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思净

相关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宗本(一○二○~一一○○),俗姓管,字无诘(《咸淳临安志》卷七○),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为天衣怀禅师法嗣,青原下十一世。年十九,师事苏州承天永安道升禅师。又十年,剃发受具。又三年,游方至池州,谒景德义怀禅师。英宗治平初,居杭州承天、兴教二寺。神宗元丰五年(一○八二)归苏州福臻院。未几,召对,命住相国寺慧林院。哲宗即位,加号圆照禅师。元祐元年(一○八六)以老请归。晚居苏州灵岩寺。元符二年(一○九九)十二月甲子卒,年八十。《禅林僧宝传》卷一四、《五灯会元》卷一六有传。今录诗二首。
禅林僧宝传·卷第十四
圆照禅师。讳宗本。出于管氏。常州无锡人也。性质直。少缘饰。貌丰硕。言无枝叶。年十九。师事苏州承天永安道升。方道价重。丛林归之者如云。本弊衣垢面。操井臼。典炊㸑。以供给之。夜则入室参道。升曰。头陀荷众良苦。亦疲劳乎。对曰。若舍一法。不名满足菩提。实欲此生身證。其敢言劳。升阴奇之。又十年。剃发受具。服勤三年。乃辞升。游方遍参。初至池州景德。谒义怀禅师。言下契悟。众未有知者。尝为侍者。而喜寝。鼻息齁齁。闻者厌之。言于怀。怀笑曰。此子吾家精进幢也。汝辈他日。当依赖之。无多谈。众乃惊。及怀公徙住越之天衣。常之荐福。本皆从之。治平初。怀公退居吴江之圣寿院。部使者李公复圭。过怀公。夜语曰。瑞光法席虚。愿得有道衲子主之。怀指本曰。无踰此道人者耳。既至瑞光。集众击鼓。鼓辄堕。圆转震响。众惊却。有僧出呼曰。此和尚法雷。震地之祥也。俄失僧所在。自是法席日盛。众至五百人。杭州太守陈公襄。以承天兴教。二刹坚请。欲往而苏人留之益甚。又以净慈恳请之曰。借师三年。为此邦植福。不敢久占。本啧啧曰。谁不欲作福。苏人识其意。听赴之。学者又倍于瑞光。既而苏人。以万寿龙华二刹。请择居之。迎者千馀人。曰。始借吾师三年。今九载矣。义当见还。欲夺以归。杭州守使。县尉持卒徒护之。乃不敢夺。元丰五年。以道场付其门人善本。而居于瑞峰庵。苏人闻之谋夺之。惧力不胜。欲发而未敢也。时会待制曾公孝序。适在苏。盖尝问道于本。而得其至要。因谒之庵中。具舟江津。既辞去。本送之登舟。语笑中载而归。以慰苏人之思。于是归本于穹窿山福臻院。时年六十三矣。未几 神宗皇帝。辟相国寺六十有四院为八。禅二律六。以中贵人梁从政。董其事。驿召本主慧林。既至。遣使问劳三日 诏演法于寺之门。万众拜瞻。法会殊胜。以为弥勒从天而降人间也。翌日召对 延和殿。有司使习仪而后引。既对山呼罢。登殿赐坐。即就坐盘足跏趺。侍卫惊相顾。本自若也。赐茶至。举盏长吸。又荡撼之 上问受业何寺。对曰承天永安 上喜其真喻。以方兴禅宗。宜善开导之旨。既退 上目送之。谓左右曰。真福慧僧也。及上元日 车驾幸相国寺。止禅众无出迎。师奉承 睿奖。阐扬佛事。都邑四方。人以大信 神宗登遐。召本入福宁殿说法。左右以本尝为 先帝所礼敬。见之呜咽。不自胜 哲宗加号禅师。皇叔荆王亲赍敕授之。元祐元年。以老求归 朝廷从其请 敕任便云游。所至不得抑令住持。因欣然升座。辞众曰。本是无家客。那堪任便游。顺风加橹棹。船子下杨州。既出都城。王公贵人。送者车骑相属。本诲之曰。岁月不可把玩。老病不与人期。唯勤修勿怠。是真相为。闻者莫不流涕。其真慈善导。感人如此。非特然也。其住瑞光。民有屠牛者。牛逸赴本。跪若自诉。遂买而畜之。其住净慈。岁大旱。湖井皆竭。寺之西隅。有甘泉自涌。得金鳗鱼。因浚为井。投鱼其间。寺众千馀人。汲以不竭。民张氏有女子死。梦其母曰。我以罪为蛇。既觉得蛇于棺下。持以诣本。乃为说法。复置故处。俄有黑蝉。翔棺上。而蛇失所在。母祝曰。若我女。当入笼中。当持汝再诣净慈。如其祝。本复为说法。是夕梦女曰。二报已解脱矣。其显化异类。又如此。本平居恂恂。未尝以辩博为事。至其说法。则虽盛名隆势。无所少假。高丽僧统义天。以王子奉国命。使于我朝。闻本名。请以弟子礼。见问其所得。以华严经对。师曰。华严经三身佛。报身说耶。化身说耶。法身说耶。义天曰。法身说。本曰法身遍周沙界。当时听众。何处蹲立。义天茫然自失。钦服益加。太子少保李公端愿。世以佛学自名。本问曰。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既曰无为。作么生学。李公不能答。雪窦道法。至本大盛。老居灵岩。闭门颓然。而四方从者相望。于道不释也。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将入灭沐浴而卧。门弟子环拥请曰。和尚道遍天下(或一本云。名满天下)。今日不可无偈。幸强起安座。本熟视曰。痴子。我寻常尚懒作偈。今日特地图个什么。寻常要卧便卧。不可今日特地坐也。素笔大书五字曰。后事付守荣。掷笔憨卧。若熟睡。然撼之已去矣。门弟子塔师全身于灵岩山。阅世八十。坐五十二夏。 赞曰。富郑公居洛中。见颙华严。诵本之语。作偈寄之曰(或一本云。富郑公弼。得心要于颙华严。有偈寄本曰)。因见颙师悟入深。寅缘传得老师心。东南谩说江山远。目对灵光与妙音。王显谟汉之。初见本登座。以目四顾。乃證本心。余闻马鸣云。如来在世。众生色心殊胜。圆音一演。随类得解。今去佛之世二千馀年。而能使王公贵人。闻风而悟。瞻颜而證。则常随而亲炙之者。可知矣。故江西八十馀人。而本则倍之。近代授法之盛。无能加者。非愿宏法道。行契佛心。何以臻此哉(一本云。自瞻颜而證之下。但云。则其大愿真慈之力。无愧绍隆之职者也)。
神僧传·卷第九
释圆照。讳宗本。出于管氏。常州无锡人也。性质直少缘饰貌丰硕言无枝叶。年十九师事苏州承天永安道升禅师。其住瑞光。民有屠牛者。牛逸赴本跪若自诉。遂买而畜之。其住净慈。岁大旱湖井皆竭。寺之西隅有甘泉自涌。得金鳗鱼因浚为井投鱼其间。寺众千馀人汲以不竭。民张氏有女子死。梦其母曰。我以罪为蛇。既觉得蛇于棺下。持以诣本。乃为说法。复置故处。俄有黑蝉翔棺上。而蛇失所在。母祝曰。若我女当入笼中。当持汝再诣净慈。如其祝。本复为说法。是夕梦女曰。二报已解脱矣。其显化异数如此。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将入灭。沐浴而卧。门弟子环拥请曰。和尚道遍天下。今日不可无偈。幸强起安坐。索笔大书五字曰。后事付守荣。掷笔憨卧若熟睡然。撼之已去矣。门弟子塔师全身于灵岩寺。阅世八十。坐五十二夏。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宗本。常州管氏子。性质少缘饰。貌丰硕。言无枝叶。年十九。师事苏州承天永安道升禅师。弊衣垢面。操井臼典炊㸑。以供大众。夜则入室参。道升劳之。对曰。若舍一法。不名满足菩提。实欲此生身證。其敢言劳。升阴奇之。又十年剃发受具。服勤三年。乃辞升游方。初至池州。谒怀禅师。言下契悟。众未有知者。尝为侍者。喜寝。鼻息齁齁。闻者厌之。言于怀。怀笑曰。此子吾家精进幢也。汝辈。他日当依赖之。无多谈。众乃惊。及怀公徙住越之天衣。常之荐福。皆从之。治平初。怀公退居吴江之寿圣。部使者李公复圭。过怀公。夜语曰。瑞光法席虚。愿得有道衲子主之。怀指本曰。无踰此道人耳。既至瑞光。众大集至五百人。杭州太守陈公襄。以净慈恳请之曰。借师三年。为此邦植福。不敢久占。学者倍于瑞光。既而苏人。以万寿龙华二刹。请择居之。迎者千馀人。曰始借我师三年。今九载矣。欲夺以归。杭守使县尉。持卒徒护之。不得夺。元丰五年。以道场付其门人善本。而居瑞峰庵。苏人闻之。谋夺之益急。惧力不胜。未敢发也。时待制曾公孝序。适在苏。盖尝问道于师者。因谒之庵中。具舟江津。既辞去。师送之登舟。语笑中载而归。以慰苏人之思。于是。归师穹窿山福臻院。时年六十三矣。未几。神宗皇帝。辟相国寺六十四院。为八禅二律。驿召师主慧林。既至。召对延和殿。山呼罢。登殿赐坐。即就坐。盘足跏趺。侍卫惊相顾。师自若也。上问受业何寺。对曰。承天永安。茶至。举盏长吸。又荡撼之。上喜其真。喻曰。禅宗方兴。宜善开导。既退。上目送之。谓左右曰。真福慧僧也。及上元日。车驾幸相国止师。众无出迎。师奉承睿奖。阐扬佛事。都邑四方人以大信。神宗登遐。召师入福宁殿说法。左右以师为先帝所礼敬。见之呜咽不胜。元祐元年。以老求归。朝廷从其请。敕任便云游。所至不得抑令住持。因欣然升座。辞众曰。本是无家客。那堪任便游。顺风加橹棹。船子下扬州。既出都城。王公贵人送者。车骑相属。师诲之曰。岁月不可把玩。老病不与人期。唯勤修勿怠。是真相为。闻者莫不感涕。晚居灵岩。其嗣法传道者。不可胜纪。元符二年十二月甲子。将入灭。沐浴而卧。门弟子环拥请曰。和尚道遍天下。今日不可无偈。幸强起安坐。师熟视曰。痴子。我寻常尚懒作偈。今日特地图个甚么。寻常要卧便卧。不可今日特地坐也。遂酣卧若熟睡。撼之已去矣。弟子塔全身于灵岩山。阅世八十。夏五十有二。
新续高僧传·净读篇第八之一
释宗本,字无哲。
姓䇾氏,无锡人。
既受度,参天衣怀禅师,念佛有省,后居杭州净慈寺。
岁大旱,湖井皆竭,寺西隅忽涌甘泉,得金鳗鱼,浚为井,寺僧千馀赖以汲饮。
张氏有女死,母梦女为蛇。
既觉,得蛇棺下,持诣本为说法。
俄有黑蝉翔棺上,而蛇失所在。
母祝曰:“若吾女者,可入笼中,当再持诣净慈。
”如其祝,本复为说法。
是夕,女复见梦曰:“二报已解脱矣。
”其母因问:“生死轮回是信有之,何以得免?
”女曰:“六道四生如井上辘轳,无一人可免,唯修出世法,当得脱耳。
盍问净慈法主乎?
”其显化类如此。
本尝奉诏入东京慧林寺,赐号“圆照禅师”。
生平密修净业。
雷峰才法师神游土,见一殿殊丽,问之,旁一人曰:“以待净慈本禅师耳。
”又资福曦公,至慧林礼足施金而去。
人诘其故,曰:“吾定中见金莲华,有神人言以俟慧林本公。
其他莲华无数,云以待受度者。
或有萎者,云是退堕人也。
”晚居姑苏灵岩寺。
元符间,将示寂,沐浴而卧。
弟子环拥请偈,本曰:“我向无偈,今复何为?
寻常犹卧,今日何须坐?
”遂吉祥而瞑,若熟睡然。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法恭(一一○二~一一八一),号石窗叟,俗姓林,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幼于栖真禅院祝发,师事则韶,徽宗宣和七年(一一二五)受具戒。历住光孝、能仁、报恩、雪窦、瑞岩诸寺。孝宗淳熙八年卒,年八十。为青原下十四世,天童宏智正觉禅师法嗣。事见《攻愧集》卷一一○《瑞岩石窗禅师塔铭》,《嘉泰普灯录》卷一三、《五灯会元》卷一四、《补续高僧传》卷九有传。今录诗五首。
全宋文·卷四二九八
法恭(一一○二——一一八一),号石窗叟,明州奉化(今浙江奉化)人,俗姓林氏。年十五出家,后从天童正觉禅师问道,既而遍参诸识。历主光孝、能仁、报恩、瑞岩诸寺。淳熙八年八月卒,年八十。见《攻愧集》卷一一○,《补续高僧传》卷九。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法恭。
自号石窗叟。
奉化林氏子。
其母感胡僧入梦而生。
落发受具戒。
习南山律于湖心寺。
闻天童宏智名往从。
问道。
兄事晖自得。
昼夕危坐。
一日坐殿庑间。
偶闻僧语。
入耳清彻。
豁然开悟。
流汗浃体。
宏智。
诘以所得非谬。
命居侍职。
既而遍参诸识。
见闲万年。
万年试为问。
师掩耳出。
草堂清公不许。
暂到入室。
师直造前。
夺拂子掷地上而出。
一众骇异。
黄龙忠。
置界方槌拂于香案上。
勘验学者。
师谓其侍者曰。
和尚此一络索作何用。
少顷一一拈起。
问。
过一机不来。
莫言不道。
侍者白忠。
乃撤去。
三年复归天童。
主藏钥。
为第一座。
分座说法。
宏智所举宗要。
师不为苟合。
智爱而畏之。
绍兴二十三年。
光孝虚席。
越帅移书宏智。
求一本色人补处。
智以师应命。
会应天塔坏。
或请舍去。
师曰。
非我尚谁为耶。
塔成。
始行迁能仁。
隆兴改元。
侍郎赵公守四明。
迎主报恩。
虏烬之馀。
前人兴造。
所未备者。
皆成之。
轩敞宏大。
遂为一城兰若之冠。
乾道六年。
退居小溪之彰圣。
明年荣阳郡王。
起住瑞岩。
辟舍宇以安众。
开山田以足食。
建杰阁。
奉圆通大士。
轮奂甚美大。
参范公请移雪窦。
自得晖。
归自净慈。
遂以雪窦还之。
复居瑞岩。
淳熙八年八月。
示微疾。
戒弟子。
毋以药石累我。
我将行矣。
以书招自得。
来相见如平时。
付以后事。
作书遗别诸士大夫。
并常往来者。
迟明升座。
说偈而逝。
寿八十。
腊五十九。
师天姿挺特。
持律甚严。
累主大刹。
起居寝食。
率与众共。
不务缘饰。
无他嗜好。
峭直骨鲠。
不借人以辞色。
有道者。
力加提引。
慧而狂者。
必叱之。
临安净慈空席。
力请。
乃航海以避命。
皇子魏王作牧。
每加礼敬。
欲访师山间。
辞曰。
路远而险徒劳耳。
盖其严冷类此。

人物简介

简介
杭州净慈寺僧。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彦充,号肯堂,俗姓盛,于潜(今浙江临安县西)人。
幼依明空院义堪为师,首参大愚宏智、正堂大圆,得法于东林道颜禅师,后住临安净慈寺。
为南岳下十七世,东林道颜禅师法嗣。
五灯会元》卷二○、《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四有传。
今录诗二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彦充号肯堂。杭之于潜盛氏子也。幼即慧性朗然善根内著。生而知有愿脱尘羁。遂依明空院释义堪薙发。五夏学律一钵孤征。径造大愚宏智正堂大圆。后闻僧举东林颜示众曰。我此间别无玄妙。秖有木札羹铁钉饭。一任汝等咬嚼。彦窃喜之直谒陈所见解。东林谓曰。据汝所见处正坐在鉴觉中也。彦尽将从前所得底一时飏下。专注一心精勤参究。一日闻傍僧举南泉道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乃默自觉曰。打草秖要蛇惊耳。次日入室东林问。那里是岩头密启其意处。彦曰。今日捉败这老贼。林曰。达磨大师性命在汝手里也。彦拟开口。蓦然被林拦胸一拳。顿即大悟汗流浃背点首言曰。临济道黄檗佛法无多子。岂虚语哉。呈偈曰。为人须为彻。杀人须见血。德山与岩头。万里一条铁。林深然之。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彦充,字肯堂,于潜盛氏子也。生而慧性朗然,善根内著。爰在髫年,愿脱尘羁,依明空院义堪薙发,五夏学律。一钵孤征,径造大愚宏智、正堂大圆,后闻僧举“东林颜示众曰:我此间别无玄妙,秪有木札羹,铁钉饭,一任汝等咬嚼。”彦窃喜之,直谒陈所见解,东林谓曰:“据汝所见处,正坐在鉴觉中也。”彦尽将从前所得一时飏下,专注一心,精勤参究。一日,闻傍僧举“南泉道时人见此一株花,如梦相似。”乃默自觉曰:“打草秪要蛇惊耳。”次日入室,东林问:“那里是岩头密启其意处?”彦曰:“今日捉败这老贼。”林曰:“达摩大师性命在汝手里也。”彦拟开口,蓦然被林一击,豁尔大悟,汗流浃背,点首言曰::“临济道黄蘖佛法无多子,岂虚语哉!”呈偈曰:“为人须为彻,杀人须见血。德山与岩头,万里一条铁。”林深然之。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真净,住杭州净住院,称居说真净禅师,南岳下十一世,金山颖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一二)。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德辉(一一四二~一二○四),宁宗嘉泰初住杭州净慈寺,道济曾为其记室。
四年入寂,年六十三。
《净慈寺志》卷八、《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九有传。
今录诗二首。
新续高僧传·遗身篇第七之一
释德辉者,不详何许人。宋嘉泰初,住净慈四年。寺燬,德辉亦随火化去。其辞世偈云:“一生无利亦无名,圆顶方袍自在行。道念只从心上起,禅机偶向舌根生。百千万劫假非假,六十三年真不真。今向无明丛里去,不留一物在南屏。”预书壁间。按净慈寺于宋建炎初,燬于火,鞠为荆榛。高宗巡幸,诏佛智道容住持,欲重修之。殿宇煇煌,金彩绚丽,为一时之冠。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潼川人。俗姓王,字敬叟。理宗嘉熙中奉敕住净慈光孝寺。有《北涧集》。
全宋诗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涧,潼川(今四川三台)人。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历住台之般若报恩。后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有《北涧文集》十卷、《北涧诗集》九卷、《外集》一卷、《续集》一卷及《语录》一卷。《补续高僧传》卷二四、《净慈寺志》卷八、《灵隐寺志》卷三、《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有传。 释居简诗,以日本应安七年(一三七四)刻《北涧诗集》及日本贞和、观应间(相当于元惠宗至正时)翻刻宋元旧本《外集》、《续集》为底本(以上均藏日本内阁文库)。另从《大藏经·北涧居简禅师语录》等书中辑得之诗作,编为第十二卷。
全宋文·卷六七九八
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俗姓王(一云姓龙),潼川(今四川三台)人。
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复往育王见佛照,机相契,自是往来其门十五年。
久之,出住台之般若,迁报恩,英衲争附,钱厚、叶适皆折节问道。
时真德秀为江东使者,虚东林命之,以疾辞,乃于飞来峰北涧扫一室以居,人以「北涧」称之。
后出主铁佛、显庆、碧云、慧日诸寺,嘉熙初奉诏主杭州净慈寺,所至道化大行。
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腊六十二。。
见《补续高僧传》卷二四、《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居简。字敬叟。潼川王氏子。资质颖异。初见佛书。必端坐默观如宿习。依邑之广福院图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沉默自究。一日阅万庵语。有省。遽往育王。见佛照。机相契。自是往来其门十五年。一时社中耆硕。无不忘年与交。走江西。访诸祖遗迹。莹仲温。尝掌大慧之记。庵于罗湖。纂所闻成书。发挥祖道。与师议论大奇之。以大慧居洋屿庵竹篦。付之师巽焉。久之。出住台之般若。迁报恩。英衲争附。鸿儒竹岩钱公。水心叶公。皆折节问道于足下。大参真西山。时为江东部使者。虚东林命之。以疾辞。乃于飞来峰北涧。扫一室居十年。人不敢以字称。因以北涧称之。起应霅之铁佛西佘。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奉旨移净慈。所至道化大行。师出佛炤之门。在诸法彦中。为神驹香象。机格超逸。最难攀仰。其颂世尊初生话云。一声㘞地便吒哩。突出如斯大阐提。此土西天起殃害。堂堂洗土不成泥。又颂楞严六解一亡云。六用无功信不通。一时分付与春风。篆烟一缕閒清昼。百鸟不来花自红。辟一室以居。名曰薤室。作赋以自见。其略曰。进则面墙退则坐井。柱忽不支。壁将就殒。豁然而虚。漠然而囧。如蒙之击。如震而警。如无尽藏。如大圆镜。前山送青。若壮士之排闼。后山回闯。拟良工之御骏。抚鸿鹄而晚眺。入冥冥而远引。笑云烟之轻去。漫悠悠而无定。驻落日于西崦。延初蟾于东岭。是皆中所得也。有北涧集十九卷。张公诚子。序之曰。读其文。宗密未知其伯仲。诵其诗。合参寥觉范为一人。不能当也。北涧于人不苟合。合亦不苟暌。取舍去就之际。洁如也。叶水心诗曰。简公诗语特惊人。六反掀腾不动身。说与东家小儿女。涂青染绿未禁春。师居天台委羽。有二姓争竹山。竭产不肯已。仙居丞王君怿。请于师。师作种竹赋一首示二姓。而讼遂止。其德音感化如此。灵隐虚席。赵节斋。奏师补其处。师笑曰。吾日迫矣。乃举天童痴绝冲。淳祐丙午春三月二十八日。索纸书偈。于纸尾复书曰。四月一日珍重六字。呼诸徒诫之曰。时不待人。以吾自励。吾世缘馀两日耳。至期昧爽索浴。浴罢假寐。然视之已逝矣。寿八十三。腊六十二。葬全身于月堂昌禅师塔侧。遵治命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六
禅师名居简。出潼川王姓。号敬叟。又称北涧。盖居北涧之日久也。简姿秀而文当世尚之。游广福读出世典。辄弃冠。具戒。参别峰。别峰指见涂毒。涂毒示其心要。简以从前所学凑泊不可。疑情猛切。常立达旦。偶过择木寮。阅万庵语云。欲识诸佛心。但向众生心行中识取。欲识常住不凋性。但向万物迁变处会取。简于此忽省。以为万庵与佛炤同条。遂别策造灵隐。机契佛炤光禅师。于是往来妙喜下尊宿。一十五年。激扬宗旨。大有力焉。乃辞佛炤。经瓯闽。历江西。过罗湖。访仲温。仲温与论。大喜曰。妙喜之后一人也。乃以妙喜居洋屿庵。竹篦为赠。且曰。公之后必大。未几出住台州紫箨。迁报恩。及广孝。名大振。退居武林飞来峰之阴。卿士犹物色之不顾。当是时出佛炤之门者。有灵隐善径山琰天童派东禅观上方铦。交章劝简。应旴江刺史之命。又不顾。而江州使者以东林云居力致之。简亦不顾。乃寿北涧集。行世。宿儒附之。叶水心曰。简公话柄特惊人。六反掀腾不动身。说与东家小儿女。涂青染绿未禁春。简叹曰。狼虎之害。世人易知也。文章害世。则难知矣。狼虎在山。藜藿不釆。文章欺世。耳目沉沦。余比见近流施为阔略。非先圣之言不言。非古哲之迹不举。然境风乍飘。荣辱无主。取快一时。名节扫地。则向之所言所举。皆为饰词。以欺世者也。欺世之害。甚于狼虎。余颓躬不逮。深为是惧。所见所闻。偶笔成集。若稍存心。欲以诗文鸣世。则又吾教之罪人也矣。遂燬板。晚居净慈。其门人大观以高庵楞严纲要颂。请简发其旨。简向慕高庵为人。乃联和而序之。淳祐丙午春。示众曰。识得一万。事毕了事。衲僧一字不识。直饶恁么。未称全提。禹力不到处。河声流向西。归方丈。大书四月一日珍重六字。至期。言语移时。敛目而逝。简初在紫箨。委羽有二姓。争竹山。竭产不已。仙居丞启简讽之。简示以种竹赋。二姓之讼遂止。台氓谣曰。简公笔甜如蜜。 赞曰。齐桓侯有疾。在腠理以忽扁鹊。终至骨髓。虽司命无柰之何。而末造众生。言行参差之。疾不啻在骨髓间也。故北涧生平行李。惟恐针石之不逮。然以文字得度者。则北涧法化。宁当有别论也。否乎。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居简,字敬叟,姓龙氏,潼川人也。家世儒素,幼性颖异,见佛书端坐默观,如宿习者。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蜂涂毒于径山。沈默自究,一日阅万庵语有省,遽往育王见佛照,机契,自是往来其门十五年。走江西访诸祖遗迹,莹仲温尝掌大慧之记,庵于罗湖,纂所闻成书发挥祖道,与议论大奇之。久之,出主台之般若,迁报恩,英衲争附,儒硕钱竹岩、叶水心莫不推重。时大参真西山为江东部使者,虚东林待之,以疾辞。乃于飞来峰北涧,扫一室居十年,人不敢以字称,以北涧称之。起应霅之铁佛,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奉诏迁净慈。所至道化大行,垂老不倦。颂《楞严经》六解一亡云:“六用无功信不通,一时分付与春风。篆烟一缕闻清昼,百鸟不来花自红。”辟一室以居,名曰“薤室”。作赋以自见,水心酬以诗云:“简公诗话特惊人,六反掀腾不动身。说与东家小儿女,涂清染紫不禁春。”晚岁居天台,有二姓争竹山搆衅,为作《种竹赋》以讽之,而讼遂已。赵节斋为奏补灵隐,简笑谢曰:“吾日迫矣。”乃举天童痴绝道冲。淳祐丙午春,示疾,三月二十八日索纸书偈,于纸尾复书“四月一日珍重”六字,呼诸徒诫之曰:“时不待人,以道自励,吾世缘馀二日耳。”至期昧爽,索沐浴罢,如假寐,视之已逝矣。寿八十三,腊六十二,所著有《北涧集》十九卷。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文礼(一一六七~一二五○),号灭翁,俗姓阮,临安(今属浙江)天目山人,因别号天目。年十六,依乡之真向寺僧智月得度,遍参名师。历主临安广寿、净慈,永嘉能仁,安吉福泉,四明天童等刹,归终于梁渚之西丘。理宗淳祐十年卒,年八十四。事见明崇祯《天童寺志》卷六《宋天目禅师行状》。 释文礼诗,据《颂古联珠通集》、《天童寺志》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全宋文·卷六八七九
文礼(一一六七——一二五○),字灭翁,俗姓阮氏,临安(今浙江临安)人,家于天目山麓,因别号天目野樵。
年十六,依邑之真相寺智目得度,历参名师。
至蒋山,浙翁琰禅师留之分座。
嘉定五年出世,住临安慧云寺,迁温州能仁寺,又主临安净慈、福泉、明州天童诸刹。
淳祐七年卒,年八十四。
见《新续高僧传》卷一四、《释氏疑年录》卷九。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七
天目禅师文礼者。字灭翁。生阮氏。为临安籍也。得度于真相寺智月沙门。得道于荐福松源岳禅师。出世于郡之广寿。次则雁山能仁。复诏居南屏净慈。终于天童者。盖赴暮年之诏也。四会谈禅。两赴明诏。于其西丘福泉。乃退閒之所也。礼居雁山时。南国衣冠君子多从之游。礼杖拂萧然。清风迫人。松下云间。泉声石色。无尊卑目遇而已。然卒不乐。乃退居梁渚西丘。自述曰。我自南山退席回。懒将藤杖接方来。有时拄到晴坡上。简点梅花几树开。方是时。晦庵居士朱熹者。以道学开馆台南订。有司挽礼。再居能仁。不起。乃作偈。简雁山耆宿曰。我抛一语堕龙湫。逗石穿云几度秋。白发讵那看不透。月寒高挂冷猿愁。礼既休閒于梁渚。道俗相寻不绝。礼多兀坐绳床。熟视摇手而已。或格外相惬。礼自理瓶铛。谈笑连朝夕不厌也。节斋赵公慕礼高行。微服过访。坐语竟日。节斋去。礼竟不问其姓名。适净慈席虚。节斋起礼补之。不赴。节斋乃言于上。上强命之入院。礼曰。九重命下。四海同钦。山岳欢呼。禽鱼起舞。且物外道人因甚也被转。却顺是菩提。四众称善。未久又杖策宵遁。退居福泉。上惜之。复敕天童居礼。礼居天童。常以南山筀笋东海乌鲫话验。方来拟对。礼辄督牙三下。识者惊焉。一时及其门者。非智过于师。不易放行。故自书曰。无韶阳来扣门。终不拶人脚折。有德山至诘问。方才吹灭纸烛。堪嗟狐媚妄。相嗣续宁教。草满法堂。苔封古屋。杨岐不得保宁白云晦堂。若非死心灵源。其馀碌碌。难为接足。礼住天童。不久又弃。归西丘旧隐。然方宾益胜。朱晦庵尝诣礼。礼以格外潇洒示之。晦庵则彬彬然有容。整冠进问。母不敬。礼蓦起叉手。晦庵退语人曰。碧落碑果无赝本也。杨慈湖亦问不欺之力。礼答曰。要明兔象全提句。看取升阶正笏时。礼四历住持。仅八九载。而退居之日。多其风调高古。见者神肃。然叙及法道体势。则慷慨太息。或继以涕。故嗣其志者。皆著大名于当时。淳祐十年冬月。忽晨起。谓众曰。谁与我造个无缝塔。侍者曰。请师塔样。礼微笑曰。尽力画不出。即蜕去。年八十有四矣。阇维。顶骨牙齿不坏。舍利如灿珠。附天童应庵祖塔之左而閟焉。 赞曰。余覈公道行。垂手三十馀龄。四迁五退。如白云影内神仙。可仰而未可攀也。再味其说法。若志公之容谩。许僧繇描摹。当时君子以公之名齐于妙喜应庵。诚不谬矣。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文礼,字灭翁,姓阮氏,临安人也。家于天目山麓,因别号“天目”。生性聪慧,别具灵颖,家世田作。尝在髫年,从母出桑,携篮相随,母戏之曰:“提筐者谁?”忽焉有省,始怀出尘之想。年十六,依邑之真相寺智月得度,参净慈混源不契。谒佛照光于育王,问风动幡动,应对机敏,喜其俊迈,使掌书记。久之,还浙西听一心三观之旨,于上天竺时,拟议之间,顿忘知解,往参遂印可。寻复辞去,礼祖塔于江淮,间因至蒋山,浙翁琰留之分座。嘉定五年,张约斋居士镃请开法于临安慧云,既而迁温之能仁,未几,辞归西丘。时节斋赵公慕礼高行,微服过西丘,礼亦不问姓氏,与语终日而去,明日奏请礼住持净慈。复移居福泉,迁住天童。礼素崇古谊,高絜简俭,不苟笑言,其说法则风雅流丽,读之非解人亦复神动。尝诵《楞严经》“诸可还者 ,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句下,忽作偈曰:“不汝还者复是谁?残红流在钓鱼矶。日斜风定无人扫,燕子衔将水际飞。”冬至,上堂云:“黄钟才起时,九数从头数。相将幽谷莺啼,次第雕梁燕语。田父祭勾芒,丛祠敲社鼓。农父狎牛郎,村姑教蚕妇。光阴老尽世间人,冬至寒食一百五。”其他妙语类如此,尤邃于《》。乾淳诸儒,大阐道学,礼与之游。晦翁朱子问毋不敬,礼叉手示之。杨慈湖问:“不欺之力?”答曰:“此力分明在不欺,不欺能有几人知。要明象兔全提句,看取升阶正笏时。”礼领刹五,前后八九载,馀多逍遥于梁渚西上,而群衲聚扣,与住院无异。将入寂,谓侍者曰:“谁与我造无缝塔。”或请其式,曰:“尽力画不出。”乃怡然脱去,世寿八十有四,阇维收舍利无算,袝于应庵华塔之左,尤煜序其语录,嗣法弟子横川珙、石林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