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德光

相关人物:共 22 位
共 2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杲,住东京法云寺,称佛照杲禅师。
早年游方,谒圆通玑禅师。
后依真净,自称于哲宗绍圣三年(一○九六)悟得方寸禅。
出住归宗,诏居净因。
为南岳下十三世,宝峰克文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七、《五灯会元》卷一七有传。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佛照杲禅师。
自妙年游方。
谒圆通玑公。
命首众秉拂。
机迟而讷。
众笑之。
有赧色。
次日僧堂点茶。
见茶瓢堕地跳跃。
乃得应机三昧。
后依真净。
因读祖偈。
豁然大悟。
谓人曰。
我于绍圣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悟得方寸禅。
出世住归宗。
寻被诏居净因。
杲以力参深到。
语不入时。
凡示众。
尝举老僧。
熙宁八年。
文帐在凤翔府供申。
当年崩了华山四十里。
压倒八十村人家。
汝辈后生。
茄子瓠子。
几时知得。
或诘曰。
宝华座上。
何一向谈说世谛。
杲曰。
痴人。
佛性岂有二耶。
师在归宗时。
一夜脩敬罢。
坐僧堂地炉边。
忽见二僧入堂。
一人庞眉雪顶。
一人少年。
皆丰姿颀然。
师心喜自谓。
我座下有如此僧。
须臾二人出堂。
师怪而尾之。
见入佛殿中。
师亦随入。
灯影荧煌。
炉中尚有火。
师炷香礼佛。
二僧复出。
仍袭其后。
至佛殿前。
因失所在。
自念忘却香匣在殿。
回取之。
见殿门扃钥。
遂唤直殿行者。
开门入。
时见炉中香烟未散。
匣在宝阶上。
莫谕其故。
盖杲行道精诚。
冥通无碍。
诚有不可思议者。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元聪(一一三六~一二○九),字蒙叟,号蒙庵,赐号佛智,福州长乐(今属福建)人。
俗姓朱。
年十九去儒入释,从龟峰僧璘游。
璘殁,从晦庵慧光学。
慧光殁,往见密庵咸杰于焉居,见且庵守仁于长芦,见瞎堂慧远于灵隐,见水庵宗一于净慈,见谁庵宗演于高亭,见佛照德光于光孝,见复庵可宗于保安,以證其所得。
密庵迁径山,元聪为第一座,声名益起。
年四十,自光孝开堂,为晦庵嗣。
后住庐山云居九年。
又历住长芦、雪峰、径山。
宁宗嘉定二年卒,年七十四。
事见《后乐集》卷一八《径山蒙庵佛智禅师塔铭》。
今录诗九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净全(一一三七~一二○七),号无用,俗姓翁,诸暨(今属浙江)人。年二十出家,后师宗杲,祝发受戒。累典大刹,最后住庆元府天童寺。宁宗开禧三年卒,年七十一。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二○、《宝庆会稽续志》卷六有传。今录诗七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净全。
越州诸暨人。
姓翁氏。
世业农。
少与父兄躬耕。
凡至林壑泉石间。
必宴坐忘归。
人异之。
甫冠即出家。
师授以经典。
略无所解。
乃幡然入径山。
谒妙喜。
喜问汝有何能。
曰。
能打坐。
又问打坐何为。
曰。
若问何为。
直是无下口处。
喜奇之。
师生长田家。
朴野而无缘饰。
目不知书。
人呼为翁木大。
一日集众采椒。
师与焉。
同辈戏之云。
汝试作一摘椒颂如何。
师即应声云。
含烟带露已经秋。
颗颗通红气味周。
突出眼睛开口笑。
这回不恋旧枝头。
众大惊。
自是刮目。
有檀越以一度僧牒施妙喜。
命给度一人。
喜令侍者十辈。
各探筹卜其分。
缘师得之。
九人者不平。
更相谇语。
果命复探之。
师再获。
若是三探三得之。
遂祝发受戒。
拙庵光居灵隐。
俾典宾。
混源密。
主净慈。
命分半座。
师志在晦藏。
无应世念。
然天资夙成。
不假师授。
虽不识一丁。
而吐辞发语。
形为偈颂。
老师宿学。
所不能及。
尚书尤公袤。
宝文王公厚之。
丞相钱公象祖。
皆与师为方外交。
尝自赞曰。
匙挑不上个村夫。
文墨胸中一点无。
曾把虚空揣出骨。
恶声嬴得蒲江湖。
因自号无用。
累典大刹。
最后住四明之天童。
开禧三年示寂。
世寿七十一。
僧腊四十五。
窆全身于寺之西。
混源密。
嗣晦庵光。
光嗣妙喜。
则密乃师之侄行。
而不以分座。
为嫌要之古人阐化扬道。
肝肠是务。
不拘拘于形迹间。
故可贵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东平人,字渭师。
娶欧阳懋女,以懋待制恩补官。
孝宗朝以书状官从范成大使金,擢正言。
淳熙中由两浙转运副使除工部侍郎、知临安府。
坐殿司招兵事而失于弹压,谪饶州。
有《拙庵杂著》及外集。
全宋文·卷五四○八
赵磻老,字渭卿(一作渭师),东平(今山东东平)人,居吴江(今江苏吴江)。
以妇翁欧阳懋恩泽补官。
绍兴三十年任宝应县主簿。
以书状官随范成大使金,擢右正言。
乾道八年知楚州,九年,由户部员外郎除直秘阁知庐州。
淳熙二年为两浙转运副使,三年知临安府,四年除秘阁修撰,权工部侍郎,五年罢,饶州居住。
有《拙庵词》一卷(存)。
见《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二之二一、选举三四之二九、食货六四之三四、方域一六之三四,《咸淳临安志》卷四八,《姑苏志》卷五一。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宗印(一一四八~一二一四),字铁牛,又字元实,号空叟,赐号慧庆,俗姓陈,盐官(今浙江海宁盐官镇)人。
先入南湖,后谒象田圆悟演,又归南湖。
历住正觉、上竺、德藏、圆通、超果、灵山。
宁宗时主灵隐寺。
嘉定六年十二月八日卒,年六十六。
为南岳下十七世,佛照德光禅师法嗣。
释门正统》卷七、《补续高僧传》卷四、《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一一有传。
今录诗十一首。
补续高僧传·义解篇
宗印。字元实。盐官人。竹庵之神足也。解悟有骨气。凡诸祖格言。必诵满千遍。入南湖修长忏。周氏延以庵居。以租量非法劝革之。岁减五百斛。往谒象田圆悟演。演反质西来意。师答曰。有屈无叫处。演肯之。智者忌辰。夜炷香殿炉。悲泣失声。演感其意。以厚礼送。归南湖。次首众于资教从空。虚堂之延也。堂著宗极论。扶智涌。事理各立一性之旨。师设九难。宗极为之义负。通守苏玭。领师之法。请居正觉。时飓风大作。拔木飘瓦。诸屋尽坏。仅存藏殿。师守死不去。玭召还。要师偕行曰。盖西还。相与弘赞。居东二十四年。至是复还浙右。讲止观于上竺。主者。以得人为忌。去隐雷峰毛氏庵。问道者沓至。历迁德藏圆通超果。北禅道德之誉既行。土木之绩亦就。海空英辞灵山。举以自代。诏可之。召对便殿。问佛法大旨。语简理明。上大悦。锡号慧庆法师。后行化至松江。谓其徒曰。吾化缘毕此。即右胁安庠而寂。时嘉定六年十二月八日也。藏龛慈云塔傍。师之衣准律。五辛刚制。道力纯至。幽明俱感。且格邪拯滞。除瘵息疠。一有祈叩。无不得愈。常谓。讲者须备三法。肃威仪以临大众。提大纲以尽文义。具宗眼以示境观。备此三者。始无愧宣说也。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宗印,字铁牛,姓陈氏,盐官人,得法于育王佛照光禅师
宁宗时,主灵隐,上堂,举“南泉示众“云:“王老师自小养一头水牯牛,拟向溪东牧,不免食他国王水草,向溪西牧,亦不免食他国王水草,如今不如随分纳些些,总不见得。
”颂曰:“不如随分纳些些,唤作平常事已差。
绿草溪边头角露,一蓑烟雨属谁家。”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义云禅师。
福州闽清黄氏子。
幼入家塾。
成童入乡。
较颖异有声。
因读论语中庸。
有所悟入。
后闻山堂淳禅师说法。
遂自断出家。
遍游江湖。
至吴。
见铁庵一大禅。
为侍者。
铁庵重之。
时佛炤倡道灵隐。
师往依焉。
佛照移育王。
师从其行。
历十年。
为第一座。
佛炤闻其说法。
叹曰。
此子提唱。
宛如雪堂行和尚。
吾钵袋有所付矣。
遂出住香山。
居五年。
徙台州光孝。
又徙镇江甘露。
会平江虎丘万寿。
皆欲延师。
师闻万寿颇废。
即欣然就之。
淮南转运使虞公俦。
又以长芦来招。
师与虞公有雅。
故又从之。
会育王虚席。
朝命师补其处。
时佛炤方居东庵。
父子日相从。
发明临济正宗。
学者云集。
会有魔事。
师即舍众退居香山。
盖将终焉。
而朝命又起师。
说法净慈。
恩光赫奕。
都邑耸动。
一日领众。
持钵畿邑。
是夕寺灾无遗宇。
比师归。
独三门岿然在瓦砾中。
师不动容曰。
成坏相寻。
亦岂有常。
今日之坏。
安知不为四众作福之地哉。
天子闻之。
出内库金以赐。
自重臣贵戚以下。
倾橐辇金。
惟恐居后。
未期年。
广殿邃庑。
崇闳杰阁。
盖愈于前日矣。
于是。
上为亲御翰墨。
书慧日阁三大字赐之。
开禧二年五月。
示微疾。
作偈别众而寂。
寿五十八。
腊三十五。
住山十九载。
徒辈奉全身。
塔于寺之东北隅。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六
禅师义云者。号退谷。福州闽清黄氏子也。黄氏世以诗礼传家。云有异姿。一目数行。然倜傥不善浮沉。每病其宗。不达圣原。各执隅说。疑误后学。乃淹贯性理。先辈重之。时有胡妪。居乌石山。年将百岁。精术数。眇忽不遗。人争谒之。云亦诣妪。妪大喜。款留数日。乃谓云曰。君福人也。当有大遇我目下即归国有一敝裘奉赠。聊表殷勤。云受归。怪其重。折线路。皆珍珠碎金。云失足叹曰。嗟乎七尺丈夫。乃为胡妪所买也。遂沉弃其裘于江而北游。国学群士俱出其下。因释中庸。有所悟入。裂缝掖而去。问道于山堂淳禅师。淳曰。子以聪明之质。枉顾山野。山野毫无所长。试言子之见处。为子證据。云论静定工夫。娓娓千馀言。淳曰。子所说道理。似不违背。更有一问。譬有一人。正走后面。百千虎狼赶来。又有一人。扯住要问。静定工夫。若答。它后面虎狼迫至则伤身失命。若不答。他则静定工夫安在汝。于此时。毕竟如何施设。云茫然。淳公大笑而起。云彻夜惭惶。抚膺叹曰。涂路之学。终非实著。乃求落须发。择絮务以自励。且勇不自矜。行脚至吴。见铁庵。铁庵与语。大奇之。云又辞去。铁庵曰。抱道衲子。须以己度人。不可矫激其行。自居清白地上。以骇聋俗于此行去。形卜于影。毫不生惭。斯可为人师范。云书其语于襟。遂造灵隐。机契佛炤。佛炤移住育王。云为首众。佛炤命其秉拂。以为宛如雪堂。惜妙喜先师未及见也。遂以妙喜所付袈裟披云云。出世香山。次继育王。育王以佛炤遗风规摸阔大。岁计浩繁。云独以朴俭为先。中多引去者。宗印禅师过访云。奉蔬食之外。焚炉对坐。永宵清淡而已。印心笑之。间谓云曰。冰淡家风。千秋美典。至若尊宿。士夫过我。山门礼体。似不可简也。云良久谢曰。我非不知也。老人住世。德尊寰宇。岁计动满千万。诸方相习成风。非锦屏大碗。不见客。云尝窃怪。以为过当。据蒙见如尊宿惠慈山门。有幸住持。则当率众翘勤恭请。普施法利。此待尊宿礼体也。至于士夫为道相访住持。面无謟色。心无求事。直辞开导。俾贵人知有林下气象。其礼体也。不亦优乎。否则古风淩夷。必为明眼取笑。印大然之。庆元间。诏云居净慈。杖履渡江。同禅徒数十。皆敝衣楚楚。意貌翛然。武林吏佐并绅士。迎于途。私相慰谕。易其华服。而尊礼如一佛出世焉。既主净慈。规制画一。与育王时无异。惟提唱纲宗。以为供养。其上堂曰。奔流度刃。疾𦦨过风。啐啄同时。崖州万里。有的道。如人学射。久习则巧。殊不知未彀以前中的早涉纡迥了也。赵州到茱萸。靠却拄杖。则且置。只如孚上座道圣箭子折也。作么生喝云。若不同床睡。安知被底穿。又曰。昔僧问云门。杀父杀母。佛前忏悔。杀佛杀祖。甚处忏悔。云门曰。露还会么斗。转风雷吼。星移海岳昏。谁知席帽下。元是昔愁人。开禧二年示疾。侍僧以榻施褥云叱去之。曰。吾末骨立也。安用此。遂卓杖别众曰。意乌猝猝。万人气索。佛法向上。何曾踏著。临行业识。茫茫一任。诸方卜度。投杖敛目而寂。 赞曰。昔高庵闻成枯木。住金山侈甚。叹曰。比丘法贵清俭。岂宜如此。此与后生习轻肥者何异。得不愧古人乎。按退谷处可为之秋。而能简约乃尔。其清操真足。龟镜将来。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如琰(一一五一~一二二五),俗姓国,宁海(今属浙江)人。
十五出家净土院,十八祝发,二十游方,得法于佛照德光
历住南剑之含清、越之能仁、明州之光孝、建康之蒋山,终住径山。
赐号佛心禅师,丛林敬称浙翁。
理宗宝庆元年卒,年七十五。
事见《平斋文集》卷三一《佛心禅师塔铭》。
今录诗五首。
释之善 朝代:南宋

人物简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六
禅师名之善。吴兴人也。其先刘姓。世历膴仕。善自视欿。然年十三。志决出尘。其亲谓之曰。吾家欬唾青云之上。若更何慕而欲为。之善对。曰欲为佛耳。其亲恻异。知不可禁。乃许受业于齐政沙门。内行纯粹。人敬爱之。出入经论。胸无宿义。乃遍扣禅坊。未得究竟。晚谒佛炤光禅师。辨论风幡公案。光不诺。善固求明破。光示曰。非风幡话露全机。千古丛林起是非。咄者新州卖柴汉。得便宜是失便宜。善厉声曰。啊㖿却只恁么。光以杖击曰。今日与君通一线。斩钉截铁起吾宗。光自此旬月不下堂。问其故。光曰。吾妙喜先师。担子幸卸肩矣。善历衡湘。游庐岳。保养圣胎。于妙高峰下。叠柴为室。不谋宿舂。一住十载。时以妙峰尊宿称之尝咏曰。庐陵米价报君知。浩浩尘中识者稀。回首不知何处去。白云流水共依依。又曰。有时笑兮有时哭。调高和寡难拘束。一派清音彻九天。风前谁解联芳躅。邻山有座主。自负妙悟楞严。携数徒属访善善揖坐相视移时。座主曰。昨见大慧。有八还颂曰。春至自开花。秋来还落叶。黄面老瞿昙。休摇三寸舌语虽工俏。但未出经意耳。善蓦召座主。座主应诺。善曰经意且止。还出得大慧老人意么。座主咿唔莫措。善呵呵大笑而起。座主归避席数月。复具师弟。礼请益于。善善示偈曰。没弦琴上无私曲。一曲弹来转辘辘。断崖流水少知音。六六不成三十六。善东游雁山。阐法于临海。慧因历洪福。迁万年。乃示众曰。久参高士。眼空四海。鼻孔撩天。见也见得。亲说也说。得亲行也行。得亲用也用。得亲只是未识。老僧拄杖子在。何故将成九仞之山。不进一篑之土。是时善之名满江南。卒退休皋亭。道俗仍以明州瑞岩居。善居无何。平江晋陵请符叠至。善任缘而应。不执可否。善既久领众事。法令益略。衲子益新。及却天童赴灵隐。盖暮年也。虽檀旋憧憧。善仍萧然一衾室中。长物竹篦禅杖而已。端平二年。自题小像。遗龙济宗鍪。复诫诸弟子曰。像法垂秋。名利根深。如象没深泥。珠沉巨海。识浪尘缘。终无了日。我为僧七十馀载。目之所到。耳之所闻。卫护法门。隐忍受垢者。间或有之求。其不奉明诏。不接公卿。如寒岩枯木。确不可回者鲜矣。人但知法门繇显而盛。殊不知繇盛而衰。故有缘之功于法门者。其功一时也。无缘之功于法门者。其功万世也。谚云。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又岂谬哉。九月二十八日。书偈趺坐。瞑目而寂。寿八十四。僧夏七十有一。火浴。舍利无数。门人善珍。号藏叟。丐清之郑公为铭。塔于灵隐之西冈。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之善,字妙峰,姓刘氏,吴兴人。
佛照光于鄮山,照举风幡语,妙峰直截了当,机锋不让,遂印可,赠偈曰:“今日与君通一线,斩钉截铁起吾宗。
”乃游匡庐,面壁妙高峰下十载,出世慧因、洪福、万年诸刹。
会天童虚席,时郑清之秉钧轴,谓非妙峰莫属,因勉其行,妙峰答曰:“老僧踰耄矣,尚夜行不休乎?
“郑公高之。
晚住灵隐,上堂云:“久参高士,眼空四海,鼻孔撩天,见也见得亲,说也说得亲,行也行得亲,用也用得亲,只是未识老僧拄杖子在。
何以故?
将成九仞之山,不进一篑之土。
”妙峰平生善诱,一经指授,辄神融意悟。
端平二年九月示寂,寿八十四,腊七十一。
荼毗,舍利不可数计,塔灵隐西冈,郑清之为之铭。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性(一一六二~一二三七),号无明,俗姓李,达州巴渠(今四川宣汉东北)人。
孝宗淳熙十五年(一一八八)祝发,束包南游。
首谒佛照光,又造松源崇岳座下。
出世蕲州资福寺,越两年,迁智度寺。
后历住南康军庐山归宗能仁、开先华藏、栖贤宝觉、平江府阳山尊相、寿宁万岁等寺。
理宗嘉熙元年卒,年七十六。
为南岳下十九世,松源崇岳禅师法嗣。
有《无明慧性禅师语录》,收入《续藏经》。
事见《语录》及所附颜汝勋撰《塔铭》。
 释慧性诗,以辑自《语录》的偈颂及其中单编之诗合编为一卷。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宋僧。潼川人。俗姓王,字敬叟。理宗嘉熙中奉敕住净慈光孝寺。有《北涧集》。
全宋诗
释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号北涧,潼川(今四川三台)人。
俗姓龙(《补续高僧传》卷二四作王)。
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谒育王佛照德光,走江西访诸祖遗迹。
历住台之般若报恩。
后居杭之飞来峰北涧十年。
起应霅之铁佛、西余,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诏迁净慈,晚居天台。
理宗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僧腊六十二。
有《北涧文集》十卷、《北涧诗集》九卷、《外集》一卷、《续集》一卷及《语录》一卷。
补续高僧传》卷二四、《净慈寺志》卷八、《灵隐寺志》卷三、《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有传。
 释居简诗,以日本应安七年(一三七四)刻《北涧诗集》及日本贞和、观应间(相当于元惠宗至正时)翻刻宋元旧本《外集》、《续集》为底本(以上均藏日本内阁文库)。
另从《大藏经·北涧居简禅师语录》等书中辑得之诗作,编为第十二卷。
全宋文·卷六七九八
居简(一一六四——一二四六),字敬叟,俗姓王(一云姓龙),潼川(今四川三台)人。
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峰涂毒于径山,复往育王见佛照,机相契,自是往来其门十五年。
久之,出住台之般若,迁报恩,英衲争附,钱厚、叶适皆折节问道。
时真德秀为江东使者,虚东林命之,以疾辞,乃于飞来峰北涧扫一室以居,人以「北涧」称之。
后出主铁佛、显庆、碧云、慧日诸寺,嘉熙初奉诏主杭州净慈寺,所至道化大行。
淳祐六年卒,年八十三,腊六十二。。
见《补续高僧传》卷二四、《新续高僧传四集》卷三。
补续高僧传·杂科篇
居简。
字敬叟。
潼川王氏子。
资质颖异。
初见佛书。
必端坐默观如宿习。
依邑之广福院图澄得度。
参别峰涂毒于径山。
沉默自究。
一日阅万庵语。
有省。
遽往育王。
佛照
机相契。
自是往来其门十五年。
一时社中耆硕。
无不忘年与交。
走江西。
访诸祖遗迹。
莹仲温。
尝掌大慧之记。
庵于罗湖。
纂所闻成书。
发挥祖道。
与师议论大奇之。
以大慧居洋屿庵竹篦。
付之师巽焉。
久之。
出住台之般若。
迁报恩。
英衲争附。
鸿儒竹岩钱公。
水心叶公。
皆折节问道于足下。
大参真西山。
时为江东部使者。
虚东林命之。
以疾辞。
乃于飞来峰北涧。
扫一室居十年。
人不敢以字称。
因以北涧称之。
起应霅之铁佛西佘。
常之显庆碧云。
苏之慧日。
湖之道场。
奉旨移净慈。
所至道化大行。
师出佛炤之门。
在诸法彦中。
为神驹香象。
机格超逸。
最难攀仰。
其颂世尊初生话云。
一声㘞地便吒哩。
突出如斯大阐提。
此土西天起殃害。
堂堂洗土不成泥。
又颂楞严六解一亡云。
六用无功信不通。
一时分付与春风。
篆烟一缕閒清昼。
百鸟不来花自红。
辟一室以居。
名曰薤室。
作赋以自见。
其略曰。
进则面墙退则坐井。
柱忽不支。
壁将就殒。
豁然而虚。
漠然而囧。
如蒙之击。
如震而警。
如无尽藏。
如大圆镜。
前山送青。
若壮士之排闼。
后山回闯。
拟良工之御骏。
抚鸿鹄而晚眺。
入冥冥而远引。
笑云烟之轻去。
漫悠悠而无定。
驻落日于西崦。
延初蟾于东岭。
是皆中所得也。
有北涧集十九卷。
张公诚子。
序之曰。
读其文。
宗密未知其伯仲。
诵其诗。
合参寥觉范为一人。
不能当也。
北涧于人不苟合。
合亦不苟暌。
取舍去就之际。
洁如也。
叶水心诗曰。
简公诗语特惊人。
六反掀腾不动身。
说与东家小儿女。
涂青染绿未禁春。
师居天台委羽。
有二姓争竹山。
竭产不肯已。
仙居丞王君怿。
请于师。
师作种竹赋一首示二姓。
而讼遂止。
其德音感化如此。
灵隐虚席。
赵节斋。
奏师补其处。
师笑曰。
吾日迫矣。
乃举天童痴绝冲。
淳祐丙午春三月二十八日。
索纸书偈。
于纸尾复书曰。
四月一日珍重六字。
呼诸徒诫之曰。
时不待人。
以吾自励。
吾世缘馀两日耳。
至期昧爽索浴。
浴罢假寐。
然视之已逝矣。
寿八十三。
腊六十二。
葬全身于月堂昌禅师塔侧。
遵治命也。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六
禅师名居简。
出潼川王姓。
号敬叟。
又称北涧。
盖居北涧之日久也。
简姿秀而文当世尚之。
游广福读出世典。
辄弃冠。
具戒。
参别峰。
别峰指见涂毒。
涂毒示其心要。
简以从前所学凑泊不可。
疑情猛切。
常立达旦。
偶过择木寮。
阅万庵语云。
欲识诸佛心。
但向众生心行中识取。
欲识常住不凋性。
但向万物迁变处会取。
简于此忽省。
以为万庵与佛炤同条。
遂别策造灵隐。
机契佛炤光禅师
于是往来妙喜下尊宿。
一十五年。
激扬宗旨。
大有力焉。
乃辞佛炤。
经瓯闽。
历江西。
过罗湖。
访仲温。
仲温与论。
大喜曰。
妙喜之后一人也。
乃以妙喜居洋屿庵。
竹篦为赠。
且曰。
公之后必大。
未几出住台州紫箨。
迁报恩。
及广孝。
名大振。
退居武林飞来峰之阴。
卿士犹物色之不顾。
当是时出佛炤之门者。
有灵隐善径山琰天童派东禅观上方铦。
交章劝简。
应旴江刺史之命。
又不顾。
而江州使者以东林云居力致之。
简亦不顾。
乃寿北涧集。
行世。
宿儒附之。
叶水心曰。
简公话柄特惊人。
六反掀腾不动身。
说与东家小儿女。
涂青染绿未禁春。
简叹曰。
狼虎之害。
世人易知也。
文章害世。
则难知矣。
狼虎在山。
藜藿不釆。
文章欺世。
耳目沉沦。
余比见近流施为阔略。
非先圣之言不言。
非古哲之迹不举。
然境风乍飘。
荣辱无主。
取快一时。
名节扫地。
则向之所言所举。
皆为饰词。
以欺世者也。
欺世之害。
甚于狼虎。
余颓躬不逮。
深为是惧。
所见所闻。
偶笔成集。
若稍存心。
欲以诗文鸣世。
则又吾教之罪人也矣。
遂燬板。
晚居净慈。
其门人大观以高庵楞严纲要颂。
请简发其旨。
简向慕高庵为人。
乃联和而序之。
淳祐丙午春。
示众曰。
识得一万。
事毕了事。
衲僧一字不识。
直饶恁么。
未称全提。
禹力不到处。
河声流向西。
归方丈。
大书四月一日珍重六字。
至期。
言语移时。
敛目而逝。
简初在紫箨。
委羽有二姓。
争竹山。
竭产不已。
仙居丞启简讽之。
简示以种竹赋。
二姓之讼遂止。
台氓谣曰。
简公笔甜如蜜。
赞曰。
齐桓侯有疾。
在腠理以忽扁鹊。
终至骨髓。
虽司命无柰之何。
而末造众生。
言行参差之。
疾不啻在骨髓间也。
故北涧生平行李。
惟恐针石之不逮。
然以文字得度者。
则北涧法化。
宁当有别论也。
否乎。
新续高僧传·义解篇第二之一
释居简,字敬叟,姓龙氏,潼川人也。
家世儒素,幼性颖异,见佛书端坐默观,如宿习者。
依邑之广福院圆澄得度,参别蜂涂毒于径山。
沈默自究,一日阅万庵语有省,遽往育王见佛照,机契,自是往来其门十五年。
走江西访诸祖遗迹,莹仲温尝掌大慧之记,庵于罗湖,纂所闻成书发挥祖道,与议论大奇之。
久之,出主台之般若,迁报恩,英衲争附,儒硕钱竹岩、叶水心莫不推重。
时大参真西山为江东部使者,虚东林待之,以疾辞。
乃于飞来峰北涧,扫一室居十年,人不敢以字称,以北涧称之。
起应霅之铁佛,常之显庆碧云,苏之慧日,湖之道场,奉诏迁净慈。
所至道化大行,垂老不倦。
颂《楞严经》六解一亡云:“六用无功信不通,一时分付与春风。
篆烟一缕闻清昼,百鸟不来花自红。
”辟一室以居,名曰“薤室”。
作赋以自见,水心酬以诗云:“简公诗话特惊人,六反掀腾不动身。
说与东家小儿女,涂清染紫不禁春。
”晚岁居天台,有二姓争竹山搆衅,为作《种竹赋》以讽之,而讼遂已。
赵节斋为奏补灵隐,简笑谢曰:“吾日迫矣。
”乃举天童痴绝道冲。
淳祐丙午春,示疾,三月二十八日索纸书偈,于纸尾复书“四月一日珍重”六字,呼诸徒诫之曰:“时不待人,以道自励,吾世缘馀二日耳。
”至期昧爽,索沐浴罢,如假寐,视之已逝矣。
寿八十三,腊六十二,所著有《北涧集》十九卷。
共 22 首 第 1 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