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持

相关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游洛阳。尝得疾而卒。七日复苏曰。始随胥卒。见阎罗王。立殿下。王坐殿上。使吏捡籍。史以为误追耳。寿未尽也。因放还。当时又有五沙门在焉。所谓宝明寺智圣。般寺若道品。融觉寺昙谟最。禅林寺道恒。灵觉寺宝明。王则据案。悉诘其平生所为事。智圣曰。某留心禅那而已。道品曰。某诵涅槃经四十一卷而已。昙谟最曰。某讲涅槃华严二经。领徒千数。道恒曰。某劝诱四辈檀越。造一切经。雕塑佛像十躯。宝明曰。某未出家时。尝为陇西太守。造灵觉寺。出家之后。礼拜不缺。王既听其辞。乃复谕之曰。沙门之道。必须摄心禅诵。不矜村德。不事干求。不务名誉。讲经者情分彼我。恃能傲物。募人造经像者。图财起贪。具足三毒。在官起寺者。恃势困民。假善谢罪除。智圣道品。宜令青衣童。送生天堂。外其昙谟最道恒宝明。皆宜遣皂衣卒。押付地狱。事闻于朝。太后胡氏。密敕黄门侍郎徐纥。遍于京城。访求凝所说寺额僧名。虚实何如。既而报云。其寺额僧名。果与凝所说符合不谬。于是太后叹异。诏请坐禅诵经僧百人。常于内殿供养。且诏。自今比丘不许持经像。巡街乞索。如有私财营造者听。凝竟遁于白鹿山。由是中州率尚禅诵。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九 杂科声德篇第十之一
释慧凝。
未知何许人也。
栖止洛邑而无异艺。
正修练心戒耳尝得疾暴终七日而苏起说冥间报应。
及见区分更无毫发之差。
所睹者五沙门。
一是宝明寺智圣。
以坐禅苦行得升天堂。
次一是般若寺道品。
以诵涅槃经四十卷同前智圣次是融觉寺昙谟最。
称讲涅槃华严经领徒千数。
琰摩王曰。
讲经者心怀彼我以骄𣣋物。
比丘中第一粗行。
今唯试坐禅诵经最曰。
贫道立身已来唯好讲导不能禅诵。
王曰。
付司。
即有青衣数辈。
拥送最向西北门。
屋舍皆黑。
似非好处。
次是禅林寺道恒。
唱云。
教导劝诱四辈檀越造一切经人中像十躯。
王曰。
沙门之体必须摄心守道志在禅诵不干世事不务喧繁。
虽造经像止欲得他财物。
既得财物贪心即起。
既长贪行三毒炽然具足烦恼。
与最同入黑门。
第五是灵觉寺宝明。
自称未出家时。
尝作陇西太守造灵觉寺。
即弃官入道。
虽不禅诵礼拜不阙。
王曰。
卿作刺史之日。
曲理枉法劫夺民财。
假作此寺非卿之力。
何劳说此。
亦付青衣送入黑门矣。
凝由此省悟。
最先见王属吏检寻名籍误追摄耳。
时胡太后闻之。
遭黄门侍郎徐纥依凝之说。
散访验寺额并僧名。
有无奏报。
云城东有宝明寺。
城内有般若寺。
城西有融觉禅林灵觉三寺。
并智圣道品昙谟最道弘宝明等。
皆实有之。
太后称叹久之。
诏请坐禅诵经者一百僧。
常在内殿供养焉。
续有诏不听比丘持经像左街路乞索。
如私有财物造经像者任意。
凝入白鹿山隐居修道。
自此京邑城下比丘多修禅观诵持大部经法焉。
系曰。
昙谟最坐讲法而人我因入黑门中。
若禅诵者人我随增。
知亦不免。
最与道士姜斌争论护法之功。
可补前过。
无谓传法之人皆堕负处。
胡后偏见不亡。
吁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142 【介绍】: 宋僧。汉州人,号性空。品格高古,吹铁笛以自娱,好赋咏。高宗建炎中徐明反,道经乌镇,肆意杀戮,民多逃亡。妙普直诣其所,索饭为文以自祭,事毕大呼求斩,明骇异,送之出,民多赖以全。绍兴间盘坐一盆,口吹铁笛,顺流至海,自沉死。
全宋诗
妙普庵主(一○七一~一一四二),号性空,汉州(今四川广汉)人。住嘉兴府华亭寺。为南岳下十四世,黄龙死心悟新禅师法嗣。好吹铁笛,称铁笛禅师。高宗建炎初,徐明反,肆意杀戮,妙普直诣贼所,民赖以全。绍兴十二年卒,年七十二。《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今录诗七首。
槜李诗系·卷三十
妙普,字性空,汉州人。
久依死心获证,乃抵秀州,追船子遗风,结庵青龙之野。
好吹铁笛,称铁笛禅师。
建炎初,徐明叛,道经乌镇,肆杀戮民,多逃亡。
普独荷策而往,贼见其伟异,疑必诡伏者,问其来。
荅曰,吾禅者,欲抵密印寺。
贼怒欲斩之。
普曰,大丈夫要头便斫去,奚以怒?
为愿得一饭。
贼奉肉食,普曰,孰当为我文之以祭?
贼不荅。
普索笔大书,举箸饫餐,复曰,劫数既遭离乱,我是快活烈汉。
如今正好乘时,便请一刀两段。
贼骇异,稽首谢过。
乌镇之庐舍免焚,皆其惠也。
绍兴庚申冬,造大盆穴而塞之。
修书寄雪窦持禅师曰,吾将水葬矣。
壬戌岁至,嘲之曰,拙哉,老性空。
刚要喂鱼鳖去,不索性去,只管向人说。
普曰,待兄来證明耳。
令遍集四众,作偈曰,坐脱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烧,一省开圹。
撒手便行,不妨快畅。
谁是知音,船子和尚。
高风难继,百千年一曲,渔歌少人唱。
遂至海滨,盘坐盆,中顺潮而下。
口吟一诗,以笛掷空而没。
后三日,于沙上趺坐如生,迎归。
阇维舍利如菽,二鹤徘徊,空中火尽始去。
大明高僧传·卷第七 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妙普号性空。
汉川人。
未知姓氏。
久依黄龙死心密受心印。
品格高古气宇宏迈。
因慕船子遗风。
抵秀水结庵于青龙之野。
别无长物唯吹铁笛以自娱。
好吟咏。
尝赋山居诗云。
心法双忘犹隔妄。
色尘不二尚馀尘。
百鸟不来春又过。
不知谁是住庵人。
示众偈曰。
学道犹如守禁城。
昼防六贼夜惺惺。
中军主将能行令。
不动干戈治太平。
宋建炎初贼徐明叛。
道经乌镇肆意杀戮。
民惧逃亡。
普闻叹曰。
众生涂炭。
吾盍救之。
乃荷策而行。
直诣贼所。
贼见伟异疑必奸诡询其来处。
答曰。
禅者。
问何所之。
云往密印寺也。
贼怒欲斩。
普曰。
大丈夫要头便取。
奚以怒为。
吾死必矣。
愿得一饭以为送终。
贼奉肉。
普供佛出生如常仪曰。
孰当为我文以祭。
贼笑不答。
普索纸笔大书曰。
呜呼惟灵劳我以生则大块之过。
役我以寿则阴阳之失。
乏我以贫则五行不正。
困我以命则时日不吉。
吁哉至哉。
赖有出尘之道。
悟我之性与其妙心。
则其妙心孰与为邻。
上同诸佛之真化。
下合凡夫之无明。
纤尘不动本自圆成。
妙矣哉妙矣哉。
日月未足以为明。
乾坤未足以为大。
磊磊落落无挂无碍。
六十馀年和光混俗。
四十二腊逍遥自在。
逢人则喜。
见佛不拜。
笑矣乎笑矣乎。
可惜。
少年郎风流太光彩。
坦然归去付春风。
体似虚空终不坏。
尚飨。
遂举箸饫肉。
贼徒大笑。
食罢曰。
劫数既遭离乱。
我是快活烈汉。
如今正好乘时。
便请一刀两段。
乃大呼斩斩。
贼骇异稽首谢过令卫而出。
于是民之庐舍少长无恙者普之惠也。
僧问。
既见佛为甚不拜。
普掌之曰。
会么。
曰不会。
又掌曰。
家无二主。
绍兴冬自造大盆。
凿穴塞之。
修书寄雪窦持禅师曰。
吾将水葬矣。
壬戌至。
普尚存。
乃作偈嘲曰。
咄哉老性空刚要喂鱼鳖。
胡不索性去。
秖管向人说。
普笑曰。
迟兄證明耳。
遍告遐迩众集。
普示法要说偈曰。
坐脱立亡不若水葬。
一省柴烧二免开圹。
撒手便行不妨快畅。
是谁知音船子和尚高风难继。
百千年一曲渔歌。
少人唱。
遂趺坐盆中。
口吹铁笛。
顺潮而下。
众皆随至海滨。
普去塞戽其水洄漩。
众拥观水。
涓滴不入。
乃乘流而住。
歌曰。
六十馀年返故乡。
没踪迹处妙难量。
真风遍寄知音者。
铁笛横吹作散场。
人望目断尚闻笛声呜咽于苍茫之间。
遥见以笛掷空而没。
众号泣竞图像事之。
后三日见于沙上。
趺坐如生。
道俗迎归留五日。
阇维舍利大如菽。
有二鹤徘徊空际。
火尽始去。
塔于青龙庵。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号性空。
汉州人。
久依黄龙死心。
密受心印。
品格高古。
气宇宏迈。
因慕船子遗风。
抵秀水。
结庵于青龙之野。
别无长物。
唯吹铁笛。
以自娱。
好吟咏。
尝赋山居诗云。
心法双忘犹隔妄。
色尘不二尚馀尘。
百鸟不来春又过。
不知谁是住庵人。
示众偈曰。
学道犹如守禁城。
昼防六贼夜惺惺。
中军主将能行令。
不动干戈治太平。
宋建炎初。
贼徐明叛。
道经乌镇。
肆意杀戮。
民惧逃亡。
普闻叹曰。
众生涂炭。
吾盍救之。
乃荷策而行。
直诣贼所。
贼见伟异。
疑必奸诡。
询其来处。
答曰禅者。
问何所之。
云往密印寺也。
贼怒欲斩。
普曰。
大丈夫要头便取。
奚以怒为。
吾死必矣。
愿得一饭。
以为送终。
贼奉肉。
普供佛出生如常仪。
曰孰当为我文以祭。
贼笑不答。
普索纸笔大书曰。
呜呼唯灵。
劳我以生。
则大块之过。
役我以寿。
则阴阳之失。
乏我以贫。
则五行不正。
困我以命。
则时日不吉。
吁哉至哉。
赖有出尘之道。
悟我之性。
与其妙心。
则其妙心。
孰与为邻。
上同诸佛之真化。
下合凡夫之无明。
纤尘不动。
本自圆成。
妙矣哉。
妙矣哉。
日月未足以为明。
乾坤未足以为大。
磊磊落落。
无挂无碍。
六十馀年。
和光混俗。
四十二腊。
逍遥自在。
逢人则喜。
见佛不拜。
笑矣乎。
笑矣乎。
可惜少年郎。
风流太光彩。
坦然归去付春风。
体似虚空终不坏。
尚飨。
遂举箸饫肉。
贼徒大笑。
食罢曰。
劫数既遭离乱。
我是快活烈汉。
如今正好乘时。
便请一刀两段。
乃大呼斩斩。
贼骇异。
稽首谢过。
令卫而出。
于是民之庐舍少长无恙。
僧问既见佛。
为甚不拜。
普掌之曰会么。
曰不会。
又掌曰。
家无二。
主绍兴冬。
自造大盆。
凿穴塞之。
修其书。
寄雪窦持禅师曰。
吾将水葬矣。
壬戌至。
普尚存。
乃作偈嘲曰。
咄哉老性空。
刚要馁鱼鳖。
胡不索性去。
只管向人说。
普笑曰。
迟兄證明耳。
遍告遐迩众集。
普示法要说偈曰。
坐脱立亡。
不若水葬。
一省柴烧。
二免开圹。
撒手便行。
不妨快畅。
是谁知音。
船子和尚。
高风难继百千年。
一曲渔歌少人唱。
遂趺坐盆中。
口吹铁笛。
顺潮而下。
众皆随至海滨。
普去塞。
戽其水洄漩。
众拥观。
水涓滴不入。
乃乘流而住。
歌曰。
六十馀年返故乡。
没踪迹处妙难量。
真风遍寄知音者。
铁笛横吹作散场。
人望目断。
尚闻笛声。
呜咽于苍茫之间。
遥见以笛掷空而没。
众号泣。
竞图像事之。
后三日。
见于沙上趺坐如生。
道俗迎归。
留五日。
阇维。
舍利大如菽。
有二鹤徘。
徊空际。
火尽始去。
塔于青龙庵。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一
禅师妙普者。
字性空。
汉州人也。
公性少缘饰。
好面折人。
能与公游者。
始终皆播令名。
公尝以短策荷敝衲。
历诸名山。
不喜同众挂搭。
或宿古庙。
或寄閒房。
有以耐丛林而谏公。
公为诺诺而已。
及见死心于黄龙。
乃折策坚依之。
竟得黄龙之旨。
死心独奇公。
公慕船子遗风。
辞抵秀水。
结茅青龙之野。
吹铁笛自娱。
爱发新声。
尝歌曰。
心法双忘犹隔妄。
色尘不二尚馀尘。
百鸟不来春又过。
不知谁是住庵人。
又曰。
学道犹如守禁城。
昼防六贼夜惺惺。
中军主将能行令。
不动千戈治太平。
又曰。
十二时中莫住工。
穷来穷去到无穷。
直须穷彻无穷底。
踏倒须弥第一峰。
建炎初。
徐明唱叛。
道经乌镇。
恣杀戮。
鸡犬绝声。
公悯之。
乃曳履独往。
或以险难止公。
公曰。
随缘赴感。
吾之愿也。
贼见公伟异。
疑必跪伏者。
执问来端。
公曰。
吾乃禅者。
欲抵密印寺。
岂有他哉。
贼怒欲杀。
公笑曰。
大丈夫。
要头便斫去。
何以怒为。
愿施一饭。
以为送终。
贼意稍解。
授以肉食。
公如常应供。
出生毕。
乃曰。
孰当祭我以文。
贼相笑顾不答。
公曰。
吾自为之。
贼复相笑。
遗以秃笔。
公起大书于空壁曰。
呜呼惟灵。
劳我以生。
则大块之过。
役我以寿。
则阴阳之失。
乏我以贫。
则五行不正。
困我以命。
则时日不吉。
吁哉至哉。
赖有出尘之道。
悟我之性。
与其妙心。
则其妙心孰与为邻。
上同诸佛之真化。
下合凡夫之无明。
纤尘不动。
本自圆成。
妙矣哉。
妙矣哉。
日月未足以为明。
乾坤未足以为大。
磊磊落落。
无𦊱无碍。
六十馀年和光混俗。
四二十腊逍遥自在。
逢人则喜见佛不拜。
笑矣乎。
笑矣乎。
可惜少年郎。
风流太光彩。
坦然归去付春风。
体似虚空终不坏。
尚飨。
字势飞动。
数壁俱尽。
遂举箸饫食。
贼徒争视大笑。
公食罢复高声招曰。
来来。
劫数既遭离乱。
我是快活烈汉。
如今正好乘时。
便请一刀两段。
又大呼斩斩。
贼大骇异。
令卫出之。
乌镇庐舍独全。
公之惠也。
道俗闻益皈仰。
以名刹致。
公不顾。
或说公从上付托之重。
公辄以铁笛挥之。
绍兴庚申。
命造大盆。
修书寄雪窦持禅师曰。
吾将水葬矣。
笑曰。
风流老子。
灼有商量。
壬戌至。
见公尚存。
相叙欢甚。
占偈嘲曰。
咄哉老性空。
刚要喂鱼鳖。
去不索性去。
只管向人说。
公笑曰。
惟待老兄證明耳。
令告四众。
众集。
公为说法。
仍说偈曰。
坐脱立亡。
不若水葬。
一省柴烧。
二省开圹。
撒手便行。
不妨快鬯。
谁是知音。
船子和尚高风难继。
百千年一曲。
渔歌少人唱。
遂盘坐盆中。
弄笛。
顺潮而下。
缁素随至。
不可胜计。
望欲断目。
公取塞戽水。
而回众拥观。
水无所入。
复乘流而往。
引声拍掌。
长歌曰。
船子当年返故乡。
没踪迹处妙难量。
真风遍寄知音者。
铁笛横吹作散场。
其笛声呜咽。
顷于苍茫间。
见以笛掷空而没。
后三日。
滩头趺坐如生。
四至争往迎。
归留五日。
异香不散。
阇维时有二玄鹤。
徘徊空中。
得舍利。
大如菽者莫计。
塔于青龙。
其尺楮片言。
流播人间。
珍如珙璧。
赞曰。
余考建炎之扰。
高蹈物表。
不无其人。
普公直蹑不测之垒。
因机示教。
布置节次。
毫忽不乱。
此其智力愿力。
可称两足矣。
惟颠末追慕船子。
虽钓尽清波金鳞不遇。
而公之慈风凛然在也。
新续高僧传·遗身篇第七之一
释妙普,号性空,汉州人。久依黄龙死心,密受心印。品格高古,气宇宏迈。因慕船子遗风,抵秀水,结庵于青龙之野。别无长物,唯吹铁笛以自娱。好吟咏,尝赋《山居》诗云:“心法双忘犹隔妄,色尘不二尚馀尘。百鸟不来春又过,不知谁是住庵人。”《示众偈》云:“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贱夜惶惶。中军主将能行令,不动干戈治太平。”宋建炎初,贼徐明叛,道经乌镇,肆意杀戮,民惧逃亡。普闻叹曰:“众生涂炭,吾盍救之。”乃荷策而行,直诣贼所,贼见其伟异,疑必奸诡,询其来处。答曰:“禅者。”问:“何所之?”云:“往密印寺也。”贼怒欲斩之。普曰:“生死易了,奚以怒为?吾死必矣,愿得一饭,以为送终。”贼奉肉羹,普供佛,出生如常仪,曰:“孰当为我文以祭?”贼笑不答。普索纸笔大书,曰:“呜呼惟灵!劳我以生,则大块之过。役我以寿,则阴阳之失。乏我以贫,则五行不正。困我以命,则时日不吉。吁哉!至哉!出尘之道。悟我之性,与其妙心。则其妙心,孰与为邻?上同诸佛之真化,下合凡夫之无明。纤尘不动,本自圆成。妙矣哉!妙矣哉!日月未足以为明,乾坤未足以为大。磊磊落落,无挂无碍。六十馀年,和光混俗。四十二腊,逍遥自在。逢人则喜,见佛不拜。笑矣乎?笑矣乎?可惜少年郎,风流太光彩。坦然归去付春风,体似虚空终不坏。尚飨!”遂举箸饫肉,贼徒大笑。食已,曰:“劫数既遭离乱,我是快活烈汉。如今正好弃时,便请一刀两段。”乃大呼:“斩!斩!”贼骇异,稽首谢过,令卫而出。于是民之庐舍,少长无恙者,普之惠也。绍兴冬,自造大盆,凿穴塞之,修书寄雪窦持,曰:“吾将水葬矣。”壬戌,持至,见普自若,乃作偈嘲之曰:“咄哉老性空,刚欲饟鱼鳖,胡不索性去,祇管向人说。”普笑曰:“迟兄證明耳。”遍告遐迩,示以法要,乃说偈曰:“坐脱立亡,不如水葬。一省柴烧,二免开矿。撒手便行,不妨快畅。是谁知音,船子和尚。高风难继百千年,一曲渔歌少人唱。”遂趺坐盆中,口吹铁笛,顺潮而下。众皆随至海滨,普始去其塞,其水洄漩。众拥观,水涓涓侵入,乃乘流而往。歌曰:“六十馀年返故乡,没踪迹处妙难量。真风遍寄知音者,铁笛横吹作散场。”人望目断,尚闻笛声呜咽于苍茫之间,遥见以笛掷空而没。众号泣,竞图像事之。后三日,见于沙上跏趺如生,道俗迎归。留五日阇维,舍利大如菽。有二鹤,徘徊空际,火尽始去。塔于青龙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昌(一○八九~一一七一),号月堂,又号佛行,俗姓吴。霅之宝溪(今浙江吴兴)人。年十三祝发,逾二年谒妙湛于道场寺,悟彻。于是以遍参为志,游淮楚湖湘间,依长灵卓、保宁玑、圆悟勤诸大宗师。年二十三归省妙湛于净慈寺,俾掌藏为众说法。又补穹窿瑞光,迁育王。高宗建炎中退席。绍兴初居间中大吉,徙秀峰龟山,移金陵蒋山,奉旨擢径山灵隐。三十一年(一一六一),退藏灵泉。孝宗乾道二年(一一六四),主临安府净慈寺。七年卒,年八十三。为青原下十四世,雪峰妙湛思慧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二、《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 释道昌诗,据《嘉泰普灯录》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三九八四
道昌(一○九○——一一七一),俗姓吴,湖州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幼礼澄公为师,十三受戒。后师湖州道场妙湛大师,遂嗣其法。历主何山、瑞光、育王、蒋山、径山、灵隐诸道场,赐号佛行大师。稍倦应接,告老退隐,自号月堂。后出主净慈。乾道七年卒,年八十二。见曹勋《松隐集》卷三五《净慈道昌禅师塔铭》,《补续高僧传》卷一○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昌。
号月堂。
湖州宝溪吴氏子。
得法于雪峰慧和尚。
所至以行道为己任。
不发化主。
不事登谒。
每岁食指随常住所得用之。
衲子有志。
充化导者多却之。
有以佛令比丘持钵资养为言者。
师曰。
我佛在日犹可恐。
今为之必有好利者。
而至于自鬻也。
径山净慈育王。
皆师说法处。
而曲高和寡。
法嗣无闻。
或谓和尚行道经年。
门下未闻。
有弟子得不辜妙湛乎。
师不对。
他日再言之。
师曰。
子不闻。
昔人种瓜。
而爱甚者。
盛夏之日方中而灌之。
瓜不旋踵而淤败。
何也。
其爱之非不勤。
然灌之不以时。
适所以败之也。
诸方老宿。
提挈衲子不观其道业内充。
才器宏远。
止欲速其为人逮。
审其道德则淫污。
察其言行则乖戾。
谓其公正则邪佞。
得非爱之过其分乎。
是正犹日中之灌瓜。
予深恐识者笑。
故不为也。
后有同乡僧名悟者。
称得师道。
住杭之五云山。
略展规模。
然亦终不振。
师每念丛林下衰。
纲纪大坏。
皆繇为师者不统之以道。
故使在下者。
得以非义乘之玩习。
既久。
遂谓当然不知其悖。
故师行事发言。
终其身不妄。
盖于时事。
深感于中。
为后学法有不得不然者耳。
名闻于朝。
赐号曰佛行。
后无疾而化。
新续高僧传·兴福篇第九之一
释道昌,字月堂。姓吴氏,归安人。幼投鹿苑,礼澄公为师。年十三,祝发受具,坚持净节,不异成人,踰年行脚,不禅 寒暑,寻访耆宿,究取上乘。时妙湛佳(住)湖州道场,声誉甚盛。 昌往谒之,一日问妙湛曰:“不起一念,时还有过也。”无妙湛曰:“须弥山尔,作么生会。”昌于言下领略,自是机峰捷出,有辩无碍。罢参归霅川,土人莫倚,施米、麦、豆六百斛,恳之主何山。左丞叶公寄栖卞山,与昌甚契,每鱼鼓相从,伊蒲共僎,为方外忘形之交,继主平江瑞光,移穹窿,又迁四明居育王山,皆创成法席,一新寺宇。先是,妙湛住净慈,有大通所传云门大师摩衲已八代相授,至是妙湛对雪峰,大众以此衣授昌,众谓不失其宗,人以为荣。叶公帅建康,时蒋山新经戎烬,屋仅数椽,叶公奏请昌住此山,不数年楼阁化城,若自天降,宝祖规制,尽复旧观。翠华驻临安,灵隐方丈虚席,诏补其处。时丞相汤公,慕昌践履笃实,德腊俱高,欲以激昂。有众为奏,授“佛行大师”之号。时年已七十馀矣,乃以耄辞,选林泉幽胜为出尘之所,退居其间。因以“月堂”号所居,杜门谢客,以娱晚景。会净慈阙主,十方衲子恳府帅王公入山敦请,昌不得已,乃承命复出。辛卯岁正月,忽击鼓辞众,远近咸集,无不泣留。侍者宗本求语,昌曰:“吾平生拈古颂古,其语已多,尚何言哉。”端然而化,年八十有二,僧腊六十九,葬于寺之东隅,松隐曹勋为之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