遂沉弃其裘于江而北游。
国学群士俱出其下。
释中庸
有所悟入。
裂缝掖而去。
问道于山堂淳禅师。
淳曰。
子以聪明之质。
枉顾山野。
山野毫无所长。
试言子之见处。
为子證据。
云论静定工夫。
娓娓千馀言。
淳曰。
子所说道理。
似不违背。
更有一问。
譬有一人。
正走后面。
百千虎狼赶来。
又有一人。
扯住要问。
静定工夫。
若答。
它后面虎狼迫至则伤身失命。
若不答。
他则静定工夫安在汝。
于此时。
毕竟如何施设。
云茫然。
淳公大笑而起。
云彻夜惭惶。
抚膺叹曰。
涂路之学。
终非实著。
乃求落须发。
择絮务以自励。
且勇不自矜。
行脚至吴。
见铁庵。
铁庵与语。
大奇之。
云又辞去。
铁庵曰。
抱道衲子。
须以己度人。
不可矫激其行。
自居清白地上。
以骇聋俗于此行去。
形卜于影。
毫不生惭。
斯可为人师范。
云书其语于襟。
遂造灵隐。
机契佛炤。
佛炤移住育王。
云为首众。
佛炤命其秉拂。
以为宛如雪堂。
惜妙喜先师未及见也。
遂以妙喜所付袈裟披云云。
出世香山。
次继育王。
育王以佛炤遗风规摸阔大。
岁计浩繁。
云独以朴俭为先。
中多引去者。
宗印禅师过访云。
奉蔬食之外。
焚炉对坐。
永宵清淡而已。
印心笑之。
间谓云曰。
冰淡家风。
千秋美典。
至若尊宿。
士夫过我。
山门礼体。
似不可简也。
云良久谢曰。
我非不知也。
老人住世。
德尊寰宇。
岁计动满千万。
诸方相习成风。
非锦屏大碗。
不见客。
云尝窃怪。
以为过当。
据蒙见如尊宿惠慈山门。
有幸住持。
则当率众翘勤恭请。
普施法利。
此待尊宿礼体也。
至于士夫为道相访住持。
面无謟色。
心无求事。
直辞开导。
俾贵人知有林下气象。
其礼体也。
不亦优乎。
否则古风淩夷。
必为明眼取笑。
印大然之。
庆元间。
诏云居净慈。
杖履渡江。
同禅徒数十。
皆敝衣楚楚。
意貌翛然。
武林吏佐并绅士。
迎于途。
私相慰谕。
易其华服。
而尊礼如一佛出世焉。
既主净慈。
规制画一。
与育王时无异。
惟提唱纲宗。
以为供养。
其上堂曰。
奔流度刃。
疾𦦨过风。
啐啄同时。
崖州万里。
有的道。
如人学射。
久习则巧。
殊不知未彀以前中的早涉纡迥了也。
赵州到茱萸。
靠却拄杖。
则且置。
只如孚上座道圣箭子折也。
作么生喝云。
若不同床睡。
安知被底穿。
又曰。
昔僧问云门。
杀父杀母。
佛前忏悔。
杀佛杀祖。
甚处忏悔。
云门曰。
露还会么斗。
转风雷吼。
星移海岳昏。
谁知席帽下。
元是昔愁人。
开禧二年示疾。
侍僧以榻施褥云叱去之。
曰。
吾末骨立也。
安用此。
遂卓杖别众曰。
意乌猝猝。
万人气索。
佛法向上。
何曾踏著。
临行业识。
茫茫一任。
诸方卜度。
投杖敛目而寂。
赞曰。
昔高庵闻成枯木。
住金山侈甚。
叹曰。
比丘法贵清俭。
岂宜如此。
此与后生习轻肥者何异。
得不愧古人乎。
按退谷处可为之秋。
而能简约乃尔。
其清操真足。
龟镜将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79—1253 【介绍】: 金曹州东明人,本名永,字文举。
章宗泰和三年进士,授宣德州司候。
郡多皇族巨室,律之以法,阖境肃然。
调莱州节度判官,不赴,躬耕圉城,以经学自乐。
哀宗正大初,荐授洛阳令,寻拜监察御史,屡劾权贵,左迁邳州军事判官。
金亡,优游田里,教授诸生。
蒙古贵由汗时,忽必烈赐号“中庸先生”。
有《易集说》、《历年系事记》。
共 1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