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德淳

相关人物:共 2 位
共 2 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号宏智,俗姓李,隰州隰川(今山西隰县)人。年十一出家,十五落发,十八游方,三十四出世。得度于净明寺本宗大师,得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律师,得法于舒州丹霞山子淳禅师。初住泗州普照寺。钦宗靖康二年(一一二七)四月,移住舒州太平兴国禅院。高宗建炎元年(一一二七)十月,迁江州庐山圆通崇胜禅院。二年六月,住江州能仁寺,九月,移住真州长芦崇福禅院。三年末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绍兴八年(一一三八),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为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为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四○○八
正觉(一○九一——一一五七),俗姓李,隰州(治今山西隰县)人。
十一岁出家,十八岁游历诸方。
得法于邓州丹霞山德淳禅师
宣和末出主泗州普照禅寺。
建炎间历游舒州太平、江州圆通能仁、真州长芦禅寺。
继主明州天童寺凡三十年,绍兴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诏谥宏智禅师。
有《天童宏智觉禅师语录》、《天童觉和尚颂古》等著作传世。
见《天童宏智禅师行实》(《天童正觉禅师广录》卷九),周葵《宋故宏智禅师妙光塔铭》(《八琼室金石补正》卷一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正觉。隰州李氏子也。父讳宗道。母赵氏。诞师之夕光出于屋。人皆异之。年七岁日诵书数千言。十三通五经七史。一日乞从释氏学无生法。依郡之净明寺本宗和尚薙发。受具戒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和尚。年十八游方。因自诀曰。若不发明大事誓不归矣于是渡河首谒枯木成公于汝州。久之无所入。时丹霞淳禅师道价方盛。乃顶笠造焉入门。霞便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师对曰。井底虾蟆吞却月。三更不借夜明帘。霞曰。未在更道。师拟议。霞打一拂子曰又道不借。师忽大悟作礼。霞曰。何不道取一句。师曰。某甲今日失钱遭罪。霞曰。未暇打尔。在且去。值霞退居唐州大乘寺。师亦从焉。宣和二年霞迁大洪俾掌记室。三年迁首座。时金粟智雪窦宗辈皆参随之。真歇了公住长芦。招师首众。未几出主泗洲普照。高宗建炎间住舒州之太平。迁江之圆通能仁。次补长芦。时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众惧奔散。师独危坐堂中。但以善语谕之。李在稽首馈金赡众僧。于是一方赖安寇静。又越二年乃渡浙之钱塘至明州礼补陀大士。天童虚席。郡守驰檄请师住持。无何胡虏犯境虏至登岭。遥望岭上若有神卫。遂敛兵而退。次年被旨主灵隐。将行四众号阻百鸟哀鸣。师居天童三十年。凡寺舍殿廊无不新者。绍兴二十七年九月朔别郡帅檀越。七日还山饭客如常。次辰索浴更衣。端坐为书嘱后事讫书偈曰。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烟没。秋水连天。掷笔而逝。诏谥曰宏智禅师。塔曰妙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二
禅师名正觉。姓李氏。李氏为隰州善族。觉公生则肉环特起于臂。盖其母孕时。梦感之徵也。七岁日诵数千言。佛陀逊禅师见而大异。以法室祥麟记之。又四载公果得度。年十八游方。决誓而行。亲友俱贤之。遂依枯木成禅师于香山。香山多佳士。成独器公。公受严折不发。闻诵法华经有省。即陈所悟于成。成指台上香盒曰。里面是甚么物。对曰。是何心行。曰你悟处又作么生。公画圆相呈之。又抛向后。成曰。弄泥团汉有甚么限。曰错。成曰。别见人始得。公诺诺而去。造丹霞。时丹霞淳禅师居焉。淳为芙蓉楷之子。揩嗣投子青。青嗣太阳玄。玄公神观奇伟。慎其付授。年至八十。叹无可继者。乃以皮履直裰。寄浮山远录公。使为求法器。兼谶以偈。偈曰。杨广山头草。凭君待价焞。异苗翻茂处。深密固灵根。远既任荷两宗。居圣岩。出洞下宗旨示青。青悉妙契。远以大阳顶相皮履直裰。令青续其宗系。故青为淳之祖。而淳为青原思下十二世也。淳受公展讫。即问曰。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对曰。井底虾蟆吞却月。三更不借夜明帘。曰未在更道。公拟议。淳以拂打曰。又道不借。公大悟其旨。便作礼。淳曰。何不道取一句。对曰。某今日失钱遭罪。淳辗然曰。未暇打得你。自此丹霞白椎日。非公莫敢发响。淳移大洪。命公居七众之首。四年又分同门真歇了之座于圆通。六年出住泗州普照。历舒州太平江州圆通能仁真州长芦。俱为禅衲区薮。而洞上之风大廓。有问五位宗旨。公以颂示曰。 正中偏。霁碧星河冷浸天。夜半木童敲月户。暗中惊破玉人眠。 偏中正。海云依约神仙顶。妇人鬓发白垂丝。羞对秦台寒照影。 正中来。午夜长鲸蜕甲开。大背摩天振云翼。翔游鸟道髅难该。 兼中至。觌面不须相忌讳。风化无伤的意玄。光中有路天然异。 兼中到。斗柄横斜天未晓。鹤梦初醒露叶寒。旧巢飞出云松倒。 建炎初。又住天童。屋庐湫隘。衲子结草树居。常数千指。未几所废俱成。而宏胜冠南国焉。有羽客。私进乾汞之术。公曰。我辈非不能也。顾欲檀家有所植福耳。为汝验之。以汞纳口坐。踰时吐白金于地。客骇谢而去。公之再住天童。适金人陷明州。诸刹皆燬。及窥小白岭。见谷积阴云。疑有伏甲。惧而退。时江声绝渡。千二百众俱安床藉。知事忧之。顷之嘉禾钱氏致谷千斛。岁虽艰。远施无厌。赡众之馀。存活白衣老少数万人。有诏移灵隐。未越月解归。公于天童计三十载。而名号所彰。万方革面。上堂曰。黄阁帘垂。谁传家信。紫罗帐合。暗撒真珠。正恁么时。视听有所不到。言诠有所不及。如何通得个消息去。梦回夜色依稀晓。笑指家风烂熳春。又曰。诸禅德。吞尽三世佛底人。为甚么开口不得。照破四天下底人。为甚么合眼不得。许多病痛。与你一时拈却了也。且作么生得十成通畅去。还会么。擘开华岳连天色。放出黄河到海声。僧问。清虚之理毕竟无身时如何。曰文彩未痕初。消息难传际。僧曰。一步密移玄路转。通身放下劫壶空。曰诞生就父时。合体无遗照。僧曰。理既如是。事作么生。曰历历才回分化事。十方机应又何妨。僧曰。恁么则尘尘皆现本来身也。曰透一切色。超一切声。僧曰。如理如事又作么生。曰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篮子盛将归。僧曰。入市能长啸。归家著短衫。公曰。木人岭上歌。石女溪边舞。又僧问。如何是向去底人。公曰。白云投壑尽。青嶂倚空高。如何是向来底人。公曰。满头白发离岩谷。半夜穿云入市廛。如何是不来不去底人。公曰。石女唤回三界梦。木人坐断六门机。公提唱语句。湖海争馨炙之。均以为因公得见青楷二尊宿也。公虽年老。日常过午不食。缕丝不衣。有巨贾献奇制新锦。公坚却之曰。为老僧一人。劳千里信施。老僧不忍居也。必不已。估直以供众。是以廉约成风。天下效之。绍兴丁丑九月。出队言别于越帅赵公令詪。及诸檀信。次月七日还山。遂作书请妙喜主我法门后事已。而沐浴更衣。告众曰。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烟没。秋水连天。俄报妙喜至。公泊然蜕去。妙喜为公剃发。舍利随指而下。龛留七日。颜不少异。塔于东谷。谥曰宏智。塔曰妙光。 赞曰。观觉公唱教。当乾坤鼎沸之秋。辟启东南。缜言密行。为湖海倾归。妙喜尚左逊之。其馀欲并驾争驱。知其孰可也。嗟乎洞上宗风。微公孰慰浮山之望。而足太阳之心哉。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正觉,隰州李氏子也。父讳宗道,世学般若。母赵氏,尝梦五台山僧解右臂环与之,诞觉之夕,光出于屋,人皆异之。年七岁,日诵书数千言。十三,通五经、七史。一日,乞从释氏学无生法,依郡之净明寺本宗薙发,受具于晋州慈云寺智琼。年十八游方,因自诀曰:“若不发明大事,誓不归矣。”于是,渡河首谒枯木成于汝州,久之无所入。时丹霞淳禅师道价方盛,乃顶笠造焉。入门,霞问:“如何是空劫已前自己?”觉曰:“井底虾蟆呑郤月,三更不借夜明帘。”霞曰:“未在,更道。”觉拟议,霞一击拂子。曰:“又道不借。”觉忽大悟,作礼。霞曰:“何不道取一句?”觉曰:“今日失钱遭罪。”霞曰:“未暇罪,尔且去。”后霞退唐州大乘寺,觉亦从焉。宣和二年,霞主大洪,俾掌记室,三年迁首座。时金栗智、雪窦宗辈皆参随之。真歇了公住长芦,招之首众。未几,出主泗洲普照。高宗建炎间,住舒之太平,迁江之圆通、能仁,次补长芦。时寇酋李在,抄掠境上,乃入寺,众惧奔散,觉独危坐堂中,但以善语谕之,李在稽首,馈金赡众僧,于是一方赖安寇静。又越二年,乃渡浙之钱塘,至明州礼补陀,会天童虚席,郡守驰檄召之。无何,胡虏犯境,虏至登岭,遥望岭上若有神卫,遂歛而退。次年,被旨主灵隐,将行,四众号阻,百鸟哀鸣。未两月,获旨再主天童。初礼祖塔,时梦至一山寺,长松夹道,有句纪之曰:“松径森森窈窕门,到时微月正黄昏。”及至天童,苑如梦境,有终焉之志。故觉居天童三十年,凡寺舍殿廊无不新者。绍兴二十七年九月朔,别郡帅檀越,七日还山,饭客如常,次辰索浴更衣,端坐为书嘱后世讫,书偈曰:“梦幻空花,六十七年。白鸟烟没,秋水连天。”掷笔而逝。先是育王缺席,觉举妙喜佛日主之,相得益欢,尝于白椎倾倒,剧谈阔论,执其手曰:“吾二人皆老大,苟一旦溘然先去,则存者为之主。”及佛日得遗书,夜至天童,凡送终之典悉主之。塔于东谷,诏谥曰“宏智禅师”。塔曰“妙光”。

人物简介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义云禅师。
福州闽清黄氏子。
幼入家塾。
成童入乡。
较颖异有声。
因读论语中庸。
有所悟入。
后闻山堂淳禅师说法。
遂自断出家。
遍游江湖。
至吴。
见铁庵一大禅。
为侍者。
铁庵重之。
时佛炤倡道灵隐。
师往依焉。
及佛照移育王。
师从其行。
历十年。
为第一座。
佛炤闻其说法。
叹曰。
此子提唱。
宛如雪堂行和尚。
吾钵袋有所付矣。
遂出住香山。
居五年。
徙台州光孝。
又徙镇江甘露。
会平江虎丘万寿。
皆欲延师。
师闻万寿颇废。
即欣然就之。
淮南转运使虞公俦。
又以长芦来招。
师与虞公有雅。
故又从之。
会育王虚席。
朝命师补其处。
时佛炤方居东庵。
父子日相从。
发明临济正宗。
学者云集。
会有魔事。
师即舍众退居香山。
盖将终焉。
而朝命又起师。
说法净慈。
恩光赫奕。
都邑耸动。
一日领众。
持钵畿邑。
是夕寺灾无遗宇。
比师归。
独三门岿然在瓦砾中。
师不动容曰。
成坏相寻。
亦岂有常。
今日之坏。
安知不为四众作福之地哉。
天子闻之。
出内库金以赐。
自重臣贵戚以下。
倾橐辇金。
惟恐居后。
未期年。
广殿邃庑。
崇闳杰阁。
盖愈于前日矣。
于是。
上为亲御翰墨。
书慧日阁三大字赐之。
开禧二年五月。
示微疾。
作偈别众而寂。
寿五十八。
腊三十五。
住山十九载。
徒辈奉全身。
塔于寺之东北隅。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六
禅师义云者。
号退谷。
福州闽清黄氏子也。
黄氏世以诗礼传家。
云有异姿。
一目数行。
然倜傥不善浮沉。
每病其宗。
不达圣原。
各执隅说。
疑误后学。
乃淹贯性理。
先辈重之。
时有胡妪。
居乌石山。
年将百岁。
精术数。
眇忽不遗。
人争谒之。
云亦诣妪。
妪大喜。
款留数日。
乃谓云曰。
君福人也。
当有大遇我目下即归国有一敝裘奉赠。
聊表殷勤。
云受归。
怪其重。
折线路。
皆珍珠碎金。
云失足叹曰。
嗟乎七尺丈夫。
乃为胡妪所买也。
遂沉弃其裘于江而北游。
国学群士俱出其下。
因释中庸。
有所悟入。
裂缝掖而去。
问道于山堂淳禅师
曰。
子以聪明之质。
枉顾山野。
山野毫无所长。
试言子之见处。
为子證据。
云论静定工夫。
娓娓千馀言。
曰。
子所说道理。
似不违背。
更有一问。
譬有一人。
正走后面。
百千虎狼赶来。
又有一人。
扯住要问。
静定工夫。
若答。
它后面虎狼迫至则伤身失命。
若不答。
他则静定工夫安在汝。
于此时。
毕竟如何施设。
云茫然。
淳公大笑而起。
云彻夜惭惶。
抚膺叹曰。
涂路之学。
终非实著。
乃求落须发。
择絮务以自励。
且勇不自矜。
行脚至吴。
见铁庵。
铁庵与语。
大奇之。
云又辞去。
铁庵曰。
抱道衲子。
须以己度人。
不可矫激其行。
自居清白地上。
以骇聋俗于此行去。
形卜于影。
毫不生惭。
斯可为人师范。
云书其语于襟。
遂造灵隐。
机契佛炤。
佛炤移住育王。
云为首众。
佛炤命其秉拂。
以为宛如雪堂。
惜妙喜先师未及见也。
遂以妙喜所付袈裟披云云。
出世香山。
次继育王。
育王以佛炤遗风规摸阔大。
岁计浩繁。
云独以朴俭为先。
中多引去者。
宗印禅师过访云。
奉蔬食之外。
焚炉对坐。
永宵清淡而已。
印心笑之。
间谓云曰。
冰淡家风。
千秋美典。
至若尊宿。
士夫过我。
山门礼体。
似不可简也。
云良久谢曰。
我非不知也。
老人住世。
德尊寰宇。
岁计动满千万。
诸方相习成风。
非锦屏大碗。
不见客。
云尝窃怪。
以为过当。
据蒙见如尊宿惠慈山门。
有幸住持。
则当率众翘勤恭请。
普施法利。
此待尊宿礼体也。
至于士夫为道相访住持。
面无謟色。
心无求事。
直辞开导。
俾贵人知有林下气象。
其礼体也。
不亦优乎。
否则古风淩夷。
必为明眼取笑。
印大然之。
庆元间。
诏云居净慈。
杖履渡江。
同禅徒数十。
皆敝衣楚楚。
意貌翛然。
武林吏佐并绅士。
迎于途。
私相慰谕。
易其华服。
而尊礼如一佛出世焉。
既主净慈。
规制画一。
与育王时无异。
惟提唱纲宗。
以为供养。
其上堂曰。
奔流度刃。
疾𦦨过风。
啐啄同时。
崖州万里。
有的道。
如人学射。
久习则巧。
殊不知未彀以前中的早涉纡迥了也。
赵州到茱萸。
靠却拄杖。
则且置。
只如孚上座道圣箭子折也。
作么生喝云。
若不同床睡。
安知被底穿。
又曰。
昔僧问云门。
杀父杀母。
佛前忏悔。
杀佛杀祖。
甚处忏悔。
云门曰。
露还会么斗。
转风雷吼。
星移海岳昏。
谁知席帽下。
元是昔愁人。
开禧二年示疾。
侍僧以榻施褥云叱去之。
曰。
吾末骨立也。
安用此。
遂卓杖别众曰。
意乌猝猝。
万人气索。
佛法向上。
何曾踏著。
临行业识。
茫茫一任。
诸方卜度。
投杖敛目而寂。
赞曰。
昔高庵闻成枯木。
住金山侈甚。
叹曰。
比丘法贵清俭。
岂宜如此。
此与后生习轻肥者何异。
得不愧古人乎。
按退谷处可为之秋。
而能简约乃尔。
其清操真足。
龟镜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