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慧勤

相关人物:共 17 位
共 1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5—919 【介绍】: 五代时僧。
郓州东平人,俗姓王。
少依本州北菩提寺。
唐懿宗咸通六年落发,后至滑州开元寺受戒。
初攻律学,后弃而修禅。
至江陵,白马寺僧慧勤荐其往从翠微无学,遂师之。
僖宗文德元年,往居上蔡大通禅苑。
昭宗光化中,居鄂州清平山安乐院。
卒于寺。
后周时谥法喜禅师。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了璨,号佛真,俗姓罗,泉南(今福建泉州)人。
住漳州净众寺,迁太平兴国寺。
为南岳下十五世,太平慧勤禅师法嗣。
事见《栟榈集》卷一五《太平兴国堂广璨公语录序》,《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了璨。泉南罗氏子。入蒋山勤公之室。得大知见。发无碍辩。住漳州净众。迁太平兴国。学士宗之。师持身律己。人无间然。说法蹊径。劲捷朗达。直跻上乘。作字吟诗。皆得游戏三昧。而师未尝措意也。重九日。为众上堂云。重阳九日菊花新。一句明明亘古今。杨广橐驼无觅处。夜来足迹在松阴。大丞相李公。尝访师于栖云。问道惬心。与结看经社。门人集师语成书。栟榈居士邓肃。叙之曰。大平堂头璨公。从蒋山何尝得兔角。住太平。本自亡立锥。据师子座。作师子吼。未尝为人世说毫𨤲法。四方学者。皆脑门点地。拾其残膏而袭藏之。嘻此特其土苴耳。岂其真哉。虽然。土苴之外。何者为真。一视而空头。头皆是有语亦可。无语亦可。雷声渊嘿。本自同时。门人弟子。若因此以有悟。则謦欬动息。皆西来意。若守此以求师。则拈花微笑。已是剩法。悟之者。天地一指。守之者。毫𨤲千里。反以问师。了无语焉。呜呼。师岂止具眼看经而已耶。

人物简介

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二
禅师生徐氏。
名文悦。
南昌人也。
七岁剃发于龙兴寺。
短小粹美。
有精识。
年十九杖策遍游江淮。
常默坐下板。
念耆宿之语。
疑之曰。
吾闻临济。
在黄檗三年。
黄檗不识也。
陈尊宿者教之。
令问佛法大意。
三问而三被打。
未闻谆谆授之也。
至大愚而悟。
则为江西宗。
耆宿教我。
意非徒然。
我所欲闻者异耳。
斯时荆州金銮有善。
筠州大愚有芝。
悦默欲先往造芝。
或不契则诣荆州。
至大愚见屋老僧残。
荒凉如传舍。
芝自提笠。
日走市井。
暮归闭关高枕。
悦无留意。
欲装包发去。
将发而雨。
雨止而芝升座。
曰。
大家相聚吃茎齑。
若唤作一茎齑。
入地狱如箭射。
下座无他语。
悦大骇。
夜造丈室。
芝曰。
来何所求。
曰求佛心法。
芝曰。
法轮未转。
食轮先转。
后生趁有色力。
何不为众乞饭去。
我忍饥不暇。
暇为汝说法乎。
悦不敢违。
即请行。
及还自冯川。
芝移住西山翠嵓。
悦又往从之。
夜诣丈室。
芝曰。
又欲求佛心法乎。
汝不念乍住。
屋壁疏漏。
又寒雪。
我日夜望汝。
来为众营炭。
我忍寒不能。
能为汝说法乎。
悦又不敢违。
入城营炭。
还时维那缺。
悦夜造丈室。
芝曰。
佛法不怕烂却。
堂司一职。
今以烦汝。
悦不得语而出。
明日鸣揵椎坚请。
悦有难色。
拜起欲弃去。
业已勤劳。
久因中止。
然恨芝不去心。
地坐后架。
架下束破桶盆。
自架而堕。
忽开悟。
顿见芝从前用处。
走搭伽梨。
上𥨊堂。
芝迎笑曰。
维那且喜大事了毕。
悦再拜汗下。
不及吐一词而去。
服勤八年。
而芝没。
东游三吴。
所至丛林改观。
雪窦显禅师尤敬畏之。
每集众茶。
横设特榻。
示礼异之。
闻南禅师住同安。
自三衢入鄱阳。
来归谒古塔主。
遂首众僧于芝山。
南禅师遣使迎之。
又首众僧于同安。
久之南昌移文。
请住翠嵓。
方至首座出迓问曰。
德山宗乘即不问。
如何是临济大用。
悦厉语曰。
汝甚处去来。
首座拟对。
悦掌之。
又拟申语。
悦喝曰。
领众归去。
于是一众畏仰。
示众曰。
昔年曾到。
今日复来。
非惟人事重荣。
抑亦林泉增气。
且道如何是不伤物义一句。
良久曰。
天高东南。
地倾西北。
问僧曰。
汾州言。
识得拄杖子。
行脚事毕。
举杖曰。
此是拄杖子。
阿那个是行脚事。
僧无对。
悦荷之曰。
直入千峰万峰去。
又问僧。
盘山言。
似地擎山。
不知山之孤峻。
如石含玉。
不知玉之无瑕。
如何。
僧无对。
悦曰。
似地擎山。
如石含玉。
从何得此消息耶。
住山俭约。
躬自力田。
田夫夜穴塍窃水。
悦遣两力。
逻得之。
田夫窘推甲堕水。
视之已死。
乙走白县。
吏来验则甲盖诈也。
抵狱坐。
使之当著缝掖。
龙兴一老僧。
以医出入府中。
夜闻往。
恳白府坐曰。
如悦者佛法龙象也。
岂宜使出丛林耶。
府坐曰。
法如是。
奈何以度牒付之。
悦得以夜驰。
依吉州禾山。
山中有忌之者。
将不利于悦。
悦又造南岳。
依承天勤禅师
十年不出户。
道遂大显著。
学者归心焉。
乃出住法轮。
给舂监刈。
皆自董之。
见挟幞负包而至者。
则容喜之。
见荷担者。
颦頞曰。
未也。
更三十年跨马行脚也。
悦与潭州兴化铣禅师友善。
铣住持久。
老于迎送。
悦屡劝其。
弃之归林下。
铣不果。
一日送客。
堕马损臂。
以书诉于悦。
悦以偈答之曰。
大悲菩萨有千手。
大丈夫儿谁不有。
兴化和尚折一枝。
只得九百九十九。
铣笑曰。
负负无可言。
俄迁住云峰。
嘉祐七年七月八日。
升座辞众。
说偈曰。
住世六十六年。
为僧五十九夏。
禅流若问旨皈。
鼻孔大头向下。
遂泊然而化。
阇维得五色舍利。
塔于禹溪之北。
赞曰。
黄檗大用如涂毒鼓。
尝挝之而死临济。
置之二百年。
矣芝公又一挝之而死云峰。
余读其语句。
如青山白云。
开遮自在。
碧潭明月。
捞漉方知。
至其发积翠以见慈明。
发晦堂以见积翠。
至公法道。
则有大愚陈睦州之韵。
呜呼丛林方叹。
其不肯低手。
故嗣之者无间。
是何足以知悦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初造大愚。闻示众曰。大家相聚吃茎齑。若唤作一茎齑。入地狱如箭射。师大骇。夜造方丈。愚问来何所求。师曰求心法。愚曰法轮未转。食轮先转。何不为众乞食。师不敢违。未几愚移翠岩。师复过求指。愚曰佛法未到烂却。雪寒宜为众乞炭。师亦奉命。事竟复造方丈。愚曰堂司缺人。今以烦汝。师受之不乐。恨愚不去心。坐后架桶箍忽散。自架堕落。师忽然开悟。愚迎笑曰。维那且喜。大事了毕。师再拜。不吐一词而去。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心道(一○五八~一一二九),俗姓徐,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
住常德府文殊寺。
为南岳下十五世,太平佛鉴慧勤禅师法嗣。
高宗建炎三年卒,年七十二。
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十首。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58—1129 【介绍】: 名或作正导。
宋僧。
眉州丹棱人,俗姓徐氏。
年三十得度,至成都习唯识。
出游江淮,抵舒州太平参佛鉴得悟,命分座接纳。
开法天宁。
徽宗宣和初居常德文殊寺。
高宗建炎三年为钟相义军所杀。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心道眉州徐氏子也。
年三十得度。
诣成都习唯识。
自以为至。
同舍僧诘之曰。
三界惟心万法唯识。
今目前万象纵然。
心识安在。
道茫然。
遂出关周流江淮。
既抵舒州太平闻佛鉴夜参举赵州柏树子话。
至觉铁嘴云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
因大疑提撕既久。
一夕豁然。
即趋丈室拟叙所悟。
鉴见便闭却门。
道曰。
和尚莫瞒某甲。
曰。
十方无壁落。
何不入门来。
道即拳破窗纸。
佛鉴即开门。
搊住云。
道道。
道即以两手捧鉴头作口啐而出呈偈曰。
赵州有个柏树话。
禅客相传遍天下。
多是摘叶与寻枝。
不能直下根源会。
觉公说道无此语。
正是恶言当面骂。
禅人若具通方眼。
好向此中辨真假。
鉴然之。
襄守请开法天宁擢大别文殊。
宋宣和改元诏改僧为德士。
因上堂曰。
祖意西来事今朝特地新。
昔为比丘相今作老君形。
鹤氅披银褐头包蕉叶巾。
林泉无事客两度受君恩。
所以道欲识佛性义。
当观时节因缘。
且道即今是甚么时节。
毗卢遮那顶戴宝冠。
为显真中有俗。
文殊老叟身披鹤氅。
且要俯顺时宜。
一人既尔众人亦然。
大家成立丛林。
喜得群仙聚会。
共酌迷仙酬同唱步虚词。
或看灵宝度人经。
或说长生不死药。
琴弹月下指端发太古之音。
棋布轩前妙著出神机之外。
进一步便到大罗天上。
退一步却入九幽城中。
秖如不进不退一句又作么生。
道直饶羽化三清路。
终是轮回一幻身。
二年九月诏下复僧。
上堂曰。
不挂田衣著羽衣。
老君形相颇相宜。
一年半内间思想大抵兴衰各有时。
我佛如来预谶法之有难。
教中明载无不委知。
较量年代正在于兹。
魔得其便惑乱正宗。
僧改俗形佛更名字。
妄生邪解删削经文。
铙钹停音钵盂添足。
多般矫诈欺罔圣君。
赖我圣明不忘付嘱不废其教。
特赐宸章仍许僧尼重新披剃。
实谓寒灰再焰枯木重荣。
迷仙酎变为甘露琼浆。
步虚词翻作还乡曲子。
放下银木简拈起尼师坛。
昨朝稽首擎拳今日和南。
不审秖改旧时相不改旧时人。
敢问大众旧时人是一个是两个。
良久曰秋风也解嫌狼藉。
吹尽当年道教灰。
建炎三年春示众举临济入灭嘱三圣因缘。
道曰。
正法眼藏瞎驴灭。
临济何曾有此说。
今古时人皆妄传。
不信但看后三月。
至闰三月有贼叛。
众请师南奔。
道曰。
学道所以了生死。
何避之有。
贼至。
道曰。
速杀我以快汝心。
贼即举槊残之。
白乳上出。
贼骇引席覆之而去。
僧宝正续传·卷第三
禅师讳心道。
眉州丹棱徐氏子。
出家。
三十得度。
游成都从师。
受唯识论。
研覃者十年。
自以为至。
一日同门者诘之曰。
三界唯心。
万法唯识。
今目前森然。
心识安布。
师茫然不知所对。
尽弃所学去。
而之襄阳。
依谷隐显禅师参扣者又十年。
亦自以为至。
周流江淮间。
抵舒州太平。
夜听佛鉴勤禅师小参举赵州庭柏话。
至觉铁觜云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
大疑之。
又尽弃其所学。
专以禅寂为事。
一夕料理前语。
豁如梦觉。
亟趋丈室。
望而可之。
即分半座。
命以法施来者。
政和二年。
襄阳守游定夫以礼致师。
开法天宁万寿。
迁大别山。
宣和初。
徙鼎州文殊。
会有诏。
更释氏名。
上堂曰。
祖意西来事。
今朝特地新。
昔时比丘相。
今作老君形。
鹤氅披银褐。
头包蕉叶巾。
林泉无事客。
两度受君恩。
所以欲识佛性义。
当观时节因缘。
且道即今是什么时节。
毗卢遮那顶戴花冠。
为显真中有俗。
文殊老叟身披鹤氅。
且要俯循时仪。
一人既尔。
众人亦然。
大家成立丛林。
喜得群仙。
聚会共酌。
迷仙酎同。
唱步虚词。
或看灵宝度人经。
或说长生不死乐。
琴弹月下。
指端发太古之音。
棋布轩前。
妙著出神机之外。
进一步便到大罗天上。
退一步却入九幽城中。
且道不进不退又作么生。
直饶羽化三清路。
终是轮回一幻身。
越明年。
有旨复僧。
上堂曰。
不挂田衣著羽衣。
老君形相颇相宜。
一年半内闲思想。
大抵兴衰各有时。
我佛预谶。
法当有难。
较量年代。
适在此时。
僧改俗形。
佛更名字。
妄生邪解。
𠜂削教乘。
铙钹停音。
钵盂添足。
赖我皇帝陛下圣德钦明。
不忘佛嘱。
迩乃特颁明诏。
赐僧尼重新削发。
实谓寒灰再焰。
枯木重荣。
不离俗形而作僧形。
不出魔界而入佛界。
重鸣法鼓。
再整颓纲。
迷仙酎化为甘露琼浆。
步虚词翻作还乡曲子。
放下银木简。
拈起尼师坛。
昨朝稽首擎拳。
今日和南问讯。
只改旧时相。
不改旧时人。
且道旧时人与今时人。
是一是二。
良久云。
春风也解嫌狼籍。
吹尽当年道教灰。
师于偈颂。
尤为精粹。
衲子雅传之。
其赵州勘婆因缘颂曰。
三月春光上国游。
祥云瑞气𤨏龙楼。
亲从宣德门前过。
更问行人觅汴州。
疏山咸通已前法身因缘颂曰。
咸通已后咸通前。
法身向上法身边。
一对枯桩门外立。
千古万古摩青天。
法身该一切。
莫向净瓶边。
若不同床睡。
焉知被底穿。
建炎三年春。
颂临济入灭嘱三圣正法眼因缘。
示其徒曰。
正法眼藏瞎驴灭。
临济何曾有是说。
今古时人皆忘传。
不信但看后三月。
时逆贼钟相作难。
其徒欲奉师南奔者。
师曰。
学道所以了生死也。
何死之避。
以是春三月三日。
遇害。
寿七十有二。
臈四十二。
塔于文殊之五髺峰。
师之接物机用。
得大自在。
虽老且病。
退处东堂。
有问道者。
卧而与之言。
曾无勌色。
三坐道场皆小刹。
老屋数楹。
仅芘风雨。
土炉纸帐。
四壁萧然。
处之裕如也。
其徒不过数十辈。
然皆一时祖室楝干者。
以故师之名称焯焯。
佛鉴克家子云。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眉州徐氏子也。
年三十得度。
诣成都习唯识自以为至。
同舍僧诘之曰。
三界惟心。
万法唯识。
今目前万象枞然。
心识安在。
道茫然。
遂出关。
周流江淮。
既抵舒州太平。
佛鉴夜参。
举赵州柏树子话。
至觉铁嘴云。
先师无此语。
莫谤先师好。
因大疑。
提撕既久。
一旦豁然。
即趋丈室。
拟叙所悟。
鉴见便闭却门。
道曰和尚莫瞒某甲。
曰十方无壁落。
何不入门来。
道即拳破窗纸。
佛鉴即开门搊住云。
道道。
道即以两手棒鉴头。
作口啐而出。
呈偈曰。
赵州有个柏树话。
禅客相传遍天下。
多是摘叶与寻枝。
不能直下根源会。
觉公说道无此语。
正是恶言当面骂。
禅人若具通方眼。
好向此中辨真假。
鉴然之。
宋宣和改元。
诏改僧为德士。
因开法天宁。
上堂曰。
祖意西来事。
今朝特地新。
昔为比丘相。
今作老君形。
鹤氅披银褐。
头包蕉叶巾。
林泉无事客。
两度受君恩。
所以道。
欲识佛性义。
当观时节因缘。
且道即今是甚么时节。
毗卢遮那。
顶戴宝冠。
为显真中有俗。
文殊老叟。
身披鹤氅。
且要俯顺时宜。
一人既尔。
众人亦然。
大家成立丛林。
喜得群仙聚会。
共酌迷仙酎。
同唱步虚词。
或看灵宝度人经。
或说长生不死药。
琴弹月下。
指端发太古之音。
棋布轩前。
妙著出神机之外。
进一步。
便到大罗天上。
退一步。
却入九幽城中。
祇如不进不退一句。
又作么生道。
直饶羽化三清路。
终是轮回一幻身。
二年九月。
诏下复僧。
上堂曰。
不挂田衣。
著羽衣。
老君形相颇相宜。
一年半内閒思想。
太抵兴衰。
各有时。
我佛如来预谶。
法之有难。
较量年代。
正在于兹。
魔得其便。
惑乱正宗。
僧改俗形。
佛更名字。
妄生邪解。
删削经文。
铙钹停音。
钵盂添足。
多般矫诈。
赖我圣明。
不忘付嘱。
不废其教。
特赐宸章。
仍许僧尼重新披剃。
寔谓寒灰再𦦨。
枯木重荣。
迷仙酎。
变为甘露琼浆。
步虚词。
翻作还乡曲子。
放下银木简。
拈起尼师坛。
昨朝稽首。
今日和南祇改旧时相不改旧时人。
敢问大众。
旧时人。
是一个。
是两个。
良久曰。
秋风也解嫌狼藉。
吹尽当年道教灰。
建炎三年春示众。
举临济入灭。
嘱三圣因缘。
道曰。
正法眼藏瞎驴灭。
临济何曾有此说。
今古时人皆妄传。
不信但看后三月。
至闰三月有贼叛。
众请师南奔。
道曰。
学道所以了生死。
何避之有。
贼至道曰。
速杀我以快汝心。
贼即举槊残之。
白乳上出。
贼骇。
引席覆之而去。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正导。生徐氏。年三十得度。诣成都习唯识。自以为至。同舍诘之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今目前万象摐然。心识安在。师茫然不知对。遂出关周流江淮。抵舒之太平。闻佛凿夜参。举赵州柏树子话。至觉铁嘴云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因大疑。提撕既久。一夕豁然。即趋丈室。儗叙所悟。鉴见来便闭门。师曰。和尚莫谩某甲。鉴云。十方无壁落。何不入门来。师以拳擉破窗纸。鉴即开门。搊住云。道道。师以两手捧鉴头。作口啐而出。遂呈偈。鉴深然之。每对客称赏。命分座接纳。襄守请开法天宁。未几。擢大别之文殊。适宣和诏下。改僧为德士。师上堂曰。祖意西来事。今朝特地新。昔为比丘相。今作老君形。鹤氅披银褐。头包蕉叶巾。林泉无事客。两度受君恩。所以道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且道即今是甚么时节。毗卢遮𨚗。顶戴宝冠。为显真中有俗。文殊老叟。身披鹤氅。且要俛顺时宜。一人既尔。众人亦然。大家成立。丛林喜得。群仙聚会。共酌迷仙酎。同唱步虚词。或看灵宝度人经。或说长生不死药。琴弹月下。指端发太古之音。棋布轩前。妙著出神机之外。进一步。便到大罗天上。退一步。却入九幽城中。秪如不进不退一句。又作么生道。直饶羽化三清路。终是轮回一幻身。二年九月。复僧上堂曰。不挂田衣著羽衣。老君形相颇相宜。一年半内闲思想。大底兴衰各有时。我佛如来预谶法之有难。教中明载无不委知。较量年代正在于兹。魔得其便。惑乱正宗。僧改俗形佛更名字。妄生邪解删削经文。铙钹停音钵盂添足。多般矫诈欺罔圣君。赖我皇帝陛下圣德圣明。不忘付嘱不废其教。特赐宸章颁行天下。仍许僧尼重新披削。实谓寒灰再𦦨枯木重𦯕。不离俗形而作僧形。不出魔界而入佛界。重鸣法鼓再整颓纲。迷仙酎变为甘露琼浆。步虚词翻作还乡曲子。放下银木简。拈起尼师坛。昨朝稽首擎拳。今日和南不审。祇改旧时相。不改旧时人。敢问大众旧时人。是一个是两个。良久曰。秋风也解嫌狼籍。吹尽当年道教灰。建炎三年春。示众举临济入灭因缘。师曰。正法眼藏瞎驴灭。临济何曾有是说。今古之人皆妄传。不信但看后三月。至闰三月。钟相叛于澧阳。贼势既盛。弟子欲举师南奔。师不可曰。学道所以了生死。何避之。有贼至。师曰。速见杀以快汝心。贼举槊残之。血皆白乳。贼骇。引席覆之而去。张无垢。跋其法语曰。夫爱生恶死人之常情。惟至人悟其本不生。虽生而无所爱。达其未尝灭。虽死而无所畏。故能临死生祸患之际。而不移其所守。师其人乎。以师道德节义。足以教化丛林。垂范后世。师名正导。眉州丹棱人。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禅师名心道。
眉州人也。
生徐氏。
性刚毅。
矜气节。
施德于人。
使人不知。
赴人之厄。
如救己溺。
然厌世法。
布衲芒鞋。
出入古招提。
意趣纯一。
苦行头陀也。
以三十岁出家。
自恨其晚。
习教参禅。
寒暑衣不解带。
遂为佛鉴勤禅师之长子。
襄守慕其节操。
请主天宁。
解包之日。
一拂临轩。
龙象不啻子来。
后迁常德之文殊寺。
宋道君皇帝。
宣和初。
尚方术。
敕改僧为德士。
天下禅林刹竿易号。
一时我诸老宿皆结舌而遁。
惟道公与祖镜英禅师受诏。
英仍住太梅。
道仍住文殊。
人讥之。
道束发加冠。
升座曰。
祖意西来事。
今朝特地新。
昔为比丘相。
今作老君形。
鹤氅披银褐。
头包蕉叶巾。
林泉无事客。
两度受君恩。
所以道。
欲识佛性义。
当观时节因缘。
且道即今是甚么时节。
毗卢遮那顶戴宝冠。
为显真中有俗。
文殊老叟身披鹤氅。
且要俯顺时宜。
一人既尔。
众人亦然。
大家成立丛林。
喜得群仙聚会。
共酌迷仙酎。
同唱步虚词。
或看灵宝度人经。
或说长生不死药。
琴弹月下。
指端发太古之音。
棋布轩前。
妙著出神仙之外。
进一步便到大罗天上。
退一步却入九幽城中。
祇如不进不退一句。
又作么生道。
直饶羽化三清路。
终是轮回一幻身。
英公则恣笔注老子。
以进道君。
道君嘉悦。
命颁道藏流行。
乃赐英冠佩坛诰。
人复讥二公为佞。
次年复僧。
道公升座曰。
不挂田衣著羽衣。
老君形貌颇相宜。
一年半内閒思想。
大抵兴衰各有时。
我佛如来预谶法之有难。
教中明载。
无不委知。
较量年代。
正在于兹。
体得其便。
惑乱正宗。
僧改俗形。
佛更名字。
妄生邪解。
删削经文。
铙钹停音。
钵盂添足。
多般矫诈。
欺罔圣君。
赖我皇帝陛下圣德圣明。
不忘付嘱。
不废其教。
特赐宸章。
颁行天下。
仍许僧尼重新披剃。
实谓寒灰再𦦨。
枯木重荣。
不离俗形而作僧形。
不出魔界而入佛界。
重鸣法鼓。
再整颓纲。
迷仙酬变为甘露琼浆。
步虚词番作还乡曲子。
放下银木简。
拈起尼师坛。
昨朝稽手擎拳。
今日和南不审。
秖改旧时相。
不改旧时人。
敢问大众。
旧时人是一个两个。
良久曰。
秋风也解嫌狼藉。
吹尽当年道教灰。
英公独不改服。
仍冠佩逍遥。
山居大梅。
人益讥之。
道闻而叹曰。
大梅老真不忝云门之裔也。
后果于南宋绍兴间。
击鼓集众。
捐冠佩象简于地。
乃露顶披伽黎。
拈拄杖说妙法竟。
掷下拄杖。
敛目而逝(英嗣九峰韶。
为云门六世)道居文殊既久。
时南北烽燹竞发。
宇内丛社率苟简安众而已。
道独不然。
有以翰墨随身。
常嗔诃之。
或问其故。
道叹曰。
嗟乎取舍情存。
是非斗乱。
行未一尺。
说便一丈。
不足取信于天下。
使血气之属。
偷心不息者。
皆此辈也。
而握造化之柄。
能辞其责乎。
言讫潸然。
建炎三年春。
示众曰。
正法眼藏瞎驴灭。
临济何曾有是说。
今古时人皆妄传。
不信但看后三月。
至闰三月。
贼钟相叛。
其徒请南避之。
道叱曰。
学道所以了生死。
何避哉。
贼至。
道端坐木榻。
若不知。
贼疑举槊残之。
血皆白乳。
贼众大骇。
引席覆之。
及靖火化。
颜不少异。
香烟如云。
门人慧方。
闻道婴难。
则隐于潭州。
不肯应世。
其继文殊席者。
乃思业也。
业世为屠宰。
因戮猪忽彻心源。
弃刀走文殊呈偈曰。
昨日夜叉心。
今朝菩萨面。
菩萨与夜叉。
不隔一条线。
道公笑曰。
你正杀猪时。
见个甚么。
业作鼓刀势。
公颔之。
赞曰。
戈矢播广长之音。
枭獍说殊胜之法。
处违常顺。
履险常安。
道公得之矣。
公词华闳放。
望盖天下。
不许参徒驰骋翰墨。
盖亦三折股。
而知医者。
乃云。
学道所以了生死。
岂虚言哉。
又与大梅脱印同文。
所谓其利断金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心道,眉州徐氏子也。
年三十得度,诣成都习《唯识》,了悟万有,證澈真如,以为佛法尽在是矣。
同舍僧诘之曰:“三界惟心,万法唯识。
今目前万象纷纭,心识安在?
”道茫然。
遂出游江淮间,既抵舒州太平,闻佛鉴,夜参,举“赵州柏树子”话,至觉铁嘴云“先师无此语,莫谤先师好”,因大疑,提撕既久,一夕豁然,即趋丈室,拟叙所悟,鉴见便闭门。
道曰:“何事瞒人?
曰:“十方无壁落,何不入门来?
”道拳破纸窗,佛鉴即开门,搊住云:“道!
道!
”道即以两手捧鉴头,作口啐而出,呈偈曰:“赵州有个柏树话,禅客相传遍天下。
多是摘叶与寻枝,不能直向根源会。
觉公说道无此语,正是恶言当面骂。
禅人若具通方眼,好向此中辨真假。
”鉴然之。
襄守请开法天宁,擢大别文殊。
宋宣和改元,诏改僧为德士,因上堂曰:“祖意西来事,今朝特地新。
昔为比丘相,今作老君形。
鹤氅披银褐,头包蕉叶巾。
林泉无事客,两度受君恩。
所以道,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且道即今是甚么时节?
毗卢遮那顶戴宝冠,为显真中有俗,文殊老叟身披鹤氅,且要俯顺时宜。
一人既尔,众人亦然。
大家成立丛林,喜得群仙聚会,共酌迷仙酎,同唱步虚词。
或看《灵宝度人经》,或说长生不死药。
琴弹月下,指端发太古之音,棋布轩前,妙著出神机之外。
进一步便到大罗天上,退一步却入九幽城中。
秪如不进不退一句,又作么生?
道:直饶羽化三清路,终是轮回一幻身。
”二年九月,诏下复僧,上堂曰:“不挂田衣著羽衣,老君形相颇相宜。
一年半内闲 思想,大抵兴衰各有时。
我佛如来,预谶法之有难,教中明载,无不委知。
较量年代,正在于兹,魔得其便,惑乱正宗,僧改俗形,佛更名字,妄生邪解,删削经文,饶钹停音,钵盂添足,多般矫诈,欺罔圣君。
赖我圣明,不忘付嘱,不废其教,特赐宸章,仍许僧尼,重新披剃。
实谓寒灰再燄,枯木重荣。
迷仙酎变为甘露琼浆,步虚词翻作还乡曲子。
放下银木简,拈起尼师坛。
昨朝稽首擎拳,今日和南不审。
秪改旧时相,不改旧时人,敢问大众:旧时人,是一、是二?
”良久曰:“秋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
”建炎三年春,示众,举临济入灭,嘱三圣因缘,乃曰:“正法眼藏瞎驴灭,临济何曾有此说。
今古时人皆妄传,不信但看汝三月。
”至闰三月,有贼叛,众请避之,道曰:“学道所以了生死,何避之有?
”贼至,道曰:“速杀我,以快汝心。
”贼即举槊残之,白乳上出,贼骇,引席覆之而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63—1135 【介绍】: 宋僧。彭州崇宁人,俗姓骆,字无著。参五祖演禅师悟法,住成都昭觉寺。徽宗政和中诏住康蒋山,学者争赴之,名闻京师。高宗建炎初,宰相李伯纪奏住金山龙游寺。诏诣行在入对,赐号圆悟禅师。后还蜀,复住昭觉寺。卒谥真觉禅师。有《碧岩集》。
全宋诗
释克勤(一○六三~一一三五),字无著,号佛果,彭州崇宁(今四川郫县西北)人。俗姓骆。为南岳下十四世,五祖法演禅师法嗣。历住妙寂、六祖、昭觉等寺。徽宗政和中诏住金陵蒋山,敕补天宁、万寿。高宗建炎初,又迁金山,赐号圆悟禅师。改住云居,复领昭觉。绍兴五年卒,年七十三。赐号灵照,谥真觉禅师(《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作正觉)。事见《鸿庆居士集》卷四二《圆悟禅师传》,《嘉泰普灯录》卷一一、《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今录诗七十二首。
全宋文·卷二八九八
克勤(一○六三——一一三五),字无著,俗姓骆,彭州(治今四川彭州)人。祝发从成都僧文照,复参五祖法演禅师得法,住昭觉寺。出蜀住长沙道林,赐号佛果。政和中住建康蒋山,移天宁万寿禅寺。建炎初住金山龙游寺,召对,赐号圆悟,改住庐山。还蜀住昭觉,绍兴五年卒,年七十三。谥真觉禅师。有《佛果击节录》二卷(存)、《碧岩集》十卷(存)、《圆悟佛果禅师语录》二十卷(存)、《佛果圆悟真觉禅师心要》四卷(存)。见孙觌《圆悟禅师传》(《鸿庆居士集》卷四二),《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二。
僧宝正续传·卷第四
禅师讳克勤。
字无著。
彭州崇宁骆氏子。
依妙寂院自省落发。
受满分戒。
游成都。
从圆明敏行大师。
学经论。
窥其奥。
以为不足。
特谒昭觉胜禅师。
问心法。
久之法关。
见真如哲公。
颇有省。
时庆藏主。
众推饱参。
尤善洞下宗旨。
师从之游。
往往尽其要。
尝谒东林照觉。
顷之谓庆曰。
东林平实而已。
往见太平演道者。
师恃豪辩。
与之争锋。
演不怿曰。
是可以敌生死乎。
他日涅槃堂孤灯独照时。
自验看。
以不合辞去。
抵苏州定慧。
疾病几死。
因念畴昔所参。
俱无验。
独老演不吾欺。
会病间即日束包而返。
演喜其再来。
容为侍者。
值漕使陈君入山问法。
演诵小艳诗云。
频呼小玉元无事。
只要檀郎认得声。
师侍侧忽大悟。
即以告演。
演语之。
师曰。
今日真丧目前机也。
演喜曰。
吾宗有汝。
自兹高枕矣。
师因以是事。
佛鉴勤
未之信。
师曰。
昔云高丽打铁火星爆吾指头。
初谓建立语。
今乃果然。
愕然无以对。
时佛眼禅师尚少。
师每事必旁发之。
二公后皆大彻。
由是演门二一远声价藉甚。
丛林之谓三杰。
演迁五祖。
师执寺务。
方建东厨。
当庭有嘉树。
演曰。
树子纵碍不可伐。
师伐之。
演震举杖逐师。
师走避。
忽猛省曰。
此临济用处耳。
遂接其杖曰。
老贼我识得你也。
演大笑而去。
自尔命分座说法。
崇宁初。
以母老归蜀。
出世昭觉。
久之谢去。
于荆州。
见丞相张无尽谈华严要妙。
逞辞婉雅。
玄旨通贯。
无尽不觉前席。
师曰。
此真境与宗门旨趣何如。
无尽曰。
当不别。
师曰。
有甚交涉。
无尽意不平。
师徐曰。
古云。
不见色始是半提。
更须知有全提时节。
若透彻。
方见德山临济用处。
无尽翻然悟曰。
固尝疑雪窦大冶精金之语。
今方知渠无摸索处。
师曰。
顷有颂云。
顶门直下轰霹雳。
针出膏盲必死疾。
偶与丞相意会。
无尽喜曰。
每惧祖道䆮微。
今所谓见方袍管夷吾也。
澧州刺史请住夹山。
未几迁湘西道林。
初潭师周公因提举刘直孺愿见师。
至是皮相之不甚为礼。
及见开堂提唱。
妙绝意表。
始增敬焉。
政和末。
有旨。
移金陵蒋山。
法道大振。
僧问。
如何是实际理地。
曰。
何不向未问已前荐取。
僧曰。
未问已前如何荐。
师曰。
相随来也。
进云。
快便难逢。
更借一问。
曰。
忘前失后。
进云。
若论此事。
如击石火。
只如未相见时如何。
师曰。
三千里外亦逢渠。
曰。
恁么则声色外。
与师相见。
答曰。
穿却鼻孔。
问。
忠臣不畏死。
故能立天下之大名。
勇士不顾生。
故能立天下之大事。
未审衲僧家又作么生。
师曰。
威震寰区。
未为分外。
曰。
恁么则坐断十方。
壁立千仞。
师曰。
看箭。
问。
不落因果。
不昧因果。
是同是别。
师曰。
两个金刚圈。
曰。
沩山撼门扇三下。
又作么生。
师云。
不是同途者。
智音不举来。
曰。
恁么则打鼓弄琵琶。
相逢两会家。
师曰。
名邈得不□多。
曰。
不得压良为贱。
师曰。
实处道将一句来。
曰。
自从事得潘郎后。
也解人前不识羞。
师曰。
速礼三拜。
僧曰。
昔人问投子如何是十身调御。
投子下禅床立。
意旨如何。
师云。
生铁铸就。
曰。
为什么。
贪观白浪。
失却手桡。
师云。
自领出去。
问。
只如道明头合暗头合。
古德便归方丈作么生。
师拈起拄杖子。
进云。
学人拟欲放出。
和尚如何抵拟。
师曰。
这野狐精。
问。
选佛场开上根圆證。
不昧当机如何指示。
师云。
一超直入如来地。
曰。
不昧本来人。
请师高着眼。
马大师为什么直下觑。
师云。
顶门上有眼。
问。
一种无弦琴。
唯师弹得妙。
马大师为什么直上觑。
师云。
暗里能抽骨。
曰。
未审直上觑得是。
直下觑底是。
师云。
莫谤马大师好。
曰。
争奈龙袖拂开全体现。
象王行处绝狐踪。
师云。
赖有庞居士證明。
问。
句中有眼作家知。
向上人来向上提。
直下全行摩竭令。
愿垂方便接群机。
师云。
不如一个百不知。
曰。
无无孔铁槌。
有甚用处。
师曰。
果然恁么去。
曰。
虽是本分事。
未是向上机。
师曰。
撒星火迸独光辉。
曰。
争奈脑后一箭。
师救不着。
师云。
又是拖泥带水。
尝示众曰。
恁么恁么双明。
不恁么么不恁么暗。
不恁么中却恁么。
暗里隐明。
恁么中却不恁么。
明中隐暗。
只如和座子掇却许多建立。
总么犯手伤锋。
且道唤作什么。
到遮里高而无上。
深而无底。
旁尽虚空际中。
极邻虚尘。
净裸裸赤洒洒。
是个无底钵盂。
无影杖子。
熊耳山前。
少林峰下。
老胡九年。
冷湫湫地。
守这闲家具。
深雪之中。
直得情忘意遣。
理尽见徐。
方有一个承当。
且道双明双暗。
双放双收。
是建立是平常。
总不与么。
也未是极则处。
且作么生是极则处。
擘开华岳连天透。
放出黄河辊底流。
宣和中。
诏住东都天宁。
太上在康邸。
屡请宣扬。
有偈云。
至简至易。
至尊至贵。
往来千圣顶𩕳头。
世出世间不思议。
然是时钦宗在东宫。
师对太上。
预有至尊之谶。
建炎改元。
宁相李伯纪。
表住金山。
驾幸维扬。
有诏徵见。
顾问西竺道要。
对曰。
陛下以孝心理天下。
西竺法以一心统万殊。
真俗虽异。
一心初无间然。
太上大悦。
赐号圜悟禅师。
乞云居山归老。
朝廷厚赆其行。
至云居之明年。
复归于蜀。
大师王伯绍迎居昭觉。
绍兴五年八月五日。
示疾。
将终。
侍者持笔求颂。
书曰。
已彻无功。
不必留颂。
聊尔应缘。
珍重珍重。
掷笔而化。
春秋七十有三。
坐五十五夏。
谥真觉禅师。
塔曰寂照。
初枢密邓子常。
奏赐命服佛果师号。
所至士夫过从问道。
无虚日。
师悟门广大。
说法辩博。
纵横无碍。
莫不人人畏服。
以为未尝有也。
凡应接虽至深夜。
客退必秉炬开卷。
于宗教之书。
无所不读。
初在金陵。
大师王彦昭。
尝请益雪窦所谓三员无事道人孰胜。
师曰。
正尔皆须吃棒始得。
帅意未喻。
师诘之。
帅以手拍膝。
时衲子环拥。
师就指曰。
此辈倒作此见解。
焉能透彻古人知见。
帅不怿而去。
寻遣之诗令刻石。
师匿之。
他日彦昭入山。
问诗所在。
师曰。
昔人赠遗。
所以昭德也。
今大师特讥刺而已。
某敢以非所宜而宜之哉。
帅翻照霁威而去。
既而给事庐赞元代府事入山。
题诗有菖蒲海之句。
然东汉志有蒲菖海。
师就质之。
庐颇知误。
或劝不应与师臣争诗恐致祸。
师笑曰。
吾岂得已哉。
前既却王公诗。
今新帅虽美句。
亦莫敢刻之。
故发其误。
贵不主意上石耳。
其临机有断如此。
性和易不事事。
晚节道愈尊。
而风度无改。
或谓当加威重者。
师曰。
吾佛以慈摄物。
等观一切。
每任真若此。
犹恐失之。
况以显晦易其心。
而刻薄莅众。
岂沙门所为邪。
其雅量廓廓常退。
己以让人。
故出世主法垂四十年。
未始有一犯其规绳者云。
赞曰。
吾祖从上来事。
以妙悟通宗。
然世迫迟暮。
邪径日滋。
自非龙蟠凤逸之士。
极深而研几。
则顿辔化城者皆是也。
圜悟其至矣乎。
道德备而学不厌。
名位崇而志益谦。
真一代之典刑也。
初黄龙杨岐两宗学者剩有各私。
其胜而不相厌。
于是灵源大士作五祖演公正续碑。
所以推之为正续也。
至圜悟复能峻其门庭。
观其对御。
则混真俗于一心。
接士大夫游。
则罄竭款诚。
俾于祖道染指涉流。
而人人得其权心焉。
此所以致盛名于天下也。
美哉。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克勤。
彭州崇宁骆氏子。
世宗儒。
师生。
犀颅月面。
骨相不凡。
从师受书。
日记千馀言。
偶过妙寂院。
见佛书读之三复。
怅然如获旧物。
曰。
吾殆过去沙门也。
始弃家祝发。
从文照。
通讲说。
又从敏行。
授楞严。
俄得病濒死。
叹曰。
诸佛涅槃正路。
不在文句中。
欲以声求色见。
如釜羹投鼠矢污之。
吾知其无以死矣。
遂弃去。
见真觉胜公。
胜方剃臂出血。
指示师曰。
此曹溪一滴也。
师矍然于时。
大知识名称远闻者相望。
持一钵徒步出蜀。
意所欲往。
靡不至焉。
首谒玉泉皓。
金銮信。
又见大沩哲。
晦堂心。
东林总。
佥指为法器。
而晦堂独深加赏识。
最后见五祖演禅师。
尽展机用。
祖皆不诺。
乃谓祖强移换人。
出不逊语。
忿然而去。
祖曰。
待一顿热病打时。
方思我在。
到金山。
染伤寒困极。
平日见处。
无得力者。
追绎祖言。
乃自誓云。
我病稍间。
即归五祖。
病既愈。
还山。
祖见之喜。
命执侍方半月。
会部使者。
谒祖问佛法大意。
师从旁窃听。
忽有省。
遽出。
见鸡飞上栏干。
鼓翅而鸣。
即大悟。
袖香入室。
通所得。
祖曰。
佛祖大事。
非小根劣器所能造。
汝既如是。
吾助汝喜。
因遍谓山中耆老曰。
我侍者参得禅也。
尝伐一巨木。
祖固止之。
不听。
祖怒奋挺而起。
师立不动。
祖投所持挺。
笑而去。
自是遇物无疑。
崇宁中。
省亲还蜀。
诸老相谓曰。
道西行矣。
时同门佛鉴慧勤
亦知名众。
遂目师为川别之。
成都师郭知章。
请开法六祖。
更昭觉凡八年。
复出峡南游。
时张无尽。
寓荆南。
自以手提古佛。
席卷诸方。
见师恍然自失。
留居碧岩院。
倾心事之(传灯录云。
张寓荆南。
以道学自居。
少见推许。
师舣舟谒之。
剧谈华严旨。
要曰。
华严现量境界。
理事全真。
初无假法。
所以即一而万。
了万为一。
一复一。
万复万浩然莫穷。
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卷舒自在。
无碍圆融。
此虽极则。
终是无风匝匝之波。
公。
于是。
不觉促榻。
师遂问曰。
到此。
与祖师西来意。
为同为别。
公曰。
同矣。
师曰。
没交涉。
公色愠。
师曰。
不见云门道。
山河大地。
无丝毫过患。
犹是转句。
直得不见一色。
始是半提。
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
彼德山临济非乎。
公乃首肯。
翌日。
复举事法界理法界。
至理专无碍法界。
师又问。
此可说禅乎。
公曰。
正好说禅也。
师笑曰。
不然。
正在法界量里。
盖法界量未灭。
若到事事无碍法界。
法界量灭。
始好说禅。
如何是佛乾屎橛。
如何是佛麻三斤。
是故真净偈曰。
事事无碍。
如意自在。
手把猪头。
口诵净戒。
趁出淫坊。
未还酒债。
十字街头。
解开布袋。
公曰。
美哉论。
岂易得闻。
于是。
执师礼。
留居碧岩)。
复徙长沙道林。
太保枢密邓子常。
上师德行。
赐紫服师号佛果。
政和中。
移延康蒋山。
东南学者。
赴之如归。
至无地可容。
名闻京师。
被诏住天宁万寿。
召见褒宠甚渥。
建炎初。
宰相李伯纪。
奏住金山。
高宗至维扬。
入对。
赐名圆悟禅师。
改云居久之。
复领昭觉。
绍兴五年八月己酉。
微恙。
留偈示众。
掷笔而逝。
茶毗。
舌齿不坏。
舍利五色无数。
阅世七十有三。
坐夏五十有五。
塔于昭觉之侧。
谥真觉禅师。
师清净无作。
不入诸相。
示方便门。
提引未悟。
一听其语。
莫不愀然感动。
有泣下者。
故住天宁时。
一时王公贵人。
道德材智。
文学之士。
日造其室。
车辙满户外。
虽毗耶听法。
不能过也。
度弟子五百人。
嗣法得眼。
领袖诸方者。
百馀人。
方据大丛林。
匡众说法。
为后学标表。
可谓盛矣。
师自得法后。
声名藉甚。
繇岳麓。
徙蒋山。
行成德备。
每得天神诃护。
过金山时。
贼赵万。
据镇江拥兵数百。
操战舰。
乘风欲度。
忽反风。
云雾晦冥连昼夜。
不得度。
乃止。
比赴云居。
道长庐。
贼张遇奄至。
尽劫所有。
师衣钵独存。
又尝敛上方赐物。
置一箧中。
寓仪真。
师饬其徒往省。
答曰。
仪真连夕大火。
尚何求。
师笑曰。
汝第往。
既至。
官寺民櫩。
鞠为瓦砾。
而师箧封识如新。
尝寓公安天宁。
天堂长老觉公。
梦一女子。
再拜而进曰。
乞我东堂。
为人天说法。
信宿而碧岩疏至。
女子。
即碧岩护法神也。
安乐山神。
据云居方丈。
诸耆宿。
皆徙避别室。
师寘一榻。
卧起如平时。
师福慧两足。
行解通脱。
断取世界。
如掌中庵摩勒果。
是区区者何足言。
然为世人传闻赞叹。
故不得略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克勤,姓骆氏,彭人也。世守儒学,儿时日记千言,偶游妙寄寺,见佛书,三复怅然,如获旧物,曰:“予殆过去沙门也。”即出家,依自省师祝发,从文昭通讲说,又从敏行授《楞严》。俄得病濒死,叹曰:“诸佛涅槃正路,不在文句中,吾以声求色见,宜其无以死也。”遂弃去,至真觉胜禅师之席,胜方创臂出血,指示勤曰:“此曹溪一滴也。”勤矍然良久,曰:“道固如是乎?”即徒步出蜀,首谒玉泉皓,次依金銮信、大沩哲、黄龙心、东林度,佥指为法器。而晦堂称:“他日临济一派属子矣。”最后,见五祖演,尽其机用,祖皆不诺。乃忿然而去。演曰:“待著一顿热病时,方思量我。”勤至金山,病寒困极,以平日见处试之,无得力者。追绎演言,乃自誓曰:“我病稍閒,即归演。”及演一见而喜,令入侍寮。会部使者解印还蜀,造演问道,演曰:“曾忆少年读小艳诗,有‘频呼小玉原无事,祇要檀郎认得声’之句乎?”部使喏喏。勤适侍立,反复研诘。演为举“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庭前柏树子”语,有省。出见鸡飞上栏干,鼓翅而鸣,复自忖曰:“此岂非声耶?”乃呈偈曰:“金鸭香销锦绣帏,笙歌丛里醉扶归。少年一段风流事,祇许佳人独自知。”演喜,遍谓山中耆旧曰:“我侍者参得禅也。”由此所至,推为上首。祟宁中,成都帅翰林郭公之章请开法昭觉。政和间,谢事,复出峡南游。时张无尽寓荆南,以道学自居,少见推许,勤舣舟谒之,与谈《华严》旨要,因言:“《华严》现量境界,理事全真,初无假法,所以即一而万,了万为一,一复一,万复万,浩然无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卷舒自在无碍圆融,此虽极则,终是无风匝匝之波。”无尽于是不觉促榻,勤乃更迭推勘,谓:“云门道山河大地,无丝豪过患,犹是转句,直得不见一色,始是半提,更须知有向上全提时节。”无尽为之首肯。明日,复举事法界、理法界,至理事无碍法界,因问:“此可说禅乎?”无尽曰:“正好说禅也。”勤笑曰:“不然。正是法界量里,盖法界量未灭始好说禅。如何是佛乾屎橛?如何是佛麻三斤?是故真净偈曰:‘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坊,未偿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无尽叹曰:“美哉之论,岂易闻乎!”于是,以师礼留居碧岩。复徙道林。枢密邓公子常奏,赐紫服,诏住蒋山,学者归之如市,至无地以容。敕补天宁、万寿,召见便殿,褒龙甚渥。建炎初,又迁金山,适驾幸维扬,入对,赐号“圆悟禅师”,改云居。久之,复领昭觉。徽宗为降敕,使开堂焉,略云:“匝地普天,皆承恩力。九州四海,悉禀威灵。百千法门之外殊特法门,无量妙义之中真实妙义。克劝禅师者,鸡园上品,鹿苑名家。早空六妙之门,无惭饶舌接引。四流之岸,意许安心。飞锡所至,法雨咸沾。布金而来,愿云共领。特启祗园世界,广引方袍。宏开觉路津梁,都成圆具。铃铃振策,允为万德之师。凛凛戒规,直入三摩之地。于戏!道生说法,石亦点头。罗什谈禅,岩俱撒手。普济僧人行脚,象负以游。定儗菩萨低眉,鸠分而食。遍洒醍醐,同登欢喜。”绍兴五年八月示微恙,趺坐书偈遗众,投笔而逝。荼毗时,舌齿不坏,舍利无数,塔于寺后威凤山中,谥“真觉禅师”。清雍正十三年,加谥“明宗真觉禅师”。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守卓(一○六五~一一二四),俗姓庄,泉南(今福建泉州)人。
弱冠游京师,肄业天清寺,试大经得度。
游学至三衢,见南禅清雅禅师。
舍去,抵姑苏定慧寺,从遵式禅师,通《华严》。
时灵源清禅师住龙舒太平寺,道鸣四方,遂前往依从。
清禅师迁住黄龙寺,守卓随侍十载。
既而又至太平寺,佛鉴勤禅师请居第一座。
后主舒州甘露寺,又迁庐州能仁资福寺,终住东京天宁万寿寺。
称长灵守卓禅师,为南岳下十四世,黄龙清禅师法嗣。
徽宗宣和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卒,年五十九。
有《长灵守卓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所附介谌撰《行状》,《嘉泰普灯录》卷一○、《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守卓诗,以《语录》中《偈颂》部分编为第一卷,散见书中者辑为第二卷。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智才(一○六七~一一三八),俗姓施,舒州(今安徽潜山)人。
早年侍佛鉴
至黄龙,参死心禅师。
后住岳麓,丛林呼为才苏噜。
又迁龙牙,住十三载。
再迁住云溪。
高宗绍兴八年卒,年七十二。
为南岳下十五世,太平慧勤佛鉴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偈四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智才舒州施氏子。
早岁服勤于佛鉴
及游方谒黄龙死心。
翌日入室。
死心问曰。
会得最初句便会末后句。
会得末后句便会最初句。
最初末后拈放一边。
百丈野狐话作么生会。
才曰。
入户已知来见解。
何须更举轹中泥。
心曰。
新长老死在上座手里也。
才曰。
语言虽有异至理且无差。
心曰。
如何是无差底事。
才曰。
不扣黄龙角焉知颔下珠。
心便打。
才初住岳麓。
次迁龙牙。
三十载以清苦莅众。
故衲子畏敬之。
又迁云溪。
绍兴戊午八月望俄集众付寺事。
书偈曰。
戊午中秋之日。
出家住持事毕。
临行自己尚无有。
甚虚空可觅。
每日垂训如常。
至二十三日再示众曰。
涅槃生死尽是空花佛。
及众生并为增语。
汝等诸人合作么生。
众皆下语不契。
才喝曰。
苦苦。
复曰。
白云涌地明月当天。
言讫冁然而逝。
火浴获设利五色。
塔寺西北隅。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智才。舒州人。与师同姓同门。亦高行衲子。住岳𪋤。迁龙牙。三十年以清苦莅众。为人所归。终于云溪。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一
禅师名智才。
姓施氏。
舒州人也。
进止勇猛。
有囊括之志。
断发为大僧。
趋最上乘。
遂得旨于佛鉴勤公
公补太平时。
众多务繁。
才自典犁钁。
一众仰焉。
又谒死心禅师于黄龙。
死心辄拈百丈野狐公案。
以徵才。
才遽对曰。
入户已知来见解。
何须更举轹中泥。
曰死心长老死在上座手里也。
才曰。
语言虽有异。
至理且无差。
曰如何是无差底事。
才曰。
不扣黄龙角。
焉知颔下珠。
死心便打。
才拂袖趋去之。
死心后知乃叹曰。
太平之风果不寂寥。
政和初。
佛鉴自太平移智海。
才造省。
佛鉴以智海之众。
命才首之。
才辞不就。
乃隐岳麓。
佛鉴迁蒋山。
才又造省。
时珣禅师为座元。
有僧以女子出定因缘。
请珣批判。
珣曰。
瞿昙身心如泥。
女子肝肠似铁。
文殊贪寻锅子。
罔明繇来著楔。
历观大地众生。
不解闭门作活。
不动干戈建太平。
雨过春山如黛泼。
其僧不领。
乃请决于才。
才曰。
女子文殊与罔明禅徒。
毕竟如何委。
除非格外妙投机。
始信波涛元是水。
僧有省。
珣笑曰。
须是我才苏噜始得。
才居岳麓时。
因僧问。
德山棒临济喝。
今日请师为拈掇。
才曰。
苏噜苏噜。
曰苏噜苏噜还有西来意也无。
才曰。
苏噜苏噜。
故丛林称为才苏噜云。
才迁潭州龙牙。
龙牙有众数百。
不以声色。
而出入提揭。
如左右手。
均劳逸预。
险夷木榻之侧。
片笠不完。
禅徒饫染其味。
昂昂自若。
一以胎风雨鷇之舌。
敲唱玄猷。
故居十三载如一日。
有语曰。
弹指圆成八万门。
刹那灭却三祇劫。
若也见得行得。
健即经行困即歇。
若也未会。
两个鸬鹚扛个鳖。
绍兴间。
退居云溪。
忽集众曰。
戊午中秋之日。
出家住持事毕。
临行自己。
尚无有甚虚空可觅。
众大惊。
攀恋之。
至二十三日。
又曰。
涅槃生死尽是空花。
佛及众生并为增语。
汝等诸人合作么生。
良久喝曰。
白云涌地。
明月当天。
竟长往。
火浴。
收五色舍利。
塔于本山。
赞曰。
佛鉴尝谓才公云。
住持有三诀。
见事能行果断。
三者缺一。
则见事不明。
终为小人。
忽慢住持不振矣。
故才公开化二十载。
众敬畏之。
如羽族随凤怀其德也。
是时死心善骂天下聋缩。
独于公。
则啧啧延誉于不衰。
岂徒然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智才,舒州施氏子,早岁服勤于佛鉴,及游方,谒黄龙死心。
翌日入室,死心问曰:“会得最初句,便会末后句,会得末得句,便会最初句。
最初末后拈放一边,百丈野狐话作么生会?
”才曰:“入户已来知见解,何须更举轹中泥。
”心曰:“新长老死在上座手里也。
”才曰:”语言虽有异,至理且无差。
”心曰:“如何是无差底事?
”才曰:“不扣黄龙角,焉知颔下珠。
”心颔之。
才初住岳麓,次迁龙牙,三十载以清苦莅众,故衲子畏敬之。
又迁云溪。
绍兴戊午八月望,俄集众付寺事,书偈曰:“戊午中秋之日,出家住持事毕。
临行自己尚无,有甚虚空可觅。
”每日垂训如常。
至二十三日,再示众曰:“涅槃生死尽是空花,佛及众生并为增语,汝等诸人合作么生?
”众皆下语不契。
才喝曰:苦苦。
复曰:白云涌地,明月当天。
言乾,冁然而逝。
火浴,获设利五色,塔寺西北隅。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怀深(一○七七~一一三二),号慈受,俗姓夏,寿春六安(今属安徽)人。年十四祝发受戒。公四年,访道方外。徽宗崇宁初,往嘉禾依净照于资圣寺悟法。政和初,出住仪真资福寺。三年(一一一三),先后居镇江府焦山寺、真州长芦寺。七年,居建康府蒋山寺。钦宗靖康间住灵岩尧峰院(《中吴纪闻》卷六)。高宗绍兴二年卒,年五十六。为青原下十三世,长芦崇信禅师法嗣。事见《慈受怀深禅师广录》,《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六有传。
全宋文·卷三二六三
怀深(一○七七——一一三二),字慈受,俗姓夏氏,寿州六安(今安徽六安)人。
少出家,后从杨岐宗大师慧勤得悟。
历主名刹,末住金陵蒋山寺。
绍兴二年卒,年五十六。
见《嘉泰传灯录》卷九,《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一。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又怀深,字慈受,姓夏氏,寿春人。生之夕,祥光满舍,文殊坚遥见之,疑火也。诘旦知邻里生儿,心异之,往访焉,且告之故曰:“如此瑞徵,宜善护之。”自后,抱儿见坚辄笑,因许出家。及长,遍游方外,请益鉴公,乃大豁,呈偈曰:“祗是旧时行履处,等閒举著便淆讹。夜来一阵狂风起,吹落桃花知几多。”鉴抚掌曰:“者里岂不是活祖师意。”后终于蒋山。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守珣(一○七九~一一三四),俗姓施,安吉州(今浙江吴兴)人。
初与佛鉴在蒋山分座说法。
出住庐陵之禾山。
退藏故里,道俗迎居天圣。
后徙安吉何山及天宁。
称佛灯守珣禅师,为南岳下十五世,太平勤禅师法嗣。
高宗绍兴四年卒,年五十六。
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今录诗四十二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守珣号佛灯。
即郡之施氏子也。
初参广鉴瑛和尚不契。
遂谒佛鉴
随众咨请。
邈无所入。
乃封其衾曰。
今生若不彻去。
誓不展此。
于是昼夜霄立如丧考妣。
逾七七日忽佛鉴上堂曰。
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
珣闻顿悟。
曰。
可惜一颗明珠被这风颠汉拾得也。
乃诘曰。
灵云道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如何是他不疑处。
珣曰。
莫道灵云不疑。
只今觅个疑处了不可得。
曰。
玄沙道谛当甚谛当。
敢保老兄未彻在。
那里是他未彻处。
珣曰。
深知和尚老婆心切。
鉴然之。
珣拜起呈偈曰。
终日看天不举头。
桃花烂熳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
透得牢关即便休。
鉴嘱令护持。
是夕展衾厉声曰。
这回珣上座稳睡去也。
圆悟闻窃疑其未然乃曰。
我须勘过始得。
令人召至。
因与游山。
偶到一水潭。
圆悟推珣入水。
遽问曰。
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
珣曰。
潭深鱼聚。
曰见后如何。
珣曰。
树高招风。
曰见与未见时如何。
珣曰。
伸脚在缩脚里。
圆悟大称之。
后出世初主禾山。
次天圣徙何山及天宁。
绍兴甲寅谓居士郑绩曰。
十月八日是佛鉴先师忌日。
吾时至矣。
乞还障南。
至十月四日续遣弟僧道如讯之。
珣曰。
汝来正其时也。
吾虽与佛鉴同条生。
终不同条死。
明早可与我寻一只小船来。
道如曰。
要长者高者。
珣曰。
高五尺许。
越三日鸡鸣端坐如平时。
侍者请偈。
珣曰。
不曾作得。
言讫而逝。
阇维舌根不坏。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佛灯。
即郡之施氏子也。
初参广鉴瑛和尚。
不契。
遂谒佛鉴
随众咨请。
邈无所入。
乃封其衾曰。
今生若不彻去。
誓不展此。
于是昼坐宵立。
如丧考妣。
逾七七日。
佛鉴上堂曰。
森罗及万象。
一法之所印。
珣闻顿悟。
曰可惜一颗明珠。
被这风颠汉拾得也。
乃诘曰。
灵云道。
自从一见桃花后。
直至如今更不疑。
如何是他不疑处。
珣曰。
莫道灵云不疑。
只今觅个疑处。
了不可得。
曰。
玄沙道。
谛当。
甚谛当。
敢保老兄未彻在。
那里是他未彻处。
珣曰。
深知和尚老婆心切。
鉴然之。
珣拜起呈偈曰。
终日看天不举头。
桃花烂熳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
透得牢关即便休。
鉴嘱令护持。
是夕展衾。
厉声曰。
这回珣上座。
稳睡去也。
圆悟闻。
窃疑其未然。
乃曰。
吾须勘过始得。
令人召至。
因与游山。
偶到一水潭。
圆悟推珣入水。
遽问曰。
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
珣曰。
潭深鱼聚。
曰见后如何。
珣曰。
树高招风。
曰见与未见时如何。
珣曰。
伸脚在缩脚里。
圆悟大然之。
后出世。
初主禾山。
次天圣。
从何山。
及天宁。
绍兴甲寅。
谓居士郑绩曰。
十月八日。
佛鉴先师忌日。
吾时至矣。
迄还鄣南。
至十月四日。
绩遣弟僧道如讯之。
珣曰。
汝来正其时也。
吾虽与佛鉴同条生。
终不同条死。
明早可与我寻一只小船来。
道如曰。
要长者。
高者。
珣曰。
高五尺许。
越三日鸡鸣。
端坐如平时。
侍者请偈。
珣曰。
不曾作得。
言讫而逝。
阇维舌根不坏。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守珣。
号佛灯。
安吉施氏子。
初参广鉴瑛禅师。
不契。
遂造太平。
随众咨请。
邈无所入。
乃封衾自誓曰。
不彻不展此。
于是岌立宵昼。
如丧考妣。
逾七七日。
佛鉴上堂曰。
森罗及万象。
一法之所印。
师闻顿悟。
曰。
可惜一颗明珠。
被这风颠汉拾得也。
因举灵云悟桃语诘之。
了无疑滞。
拜起呈偈曰。
终日看天不举头。
桃花烂熳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
透得牢关即便休。
入众厉声曰。
这回珣上座。
稳睡去也。
圆悟闻之。
疑其未然。
乃曰。
须我勘过始得。
令人召至。
拉与游山。
偶到一水潭。
忽推师入水。
遽问曰。
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
随声应曰。
潭深鱼聚。
曰。
见后如何。
曰。
树高招风。
曰。
见与未见时如何。
曰。
伸脚在缩脚里。
悟大称赏之。
师出世凡四坐道场。
声光赫奕。
后殁于天宁。
将化。
谓双槐居士郑绩曰。
十月八日。
佛鉴先师忌辰。
吾将至矣。
乞还鄣南。
四日。
郑公遣弟僧道如讯之。
师曰。
汝来正其时也。
吾虽与佛鉴同条生。
不与同条死。
明早为我觅一只小船子来。
高五尺足矣。
越三日鸡鸣。
端坐如平时。
侍者请偈。
师曰。
不曾作得。
言讫而逝。
火浴。
舌根不坏。
郡人陈师颜。
宝函藏于家。
痊骨于普应院之侧。
师法貌清整。
举扬宗旨。
绰有祖父之风。
有时谓众曰。
兄弟如有省悟处。
不拘时节请来。
露个消息。
忽雪夜一僧叩方丈门。
师唤入。
震威喝曰。
雪深夜半。
求诀疑情何为。
威仪不具。
僧顾视衣裓。
师喝出。
机锋严峻类如此。
其住何山也。
因岁旱。
郡守请祷于师。
师勉从为升座。
怒目瞪天骂曰。
阿谁教尔强为天。
雨应声而至。
人呼为珣骂天。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一
禅师名守珣。
号佛灯。
出吉安州施姓巨族。
早岁弃家。
得道于太平佛鉴勤公
珣初参广鉴瑛不契。
竟谒佛鉴
佛鉴孤硬难入。
珣乃封其衾而矢曰。
此生不悟。
不展此也。
于是昼坐宵立。
逾七七日。
惫甚。
佛鉴垂语曰。
森罗万象一法所印。
珣踊跃便出法堂。
即投灵云。
见桃花颂曰。
终日看天不举头。
桃花烂熳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
透得牢关即便休。
佛鉴曰。
如何是灵云不疑处。
对曰。
只今觅个疑处。
了不可得。
曰玄沙道未彻在。
那里是未彻处。
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
佛鉴喜之。
会佛果至。
鉴称珣见处稳实。
且曰。
此子自治。
严刻密室。
如对大宾。
后当有造。
佛果佯诺。
乃私招珣游山。
偶到一潭。
佛果推珣落水。
遽问曰。
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
珣对曰。
潭深鱼聚。
见后如何。
珣曰。
树高招风。
见与未见时如何。
珣曰。
伸脚在缩脚里。
佛果乃大笑。
宣和改元。
佛鉴住蒋山。
佛果移书与鉴。
必以珣首蒋山众。
由是湖海知名。
建炎间。
住天圣。
开堂时。
内翰王公问。
三圣逢人则出话。
珣笑曰。
公曾阅诗否。
曰馆务之暇何所不览。
珣曰。
诗云。
湖光潋滟晴遍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王公乃大称。
珣于朝待制潘良贵。
尝以南泉斩猫话。
请益于珣。
珣曰。
如今士夫说禅说道。
秖依著义理便快活。
似将钱买油糍。
吃了便不饥。
其馀便道。
是瞒他亦可笑也。
贵领旨后。
以居士身。
弘珣之道。
珣迁何山。
晚居天宁。
每怜学者根器不妙。
委曲援引。
如瓶泻秋河。
间有窃议。
不遑恤也。
尝举婆子烧庵话曰。
大凡扶宗立教。
须是其人。
你看他婆子。
虽是个女人。
宛有丈夫作略。
二十年蓰油费酱。
固是可知。
一日向百尺竿头做个失落。
直得用尽平生腕头气力。
自非个俗汉。
知几洎乎巧尽拙出。
然虽如是。
诸人要会么。
雪后始知松柏操。
事难方见丈夫心。
又举沩山一日见野火。
乃问道吾。
还见火么。
曰见。
沩曰。
从何处起。
曰除却经行坐卧。
请师别致一问来。
沩山休去。
乃曰。
连天野火了无涯。
起处犹来辨作家。
眼里瞳人双翳尽。
面前遍界绝空花。
道吾老也堪誇。
且道毕竟从甚处起。
汲水僧归林下寺。
待船人立渡头沙。
有僧问宾中宾。
珣答。
客路如天远。
候门似海深。
宾中主。
珣答。
长因送客处。
忆得别家时。
主中宾。
答相逢不必问前程。
主中主。
答一朝权祖令。
谁是出头人。
僧曰。
向上宗乘又如何。
珣曰。
大海若知足。
百川应倒流。
又尝谓众曰。
兄弟若有省悟处。
不拘时节。
须来露个消息。
会雪夜有僧。
直扣丈室。
珣起秉烛。
震威喝曰。
雪深夜半。
求决疑情。
因甚威仪不具。
僧顾衣裓。
珣便逐出。
绍兴甲寅。
从天宁归鄣南告寂。
侍者请遗偶。
珣曰。
不曾做得。
即逝火浴。
舌根不坏。
塔于宝应院。
珣初在庐山日。
有僧彦威。
冬月用荻花絮纸衣。
珣见大瞋曰。
你少年辄求温煖如此。
岂有心学道耶。
威大惊。
退问兄弟。
时堂中有荻花衣者。
才三四人。
皆年七十馀矣。
赞曰。
佛灯于七七之际。
顿了大事。
圆悟尚剥啄之。
何也。
如海底珊瑚。
不以铁纲举而出之。
焉得珍灼于人间世哉。
然佛灯以清简之风震一世。
足徵其源。
亦不愧也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三
释守珣,字佛灯,姓施氏,安吉人也。
初参广鉴瑛不契,遂谒佛鉴,随众咨请,亦无所入,乃对其衾曰:“今生若不彻去,誓不展此。
”于是,昼夜峭立,如丧考妣,逾七七日,忽佛鉴上堂曰:“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
”珣闻顿悟。
曰:“可惜一颗明珠,被这风颠汉拾得也。
”乃诘曰:“灵云道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如何是他不疑处?
”珣曰:“莫道灵云不疑,只今觅个疑处了不可得。
曰:“玄沙道谛当甚谛当,敢保老兄未彻在,那里是他未彻处?
”珣曰:“深知和尚老婆心切。
”鉴然之,珣拜起,呈偈曰:“终日看天不举头,桃花烂熳始抬眸。
饶君更有遮天网,透得牢关即便休。
”鉴嘱令护持。
是夕,展衾厉声曰:“这回珣上座稳睡去也。
”圆悟闻之,窃疑其未然,乃曰:“我须勘过始得。
”令人召至,因与游山隅,到一水潭,圆悟推珣入水,遽问曰:“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
”珣曰:“潭深鱼聚。
”曰:“见后如何?
”珣曰:“树高招风。
”曰:“见与未见时如何?
”珣曰:“伸脚在缩脚里。
”圆悟大称之。
后出世,初主禾山,次天圣,徙何山及天宁。
绍兴甲寅,谓居士郑绩曰:十月八日是佛鉴先师忌日,吾时至矣。
乞还障南。
至十月四日,绩遣弟僧道如讯之,珣曰:“汝来正其时也,吾虽与佛鉴同条生,终不同条死,明早可与我寻一只小船来。
”道如曰:“要长者?
高者?
”珣曰:“高五尺许。
”越三日,鸡呜端坐如平时,侍者请偈,珣曰:“不曾作得。
”言讫而逝。
阇维,舌根不坏。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介谌(一○八○~一一四八),号无示,俗姓张,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
年十六礼崇德慧微落发。
辞谒径山悟、佛鉴勤
晚依守卓,悉得其道。
徽宗宣和六年(一一二四),住临安府显宁寺,未几,擢芦山、瑞岩、育王,道法大振。
高宗绍兴十八年卒,年六十九。
为南岳下十五世,长灵守卓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一三、《五灯会元》卷一八有传。
今录诗三首。
共 17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