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释弥光

相关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允韶,号铁鞭,住泉州光孝寺。
为南岳下十八世,密庵咸杰禅师法嗣。
有《铁鞭允韶禅师语要》一卷,收入《续古尊宿语要》卷四。
事见《语要》。
今录诗七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计法真(一○七七~一一五六),张浚母秦国夫人,年二十一生张浚(一○九七)。
先后封为镇国夫人(《紫微集》卷一一),蜀国太夫人(《斐然集》卷一三)。
崇信佛教禅宗,法号法真。
为南岳下十六世,大慧普觉宗杲禅师法嗣。
绍兴二十五年十二月卒(《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七○)。
事见《晦庵》卷九五《少师保信军节度使魏国公致仕赠太保张公行状》,《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道行(一○八九~一一五一),处州(今浙江丽水)人,俗姓叶。幼有出尘志,间从天宁微禅师游。年十九,礼普照觉印英禅师,得度。去参佛眼清远禅师,契悟。后辞省亲。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徐康国知处州,请开法于寿宁。次迁法海天宁乌巨。绍兴十八年(一一四八),从知饶州陈璹请,至饶。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称雪堂道行禅师。为南岳下十五世,龙门佛眼清远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六、《五灯会元》卷二○有传。今录诗四十六首。
全宋文·卷三九七四
道行(一○八九——一一五一),号雪堂,俗姓叶,处州(治今浙江丽水)人。初依普照英公得度,复参佛眼禅师,遂大悟。出世初住南明,历主荐福、乌巨。绍兴二十一年卒,年六十三。有《雪堂行拾遗录》一卷(存)、《金刚经注》三卷。见《嘉泰普灯录》卷六,《补续高僧传》卷一○。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道行号雪堂。处州叶氏子也。初依普照英得度。出游参佛眼。一日闻眼举玄沙筑著脚指话遂大悟。住郡南明。上堂会得便会玉本无瑕。若言不会碓嘴生花。试问九年面壁何如大会拈花。南明恁么商确也。是顺风撒沙。次迁乌巨示众举。玑和尚问僧。禅以何为义。众虽下语未契厥心。众僧请益玑代云。以谤为义。师曰。三世诸佛是谤。西天二十八祖是谤。唐土六祖是谤。天下老和尚是谤。诸人是谤。山僧是谤。于中还有不谤者无。谈玄说妙河沙数。争似双峰谤得亲。忽示微疾。门弟子教授汪乔年至省。遂以后事委之。说偈曰。识则识自本心。见则见自本性。识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门大病。又注曰。烂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黎明沐浴更衣加趺而逝。阇维获五色舍利。烟所至处舍利累然。齿舌不坏。塔于寺西。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道行。号雪堂。处州叶氏子。依泗州普炤英公得度。既参佛眼。一日闻举玄沙筑着脚指话。遂大悟。出世住南明荐福乌巨。所至道声弘宣。龙象景附。极一时法道之尊。时称龙门法幢高庵雪堂禅。不至二老之门则非禅也。师慈仁忠恕。尊贤敬能。戏笑俚言。罕出于口。无峻阻不暴怒。至于去就之际。极为介洁。住乌巨时。衲子有献铁镜者。师曰。溪流清泚。毛发可鉴。蓄此何为。谢却之。应庵住明果。师。未尝一日不过。从间有窃议者。师曰。华侄为人难得。予因重之。数往何伤。师虽见道龙门。而持身行事之间。实得之家教。尝谓弟子云。予弱冠之年。见独居士言。中无主不立。外不正不行。此语宜终身践之。圣贤事业备矣。予佩其语。在家修行。出家学道。以至率身临众。如衡石之定重轻。规矩之成方圆。舍此则事事失准矣。一日示疾。门弟子教授汪乔年至省候。以后事委之。示以偈曰。识则识自本心。见则见自本性。识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门大病。注曰。烂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黎明沐浴更服。跏趺而逝。阇维。五色舍利。烟所至处累然。齿舌不坏。瘗而奉之。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四
禅师名道行。
号雪堂。
处州人也。
其父叶公常游禅社。
自称见独居士。
以积厚流光而生行。
行生而岐嶷。
壮克节俭绝笑。
俚爱博施。
叶公尝谓行曰。
中无主不立。
外不正不行。
此语宜终身践之。
圣贤事业备矣。
行茂年不乐。
与诸子伍。
乃依普照英禅师得度。
英有鉴裁。
舂汲樵㸑。
必使行董之。
行乘间参请不倦。
无所得辞。
英参佛眼。
因与高庵竹庵。
同得究竟法。
方是时。
佛果佛鉴人满大江南北。
而佛眼下诸贤。
多驰化于浙水东西。
是以东山法道大阐于三佛。
高庵初在龙门时。
骨鲠寡交独喜。
行盘桓不间。
尝叹曰。
稠人广众中。
鄙者多。
识者少。
鄙者易习。
识者难亲。
果能自奋于其间。
如一敌万。
庸鄙之习。
力尽真挺特。
没量汉也。
行感佩其言。
如雪峰之事岩头。
故终其身未尝不举高庵之为人。
行居荐福。
谓众曰。
我佛眼老人。
住龙门时。
龙象满席。
尚自潸然太息。
以为终愧老东山也。
今山僧复愧老人倍倍耳。
其流涕太息。
可胜道哉。
行虽寓名山。
去就如流云。
闻妙喜之子博山本有贤操。
遂达郡守吴公。
以本住持荐福。
行迁乌巨。
为终焉计。
及门者有且庵仁退庵休晦庵光辈。
俱为懿范。
行老且病。
汪乔年王十朋来往问道。
行答不厌频。
尝谓十朋曰。
金堤千里溃于蚁壤。
白璧之美罹于瑕玷。
况无上妙道。
非特金堤白璧也。
而贪欲非特蚁壤瑕玷也。
要心之端谨。
行之精进。
守之坚确。
修之完美。
然后可以自利而利他也。
又示乔年曰。
识则识自本心。
见则见自本性。
识见本心本性。
正是宗门大病。
一日召乔年。
嘱以后事。
沐浴更衣。
跏趺而寂。
阇维。
齿舌不坏。
五色舍利。
烟所至处。
人皆获之。
塔于西寺。
赞曰。
济下宗师。
如钜鹿鏖兵。
万夫辟易。
壮矣。
行公去临济。
其世十三番。
为名葩秋月。
人人得而就之。
经云。
具足优婆夷。
得菩萨无尽福得藏解脱门。
能于小器中。
随诸众生种种欲乐。
出生种种美味珍奇。
悉令充足。
其行公之谓耶。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道行,字雪堂,处州叶氏子也。初依普照英得度,出游参佛眼。一日闻眼举“玄沙筑著脚指”话,遂大悟。住郡南明,上堂:“会得便会,玉本无瑕,若言不会,碓嘴生花,试问九年面壁,何如大会拈花?南明恁么商确也?是顺风撒沙。”次迁乌巨,示众,举“玑和尚问僧禅以何为义?”众虽下语,末契厥心,众僧请益,玑代云以谤为义。道行曰:“三世诸佛是谤,西天二十八祖是谤,唐土六祖是谤,天下老和尚是谤,诸人是谤,山僧是谤,于中还有不谤者无?谈玄话妙河沙数,争似双峰谤得亲。”忽示微疾,门弟子教授汪乔年至省,遂以后事委之,说偈曰:“识则识自本心,见则见自本性。识得本心本性,正是宗门大病。”又注曰:“烂泥中有刺,莫道不疑好。”黎明沐浴更衣,跏趺而逝,阇维获五色舍利,烟所至处,舍利累然,齿舌不坏,塔于寺西。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89—1163 【介绍】: 宋僧。俗姓奚,宣城人,字昙晦。张商英与之相契,名其庵曰妙喜。尝参圆悟禅师克勤,圆悟将所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使掌记室。以雄辩著名,声震京师。后住径山。因议及朝政遭祸,于高宗绍兴十一年毁衣牒屏居衡阳,移居梅阳,后遇赦放还。孝宗赐号大慧禅师。卒谥普觉,塔名宝光。有《正法眼藏》。
全宋诗
释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号大慧,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宣城)人。年十七出家,从曹洞诸老宿游,既得其说,去之谒准湛堂。准死,谒丞相张商英,一言而契,名其庵曰妙喜,字之曰昙晦,并受荐往建康天宁寺见圆悟克勤。后克勤主云居席,命杲居第一座。后张浚延住临安径山能仁禅院。高宗绍兴七年(一一三七),于临安府明庆院开堂。十一年,因结识张九成,为秦桧所恶,斥还俗,屏居衡州。二十年,移梅州。二十五年桧卒,特恩放还,复僧服,住明州阿育王山广利禅寺。二十八年,再住径山能仁总之禅院。又迁江西云门庵、福州洋屿庵。孝宗隆兴元年卒于径山明月堂,年七十五,赐谥普觉。为南岳下十五世,圆悟克勤禅师法嗣。著有《指源集》(《四明宋僧诗》),已佚。有宋释蕴现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收入《大藏经》。事见本《语录》、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僧宝正续传》卷六、《咸淳临安志》卷七○、《嘉泰普灯录》卷一五、《五灯会元》卷一九有传。 释宗杲诗,以辑自《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一至卷九上堂、示众等的偈颂编为第一卷,以见于《语录》卷一○的《颂古》编为第二卷,见于《语录》卷一一的偈颂编为第三卷,见于《语录》卷一二的赞编为第四卷,辑自《语录》卷一三至卷三○《普说》《法语》《书信》的偈颂编为第五卷。辑自他书者编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九二七
宗杲(一○八九——一一六三),字昙晦,号妙喜,俗姓奚,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人。年十六出家,始从曹洞诸老宿游,后谒泐潭文准。政和中,往汴京天宁寺参克勤圜悟禅师。言下大悟,遂嗣其法,以雄辩名,贤士大夫争与之游。靖康之变,渡江而南,圜悟方主云居席,命宗杲居第一座,为众授道。复避乱辗转入闽,筑庵长乐洋屿。张浚在蜀,与其师圜悟有旧,及浚造朝,遂以临安径山延之。绍兴十一年,秦桧以其为张九成党,勒返初服,屏居衡州十年,又徙梅州数年。二十五年,特恩放还,明年复僧服,寻赐号大慧。后以朝命住育王,又二年移径山。隆兴元年卒,年七十五,谥普觉,塔名宝光。宗杲提倡看话禅,极负盛名,弟子九十馀人,临济一宗至此大盛。所著有《临济正宗记》、《正法眼藏》(存)等,门人蕴闻又辑其法语书疏偈颂铭赞为《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大慧普觉禅师宗门武库》。见《大慧普觉禅师年谱》,张浚《大慧普觉禅师塔铭》,参吕澄《宋代佛教》。
大明高僧传·卷第五 习禅篇第三之一
释宗杲。号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产宣州奚氏。即云峰悦之后身也。灵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无云齐公。十七薙染。初游洞宗之门。洞宗耆宿因师词锋之锐乃燃臂香授其心印。师不自肯弃去。依湛堂准。久之不契。湛堂因卧疾俾见圆悟。悟居蜀昭觉。师踟蹰未进。一日闻诏迁悟住汴天宁。喜曰。天赐此老与我也。遂先日至天宁。迎悟且自计曰。当终九夏。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我著无禅论去也。值悟开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东山水上行。悟曰。天宁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师闻忽前后际断。悟曰也不易。尔到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岂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要信有这些道理。于是令居择木堂。为不釐务侍者。日同仕夫不时入室。一日悟与客饭次。师不觉举箸饭皆不入口。悟笑曰。这汉参黄杨木禅到缩了也。师曰。如狗舐热油铛。后闻悟室中问僧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师遂问曰。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此话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师曰。和尚当时既对众问。今说何妨。悟不得已曰。我问五祖。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师当下释然大悟曰。我会也。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皆酬对无滞。悟喜谓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未几圆悟返蜀。师因韬晦结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阅华严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一日圆悟讣音至。师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参举。僧问长沙。南泉迁化向甚处去。沙曰。东村作驴西村作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骑便骑。要下便下。若是径山即不然。若有僧问圆悟先师迁化向甚处去。向他道堕大阿鼻地狱。意旨如何。曰饥餐洋铜渴饮铁汁。还有人救得也无。曰无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寻常茶饭。十一年五月秦桧以师为张九成党毁其衣牒窜衡州。三十六年十月诏移梅阳。不久复其形服放还。十一月诏住阿育王二十八年。降旨令师再住径山。大弘圆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寻示微疾。八月九日谓众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书遗表并嘱后事。有僧了贤请偈。师乃大书曰。生也秖么死也秖么。有偈无偈是甚么热。委然而逝。世寿七十有五。坐五十八夏。谥曰普觉。塔名宝光。
僧宝正续传·卷第六
禅师讳宗杲。
宣州宁国奚氏子。
幼警敏有英气。
年十三。
始入乡校。
一日与同窗戏譃。
以砚投之。
误中先生帽。
偿金而去。
乃曰。
读世书。
曷若究出世法乎。
即诣东山慧云院出家。
先是元丰戊午。
院塑释迦像。
有异人丁生者。
语寺僧曰。
立像一纪。
当生一导师。
大兴宗教。
若像有难。
是人方来。
像毁。
则是人亦有难。
崇宁甲申。
有盗穴像腹。
取其所藏。
师以是岁适至。
事慧齐为师。
明年落发受具。
繇是智辩自将。
淩跨流辈。
阅古云门录。
恍若旧习。
闻老宿绍珵久依天衣怀公。
亟往上谒。
与闻雪窦奥旨。
趋宝峰湛堂准禅师。
见师风神爽迈。
特加器重。
使之执侍。
指以入道捷径。
师横机无所让。
准呵之曰。
汝未曾悟。
病在意识颂解。
则为所知障。
时李彭商老参道于准。
师适有语曰。
道须神悟。
妙在心空。
体之不假于聪明。
得之顿超于闻见。
李叹赏曰。
何必读四库书。
然后为学哉。
因结为方外交。
准将入灭。
师问。
孰可依从。
准以圜悟勤公语之。
已而重趼荆渚。
谒无尽居士张公。
请铭准塔。
公道望倾天下。
师登其门。
承颜接辞。
绰有馀裕。
公称誉之。
为名庵。
曰妙喜。
字以昙晦。
归宝峰。
讫其事。
复见无尽。
从容问曰。
居士谓我禅何如。
公曰。
子禅逸格矣。
师曰。
宗杲实未自肯在。
公曰。
行见川勤可也。
于是佩服其言。
放浪襄汉。
会大阳微禅师。
密授曹洞宗旨。
寻游东都。
宣和六年。
圜悟禅师被旨。
都下天宁。
师自庆曰。
天赐我得见此老。
不孤湛堂张公指南之意。
遂迨天宁。
及聆其升堂法要。
迥异平日所闻。
即倾心依附。
阅四旬。
圜悟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
门云。
东山水上行。
若有人问天宁。
只向道。
薰风自南来。
殿阁生微凉。
于言下。
豁然顿悟。
圜悟大喜。
迁师择木堂。
以古今差别因缘。
密加研练。
一日圜悟饭。
超然居士赵公。
师预坐。
忽忘举箸。
圜悟顾师而语超然曰。
是子参得黄杨木禅也。
师既为所激。
乘问扣曰。
闻和尚尝问五祖话。
不知记其答否。
圜悟曰。
向问有句无句。
如藤倚树。
作么生。
五祖云。
描也描不成。
𦘕也𦘕不就。
又问。
树倒藤枯时如何。
五祖云。
相随来也。
师廓然脱去。
知见玄妙。
圜悟深可之。
使掌记室。
著临济正宗记𢌿焉。
分座令接衲。
繇是以。
竹篦。
应机施设。
电闪星飞。
不容拟议。
丛林活然归重。
右丞吕公舜徒奏锡佛日之号。
虏人犯顺。
欲名僧十数比去。
师为所挟。
会天竺密三藏日与论义。
密尤敬服。
寻得自便。
趋吴门虎丘。
闻圜悟迁云居。
欲往省觐。
道金陵。
待制韩公子苍。
与语喜之。
以书闻枢密徐公师川曰。
顷见妙喜。
辩慧出流辈。
又能道诸公之事业。
衮衮不勌。
实僧中杞梓也。
抵云居。
为众第一座。
讥诃佛祖。
辩博无碍。
圜悟亦让其雄。
会世扰攘。
入云居之西。
结庵于古云门寺基。
因以为名。
阅二年。
避地湖湘。
转仰山。
邂逅竹庵圭禅师。
相与还云门。
著颂古百馀篇。
久之游七闽。
居海上洋屿。
师闵诸方学者。
困于默照。
作辨邪正说。
以救其弊。
泉南给事江公。
创庵小溪。
延请师居。
缁素笃于道者毕集。
未半年。
发明大事者数十人。
鼎需思岳弥光道谦遵璞悟本等皆在焉。
一日参政李公汉老。
闻举庭柏话。
有省。
师可之。
及公疾革。
作偈寄弥光
有深将法力荷云门之句。
师平居绝无应世意。
圜悟在蜀闻之。
嘱丞相张公德远曰。
果首座不出。
无可支临济法道者。
公寻还朝。
适径山虚席。
必欲致师。
师幡然起赴。
开法于临安府。
治唱圜悟之道。
说法竟。
侍郎冯公济川问曰。
师尝言。
不作这虫豸。
今日为什么败阙。
师曰。
尽大地是个。
杲上座你作么生见。
公无语。
及居径山。
四方佳衲子靡然坌集。
至一千七百。
师无他约束。
容其自律。
发明己见。
率常有之。
上堂。
僧问。
逼塞虚空时如何。
师便喝。
进云。
文殊普贤来也。
师云。
逼塞虚空。
甚么处与径山相见。
僧亦喝。
师云。
文殊普贤为甚在。
你脚跟下过。
僧拟议。
师便打。
问。
高揖释迦。
不拜弥勒时如何。
答曰。
梦里惺惺。
进云。
将谓和尚忘却。
师云。
你记得。
试道看。
进云。
虽道不得。
要且不失。
师云。
元来不会。
进云。
从上来事。
分付阿谁。
答曰。
分付瞎汉。
进云。
临济一宗。
全凭其力。
师云。
且喜不干你事。
问。
与万法为侣者。
是什么人。
答。
是天上天下奈何不得底人。
进云。
为什么在径山座下。
答曰。
家无小使不成君子。
问。
一夏百念日已满。
出门或有人问。
如何是径山道底。
且作么生答他。
师云。
径山曾说甚么来。
进云。
争奈唤作竹篦则触。
不唤作竹篦则背。
师云。
你作么生会。
僧便喝云。
三十年后大有人笑在。
师云。
何必三十年后。
只今大有人笑你。
乃示众曰。
寻常向诸人道。
唤作竹篦则触。
不唤作竹篦则背。
不得向举起处承当。
不得向意根下卜度。
不得下语。
不得良久。
或有人问。
毕竟如何即向他道也无。
毕竟也无如何正当。
恁么时四楞塌地掇在诸人面前。
眼辨手亲底一逴逴得去。
便能罗笼三界。
提拔四生。
其或未然。
自是你诸人根性迟钝。
且莫错怪径山好。
师居数年。
法席日盛。
宗风大振。
号临济中兴焉。
张侍郎子韶从师之游。
洒然脱去玄解。
遂尊以师礼。
时慧云院忘丁生之谶。
毁释迦故像而新之。
实绍兴辛酉夏五月也。
师于是月。
坐与张厚善。
著逢掖编。
置衡州。
廖通直李绎为结茅圃中。
师既拘文。
不与众俱。
率令散处。
花药开福伊山。
时容其受道。
门庭益峻。
乃裒先德机缘。
间与拈提。
离为三帙。
目曰正法眼藏。
前参政李公太发时居铎津。
翰林汪公彦章税驾零陵。
数通书问道。
当轴者滋不悦。
移师梅州。
其地荒僻瘴疠。
药物不具。
学徒百馀。
赢粮从之。
阅六稔。
毙者过半。
师以道处之怡然。
由是居民向化。
至绘师像。
饮食必祀焉者有之。
乙亥冬。
蒙恩北还。
明年春。
复僧伽黎。
寻领朝命。
住明州育王山。
逾年有旨。
改住径山。
天下宿衲。
复集如初。
时上潜藩。
雅闻师名。
遣内都监。
诣山问佛法大意。
师升堂有偈云。
豁开顶门眼。
照彻大千界。
既为法中王。
于法得自在。
仍作颂献曰。
大根大器大力量。
荷担大事不寻常。
一毛头上通消息。
遍界明明不覆藏。
上嘉美久之。
建邸立复遣内知客。
入山供养五百应真。
请师说法。
亲书妙喜庵大字。
并制赞宠寄曰。
生灭不灭。
常住不住。
圆觉空明。
随物现处。
师升堂有偈曰。
十方法界至人口。
法界所有即其舌。
只凭此口与舌头。
祝吾君寿无间歇。
亿万斯年注福源。
如海滉漾汞不竭。
师子窟内。
产狻猊鸑鷟定出丹山穴。
为瑞为祥遍九垓。
草木昆虫皆欢悦。
稽首不可思议事。
瑜如众星拱明月。
故今宣扬妙伽陀。
第一义中真实说。
师春秋高。
求解寺。
任辛巳春。
得旨退居院之明月堂。
然宏法为人。
老而不勌。
上即位。
特赐号大慧禅师。
隆兴建元。
自恣前一夕。
有星殒于院之西。
流光赫然。
有声如雷。
师示微疾。
八月九日。
学徒问候。
师勉以宏道。
徐遣之曰。
吾翌日始行。
至五鼓亲书遗奏。
侍僧固请留颂。
为写四句。
掷笔就寝。
湛然而逝。
寿七十有五。
塔全身于堂之后。
寻诏所居为妙喜庵。
谥曰普觉。
塔曰宝光。
师荷佛祖正续。
全体作用。
扫除知见。
无法与人。
虽古宗师。
无以加之。
殆其纵无碍辩。
融通宗教。
则奄有圜悟之风。
是以高峻门庭。
容摄多众。
若海涵地负。
绰绰有馀。
至于棒喝讥诃戏笑怒骂。
无非全提向上接人。
第学者难于凑泊耳。
其阔略宏度脱去绳捡。
所至学徒趋事。
虽崭崭露头角。
号称诸方领袖者。
师目使赜令。
如侍执然。
所为偈赞颂古。
绝妙古今。
与贤士大夫往复论道书。
并上堂普说法语。
凡五帙。
行于世。
赞曰。
近世吕公居仁尝谓。
赵州说禅。
如项羽用兵。
直行径前。
无复辙迹。
所当者破。
所摧者服。
非如他人铢称寸度。
较量轻重。
然后以为得也。
予观大慧说禅。
抑居仁称赵州者。
是矣。
凡中夏有祖以来。
彻法源。
具总持。
比肩列祖。
世不乏人。
至于悟门广大肆乐说无碍辩才。
浩乎沛然。
如大慧禅师。
得非间世者欤。
盛矣哉。
其应机作略。
能奢能俭。
能崄能易。
能纵能夺。
机机尽善。
扄扄皆新。
此所以风流天下。
名动九重。
号称中兴临济。
不是过也。
迨其去世。
未几道价愈
法嗣日盛。
天下学禅者。
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号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产宣州奚氏。即云峰悦之后身也。灵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慧云齐公。十七薙染。初游洞宗之门。洞宗耆宿。因师词锋之锐。乃燃臂香。授其心印。师不自肯弃去。依湛堂准久之不契。湛堂因卧疾。俾见圆悟。悟居蜀昭觉。师踟蹰未进。一日闻诏迁悟住汴天宁。喜曰。天赐此老与我也。遂先日至天宁迎悟。且自计曰。当终九夏。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我著无禅论去也。值悟开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山东水上行。悟曰。天宁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师闻忽前后际断。悟曰。也不易你到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岂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要信有这些道理。于是令居择木堂。为不𨤲务侍者。后闻悟室中。问僧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师遂问曰。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此话。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师曰。和尚当时既对众问。今说何妨。悟不得已曰。我问五祖。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师当下释然大悟曰。我会也。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皆酬对无滞。悟喜谓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未几圆悟返蜀。师因韬晦结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阅华严。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一日圆悟。讣音至。师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参。举僧问长沙。南泉迁化。向甚处去。沙曰。东村作驴。西村作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骑便骑。要下便下。若是径山即不然。若有僧问圆悟先师迁化。向甚处去。向他道。堕大阿鼻地狱。意旨如何。曰饥餐洋铜。渴饮铁汁。还有人救得也无。曰无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寻常茶饭。十一年五月。秦桧以师为张九成党。毁其衣牒。窜衡州。三十六年。十月。诏移梅阳。不久复其形服放还。诏住阿育王。寻降旨令师住径山。大弘圆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寻示微疾。八月九日。谓众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书遗表。并嘱后事。有僧了贤请偈。师乃大书曰。生也祇么。死也祇么。有偈无偈是甚么。委然而逝。世寿七十五。坐五十八夏。谥普觉。塔名宝光。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
禅师宗杲者。
字昙晦。
别号妙喜。
大鉴十五世圆悟勤公之嗣也。
妙喜出宣州宁国奚氏。
年十三。
就乡校。
不旬而弃之。
亲奇其志。
乃许衣缁成大僧。
遍探诸家语录。
于云门睦州。
尤笃意焉。
竟有五家浅深门庭之疑。
遂请益于广教珵公。
珵示其节目。
妙喜辄领意。
珵私叹曰。
杲乃再来人也。
妙喜又弃之。
遂至真如哲座下。
入庆藏主贤蓬头之室。
因之过黄龙谒晦堂。
跨东林参昭觉。
俱雅珍爱。
妙喜又弃之。
往见心印询。
询与语连三日。
大奇之。
欲留不可。
因指见湛堂准公于宝峰。
机辨纵横。
准漠然不诺。
妙喜始伏膺事之。
及准疾革。
妙喜惶启曰。
某向后当见何人。
准曰。
有个勤巴子。
当能了子事。
准殁。
乃茧足千里。
请塔铭于张公无尽。
无尽时为禅室领袖。
契之嘱妙喜必。
见川勤老也。
会东京天宁席虚。
诏起蒋山勤禅师为住持。
妙喜心庆曰。
此天赐我也。
其禅若不异诸方。
妄相许可我。
则造无禅论去也。
遂入勤公之室。
闻公拈提。
期年不敢犯其机。
一日公举东山水上行公案。
以示众。
妙喜跃然。
急呈所得于公。
公曰。
未未。
悬崖撒手。
自肯承当。
绝后再苏。
欺君不得。
令居择木寮。
为不釐务。
侍者日同士大夫入室。
公每举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
妙喜拟对。
公辄禁之。
乃至握箸忘食。
公笑曰。
者汉却参黄杨木禅也。
妙喜益茫然无措。
乃坚请公在五祖时问答。
公良久曰。
我问。
有句无句如藤倚树。
先师但向我道。
描也描不成。
画也画不就。
又问。
树倒藤枯句归何处。
先师则云。
相随来也。
妙喜豁然大彻。
连呼曰。
我会也。
于是随声酬对势如涌泉。
公拊掌称善。
举以首众。
宿衲皆下之。
士绅争相从游。
丞相吕公舜徒尤悦之。
奏赐紫衣。
号佛日禅师。
是时已有诏。
移勤公住云居。
赐号圆悟。
圆悟又以妙喜。
首云居之众。
其秉拂小参。
万指轩腾。
昭觉元禅师出问曰。
眉间挂剑时如何。
妙喜曰。
血溅梵天。
圆悟于座下。
以手约曰。
问得极好。
答得更奇。
于是海众争颂老东山之再见也。
圆悟还蜀。
妙喜始庵居古云门。
迁湖南。
转江右。
入八闽。
又结庵洋屿。
僧昙懿者。
久依圆悟。
自谓不疑。
绍兴初。
出住祥云。
法席颇盛。
妙喜知其所见未实。
致书令来。
懿故不起。
妙喜鸣鼓痛斥。
榜告四众。
懿乃破夏来洋屿。
妙喜鞫其所證。
大笑曰。
汝恁么见解。
敢嗣我圆悟老人耶。
懿傀汗浃背。
即退院求侍于妙喜。
入室次。
妙喜曰。
我要个不会禅的做国师。
懿对曰。
我做得国师去也。
妙喜喝出。
复召曰。
阇黎香严悟处。
不在击竹边。
俱胝得处。
不在指头上。
懿失声横趋而去。
妙喜笑曰。
懿阇黎此回堪住院子也。
僧弥光
字晦庵。
流誉诸方。
趋风来见。
妙喜命坐而商略。
光一一具对。
妙喜曰。
虽有落处。
只是不著所在。
今诸方浩浩说禅者。
见解秖如此。
何益也。
其杨岐正传三四人而已。
语讫呵呵大笑。
愠而起去。
妙喜即挝鼓入室。
颦额而至。
妙喜曰。
吃粥了也。
洗钵盂了也。
去却药忌。
道将一句来。
遽对曰。
裂破。
妙喜震威喝曰。
汝又说禅也。
乃得旨。
遂以书招其友鼎需曰。
洋屿庵主手段。
与诸方别。
需乾笑而已。
需字懒庵。
乃闽人。
幼登进士。
绝婚为比丘。
一锡湖湘。
遍参名宿。
以为法无异味。
归隐羌峰绝顶。
久不下山。
佛心才禅师已挽出。
首众于大乘。
需尝以即心即佛问学者。
毅然无可意。
强速其至。
会入室鼓鸣。
需随喜焉。
妙喜以拂指曰。
即心即佛作么生。
速道。
需从傍下语。
妙喜诟之曰。
汝见解如此。
敢妄为人师耶。
即普说。
讦其生平珍重得力处。
排为邪解。
需涕泪交颐。
不敢仰视。
乃归心决择。
一日垂问。
内不放出。
外不放入。
正恁么时如何。
需拟对。
妙喜连击之。
需释然厉声曰。
和尚已多了也。
曰。
今日方知。
吾不汝欺。
妙喜之精猛开发。
约多类此。
时及门者五十三辈。
期未半得法者十三人。
丞相张公浚在蜀时。
圆悟为言。
杲真得吾宗之髓。
张公还朝。
遂以杲补径山。
径山之席。
常随二千馀辈。
方来无地以容。
乃搆千僧阁安之。
侍郎张子韶。
状元汪圣锡。
少卿冯济用。
悉预其列。
当是时。
秦桧居权。
司谏詹大方阿之曰。
鼓唱浮言。
谤讪朝政。
张九成为之首。
径山僧宗杲和之。
乃坐编置。
九成毁衣焚牒。
窜妙喜于衡阳。
起遣日而恻声载道。
识者曰。
日月无私成其明。
圣贤无择成其大。
岂杲公之化应南。
故天假之以示现于衡阳者耶。
且法门正气。
表烛千秋。
又以群愿所系。
公必寿还。
何忧哉。
凡十载徙梅杨。
虽瘴疠之乡。
而妙喜竖拂不倦。
缁素腾腾。
风霁日也。
又五载。
有旨赐还复僧衣。
四方虚席迎之。
皆不就。
最后有旨。
强起主育王。
筑涂田数百顷。
以继众食。
赐其庄。
名般若。
又二年。
改移径山。
径山益盛。
虽龙象互相蹴踏。
而上堂每赞犹子应庵。
深得先人机用。
于是天下益称其公。
妙喜腊高。
屡求退居明月堂。
告谢方来。
莫可禁止。
先是孝宗居藩时。
遣内监。
至径山。
见妙喜。
献以偈。
孝宗大悦。
及在建邸。
复遣近侍。
请上堂。
亲书妙喜庵额。
并赞真制赐之。
及即位。
又锡法号大慧禅师。
洎召对。
妙喜已示疾。
一夕忽大星陨地。
流光四散。
鸟兽皆鸣。
遂乃告寂于明月堂。
亲封遗疏。
侍僧请留偈。
妙喜厉声曰。
无偈便死不得也。
乃大书曰。
生也只恁么。
死也只恁么。
有偈与无偈。
是甚么热大。
掷笔长往。
时隆兴改元八月十日也。
世寿七十五。
坐夏五十八。
上览遗语悽然。
制词奠曰。
生灭不灭。
常住不住。
圆觉空明。
随物现见。
诏以明月堂。
为妙喜庵。
全身瘗于庵后。
谥曰普觉。
塔曰普光。
入其全录八十卷于大藏焉。
赞曰。
端祖云。
悟了须是遇人始得。
余虚度林间数十载。
每耳目所有诸道者。
莫不据高广座。
自称曹溪正脉少室真传。
但惜未遇大慧老人耳。
若遇。
自当别有壶天。
而端祖之言岂谬哉。
呜呼马逢伯乐。
薪遇中郎。
吾宗之大幸也与。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宗杲,字大慧,因居妙喜庵,又称妙喜。宣州奚氏子,或云即云峰悦之后身也。灵根夙具,慧性生知。年方十二,即投慧云齐公受经论,五载涵泳,乃从薙染。初游洞宗之门,洞宗耆宿因其锋锐,乃燃臂香,授厥心印。杲殊不自肯,弃去,依湛堂准,久之不契。湛堂因卧疾,俾见圆悟,悟居蜀昭觉,杲躇踌未进。一日,闻诏迁悟住汴之天宁。喜曰:“天赐此老与我也。”遂先日至天宁迎悟,且自计曰:“当终九夏,若同诸方妄以我为是者,我著无禅论去也。”值悟开堂,举“僧问云门:如何是诸佛出身处?门曰:东山水上行。”悟曰:“天宁即不然,只向他道‘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杲闻,忽前后际断。悟曰:“也不易,你到这田地,但可惜死了不能活,不疑言句是为大病,岂不见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须要信有这些道理。”于是,令居择木堂,为不釐务侍者,日同仕夫,不时入室。一日,悟与客饭次,杲不觉举箸,饭皆不入口。悟笑曰:“这汉参黄杨木禅,到缩了也。”杲曰:“如徇舐热油铛。”后闻悟室中问僧有句无句如藤倚树话,杲遂问曰:“闻和尚当时在五祖曾问此话,不知五祖道甚么?”悟笑而不答。杲复曰:“当时既对众问,今说何妨?”悟不得已,曰:“我问五祖:‘有句无句如藤倚树,意旨如何?’祖曰:‘描也描不成,画也画不就。’又问:‘树倒藤枯时如何?’祖曰:‘相随来也。’”杲当下释然曰:“我会也。”悟历举数段因缘诘之,皆酬对无滞。悟喜谓之曰:“始知吾不汝欺也。”乃著《临济正宗记》付之,俾掌记室。未几,圆悟返蜀,杲因韬晦结庵以居,后度夏虎丘,阅《华严》至第七地菩萨得无生法忍处,忽洞明湛堂所示殃崛摩罗持钵救产妇因缘。宋绍兴七年,诏住双径,一日圆悟讣音至,杲自撰文致祭。即晚小参,举“‘僧问长沙南泉迁化向甚么处去?沙曰:东村作驴,西村作马。僧曰:意旨如何?沙曰:要骑便骑,要下便下。’若是径山即不然,若有僧问:‘圆悟光师迁化向甚处去?’向他道:‘堕大阿鼻地狱。’‘意旨如何?’曰:‘饥餐洋铜,渴饮铁汁。还有人救得也无?’曰:‘无人救得。’曰:‘如何救不得?’曰:‘是此老寻常茶饭。’”十一年五月,秦桧以杲为张九成党,毁其衣牒,窜衡州。二十六年十月,诏移梅阳,不久复其形服放还。十一月,诏住阿育王。二十八年,令再住径山,大宏圆悟宗旨。辛巳春,退居明月堂。一夕,众见一星殒于寺西,流光赫然,寻示微疾。八月九日,谓众曰:“吾翌日始行。”是夕五鼓,手书遗表,并瞩后事。有僧了贤请偈,杲乃大书曰:“生也秪么,死也秪么,有偈无偈是甚么𤍠?”委然而逝,世寿七十有五,坐五十八夏,谥曰“普觉”,塔名“宝光”。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鼎需(一○九二~一一五三),号懒庵,俗姓林,长乐(今属福建)人。年二十五读《遗教经》得悟,依保寿乐禅师为比丘。踰十年归里,结庵于羌峰绝顶,三年不下山。后由佛心才禅师挽其出。高宗绍兴初谒宗杲于洋屿,旋随宗杲移小溪,与之分座,由此得声。泉州守请开法延福,后退处洋屿八年,晚居东西禅。二十三年卒,年六十二。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大慧普觉宗杲禅师法嗣。《嘉泰普灯录》卷一八、《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释鼎需诗,据《续古尊宿语要》所收《懒庵需禅师语》等书所录,编为一卷。
大明高僧传·卷第六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鼎需号懒庵。
郡之林氏子也。
幼业儒举进士。
莅政有声。
年二十五因阅遗教经忽省曰。
几为儒冠误也。
即欲舍俗。
母氏难以亲迎在期。
需笑绝之曰。
夭桃红杏一时分付春风。
翠竹黄花此去永为道侣。
遂依保寿乐公为大僧遍参名宿。
归里结庵羌峰三年。
尝以即心即佛话问学者。
时妙喜庵于洋屿。
晦庵光在侍。
特以书招之曰。
此间庵主手段与诸方别。
可来少款如何。
需不答。
以计邀至。
值妙喜为众入室。
需欲随喜而已。
妙喜因举。
僧问马祖。
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
尔作么生。
需下语。
喜诟曰。
汝见解如此。
敢妄为人师耶。
乃鸣鼓讦其为邪解。
需泪交颐不敢仰视。
自默计曰。
我既为所排。
而西来不传之旨岂止此耶。
遂求入弟子之列。
一日妙喜问曰。
内不放出外不放入。
正恁么时如何。
需拟开口。
喜拈竹篦劈脊连打三下。
需大悟厉声曰。
和尚已多了也。
喜又打一下。
需礼拜。
喜笑曰。
今日方知吾不汝欺也。
印以偈曰。
顶门竖亚摩醯眼。
肘后斜悬夺命符。
瞎却眼卸却符。
赵州东壁挂葫芦。
自此名喧丛席道被遐方。
此后开堂始称具眼宗匠云也。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号懒庵。
姓林。
幼业儒。
举进士。
莅政有声。
年二十五。
因阅遗教经。
忽省曰。
几为儒冠误也。
即欲舍俗。
母氏难以亲迎在期。
需笑绝之曰。
夭桃红杏。
一时分付春风。
翠竹黄花。
此去永为道侣。
遂依保寿乐公为大僧。
遍参名宿。
归里结庵羌峰。
尝以即心即佛话问。
学者。
时妙喜庵于洋屿。
晦庵光在侍。
特以书招之曰。
此间庵主手段。
与诸方别。
可来少款如何。
需不答。
以计邀至。
值妙喜为众入室。
需欲随喜而已。
妙喜因举僧问马祖。
如何是佛。
祖云即心是佛。
你作么生。
需下语。
喜诟曰。
汝见解如此。
敢妄为人师耶。
乃鸣鼓。
讦其。
为邪解。
需泪交颐。
不敢仰视。
自默计曰。
我既为所排西来不传之旨。
岂止此耶。
遂求入弟子之列。
一日妙喜问曰。
内不放出。
外不放入。
正恁么时如何。
需拟开口。
喜拈竹篦。
劈脊连打三下。
需大悟。
厉声曰。
和尚已多了也。
喜又打一下。
需礼拜。
喜笑曰。
今日方知。
吾不汝欺也。
印以偈曰。
顶门竖亚摩醯眼。
肘后斜悬夺命符。
瞎却眼。
卸却符。
赵州东壁挂葫芦。
自此名喧丛席。
道被遐。
方后开堂。
称具眼宗匠。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鼎需,字懒庵,福之林氏子也。
幼业儒,举进士,振振有声。
年二十五,因阅《遗教经》,忽省曰:“几为儒冠误也。
”即欲舍俗,母氏难以亲迎在期,需笑绝之曰:“夭桃红杏,一时吩咐春风。
翠竹黄华,此去永为道侣。
”遂依保寿乐为大僧。
遍参名宿,归里结庵羌峰三年,尝以即心即佛话问学者。
时妙喜庵于洋屿,晦庵光在侍,特以书招之曰:“此间庵主手段与诸方别,可来少款如何?
”需不答。
以计邀至,值妙喜为众入室,需欲随喜而已。
妙喜因举“僧问马祖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
你作么生?
”需下语,喜诟曰:“汝见解如此,敢妄为人师耶?
”乃鸣鼓讦为邪解。
需泪交颐,不敢仰视,自默计曰:“我既为所排,而西来不传之旨,岂正此耶?
”遂求入弟子之列。
一日,妙喜问曰:“内不放出,外不放入,正恁么时如何?
”需拟开口,喜拈竹篦劈脊三击之,需大悟,厉声曰:“如此已多了也。
”喜复击之,需礼拜。
喜笑曰:“今日方知吾不汝欺也。
”即以偈曰:“顶门竖亚摩醯眼,肘后斜悬夺命符。
瞎郤眼,卸郤符,赵州东璧挂葫芦。
”自此名喧丛席,始称具眼宗匠云。

人物简介

全宋诗
吴伟明,字元昭,福建人。徽宗崇宁五年(一一○六)进士(明弘治《八闽通志》卷五二)。高宗绍兴二年(一一三二),知兴化军(明弘治《兴化县志》卷七)。八年,知徽州(《淳熙新安志》卷九)。九年,为应天府提点刑狱(《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八),兼转运副使。十年,提举台州崇道观(同上书卷一三四)。又为居士,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二○)。今录诗二首。
全宋文·卷三○八四
吴伟明,字元昭,邵武(今福建邵武)人。登崇宁五年进士第。初官崇德尉,绍兴二年知兴化军。八年,以左朝奉大夫知徽州。九年,除直秘阁、提点应天府路刑狱公事,又兼转运副使。次年请祠,主管台州崇道观。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二八、一三四,《新安志》卷九,明弘治《八闽通志》卷五二,雍正《福建通志》卷三○、三三。
全宋文·卷三二○四
吴伟明,字元昭,邵武(今福建邵武)人。
崇宁五年进士及第,初官崇德尉,绍兴中以朝散郎知兴化军,迁左朝奉大夫、知徽州;九年,除直秘阁、应天府路提刑兼转运副使,旋奉祠主管台州崇道观。
参道于海上洋屿庵,与弥光藏主为法友。
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七、一二八、一三四,《罗湖野录》卷三,嘉靖《邵武府志》卷一三,《宋诗纪事补遗》卷三二。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慧空(一一○六~一一七四),号中庵,俗姓蔡,赣州赣县(今江西赣州市西南)人。
年三十六投本郡观音寺落发。
往依仰山祖禅师有省。
次参翠岩广照灯禅师。
辞谒大慧宗杲于径山,宿疑尽去。
又见鼓山圭、净众岳,皆蒙印可。
后抵教忠晦庵弥光禅师,闻举女子出定话,拟踵门,忽大悟。
高宗绍兴十九年(一一四九),弥光移住龟山,命继席。
后迁大安及崇福。
孝宗乾道三年(一一六七)谢事,寓雪峰东庵洋屿云门。
六年,应知泉州王十朋之请,居泉州法石寺。
淳熙元年卒,年六十九。
为南岳下十七世,教忠弥光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二一、《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今录诗十一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昙密(一一二○~一一八八),号混源,俗姓卢,天台(今属浙江)人。
年十二去家,师资福道荣。
十六圆具,习台教,弃依大慧于径山。
后历访名宿,无省发。
之泉南教忠求决于晦庵
偶举香严击竹因缘,豁然契悟。
即往梅阳,参见妙喜,历四载。
孝宗乾道七年(一一七一),出住苕溪上方,次迁台城、紫箨、鸿福、万年。
淳熙十一年(一一八四),诏居净慈。
十五年示寂,年六十九。
为南岳下十七世,教忠晦庵弥光禅师法嗣。
嘉泰普灯录》卷二一、《五灯会元》卷二○有传。
今录诗十五首。
大明高僧传·卷第八 习禅篇第三之四
释昙密号混源。
天台卢氏子也。
生即英敏颖异匪凡。
幼失荫天志怀高迈。
初依邑之资福道荣研穷竺教。
十六圆具足戒登大僧籍。
大小律部莹无瑕疵。
精习天台教观。
而于顿渐偏圆性具理毒之旨如指诸掌。
一日叹曰。
教乘之妙无得而称。
但未离于名言终非见性。
不若更衣从别传之学。
倘有隙见足快生平。
闻大慧唱道径山。
腰包礼谒。
又访雪巢一此庵元诸公。
皆无省发。
于是从闽而之泉南。
教忠光和尚
俾职维那。
闻忠举香严击竹因缘。
豁然契悟呈偈。
忠诘玄沙未彻之语。
对酬无滞。
始嘱曰。
子此后方可见大慧也。
于是受教辞往梅阳。
服勤四载。
慧尝登座焉。
出世奉诏住持净慈大弘教忠之道。
户外之履常满。
示寂塔于本山之西北隅。
新续高僧传·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昙密,字混源,天台卢氏子也。
生即英敏,颖异匪凡。
幼失所天,志怀高迈。
初依邑之资福道荣,研穷竺教。
十六圆具,登大僧籍。
大小律部,莹无瑕疵,精习天台教观,而于顿渐偏圆性具理毒之旨,如指诸掌。
一日,叹曰:“教乘之妙无得而称,但未离于名言,终非见性,不若更衣从别传之学,倘有隙见,足快生平。
”闻大慧唱道径山,顶笠谒之。
又访雪巢一、此庵元诸公皆无省发,于是从闽而之泉南,投教忠光
因职维那,闻忠举香严击竹因缘,豁然契悟,呈偈,忠诘玄沙未彻之语,对酬无滞,始嘱曰:“子此后方可见大慧也。
”于是受教辞往梅阳,服勤四载,慧尝命分座。
出住净慈,大宏教忠之道,户外履常满。
示寂,塔于寺西北隅。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元聪(一一三六~一二○九),字蒙叟,号蒙庵,赐号佛智,福州长乐(今属福建)人。
俗姓朱。
年十九去儒入释,从龟峰僧璘游。
璘殁,从晦庵慧光学。
慧光殁,往见密庵咸杰于焉居,见且庵守仁于长芦,见瞎堂慧远于灵隐,见水庵宗一于净慈,见谁庵宗演于高亭,见佛照德光于光孝,见复庵可宗于保安,以證其所得。
密庵迁径山,元聪为第一座,声名益起。
年四十,自光孝开堂,为晦庵嗣。
后住庐山云居九年。
又历住长芦、雪峰、径山。
宁宗嘉定二年卒,年七十四。
事见《后乐集》卷一八《径山蒙庵佛智禅师塔铭》。
今录诗九首。

人物简介

全宋诗
释净全(一一三七~一二○七),号无用,俗姓翁,诸暨(今属浙江)人。年二十出家,后师宗杲,祝发受戒。累典大刹,最后住庆元府天童寺。宁宗开禧三年卒,年七十一。为南岳下十六世,径山宗杲禅师法嗣。《五灯会元》卷二○、《宝庆会稽续志》卷六有传。今录诗七首。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净全。
越州诸暨人。
姓翁氏。
世业农。
少与父兄躬耕。
凡至林壑泉石间。
必宴坐忘归。
人异之。
甫冠即出家。
师授以经典。
略无所解。
乃幡然入径山。
谒妙喜。
喜问汝有何能。
曰。
能打坐。
又问打坐何为。
曰。
若问何为。
直是无下口处。
喜奇之。
师生长田家。
朴野而无缘饰。
目不知书。
人呼为翁木大。
一日集众采椒。
师与焉。
同辈戏之云。
汝试作一摘椒颂如何。
师即应声云。
含烟带露已经秋。
颗颗通红气味周。
突出眼睛开口笑。
这回不恋旧枝头。
众大惊。
自是刮目。
有檀越以一度僧牒施妙喜。
命给度一人。
喜令侍者十辈。
各探筹卜其分。
缘师得之。
九人者不平。
更相谇语。
果命复探之。
师再获。
若是三探三得之。
遂祝发受戒。
拙庵光居灵隐。
俾典宾。
混源密。
主净慈。
命分半座。
师志在晦藏。
无应世念。
然天资夙成。
不假师授。
虽不识一丁。
而吐辞发语。
形为偈颂。
老师宿学。
所不能及。
尚书尤公袤。
宝文王公厚之。
丞相钱公象祖。
皆与师为方外交。
尝自赞曰。
匙挑不上个村夫。
文墨胸中一点无。
曾把虚空揣出骨。
恶声嬴得蒲江湖。
因自号无用。
累典大刹。
最后住四明之天童。
开禧三年示寂。
世寿七十一。
僧腊四十五。
窆全身于寺之西。
混源密。
晦庵光
光嗣妙喜。
则密乃师之侄行。
而不以分座。
为嫌要之古人阐化扬道。
肝肠是务。
不拘拘于形迹间。
故可贵也。
共 14 首 第 1 页 下一页